⑴ 中國安慶在哪個省份
安慶位於安徽省西南部。
安慶,古稱舒州,別稱宜城,簡稱「宜」回。位於安徽省西南部答,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安慶素有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素有中國「黃梅戲鄉」之稱,國粹京劇的起源地。
安慶是皖西南區域中心城市,皖西南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和航運中心,皖贛鄂三省交界處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軍事戰略要地。長江中游城市群主要成員之一,長江經濟帶通關一體化核心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重點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城市。
「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會、戲劇之鄉」。二千多年前為春秋古皖國,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安徽省的名稱是由「安慶府」與「徽州府」各取一字而來。公元1260年建城至今,安慶已有近800年歷史,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安慶是安徽省承宣布政使司和安徽最早的省會所在之地。
⑵ 安慶的古代歷史
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 慶元元年(1195)「升舒州為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慶古名「盛唐」,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樅陽之歌"。今安慶城區登雲坡即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語,故安慶別名「宜城」。 安慶城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年(1217)知府黃干「城安慶以備戰守";後因戰亂,安慶府於端平二年(1235)移治羅剎洲、楊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沿江置制大使馬光祖「復築宜城為新安慶府」治(今安慶市),並遷懷寧縣治附郭。從此,府治穩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地名,並與行政區名稱(府、道、專區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慶,由於地處要津,早在建城之前就逐漸成為黎庶聚落、商賈集市、官府驛站和佛事禪場之處。據史料記載,三國(吳)時期(2 14—237)有軍事重鎮皖口城。東晉咸和年間(327—334)童師和尚在萬松山麓建造太平寺(今仍有太平寺街)。南朝梁天監四年(505)寶志和尚在淥水鄉(今北郊)建造石山寺。隋代開皇年間(58 1—600)即有菩提庵後改名三祖寺(今仍有三祖寺街)。北宋的建隆(960)、開寶(974)和崇寧(1 102—1106)年間,先後有伏虎禪師、涵萬和尚等建造三城寺和寶善庵。熙寧八年(1075)在同安橋設置舒州同安監鑄造銅幣。南宋在此建城,這里已有著自漢晉以來逐漸形成較為發達的經濟、文化基礎。 安慶建城以後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和懷寧縣治,民國時期為專署駐地。明末以來的巡撫亦持節鎮守於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同時又是安徽省省會。新中國成立後,安慶單獨建市,是皖西南的中心城市。 1949年設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1951年安慶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轄。1952年安慶市由省直轄。1960年安慶市委託安慶專署領導。1961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 1949年設安慶專區,屬皖北行署區。安慶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駐晉熙鎮)、岳西(駐衙前鎮)、潛山(駐梅城鎮)、桐城、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 1952年安慶專區屬安徽省領導。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原池州專區所屬銅陵、貴池(駐池州鎮)、青陽(駐蓉城鎮)、至德(駐秋浦)、東流等5縣劃入安慶專區。轄13縣。 1958年撤銷銅陵縣,並入銅官山市。原由省直轄的銅官山市改名為銅陵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轄1市、12縣。 1959年東流、至德2縣合並為東至縣(駐堯度鎮)。轄1市、11縣。 1961年安慶、銅陵2市改由省直轄。 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將銅陵、貴池、青陽、東至4縣劃歸池州專區。轄1市、8縣。 1970年安慶專區改稱安慶地區,地區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桐城、樅陽、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潛山(駐梅城鎮)等8縣。 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安慶地區轄8縣。 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慶地區,所屬的桐城縣、懷寧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劃歸安慶市。 1996年8月20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6]59號)撤銷桐城縣,設立桐城市。屬安慶市代管。 2005年5月13日,安慶市郊區更名為安慶市宜秀區。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7885.htm
⑶ 中國的安慶在哪個省份
安慶位於來安徽省西南部自。
安慶,古稱舒州,別稱宜城,簡稱「宜」。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安慶素有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素有中國「黃梅戲鄉」之稱,國粹京劇的起源地。
安慶是皖西南區域中心城市,皖西南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和航運中心,皖贛鄂三省交界處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軍事戰略要地。長江中游城市群主要成員之一,長江經濟帶通關一體化核心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重點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城市。
「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會、戲劇之鄉」。二千多年前為春秋古皖國,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安徽省的名稱是由「安慶府」與「徽州府」各取一字而來。公元1260年建城至今,安慶已有近800年歷史,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安慶是安徽省承宣布政使司和安徽最早的省會所在之地。
⑷ 安慶在古代叫什麼
安慶歷史悠久.市效出土的張四墩新石器時代遺址證實,我們的祖先早在新石器回時代就在安慶這塊土地上答勞動生息。2000多年前,安慶為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商周時,安慶轄境屬揚州之域。「安慶」之稱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寓意「平安吉慶」。東晉詩人郭璞曰「此地宜城」,故又名「宜城」。 乾隆二十五年,安慶為安徽省府所在地,其後170餘年,省、府、縣同治安慶城。1949年4月成立安慶市人民政府,受安慶專署領導。1951年8月,安慶市改為省轄市。1965年5月,改專署轄市。1988年8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原安慶市和安慶地區,實行地市合並,組建新的安慶市。
安慶市區地處長江北岸,皖河入江處,皖西南的中心。市區行政區域總面積541.3平方公里。北枕大龍山,南瞰長江,東夾石塘湖,西跨皖河,具有「控制吳楚,保障江淮」的戰略地位,向為「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沖」(《明一統志》語)。古人雲「萬里長江此咽喉,吳楚分疆第一州」,就形象地反映出了這座城市的基本面貌。安慶是安徽省的歷史名城,也是安徽省最早的省會。它現為安徽省的省轄市,皖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長江十大港口之一,國家一類外貿口岸。
⑸ 安慶古代是屬於哪一個國家
從遙遠的古代到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前,今安慶地域曾建立過眾多的氏族方國和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未形成統一的行政區。春秋時期,西周為屏潘王室,先後分封過皖伯國、宗子國和桐子國。
皖,古國,在今潛山縣,偃姓,皋陶之後。《古今圖書集成》卷八十六載:「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稱周大夫」。「周大夫於皖,而皖 之名始著。」「地與山皆以大夫名天下,傳後世。」皖是美好的意思,皖山皖水即江山錦綉也。古皖方國在當時就具有較高的文明,成為江北地區的大國,與中央王朝保持親善關系,西周武王定它為伯爵國,春秋時期,楚國北上使皖成為附庸國,以後在吳國與楚國的爭斗中,皖常叛楚而依附別國,所以楚借口將它消滅,建成皖邑,歸屬楚國。
此後相繼衍生出「山稱皖山,水稱皖水」;皖山又稱皖公山,以山勢「眾山潛伏」而稱潛山,主峰稱為天柱山;皖河源出大別山;上游有長河、潛水、皖水3大支流,諸流匯合自安慶西郊入江處有著名的集鎮名叫皖口(今名山口)。皖國的治所名叫皖城(即今潛山縣梅城)。後世習慣於稱呼安慶一帶的長江水域為「皖江」之名,合稱安慶為「八皖」之地。這就是清代以後安徽省簡稱「皖」的歷史來由。
宗,今樅陽地,古國、子爵,也是偃姓,與淮夷種族中的群舒部族關系密切。國都在今下樅陽鎮。春秋時,仍為宗子國。楚國北上後,為楚附庸。魯文公十二年(前615)春,群舒叛楚。夏,為楚來,故都廢為邑。戰國時期,仍屬楚國。
桐,古國,偃姓,在今桐城市北,與群舒方國關系密切。春秋時期,先後為北上爭雄的南方大國吳、越、楚國的附庸。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子國叛楚,為楚滅,成楚邑。戰國時期,屬楚國。
還有一個舒國,地跨今廬江與桐城,都會在今廬江縣城池鄉,偃姓。這個方國比較分散,有舒蓼、舒庸、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部落,皆同宗異國,統稱「群舒」。春秋後期,相繼被楚消滅。舒國成為舒邑(縣),是後來廬江郡的治所,縣城仍在今廬江縣西南40里的城池鄉城池村。
這四國,時而聯合,時而兼並,直到春秋中期相繼被崛起於江漢平原的楚國所滅。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分封制,改設郡縣制。秦代安徽境內大致涉及到7個郡,即江東郡、大宋郡、碭郡、泗水郡、陳郡、會稽郡、九江郡。九江郡的范圍很大,領10個縣,治所在壽春。當時今安慶市境的幾個古國都消滅了,小邑也被瓦解,沒有形成一個縣,但廣闊的地域屬於九江郡。楚漢相爭時,地屬衡山王國。西漢分別歸屬於淮南王國、衡山王國、松茲侯國、揚州廬江郡地。其中廬江郡皖縣、舒縣兩建制在秦代建立,松茲侯國受封於漢高後四年(前184),治所仙田鋪即今宿松縣涼亭鎮。西晉永嘉末年(313)廢皖縣,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在皖縣舊地置晉熙郡與懷寧縣,形成郡、縣同治於故皖城今潛山縣城的體制。
劉宋時晉熙郡屬南豫州、領懷寧、新冶、太湖左縣及僑立的陰安縣。蕭齊改晉熙為豫州,蕭梁改晉州,北齊改江州,陳改晉州,隋初改熙州,隋大業三年(607)改名同安郡,均設治懷寧縣即今潛山縣城;同安郡領縣為懷寧、同安、太湖、宿松、望江5縣。
唐武德四年(621)改同安郡名舒州,武德九年改名東安州,不久又改舒州,天寶元年(742)改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改盛唐郡,乾元二年(759)復改名舒州。雖有名稱變易,但其治所與領縣懷寧、桐城、太湖、宿松、望江等體制一直未變。至唐代,今安慶八縣已有五縣正式定名,並一舉奠定了今八縣的地域基礎。
北宋初屬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設舒州德慶軍,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設舒州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建安慶府,原舒州所轄懷寧、桐城、太湖、宿松、望江成為府屬5縣建制。府治設於故皖城,懷寧縣附廓。景定元年(1260)定治於宜城後,懷寧仍隨遷為附廓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安慶府為安慶路,亦領上述5縣;至治三年(1323)劃懷寧西部清朝、玉照2鄉設潛山縣,治於皖城故址。安慶路領縣增至6縣,是為「安慶六邑」的最初建制。明、清兩代均建府制,安慶府領6縣直至清代滅亡而隨之結束。就連民國25年(1936)1月劃太湖、潛山、舒城、霍山4縣邊境置岳西縣,民國38年(1949)2月劃桐城、廬江邊境設桐廬縣(後改名樅陽),基本還有在古安慶六邑區域上的變化。
民國期間,安慶是省、道、縣三級同城而治。民國16年(1927)11月25日成立安慶市,領轄長江兩岸北市、南市(今東至縣大渡口)。
民國36年(1947)11月,中共皖西行政公署在解放區根據地成立,下轄3個專署,其中一、二專署均設在安慶境內。皖西第一愛國民主行政專員公署轄岳西、太湖、潛山、宿松、潛懷等地區,駐地在太湖縣城;皖西第二愛國民主行政專員公署轄桐城、舒城、潛北和懷寧東部地區,駐地在桐城縣城。
1949年3月,中共皖西分區委員會和皖西行署,主持組建安慶市臨時人民政府。4月24日,正式建立安慶市人民政府。皖西第一、第二專署於6月20日合並,稱皖北行署安慶行政區人民專員公署,專署駐地設在安慶。9月,專署與市政府合並辦公,保留安慶市名稱。10月10日,撤銷市建置,劃歸懷寧縣。
1950年10月25日,恢復安慶市建置,時為安慶專署直轄市。1951年8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改安慶市為皖北行署直轄市,暫由專署代管。次年9月,安慶市改為安徽省直轄市。1958年為專轄市,1961年為省轄市,1965年為專轄市,1979年為省轄市,1988年9月,遵照國務院《關於安徽省調整安慶地區行政區劃的批復》精神,撤銷安慶地區和原安慶市,設置新的安慶市,實行市領導縣。
⑹ 歷史上叫安慶的地方現在在哪裡
歷史上的安慶府、安慶道都在今天的懷寧縣。最早的安慶府(始於宋代)是在潛山縣,沒過多久(仍是宋代)就移到懷寧了,後來安慶的中心一直在懷寧。今天的安慶市是建國後才移到那裡的。
⑺ 安慶有什麼歷史
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⑻ 安徽省安慶市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安慶(Anqing,Anking),又稱宜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安慶是安徽省省轄市、安徽省新興工業城市,總人口約604萬,其中市區約73萬人,面積1.54萬平方千米,轄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三區,桐城市一縣級市,宿松、樅陽、太湖、懷寧、岳西、望江、潛山七縣,共三區一市七縣。人口主要為漢族。南宋置安慶府。元改為路。明初改寧江府,後又復改安慶府。清及民國為安徽省治所,1912年置懷寧縣。1949年析懷寧縣城區及近郊設安慶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盛產水稻、棉花、油料、麻類、茶葉、柑橘、蠶桑等農作物以及家禽、家畜和水產品。礦產有大理石、石灰石、銅、磷礦石等。水能資源豐富。安慶是桐城派文學與黃梅戲的發祥地,是以石油、化工、輕紡、食品為主體經濟的中等工業城市。市花為月季,市樹為香樟。旅遊點以「五山二湖」(潛山天柱山,樅陽浮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市郊大龍山、花亭湖、石塘湖)為主。太平天國後期著名的安慶保衛戰、1907年徐錫麟刺殺清安徽巡撫恩銘、1908年11月馬炮營起義、1912年孫中山主持焚毀英商偷運的鴉片等,均發生在這里。
地理位置、人口區劃
安慶市位於長江下游北岸, 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長江下游的第一個城市,也是萬里長江安徽段的第一個城市,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蘄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
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光緒三十三年(1907)、三十四年(1908)先後發生在安慶的徐錫麟巡警學堂起義和熊成基炮馬營起義,接連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和新軍起義的第一槍;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里。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朴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勛」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後」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生態優良,環境優美,是國家園林城市。安慶城北枕龍山,南臨長江,西依皖河,東接石塘、破罡諸湖,獅子山、鳳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鑲嵌其間,整個就像是一座大園林。城北的大龍山—石塘湖風景區,山景、水景、石景、樹景、洞景融為一體,別具特色;城西的陳獨秀陵園,林郁山靜,幽雅肅穆,令人嘆止;城南沿江岸建設的外灘公園、橋頭公園綿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條靚麗的風景線;城內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國英王府」等古建築,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築風貌;特別是歷史悠久的菱湖公園與近年建設的蓮湖公園、市民公園、大湖風景區已連成一片,總面積近五平方公里,堪與杭州西湖媲美;建設在景區內的文化廣場、黃梅戲藝術中心、鄧石如碑館、黃梅閣、血衣亭、日本櫻花園、徽派盆景園、黃鎮紀念館和科技館、體育館、圖書館等建築物,以及程長庚、鄧石如、嚴鳳英、鄧稼先、陳延年等塑像,更是增添了一層文化的氛圍。城區綠化覆蓋率已達3 8.2 6%,綠地率達3 5.6 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8.O3平方米。
安慶山川秀美,物產豐饒,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不僅有天柱山、花亭湖等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有大龍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鷂落坪、妙道山、薛家崗等數十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或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是黃山、九華山、廬山等世界著名風景區之間的交通樞紐。潛山縣境的古南嶽天柱山,一柱擎天,萬岳歸宗,以雄奇靈秀著稱;岳西縣境的司空山,為佛教禪宗二祖慧可「遁跡修禪」之處,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宿松縣境的小孤山,聳立大江之中,世稱「海門天柱」;「白崖寨」則有「南國小長城」之名;樅陽縣境的浮山,幻若水上蓬萊,是典型的火山地質公園;市區的迎江寺振風塔,塔影橫江,有「過了安慶不說塔」之譽。安慶交通便捷,旅遊服務設施齊全。住宿優雅方便,傳統食品和風味小吃自古聞名。鰣魚、鱭刀魚、大閘蟹、墨子酥、油酥餅、桐城豐糕、懷寧貢糕、江毛水餃、雞湯炒米等特色食品讓人回味無窮,望江挑花、潛山舒席、宿松蠟染、岳西翠蘭茶葉等傳統工藝品或土特產品令人愛不釋手。滬蓉、東香、安合、合銅黃等高速公路干線、1 0 5、2 0 6、3 1 8三條國道和合九鐵路在市境交匯,已建成通車的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和建設中的安慶鐵路大橋,跨江與建設中的南京——安慶城際鐵路、沿江高速公路、安慶——景德鎮高速公路連接。安慶天柱山民航機場先期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航線,目前又在擴建之中。安慶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已經形成。
安慶充滿生機,蓄勢待發,是一座潛力巨大、大有希望的城市。安慶區位優勢明顯,地處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溝通三省並連接上海、武漢兩大經濟區的紐帶,是3000噸級海輪入江的終點港口。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安慶作為全國重要的糧棉油、水產品和畜禽生產基地,作為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車零部件製造和紡織加工業基地,又被省列為皖江開發的重點開放城市之一,社會經濟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6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達490億元,財政收入達45億元。農業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水平,工業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輕紡、建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涌現了安慶石化、華茂、環新、海螺、全力、鴻潤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基礎教育成為品牌,文化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通訊和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安慶已與世界上1OO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出口商品達2 0 O多種。
新的一年,在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建設和諧安慶的征途上,安慶市委市政府決心圍繞建設「千億安慶」、「活力安慶」、「和諧安慶」和文化強市的目標,以追趕跨越、奮力崛起為主題,以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為動力,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五大戰略」,強力推進「3231」工程,加快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改善人民生活,扎扎實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保持和擴大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進一步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進程。安慶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於改革和建設事業。
⑼ 安慶在戰國是哪個國家
安慶在戰國時期,屬於楚國。
秦始皇統一全國前,今安慶地域曾建立過眾多的氏族方國和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未形成統一的行政區。春秋時期,西周為屏潘王室,先後分封過皖伯國、宗子國和桐子國。《古今圖書集成》卷八十六載:「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稱周大夫」。「周大夫於皖,而皖 之名始著。」「地與山皆以大夫名天下,傳後世。」古皖方國在當時就具有較高文明,成為江北地區的大國,與中央王朝保持親善關系,西周武王定它為伯爵國,春秋時期,楚國北上使皖成為附庸國,以後在吳國與楚國的爭斗中,皖常叛楚而依附別國,楚借口將它消滅,建成皖邑,歸屬楚國。皖國的治所名叫皖城(即今潛山縣梅城)。後世習慣於稱呼安慶一帶的長江水域為「皖江」之名,合稱安慶為「八皖」之地。這就是清代以後安徽省簡稱「皖」的歷史來由。
宗子國今樅陽地,也是偃姓,與淮夷種族中的群舒部族關系密切。國都在今下樅陽鎮。春秋時,仍為宗子國,楚國北上後,為楚附庸。魯文公十二年(前615)春,群舒叛楚。夏,為楚來,故都廢為邑。戰國時期,仍屬楚國。
桐子國,偃姓,在今桐城市北,與群舒方國關系密切。春秋時期,先後為北上爭雄的南方大國吳、越、楚國的附庸。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子國叛楚,為楚滅,成楚邑。戰國時期,屬楚國。
還有一個舒國,地跨今廬江與桐城,都會在今廬江縣城池鄉,偃姓。這個方國比較分散,有舒蓼、舒庸、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部落,皆同宗異國,統稱「群舒」。春秋後期,相繼被楚消滅。舒國成為舒邑(縣),是後來廬江郡的治所,縣城仍在今廬江縣西南40里的城池鄉城池村。
這四國,時而聯合,時而兼並,直到春秋中期相繼被崛起於江漢平原的楚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