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唐朝有哪些歷史文物

唐朝有哪些歷史文物

發布時間:2021-02-26 06:13:17

㈠ 唐朝有哪些著名的出土文物都是國家幾級的請懂這塊的高手列舉七八個,急用,謝謝!

何家村唐代抄窖藏:
獸首瑪瑙杯:海內孤品,中國政府禁止其出境。
鴛鴦蓮瓣紋金碗:中國國寶級文物。
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中國國寶級文物。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中國國寶級文物。
陝西西安法門寺:
鎏金迎真身銀金花四股十二環銀錫杖 國家一級文物。
八重寶函 國家一級文物。
銅浮屠 國家一級文物。

山東省金鄉縣唐代光善寺塔:
「大唐貞觀」陰刻年款銀質《大般涅盤經》國家一級文物。
另外:
景雲銅鍾 唐代 西安碑林博物館 國家一級文物。

㈡ 唐朝、清朝各有什麼文物

唐朝代表性的文物是唐三彩
其他還有:獸首瑪瑙杯,鴛鴦蓮瓣紋金碗版,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權壺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鎏金迎真身銀金花四股十二環銀錫杖,八重寶函

清朝掐絲琺琅器很有名,因為年代較近,一些名人字畫也有不少

歷史發展到唐代各個時期代表器物是什麼

舊石器時代最有名的莫過於北京猿人頭蓋骨,新石器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半坡魚尾紋器版皿。夏朝比權較有名的是二里頭文化遺址,但是相關文物很少,因此國際社會上並不承認夏朝的存在。
商朝的三星堆文化舉世聞名,最著名的就是司母戊方鼎,另外一個重要的考古發現是甲骨文。
西周青銅文化進一步發展,代表文物是四羊方尊。當時還有比較重要毛公鼎,上面發現了金文。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鐵器,最神奇的文物莫過於越王勾踐劍。
秦磚漢瓦象徵著秦朝最高的成就——陶器,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兵馬俑,另外還有秦朝的瓦當。
西漢最著名的文物莫過於漢武帝時期長明宮燈和金縷玉衣。
王莽時期的文物主要在錢幣上的推廣,代表性文物是錯金一刀平五千錢。
東漢的代表文物大家都知道的——馬踏飛燕。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物多是工藝品,很難說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著名的應該算是蘭亭集序。
隋朝工藝方面的成就遠不如建築工程上的成就——大運河、趙州橋。
唐朝工藝品很多,尤其以金銀器著名,但知名度最大的還是唐三彩。

㈣ 唐朝的都有什麼有名的寶物

法門寺
法門寺1987年發現了唐代地宮,裡面就有武則天的皇後金絲衣。
法門寺網址:www.famensi.com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北10公里的崇正鎮壓(今法門鎮),東距西安120公里,西支寶雞96公里。1987年4月,法門寺地宮被子發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寶,其中有121件璀璨奪目的金銀器,17件玲瓏玉潤的琉璃器,16件已失傳達室的「秘色瓷」器,還有700多件錦、綾、羅、紗、絹、綺、鄉等各類紡織品。這批文物種類之繁、數量之多、質量之優、製作之精、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這一考古發現立刻在國內外引起巨大轟動,志家們指出:法門寺的的佛指舍利和文物出土是陝西繼秦兵馬俑坑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

法門寺圖片

據專家考證,法門寺始建於北魏時期約公元499年前後,現寺內尚存的北魏千佛殘碑就是立塔建寺後不久樹立的。當時稱「阿育王寺」(或「無尤王寺」)。隋朝時,改天下佛寺為道場,阿育王寺改為「成寶寺」。唐朝是法門寺的全盛時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顯赫地位,以七次開塔迎請佛骨的盛大活動,對唐朝佛教、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初時,高宗李淵改名為「法門寺」。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在這里度僧80名入住法門寺,寶昌寺僧人惠業為法門寺第一任住持。唐朝貞觀年間,把阿育王塔改建為四級木塔。唐代宗大歷三年(786年)改稱「護國真身寶塔」。自貞觀年間起,唐朝朝政府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對法門寺進行擴建、重修工作,寺內殿堂樓閣越來多,寶塔越來越宏麗,區域也越來越廣,最後形成了有24個院落的宏大寺院。寺內僧尼由周魏時的五百多人發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輔」之地規模最大的寺院。

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第一次開示佛骨。佛指舍利的重現,掀起了一股崇佛熱潮。顯慶四年(650年),宮廷主持佛事活動的僧人智悰、弘靜向高宗建議再示法門寺佛骨,高宗敕准前往開示,並賜錢五千、絹五十匹以充供養,後又賜絹三千匹作為造佛像、修寶塔的資金。佛指舍利再現人間時,道宣律師目睹手摸,他這樣記述:「如小指初骨,長寸二分,內孔正方,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外光凈。余內小指於孔中,恰受。」這就是1987年4月在法門寺塔基地宮發掘的四枚舍利中的第一枚。當年高宗將這枚舍利迎請到皇宮里供奉,武則天舍物布絹一千匹,「為舍利造金棺銀槨,數有九重,雕縷窮廳」。直到龍朔二年(662年)才送回法門寺塔中,這次迎佛骨是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奉獻最多的一次。873年,唐懿宗第七次迎佛骨。迎接儀式極為隆重,執幡儀仗約萬,瞻禮仕女僧尼如潮如流歌舞管弦和梵誦之聲沸天盈地。懿宗親自出迎,向佛骨頂禮膜拜,將佛骨「迎入內道場,即設金花帳、溫清床,龍麟之席,鳳毛之褥,兢兢業業玉髓之香,薦瓊膏之乳」,以作供養,「宰相以下競施金帛,不可勝數」。當年,懿宗出世,次年爆發了黃巢起義。873年底,僖宗昭令將佛骨送還法門寺。次年正月初關閉了塔下地宮石門。比此,佛指舍利再沒有聞世,所藏供奉器物也成了千古之謎。

五代、兩面三刀宋時期,法門寺佛事蕭條,修葺很少。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關中大地震,法門寺四級木塔崩塌。萬曆七年(1579年),由士紳楊禹臣倡導在民間集資,歷三十年修成了十三級寶塔。塔為八棱形,高47米,整個塔體為仿木構式磚塔。第一級上方八面分嵌「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字,以示八方,東、南、西、北的塔門上分別刻有「浮圖耀日」、「真身寶塔」、「舍利飛霞」、「美陽重鎮」。第二層到最高一層,除塔頂為覆缽開銅制塔剎外,每層八面各有一門洞,每洞置一銅佛像,共88尊。塔上門洞內還藏有經書、銅器。整個寶塔高峻 挺拔,以拔地出世之雄姿矗立在茫茫周原上。

清朝幾次對法門寺進行修整,次第建起大雄殿、木佛殿、西佛殿、銅佛殿、浴佛殿和九子母殿。到民國中期,法門寺的布局為「中軸線上有山門、銅佛殿、真身寶塔、正殿等主要建築,兩側有鼓樓、鍾樓、睡佛殿和禪佛殿。1939年,華北慈善會會長朱子橋先生集資對寶塔進行了加固,並請大乘和尚住寺。1949年後,法門寺先後由良卿、常惠、惠民、澄觀等法師主持寺務。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將法門寺真身寶塔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文革」的熱浪也席捲到法門寺。百餘名紅衛兵入寺打砸佛像及法器,試圖拆毀殿宇。寺僧良卿法師不忍千看古寺毀於一旦,毅然架柴自焚以示抗議。紅衛兵被子良卿的行動所震撼,一無所獲地撤了出來,稀世奇珍法門寺地宮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1979年以來,政府拔款重修了大佛殿、銅佛殿、西方三聖殿和鍾鼓樓,使千年古剎煥然一新。

1987年4月,封閉一千多年的神秘地官之門被打開,里邊金碧輝煌,千年古物熠熠放光。經測量,地官長21.21米,面積31.84平方米,是國內迄今發現的佛塔地官中最大的一個。地宮基石皆雕成仰蓮瓣形,取塔建於蓮座之上意。地宮共有四道門,門上雕有天王護法像、蓮花等,色彩鮮艷。門楣上繪有姿態各異的瑞鳥朱雀。前室發現了《大唐咸通啟送歧陽真身志文碑》和《監送真身使隨負供養道具及恩賜金銀器衣物帳碑》,這兩通碑不僅是研究法門寺歷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資料。從地宮發掘了四攻佛指骨舍利,一枚置於嘉陵頻伽紋壺門座銀棺中,一枚置於雙鳳寶蓋紋銀棺中,還有一枚置於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寶函中。這是套裝的八重寶函,從里向外第一重是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塔庭銀柱上套置佛骨舍利。發掘的真身舍利「秘藏」於一普通的鐵函里。打開鐵函,里邊是盈頂銀函,上有45尊造像和「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佛真身寶函「的鏨刻,再里層是銀包角檀香木函,木函內放置著一具嵌寶水晶槨,真身佛指就安放在槨內的壺門座玉棺中。地宮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經過考古科學發掘,有文獻和碑文證實的釋迦牟尼真身舍利,是當今佛教界的最高聖物。

法器中最珍貴的是三枝錫杖。單輪十二環迎真身金銀花錫杖、雙輪六環銅錫杖和雙輪十二環金銀錫杖。其中雙輪十二環金銀花錫杖長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兩,銀58兩,比藏於日本正倉院號稱「錫杖之王」的白銅頭錫杖還要大。錫杖尊體由復蓮八瓣組成,錫杖下端有三欄團花紋飾,欄之間以珠紋為界,極為精細。杖身中空,通體襯以纏枝蔓草,上面鏨刻圓覺十二僧,手持法鈴立於蓮花台之上,個個憨憨可掬,神情動人。錫杖下端綴飾蔓草、蜀葵、雲氣和團花。杖首用銀絲盤曲成雙桃形兩輪,輪頂有仰蓮流雲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工藝製作精緻,可謂法器中的至寶。

另外,法門寺還存有具十分重要史料價值的碑刻11塊,珍藏佛經六百多卷,其中宋刻《毗盧藏》、元刻《普寧藏》、《秘密藏》等都是極其珍貴的佛經版本。

法門寺珍寶

除與佛教有關的文物之外,地宮里還珍藏有大量的生活用比。如其中的一套制、儲、飲金銀茶具,是世界上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宮廷茶具;七百多件唐朝絲織品有綾、羅、綢緞、紗、絹等多種品類蹙金、蹙銀、平銹、貼綉、織金、織銀、盤金線等十多種工藝,是世界上古代絲綢品類和工藝品種最多的一次考古發現。另外,地宮中還有25000多枚唐朝貨幣,其中有13枚玳瑁幣,是世界上至今發現的最為珍貴的古代貨幣品類。

1988年11月9日,法門寺修葺一新,向世界開放。重修真身寶塔高47米,巍峨聳立,仍八棱十三層,從第二層至第十二層,每層共置八個佛龕。地宮內安放著老真身舍利。與以前不同的是,塔內新設有旋轉梯可登高遠眺。另外,地宮也按原樣修復。寺院西側,新建了法門寺博物館,博物館的主要建築是唐式「珍寶閣」,高25米,共三層,一、二層有漢白玉欄桿環繞,遠看如雲托出宮殿,氣勢雄渾,同塔寺互相呼應。館內珍藏著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朝珍貴文物。

法門寺現任方丈凈一法師,76歲,汪蘇宿遷人,1940年,出家,師從濟寬法師。兼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陝西省佛教協會理事,寶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扶鳳縣政協委員。現任監院演峰法師,49歲,陝西長安縣人,1976年出家,師從常慧法師,畢業於中國佛學院,兼任陝西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該寺退居方丈澄觀法師,83歲,遼寧丹東人1934年出家,現為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委員,陝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寶雞市佛教協會會長,陝西省文史館館員。

㈤ 唐朝有哪些著名的出土文物

何家村唐代窖藏:
獸首瑪瑙杯:海內孤品,中國政府禁止其出境。內
鴛鴦蓮瓣紋金碗:中國國容寶級文物。
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中國國寶級文物。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中國國寶級文物。
陝西西安法門寺:
鎏金迎真身銀金花四股十二環銀錫杖 國家一級文物。
八重寶函 國家一級文物。
銅浮屠 國家一級文物。

山東省金鄉縣唐代光善寺塔:
「大唐貞觀」陰刻年款銀質《大般涅盤經》國家一級文物。
另外:
景雲銅鍾 唐代 西安碑林博物館 國家一級文物。

㈥ 隋唐出土寶物都有哪些

唐朝有:
何家村唐代窖藏:
獸首瑪瑙杯:海內孤品,中國政府禁止其出境。
鴛鴦蓮瓣紋內金碗:中國國寶級文物容。
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中國國寶級文物。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中國國寶級文物。
陝西西安法門寺:
鎏金迎真身銀金花四股十二環銀錫杖 國家一級文物。
八重寶函 國家一級文物。
銅浮屠 國家一級文物。
山東省金鄉縣唐代光善寺塔:
「大唐貞觀」陰刻年款銀質《大般涅盤經》國家一級文物。
另外:
景雲銅鍾 唐代 西安碑林博物館 國家一級文物。
隋朝的大運河,是最出名的代表.

㈦ 唐代著名文物

何家村唐代窖藏、獸首瑪瑙杯、鴛鴦蓮瓣紋金碗、 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陝西西安法門寺、鎏金迎真身

㈧ 歷史發展到唐代,各個時期代表器物有哪些

舊石器時來代最有名的莫過於北自京猿人頭蓋骨,新石器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半坡魚尾紋器皿。夏朝比較有名的是二里頭文化遺址,但是相關文物很少,因此國際社會上並不承認夏朝的存在。
商朝的三星堆文化舉世聞名,最著名的就是司母戊方鼎,另外一個重要的考古發現是甲骨文。
西周青銅文化進一步發展,代表文物是四羊方尊。當時還有比較重要毛公鼎,上面發現了金文。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鐵器,最神奇的文物莫過於越王勾踐劍。
秦磚漢瓦象徵著秦朝最高的成就——陶器,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兵馬俑,另外還有秦朝的瓦當。
西漢最著名的文物莫過於漢武帝時期長明宮燈和金縷玉衣。
王莽時期的文物主要在錢幣上的推廣,代表性文物是錯金一刀平五千錢。
東漢的代表文物大家都知道的——馬踏飛燕。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物多是工藝品,很難說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著名的應該算是蘭亭集序。
隋朝工藝方面的成就遠不如建築工程上的成就——大運河、趙州橋。
唐朝工藝品很多,尤其以金銀器著名,但知名度最大的還是唐三彩。

㈨ 唐代有哪些文化遺產

盛唐世界稱雄,文化比肩政經。絲織三彩銅器,商賈雲集兩京。
天文令瓚一行,算經淳風孝通。地理吉甫杜佑,葯學思邈為聖。
雕版印書興起,道佛兩教風行。哲史不乏名作,雕繪敦煌遺風。
詩詞李杜白溫,古文韓柳運動。書法樂舞傳世,交流兩出名僧。

希望對你有幫助

1.唐代商業:唐代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性大都市,佔地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約100萬,其中常住國外人口就有5萬,此外東都洛陽、揚州、廣州等城市也非常繁榮。由於政治開明、經濟繁榮、國力昌盛,唐朝與世界上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有著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唐代對外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唐三彩、絲綢、銅器、工藝品等。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美精湛的造型著稱於世,是我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燦的明珠。唐代出口絲織品就有綾、羅、綢、緞、錦、綺、紗、絹、綸、縑、帛等,種類繁多。絲路自漢代發展到唐代時出現了極盛高潮。當時和唐代以西各國,有橫跨歐、亞北部的東羅馬,佔有整個西亞的波斯,還有後來興起的大食倭馬亞王朝(公元661--750年),它們都注重於對外陸路交通的開拓,極力加強和中國的政治、經濟聯系。陸上絲路到了唐代中期隨著安史之亂爆發而衰落。但海上絲路的興起而且繁榮,唐朝國力強盛,在廣州設市舶使,掌管對外貿易,開創了歷史上長達千餘年的市舶制度,開辟了「廣州通海夷道」(從廣州到大食國)的貿易航線,出現了「大舶參天萬舶爭先」的圖景,外國商人來廣州多的年份達10萬人。
2.唐代天文學: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一行(683年~727年)本姓張名遂,魏州昌樂(河南南樂)人。724年(開元十二年),跟一行和尚同時的一位工程技術專家梁令瓚和工匠們一起,創造了一架黃道游儀,用來觀測日、月的位置和運動情況。一行通過觀察,發現了恆星位置移動的現象。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恆星自行的觀點早了將近一千年。724年,一行還倡議在全國二十四個地方測量北極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長度,並設計了一種叫做復矩圖的儀器,用來測量北極高度。一行從這次測量中算出南北兩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現在129.22公里),北極高度相差一度。這個數據就是地球子午線(經度)一度的長度。它與現代測量子午線的長度111.2公里相比,雖然還有較大的誤差,但這種用科學方法實測子午線的工作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一行從725年開始修制新歷,到727年(開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歷》。這部歷法系統周密,結構合理,比較符合天文實際,是當時的先進歷法。後來的歷法家幾乎都是按照它的結構來編寫歷法的,直到明朝末年吸收西洋歷法後才有所改變,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大衍歷》中建立了不等距的內插公式是一行數學方面的貢獻。
3.唐代數學:王孝通生卒年不詳,武德九年(626)時曾任通直郎太史丞,並參加修改歷法工作。王孝通的數學專著是《緝古算經》,為十書之一。在《緝古算經》中,解決了大規模土方工程中提出的三次方程求正根的問題。李淳風(602年年~670年)曾奉旨註解古算經十書。十部算經是指:《周髀》《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邱建算經》《五經算術》等,他為整理和保存我國古代的算學文獻發揮了巨大作用,李約瑟博士稱他為「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著作注釋家」,他還著有世界最早的氣象學專著《乙已佔》,他與袁天罡的《推背圖》以其預言的准確而著稱於世。
4.唐代地理學:李吉甫(758年~814年)所著《元和郡縣圖志》,是一部歷史地理專著,全書四十卷。它記述了各郡縣的戶口、物產、山川古跡、地理沿革等內容,是研究唐代歷史和地理的重要著作。原書各鎮篇首的地圖在宋朝時已經遺失,因此,後人又稱之為《元和郡縣志》。李吉甫關注的地理重點是「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意義在於「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杜佑(公元734-812年),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財政學家、地理學家,曾任宰相。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為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此外還撰有《理道要訣》一書,系《通典》的要義,杜佑認為地理的重要在於「辨區域,徵因革,知要害,察風土」。由此我們看到,唐人的地理思想就是強調實用性、強調地誌要記載關涉國計民生的有用內容。
5.唐代建築學:唐代土木結構的建築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當時首都長安城就是一個規模宏偉、世界上僅有的建築群。據近年考古工作者的實測,長安城南北長8651米,東西寬9721米,周長36.7公里,面積達84平方公里。城內有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個宮殿區,建有雄偉的宮殿和亭台樓閣;宗廟社稷、官衙廨署布列在皇城之內,街道寬闊挺直,里坊整齊劃一,宗教寺院、公卿官員府第林立,組成了這座宏偉壯觀的大都城。長安城的建築設計對國內外的城市建設有著直接的影響,當時國內各州城和日本國的都城建設皆競相仿效。現存的唐代殿堂建築有山西省五台縣境內的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它們是國內目前僅存的兩座木結構古建築。而西安市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則是唐塔中最享盛名者。
6.唐代醫學:唐代醫學有很大的發展,不但分科較細,而且名醫倍出,其中最傑出的是京兆華原(陝西耀縣)人孫思邈(581年~682年)。652年(永徽三年),孫思邈寫成了第一部醫學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三十年後,又寫成了《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補前書之不足。通常把這兩部著作簡稱為《千金方》,這是孫思邈一生辛勤探索的結晶。孫思邈在書中總結了唐以前歷代醫家的醫學理論和治療經驗,收集了5300多個葯方。他對婦科和兒科特別重視,把他們列在卷首,主張獨立設科。他注意葯物配伍和辨證施治,首創復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在葯物的採集和應用方面,孫思邈也有突出的成績。《千金方》共收載了八百餘種葯物,對其中二百多種葯物的採集和炮製還專門作了記述。由於孫思邈對葯物學和醫學所作的巨大貢獻,博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被後世尊稱為「葯王」。唐朝醫學的另一個傑出成就,是在659年(顯慶四年)由蘇敬等人集體編修的,圖文並茂的葯物學專著《唐新本草》。此書共五十三卷,收集葯物844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定的葯典。
7.雕板印刷術: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最早的印刷術是雕板印刷,大約在7世紀中期,已經有了雕板印的佛像。到8世紀80年代,有了作為商人納稅憑據用的「印紙」出現。824年(長慶四年),在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寫的序文中說到,有人拿白詩的寫本和印本在街頭叫賣或換取酒茶。到文宗大和年間,四川和江淮一帶民間已經每歲「以板印歷日」,在市場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頒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可見在唐後期雕板印刷已相當發達。
8.唐代宗教:唐朝積極提倡各種宗教。當時從波斯傳來的有祆教、摩尼教和景教(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支派)、此外伊斯蘭教也隨大食商人在長安等地流傳,但主要是在西域胡商中流傳,唐人信仰的並不多。在唐朝流行的主要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其中又以佛教的勢力最大,影響最深。道教尊老子李耳為教主。因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從李淵起皇帝就以教主的後裔自居,積極扶植道教,企圖藉助神權來鞏固皇權。666年(乾封元年),高宗下令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進一步尊老子為大聖祖,令人畫老子像頒於天下,要求生徒皆習《老子》、《莊子》等,又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等,以壯大道教的勢力。玄宗還派人四處搜尋道經,編纂《道藏》3744卷。當時兩京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廟,道觀也很多,僅長安就有三十所。據統計,到884年(中和四年),全國共有1900餘所道宮,道士達1.5萬餘人。 佛教在唐代逐漸形成了許多佛教宗派。各派雖有差異,但基本精神卻是相同的,提倡靈魂不滅、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等,引導人們逆來順受,安心現狀,所以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在諸派別中,以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和禪宗的影響較大。以慧能(638年~713年)為代表的禪宗,興起晚,但影響卻遠超其他各派。禪宗相傳是由南印度僧人達摩在北魏時創立。武則天時,禪宗分為南、北二宗。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兩個大弟子,一為神秀,一為慧能,神秀創立北宗,慧能創立南宗。南、北二宗各把自己的主張歸納為四句偈。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就是說,通過長期苦修,排除雜念,然後才能漸悟成佛。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反對神秀的漸悟說,主張佛在心內,只要凈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不必背誦大批的經卷,便可以頓悟成佛。慧能的這種簡單速成的方法,對於那些看不到出路的廣大百姓,對於靈魂空虛的地主官僚有很大吸引力。因此,南宗戰勝了北宗,得到廣泛流傳。到唐後期,它幾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各宗派,壟斷了佛壇。整個唐代,佛、道二教的斗爭一直很激烈。唐高祖和太宗把道教置於佛教之上;武則天為反李唐皇室,又把道教壓在佛教之下。唐武宗為了打擊極度膨脹的寺院經濟勢力,聽從道士的建議下令滅佛。宣宗繼位後,又下令扶植佛教。由於以禪宗為代表的佛教,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簡化了教義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從外來宗教轉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加強了自己的競爭能力,在與道教的斗爭中佔有一定的優勢。

9.唐代哲學:唐王朝一直採取儒學為先、尊佛崇道的開放文化政策,促進了儒、佛、道三教的沖突和融攝,推進了三教思想文化的大發展。中國佛教隨著國家統一,南北佛教的合流,逐步完成了中國化,進入了鼎盛發展期。隋唐時期最主要的佛教宗派有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禪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等。各宗派分別編制了世代相承的「法統」,並各自建立起佛教哲學體系。佛學成為隋唐時期中國哲學的最高形式。各宗派之間的融攝促進了中國哲學的發展。中唐以後,三教合一的理念逐漸成為主流。在隋唐王朝的重視和鼓勵下,經學研習與仕祿之途掛鉤,促進了經學的發展,但隋唐經學長於註疏,在哲學方面並無開創性的成就。中唐以後,在韓愈、李翱等的努力下,儒學開始復興,為宋明理學的產生做了先期准備。同時佛教的流行,引起了世俗地主與僧侶地主在政治經濟利益上的矛盾沖突。反佛運動興起,傅奕認為佛教僧徒「於百姓無補,於國家有害」。傅奕反佛是從維護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地主階級政權的利益出發的。傅奕把人的「生死壽夭」歸結為自然原因,揭穿了佛教徒所宣揚的佛決定一切的說法。傅奕還曾把魏晉以來的反佛人物編為《高識傳》,作為反佛斗爭的武器。唐朝反佛斗爭最有影響的人物則是韓愈,他在《原道》和《論佛骨表》中,從三個方面對佛教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一是指責佛道耗費大量財富,加重百姓負擔;二是指責「佛本夷狄之人」,讓佛教凌駕於儒學之上,有被同化為夷狄的危險;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是指責佛教滅棄封建倫常。韓愈的反佛言論觸怒了憲宗,幾乎因此喪命,後遭貶斥,但他反佛的鬥志並未消沉。柳宗元在《天說》、《天對》及《答劉禹錫天論書》等文章中,表達了一定的進步思想。他認為宇宙是由混沌、運動著的元氣構成。宇宙沒有起點,也沒有極限,自生自滅,自己運動變化,不受造物之神的主宰。大地、元氣、陰陽就像瓜果、草木一樣,都是自然物質,沒有意志。他明確指出,生殖與災荒是自然現象,社會的治亂則是人事,「其事各行不相預」。因此,他主張要重視人事而不空談天命鬼神。劉禹錫在《天論》中進一步補充了柳宗元關於天的進步思想,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著名學說。劉禹錫認為,自然界(天)和人類社會各有自己獨特的規律。它們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作用。天不能幹預人間的治亂,人也不能幹預氣候的變化。因為存在相互作用,所以天與人又能夠「交相勝,還相用」。當社會法制暢行,是非清楚,人們了解禍福的原因,這時「人理」就能戰勝以「強弱」為准則的「天理」,人們就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天命,這是人勝天。反之,當法制破壞,是非顛倒,人們感到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時人們就會把社會造成的禍福歸之於「天命」,從而產生宗教迷信,這就是天勝人。劉禹錫相信,只要人類能夠維持法制和是非,就一定能勝天。
10.唐代經學與史學:唐代科舉都要考試儒家經典,因而推動了經學的發展。其經學發展的突出表現有:首先是考訂經文。唐太宗以儒經「文字多訛謬」,不利於學生學習,令顏師古考訂《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和《左傳》等五經經文。顏師古多所訂正,撰成《五經定本》,後頒布全國,成了官定的統一課本。837年(開成二年),在鄭覃的建議下,唐政府又刻成了著名的《開成石經》。《石經》共114石,65萬字。以上工作消除了五經文字歧異的弊病。其次,解釋經義。唐太宗還令孔穎達與諸儒撰五經義疏。孔穎達採摘南北朝時期經師的義疏,成書180卷,名曰《五經正義》,消除了經學的門派之見。唐以前,史書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開始設立史館,指定專人編修前代和本朝國史,並令宰相監修。從此,作為正史的紀傳體史書的編修工作,完全操於封建政府之手。史書編修工作上的這一重要變化,反映出封建統治者更加重視總結統治經驗,加強思想控制。唐以後各朝沿襲此制,連續修史,遂相沿成為一種制度。唐代編成的正史很多,二十四史中,唐朝編修的有八部,即《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六部,以及由李延壽私人編修而獲得政府批准成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兩部。鑒於梁、陳、北齊、周、隋五史沒有《志》,後來又增修了《五代史志》,這就是現在《隋書》中的《志》。《史通》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史學理論專著。作者劉知幾(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人,是中國封建社會傑出的史學家。《史通》二十卷對過去的史學著作,從體例、史料、語言文字到人物評價、史事記述,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表現出不受傳統觀點束縛和敢於創新的精神。《通典》是中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專史。作者杜佑(735年~812年),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他在劉秩《政典》的基礎上進行擴充和改編,用了三十餘年時間完成了《通典》二百卷,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記載了從上古直到唐代宗年間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對於唐朝(天寶以前)的記載尤其詳細。此書不僅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為後來的典章制度分類專史開創了先例。

㈩ 唐朝值錢的文物有哪些

唐獸首瑪瑙杯
藏與陝歷博珍寶館,30元門票。

閱讀全文

與唐朝有哪些歷史文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