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西省紅色革命根據地有哪些
山西省
1、長治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武鄉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磚壁指揮部舊址,黎城縣黃崖洞革命紀念地。
2、晉中市左權縣麻田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
3、大同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大同煤礦遇害礦工「萬人坑」展覽館,靈丘縣平型關戰役遺址。
4、忻州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五台縣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紀念館,徐向前故居和紀念館。
5、呂梁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文水縣劉胡蘭紀念館,興縣「四八」烈士紀念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石樓縣紅軍東征紀念館。
6、太原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山西省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太原解放紀念館,太原台駘山抗戰紀念館。
7、代縣陽明堡機場戰斗遺址。
8、忻州市黑石頭溝雁門關伏擊戰遺址。
9、臨汾市臨汾戰役紀念館。
(1)運城革命歷史遺址在哪裡擴展閱讀:
山西成為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緣由
山西屏衛西北,與陝甘隔河相望,是距離延安紅色政權最近的區域。這一地緣特點決定了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的獨特樣態。一方面,它始終保持著與黨的抗戰文藝政策的高度一致性及執行的迅捷性;另一方面,又呈現出有別於陝甘非日軍佔領區域的鮮明特點。
黨中央關於抗戰文藝的方針政策,黨對各抗日根據地文化工作的指示與部署,包括文化幹部委派通常都先期抵晉並由此深入、擴散,輻射至冀魯豫內蒙古等地。
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成就經驗也因之得以及時總結並推廣,其間出現的種種問題也得以及時反饋給陝甘,為黨中央文藝工作決策提供了現實樣本,特別是抗戰文藝的通俗化、民族化實踐。
早在1938年初,山西抗日根據地即從抗戰形勢需要出發,率先成立了通俗文藝研究會、大眾文藝社等文藝組織,創辦地方化方言土語化的《中國人》報,著力鄉村文化、鄉村劇團建設及文藝大眾化實踐,致力於「建設真正的大眾的新文化」。
毛澤東同志與《晉綏日報》編輯部工作人員的談話及《晉綏日報》改變新聞作風、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辦報方向,仍是我們今天新聞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則。
而由延安輾轉太行和太岳根據地的木刻工作團、戲劇工作隊創作風格的突出變化,其民族化、鄉土化創作成果,以迥異於延安魯藝的新風貌引起廣泛關注並引發論爭,最終成為促成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的動因之一,山西抗日根據地始終大力實踐的大眾化、民族化方向也成為《講話》認同並倡導的創作方向。
㈡ 《革命歷史遺址》在方城的
河南方城遺址康方城遺址 位於太康縣西北7.25公里處,地屬王集鄉所轄,這里是個專漫圓的高崗地段,南北屬長2—2.5公里,東西寬2公里,附近地勢較四周高4—5米,遺址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500米,方城村坐落在遺址上面。
㈢ 山西哪有些革命舊址、遺址、歷史古跡
山西的古跡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涌現出一批風景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 、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汾市(13處)
丁村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臨汾縣丁村,位於襄汾縣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縣山西襄汾縣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
牛王廟戲台 元 山西省臨汾市臨汾縣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東大街北一側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
山東岳廟元至清山西省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
柿子灘遺址舊石器時代山西省吉縣東城鄉西村
曲村--天馬遺址 周 山西省曲沃縣曲村、翼城縣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縣曲村北
侯馬晉國遺址 東周 山西省侯馬市遺址在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
廣勝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縣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廟元山西省洪洞縣
晉城市 (14處)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8公里的陳慪鎮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東南15公里的聖佛山東麓
開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遊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遊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縣城西15公里的禮義鎮
龍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梁泉村
小會嶺二仙廟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小會村
崔府君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禮義鎮
西溪二仙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西溪村
青蓮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7公里的澤州縣硤石山腰
玉皇廟 宋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13公里府城村後的黃土崗上
晉城二仙廟 宋 山西省晉城市東12公里的澤州縣金村鄉東南村
澤州岱廟宋至明山西省澤州縣晉城市冶底村
長治市 (18處)
正覺寺金至明山西省長治縣看寺村
觀音堂明山西省長治市
潞安府城隍廟元至清山西省長治市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1938年 山西省武鄉縣
洪濟院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鄉縣大雲寺宋至清山西省武鄉縣
會仙觀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東25公里的監漳村西
沁縣大雲院宋至清山西省沁縣郭鎮
原起寺宋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興寺 唐 山西省長子縣 城東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慶寺 宋 山西省長子縣紫雲山
三嵕廟金至清山西省壺關縣鄉南陽護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順縣東北25公里王曲村
大雲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23公里的實會鄉實會村北龍耳山中
龍門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65公里的石城鄉源頭村北二里許的龍門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順縣
明惠大師塔五代山西省平順縣長治市平順縣虹霓村
九天聖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的土丘上
呂梁市(6處)
馬茂庄墓群東漢山西省離石市
安國寺明山西省離石市
太符觀金至清山西省汾陽市
興東垣東岳廟金至清山西省石樓縣
香嚴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縣
則天廟 金 山西省文水縣
晉中市(11處)
榆次城隍廟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喬家大院清山西省祁縣
平遙城牆 明 山西省平遙縣
鎮國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遙縣
雙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遙縣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平遙文廟金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祆神樓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後土廟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遺址 商 山西省靈石縣
資壽寺明山西省靈石縣
陽泉市 (2處)
關王廟 宋 山西省陽泉市
大王廟金至明山西省盂縣
朔州市(3處)
廣武漢墓群 漢 山西省山陰縣
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 遼 山西省應縣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縣
運城市(22處)
馬村磚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縣
青龍寺元山西省稷山縣
絳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絳縣
福勝寺元、明山西省新絳縣
稷益廟明山西省新絳縣
太陰寺金山西省絳縣
萬榮東岳廟 元至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後土廟 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稷王廟金山西省萬榮縣
臨晉縣衙元至近代山西省臨猗縣
禹王城遺址 東周至漢 山西省夏縣
司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縣
西陰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夏縣
東下馮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山西省夏縣
解州關帝廟 清 山西省運城市
泛舟禪師塔唐山西省運城市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濟縣
永樂宮 元 山西省芮城縣
西侯度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芮城縣
清涼寺元山西省芮城縣
廣仁王廟唐山西省芮城縣
芮城城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縣
忻州市(11處)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縣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縣
邊靖樓明山西省代縣
雁門關明山西省代縣
平型關戰役遺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縣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縣
南禪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縣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縣
顯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廣濟寺大雄寶殿元山西省五台縣
大同市(12處)
雲岡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遼、金 山西省大同市
華嚴寺 遼、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遺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龍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懸空寺 明 山西省渾源縣
荊庄大雲寺大雄寶殿金山西省渾源縣
渾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渾源縣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靈丘縣
覺山寺塔遼山西省靈丘縣
許家窯一侯家窯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陽高縣、河北省陽原縣
太原市 (5處)
晉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龍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晉陽古城遺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竇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龍山石窟東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㈣ 山西運城的歷史
運城地區居黃河流域中游,是中華民族古文明發祥地之一。據芮城西侯度古文化遺址發掘出土文物證明,早在100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運城地區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嫘祖養蠶,後稷稼穡等歷史傳說,都發生在這塊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全區現存文物古跡、文化遺址多達數百處,僅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就有60多處。自古以來,人文薈萃,代不乏人。春秋霸主重耳(晉文公)、戰國時代與孟子齊名的荀況、三國蜀將關羽、東晉文學家郭璞、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晚唐大文豪柳宗元、宋代名宰相兼史學家司馬光、元代戲劇大師關漢卿、清末「戊戍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等名垂青史的文武俊傑,都孕育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運城地區地處晉、陝、豫3省的交通要沖,襟山帶河,形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前205年(漢高祖二年)楚漢戰爭中,漢軍以韓信、曹參等人奔襲安邑,是河東戰場上一次大戰。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紛紛起來反抗王莽的統治,當時河東地區已被綠林起義軍佔領。公元24年(更始二年)劉秀背叛綠林軍,指揮鄧禹率軍兩萬攻打河東的綠林軍,綠林軍迎戰數日,結果兵敗。南北朝時期,542年(五代後梁大同八年)和546年(大同十二年)東魏和西魏為爭奪河東之地,在玉壁城(今稷山縣西南10公里處)進行了兩次激烈戰斗,史稱"玉壁大戰/,結果東魏兵敗而還。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元朝統治,當山東曹州、濮縣的農民起義軍途經垣曲、聞喜、新絳時,諸縣農民也加入了起義軍,與元兵激戰,義軍寡不敵眾退入中條山,再渡河入河南陝縣。1631年(明崇禎四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反對明朝的統治。同年10月,起義軍渡河,在稷山、聞喜、絳縣等地,與寧武總兵孫顯祖部大戰於稷王山麓。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該區展開了義和團運動,當時稷王山、峨嵋嶺一帶和垣曲、聞喜、新絳等地的廣大農民紛紛參加了義和團,掀起了"反洋教、殺洋人、滅贓官"的農民革命運動。
20世紀初期,河東地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開展起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張士秀、王用賓、景梅九、李鳴鳳等民主革命人士積極響應,1912年(民國元年)在運城成立了河東軍政分府,對維護山西的辛亥革命成果作出了特殊的貢獻。1919年五四運動後,嘉康傑、安英俊、尉子嘉等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在他們的影響下,廣大農民、進步知識分子、教師、青年學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活動。
運城地區又是中共黨組織創建較早的地區之一,1926年運城地區第一個黨組織正式建立,點燃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火種。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日本侵略軍入侵。5月歷0日,稷山縣的陳捷弟、尹志平領導的縣大隊300餘人,在縣城殲滅日軍100多人,擊斃日軍小隊長,繳獲武器彈葯100多件,馬100多匹。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內應外合,巧奪稷山》的報道,大大鼓舞了人心。從此,該區抗日武裝力量日趨壯大,開辟了中條山游擊根據地,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垣曲、平陸、夏縣、聞喜、稷麓、安邑、康傑、萬泉等價個抗日民主縣政權,一直堅持到抗日戰爭取得勝利。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一個旅向中條山解放區進攻,全區軍民奮起還擊,將胡軍全部殲滅在聞喜縣東峪溝一帶。10月,國民黨軍閻錫山部73師又向聞喜北垣一帶進攻,全區軍民隨即給予痛擊,俘獲200餘人,打死打傷100餘人,繳獲部分彈葯。1947年5--12月,人民解放軍對運城守敵3.6萬餘人先後發起3次攻擊,取得了最後勝利。12月28日,運城地區全境解放。
1949年設運城專區,專署駐運城鎮,轄安邑、萬泉、河津、稷山、新絳、聞喜、絳縣、垣曲、夏縣、平陸、解縣、芮城、虞鄉、永濟、臨晉、猗氏、榮河等17縣及運城鎮。1954年,撤銷運城專區,並入晉東南專區,1970年設立運城地區,地區駐運城縣。晉南專區的運城、新絳、絳縣、稷山、萬榮、永濟、夏縣、聞喜、平陸、垣曲、芮城、河津、臨猗等13縣劃歸運城地區。至1995年,運城地區轄運城市、永濟市、河澤市和夏縣等3市10縣,下轄75個鎮、130個鄉、10個街道辦事處。
㈤ 運城歷史 。
運城地區居黃河流域中游,是中華民族古文明發祥地之一。據芮城西侯度古文化遺址發掘出土文物證明,早在100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運城地區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嫘祖養蠶,後稷稼穡等歷史傳說,都發生在這塊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全區現存文物古跡、文化遺址多達數百處,僅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就有60多處。自古以來,人文薈萃,代不乏人。春秋霸主重耳(晉文公)、戰國時代與孟子齊名的荀況、三國蜀將關羽、東晉文學家郭璞、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晚唐大文豪柳宗元、宋代名宰相兼史學家司馬光、元代戲劇大師關漢卿、清末「戊戍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等名垂青史的文武俊傑,都孕育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運城地區地處晉、陝、豫3省的交通要沖,襟山帶河,形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前205年(漢高祖二年)楚漢戰爭中,漢軍以韓信、曹參等人奔襲安邑,是河東戰場上一次大戰。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紛紛起來反抗王莽的統治,當時河東地區已被綠林起義軍佔領。公元24年(更始二年)劉秀背叛綠林軍,指揮鄧禹率軍兩萬攻打河東的綠林軍,綠林軍迎戰數日,結果兵敗。南北朝時期,542年(五代後梁大同八年)和546年(大同十二年)東魏和西魏為爭奪河東之地,在玉壁城(今稷山縣西南10公里處)進行了兩次激烈戰斗,史稱"玉壁大戰/,結果東魏兵敗而還。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元朝統治,當山東曹州、濮縣的農民起義軍途經垣曲、聞喜、新絳時,諸縣農民也加入了起義軍,與元兵激戰,義軍寡不敵眾退入中條山,再渡河入河南陝縣。1631年(明崇禎四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反對明朝的統治。同年10月,起義軍渡河,在稷山、聞喜、絳縣等地,與寧武總兵孫顯祖部大戰於稷王山麓。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該區展開了義和團運動,當時稷王山、峨嵋嶺一帶和垣曲、聞喜、新絳等地的廣大農民紛紛參加了義和團,掀起了"反洋教、殺洋人、滅贓官"的農民革命運動。
20世紀初期,河東地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開展起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張士秀、王用賓、景梅九、李鳴鳳等民主革命人士積極響應,1912年(民國元年)在運城成立了河東軍政分府,對維護山西的辛亥革命成果作出了特殊的貢獻。1919年五四運動後,嘉康傑、安英俊、尉子嘉等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在他們的影響下,廣大農民、進步知識分子、教師、青年學生積極投身民 ...
㈥ 運城市的古跡
池神廟 泛舟禪師塔 常平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 春秋樓 崇寧殿 舜帝陵 舜帝廟 在北相鎮。李岐山墓
李健吾故居 陶朱公墓 蚩尤城遺址 戰國墓群 漢墓群 明三官廟 太平興國寺磚塔 魏豹城 靜林寺 元代墓塔 漢博望侯張騫墓 關羽故里 杜康墓 聖壽寺大殿 。漢蔡倫墓 院藏書樓、文廟 。裴祠石刻 裴柏碑館 伯里合不花墓
上郭春秋-戰國古城址 在聞喜縣。
邱家莊墓地 在聞喜縣。
回坑新石器遺址 在聞喜縣。
保寧寺塔 在聞喜縣東鎮。
宋相趙鼎故里 在聞喜縣禮元鎮阜底村。
戊戌六君子楊深秀墓 在聞喜縣下陽鄉。
楊深秀舊居遺址 在聞喜縣下陽鄉。
戰國古墓群 在聞喜縣西官莊鄉。
香山寺遺址 在聞喜縣西官莊鄉,有大雲寺古柏。
湯王山八景 在聞喜縣酒務頭鄉。
郭璞讀書處 在聞喜縣酒務頭鄉。
南白石文化遺址 在聞喜縣白石鄉。
鎮風塔 在聞喜縣白石鄉。
新絳縣
洚州大堂洚州三樓 洚守居園池 福勝寺 白胎寺 碧落碑 稷益廟光村新石器遺址 新絳縣澤掌鎮。
西尉村新石器遺址 新絳縣境。
龍興寺唐塔
元代孚惠聖母祠
唐代孚惠聖母橋
清濂洞 青龍寺 法王廟馬村磚雕墓 稷王廟 大佛寺 宋金古墓群 金文學家段克已墓 北陽城磚塔 聖壽寺舍利塔 大禹渡 廣仁王廟 三清殿 龍虎殿 純陽殿 重陽殿 風陵渡 西侯度遺址* 魏國古城遺址 唐五龍廟
城隍廟 關岳廟 風後墓 羈馬古城遺址 後土祠 觀音堂 關帝廟 三聖母廟 坡頭新石器文化遺址 大禹廟碑 神柏 段干木祠 新石器文化遺址 禹王城址*
司馬光墓及祖塋* 薛嵩墓
崔家河新石器遺址 文廟 關帝廟火神廟
唐名臣陽城墓 。
陽公廟 柏塔寺 春秋晉國名臣介子推墓
忠清德之碑
余慶禪院
堆雲洞
東下馮文化遺址
馮道墓
西陰新石器文化遺址
金代大鍾
大廟新石器文化遺址
稷王廟 古後土祠 秋風樓 東岳廟*
飛雲樓 隋思相家王通故里 清過風樓 王通祠 王通墓 八龍寺塔 舍利塔
新石器文化遺址明文廟大成殿
明學者薛萱故里 宋漢泉塔 宋代稷王塔 東漢太尉皇甫嵩故里 孤山桃花洞 戰國縱橫家張儀故鄉 湯陵
雙塔交影 棲岩寺塔 普救寺黃河永濟蒲津渡遺址
明兵部尚書楊博墓
明禮部尚書孟時芳
古庄遺址
清詩人吳雯舊居遺址
延祚寺梭羅樹
王官谷瀑布 葯王廟
扁鵲墓
戶部尚書閻敬銘別墅
元八卦戲台
漢墓群
「大孝有虞舜帝故里」碑
獨頭遺址
二賢祠遺址
夷齊墓
唐明皇妃楊玉環故里
獨頭舊石器文化遺址
吳雯墓
堯王台舊石器文化遺址
㈦ 山西有哪些紅色遺址
此次普查革命遺址較為集中的是晉中和長治。晉中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北方版局、八路軍總部權(前方總部)、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部、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等高級黨政軍機關活動時間較長的地區,有536處革命遺址。長治市是革命老區,是太行、太岳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上黨戰役的發生地,現發現遺址519處。在革命遺址類別中,重要黨史(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有1412處,重要黨史(歷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有727處,革命領導人(重要人物)故居有218處,烈士墓有197處,紀念設施有554處。其中,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黃崖洞保衛戰烈士陵園、白求恩紀念館、朱德總司令在陵川舊址、劉胡蘭紀念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晉綏解放區革命烈士陵園、晉綏軍區司令部遺址、晉西北行政公署遺址等。
㈧ 山西運城旅遊景點名勝古跡有哪些
1、運城鹽湖景區
運城鹽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由於其鹽含量類似中東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譽為「中國死海」。
運城鹽湖是個古老而又典型的內陸鹹水湖,地質研究表明,運城鹽湖誕生於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時期,約有0.5億年歷史,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30千米,寬3千米~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處約6米,總面積132平方千米。
2、永濟五老峰
山西運城永濟五老峰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市區東南16公里的中條山脈,地處晉、秦、豫三省交匯之黃河金三角。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
東20公里有全國最大的武廟關帝廟、黑泥漂浮浴場——中國死海;西20公里有《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中華瑰寶唐代黃河鐵牛以及全國四大文化名樓之一的鸛雀樓。
3、解州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關公信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公文化節」被評為中國十大人物類節慶活動之一。2012年,「關聖文化建築群」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4、永濟王官谷
王官谷位於永濟市以東40餘里的中條山麓,景區面積10平方公里。谷內有天柱峰、東西瀑布、貽溪清流、奇峰珠簾、明鏡映天、百二盤山、休休亭、三詔堂等自然勝景和古建遺存。
5、運城永濟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時兵家修建的軍事建築。因其氣勢宏偉,高大眼闊,登上層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雲棲樓」。
古城緊靠黃河,有一種食魚鳥類經常成群棲息於高樓之上,此水鳥似鶴,但頂不丹,嘴尖腿長,毛灰白色,人們稱其為「鸛雀」,故「雲棲樓」又稱「鸛雀樓」。
㈨ 山西運城有哪些景點和名勝古跡
運城市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省級57處;市級31處。旅遊線路以尋根祭祖游、黃河風情游、德孝文化和善文化為主。馳名中外的景點有: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中華祭祀聖地後土祠,以及西灘、李家大院、五老峰、歷山、司馬光墓等。
景點
運城鹽湖與美國猶他州澳格丁鹽湖、俄羅斯西伯利亞庫楚克鹽湖並稱為「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是華人祖先開發最早的鹽湖。據《河東鹽法備覽》記載,五千多年前就在運城鹽湖發現並食用鹽,這是「中華民族利用山澤之利的一個偉大創舉」。運城鹽湖東西長,南北窄,四周高,中間低,形似「古元寶」狀。南倚中條,北靠峨嵋,東臨夏縣,西接解州,總面積132平方公里。虞舜曾在鹽湖之畔的卧雲崗,手撫五弦琴,唱吟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歌謠《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被田漢先生贊為「千古中條一池雪」。
遺址
西侯度遺址、峪岩洞、舜帝陵、禹王城、東下馮、堯王台、七里坡等。
文物
黃河大鐵牛、鶯鶯塔、萬固寺、飛雲樓、秋風樓、青龍寺、稷益廟等。
㈩ 運城有哪些名勝古跡
運城市歷史悠久來,山川秀源麗,文物古跡,風光名勝遍布全區。歷史傳說中的「後稷稼穡」、「嫘祖養蠶」、「舜耕歷山」、「禹鑿龍門」等故事均發生在這里。三國名將關羽、八仙之一呂洞賓、一代名妃楊玉環、思想家荀況、政治家柳宗元、史學家司馬光。戲劇家關漢卿、唐代名相裴度、科學家裴秀、文學家王勃、王維、王績、教育家王通、《登鸛雀樓》的作者王之渙以及開中華民族經貿之先河的春秋時期商人漪頓都是這里人.
全市境內文物景點達1600處,佔全省的60%,其中國家級9處,省級78處。著名的有全國武廟之冠——解州關帝廟;元代壁畫——芮城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永濟普救寺;黃河大橋歷史見證——永濟黃河大鐵牛等。目前,全市正在依次建設開發六大旅遊區,即:關公旅遊區、永濟旅遊區、芮城旅遊區、龍門旅遊區、歷山旅遊區、名人文化旅遊區。近年來,運城市發揮關公文化的優勢,連續舉辦了十四屆關公文化節,通過「文化搭台、經貿唱戲」,促進全市對外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