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談談對孟子的大丈夫的理解,並舉例一位名人
孟子關於「大丈夫」的名言中最有名的一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意思是:榮華富貴無法擾亂其心志,貧困卑賤的處境無法改變其志向,強權暴力的威脅無法使其屈服。
孟子所謂的大丈夫有特定的含義,不能照現在世俗的意思來理解成大男子主義。孟子的所講的「大丈夫」則與身體條件無關,不是指「身長八尺」之人。孟子的「大丈夫」與性別也無關,不是指男性,與權勢無關、與財富無關,與能說會道的才能無關,與博學多才無關,甚至與雄才大略也無關。
孟子所謂的大丈夫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居仁由義
孟子講的大丈夫與什麼有內在關聯呢?與道德、操守、人之價值、人之尊嚴有關。一個人若能不失其赤子之心,堅信人之道德良知千古不滅,並在立身行事時不滅本心之良,殺一不辜得天下而不為;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就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孟子·盡心上·忘勢》: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二、發強剛毅
大丈夫的第二特點是「剛」——發強剛毅,壁立萬刃。「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典型代表,相關言論不勝枚舉: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所謂「剛」有堅毅不拔的精神,但是沒有盛氣凌人的習氣,非張狂型人格。是「克己」型的。
三、樂天知命
孟子所講的大丈夫非常「剛毅」,但自己並不覺得活得很「累」,雖然「克己」,也不覺得活得很「苦」,而是很從容,很快樂。胸次有灑然之「樂」,這是「大丈夫」第三特點。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舉例:
北宋范仲淹就是這樣的大丈夫。
他在年少時長達數十年攻苦食淡,磨礪意志,堅韌性情,造就了他「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志」的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志向。正是在這樣的大胸懷和大志向的激勵下,范仲淹為官數十載,在朝廷敢於犯顏直諫,不怕因此獲罪。
他發動了慶歷新政,這一政治改革,觸及到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各個方面,雖然由於守舊勢力的反對,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這次新政卻開創了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1)歷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稱為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擴展閱讀:
孟子:「大丈夫氣概」四大表現
孟子大丈夫氣概的具體表現之一:非常自信。
他說:「人人有貴於己者。」即每個人自己身上都有值得尊貴的東西,不要把自己看低了。
孟子大丈夫氣概的具體表現之二:慨然以天下自任。
他是一個富有使命感的人。他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於戰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一天下。
孟子的大丈夫氣概的具體表現之三:為理想而奮斗的堅忍不拔的精神。
他說:「我四十不動心。」即不會因困難挫折而動搖自己的意志。終孟子一生,他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做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
孟子大丈夫氣概的具體表現之四:剛直。
當齊王任孟子為卿,但不能用他的政治主張,孟子就「退而有去志」。孟子認為你任用我就應用我的政治主張,若我的主張不能推行,你雖給我官做,我也不會感激你。
⑵ 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形象
孔曰成復仁,孟曰取義,孟子心中的大制丈夫是能夠捨生取義的人。
孟子《魚我所欲也》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②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③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④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⑤我與?鄉(6)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⑶ 孟子認為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大丈夫用現代漢語回答
孟子認為: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 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時,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時,就獨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yǎn)、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為、氣節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以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以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的意願!」把順從作為准則,這是婦女之道。
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時,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時,就獨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3)歷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稱為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擴展閱讀
賞析:
孟子只是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於君,當然也應該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准,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勸諫。
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應該是「和而不同」。孟子認為,這「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性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而只有儒家的仁、禮是「大丈夫之道」。
⑷ 說說哪些人物可以稱作"大丈夫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公元1283年,文天祥被元朝統治者殺害。他在英勇就義之前,向南跪拜,再次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然後從容赴死。死時他的衣帶上寫有這樣的話語:「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死時雖然年僅四十七歲,但他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節操,他殺身以成仁的人格精神,他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氣卻一直流傳到今天,激勵著後來的仁人志士。
文天祥的人格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士人的人格精神。如果我們向歷史的源頭追溯,就會發現這種精神的形成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古代士人的精神底色,離不開孟子的建構。孟子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了先秦士人的精神覺悟,張揚了「大丈夫」人格精神的旗幟,為後世確立了明確的精神道德規范。
大丈夫,今天一般理解為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孟子筆下的大丈夫卻不止於此。孟子有個學生叫景春,他認為當時的縱橫家公孫衍和張儀就是真正的大丈夫。因為他們發起怒來,能以口舌挑起諸侯之間的戰爭,造成流血千里、伏屍百萬的慘狀,即便是諸侯們,也都會害怕;
當他們心平氣和時,天下就會平安無事。可是孟子並不同意景春的觀點,他從「禮」的角度舉例,認為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應當用義來進行教導。而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則會訓導她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丈夫,當婉順從人。
公孫衍、張儀之流為了竊取權勢,順從諸侯爭霸的意圖,不過是「以順為正」,也就是把順從當作個人行事的准則,卻罔顧仁義道德。
⑸ 用自己的話說說在孟子心中什麼樣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
用自己的話表達什麼才算是大丈夫
你可以這樣說
有責任心有擔當
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勇敢面對
和老婆吵架的時候學會低頭
這樣的人就是大丈夫
⑹ 結合中國歷史談談孟子的「大丈夫」形象
大丈夫,指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見《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⑺ ,古今中外哪些人可以稱為大丈夫,.9個
1、蘇武
蘇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2、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人。唐朝傑出名將,政治家、軍事家。
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閑。
寶應元年(762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廣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 廣德二年(764年),仆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
大歷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後,拜太尉、中書令,充皇陵使,賜號「尚父」,增加食邑,剝奪實權。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謚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3、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
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4、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斗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
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
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
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代表詞作《滿江紅·寫懷》,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輯有文集傳世。
5、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6、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7、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8、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
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9、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為紀念鄧世昌的偉大犧牲,人民創作了《甲午風雲》、《英雄鄧世昌》、《甲午大海戰》等多部文學、影視、戲曲作品,以歌頌其英雄壯舉,還有多處紀念館可供紀念、瞻仰、憑吊。
⑻ 急救!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孟子所說的「大丈夫」,請你舉出兩例
孟子:大丈夫
滕文公章句下 第二章 (Mengzi, 6:2)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專下之大道。得志,與民屬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他們,就是魯迅先生所稱贊的「中國的脊樑!」從古至今,無論為民請命,還是為國捐軀;無論解民於倒懸,還是救民於水火;無論投筆從戎,還是慷慨就義,都以驚天地、泣鬼神的氣節而名垂千古。比干忠諫,慘遭剖心;荊軻刺秦,易水悲歌,至今流傳;蘇武牧羊,不失漢心;諸葛謹慎,鞠躬盡瘁;李世民納諫,人鏡仍能明得失;岳飛精忠,一首《滿江紅》氣壯山河;包拯清明,傳唱不斷;文天祥慷慨赴死,忠烈千秋;袁崇煥冤屈,至今不平;林則徐銷煙,四海揚眉;康梁變法,「六君子」血紅;辛亥革命,孫中山首功……他們都是有氣節的「大丈夫」,是幾千年挺立的「中國的脊樑!」
⑼ 從整體上總結一下什麼是孟子眼中的大丈夫
大心量 不失其赤子之心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