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粵語有多麼久遠的歷史了
粵語自秦朝至今,約有2200多年的歷史。
《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也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廣東的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外族手中,大量中原士民遷至嶺南,北方漢語不斷對本地語言沖擊。當時古漢語與以前形成的古越語混合,進一步拉近了古越語和中原漢語的差別。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口岸,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也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
(1)普通話和粵語哪個歷史久擴展閱讀:
粵語形成於秦漢年間。那個時候,秦始皇攻下了百越之地,嶺南地區的人為了躲避秦始皇的戰火和統治,於是逃有了。所以,華夏族人進入了嶺南地區開始生活。華夏人說的話也開始和嶺南話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更多的中原人去了嶺南地區生活。
隨後,嶺南地區的人就慢慢地增加。唐宋時期,粵語形成,確立了它的發音和讀法。而且在這之後,就很少再受到漢語的影響。嶺南地區的人一直在自己發展著粵語,有著他們自己的特色。
而且在近代時期,說粵語的人越來越多,還有人想要把粵語當作全國的普通話。所以,說粵語的人其實非常多。而粵語也經過不斷地發展,才有了今天的樣子。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有現代白話文取代舊式文言文正式書寫的趨勢,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沒有多大限制。但建國後,國家規范官話普通話口音作為全國通用語。
粵語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致在中國大陸粵語分布區的許多年輕一代不懂得一些專門名詞的粵語讀法。這種情況使得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士開始產生一種母語危機感。
㈡ 粵語和普通話哪個歷史更長
普通話首先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言,同時還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人們溝通交流共同的通用語,是國家語言,就民族共同語這一特性而言,廣義的普通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 。
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漢民族共同語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時期就產生了。當時的民族共同語叫「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候孔夫子時代管共同語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現在的地理方位說就是山東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來自當時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講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講課的時候怎麼能夠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聽得明白呢?因為當時有共同語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麼障礙。這種叫做「雅言」的共同語言便是普通話的由來源頭。
粵語是廣東話,這要看何時包該地區定名為粵並作為一種方眼區域。「粵」作為廣東簡稱,最原始的意義是指代華南百越(百粵),古文獻中「粵」和「越」互為通假,可隨意互調使用。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閩、吳、越、楚國關系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
就此而言,二者不分伯仲,應該是同時期存在並都在使用的語音。不過一個是方言,一個是民族共同語
㈢ 粵語和國語哪個歷史久
當然是粵語了
這是常識問題
廣東存在多久了?國語什麼時候才提出的?清朝大力推廣滿文,所謂的國語,還只是在北平周邊使用,直到梁啟超時期,大興教育
㈣ 廣東話比普通話出現更早
這么說也可以說有點道理。
實際上,現代漢人的話都應該是古漢語發展而來的。粵語的雛形是周朝時漢人的語言「雅言」
最早漢語普及到廣東可以追溯到秦始皇佔領嶺南後在嶺南的漢人幾十萬駐軍和追加遷移過來的50萬中原漢人移民。
普通話和大部分北方話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北方其他民族影響較大,反而粵語偏居南方一隅,受影響較小,所以現在廣東話和普通話差距巨大,而廣東話等南方方言古漢語留存比較多也是這個原因。
說到以普通話為代表的北方話受其他民族影響大的問題,稍微補充下歷史:如:西晉後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遼,金等基本是外族統治北方,而元,清等朝代,外族對北方的統治和影響也較南方強。現在的普通話基本和清朝的官話差不多,實際上也算是滿人口音的漢話吧,如北京人喜歡說話時帶「兒」音,古漢語直到明朝從來沒這個習慣,是滿族語言的習慣。甚至普通話的英文,Mandarin, 也是清朝時外國人根據「滿大人」的音譯到英文的。現在查英漢字典 Mandarin的意思除了普通話的意思外,還有指中國舊時官吏的意思。
綜上所述,廣東話比普通話出現更早 這個說法也有道理。更准確的說法個人認為是,廣東話比普通話更接近古漢語,因為無論廣東話或北方話(代表就是普通話),我覺得都是在一直不斷的或快或慢的發展變化後才到現在這個樣子的。
㈤ 粵語和普通話有多久歷史了
粵語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普通話應該一百年左右吧,因為普通話是在清朝時內期才開始發展的。粵語發容展應該是在先秦時期開始的,粵語其實是古代中原雅言演變過來的,有人說如果說到正中的古漢語應該是陝西那邊的語言,但是他們有沒想到,古代中原經常都是英雄和梟雄爭天下的地方,經常都打生打死,很多東西都保持不了,而且還經過兩百多年的南北分治,語言差別越來越大,而在我們嶺南地區山高山多,很多中原人避難來到嶺南,中原保存不了的東西其實在嶺南地區保存得更完整,因為山高皇帝遠,等戰火燒到過來,都大局已定了。
㈥ 粵語和普通話哪個形成的時間早
粵語形成的時間當然要比普通話早,粵語早在宋/元朝時就定形了,而普通話(國語)標準的制定是在民國以後的事.
而且你這樣作比較是不對的,你應該問:廣州話和北京話哪個形成的時間早?當然還是廣州話早於北京話.
㈦ 粵語歷史悠久還是國語歷史悠久
如果你講的國語是指的普通話,那明顯是粵語歷史更悠久,普通話是建國之後才正式確立的
㈧ 粵語和國語哪個歷史久粵語是不是只差一票,孫中山本來想把粵語做官方語言的
傳說,只是一個傳說.畢竟還是一個傳說.這事從來沒發生過.
孫中山只在1911年末當了很短時間的臨時大總統,而且只限於南方,南北統一後掌權的是袁世凱.
從未發生過所謂投票選"國語"粵語以一票落選的"故事",這不過是無事實根據的民間傳說而已.國音統一會議在1912年在北京開會討論後就已確定以北京話為"國音".
-----------------------------------------------------------
文章摘自《文摘報》 作者:徐貴祥
核心提示:國音統一會議由於爭吵激烈,會議的議長吳敬恆在4月22日辭職,接任的王照也請了病假,臨時由直隸的王璞主持會議。會議過程中,對有爭議的字音,以多數票決定「國音」,所以說在審定的這么多漢字中,也許有一些是「差一票」通過的,但不存在某一個方言整體差一票被定為國語的情形。整體來說,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後人稱之為「老國音」。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游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著名作家王蒙提出了另外兩種說法:「因為普通話是1949年以後的官方的一個政策,所以有的人甚至於把普通話說成是官話,但是這個更早就是更開始就是國語,這個普通話繼承的就是國語,中間沒有什麼區別,這個國語那是在民國的時期,還有什麼注音符號,b、p、m、f、d、t、n、l、g、k、h,這些都是同時來推廣出來的。最好玩兒的是,我去過好幾個地方,我去洛陽,洛陽人跟我說,當時討論這個國語的時候,當時候選的一個是北京話,一個是洛陽話,我們洛陽話就差一票,如果要是洛陽話勝了呢,咱們現在要說普通話就得是另一個……然後我又到了陝西,陝西又有人跟我說,當時這個確定國語的時候,候選兩個話一個是北京話,一個是陝西話,說我們就差一票。」
到底是哪一種方言當初「差一票」成為國語呢?
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了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介紹了民國二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黎錦熙本人沒有參加會議,但是與當時的許多與會者熟識,所以這篇文章內容翔實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會議的經過。
1912年(民國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總長的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由吳敬恆(稚暉)任主任,並制定讀音統一會章程8條。規定讀音統一會的職責是為審定每一個字的標准讀音,稱為「國音」。每個字的音素定下來之後,還要制定相應的字母來代表每一個音素。讀音統一會員,由教育部延聘若幹人;各省推舉2人,由行政長官推舉;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機關選派。此外華僑代表1人。會員的資格有一定的要求,必須具備下列四條之一:1、精通音韻;2、深通《小學》(古時稱「文字學」為「小學」);3、通一種或兩種以上外語;4、諳多種方言。最後確定下來的成員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雖然說各省最多推舉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會員當中以江浙為主,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
從這個組成名單來看,來自廣東的會員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會議結果。當時來自北方直隸省的著名語言學家王照(「官話合聲字母」的發明人)對於會員構成非常不滿,指出江浙人佔25人之多,其中來自無錫的就有5人。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決定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當時對於一省一票制度爭論也很激烈,來自浙江的汪榮寶聲稱:「若每省一表決權,從此中國古書都廢了。」王照反問:「此語做何解釋?」汪不語,王照接著質問:「是否蘇浙以外更無讀書人?」北方會員堅決要求每省一票,威脅說如果通不過就自行解散退出會議。最後在教育部代部長董鴻Y推動下,終於通過了一省一票制度。
讀音統一大會在1913年(民國2年)2月15日開幕,實到44人,來自江蘇的吳敬恆得29票當選議長,王照僅得5票任副議長。會議逐一審定了6500個字(另加600俗字、新字)的「國音」。當時為了記錄定下來的「國音」,臨時採用了一套注音符號系統。字音確定以後,下一個任務是核定音素,並且確定一套字母系統來表示音素。按照黎錦熙先生的記述,會議進行到這個地步,出席者日漸稀少,但是對於「字母」問題幾乎打起架來。當時字母提案頗多,但總結起來主要有3個方案:1、偏旁派,仿照日本片假名,用音近之漢字,取其偏旁為字母;2、符號派,主張另外製定一套符號系統;3、羅馬字母派。與會者多日爭論僵持不下,結果浙江代表許壽裳等人以及與會的教育部職員周樹人(魯迅)提議,就使用在審定國音期間使用的「臨時符號」為注音符號(《國語周刊》刊頭上的符號就是這種「注音符號」)。這套符號是章炳麟所創,借用了古代篆字的形狀,與前述三派無關,可稱為「簡單漢字派」。這套「注音字母」在大陸一直用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時,至今台灣和部分海外華人依然在使用。
國音統一會議由於爭吵激烈,會議的議長吳敬恆在4月22日辭職,接任的王照也請了病假,臨時由直隸的王璞主持會議。會議過程中,對有爭議的字音,以多數票決定「國音」,所以說在審定的這么多漢字中,也許有一些是「差一票」通過的,但不存在某一個方言整體差一票被定為國語的情形。整體來說,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後人稱之為「老國音」。
從以上國音統一大會的過程來看,所謂粵語或者洛陽話或者陝西話「差一票」成為國語只是個民間傳說。
(《歷史的天空》 徐貴祥著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
㈨ 請問粵語和普通話有多久歷史了現在的語言與古人的語言有很大區別嗎
粵語的歷史比普通話的歷史要久;
粵語和閩南語是保留古漢語因素最多的方言;
粵語的音素比普通話多得多;
說普通話的人學粵語最大的困難在於粵語的韻尾,因為韻尾不是一種音調,只是一種狀態;
會說粵語的人學起日語和韓語要比不會的人要容易得多,因為日語和韓語在發音方面和古漢語很接近,而粵語又保留了古漢語很多的音素,比如韓語里就有很多韻尾,而粵語里也有,而且帶韻尾的字都差不多……
粵語的歷史發展,自上古時期至現今,經歷了一段頗長的時間。
秦漢時期
自上古時期,嶺南地區便居住著被稱為「南越」的民族,鮮有漢人居住,故當時漢語並不存在。在秦朝,秦始皇派軍南下攻取「百越」之地,數以萬計漢人來到嶺南地區定居,便導致漢語開始於嶺南地區傳播。而至漢代,漢高祖封趙佗為「南越王」,統治南越之地。此時,許多漢人進入嶺南,便與南越雜居,並逐漸改變了當地土著之生活,同時亦促進了漢語的傳播。當時雖有不少漢人南下,但與當地土著相比,漢人仍然屬於少數。因此,漢語在傳播的同時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土著語言的影響,兩者互相融合及吸收,這便是粵語脫離母體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長期處於戰亂動盪的狀態,許多中原人為了逃避戰亂,舉家南遷,是為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潮。此時,嶺南地區漢族人口大量增加,大大促進了漢語的傳播與發展。在此時期,粵語與中原
唐朝時期
至唐朝,粵語隨著廣東地區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廣州附近地區原來居住的一部分少數民族已經被漢化、另一部分被迫遷移到廣西等地而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此時期,粵語受中原漢語影響,變得更加規范化,進一步形成有一支相對獨立的語言體系、詞彙系統及語法結構的語言。唐朝是粵語日趨成熟的時期。
宋元明清時期
到了宋朝,粵語與中原漢語的差距越來越大,已經自立門戶。元明清時期,粵語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編輯]
清朝中後期
而至清朝中後期,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故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語言是粵語而非北方話;除此之外,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亦常常學會說粵語。這直接導致了粵語在晚清時期非常流行。
近代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游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1949年後,粵語作為一種地方語言而遭到削弱,在中國大陸「推廣普通話」的運動中,粵語的地位大不如前。粵語正不斷向北方話靠攏,許多年輕的一代往往根本不懂得一些專業名詞的粵語讀法。
主要特點
保留大量古漢語的成分
粵語保留大量古漢語的成分,主要表現在語音、辭匯、語法等方面。
㈩ 粵語的歷史最悠久,為什麼不定為國語
語言的發展是越簡便越好,方便交流。操北方漢語的人口是最多的,長江以北,版包括西南官話權,西北官話,北方話之間相互差別少。華北華東華中東北等地人口說的都是北方話,而以華北的河北幾個縣和北京京話以及哈爾濱話最為簡單方便,所以定為國語,也就是普通話。都是源自南京官話。誰叫朱明王朝定國語為南京官話呀,然後朱棣以後乃至清朝又都定都北京,自然後來演變出來的官話,也就是普通話,流傳最廣。
而粵語離權利中心太遠,也太復雜,說的人也太少了,不利於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