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名劍合伯劍產自哪裡

歷史名劍合伯劍產自哪裡

發布時間:2021-02-26 09:52:46

Ⅰ 中國七大名劍產自什麼地方

第一:棠溪寶劍,名冠中國九大名劍之首,誕生於春秋初期,至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然,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唐憲宗發兵平定中原叛亂時,將棠溪冶鐵城夷為平地、盡殺工匠,「十里棠溪十里城」轉眼淪為廢墟。「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酒幡掩翠柳,鐵歌秦更天」的歷史風情畫卷,從此不再有。包括棠溪寶劍在內的中國冶煉鑄劍絕技,也從此失傳。
第二:墨陽即為地名,又因地而劍,成為著名寶劍,同是也是鑄劍師的姓名。《河洛文化·冶煉》章節中指出:「冥山即是原來舞陽縣的鐵山,古時又稱作墨山,而『墨陽』即『墨山之陽』的意思。史籍中載有的墨陽劍的作坊,應位於當今鐵山的南邊,洪河的北邊,即鐵山廟冶鐵遺址。」也有專家學者指出:舞陽因位於舞水之陽而得名。古代文字中「潕」通「(舞 )」,因「潕」字筆畫多,雕版印刷出來的「潕」字多呈「墨」疙瘩狀,故被世人戲讀為「墨」;地名墨陽即舞陽;「其地產劍,因以名劍」,「墨陽劍」當為「舞陽劍」。
第三:合伯寶劍,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當代的合伯寶劍承襲了古代手工千錘百煉、金屬改性的傳統工藝,具備 「強、韌、硬、彈」四大特點,硬可斬釘截鐵,韌可彎曲120度不斷裂變形,光鑒寒霜,靈氣逼人。
合伯寶劍全部用傳統手工工藝,共需30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劍條的鍛打就要通過熱鍛、冷鍛、千錘百煉的反復折疊鍛打,繼而通過正火、淬火、退火、回火……熱處理,再經過鏨圖、滲銅、粗磨、細磨、精磨、研磨、收光等等近百道復雜工序,才能完成合格劍條的製作。其劍鞘、劍架都是昂貴的稀有木材,經過精雕細琢出一幅幅龍飛鳳舞、福祿壽禧等等祥瑞圖畫。再經過組裝、打磨,汽車烤漆、成品檢測、包裝才以完美的形象展示於世人面前。
合伯寶劍大氣、名貴、莊重、典雅、古樸、圖案考究,造型精美、結構嚴謹、工藝精湛,展現和滲透出王者風范、尊貴地位、崇高神聖、正義祥瑞之氣,極具東方文化特色和神韻,顯示了千年古劍尊貴的身份和品位,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是技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珠聯璧合,無愧國內外劍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實用、鑒賞、珍藏價值;無論是作為禮品或收藏品,都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舞鋼市是合伯寶劍的原產地。合伯寶劍製作工藝己被認定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伯寶劍除了工藝精湛外,還含融有舞鋼市的傳統文化和特色產業元素。比如在合伯劍的劍鞘的一面手工雕刻有2700多年前「合伯城」冶鐵鑄劍的整個過程:開礦、選礦石、冶煉、鑄劍、合伯城池等等,畫面栩栩如生地再現了舞剛冶鐵鑄劍的光輝歷史;劍鞘的另一面雕刻有代表舞鋼文化的二郎山、代表舞鋼悠久歷史的柏國城遺址、佛爺嶺,代表舞鋼山水文化的龍泉湖、石漫灘森林公園……,較為全面的代表了舞鋼市的歷史和特色文化。合伯寶劍的飾件或龍鳳呈祥、或五福捧壽、或吉祥如意、或降魔驅怪、或喻意成功、或祈禱財運、或講述歷史、或傳播文化……從不同角度來滿足人們祈禱鴻福、求富求貴、延年益壽、運動健身、鎮宅避邪等心理需求。
第四:鄧師,古寶劍名。《史記·蘇秦列傳》:「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司馬貞索隱:「鄧國有工鑄劍,而師名焉。」
第五:宛馮,古時寶劍名,因宛人於馮池(滎陽)鑄劍,故號。
第六:龍泉,龍泉市生產的龍泉寶劍,相傳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民間廣泛流傳著歐冶子鑄劍的故事。龍淵也是龍泉劍最初的名字。據傳有一次歐冶子汲水淬劍,忽然出現了「五色龍紋」,七星斗像,人們就將鑄劍的地方稱為「龍淵」,把劍稱為「七星龍淵劍」。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
第七:太阿,古代楚國寶劍名。《越絕外傳·記寶劍》中楚王請歐冶子、干將、莫邪來西平棠溪鑄成太阿名劍,答楚王曰:「欲知太阿,觀其紋,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切玉如泥,相當於「鹿盧」「屬縷」「昆吾」。
又相傳晉代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後使人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見《晉書·張華傳》)。
亦作「泰阿劍」。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三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翠鳳之旗,樹靈龜之鼓。」一作「太哥」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了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太阿劍。 世人都說,太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 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太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 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但是事與原違, 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鑄刻篆體「太阿」二字,可見歐冶、干將所言不虛。 晉王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向楚王索劍,楚王拒絕,於是晉王出兵伐楚,預以索劍為名借機滅掉楚國。 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一困三年。城裡糧草告罄,兵革無存,危在旦夕。 這一天,晉國派來使者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 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頭殺敵,如果城破,自己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要拾得此劍, 騎快馬奔到大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太阿劍永留楚國。 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只見城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 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吶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 楚王雙手捧劍,長嘆一聲:太阿劍啊,太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 匪夷所思的奇跡出現了: 只見一團磅博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撲地, 流血千里,全軍覆沒……
這件事情過後,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鬍子問道:太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 風鬍子對道: 太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 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啊!見於《越絕書》。

Ⅱ 中國文言文中記載古代名劍有

這個來就多了。
《史記》載自:「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
王勃《滕王閣序》:「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淮南子·修務訓》載:"夫純鈞,魚腸....... 加以砥礪,磨其鋒鍔,則水斷龍舟,陸屬犀甲。"
《淮南子》:「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歐治子而淳鈞之劍成。」
《荀子》:"湛,黑色也。湛廬,言如水而黑。"
還有很多,有的是確有其物,且出土了。更多的只在史書中出現過。《史記》記載的還比較靠譜,《淮南子》之類的就不怎麼可信了。許多詩歌歌賦中出現的寶劍,也是在那個年代比較流行的傳說……
古代名劍里的基本都為存世,或者尚未現世。
目前最有名的就是越王勾踐劍了,這個保存下來了,因為上面直接刻著」越王勾踐用劍「這幾個字,而且不是造假……
另外有一把」七星劍「可能存於台灣,因為鄭和用過這把寶劍,可能下西洋的時候丟在台灣了……
在秦始皇兵馬俑里也出土了不少劍,但沒有確認有上述名劍。

Ⅲ 合伯寶劍 大家看下寶劍啦 天下第三名劍 想知道它的具體情況

合伯寶劍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當代的合伯寶劍承襲了古代手工千錘百煉、金屬改性的傳統工藝,具備 「強、韌、硬、彈」四大特點,硬可斬釘截鐵,韌可彎曲120度不斷裂變形,光鑒寒霜,靈氣逼人。
合伯寶劍大氣、名貴、莊重、典雅、古樸、圖案考究,造型精美、結構嚴謹、工藝精湛,展現和滲透出王者風范、尊貴地位、崇高神聖、正義祥瑞之氣,極具東方文化特色和神韻,顯示了千年古劍尊貴的身份和品位,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是技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珠聯璧合,無愧國內外劍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實用、鑒賞、珍藏價值;無論是作為禮品或收藏品,都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舞陽縣是合伯寶劍的原產地。合伯寶劍製作工藝己被認定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伯寶劍除了工藝精湛外,還含融有舞陽縣的傳統文化和特色產業元素。比如在合伯劍的劍鞘的一面手工雕刻有2700多年前「合伯城」冶鐵鑄劍的整個過程:開礦、選礦石、冶煉、鑄劍、合伯城池等等,畫面栩栩如生地再現了舞陽冶鐵鑄劍的光輝歷史;劍鞘的另一面雕刻有代表舞陽文化的二郎山、代表舞陽悠久歷史的柏國城遺址、佛爺嶺,代表舞鋼山水文化的龍泉湖、石漫灘森林公園,較為全面的代表了舞陽的歷史和特色文化。合伯寶劍的飾件或龍鳳呈祥、或五福捧壽、或吉祥如意、或降魔驅怪、或喻意成功、或祈禱財運、或講述歷史、或傳播文化。從不同角度來滿足人們祈禱鴻福、求富求貴、延年益壽、運動健身、鎮宅避邪等心理需求。

Ⅳ 求中國古代名劍有哪些不是指具體劍名,而是指棠溪、合伯等地域原因出產的名劍。

第一:棠溪寶劍,名冠中國九大名劍之首,誕生於春秋初期,至今內已有2700年的歷史。
第二:墨陽即容為地名,又因地而劍,成為著名寶劍,同是也是鑄劍師的姓名。
第三:合伯寶劍,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第四:鄧師,古寶劍名。《史記·蘇秦列傳》:「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司馬貞索隱:「鄧國有工鑄劍,而師名焉。」
第五:宛馮,古時寶劍名,因宛人於馮池(滎陽)鑄劍,故號。
第六:龍泉,龍泉市生產的龍泉寶劍,相傳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

Ⅳ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七把名劍都叫啥名

第一劍 軒轅劍

聖道之劍——軒轅劍

軒轅劍,取於「軒轅」一詞,而「軒轅」二字則與天下第一帝——黃帝有關。黃帝的先祖是有熊氏,而有熊氏崇尚的就是土德,因為唯有土地方可生存。而土多是黃色,黃帝母親就附寶給他起名叫黃帝。又因他長在姬水,居住在軒轅之丘,於是他就以姬為姓,以軒轅為號,所以黃帝我們也稱之軒轅氏。在中華文明發端之始,黃帝就開始造車,所以「軒轅」二字又有了車的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華夏始祖早就將龍、鳳、龜、麟,視為四大聖物,並深深地滲入到農耕時代與之相關的水土文化之中。黃帝號為軒轅氏,軒轅二字,即為「力天」,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龜。但「軒轅」一詞傳到現在,多為指車,少有人指龜。

鑄造轅劍,則有這樣的傳說:黃帝命令座下一對十分思愛的夫妻鑄劍師,要他們鑄一把絕世名劍。但兩位鑄劍師不管用什麼方法,都無法鑄成理想的絕世名劍。那日黃帝來到劍房視察,不知是不是受神靈之點化,他斷然割下自己的臂肉,投進劍爐。中華第一神劍——軒轅劍,即刻鑄就。

軒轅劍的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而劍柄兩則,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後來黃帝將這把象徵著華夏民族之氣的聖道之劍,傳給了夏禹,所以此劍也有「軒轅夏禹劍」之稱。

第二劍 湛盧劍

仁道之劍——湛盧劍

說起湛盧劍,自然不能不說鑄劍世祖——歐冶子。約公元前509年歐冶子,奉越王允常之命,攜妻朱氏、女兒莫邪及徒弟干將。從寧波出發,到麗水甌江,順流而下到了福建的松溪縣,他看中了那的湛盧山,是個尋鐵鑄劍的好地方。

據說他在此山上,一共鑄成了五柄劍,第一柄就是「湛盧劍」,此劍湛湛然通體黑色,這種深沉的黑墨色,讓人提劍在手,首先感覺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能感覺出它的寬厚和慈祥。第二柄是「純鈞劍」,此劍出鞘,如芙蓉出水,泱泱如水消溶;第三柄是「勝邪劍」此劍是專取其愛女莫邪之名而立意;第四柄「魚腸劍」此劍被專諸,受公子姬光之意,將劍藏於魚腹之中,企圖弒君謀位而得名,也正因為此,該劍又被後人視為不法之物;第五柄「巨闕劍」,巨,即是切之意,闕,意為銳利無比,此劍能削鐵如泥。

傳說湛盧劍是一柄神奇之劍,它會滴血認主,唯有仁道之君,方可使用此劍。於是人們說「湛盧劍」不僅僅是一件兵器,而是一隻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上帝之眼,注視著天下君王。「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就是對此「仁道之劍」的最好寫照。

湛盧劍在吳越爭霸時,越王勾踐戰敗,將湛盧劍作為貢品敬獻給吳王闔閭,吳王視為國寶,終日佩帶在身,後又落到楚國被楚昭王所得,後傳到南宋名將岳飛手中,岳飛在"風波亭"被害後,不知去向。

第三劍 赤霄劍

帝王之劍——赤霄劍

眾所周知,此劍為漢高祖劉邦的佩劍。因為劉邦起事前,用現在的說法,也不過是一個社會上的混混而已。於是有關此劍的各種傳奇版本有不少。

其中以公孫冶為首的五位鑄劍大師,揉合天下數百種精石,歷經八年終於鑄出這把千古神奇兵器的說法,是最為可信的。因為只有人和時間,才有可能創造出奇跡。

赤霄劍長三尺,劍身以玄鐵鑄造,人離劍七步之外,即可感覺到一股濃重的帝王之氣。據說赤霄劍出爐之時,烏雲密布、狂風四起、雷雨交加,連王氣所集的秦王宮殿,都為之震動不已。

公孫冶一看此劍,就面色大變,跌足長嘆:「此劍既出,則天下大亂,我公孫冶竟成千古罪人也!」然後,慘然一笑,斷然橫劍自刎。而那赤霄劍,飲血之後卻紅光一閃,破天而去,不知所蹤。

後來怎麼就落入了劉邦之手,並讓他在芒碭山,憑此劍「斬蛇起義」,他不僅鏟除了暴秦,還戰敗了與他爭雄天下的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朝,開創了數百年漢室基業。赤霄劍,也因此成為一代帝王之劍。

第四劍 泰阿劍

威道之劍——泰阿劍

公元前492年,越王出師伐吳,出征前派越臣文種為特使暗赴楚國,請楚昭王帶兵在吳國西部邊境起事,以牽制吳國的兵力。楚王早聞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在湛盧山上,鑄造出一柄「湛盧」寶劍,於是他乘機向越王提出,也要給他鑄一柄寶劍,來作為出兵的交換條件.越王無奈,只好再命歐冶子為楚王再鑄一柄寶劍。

歐冶子受命後,感覺不知如何是好,因為當時他們在湛盧山鑄造大批的兵器,供軍方使用。湛盧山上已經沒有上乘的鑄劍材料,能鑄造出絕世名劍。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尋找新的鑄劍場所,但能鑄出絕世名劍的地方到底在那呢?他們一家苦思冥想,一愁莫展。

那年時值中秋之夜,他一家人上湛雲峰飲酒賞月,歐冶子心中煩愁,幾杯酒下肚就朦朧睡去。這時,有位白發童顏老人,站在雲間,高聲叫道:「歐冶子,你鑄劍報國,可到秦溪山麓去,那裡有取之不盡的五金之英,用之不竭的寒冽龍水,還有亮石坑發光洞的寶石供你磨劍。」歐冶子忙作揖曰:「請問仙翁?秦溪山麓在何處?」白發老人道:「騎上白鶴它會帶你去」。白鶴將歐冶子帶到一處四周古木參天,湖月清澈,環境幽靜的地方。歐冶子不覺大叫一聲:「好地方!好地方」,妻子一把他推醒,歐冶子方知是一場夢。

第二天早晨,歐冶子夫婦攜女兒莫邪,挑著行李,按白發老人指點的方向出發。他們日行夜宿,翻過八十一座山,渡過六十四條溪,才找到秦溪山,這就是浙江最高峰風陽山販山麓,青山綠水,蒼松翠柏,附近無雞鳴犬吠.於是歐冶子認定此地就是鑄劍的最好所在,他結廬砌灶,取英鑄劍。他在此鑄出「龍淵」、「泰阿」、「工布」三劍後,由越王獻給楚王,楚王得劍後大喜,立即答應幫助越國。

傳說晉國當年攻楚,並將其圍了三年,就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劍」。但楚王不屈,就是不交出此劍,當他決定持劍親上城頭殺敵時,他叮囑手下,如果城破,他將用此劍自刎。他自刎後其左右要拾其劍,騎快馬奔到太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

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劍啊,泰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匪夷所思的奇跡出現了:只見一團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砂走石遮天蔽日,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里,晉軍全軍覆沒。

在《越絕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鬍子問道:「泰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風鬍子對道:"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啊!」於是泰阿劍成了一把威道之劍。

第五劍 七星龍淵劍

誠信高潔之劍——七星龍淵劍

據說當年歐冶子攜妻女,來到仙人指點的秦溪山時,只見在兩棵千年古樹下面,整齊地排列著七口井,其形如北斗七星,井中寒泉清洌見底,歐冶子認定此地是鑄造寶劍的最佳地點。

歐冶子汲水淬劍,當他將第一把劍放在石墩錘打時,突然烏雲四起,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七條金龍從井口鑽出,沖上雲霄,爾後齊向劍坯上噴了口水後,就騰雲駕霧而去。歐冶子舉劍觀之,只見劍身剛柔並濟,劍鋒銳利無比,他隨手舉劍向巨石劈去,只聽「啪」的一聲,巨石被劈成兩瓣。

但此劍雖然鋒利無比,外表並不光亮好看。歐冶子想起那夢中仙人,曾指點「亮石坑的寶石可供你磨劍」。於是他四處打聽這「亮石坑」在何處?後來到九姑山訪問一位采葯老翁,老翁告訴他:「離城四十里處,有個發光洞,存亮石數以萬計,若能得石磨劍,磨出的寶劍必定光亮無比;只是洞邊有巨鷹把守,無人敢取」。於是歐冶子帶妻女,各執一把寶劍,奔赴發光洞。找到發光洞後,果然看到一隻兇猛無比的巨鷹。那巨鷹一見生人到來,就拍動翅膀兇猛撲了下來,一雙利爪攔腰就將莫邪抓住後飛向天空。歐冶子夫妻執劍拚死與其搏鬥。莫邪雖被抓在空中,但她一邊掙扎,一邊持劍朝巨鷹的翅膀亂刺,結果巨鷹被砍傷墜地,歐冶子上前補上一劍,結果了巨鷹的性命。他們取回亮石,果然磨出來的寶劍,不但鋒利無比,斬鐵如泥,而且光亮如銀。

在《吳越春秋》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因荒不擇路,逃到了長江邊。前是波濤萬頃的長江水,後有刀槍在手的萬千追兵,正在危急萬分之時。一漁翁駕一小船將伍子胥渡過對岸,伍子胥要其留名,以圖日後回報。漁翁不言其名,只自稱「漁丈人」也。伍子胥無奈只好作揖道別,但行出不遠,總感不謝救命之思,非君子所為。於是又返了回來,並解下腰間的祖傳三世的七星龍淵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

「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因為有了這個故事,七星龍淵劍就是成了一把誠信高潔之劍。

後來為了迴避唐皇李淵之名,此劍改為「七星龍泉劍」。

第六劍 干將劍

愛情之劍——干將劍

干將,吳國人,歐冶子之婿(約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33年)。據說他原本就是一位很有名氣的鑄劍師。他生成八尺之軀,英武異常。在未拜在歐冶子門下時,就已經懂得了熔、鍛、鏟、銼、刻、淬、磨等諸般鑄劍工藝。只因歐冶子之女莫邪是一位眉清目秀、聰明賢慧,勤勞勇敢的好女子。為了能與莫邪成親,才成了歐冶子的徒弟。

干將劍刃長三尺,柄長六寸,刃寬約三寸許,系紅櫻劍絮,重九鏘,即三斤十二兩,劍身有龜紋雕飾,舞動時有如虎嘯。

第七劍 莫邪劍

愛情之劍——莫邪劍

莫邪,歐冶子之女,干將之妻,赤之母。

莫邪劍刃長四尺,柄長一尺,刃寬約兩寸許,系湖綠劍絮,重約十鏘,即約四斤二兩七分,劍身有漫冶,即水紋雕飾,舞動時銀光流瀉,如銀蛇吐信。

干將莫邪劍是雄雌雙劍。當你看到其中一柄劍時,就必然會看到另一柄劍。這兩柄寶劍是永不分離的。

此劍在民間有很多的傳說。流傳最廣的就是干將眼看三月的鑄劍期將滿,但因爐中的鐵英還是無法溶化,而不能如期鑄成寶劍。莫邪為了救夫,就自投劍爐之中,從而鑄成了這天下無雙的干將莫邪雄雌雙劍。

這種傳說有多少真實性,我們無需考證。但鑄鐵在加熱過程中,碳的含量會不斷下降,如果不能適當在加入碳的成份,那鑄造出來的劍,就會變得柔韌而缺乏剛度,這樣的劍最多隻是一口熟鐵劍,而不可能成為能削鐵如泥的寶劍。

就從當時的生產條件來看,干將不可能在那時會擁有一個,能跳入一個大活人的大坩鍋。於是另一種說法可能更可信些,即莫邪剪掉頭發和指爪投入煉爐,而頭發和指爪都可以化為碳的成份,使鑄鐵的晶格結構產生有序變化而溶解,從而就能鑄造出柔韌而又鋒銳的鋼劍。

據說干將鑄造出干將莫邪雙劍後,只將莫邪劍獻給了楚王,而將干將劍埋於山中。並囑咐莫邪等到兒子成人後,一定要用干將劍為其報仇。後來楚王得知干將另藏寶劍,一怒之下果真將他殺了。

干將死後,莫邪生下一子,名為赤。其子生來與眾不同,雙眉相距尺余,固又名眉間尺。他成人後就背負干將劍,前往楚國報仇。而楚王在夢境中早有預知,就命人到處追捕。赤四下躲避,始終無法下手。

一日山間得遇一劍客,允諾說只要他得到干將劍與赤的人頭,即可代其成事。赤當即就提劍刎頭相付。

劍客依諾面見楚王。赤的人頭雖死,但仇恨未減半分,楚王看了驚懼不已。劍客即獻計將赤的從頭用沸水煮,並請楚王移駕一觀。楚王不疑有詐。待楚王探頭相望,劍客提起干將劍,就將楚王的頭斬落鍋中,並當即自刎也將自己的頭吹到了鍋中。三頭於沸水中混為一體無法辨識。宮人分其三份,合葬一處,於是就有了「三王墓」之說。

但有人考證,干將莫邪劍,在吳越爭霸時沉入延平的劍溪,即現在的福建南平市的閩江之中。干將莫邪劍,因為有上述傳說,也成了一柄愛情之劍。

第八劍 魚腸劍

義勇不法之劍——魚腸劍

魚腸劍,是歐冶子在湛盧山上鑄造的五柄名劍之一。此劍到底多長,現在無法具體考證。但一定不會太長,長了它就決不可能,能藏到魚腸之中。最可能的長度應當是「不足半尺」。

但這尺舊時是沒有統一的。禹時十寸為一尺,湯時十二寸為一尺,武王時則是八寸為一尺。因此這魚腸劍的長度,也只能是個大約數。

說到魚腸劍就不能說到專諸,專諸是吳國堂邑人,當時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時就知道,專諸是一位狀如餓虎,聲像巨雷,力能扛鼎,身手快捷,肝膽俠義的勇士。有一次伍子胥看到專諸跟很多人打架,「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正打到熱鬧處,他老婆趕來只在他背後喊一聲「你還不快跟我回去」。他就立刻停手,跟在老婆後邊回家了。在凡人的眼中這專諸,也只是一個怕老婆的貨色,但在伍子胥眼中,則是一個勇猛而又理性的真漢子,於是他就選定了專諸,為公子光殺了吳王僚,讓公子光奪得皇位後,好幫他去打楚國為他報仇。

公子光為什麼要殺吳王僚呢?這得從吳王壽夢說起:吳王壽夢共四子:諸樊、餘祭、餘昧、季札。壽夢知道這四子之中唯有季札最賢能。於是他想立他為太子,季札心知如果這樣,有可能會出現「煮豆燒豆箕」的慘劇,於是他堅決不受,吳王只好改立長子諸樊為太子。壽夢臨死時,與四子相約,王位以兄弟相傳,直至季札為吳王。

諸樊當王後傳位季札,季札仍不受,諸樊死,餘祭接位,餘祭死,餘昧接位。至餘昧死,按照壽夢遺言,當立季札為王。但季札不想當皇帝連夜出逃,吳國大臣沒法就立餘昧之子僚為王。而公子光則是諸樊的長子,壽夢的長孫,季札不願為王,按理應當由他來繼位,輪不到僚來當皇帝。於是他就在暗中廣納人才,為奪取王位做准備。

在這樣的背景下,專諸就成了最佳的殺手。於是人人皆知的血腥一幕就那樣上演了。吳王僚死在了專諸的魚腸劍下,專諸被公子光布下的劍手砍成了肉泥。公子光成了吳王闔閭。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夫概為先鋒,出兵六萬攻佔楚國國都,伍子胥掘開楚平王墓,鞭屍三百。

魚腸劍,也因此成了一柄義勇與不法之劍與一身的天下名劍。

第九劍 純鈞劍

尊貴華美之劍——純鈞劍

純鈞劍,又名純鉤劍。此劍依然是歐冶子在湛盧山上所鑄。在《越絕書.外傳記寶劍》中,是這樣述它的:「如芙蓉始出,觀其(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鉤耶」。

純鈞劍,外觀雖然精緻華美,觀之,令人賞心悅目,但鋒芒決不因其華美而減之,它斬金截鐵,依然如同摧枯拉朽。也就是它將亮麗優美與鋒芒不減完美地融為一體,被喻為尊貴無雙的千古絕唱之劍。

傳說,有人向越王勾踐許以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來換這把純鈞劍。勾踐看到這么多的好東西,心裡正在猶豫是不是與其換之。為了慎重起見,他請來了著名相劍大師——薛燭,想聽聽他的意見。

薛燭一看純鈞劍,就立刻厲聲道:「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眾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後,眾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如此絕世無雙的寶劍,區區駿馬城池何足道哉……」。

當然這也是古人對純均劍的一種敬仰,而編出的優美傳說。但做為一種文化傳承,後人還是喜歡這樣的傳說的。於是武俠大師金庸先生,就將這柄絕美的純鈞劍,化入他的小說《越女劍》中,使這柄尊貴華美之劍,更加地廣為流傳。

據說在2004年「龍泉論劍」時,龍泉工匠曾向金庸先生贈送了一把現代版的純鈞劍,金庸先生也為此劍親筆簽名,並刻上了劍刃。該劍原型現珍藏於浙江大學。

第十劍 承影劍

有影無形之劍——承影劍

承影劍是一柄最奇特的名劍。相傳它鑄造於商朝,為春秋時衛國人孔周所收藏,這是一把有影無形的長劍。在《列子·湯問》中有這樣的記載:「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際,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狀。其觸物也,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見』」。在《文苑英華·唐並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銘》中也有:「蛟分承影,雁落忘歸」這樣的字句。

為了神化這柄承影劍,有人是這樣描述的:「揚起的雙手劃出一條優雅的弧線,揮向旁邊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輕輕的『嚓』的一聲,樹身微微一震,不見變化,然而稍後不久,翠茂的松蓋就在一陣溫和掠過的南風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的圈圈年輪,昭示著歲月的流逝。天色愈暗,長劍又歸於無形,遠古的暮色無聲合攏,天地之間一片靜穆」。

不管古人與今人如何描述這柄有影無形的長劍,他們都是為了表達,我悠悠五千年文明的燦爛與輝煌。也如這柄承影劍一樣,在「有影無形」中,承載著我華夏古國的博大精深,它如這一柄柄精緻優雅的神劍一樣,在世界歷史的上空,劃下我中華民族最完美的弧線。

Ⅵ 古今最著名的寶劍有哪些

第一:棠溪寶劍,名冠中國九大名劍之首,誕生於春秋初期,至今已有2700年的專歷史;
第二:墨陽屬即為地名,又因地而劍,成為著名寶劍,同是也是鑄劍師的姓名,位於當今鐵山的南邊,洪河的北邊,即鐵山廟冶鐵遺址;
第三:合伯寶劍,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舞鋼市是合伯寶劍的原產地;
第四:鄧師,古寶劍名;
第五:宛馮,古時寶劍名,因宛人於馮池(滎陽)鑄劍,故號;
第六:龍泉,龍泉市生產的龍泉寶劍,相傳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
第七:太阿,古代楚國寶劍名,後使人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龍泉,太阿);
第八第九:干將莫邪,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一個偶然的機會里,豐城縣令雷煥在修築城牆的時候,從地下掘出一個石匣,裡面有一把劍,上面赫然刻著「干將」二字,雷煥欣喜異常,將這把傳誦已久的名劍帶在身邊。

Ⅶ 關於古代十大名劍,聽說第一是棠溪劍,出處是《史記》中的這句話,但《史記》中並沒有,求其真正出處。

結論:《太康地誌》這本書因為斷句問題而提出了錯誤的寶劍排名,把一些地名當成劍名,並且把楚王的寶劍當成韓王的寶劍。這九劍排名是錯的,並不存在,太阿、干將莫邪也和韓國沒關系。
「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出自《史記・蘇秦傳》索隱《太康地記》稱,「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其中就有龍泉、太阿、莫邪、干將。而不是《史記・蘇秦傳》本身。
《史記》蘇秦曾說:「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鄧師、宛馮、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鴻鵠,當敵則斬……」
《太康地誌》雲:西有龍泉水,可以淬刀劍,特堅利,故有龍泉劍—楚之寶劍也。又雲:「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捌曰莫邪,匠名也,其劍皆出於西平縣。」
看出來了吧,關鍵在於斷句。蘇秦那句話,一共提起七個名字。其中哪幾個是地名、哪幾個是劍名,由於史記本身沒有標點符號,後世有的人就認為把冥山之後六個全認為是劍名。我認為都是地名才對。從語言結構上說,兩個「皆」承的都是前面「劍戟」一詞,因此中間不可能再出現劍名,那樣這句話就有問題了。蘇秦不至於連句話都不會說,那還叫什麼縱橫家。總之,好事者把六個地名加上龍泉、干將、莫邪,湊夠九個。如果加上第一個冥山,就湊夠十大名劍了。但是,《越絕書》說過,龍淵、泰阿、工布三劍都是歐冶子和干將合力為楚惠王造的。《晉書·張華志》提到氣沖牛斗的龍淵、太阿,並且認為這兩把劍的別名就是干將、莫邪,這四個其實是同兩把劍。後來二劍化為雌雄二龍而去。到了唐朝,為了避諱(唐高祖李淵),因此把所有書籍里的龍淵改成龍泉。
棠溪在春秋時期是楚國的領土。戰國時期,楚國丟失了棠溪,被韓國得到。楚國又吞並吳越之地,把越國後人趕到福建。太阿等劍是春秋時期誕生的,那時棠溪屬於楚國。蘇秦是戰國人,他說韓國棠溪盛產寶劍是沒錯的,因為歷史上確實誕生了三把名劍。但是和韓國沒關系。假如中國現在佔領了夏威夷,然後說中國的夏威夷遭受過日本襲擊,這當然沒錯,但不能說中國治理下夏威夷反擊了日本。因為夏威夷反擊日本是在美國統治時期,和中國無關。
至於干將莫邪是不是太阿龍淵,就很難證明。曹丕 《大牆上蒿行》:「 吳 之辟閭, 越 之步光, 楚 之龍泉,韓有墨陽。苗山之鋌。羊頭之鋼。知名前代。咸自謂麗且美。曾不如君劍良。」並沒有提到干將莫邪。《旬子·性惡》:「恆公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採用的是吳王闔閭的說法。關於干將莫邪兩把劍的出處,現在全國人都知道是楚王殺人奪劍,然後眉間尺報仇。其實,干將莫邪有好幾個版本,不同典籍里分別提到他們給吳王闔閭、楚惠王、魏惠王、晉君、韓王造劍被殺,時間跨度從春秋到戰國,地域上涉及五國,真偽難辨。但是《吳越春秋》《搜神記》等大量著作採用了楚王的說法,因此楚王力壓群雄,成了因為干將莫邪被砍掉了腦袋的人。但是我們知道,史記沒有提到有哪個楚王因為造劍被人砍了腦袋,所以傳說就當是故事聽就好了。不過即使在傳說中,干將莫邪最終定論也是楚國的寶劍。和韓國無關。
結論:《太康地誌》這本書因為斷句問題而提出了錯誤的寶劍排名,把一些地名當成劍名,並且把楚王的寶劍當成韓王的寶劍。這九劍排名是錯的,並不存在,太阿三劍也和韓國沒關系。有些好事者YY起來跟南邊那個棒子韓國一樣一樣的,什麼都是你們的。

Ⅷ 劍的演化歷史和古代有哪些名劍

中國在商代開始有制劍的史料記載,一般呈柳葉或銳三角形,初為銅制。當時通常是作為長兵器之下的輔助武器,但在吳、越等河川較多的地區則因水戰較多而是將劍作為主要武器,春秋時代的名劍也因此大多出於這些地區。 越王勾踐劍
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朱開溝遺址出土的「鄂爾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銅短劍」,是我國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銅劍,約在早商時期的公元前15世紀。此劍通長25.4厘米,劍身近似柳葉形,厚脊,雙面刃,直柄,中間有兩道凹槽,柄首略呈環狀,柄與劍身銜接處的兩側有凸齒,劍身向下斜凸成鋒,柄部纏繞麻繩。 春秋戰國,為步戰主要兵器,不斷加長。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有 55.7厘米。 漢武帝時,有超過3尺,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劍鋒的夾角由銳加大。 東漢,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為佩帶儀仗或習武強身自衛。 漢代後銅劍漸被鋼鐵劍替代,並趨於定型,即劍身中有脊,兩側有刃,前有劍尖,中有劍首,後有莖,莖端設環處稱鐔,此外尚有劍鞘、劍穗等附屬飾物。 隋唐,佩劍盛行。《隋書·禮儀志》載:「一品,玉器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名號侯雖四、五品,並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象劍。帶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一品及散(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佩。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號侯,皆只佩。綬亦如之。」 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視為飾物,抒以凌雲壯志或表現尚武英姿。 後劍與道教接上不解之緣,成了道士們手中的法器之一。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雲:「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雲:「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以上兩說,似黃帝與蚩尤,均己制劍為兵。 據以上所述,無論劍之創始人為誰,其出生於黃帝時代,可無置疑。黃帝於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0四年﹞建廟,國號有熊氏,當時尚系初入青銅器時期,但由此推知,劍之出世極為古遠,歷史悠久,故後人稱之「短兵之祖」,確可當之無愧。 自黃帝至東周,大多以銅鑄劍,劍質頗佳,煉制技術亦逐漸進步。春秋戰國之時,並定劍制,詳言制劍之法。周禮考工記雲:「周官桃氏為劍,臘廣二寸有半,兩從半之,以其臘廣為之。莖圓長倍之。中其莖,役其後,身甚五其莖,重九鏘﹝按:周禮六兩半為一鏘﹞,謂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長四其莖,重七鏘,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重五鏘,下士服之」。又考古記雲:「劍,古器名,兩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謂之臘,或謂之鍔﹝即劍身﹞。背刃以下,與柄分隔青,謂之首﹝即劍盤﹞,首以下把握之處曰莖﹝即劍柄﹞,莖端旋環曰鐸」。 劍的形制大略有: 早期短劍流行於西周早期,典型式樣有:柳葉形扁莖式,其整體呈柳葉形,沿鍔磨成圓鋒銳角,臘中央略微隆起,沒有劍格,臘和莖沒有明顯的分界,莖扁而有兩穿。 薄臘無格圓莖劍流行於春秋早中期,典型式樣有:薄臘圓莖短體式,其臘如葉狀,中脊起棱,至從末端延長成為圓莖,雖莖較為細長,然而整體仍為短劍式;薄臘銳下圓莖式,其臘扁平而薄,鋒斷,下端斜收呈尖銳狀,脊凸起延長成圓莖,但無首亦無格。 無格斜從扁莖劍流行於春秋晚期,其基本式樣為:兩從較寬而臘短,中脊呈直線狀隆起,兩從微斜而凹,下端平,無格,或格不連鑄,扁莖有穿。 厚格劍流行於春秋戰國之際,典型式樣有:斜寬從狹前鍔厚格圓莖有箍式,其背呈直線,斜從而寬,前鍔所收略同,格為倒凹字形,但圓莖上有兩道箍,便於纏緱。 薄格劍盛行於戰國時期,兩從均勻,臘有長有短,劍格薄,圓莖無箍。 劍
《史記》中曾有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淵,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吳越春秋》記載:」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劍,特鋒利,為干將莫邪所從出,亦名川也。」據範文瀾《中國通史》記載:「河南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堅利。」他告訴筆者,西平棠溪春秋屬楚,戰國屬韓,是當時冶鐵鑄劍的勝地軍工基地,距今已經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先人們在這里開創了中國的鐵器文明,輝煌了中國的寶劍文化。 西平縣春秋時屬楚,戰國時歸韓。縣西有古柏城,屬柏皇氏原封地。周邊有九女山、蜘蛛山、跑馬嶺。山下有棠溪湖、棠溪河,山上有棠溪源。棠溪流域是戰國至晉代的重要冶鐵基地,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保護最完整的冶鐵遺址區。自秦至唐憲宗元和年間的上千年,歷代中央政府均在西平設置鐵官,督辦兵器製造。元和十二年冬,唐憲宗發兵平定中原叛亂,將棠溪冶鐵城夷為平地,自此,棠溪寶劍從歷史上消失。 棠溪冶鐵遺址位於西平縣酒店鄉酒店村南五百米的棠溪湖兩岸,南系龍泉河,北接棠溪河。在冶鐵遺址南部有冶鐵爐。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曾兩次來西平考察。一九五九年,文物專家張靜安前來考察,最早發現了一處保存完好的冶鐵爐。冶鐵爐為橢圓形,直徑零點八米左右,深一米多,冶鐵爐壁呈現有焦煳色的烈火燒烤痕跡。這一重要發現,揭開了人們認識古代冶鐵鑄劍歷史新的一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0) 軒轅劍 黃帝所鑄,首山之銅,天文古字。
《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畫影。

(1) 騰空 顓頊所有
《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2) 禹劍 夏禹所鑄,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藏之會稽山。

(3) 啟劍 夏王啟鑄,銅,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4) 太康劍 夏王太康鑄,銅,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5) 夾劍 夏王孔甲鑄,牛首山之鐵,銘曰夾。四尺一寸。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一劍銘曰夾。

(6) 定光 殷太甲鑄,文曰定光,古文篆書,二尺
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一劍曰定光。

(7) 照膽 殷武丁鑄,銘曰照膽,古文篆書,三尺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一劍曰照膽。

(8) 含光 殷代
《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承景脊練。

(9) 鎮岳尚方 周昭王鑄,銘曰鎮岳尚方,古文篆書,五尺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銘曰鎮岳尚方。

(10) 昆吾 周穆王時西戎獻,鏈鋼,長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11) 駿 周簡王鑄,銘曰駿,大篆書,三尺。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12) 干將莫邪 吳人干將莫邪所造
《吳越春秋》載吳王闖廬使干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發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干將,雌號莫邪。

(13) 越五劍 越歐冶子造,銅錫
《越絕書》載歐冶子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ぬ,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14) 越八劍 越王使工人所鑄,採金
《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15) 龍淵 楚命歐冶干將所造,鐵英
《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命風鬍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16) 太阿工布鐵劍 三枚太阿工布誡,秦昭王鑄,銘曰誡,大篆書,五尺。
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17) 定秦 秦始王鑄,采北祗銅,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三尺六寸。
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18) 神劍 漢太公所得。
《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19) 赤霄 漢高帝所得,鐵,銘曰赤霄,大篆書,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20) 神龜 漢文帝鑄,三尺六寸,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21) 八服 漢武帝鑄,銘曰八服,小篆書,三尺六寸,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22) 茂陵劍 漢昭帝所得,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23) 毛、貴 漢宣帝鑄,二劍銘皆小篆書,三尺。
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24) 衍 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大篆書。
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 乘勝萬里伏 王莽鑄,銘曰乘勝萬里伏,小篆書,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26) 更國 更始劉聖公鑄,銘曰更國,小篆書。

(27) 秀霸 漢光武所得,銘曰秀霸,小篆書,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28) 玉具劍 光武以賜馮異,七尺。
《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29) 龍彩 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30) 金劍 漢章帝鑄,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31) 安漢 漢順帝鑄,銘曰安漢,小篆書,三尺四寸,永建元年鑄。

(32) 中興 漢靈帝鑄,文曰中興,小篆書。
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33) 孟德 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銘曰孟德,三尺六寸,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4) 思召 袁紹所得,上銘曰思召。
《古今注》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卧,所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

(35) 蜀八劍 蜀昭烈帝鑄,採金牛山鐵,三尺六寸。
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36) 鎮山劍 蜀後帝禪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閣山故名。

(37) 倚天 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一賜夏侯恩曰青虹,魏武帝鑄。

(38) 魏三劍 魏太子丕造,一曰飛星,一曰流采,一曰華鋌。

(39) 文士劍 楊修獻魏文帝。
《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40) 吳六劍 吳大帝所有。
《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 大吳 吳大帝孫權鑄,采武昌銅鐵,文曰大吳,小篆書,各三尺九寸。
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42) 流光 吳王孫高鑄,文曰流光,小篆書,建興二年鑄。

(43) 皇帝吳王 吳主孫皓鑄,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建衡元年鑄。

(44) 步光 晉懷帝鑄,銘曰步光,小篆書,五尺,永嘉元年鑄。

(45) 五方單符 晉穆帝鑄,銘曰五方單符。

(46) 隸書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劍五口神劍,晉孝帝鑄,銘曰神劍隸書。
以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47) 定國 宋武帝鑄,銘曰定國,小篆書,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於梁。

(48) 永昌 宋廢帝昱造,銘曰永昌,篆書,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49) 梁神劍 陶弘景造,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書。
長短各依劍術法,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

(50) 沉水龍雀 夏赫連氐造,銘曰大夏龍雀。
《魏志》赫連百鏈為劍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

(51) 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銘背曰太常。

(52) 四尺千金劍 唐晉公王鐸所有。
《劍俠傳》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53) 火精劍 唐德宗所有。
《杜陽雜綿》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54) 酉蕃寶劍 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55) 古銅劍 宋蘇軾所得。
《東坡集》載郭祥正遺古銅劍,東坡謝以詩雲,一雙銅劍秋水色,兩首新詩爭劍。

(56) 楚銅劍 宋鄭文所得。
《方輿志》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7) 安定劍 明初安定王所貢。
《咸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為四部歲入貫為常。

Ⅸ 九大名劍分別產自於那裡

第一:棠溪寶劍,名冠中國九大名劍之首,誕生於春秋初期,至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然,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唐憲宗發兵平定中原叛亂時,將棠溪冶鐵城夷為平地、盡殺工匠,「十里棠溪十里城」轉眼淪為廢墟。「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酒幡掩翠柳,鐵歌秦更天」的歷史風情畫卷,從此不再有。包括棠溪寶劍在內的中國冶煉鑄劍絕技,也從此失傳。
第二:墨陽即為地名,又因地而劍,成為著名寶劍,同是也是鑄劍師的姓名。《河洛文化·冶煉》章節中指出:「冥山即是原來舞陽縣的鐵山,古時又稱作墨山,而『墨陽』即『墨山之陽』的意思。史籍中載有的墨陽劍的作坊,應位於當今鐵山的南邊,洪河的北邊,即鐵山廟冶鐵遺址。」也有專家學者指出:舞陽因位於舞水之陽而得名。古代文字中「潕」通「(舞 )」,因「潕」字筆畫多,雕版印刷出來的「潕」字多呈「墨」疙瘩狀,故被世人戲讀為「墨」;地名墨陽即舞陽;「其地產劍,因以名劍」,「墨陽劍」當為「舞陽劍」。
第三:合伯寶劍,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當代的合伯寶劍承襲了古代手工千錘百煉、金屬改性的傳統工藝,具備 「強、韌、硬、彈」四大特點,硬可斬釘截鐵,韌可彎曲120度不斷裂變形,光鑒寒霜,靈氣逼人。
合伯寶劍全部用傳統手工工藝,共需30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劍條的鍛打就要通過熱鍛、冷鍛、千錘百煉的反復折疊鍛打,繼而通過正火、淬火、退火、回火……熱處理,再經過鏨圖、滲銅、粗磨、細磨、精磨、研磨、收光等等近百道復雜工序,才能完成合格劍條的製作。其劍鞘、劍架都是昂貴的稀有木材,經過精雕細琢出一幅幅龍飛鳳舞、福祿壽禧等等祥瑞圖畫。再經過組裝、打磨,汽車烤漆、成品檢測、包裝才以完美的形象展示於世人面前。
合伯寶劍大氣、名貴、莊重、典雅、古樸、圖案考究,造型精美、結構嚴謹、工藝精湛,展現和滲透出王者風范、尊貴地位、崇高神聖、正義祥瑞之氣,極具東方文化特色和神韻,顯示了千年古劍尊貴的身份和品位,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是技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珠聯璧合,無愧國內外劍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實用、鑒賞、珍藏價值;無論是作為禮品或收藏品,都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舞鋼市是合伯寶劍的原產地。合伯寶劍製作工藝己被認定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伯寶劍除了工藝精湛外,還含融有舞鋼市的傳統文化和特色產業元素。比如在合伯劍的劍鞘的一面手工雕刻有2700多年前「合伯城」冶鐵鑄劍的整個過程:開礦、選礦石、冶煉、鑄劍、合伯城池等等,畫面栩栩如生地再現了舞剛冶鐵鑄劍的光輝歷史;劍鞘的另一面雕刻有代表舞鋼文化的二郎山、代表舞鋼悠久歷史的柏國城遺址、佛爺嶺,代表舞鋼山水文化的龍泉湖、石漫灘森林公園……,較為全面的代表了舞鋼市的歷史和特色文化。合伯寶劍的飾件或龍鳳呈祥、或五福捧壽、或吉祥如意、或降魔驅怪、或喻意成功、或祈禱財運、或講述歷史、或傳播文化……從不同角度來滿足人們祈禱鴻福、求富求貴、延年益壽、運動健身、鎮宅避邪等心理需求。
第四:鄧師,古寶劍名。《史記·蘇秦列傳》:「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司馬貞索隱:「鄧國有工鑄劍,而師名焉。」
第五:宛馮,古時寶劍名,因宛人於馮池(滎陽)鑄劍,故號。
第六:龍泉,龍泉市生產的龍泉寶劍,相傳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民間廣泛流傳著歐冶子鑄劍的故事。龍淵也是龍泉劍最初的名字。據傳有一次歐冶子汲水淬劍,忽然出現了「五色龍紋」,七星斗像,人們就將鑄劍的地方稱為「龍淵」,把劍稱為「七星龍淵劍」。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
第七:太阿,古代楚國寶劍名。《越絕外傳·記寶劍》中楚王請歐冶子、干將、莫邪來西平棠溪鑄成太阿名劍,答楚王曰:「欲知太阿,觀其紋,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切玉如泥,相當於「鹿盧」「屬縷」「昆吾」。
又相傳晉代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後使人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見《晉書·張華傳》)。
亦作「泰阿劍」。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三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翠鳳之旗,樹靈龜之鼓。」一作「太哥」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了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太阿劍。 世人都說,太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 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太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 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但是事與原違, 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鑄刻篆體「太阿」二字,可見歐冶、干將所言不虛。 晉王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向楚王索劍,楚王拒絕,於是晉王出兵伐楚,預以索劍為名借機滅掉楚國。 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一困三年。城裡糧草告罄,兵革無存,危在旦夕。 這一天,晉國派來使者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 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頭殺敵,如果城破,自己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要拾得此劍, 騎快馬奔到大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太阿劍永留楚國。 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只見城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 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吶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 楚王雙手捧劍,長嘆一聲:太阿劍啊,太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 匪夷所思的奇跡出現了: 只見一團磅博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撲地, 流血千里,全軍覆沒……
這件事情過後,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鬍子問道:太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 風鬍子對道: 太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 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啊!見於《越絕書》。
第八第九:干將莫邪,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干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將很勤勞,莫邪很溫柔。干將為吳王鑄劍的時候,莫邪為干將扇扇子,擦汗水。三個月過去了,干將嘆了一口氣。莫邪也流出了眼淚。莫邪知道干將為什麼嘆氣,因為爐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鐵之精無法熔化,鐵英不化,劍就無法鑄成。干將也知道莫邪為什麼流淚,因為劍鑄不成,自己就得被吳王殺死。干將依舊嘆氣,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卻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將突然害怕起來,干將知道莫邪為什麼笑,干將對莫邪說:莫邪,你千萬不要去做。莫邪沒說什麼,她只是笑。干將醒來的時候,發現莫邪沒在身邊。干將如萬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兒。莫邪站在高聳的鑄劍爐壁上,裙裾飄飛,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將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從遠處急急奔來。她笑了,她聽到干將嘶啞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淚水也同時流了下來。干將也流下了眼淚,在淚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飄然墜下,他聽到莫邪最後對他說道:干將,我沒有死,我們還會在一起……

Ⅹ 龍泉寶劍的出產地在哪裡

龍泉寶劍的出自浙江龍泉。

龍泉劍,又名龍淵劍,始於春秋戰國內時期,距今有二千六容百多年,是中國古代名劍,誠信高潔之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

相傳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卧。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

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10)歷史名劍合伯劍產自哪裡擴展閱讀:

春秋時期龍泉屬越地,有著得天獨厚的鑄劍條件。境內群山疊翠,溪流縱橫,氣候溫和。山溪中蘊藏著含鐵量極高的鐵砂,被稱為鐵英,是鑄劍的上好原料;

茂盛的森林資源是鑄劍所需的優質燃料;秦溪山下北斗七井,水質特異,用來淬劍特別堅利;寶劍鋒從磨礪出,龍泉山石坑特產亮石,用來砥礪刀劍鋒刃銳利,寒光逼人。

另外,龍泉山清水秀,氣象幽絕,是難得的一方鑄劍佳地。歐冶子在龍泉,受天之精神,地之氣脈,得山川之靈秀,天地之精華,悉其技巧,終於鑄成獨步天下的龍淵劍。

因此,才有三國時的曹植寫詩贊道:「美玉生磐石,寶劍出龍淵。」

參考資料:網路-龍泉劍

閱讀全文

與歷史名劍合伯劍產自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