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史上公認的千古一帝都是誰
1、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2、漢武帝。
我們現在的漢語、漢字、漢文化等,很大程度上正是漢武帝「文治武功」的一番大作為,促進了中華民族歷史最大一次的民族融合,真正意義上形成了「大漢民族」。
在漢武大帝的統治下,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達到鼎盛。疆域和勢力范圍,東鄰韓國,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稱超級大帝國。
3、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他用他高度的智慧和優秀的個人品質殷勤而小心治理他的國家,不久就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貞觀盛世。
貞觀之治是理想化的施政畫卷,影響了後來無數帝王,甚至影響到了統治日本幾百年的德川家康。
4、康熙皇帝。
清聖祖康熙皇帝是清朝最堪贊譽的賢明君主,文治武功無與倫比,開創了「康乾盛世」的恢宏局面。
他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平三藩、收台灣、三征噶爾丹鞏固一統。不過雖然康熙功績彪炳史冊,但依然挽救部落大清王朝腐爛和墮落的命運。尤其是閉關鎖國和文字獄。
(1)國內外歷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帝有哪些擴展閱讀: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貳』 中國史上有那些皇帝堪稱為千古一帝
指 秦始皇 。 明 李贄 《藏書·世紀列傳總目》:「 始皇帝 ,自是千古一帝也。」 霍達 《公子扶蘇》一:「大纛下的御座上,儼然端坐著千古一帝 秦始皇 。」
http://ke..com/view/1022064.html?wtp=tt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也有說是呂不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被擁立為秦王。八年後(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蘄年宮舉行加冕禮,親理國政。此後,嬴政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系列政策,選賢任能、歷兵秣馬、富國強兵、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歷經10年的統一戰爭,他先後消滅了韓、趙、燕、魏、楚、齊等諸侯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帝國。為了鞏固新生的政權,秦始皇廢除了自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軍政大權集於一身。他還下令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車軌,以秦小篆為全國通用文字,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幣,並統一了全國的法規刑律。他拆毀戰國時各國邊鄰地區的城防工事,修築馳道,還連接戰國時期各國修築的長城,形成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這一系列大刀闊斧、前無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鐵腕行動,對於鞏固國家統一、推動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為了強化專制統治,嬴政在執政時,嚴刑峻法、橫征暴斂,又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莫大的災難。此外,他還興師動眾,五次遠途出巡,逢山刻石,以示不朽之功,又下令焚書坑儒。這些作為大幅度摧殘並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嚴重社會危機。秦始皇去世才1年,陳勝、吳廣就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秦王朝僅存在15個春秋,就土崩瓦角、灰飛煙滅。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但縱觀秦始皇的一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實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功績不可泯滅。
唐太宗
[編輯本段]
民間認為唐太宗可稱為千古一帝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這時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傑,積極招兵買馬,准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被捕入獄。
李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並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並肩作戰,於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後,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將其擊敗。薛仁杲投降後被處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佔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准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並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並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於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復了河南的多數郡縣,將隋朝的殘余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又果斷地採取圍城打援的作戰策略,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變領袖時,表現他出眾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繼承人的問題大傷腦筋。同時,在戰爭的過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戰、謀略過人的部下,如敬遲敬德、李靖、房玄齡等,這樣大大加強了秦王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的能力,終使兩人的帝位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兩天以後,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貞觀。
就在玄武門之變後,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又再入侵,到達渭水便橋,並遣使臣到長安示威。太宗於是親率六騎到渭水,與頡利隔河相會,數頡利背棄盟約,這時唐朝大軍亦陸續到達。頡利見唐軍軍容鼎盛,以為無隙可乘,於是於太宗議和,隨即北歸,此即為「便橋會盟」。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並任為宰相,執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他們自恃戰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於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對此,唐太宗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後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第一。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勛之臣同賞!」接著,他又對尉遲敬德說:「我以前在讀《漢書》時,看到漢高祖時的有功將領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對高祖心懷不滿,因而想引以為鑒,有意保護功臣,不使其子孫斷絕。但你卻經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漢初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殺,家破人亡,並非是漢高祖的過失。國家大事,只有賞罰兩種。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愛,免得將來後悔。」李神通和敬德聽了這番警告以後,當即表示悔過自新,這場爭功風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著,唐太宗又將原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王珪和魏徵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讓其參掌朝政。
不久,宰相封德彝鑒於有些折沖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議將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唐初十六歲為中)體格健壯者簡點入軍。唐太宗當即表示同意,並令中書省起草詔令,送門下省審議後,交尚書省執行。但當這一詔令送至門下省時,專門負責簽名蓋章的門下省官員給事中魏徵卻拒不簽字,中間雖經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後,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實匯報。太宗聽罷大怒,立即派人召來魏徵:聲色俱厲地說:「簡點健壯中男入軍一事,是我已經同意的。這件事究竟與你有何干係,竟這樣固執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這是甚麼意思?」魏徵鄭重地回答道:「我聽說竭澤而漁,並不是打不到魚,但明年無魚;焚林而獵,並不是捕不到獸,但明年無獸。如果將中男簡點入軍,那麼這些人原來承擔的租賦雜徭,將何取給?並且兵不在多,關鍵在於如何訓練。如果訓練得法,人百其勇,何必湊數?」接著,還一連列舉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失信於民的二三件事。最後,還嚴厲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於人!唐太宗聽後,沉吟半晌,終於誠懇地說:「我沒有深思熟慮,竟犯了這么大的過失。如果長此以往,還能求得天下大治嗎?」遂立即下令停止簡點中男,並給魏徵賞賜了金瓮一口。
貞觀四年(630)三月,唐將李靖、李績大敗突厥,俘其頡利可汗,東 厥滅亡,唐朝的版圖擴大到了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 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餘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萬人。如何處理這十多萬突厥降眾,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議。大多數朝臣認為: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嚴重邊患,今天有幸將其滅亡,應該將他們全部遷到黃河以南的內地居住,打亂他們原來的部落組織和結構,分散雜居在各個州縣,引導他們耕種紡織。這樣,就可以使原來桀驁不馴的游牧民族變成易於制服的內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遠空虛。亦有人提出,少數民族弱則請服,強則叛亂,向來如此。應該將他們驅趕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內地,以絕心腹之患。只有中書令溫彥博力排眾議,主張將突厥降眾遷居到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居住,保全他們的原有部落,順從他們的生活習俗,這樣既可以充實空虛之地,又可以加強北邊的邊防力量。最後,還針鋒相對地指出:「天子對萬事萬物,應該像天覆地載一樣,無有遺漏。今天突厥在窮困潦倒之時歸降於我,能將他們拒之於外而不予接受嗎?」唐太宗很贊成溫彥博的建議,並補充說:「自古以來都是貴中華而賤夷狄,只有我對他們都是愛之如一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族皆依朕如父母)於是,他便在河套地區設立了定襄和雲中兩個都督府,統領突厥降眾。對於願意歸附的各級酋長,都拜為將軍、中郎將,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數族官員就有一百多人,幾乎佔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繼遷入長安居住的有將近萬家。唐太宗的這個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邊很多民族的擁護和愛戴,他們紛紛將唐太宗尊為「天可汗」(意思為「像天一樣偉大的領袖」),敬若神明。
李世民的宗室,幾代都有少數民族的血統,李世民的祖母獨孤氏為鮮卑人,皇後長孫氏的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太子 - 後來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長孫皇後所生,由於這一緣故,加上李世民的偉大胸襟,唐初並不過分歧視少數民族。
平定突 厥之後,太宗繼續經營西域,先後多次用兵。貞觀八年(634),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貞觀十三年(639),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貞觀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西藏藏族的祖先)贊普(即君長)松贊干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聞訊大喜,親自從首都邏些(今西藏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他看到中國的華麗服裝和壯觀的儀仗,十分羨慕。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系,相互學習,友好相處。
貞觀十七年(643)四月,太子李承干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並對太子嚴加教管。在其吃飯之時,他便指著飯食對李治說:「耕種田地,春種秋獲,都要經過辛勤勞動。只有愛惜民力,不奪農時,才能常有飯吃」;見其乘馬,便說:「馬能代人步行,節省體力,如果使用得當,不盡其力,才可以常有馬騎」;見其乘舟,便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你將來就會成為君主,想想水與舟的關系,能不畏懼嗎」;見其在樹蔭下乘涼休息,便說:「這棵樹的軀干雖然彎曲,但經木匠的繩子量過以後,就可以鋸成筆直的木板。作君主的雖然無道,但只要善於接受諫言,就可以成為聖明天子。」他並且還教訓其它幾個兒子說:「父親疼愛兒子,這是人之常情,不用教導,人人自知。作兒子的能夠忠孝兩全,這是最好不過的。如果不聽教誨,不遵禮法,必然招致殺身之禍,父親雖然疼愛,也是無可奈何的。以前漢武帝死後,漢昭帝繼位,燕王劉旦驕橫跋扈,狂妄不服,霍光只下了一道詔書,就身死國除。作臣子的要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小心謹慎,千萬不要學劉旦的樣子。」據說,從此以後,這些龍子龍孫們都奉公守法,很少有人胡作非為。
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麗執政泉蓋蘇文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麗。但東渡遼水以後,由於遭到高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
太宗在位期間,除政治、軍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會、文教方面都有更張。在社會方面,太宗鑒於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途,為了平抑門第、為國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選《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准,重新評估士族,無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以延攬人才。
為了提供優良教育的環境,太宗建立了以國子監為首的京師學。包括在高祖時建立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太宗時建立的律學和書學,增建校舍,足以容納二千名學生學習。又設弘文館,專門供皇族及高級官員子弟入讀,一時文教之風大盛,四夷君長都遣子弟來長安學習。
同時,太宗又注重編修書籍和歷史。他命令搜求民間死去學者的遺書。隋末,在洛陽的隋代藏書在運住長安途中都於黃河,勢余的只有一萬四千部,約九萬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館,其中就藏書二十多萬卷;太宗又認為南北朝時期經學分為南北兩學,經學紛雲,於是孔穎達加以整理,頒為《五經定本》,是為《五經正義》的稿本,成為科舉考試提供了基本。史學方面,太宗立國史館,編選南北朝及隋朝歷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統,另一方面從中汲取歷史教訓。
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諄諄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於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極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綉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宮含風殿。同年八月,葬於昭陵(在今陝西禮泉東北)。
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
康熙
[編輯本段]
一說為清朝的康熙皇帝
姓名:愛新覺羅.玄燁
別名:康熙
生辰:順治十一(1654)年三月十八日
民族:滿洲族
忌日: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
籍貫:滿洲
地區:北京
國家:大清
職業:皇帝
信仰:佛教
清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名玄燁。世祖順治皇帝第三子。生母孝康章皇後佟佳氏。順治十一年(1654年)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天表英俊,岳立洪聲。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駕崩,聖祖時年八歲,即位,翌年改元康熙。史稱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一生坎坷,八歲喪父,九歲喪母。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康熙皇帝臨危不亂,勤於讀書,精通歷史,地理,算學,醫學等諸多學科。在祖母孝庄文皇後的輔佐下,智擒鰲拜,裁撤三藩,收復台灣。歷史上有名的康熙盛世自此發端。
康熙皇帝一生崇尚孝道。對其祖母,母親皆極為尊敬。他的母親孝康章皇後去世後,幾十年來,對其嫡母孝惠章皇後恭順有加,每年親自侍奉孝惠章皇後赴熱河避暑。在其病重期間,每日前往壽寧宮探望,直至皇後駕崩。康熙皇帝對其祖母,太宗之庄妃,世祖生母孝庄文皇後更是恪盡孝道。不但每日前往慈寧宮問安,還在孝庄文皇後生病時幾次步行至天壇,為其祈禱,言願以己之壽命換祖母萬壽。孝庄文皇後駕崩後,康熙悲痛萬分,親視其入殮,斷發著服,廬次於慈寧宮外,正直除夕佳節,群臣請其回宮,未允。回宮後,仍然每日去慈寧宮,睹物思人。
康熙皇帝,一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除卻上文所提,康熙皇帝積極抵抗外國勢力侵略,與俄國精確邊界,兩次親征准葛爾,定鼎天下,完成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因其文治武功,後人稱為『千古一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駕崩於北京京郊暢春園,享年69歲,廟號聖祖,是為清朝唯一有聖字廟號的皇帝。
『叄』 中國古代有哪些皇帝可以被稱作千古一帝
發現這么幾個人較多的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建州康熙。
「千古一帝」顯然是褒義的,說明「好」、「強」、「文治武功」等等。但「千古一帝」所表達的更重要的信息是該帝王的重要性——重要,不等於「好」。而且,從年代上越早的帝王,爭奪這個稱號的可能性則越強,因為源長則流域廣。
從這個角度上而言,秦始皇當之無愧。再不濟,秦始皇起碼也是時間上的「千古一帝」——有史以來第一個嘛。從抓主流、抓重點、抓劃時代意義的角度而言,秦始皇稱「千古一帝」,100% fit。
漢武帝,其建立了中華帝國制度的諸多實質。別的不說,皇帝年號、漢族稱號、歷法、尊儒術、建立太學、四面八方開拓疆土、打擊匈奴、建立國家認同和民族自信。另外,我家鄉的建制就始自武帝。就其文治武功的實質而言,漢武帝是堪與秦始皇相提並論的人物。
漢武帝的功績在於他把秦始皇的統一的「形式」進行了實質上的、堅強的鞏固。所以「秦皇漢武」並稱的確是理所當然。但秦始皇的「形式」更具有分水嶺的、明顯的標志,故而武帝雖偉大,但在「千古一帝」的稱號的爭奪上略遜一籌。稱漢武帝為「千古一帝」,90% fit。
隋文帝是我非常敬重的一個人,楊家父子再造華夏之偉績,足以彪炳青史。但由於朝代短暫,還沒來得及建立人緣、書寫歷史,所以跟秦始皇一樣,被後代罵的多。隋文帝統一了分裂300年的中國,建立科舉制度,恢復制度,收集文史典籍。就沖著這樣的成就,「千古一帝」的大帽子起碼可以戴半個在他頭上。稱隋文帝為「千古一帝」,70% fit。
唐太宗是唐代最偉大的帝王。文治武功、恢復生長、開疆拓土、人格魅力等等都離完美不遠。唐太宗與前三個比可能是人緣與口碑最好的一個帝王,但其在開創性上不如秦皇、漢武、隋文,且其年代的確靠後,也有所吃虧。稱唐太宗為「千古一帝」,60% fit。
建州康熙是建州滿清時期最偉大的帝王,開疆拓土,成就斐然。但沒有開創性,且相比歷朝開創者而言,毫無進步。就拿建州康熙跟1800年前的漢武帝比吧,僅僅在開疆拓土方面做了一樣的事情,而這還是在前人兩千年的努力的大背景之下。
滿意請採納
『肆』 敢問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帝的都有誰
千古一帝是李贄對秦始皇的評價,後人用此代指秦始皇,此語出自《藏內書·世紀列傳總目》容。
秦始皇贏政(前259——前210),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焚書坑儒」破壞了百家爭鳴的優良傳統,壓制思想,文化的正常發展,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
滅六國,統一華夏,建立中央集權,始稱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能不說偉大嗎。
『伍』 在中國歷史朝代中能稱為千古一帝都有誰
1.秦始皇。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內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容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並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和文字。
4.康熙(只是有這個說法,但本人不認可,不評價)。
除此之外,隋文帝,朱元璋等人也有一定的支持者。
『陸』 歷史上能夠成為「千古一帝」有那些
唯秦皇一來人而已,前無古人,後無源來者。
1.試問誰可以在10年內經過自己的勵精圖治,鞠躬盡瘁,先後覆滅6個實力相當政權?亞歷山大不行,拿破崙不行,成吉思汗也不行。
2.試問誰可以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建造阿房宮,長城等耗資巨大的項目可見當時秦朝生產力較同時代相比的高超。
3.秦皇對後世的影響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帝王所無法匹敵的。
具體請參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71dde01000ae8.html(這博文不是我寫的,是有識之士寫的)
滿意請採納謝謝
『柒』 中國古代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皇帝有那幾位
中國古代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皇帝有四位:秦始皇有「開創」之功,漢武帝有「大統」之威,唐太宗有「鼎盛」之榮,而康熙則有「絕唱」之嘆。
一、秦始皇:建立封建帝制的第一人。
對於「千古一帝」的理解,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開天闢地第一位皇帝的意思,而另一種則是成就超出所有皇帝的意思。從這兩種理解看,秦始皇無疑主要是依靠中國第一位建立封建帝國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帝的歷史成就獲得這一稱號的。當然,秦始皇的成就還遠不僅於此。他不僅是中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皇帝,而且,他的一整套構建國家的體制還為後世提供了範例。是他第一個使用統一的文字,是他第一個使用統一的貨幣,是他第一個統一度、量、衡等計算工具和單位,是他第一個建立沿襲千年的中央集權制以及郡縣制,是他第一個在全國修建四通八達的道路。總之,在秦始皇身上,有著太多的創舉和第一。過去,我們過多地宣揚了他「暴政」的一面,卻忽視了他的開創性的偉大成就。
二、漢武帝:促成大漢民族的第一人。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自稱「漢人」。大家也許忽視了,正是漢武帝「文治武功」的一番大作為,促進了中華民族歷史最大一次的民族融合,而且在真正意義上形成了「大漢民族」。如果我們超越千年歷史來看,他的那些抵禦匈奴、開疆拓土、出使西域的作為其實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促成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而且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漢武帝的歷史功績主要就突出的表現在這里。至於人們所詬病的「窮兵黷武」,在我看來,不過是一種「副作用」而已。
三、唐太宗:建構全球第一帝國的第一人。
在國際上,人們至今還記得唐朝作為世界第一帝國的輝煌。因此,他們把那些流落海外的華人簡稱為「唐人」。這是一種尊稱,這是一種榮耀,這是一個強大帝國在多年之後留給人們的光榮印記。根據專家考證,當時唐朝的經濟總量,相當於世界的40%還要多。當時的唐朝,就相當於今天的美國在世界的地位,甚至比之還要強大。唐太宗率領他那一幫能臣武將,共同治理一個龐大的帝國,達到了中國封建帝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峰,而他被譽為「天可汗」。
四、康熙:閉觀鎖國老大帝國第一人。
人們都說,清朝有兩位賢明的君主,那就是康熙和他的孫子乾隆。但,我不這樣看。其實,早在康熙初期,資本主義已經在歐洲開始展現它作為一種更先進的社會制度的強大威力。其實在哪個時候,世界的格局已經開始發生本質的變化,世界經濟的中心已經開始由東半球向西半球轉移,實力對比已經在發生著轉變。可是,表面的繁華依然在麻痹著我們的神經。與前三位皇帝不同,康熙和乾隆都熱衷於在生前以各種形式自封為「千古一帝」了。
『捌』 世界上有多少皇帝能稱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應該排影響世界的帝王第一名:
首先要申明的是秦處在2200多年前,一切都應該定格在那個時代,遠古的時代,當時的生產能力極其低下,有的東西不能和後面的比,因為時間差的太多太多。
關於世界上冷兵器時代的最高水平,秦始皇的軍隊在世界范圍內的認同率最高,許多國家的軍事機構在研究研究兵馬俑,美國俄羅斯的國家元首,軍隊統帥。至於亞歷山大的軍隊嗎,也很強,但是只是地中海沿岸國家認同的最多,而且跟最強對手波斯的那場戰爭有很大爭議,大帝沒死最後就停止了戰爭,這說明他的軍隊實在進展不下去了。而秦始皇臨死時軍隊還在越南開疆土呢,始皇沒死,軍隊一直沒有停下來,一直在向外延伸,首先六國是和秦並駕齊驅的同等國家,但根本不止六國,北胡,東越,南越,始皇擊匈奴,只用了一兩年時間將對方主力全部擊潰,比起漢武帝半輩子的心血和近百年國家的積累花在匈奴身上,秦皇還是遙遙領先,而且漢武對匈奴的大勝業績大家都很認同的。再看一看兩千多年前那些偉大的軍事工程,長城,秦直道,靈渠,秦軍的適應能力無人能及,是一支全天候作戰部隊。還是有很多人會提出成吉思汗,什麼最大的征服者,什麼一生滅國無數,那麼有沒有誰能夠把老鐵在世時所徹底攻滅的國家羅列出來呢?秦始皇的軍隊一旦打過來,不光是國家滅亡,文明從此被同化而消亡。這個不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帝王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就談戰績嗎,綜合起來秦始皇世界第一。這次文明的前期軍界的霸主非秦始皇莫屬,虎狼之師對秦軍來說當之無愧。
歷史總是以成敗來論英雄的,文明的衰弱期一個很一般的文明都有可能占上風,真正從硬拼中走出來的是亞歷山大,秦始皇(還應該有希特勒吧),如果把那幾個創造矚目業績的帝王放到同一個時代,假如是戰國時代,我想嬴政的軍隊勝出的可能性最大,那不光是軍隊的較量,還有戰術後勤科技經濟的支持,更要有高度發達的文明程度,想一想成吉思汗在那種時代能折騰幾天。如果把嬴政放在其他時代,不同的地域生活方式之下,加上他的後代爭氣一點(這個也許就怪秦時封建制度的第一個王朝,很多東西都是摸索性質的吧),他應該能征服並統一整個亞歐大陸,事實上文明的融合也是有限度的,而不是無限多的,秦始皇是明智的。
再來看看他的成就:每一個帝王給他所建的皇陵的規模總是與自己的影響和威嚴大致對應的,秦始皇陵世界第一的排名多少能說明他的世界影響吧,再說這還是兩千多年前的東西了,越往後生產力水平不知提高了多少倍,人口增加了多少,不但皇陵沒有超越始皇,反而小了不知多少倍。同樣的還有阿房宮,秦直道,靈渠,秦始皇規劃的阿房宮是800里,布滿整個關中,可是臨死時只修了將近300里,目前已經發現二百多里的遺址,其中阿房宮800多處,六國宮150多處了。別說300里,30里在人類歷史任何時期都是最大的,就是要找到3里長的皇宮也難啊,別忘了還是在幾千年前修的,秦直道劈山填溝的工程量想像起來是嚇人的,1年的時間硬是給夯起來了。這一切都說明大秦帝國的生產能力高的叫人無法想像,如果找個經濟學家給當時統計一下,秦的經濟規模絕對占當時全世界的90%以上,這可能是共產主義社會都實現不了的。跟其他毀滅文明的帝國時代相比,秦創造了極高的物質文明,而這一切與秦始皇有極大的關系,秦始皇足以作為文明的最大創造者。亞歷山大不到他的十分之一,成吉思汗不到他的百分之一。
一個人的靈魂精神境界就圈定了他能夠走多遠,影響多久,秦始皇的皇帝集權專政思想對中國影響直到現在還能看出來,遠不是其他帝王能比的。如果能和始皇帝一樣,在當時對世界認知的范圍內,無論什麼事情幾乎都有可能的人相信神仙是可以想得通的。西方宗教想像中的那個極樂世界和秦始皇陵的地宮很相似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死後又統治了冥界,這個恐怕是世界上所有的帝王都望塵莫及的吧。
還有影響區域的問題,我們不能以簡單的看是不是在國內和國際影響來判斷一個人的影響,這是天涯將秦始皇沒有排進第一的主要原因,如果亞歷山大的影響力足夠大,他的希臘帝國能屹立幾千年持續至今而且不斷擴大,那他豈不是成了一個國內影響人物了,不就成了秦始皇那樣的人了,而亞歷山大在這方面卻是一個失敗者,如果大秦帝國最後被分裂,始皇帝也許又成了影響世界而不是局限在一個國家之內的人了,事實上秦始皇勝了。世界上最主要的文明主要曾歸於或後來歸到了兩股主要文明中去了,那就是西方的羅馬帝國和東方的中央帝國,國外幾千年來一直將我們稱為秦帝國(就是China的意思),中國文明越來越強大,一直延續幾千年不斷,而那個強大的羅馬帝國最後土崩瓦解,根據中國的人口中國古代的發達程度以及敗與中國的諸多少數民族對世界格局人口分布影響和臣服於中國的周邊文明對世界的影響,毫無疑問,中國文明就是半個世界的文明,影響的是幾乎整個世界,秦始皇影響中國就是影響世界。就是中國現在還沿用著秦始皇那個帝國的國名,現在的英文希臘語拉丁語中的中國都是當時秦的音譯,世界上有哪個帝國幾千年來沿用一個名字不變,希臘羅馬早成了小國家和大城市,拜占庭奧斯曼被拋棄,波斯也沒有被再續,再想想那個歐洲的大秦,從這一切都可以看出秦的世界影響力。
他的手下有眾多優秀的將領,完善的軍工生產體系,完備的後勤供應體系,高效的支撐戰爭的國家運作體系,他的國家就是上古時期人類歷史上高速瘋狂運轉的最令人可怕的戰爭機器,如果是在秦皇漢武的時代,成吉思汗還是哪裡涼那裡歇著去吧,還以戰養戰呢。在人類社會里,軍隊和政權永遠是密不可分的,想一想沒有一支撼動上帝的軍隊,怎能有有史以來至高無上的皇權呢??
始皇陵園驪山腳下有一股股溫泉,這里的鮮花常年盛開,四季如春,象徵著一個萬世帝國永遠不滅,從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那個統一的中國與秦帝國的血脈關系可以認為,秦始皇做到了,始皇陵園地宮里埋藏的那個萬世帝國的模型—他的國家一直被延續了下去....
嬴政幾乎符合偉大帝王的所有特徵,征戰天下,號令八方,很多方面都給中國乃至世界樹立了最高的標准,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帝王象秦始皇一樣確定的文明體系和高度被無數後世紛紛追從,有的方面直到現在還沒有停止,他的軍隊為所有軍界巨頭所夢想,他的權力為整個人類所渴望,他的時代留下了永遠流傳不朽的不老神話,漢語的中國還是外國的皇帝一詞意義都是來自秦始皇的,他的影響是史無前例後無來者的,至少在現在看來是人類有史以來無人能及的。想一想在自然及社會發展規律面前上帝又能拿這個世界奈何呢?在他身上人和神只是一步之遙了....
日本,美國,無數西方國家早已將始皇帝神化,他的墓室充滿了無數的秘密,時至今日,無數軍界政界要人懷著對逝去的帝國和文明無比堅強的信念來到始皇陵園,來到兵馬俑坑裡,一睹始皇帝地下軍隊的天陣,因為這里埋藏的秘密太多太多。
在文中很多地方都運用了假設,大多數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即使有一半的假設能成立,問題都是很明朗的,我們深信,大秦帝國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帝國,嬴政大帝是世界文明史上影響最大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