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評價秦始皇修建長城的功與過
從時代意義講是有功的,從人性上講屬於慘絕人寰從歷史的角度講是很難的
『貳』 怎樣評價秦始皇築長城的功與過
歷史學家講究要以第三隻眼睛來看待歷史。我們不可以以今天的標准去衡量過去的人和事。當年秦滅六國時,六國奮起抵抗,涌現出很多的英雄人物,我們今天仍然在歌頌這些愛國者。同時,秦始皇統一中國,我們也在歌頌他的偉績。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六國的後裔,也是秦的後裔。祖宗們內斗,晚輩沒有插嘴的份。
回到你的問題。秦始皇修築長城,是為了抵禦北方的匈奴南下侵略中原。在當時的條件下,只能是強迫百姓服徭役。在今天看來是很殘忍的,但在當時,這是必須。如果按現在的標准,皇帝陛下首先要發布昭書,要求天下各郡縣的官員發動百姓,參加投票,選出議員,然後趕赴長安,組成第一屆大秦帝國議會,討論修築長城的可行性及撥款事宜。與此同時,全國人民還要公決,是否同意修築長城,之前政府還要闡述修築長城的理由。外交部還要對修築長城一事對東亞局勢的產生的影響做出評估,並向議會及國家元首匯報。凡此種種,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可能嗎?歷史是很有意思的。即使匈奴,他們的基因也早已融入華夏民族的身體之中。我們當後輩的,哪有對祖先說三道四的道理?
歷史就是歷史,貴在一個真實。
對秦始皇的評價對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評價?自秦亡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有人盛贊他為「千古一帝」(李贄《藏書·卷二目錄》);有的人說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記》);有人歌頌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自《秦王掃六合》)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其對歷史的作用,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另一些人則咒罵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 「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論》);「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貞觀政要》卷八);「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引自陳登原《國史舊聞》)。他們都指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應當歷史地看問題,即把秦始皇置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他的功過是非,去研究他的貢獻和罪惡。而在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尤其要注意秦國自建國以來所形成的歷史特點,以及它們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一點是迄今以來,對秦始皇評價中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問題。當我們系統地研究過秦史以後,再評價秦始皇,則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較為合乎歷史實際的結論。
根據這樣的觀察,應當說,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當然,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已經為統一造成條件,秦始皇是在統一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非意味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為什麼統一由秦國來實現?完成統一的時間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以外,秦始皇對統一的貢獻,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有些評論家盛贊秦始皇的「軍事指揮才能」,這種評價是沒有多少根據的。比起他的先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親率軍隊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以說沒有直接指揮過打仗;但是,秦始皇卻取得了比他前輩更輝煌的成就,這除了歷史給他造成的機運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在統一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中國所有的第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里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頓弱等等,他們大都並非秦國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一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 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傾全國之兵交付與王翦,結果取得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為一個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對於歷史發展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始皇採取的各種統一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如秦國以前一直被中原諸國視為西方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曾為此面苦惱,昭王以後雖然秦國勢力進入中原,但主要統治地 區、根據地仍不出關中。到秦始皇時期,其國土竟達到空前廣大的程度,而臨這種局面,秦始皇以秦國制度為基礎,創建各種制度,他並未囿於秦國固有的制度和傳統,表現其政治眼光較為遠大。從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為後來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歷史形勢的。而創建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視野若不超出地處西陲的秦國的局限,則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在秦國的歷史上,繼秦穆公、商鞅以後,秦始皇是對秦國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也是開創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還是一個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殘暴不能僅僅用「地主階級本性」這種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釋。唐甄曾說過:「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潛書·室語》),這種看法是對的。但秦始皇這個「賊」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過更大。他不僅窮侈極欲,造成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於統一的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於社會發展,而在當時則成了一場浩劫,如修長城,經年累月征發數十萬人進行著極為沉重勞動。這種搖役負擔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從下述記載就可看出達到多麼可怕的程度。清人楊廷烈著《房縣志》記載:有人發現一種全身長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築長城勞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長日久,全身長出毛,傳說當碰到毛人時,他先問你:「長城築完乎?秦皇還在么?」只要回答:「長城未築完,秦始皇還在!」「毛人」就會嚇跑。這個記載當然只能視為人民群眾的一種傳說,然而如果歷史上根本沒有那樣殘酷的現實,絕不會出現這種可怕的傳說。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為都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和壓榨之上的,而這種剝削和壓榨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承擔的程度,致使社會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下去,所以就連對歷史發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災難。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秦國歷史傳統有密切關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國。從立國之日起,秦就處於同敵人戰斗的環境中。「秦人耐苦戰」是歷史造成的,統治者的「酷烈」也是同這種戰爭的殘酷現實相一致的。從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統治手段始終是極為殘酷的:「夷三族」、「夷九族」,這在其它諸侯國是極為罕見的,殉人多至上百也僅見於對秦的記載。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國君統一中國的計劃,同時也把秦國殘酷統治的手段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強調秦國的傳統,決不意味著開脫秦始皇個人的罪責,他個人性格殘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統一以後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以及恣意享樂,乃是加重人民災難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也是由於他把當時的社會經濟推到崩潰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為歷史上一個極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歷史人物:他既是一個有巨大貢獻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暴君.
『叄』 如何評價秦始皇修築長城的功過
秦始皇修建長城是功遠遠大於過的,保家衛國抵禦外敵侵略,曾加了國家的軍事能力,一個國家想要長治久安沒有安定統一的條件是行不通的,而漢朝之所以強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力於前秦朝的硬體建設。
『肆』 怎樣評價秦始皇修長城的功與過
有簡單的回答,也有復雜一點的回答
先看簡單的:
功績:抵禦匈奴,保衛國家,使黎民百姓免受戰亂之苦;為中國建築積累寶貴經驗,使長城成為華夏文化絢麗的一道風景線。
過失: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導致民怨沸騰,人們妻離子散,身首異處。
詳細一點的就很長了:
修長城經年累月征發數十萬人進行著極為沉重勞動。這種搖役負擔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從下述記載就可看出達到多麼可怕的程度。清人楊廷烈著《房縣志》記載:有人發現一種全身長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築長城勞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長日久,全身長出毛,傳說當碰到毛人時,他先問你:「長城築完乎?秦皇還在么?」只要回答:「長城未築完,秦始皇還在!」「毛人」就會嚇跑。這個記載當然只能視為人民群眾的一種傳說,然而如果歷史上根本沒有那樣殘酷的現實,絕不會出現這種可怕的傳說。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為都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和壓榨之上的,而這種剝削和壓榨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承擔的程度,致使社會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下去,所以就連對歷史發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災難。
但長城為後代抗擊北方游牧奠定了基礎,但大大的減少了人力和物力,當時六國剛定,百姓得以喘息,始皇又進行消耗巨大的工程,使得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異常尖銳.
『伍』 評價秦始皇修築長城
秦始皇興建長城,確實給當時的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但在客觀上,萬里長城對於鞏固北方邊戌,保衛中原安定維護社會進步等方面,均起到了積極而重大的歷史作用。
『陸』 如何看待秦始皇修長城
可以說,秦始皇修長城是一個歷史上的壯舉,要知道這個工程量放在現在來說也不小,秦始皇能有這個想法並且能實施真的是要有很大的勇氣的。雖然說修長城的過程中苦了很多老百姓,但是從結果來看,還是有價值的。
『柒』 對秦始皇修長城的評價
為什麼要修長城?抄這很簡單因為當襲時北方存在著游牧民族的騷擾,北方人民的人生和財產都得不到保障,而對於剛統一的秦朝安定是最需要的,從這說是對的。其次,修了之後呢?實際上有了長城,在科技程度不高的古代,有了長城對於保障北方人民的生活安定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只是在修的過程中人民的犧牲呢?這比較麻煩,要是從受害者的角度看,那肯定修長城不好,但是事事沒有完美,我們只能站在最高點看。因此,我認為要是單講修長城,長城修的對。如果依歷史就事論事來說,修長城也是正確的做法。雖然秦朝統一了中國,但各國後面的反抗勢力依然存在,不可能很有效的集中全國兵力與草原游牧民族進行拉鋸戰。況且游牧民族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游擊方式襲擾中原地區,如果想要進行拉鋸戰,單從糧草耗費方面來說,中原地區沒有強有力的統治和無內患的環境,是不可能進行的,這從後來的漢朝對匈奴的進攻就可以看出。如果不修長城的話,匈奴來了,打一下就跑,等你集結完兵力,人家早就跑遠了,空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