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里埋伏講的是個什麼故事
『十里埋伏抄』是根據公元前二零二襲年,楚漢在垓下決戰時,漢軍用十里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這一歷史事實集中概括寫成。
垓下決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秦朝末年,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展開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爭。到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已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到垓下決戰時,劉邦以三十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項羽的十萬之眾。深夜,張良吹簫,兵士唱楚歌,使楚軍感到走投無路,迫使項羽率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外逃,而漢軍以五千騎兵追擊,最後在烏江邊展開一場決斗,項羽因寡不敵眾而拔劍自刎,漢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是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❷ 長城抗戰的歷史場景對抗戰有何影響,有什麼值得學習的精神
長城抗戰是中國抗日軍民在長城沿線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是中國人民早版期抗日斗爭的重要組成權部分。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3月至5月,中國國民政府指揮下的國民革命軍(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等),在長城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我軍頑強抵抗、浴血奮戰,但日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長城沿線仍失守,平津危急。之後成立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被迫由參謀部作戰廳長熊斌與日本代表岡村寧次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劃定冀東二十二縣為非武裝區,軍隊不得進入,而日軍退回長城以北。中華民國與滿洲國也因此事實上以長城為界,滿洲國更於長城各地樹立「王道樂土大滿洲國」的界碑。而29路軍也在此戰中打出了赫赫威名,日寇聞之大刀隊膽寒。
❸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什麼場景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清楚地表現出了當時項羽被大軍包圍時走投無路的場景。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項羽指揮二十八騎,來回沖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
(3)十里埋伏是哪個歷史場景擴展閱讀
1、劉邦
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徐州豐縣中陽里街道)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2、項羽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
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
❹ 十里埋伏是什麼意思
就是十面埋伏.
顧名思義「十面埋伏」是四面八方廣布伏兵的意思,表現一種不可逆轉的軍事態勢。這個典故出自楚漢相爭這場戰爭。
漢高帝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使者命韓信、彭越與自己在固陵會師,聯合追擊項羽。此後的作戰形勢,基本上構成了對項羽軍「十面埋伏」的戰略包圍。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五、六十萬漢軍重重包圍,項羽十萬楚軍節節敗退,退至距彭城東南八十公里的垓下時,就寸步難行了。
通過三年多的楚漢相爭,漢王劉邦終於取得了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漢軍「十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斗;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
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十面埋伏」的戰爭就這樣展開了。
有的學者認為,「十面埋伏」發生在徐州的城廂。因為《水滸傳》中分明寫著:「九里山前擺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所以時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認為城北「九里山」為漢兵「十面埋伏」的戰場。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經有「磨旗石」,傳說是劉邦的大將樊噲插旗、指揮軍隊的地方。在「九里山」的山下,有村名「八里屯」,傳說是漢王屯兵的地方。而徐州的城東,有一座子房山,相傳,是以劉邦的大臣張良的名字命名,張良在這兒深夜吹簫,瓦解了楚軍鬥志。
有人認為,「十面埋伏」功歸韓信,因為中國的那支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又叫《淮陰平楚》。無論如何,這「十面埋伏」 都是對楚漢決戰的歷史再現。因為,《十面埋伏》 的琵琶曲又名《楚漢》,就是表現的 「楚漢戰爭」。
戰爭結束了,勝利者與失敗者都已化為黃土,功過是非,榮耀屈辱也都過去。留下的只有後人的感嘆:善用人者得天下;剛愎自用者只能落得悲劇的命運了!
❺ 十里埋伏是根據哪個歷史故事創作的
出自楚漢相爭這場戰爭。
霸王項羽被劉邦圍困。項羽的兵主要是楚地來的,所以在項羽的營寨四周吹奏楚國音樂,擾亂軍心,又產生了成語「四面楚歌」,打敗了項羽之後,劉邦軍士回朝。
❻ 什麼是十里埋伏
顧名思義「十面埋伏」是四面八方廣布伏兵的意思,表現一種不可逆轉的軍事態勢。這個典故出自楚漢相爭這場戰爭。
漢高帝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使者命韓信、彭越與自己在固陵會師,聯合追擊項羽。此後的作戰形勢,基本上構成了對項羽軍「十面埋伏」的戰略包圍。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五、六十萬漢軍重重包圍,項羽十萬楚軍節節敗退,退至距彭城東南八十公里的垓下時,就寸步難行了。
通過三年多的楚漢相爭,漢王劉邦終於取得了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漢軍「十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斗;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
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十面埋伏」的戰爭就這樣展開了。
有的學者認為,「十面埋伏」發生在徐州的城廂。因為《水滸傳》中分明寫著:「九里山前擺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所以時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認為城北「九里山」為漢兵「十面埋伏」的戰場。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經有「磨旗石」,傳說是劉邦的大將樊噲插旗、指揮軍隊的地方。在「九里山」的山下,有村名「八里屯」,傳說是漢王屯兵的地方。而徐州的城東,有一座子房山,相傳,是以劉邦的大臣張良的名字命名,張良在這兒深夜吹簫,瓦解了楚軍鬥志。
有人認為,「十面埋伏」功歸韓信,因為中國的那支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又叫《淮陰平楚》。無論如何,這「十面埋伏」 都是對楚漢決戰的歷史再現。因為,《十面埋伏》 的琵琶曲又名《楚漢》,就是表現的 「楚漢戰爭」。
戰爭結束了,勝利者與失敗者都已化為黃土,功過是非,榮耀屈辱也都過去。留下的只有後人的感嘆:善用人者得天下;剛愎自用者只能落得悲劇的命運了!
❼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繪的是哪個戰役的情景
楚漢戰爭垓下決戰。
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垓下之內戰。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容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
垓下之戰,是楚漢之爭中起決定性的戰役,垓下之戰,劉邦勝利,項項羽烏江自刎,至此以後劉邦開始了漢王朝的統治。
(7)十里埋伏是哪個歷史場景擴展閱讀:
劉邦違背「鴻溝和議」,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垓下之戰隨之開始。項羽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
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一天不到的時間便全殲十萬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