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新羅人文歷史有哪些

新羅人文歷史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26 09:21:59

A. 新羅區的名勝古跡

生態休復閑之旅 新羅區有被譽為「華東制第一洞」、「洞中桂林」的國家4A級景區龍崆洞;有被譽為「北回歸線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的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區內華南虎園;有波光瀲灧、山水成趣的梅花湖;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象形山—江山「睡美人」。江山景區、東肖森林公園、雲頂茶園等龍岩國家森林公園十大景區是旅遊避暑勝地。 宗教文化之旅 新羅區有雲遮霧繞、宛若仙境、觀雲海日出極佳的高山叢林寺院天宮山、蓮台山建築群和蓮花山、石佛公等一批知名度頗高、影響力較大的市區和近郊寺院。 紅色人文之旅 新羅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戰爭年代被譽為 「二十年紅旗不倒」,保存有毛澤東舊居、紅四軍司令部舊址、後田暴動陳列館、鄧子恢紀念館、新四軍二支隊紀念館等多處革命遺址;加之有240多座雄渾古樸、建築時間跨越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適中方型土樓群,與永定客家土樓群一方一圓,相得益彰,組成完美的土樓世界,構成富有特色的歷史人文旅遊資源。 民俗風情之旅 新羅區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有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收錄的民間音樂採茶燈舞曲,及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岩山歌戲、龍岩靜板、適中盂蘭盆盛會等。

B. 關於韓國古代的所有歷史

古代在朝鮮半島忠清道的位置,生活著一群部落,統稱為三韓,分別為馬韓、辰韓、弁韓。
三韓人是朝鮮韓國人的祖先。後來建立了一個國家叫做新羅。
在唐朝的時候,來自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勢力已經發展到朝鮮半島北部,新羅害怕高句麗吞並它,於是向唐朝求援。
唐朝幫助新羅,滅了高句麗的附屬國百濟,後來又滅了高句麗,為了有效壓制高句麗復國,與新羅簽訂條約,把朝鮮半島北部和東南部送給了新羅。這樣新羅人就移民到了整個朝鮮半島。
新羅占據整個朝鮮半島以後,開始向唐朝學習制度、文化,建立新羅王朝。
新羅王朝後來又分裂為高麗、百濟、新羅三個國,這里的高麗、百濟不是之前的高句麗、百濟,而是新羅人假託高句麗、百濟建立的國家。(就像北魏和曹魏的關系一樣,國號一樣,但是統治者不一樣)
後來高麗統一三國,建立高麗王朝。然後高麗王朝被李成桂所滅,李成桂受明朝冊封,建立朝鮮王國,史稱李氏朝鮮。李氏朝鮮後來臣服清朝,到了甲午戰爭以後,清朝戰敗,李氏朝鮮改名大韓帝國(大韓帝國脫離了清朝控制)。之後,日本吞並了大韓帝國。
大韓帝國王室全部被誅殺,之後韓國人(朝鮮人)開始了流亡復國,其中金九提出了建立大韓民國的設想。
然後,二戰之後,日本戰敗,雅爾塔協定準備讓朝鮮半島脫離日本,金九准備復國,然而可恥的美國人為了控制朝鮮半島,暗殺了金九,扶植了李承晚;蘇聯看著美國扶植了李承晚,也扶植了金日成,與之抗衡。然後就出現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南北對峙的國家。

C. 歷史書上的新羅指的是現在的朝鮮還是韓國他們三者之間有什麼關系

新羅指的是整個朝鮮半島,也就是說,包括現在的朝鮮與韓國。

新羅在(中國)三國時期建國,後於(中)唐使被高麗滅亡,統治地區先在朝鮮半島東南部,後擴至整個大同江以南地區。

都城為金城(今慶州),670年-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稱為統一新羅。9世紀末期,統一新羅分裂成「後三國」。935年,「後三國」被高麗統一。

(3)新羅人文歷史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羅的社會狀況

古代新羅存在著奴隸制,役使奴隸的使用和奴隸貿易頻繁,有奴隸殉葬制度。從4世紀末起,先後與中國的前秦、南齊、梁、北齊、陳、隋、唐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文化。使用漢字並創造用漢字標音的吏讀文。

682年,新羅設立國學,讀《論語》、《禮記》等書。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不少。與中國的交流,帶動了新羅經濟文化的發展。早期新羅的語言非常復雜。

土著辰韓人使用辰韓語,新羅的北部則普遍使用濊語、中國移民主要說漢語和吳語方言,西部和南部則有弁韓語,馬韓語覆蓋,這些語言以後逐步融合,最終形成新羅語。

新羅神文王(在位681-692)時代的薛聰發明了古代的韓文,這是漢字以新羅語音標表記,漢文以新羅語判讀的方法。吏讀的創始,使得會解讀中國九經的朝鮮半島學者也出現了。

由於新羅王國地理位置偏僻、思想保守,佛教是經過一段時期後才在這個王國被官方所接受的,但是在527年終於被接受之後,佛像的塑造很快就活躍起來。

D. 求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旅遊的區位條件是什麼就是說它有哪些的旅遊優勢,發展潛力。在線等!

一發展優勢:
1.交通便利:
①航空:新羅區距廈門高崎國際機場高速公路140公里,距龍岩冠豸山機場高速公路100公里。
②公路:新羅區到廈門港口、機場汽車車程1個半小時;有通往江西的龍長高速公路;有貫通全區通往漳州、廈門沿海方向、江西贛州內地方向、廣東梅州方向和福建閩北通往浙江方向的319國道和3條省道公路。還有在建的雙永高速公路(泉漳龍高速公州永春經漳平市、新羅區到永定縣,通往廣東梅州接廣梅高速公路)。
③鐵路:新羅區有通往江西贛州接大京九鐵路的龍贛鐵路;有通往漳平接鷹廈鐵路的龍漳鐵路;還有在建的龍岩到廈門的復線高速城際鐵路。新羅區到廈門城際列車車程45分鍾,到廣州、深圳火車車程8小時,到北京火車車程23小時。
2.旅遊資源豐富:
①龍崆洞:福建省龍岩市龍崆洞風景名勝區,地處博平嶺山脈,位於龍岩市新羅區境內,距龍岩市區48公里,距漳平市區26公里。是福建省省級風景名勝區。
②東肖森林公園:在福建省龍岩市國家級東肖森林公園渡假村內,有一個充滿原始氣息和盎然野趣的「華東神秘桫欏谷」,桫欏谷內有一條神秘的游步道,游步道上有千年景觀。近年來,已有60多個國家和全國各地,數百萬名遊客到此旅遊觀光度假。很多遊客還留下了這樣的感慨:如果不去東肖森林公園渡假村環游神秘桫欏谷的十大景觀真是終身遺憾。 ----- 龍岩東肖森林渡假村位於福建省龍岩市郊區,距龍岩城區12公里。
③閩西革命烈士紀念碑:在龍岩市城西虎嶺山。1955年7月開始興建,1956年10月落成,高26米。用青白兩色花崗石砌成。碑身南北二面刻「閩西革命烈士紀念碑」大字,碑頂有浮雕的月亮雲彩圖案,碑座四面鐫刻鄧子恢、張鼎丞、魏金水、伍洪祥的親筆題詞。1980年擴建為「閩西革命烈士陵園」後又增建「光榮亭」、「霞飛門」等建築物。1989年民政部公布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距紀念碑不遠建有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和閩西革命烈士紀念館 。
④雲頂茶園:雲頂茶園位於龍岩市新羅區小池鎮境內,地處國家自然保護區--梅花山南麓、龍岩最高峰黃連盂南側,江山、小池、上杭步雲兩縣三鄉交界處,是九龍江北溪最高最長的源頭之一,屬國家森林公園。交通方便,距龍岩市區25公里,距漳龍高速路口18公里。

二發展潛力:

區內旅遊設施日趨完善,截止2008年,有賓館20多家,旅行社18家,旅遊車隊2家,初步形成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2005年接待遊客16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6億元。形成了一批特色旅遊:
①生態休閑之旅:新羅區有被譽為「華東第一洞」、「洞中桂林」的國家4A級景區龍崆洞;有被譽為「北回歸線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的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區內華南虎園;有波光瀲灧、山水成趣的梅花湖;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象形山—江山「睡美人」。江山景區、東肖森林公園、雲頂茶園等龍岩國家森林公園十大景區是旅遊避暑勝地。
②宗教文化之旅:新羅區有雲遮霧繞、宛若仙境、觀雲海日出極佳的高山叢林寺院天宮山、蓮台山建築群和蓮花山、石佛公等一批知名度頗高、影響力較大的市區和近郊寺院。
③紅色人文之旅:新羅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戰爭年代被譽為 「二十年紅旗不倒」,保存有毛澤東舊居、紅四軍司令部舊址、後田暴動陳列館、鄧子恢紀念館、新四軍二支隊紀念館等多處革命遺址;加之有240多座雄渾古樸、建築時間跨越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適中方型土樓群,與永定客家土樓群一方一圓,相得益彰,組成完美的土樓世界,構成富有特色的歷史人文旅遊資源
④民俗風情之旅: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有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收錄的民間音樂採茶燈舞曲,及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岩山歌戲、龍岩靜板、適中盂蘭盆盛會等。

E. 新羅歷史簡介

歷史學者傳統上將新羅的歷史分成三部分:早期(公元前57年-公元654年)中期(公元654-789年)和晚期(公元780-935年)。 建國 據《三國史記》記載,新羅公元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在金城(今韓國慶州)創建。新 新羅天馬圖 羅最初是辰韓的12個部落之一,共有6個村莊和6個家族,被稱為斯盧六部。據說,赫居世居西干是從天上飛來的白馬生下的蛋中出生的。赫居世居西干13歲的時候,新羅六個家族推舉他為國王。赫居世居西干也被認為是目前朝鮮半島常見的朴姓的祖先。目前的考古發現表明,在這一時期,可能有新羅政權的存在,但還不能稱其為真正的國家。金富軾這樣寫的原因可能是想將新羅的歷史看上去比高句麗和百濟的長。 初期 建國初期,新羅先後被朴氏、石氏(又叫昔氏)和金氏三大家族統治。到2世紀,新羅發展成朝鮮半島西南的一個國家,對其周邊的辰韓部落的影響也不斷擴大。3世紀,新羅成為辰韓最強大的城邦國家。總共有四千多戶,在辰韓各部中只有它在獨立於馬韓統治。 公元250年,在新羅西邊百濟取替了馬韓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在新羅西南伽倻取代了弁韓。公元50年,在朝鮮半島北部,高句麗已初具規模,並在313年南下朝鮮半島中部後成為具很有威脅性的地區霸王。新羅與高句麗結盟對抗倭國、百濟,新羅也曾經與倭國聯姻。 擴張和中央集權化 公元356年, 金氏家族的奈勿尼師今繼位後,開始世襲君主結束了新羅三大家族輪流掌權的局面。377年,新羅與中國和高句麗建交。 4世紀後期, 由於新羅西有百濟南有日本的包圍,新羅最初與高句麗結盟。不過當高句麗遷都到平壤並開始南擴後,427年新羅被迫和百濟結盟。502年新羅與北魏通使,被北朝稱為斯羅,南朝一般用倭國對它的稱呼「新羅」。 法興王在位時期(514-540年),新羅已發展成為一個羽毛豐滿的國家,以佛教為國教並有自己的年號。在伽椰與新羅的戰爭中,新羅吸收了伽倻。532年,新羅兼並金官伽倻;562年,吞並大伽倻,使疆土到達洛東江。 真興王在位時期(540-576年),新羅建立起了強大的軍隊。新羅幫百濟將高句麗從漢江流域趕走後,553年又將這一戰略要地從百濟手裡奪走結束了與百濟120年盟友關系。真興王在位期間還建立了花郎道。 真德女王去世後,骨品制度的終止標志著新羅早期歷史的結束和中期歷史的開始。 統一新羅 新羅陶器 7世紀,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660年,武烈王聯合唐朝滅亡百濟。663年,唐朝在新羅設立了雞林州都督府,以新羅王為「雞林州都督」,世代承襲。668年,文武王聯合唐朝滅亡高句麗。670年-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新羅中期的歷史主要特點是君主權威的壯大。新羅對朝鮮半島的統一使新羅君主財富增加,威望提高。在統一朝鮮半島期間,新羅成功地鎮壓了幾起貴族反叛,清除了對其中央集權最具威脅的貴族勢力。統一後的新羅開始進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後新羅進入鼎盛時期,農業、商業、手工業、藝術、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發展,同中國、日本等國家的貿易、文化往來十分密切。 衰落與滅亡 780年惠恭王死後,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暴亂事件,新羅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據勢力強大,農民暴動頻繁出現。沿海地區出現海盜侵擾日本等地(韓寇)。892年新羅王族建立後百濟、901年建立後高句麗,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後高句麗武將王建奪取後高句麗政權,建立高麗王朝,於935年滅亡新羅,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F. 龍岩新羅區有哪些古代歷史人物很急用。。。

古代么- -?近代史的可以么,有鄧子恢 、 郭滴人、張鼎丞、……

G. 詳細介紹下新羅王朝

公元前後,鴨綠江中游一帶的部落聯盟逐漸統一,形成了朝鮮半島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稍後,半島西南部原馬韓各個部落也逐漸統一起來,形成了百濟國。二至三世紀,在半島的東南部,以辰韓各部落為基礎,統一後建立了新羅國。從四世紀起,半島上這三個奴隸制國家鼎足而峙,延續到七世紀後被新羅統一。朝鮮歷史上把這段時間稱作「三國時代」。

三國統治者為了爭奪半島的霸主地位,展開了長的三百多年的斗爭。最初以高句麗為最強,它不斷南下擴張,迫使百濟首都一再南遷。百濟為了挽救衰弱的局面,則不斷襲擊新羅。新羅從六世紀起,由於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普遍使用,生產發展,經濟、政治、軍事力量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特別是它利用高句麗忙於對隋和唐的戰爭無暇南顧的有利時機,積蓄力量,始終把統一半島當作重要目標。在這里,新興的軍事貴族金庾信和政治家、外交家金春秋起了重要作用。對內,他們鎮壓了消極保守是利益大臣毗曇為首發動的政變;對外,積極採取親唐政策(金春秋曾親赴唐朝,覲見李世民皇帝),力量迅速增強。高句麗看到新羅日盛,對己不利,便先後兩次聯合百濟、日本夾擊新羅。新羅利用>唐朝與高句麗的矛盾,並使與高句麗有同盟關系的百濟與唐朝對立,然後與唐朝結盟,展開大規模的反擊。663年滅亡百濟,668年打敗高句麗,最後迫使唐軍撤走,於676年 終於統一了氵貝水(今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

新羅的統一,從660年開始,到676年結束,歷經百濟戰役、高句麗戰役和反唐起義三個階段。特點是先聯合唐朝,進行國內戰爭,消滅百濟、高句麗;後進行對外戰爭,擺脫唐朝的控制。新羅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國內統一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接連進行的,其概況如下。

首先滅亡百濟。654年金春秋登上王位之後,積極與唐高宗修好,作好了各種准備。660年7月,他御駕親征,和金庾信將軍一起,率五萬大軍,在十三萬唐軍的配合下,會攻百濟。新羅軍捷足先登,越過百濟東部重要的戰略要地炭艦(今大田東),突破其黃山防線。然後揮戈西上,逼近泗沘城,動搖了百濟上層統治者的信心。接著,唐朝水軍在蘇定方率領下,從西部由錦江口逆水而上,同東部的新羅軍會師。7月12日聯軍包圍泗沘,第二天,百濟義慈王率心腹棄城不守,逃亡熊津城。王子扶余隆見大勢已去,向新羅投降。不久,義慈王也被唐軍俘獲。至此,不到十天,百濟宣告滅亡。後來,盡管百濟將軍扶余福信推舉另一王子扶余豐為王繼續抵抗,但在新羅、唐朝聯軍的彈壓下均遭失敗。

接著攻佔高句麗。661年7月,唐軍35萬水路並進,攻入高句麗。陸路經遼東進逼平壤,水路由大同江溯江
而上,形成了對平壤的包圍之勢。以淵蓋蘇文為首的全體高句麗將士,英勇善戰,屢挫唐軍,在第二年 蟲也水戰役中,大獲全勝,迫使唐軍撤走。高句麗也從此元氣大傷。長期抵抗隋唐入侵戰爭的消耗使生產破壞,人民流失;同盟國百濟的傾覆使形勢更加惡化;在這緊要關頭,淵蓋蘇文又因病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為爭奪「莫離支」地位貴族的內訌。在高句麗力量嚴重削弱的時候,經過四年的喘息,唐軍於667年有發動了新的攻勢,第二年,新羅也趁機北進,使高句麗處於南、北、西三面守敵的境地。不久,唐將李世責力與新羅將軍金庾信指揮聯軍,合圍平壤,九月,以寶藏王為首的貴族自動投降,高句麗王朝滅亡。

最後驅逐唐軍,唐朝在高宗時期,堅持對朝鮮半島的擴張政策。在與新羅聯合攻滅百濟和高句麗的過程中,佔領了兩國的大部分地區。例如百濟滅亡以後,唐軍以征服者自居,屯兵佔地,任命地方官員,遣回原百濟王子扶余隆為熊津城都督,建立傀儡政權。高句麗滅亡以後,唐在平壤社安東都護府,各地分設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在半島北部直接進行統治。

百濟、高句麗兩國人民不斷掀起反唐起義。670年,高句麗人民在劍牟岑領導下首先在窮牟城發難,從大同江南下,以漢城(今載寧)為根據地,擴大自己的力量。此時,安市城、白冰山等地的人民也群起響應。新羅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於670年3月動員大軍,強度大同江向前推進,投入了驅逐唐軍完成統一的斗爭。經過多次斗爭,挫敗了唐將薛仁貴的干預,解放了原百濟的大部分領土。

674年,唐軍以劉仁軌為大總管、李謹行為副總管入侵新羅。新羅文武王進行總動員,迎擊唐軍。經過全城、買肖城兩次會戰,取得歷史性大捷。676年,唐軍試圖從所夫里州附近的海上登陸,有背心落實的率領的水均擊退。經過七年的斗爭,唐軍被迫撤走,高宗將安東都護府由平壤後移至遼東(今遼陽)。735年(玄宗開元23年),唐與新羅會盟,約定兩國以今大同江為界,朝鮮半島統一。建國初期,新羅先後被朴氏、石氏(又叫昔氏)和金氏三大家族統治。到2世紀,新羅發展成朝鮮半島西南的一個國家,對其周邊的辰韓部落的影響也不斷擴大。3世紀,新羅成為辰韓最強大的城邦國家。總共有四千多戶,在辰韓各部中只有它在獨立於馬韓統治。
公元250年,在新羅西邊百濟取替了馬韓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在新羅西南伽倻取代了弁韓。公元50年,在朝鮮半島北部,高句麗已初具規模,並在313年南下朝鮮半島中部後成為具很有威脅性的地區霸王。新羅與高句麗結盟對抗倭國、百濟,新羅也曾經與倭國聯姻。
建國初期,新羅先後被朴氏、石氏(又叫昔氏)和金氏三大家族統治。到2世紀,新羅發展成朝鮮半島西南的一個國家,對其周邊的辰韓部落的影響也不斷擴大。3世紀,新羅成為辰韓最強大的城邦國家。總共有四千多戶,在辰韓各部中只有它在獨立於馬韓統治。
公元250年,在新羅西邊百濟取替了馬韓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在新羅西南伽倻取代了弁韓。公元50年,在朝鮮半島北部,高句麗已初具規模,並在313年南下朝鮮半島中部後成為具很有威脅性的地區霸王。新羅與高句麗結盟對抗倭國、百濟,新羅也曾經與倭國聯姻。
(公元前57年~935年) ,朝鮮半島三國之一,從傳疑時代開始,立國長達992年,是亞洲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公元503年始定國號為新羅。新羅亦可指中國福建省龍岩市下轄的新羅區。
新羅最初由辰韓朴氏家族的朴赫居世居西干創建。660年和668年,新羅聯合唐朝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為統一的新羅。9世紀末期,統一的新羅立分裂成後三國。935年,後三國被高麗統一。
歷史學者傳統上將新羅的歷史分成三部分:早期(公元前57年-公元654年)中期(公元654-789年)和晚期(公元780-935年)。

新羅於6世紀初制定國號,取「新者德業日新,羅者網羅四方」之意。(參見《三國史記》「卷四智證麻立干四年」條)新羅是日本最早這樣稱呼斯盧的,他們當時自然不會是這樣認為的,但是1145年寫成的《三國史記》這樣詮釋也是表明了作者是深受漢族文化影響的
7世紀,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660年,武烈王聯合唐朝滅亡百濟。663年,唐朝在新羅設立了雞林州都督府,以新羅王為「雞林州都督」,世代承襲。668年,文武王聯合唐朝滅亡高句麗。670年-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新羅中期的歷史主要特點是君主權威的壯大。新羅對朝鮮半島的統一使新羅君主財富增加,威望提高。在統一朝鮮半島期間,新羅成功地鎮壓了幾起貴族反叛,清除了對其中央集權最具威脅的貴族勢力。統一後的新羅開始進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後新羅進入鼎盛時期,農業、商業、手工業、藝術、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發展,同中國、日本等國家的貿易、文化往來十分密切。

衰落與滅亡
780年惠恭王死後,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暴亂事件,新羅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據勢力強大,農民暴動頻繁出現。沿海地區出現海盜侵擾日本等地(韓寇)。892年新羅王族建立後百濟、901年建立後高句麗,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後高句麗武將王建奪取後高句麗政權,建立高麗王朝,於935年滅亡新羅,重新統一朝鮮半島。7世紀,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660年,武烈王聯合唐朝滅亡百濟。663年,唐朝在新羅設立了雞林州都督府,以新羅王為「雞林州都督」,世代承襲。668年,文武王聯合唐朝滅亡高句麗。670年-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新羅中期的歷史主要特點是君主權威的壯大。新羅對朝鮮半島的統一使新羅君主財富增加,威望提高。在統一朝鮮半島期間,新羅成功地鎮壓了幾起貴族反叛,清除了對其中央集權最具威脅的貴族勢力。統一後的新羅開始進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後新羅進入鼎盛時期,農業、商業、手工業、藝術、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發展,同中國、日本等國家的貿易、文化往來十分密切。

衰落與滅亡
780年惠恭王死後,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暴亂事件,新羅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據勢力強大,農民暴動頻繁出現。沿海地區出現海盜侵擾日本等地(韓寇)。892年新羅王族建立後百濟、901年建立後高句麗,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後高句麗武將王建奪取後高句麗政權,建立高麗王朝,於935年滅亡新羅,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H. 古代「新羅」是現代什麼國家

古代「新羅」疆域基本在現在的韓國境內,古代新羅應該是現在的韓國。回

公元82年,半答島地區形成了三股勢力:高句麗(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不是後來的高麗),新羅,百濟。其中新羅忠心依附中國。

唐高宗時期,由於內部矛盾爆發,新羅政權請唐朝出兵,幫助其統一了朝鮮半島,這是朝鮮第一次大統一。

公元十世紀之後,新羅內部再次分化成三股勢力,新羅,後高句麗,後百濟。三國紛爭十幾年,由後高句麗統一了半島,建立了高麗王朝,這個才是我們所熟悉的高麗。

(8)新羅人文歷史有哪些擴展閱讀:

660-668年,唐朝、新羅聯軍先後攻滅百濟和高句麗,朝鮮半島進入「統一新羅」時代,但百濟和高句麗領土僅有少數並入新羅,大部分被唐朝所佔據。

新羅窺覷這部分領土,遂於670年展開對唐戰爭。經六七年激戰,新羅奪取了原百濟土地和高句麗的部分領土,成為占據半島中南部的大國。

此後,新羅與唐朝恢復友好,也一起經歷由盛轉衰。9世紀末,唐朝陷入動盪,新羅也群雄並起。900年軍閥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901年新羅王子金弓裔稱王建立「後高句麗」,與新羅鼎足而立,半島進入「後三國時期」。

I. 新羅與唐朝的文化交流表現在哪些方面

唐朝(618-907AD)與統一新羅(668-935AD)的關系可以開元二十一年(733)為界,分成兩個時期。在此以前是冷戰階段,新羅主要忙於半島內部統一事業的鞏固和發展,雙方來往較少,只有少數幾次朝貢、冊封。
還在高句麗滅亡以前,新羅就不斷蠶食百濟故土,以致唐朝扶持的故百濟太子扶余隆不敢就國。高句麗滅亡以後,新羅對百濟的侵奪更加頻繁。唐遣使責問,新羅於總章三年(669)「遣欽純角干、良圖波珍 入唐謝罪。」[30]然而,唐朝的干涉並未使新羅的政策發生根本+轉變。新羅的目的很明確:在不招致唐朝大軍壓境的前提下,南吞百濟,北並高句麗,實現半島統一。結果百濟故地多為新羅所佔,並設置州郡,疆域也擴展至高句麗南境。唐朝本來對半島就沒有領土野心,因而很容易就承認了這一既成事實。高宗上元三年(676)二月,唐「徙安東都護府於遼東故城,先是有華人任東官者,悉罷之。徙熊津都督府於建安故城。」[31]於是新羅也不再向北拓展,雙方關系大致穩定下來。然而,唐、羅相互還抱有戒心,以至開耀元年(681)新羅文武王金法敏卒,唐也沒有作應有的舉哀活動。
七、八世紀之交,雙方的冷凍關系終於被渤海國(698-926)的成立所打破。渤海國興起後,不僅在唐朝的東北擴展勢力,而且向韓半島開疆拓土,阻礙了統一新羅的發展。唐王朝為了有效地牽制渤海的力量,需要與新羅交好以使渤海兩面受敵;而新羅實現統一後,也需要恢復與中原王朝傳統的友好關系,一方面大力吸收唐朝的先進文化以促進本國的發展,另一方面依靠與唐朝的盟好同渤海以及日本在政治上進行抗衡。在這種情況下,當開元二十一年(733)唐玄宗要求新羅出兵夾擊渤海時,新羅便馬上做出積極反應。於是,兩國關系進入了持續友好、全面發展階段。

1.政治關系

據《舊唐書·東夷新羅傳》載,開元二十一年,「渤海 越海入寇登州。時(新羅王)興光族人金思蘭先因入朝留京師,拜為太僕員外卿,至是遣歸國發兵以討 。仍加授興光為開府儀同三司、寧海軍使。」從此,新羅王一直都兼寧海軍使一職。《資治通鑒》卷213,開元二十一年,「上遣大門藝詣幽州發兵,以討渤海王武藝。(正月)庚申,命太僕員外卿金思蘭使於新羅,發兵擊其南鄙。會大雪丈余,山路阻隘,士卒死者過半,無功而還。」唐玄宗在給新羅王金興光的詔書中說:「近又得思蘭表,稱知卿欲於 江(即大同江。——引者)置戍,既當渤海沖要,又與祿山相望,似有遠圖,固是長策。且蕞爾渤海,久已逋誅,重勞師徒,未能捕滅。卿每疾惡,深用嘉之。警寇安邊,有何不可,處置訖,因使以聞。」[32]對新羅的行動大表歡迎。為了更有力地打擊渤海,唐將大同江以南的土地全部讓給了新羅。新羅景德王七年(748),於北境置大谷城等十四郡縣,與唐形成了對渤海的夾擊之勢。
以後,唐朝也還曾向新羅求助。例如,據《三國史記》卷10《新羅本紀第十·憲德王紀》記載,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遣揚州節度使趙恭征發新羅兵以討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新羅憲德王命順天將軍金雄元率甲兵三萬以助。
除軍事同盟外,唐、羅雙方在這一時期還保持了正常的封貢和使節往來[33]。每次新羅王薨逝,必遣使來華告哀,唐朝皇帝則為之輟朝舉哀,並遣使持節齎詔書往新羅弔慰,追贈故王官爵,賻贈錦彩等物。同時,新羅國新王登位,也必請加冊命,唐朝皇帝則遣使持節齎詔書往新羅冊立,加封新羅王官爵,冊新王之母為太妃,妻為妃,並賜王以旌節,賜重臣以門戟,賜王、王妃、王太子、重臣以衣物。新羅重視唐之冊封甚至到了這樣的地步:貞元十六年(800),新羅王金俊邕立,唐遣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韋丹持節冊命其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新羅王。當韋丹行至鄆州時,金俊邕卒,於是唐召韋丹還。到了元和三年,新羅「遣使金力奇來朝。其年七月,力奇上言:『貞元十六年,奉詔冊臣故主金俊邕為新羅王,母申氏為太妃,妻叔氏為王妃。冊使韋丹至中路,知俊邕薨,其冊卻回在中書省。今臣還國,伏請授臣以歸。』」而唐朝也滿足了他的要求,「令奉歸國」[34]。
朝貢與回賜是統一新羅與唐朝中後期交往的重要內容。新羅朝貢頻繁,有時甚至一年三次。[35]賀正使或貢使來華時,唐皇帝一般宴見於內殿,授以官爵,賜以衣物。來使回國時一般都齎回唐皇帝嘉獎新羅王、盛贊兩國友誼的詔書及賜與新羅王、王妃、重臣的禮物。如《冊府元龜》卷975外臣部褒異門雲:「(開元十二年)五月辛酉,新羅賀正使金武勛還蕃,上降書謂新羅王金興光曰:『卿每奉正朔,朝貢闕庭,言念所懷,深可嘉尚。又得所進雜物等,並逾越滄波,跋涉草莽,物既精麗,深表卿心。今賜卿錦袍、金帶、及彩素共二千匹,以答誠獻,至宜領也。」 甚至在安史亂中,新羅對唐朝的禮節往來也沒有停止。至德元載(756),唐玄宗避安祿山之亂幸蜀,新羅使者溯江至成都朝貢。唐玄宗大為感動,御制並書五言詩賜新羅景德王,以「嘉新羅王歲修朝貢,克踐禮樂名義」[36]。
新羅所派的賀正使、朝貢使多為宗室大臣乃至王弟王子。完成使命後,他們有的即時回國,有的就留唐作為質子(也稱侍子),宿衛於唐[37]。關於質子,史書上有很多記載。如《冊府元龜》卷996外臣部納質條載:「開元二年(714)二月壬寅,新羅王子金守忠來朝,留宿衛。」唐對新羅質子常予以厚賜,或給予高官厚祿,以安其心。如開元(713—741)時留宿衛的金志蒲被授予太僕卿員外置同正員;元和(806—820)時放宿衛新羅王子金獻忠歸國,加授試秘書監;開成(836—841)時新羅質子金允夫官為試光祿卿賜紫金魚袋等。質子在唐遣使至其本國時,常充當副使。《冊府元龜》卷996載新羅質子金士信奏言雲:「臣本國朝天二百餘載,常差質子,宿衛闕庭,每有天使臨藩,即充副使,轉通聖旨,下告國中。」《全唐詩》卷385張籍《送金少卿副使歸新羅》詩,稱贊新羅質子金少卿充副使歸國的光彩,足為唐朝化納質這一消極手段為加強雙方情誼之積極手段的例證。

2.經貿活動

唐與新羅的經貿關系基本上可分為政府間利用外交使節來往進行的官方貿易和民間商人進行的私人貿易兩種。在新羅統一以前,官方貿易佔主要地位,後來隨著雙方聯系的日趨緊密,民間貿易也大大發展了。
唐與新羅的官方貿易是極為頻繁的。在唐王朝存在的二百八十九年間,新羅以朝貢、獻方物、賀正、表謝等各種名義共向唐派出使節126次,唐以冊封、答齎等名義共向新羅派出使節34次,雙方使節往來,總計達160次之多[38]。新羅使團每次赴唐,都帶來許多物品,進獻唐朝皇帝;唐朝皇帝不僅給予隆重接待,而且在其歸國時向新羅國王和王室回贈禮品。唐朝使節到新羅時亦如之。統一新羅成立後,隨著兩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雙方往來的主題更多地轉移到了經濟文化方面,禮品的交換逐漸演變成正常性的官方貿易,交換的種類和數量也大大增加了。除了奢侈品的交換,政府間也有一些對平民生活產生影響的物品交換。《三國史記》卷10載新羅興德王三年(828),「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時(632—647)有之,至於此盛焉。」茶葉從此在新羅開始盛行。官方貿易的這類互通有無對兩國的經濟文化生活是富有意義的。
統一新羅時期,韓、中兩國間交通空前發達。《新唐書·地理志七下》記載唐朝的對外交通有七條大道,其中「一曰營州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這兩條道路均可通達新羅。陸路由營州、安東都護府至平壤,最後到達新羅首都慶州;海路則由登州入海至大同江或漢江口或臨津江口之長口鎮(穴口鎮)。不過,陸路遙遠,難以進行大規模的貿易,唐與新羅的貿易大都是通過海運進行的。海上交通其實遠不止登州一道,日本僧人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指出唐與新羅的海上通道共有五條。該書卷1雲:「按舊例,自明州進發之船,吹著新羅境。又從揚子江進發之船,又著新羅」[39],從這兩個地方出海的船經黑山島可至今韓國全羅南道的靈岩。同書卷1又雲:「登州牟平縣唐陽陶村之南邊,去縣百六十里,去州三百里,從此東有新羅國。得好風兩三日得到新羅」[40],這是最為便捷的道路。此外,該書卷4還提到從楚州山陽縣和海州也可入海達新羅。而由新羅至唐則可從新羅漢江口的長口鎮或南陽灣的唐恩浦起航到山東半島,也可從靈岩附近經黑山島至唐定海縣或明州。
發達的海上交通為兩國的民間貿易提供了便利條件。降至九世紀,由於兩國中央集權的衰落,兩國的官方貿易也逐漸衰落了。從840年到899年六十年間,新羅僅向唐派遣使節六次。於是,原來由政府控制的貿易也逐漸轉到了私人手裡。唐朝考慮到中央的財政收入,曾於建中元年(780)下令禁止這類私人貿易[41],可見民間貿易早已存在並已具相當規模。從代宗到憲宗時代,高句麗人李正己、李師道家族割據淄青鎮,與新羅、渤海大做生意,「貨市渤海名馬,歲歲不絕」[42]。考慮到河朔藩鎮的裕民政策,山東半島與新羅、渤海的民間貿易必然相當發達。至開成間,淄青節度仍兼押兩蕃使,此時唐的中央權力更加削弱,對久有傳統的山東半島與新羅的民間貿易恐也是力不從心,令行而禁不止了。
統一新羅方面,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更多,而且形成了操縱兩國貿易的大商人集團。其中最突出的是張保皋。張保皋,《新唐書·東夷新羅傳》有附傳,《三國史記》亦載其事。保皋本從軍於唐,後歸新羅為清海大使,與其友鄭年平定國內叛亂,立神武王(839)。張保皋不僅官居要職,而且擁有龐大的商業船隊。他的船隊在新羅、唐、日本三國間進行大宗貿易,還從事客商的運載。據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張保皋在山東半島上的文登縣清寧鄉赤山村還擁有寺院和莊田。當時的日本使節、僧侶、留學生、商人往往經過新羅或僱傭新羅商船往來中國。唐朝為了接待眾多的新羅商人和僑民,還在山東、江蘇沿海各州縣設立了勾當新羅押衙所,所內並設有通事,從事翻譯。

3.人員往來

新羅人大量湧入唐境是唐、羅關系密切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唐朝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對新羅有著強大的吸引力。由於唐的對外開放政策及與新羅的友好關系,也由於交通的便利,有唐一代,眾多的新羅學生、僧人、商人、農民、士兵紛紛來唐求學、求法、經商、務農、從軍,其中有不少人定居於唐,終老唐土。他們廣泛地分布在唐境,有人統計,至少在唐的七個道(關內、河南、河北、淮南、劍南、山南、江南)的十九個州、府(歸義、徐、揚、泗、海、登、密、青、淄、萊、兗、金、台、楚、池、宣州和京兆、成都府)有新羅僑民的活動,主要是在長安和河北道、河南道以及淮南道的沿海地區。尤其山東半島、江淮地區的傍海地帶和運河兩岸是新羅僑民的聚居地[43]。
大量新羅僑民的出現是和唐朝寬容的移民政策分不開的。唐《戶令》規定:「諸沒落外蕃得還及化外人歸朝者,所在州鎮給衣食,具狀送省奏聞。化外人於寬鄉安置。」[44]另外還規定:「外蕃人投化者復十年」[45],即可免十年租稅和徭役。這樣優厚的條件當然使得新羅僑民們樂不思歸了。
1)赴唐之新羅留學生
在唐求學的外國留學生中新羅學生最多。他們可分為官派和私慕來華的兩類,前者主要就讀於唐兩京國子監所屬各學館,後者也有散在州縣各官學受業的。凡在官學就讀的新羅學生,皆享受公費,由唐政府供給糧料,提供宿舍,免除課役,衣食費用由鴻臚寺供給,買書銀則由新羅政府發給。新羅學生畢業後可參加賓貢科考試,考中的可任唐官。新羅學生入唐求學之風在九世紀達到了高潮。據《唐會要》卷36附學讀書條,開成二年(837),在唐國學中修業的新羅學生有二百一十六名。「開成五年四月,鴻臚寺奏新羅國告哀,質子及年滿合歸國學生等共一百五人並送還。」[46]新羅學生考中進士者,據《東文選》卷84崔瀣《送奉使李仲父還朝序》雲:「進士取人本盛於唐。長慶初,有金雲卿者始以新羅賓貢,題名杜師禮榜,由此以至天佑終,凡登賓貢科者五十有八人。」
這些賓貢進士的歸國,使得漢文化在新羅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也大大促進了新羅的文化發展。他們中最著名的當推新羅的大文學家崔致遠。崔致遠,號孤雲(或海雲),新羅京城沙梁部人,新羅景文王五年(857)生,家世無考。自小精敏好學,十二歲渡海入唐自費求學。[47]乾符元年(874)於裴瓚榜下及第,時年十八歲。曾游歷東都洛陽,尋授宣州溧水尉。乾符末,淮南節度使高駢辟置幕府,專掌文翰。廣明元年(880)高駢任諸道行營兵馬都統,鎮壓黃巢起義,以致遠為巡官達四年之久。後奏除殿中侍御史、賜紫金魚袋。中和四年(884)充國信使東歸,侍憲康王、定康王為翰林學士、守兵部侍郎、知瑞書監。崔致遠在唐頗有文名,留下了大量的文學著作,主要有《桂苑筆耕》一部二十卷,該書錄於《新唐書·藝文志》,另外還有駢文《四六集》一卷,其他文集三十卷。
2)赴華之新羅求法僧
統一新羅時期,佛教僧人的大批來華[48],使得中國的各大佛教宗派紛紛傳入新羅。韓半島的五教九山(五教指律宗、涅 宗、華嚴宗、法性宗、法相宗,九山指禪宗分立於九迦智、寶相、桐里、 堀、鳳林、獅子、聖住、曦陽、須彌山)除了須彌山開創於高麗王朝初年,其餘均開創於新羅時期。在統一新羅赴華僧人中,著名的有義湘、慧超、地藏、無相等人。
義湘於龍朔二年(662)入唐求法,師從終南山至相寺之智儼,參詢《華嚴》義要。咸亨二年(671)歸國。義湘與中國華嚴宗三祖賢首是同學,兩人情誼很深。後來賢首的弟子新羅僧勝詮歸國,賢首讓勝詮將《華嚴探玄記》等書稿送給義湘。[49]義湘即據此在新羅弘布華嚴教法,使新羅的華嚴宗也進入了成熟階段。由於義湘的積極弘揚和王室對華嚴宗的支持,義湘門下信徒甚多,一時蔚成一大宗派。新羅的五台山也從此成為以新羅華嚴宗為核心的佛教聖地,義湘也成為新羅佛教「十聖」之一。
慧超弱冠入唐,約於開元七年(719)前後循海赴印度。問道巡禮十餘年後,取道中亞,跨越蔥嶺,從絲綢之路還至長安。他的旅行記《往五天竺國傳》三卷殘本在敦煌被發現,記錄了南亞次大陸、西亞、中亞的五十一個國家和地區,對該地區的歷史地理、當時的中亞國際關系史、民族史、民俗史、宗教史、文化交流史等研究均有重要價值。慧超還唐後,經過幾年休整,於開元二十一年(733)從印度來華密教高僧金剛智研習瑜伽密教,並從事佛經的翻譯,最後卒於中國。
地藏本為新羅王族,於開元年間到中國九華山苦行修道。建中(780—783)初,刺史張嚴奏請朝廷敕賜其寺為「化成寺」,其後新羅僧俗追風渡海投其門下,化成寺一時僧徒濟濟,儼然一大名剎。唐朝大詩人李白漫遊九華山時,曾與地藏相善,據說李白的《地藏菩薩贊》就是對他的贊頌。貞元十年(794),地藏坐滅於本寺,年九十九歲。據《全唐文》卷694費冠卿《九華山化成寺記》載,地藏入寂後,頗多靈應瑞兆,與佛經中地藏菩薩之瑞相相似。於是佛教信徒們把他當作地藏菩薩的化身而加以信仰供奉,九華山從此成為盛大的香火地,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在中國影響極大。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後壁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立體群雕中,就有地藏的塑像。
無相,俗姓金,新羅國王第三子,開元十六年(728)來長安,為玄宗召見,敕隸禪定寺,後入蜀謁資州德純寺智詵(禪宗五祖弘忍弟子)遺跡,並禮唐和尚處寂(智詵弟子)為師,受處寂法印。章仇兼瓊鎮蜀,請無相開弘禪法,居靜眾寺。安史亂中,玄宗幸蜀,駐蹕成都,迎無相入內殿供養,又命無相規劃大聖慈寺。無相還在蜀興建了菩提寺、寧國寺,在成都化導眾生二十餘年,寶應元年(762)坐化。禪宗曹洞宗馬祖道一投百丈懷海前曾師事無相,其後弘法仍保留了部分無相的法統,可見其在禪宗中的地位和影響。
其餘如文登赤山村的新羅法華院內的三十五名僧人全是新羅人,他們中除四名禪僧外,其餘全是法華僧。該院的念誦、講說的儀式,同時兼有新羅和中國的寺院的特點,「其講經禮懺皆據新羅風俗,但黃昏寅朝二時禮懺且依唐風,自余並依新羅語音。其集會,道俗老少尊卑總是新羅人。」[50]
3)新羅坊及來唐從事其他職業的新羅僑民[51]
除了留學生和僧人,還有大量的新羅人來到中國,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
八至九世紀,在唐的沿海地區形成了以新羅商人為主的新羅僑民的聚居區——新羅坊。九世紀上半葉來華的日本僧圓仁所撰《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保留了大量關於新羅坊的資料。據他記述,揚州、楚州、密州、(包括諸城)、海州(宿城村)、泗州(漣水)、登州(牟平、文登赤山)以及青州等地,都有新羅人居住。他們居住的街巷叫新羅坊,安置他們的旅店叫新羅館或新羅院,各地並設有管理新羅坊的勾當新羅所,其職員、譯員均由新羅人充任。
圓仁於開成三年(838)七月二日到達揚州,次年二月二十一日離開揚州,六月七日到登州赤山新羅院,其後往來於楚州與登州之間,到處得到新羅人的幫助,最後於大中元年(847)六月十八日歸國,還是「乘楚州新羅坊王可昌船」[52],由登州出海的。據圓仁的記述,在華的新羅人務農者有之,煮鹽者有之,經營私驛者有之,擔任水手、導航者有之,造船者亦有之。此外,新羅的商人在山東半島和江淮地區的水線城鎮長途販運,居間貿易,北起登州、萊州、密州、青州、淄州,東到海州漣水,西到徐州,南達楚州、揚州、蘇州、明州,形成了新羅人的商業網路[53]。
其他史書中也有關於新羅僑民的記載。如《舊唐書·地理志》歸義州條雲:「總章中置,處海外新羅,隸幽州都督,舊領縣一,戶一九五,口六二四。歸義,在良鄉縣之古廣陽城,州所治也。」據考古工作者分析,現在的山東、河北等省發現不少唐代開採的煤礦遺址,其開采方法部分採用了新羅的技術。這說明分布在這些地區的包括歸義州在內的新羅僑民中有從事挖煤的工匠。《舊唐書·東夷新羅傳》載「元和十一年(816)新羅飢,其眾一百七十人求食於浙東」,唐政府也予以安置。
總之,八、九世紀的中國大地上,到處可以見到新羅人的身影,他們積極地參與到中國的經濟文化生活中來,為唐、羅兩國關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4.文化交流
唐朝與統一新羅的文化交流極為頻繁。發達的漢文化對新羅乃至韓民族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統一新羅對漢文化的大力吸收,這一時期成為韓國歷史上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
在唐與新羅的文化交流中,除赴唐新羅學生和僧人所起作用外,雙方政府間文化交流更直接促進了新羅的發展。史書上記載了大量政府間的文化方面的交往。武則天垂拱二年(686),「(新羅王)政明遣使來朝,因上表請《唐禮》一部並雜文章。則天令所司寫《吉凶要禮》,並於《文館詞林》采其詞涉規誡者,勒成五十卷以賜之。」[54]開元十六年(728)新羅又「上表請令人就中國學問經教,上許之」[55]。開元二十五年(737)新羅聖德王興光卒,唐「遣左贊善大夫邢 攝鴻臚少卿往新羅弔祭,並冊立其子承慶襲父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 將進發,上制詩序,太子以下及百僚咸賦詩以送之。上謂 曰:『新羅號為君子之國,頗知書記,有類中華。以卿學術,善與講論,故選使充此。到彼處宜闡揚經典,使知大國儒教之盛。』又聞其人多善奕棋,因令善棋人率府兵曹楊季鷹為 之副。 等至彼,大為蕃人所敬,其國棋者皆在季鷹之下。於是厚賂 等金寶及葯物等。」[56]此事足可為兩國友好往來之佳話。同年四月,邢 再次出使新羅,並把《道德經》等書贈孝成王。此外,新羅政府還每年向唐派遣十名官費留學生,新羅政府供給書費,唐鴻臚寺供給衣糧,修業十年期滿始可歸國。新羅對歸國的留學生加以重用,將身世顯赫或學識淵博者分配到王廷的文翰機構,負責撰寫外交公文、碑文等,如金仁問、朴居勿、崔賀、崔致遠、朴仁范、朴邕、金仁圭、金遠、崔慎之等,其餘則大多分配到地方任守令。這些都大大刺激了留學生赴唐的積極性,也促進了新羅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
新羅的政治制度是參照中國的制度建立的。至景德王(742—756)時,新羅的國家政治制度已基本完善。在中央行政機構方面,仿唐中書門下設執事省,為國家最高行政機構,管理全國政務,長官為中侍(後改侍中),其下設六部:兵部、禮部、倉部、位和部(主管官吏品位)、例作部(營建工事)、左右理方府(刑律);又仿唐之內侍省設內省(後改殿中省),管理大宮、梁宮、沙梁宮三宮王族事務;仿唐御史台設司正府,彈劾官吏。在地方制度方面也建立了州郡制,全國共設九州、一百一十七郡、二百九十三縣。景德王時,更改九州名為漢式名字,州、郡、縣之官吏名也是都督、太守、縣令。
在經濟制度方面,新羅仿唐之均田制實行丁田制,仿唐實行租庸調法和戶籍制。
新羅還仿唐建立與政治制度結合的教育制度。新羅崇尚中國儒家思想,推崇經學。本來,在新羅占統治地位的是花郎道思想。但隨著統一新羅的成立,政府更需要儒學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於是,新羅於682年仿唐設國學,講授儒學五經三史,設博士助教、大舍,講授儒學。747年改為太學監。[57]788年仿唐實行科舉制,設讀書出身科,以儒家之五經三史為考試內容,依學生學業成績上中下三等,錄為各品官員,將以前由武功強弱選拔官吏的制度,改為以博通中國文化深淺來選拔官吏。[58]這自然大大地促進了新羅儒學教育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繁榮進步。儒家之敬天、修德、尊賢、正名的政治思想與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等社會思想也在新羅得以廣泛傳播,並成為以後王氏高麗、李氏朝鮮等封建王朝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統一新羅開始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採用漢字。682年新羅設國學,788年又設以考試中國儒家五經三史為內容的讀書出身科,使漢文書籍更為之流傳,促使新羅人民積極學習漢文。但漢文畢竟不是新羅人自己的語言。692年,新羅學者薛聰、強首等創造用漢字部首或讀音標記本族語的方法--吏讀。吏讀文字的創制,使新羅人民得以用本族語講解大量漢文書籍,從而使新羅人學習漢文書籍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新羅在實現統一前就對漢文學十分重視。統一以後,更增加了學習漢文學的熱情。如上所述,新羅686年就向武後求文,還派人購買唐人詩文,如 「(張) 下筆輒成,……新羅、日本使至,必出金寶購其文。」[59]中唐詩人白居易的詩集大受新羅商人的歡迎,「雞林行賈售其國,相率篇易一金。」[60]漢詩漢文的大量購入,眾多入唐留學生的歸國,讀書出身科的創立,使得漢文文學在新羅得到了極大發展,成為新羅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羅文學的主體也是散文與詩歌。散文成就最著者為強首與金大問。強首是新羅前期著名的漢文大家,「魁然為一時之傑」[61]。新羅統一前致唐之國書多出於強首之手,文武王曾稱贊他說:「我先王請兵於唐,以平麗、濟者,雖曰武功,亦由文章之助焉。則強首之功,豈可忽也?」[62]金大問赴唐求學回國後,用漢文創有《花郎世記》、《漢山記》、《樂本》、《高僧傳》等,是韓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漢文散文作品。
唐代正是五七言詩的繁榮時期。燦爛的唐代詩歌對深受漢文熏陶的新羅學者產生了深刻影響。寫漢文五七言詩也成了新羅知識階層表達思想的主要手段,因此,他們這些作品也達到了很高水平。如慧超《往五天竺國傳》殘本中的《月夜》:「月夜南天路,浮雲颯颯歸。緘書參便去,風急不聽回。我國天涯北,他邦地角西。日南無有雁,誰為向北飛?」天涯孤旅的惆悵之情躍然紙上。地藏寫於九華山的《送童子下山》也是一首技巧嫻熟的七律:「空門寂寞思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添瓶澗屋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茶。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高元裕、金立之、金可紀、金雲卿等均有詩收於《全唐詩》中。當然,新羅最重要的詩人則是崔致遠。崔致遠,前文已述,他千年以來一直被韓國歷代學者尊為韓國漢文文學的鼻祖。
此外,統一新羅還廣泛地吸收中國的天文、歷法、陰陽術數之學,並在科技、樂舞、藝術、工藝、建築設計等多方面同唐朝進行了廣泛的交流。[63]如唐都長安的建設布局,就為新羅都城建設所吸收。
其實,唐羅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並不僅僅是一個雙邊關系問題,也不僅僅有關地區流通體系。實際上,古代東亞與世界文化聯系的途徑形成了一個網路,這一網路的基礎和主幹是以中原為中心向外輻射的交通體系。唐朝與新羅的交通也可以視為偉大的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的東向延伸,外部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經由此路傳進新羅,再由新羅傳到日本。[64]當然,韓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文明成就也可以經由此路傳進亞洲內陸乃至更遠的世界。這些還是較新的課題,需要做更多的深入研究。

J. 歷史上的新羅歷史

歷史學者傳統上將新羅的歷史分成三部分:早期(公元前57年-公元654年)中期(公元654-789年)和晚期(公元780-935年)。
一、建國
據《三國史記》記載,新羅公元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在金城(今韓國慶州)創建。新羅最初是辰韓的12個部落之一,共有6個村莊和6個家族,被稱為斯盧六部。據說,赫居世居西干是從天上飛來的白馬生下的蛋中出生的。赫居世居西干13歲的時候,新羅六個家族推舉他為國王。赫居世居西干也被認為是朝鮮半島常見的朴姓的祖先。到至今的考古發現表明,在這一時期,可能有新羅政權的存在。金富軾這樣寫的原因可能是想將新羅的歷史看上去比高句麗和百濟的長。
二、初期發展
建國初期,新羅先後被朴氏、石氏(又叫昔氏)和金氏三大家族統治。到2世紀,新羅發展成朝鮮半島西南的一個國家,對其周邊的辰韓部落的影響也不斷擴大。3世紀,新羅成為辰韓最強大的城邦國家。總共有四千多戶,在辰韓各部中只有它在獨立於馬韓統治。
公元250年,在新羅西邊百濟取替了馬韓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在新羅西南伽倻取代了弁韓。公元50年,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高句麗已初具規模,並在313年南下朝鮮半島中部後成為具很有威脅性的地區霸王。新羅與高句麗結盟對抗倭國、百濟,新羅也曾經與倭國聯姻。
三、擴張和中央集權化
公元356年, 金氏家族的奈勿尼師今繼位後,開始世襲君主結束了新羅三大家族輪流掌權的局面。377年,新羅與中原王朝和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建交。
4世紀後期, 由於新羅西有百濟南有日本的包圍,新羅最初與高句麗結盟。不過當高句麗遷都到平壤並開始南擴後,427年新羅被迫和百濟結盟。502年新羅與北魏通使,被北朝稱為斯羅,南朝一般用倭國對它的稱呼「新羅」。
法興王在位時期(514-540年),新羅已發展成為一個羽毛豐滿的國家,以佛教為國教並有自己的年號。在伽倻與新羅的戰爭中,新羅吸收了伽倻。532年,新羅兼並金官伽倻;562年,吞並大伽倻,使疆土到達洛東江。
真興王在位時期(540-576年),新羅建立起了強大的軍隊。新羅幫百濟將高句麗從漢江流域趕走後,553年又將這一戰略要地從百濟手裡奪走結束了與百濟120年盟友關系。真興王在位期間還建立了花郎道。
真德女王去世後,骨品制度的終止標志著新羅早期歷史的結束和中期歷史的開始。
四、新羅的統一
7世紀,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660年,武烈王聯合唐朝滅亡百濟。663年,唐朝在新羅設立了雞林州都督府,以新羅王為「雞林州都督」,世代承襲。668年,文武王聯合唐朝滅亡高句麗。670年-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大同江以南部分領土。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新羅中期的歷史主要特點是君主權威的壯大。新羅對朝鮮半島的統一使新羅君主財富增加,威望提高。在統一朝鮮半島中部、南部期間,成功地鎮壓了幾起貴族反叛,清除了對其中央集權最具威脅的貴族勢力。統一後的新羅開始進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後新羅進入鼎盛時期,農業、商業、手工業、藝術、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發展,同中國、日本等國家的貿易、文化往來十分密切。
五、衰落與滅亡
780年惠恭王死後,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暴亂事件,新羅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據勢力強大,農民暴動頻繁出現。沿海地區出現海盜侵擾日本等地(韓寇)。900年新羅王族建立後百濟,901年建立後高句麗,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後高句麗武將王建奪取後高句麗政權,建立高麗王朝,於935年滅亡新羅,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閱讀全文

與新羅人文歷史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