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錯字來歷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字的來歷和演變可謂是淵源流長回,字的含義更是惟答妙惟肖,而在今天,大街上的文字寫得五花八門,好多成語已經變得面目全非。
這不,今天的語文作業就是——在生活中找錯別字,還沒出門,就有發現:方便麵包裝袋上寫的廣告詞「美食美客」(每時每刻),看著像錯別字,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出了家門發現一家理發店的門牌上寫著「頂頭上絲」(頂頭上司)本來這個詞的意思是直接管人的領導,這一來卻變成了頭頂上的發絲,讓人哭笑不得。繼續尋找,又發現一個小吃店上寫著「無餓不坐」(無惡不作),原來是一個飯店為了吸引顧客,故意把字寫錯,如果不看字,真難以想像到底是什麼意思。不多遠,又發現一個精品店上寫著「隔牆有爾」(隔牆有耳),讓我不由得想起一個笑話:說一個招牌上寫著「北京歡迎您」,可能做工不好,過了幾天,「您」下面的心字底沒了,變成了「北京歡迎你」,又過了幾天,「你」字旁邊的立人沒了,又變成了「北京歡迎爾」,一查字典,在古代,爾就是你的意思,你能說它是錯別字嗎......
⑵ 歷史上有哪些用錯別字造成重大失誤的故事
1930年來4月,閻錫山與馮玉祥結成反蔣聯源盟,發動了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爾後,馮玉祥的作戰參謀很快就擬定了一份調動部隊的緊急命令:「命令某某部,晝夜兼程,直插沁陽,與閻錫山部會師……..」
誰知這個撰寫命令的作戰參謀官,做事粗心大意,把沁陽的「沁」字,多寫了一撇,寫成了「泌」字,這樣一來,集結地點「沁陽」就成了「泌陽」。偏偏河南省真的有「泌陽」這個地名,這泌陽卻在河南省的南部,離湖北省只有幾十公里路程。當時湖北省還是蔣介石重兵駐防之地,在那裡集結當然對馮閻聯軍不利。馮玉祥這支奉調集結參戰的部隊長官,接到奉調軍令後,非常驚訝,怎麼到泌陽與閻錫山部會師?但是因為馮玉祥平時治軍頗嚴,軍令如山,故他不再向總部詢問,立即帶領部隊星夜趕赴離真正會師地點相隔200多公里的泌陽。
閻錫山部隊按預定時間趕到沁陽,左等右等,眼看會師時間已過,還是看不到馮玉祥部隊的影子。立即打電報詢問馮玉祥,才知道奉調的部隊已經奉命揮師南下,背道而馳,趕去泌陽了。而蔣介石的部隊卻已經在湖北集結,這里離泌陽很近,眼看就要被蔣介石部隊重兵包圍。馮玉祥急令撤退,但想完成原定的作戰計劃已經來不及了。
⑶ 中國從古以來,地方有哪些錯別字和簡易字
天下第一錯字——「避」
之所說它是「天下第一」,因為這字一是影響大,二是皇帝寫的,確確實實寫錯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釋理由。此匾懸掛於避暑山莊正宮內午門中門上方,匾的四周環繞鎏金銅龍浮雕,藍色匾心有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避暑山莊」。一眼看去就會發現,「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見圖)。此錯字是誰人所寫?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親筆御書,題寫於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寫一橫,臣僚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寫錯了也是對的,誰敢提醒皇帝說寫錯了?何況皇帝有造字的特權。
最有說法的錯字——「魚」
「花港觀魚」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塊「花港觀魚」碑,就是康熙的御筆。碑上的繁體「魚」字下的四點變成了三點,少了一點。如果說避暑山莊的「避」康熙爺不會寫還情有可原,但這「魚」不會寫實在說不過去。原來這里有一個傳說,康熙不是不會寫這個字,而是「有意錯」。原來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題字時他想 「魚」字下面有四個點不好,因為在舊時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這是殺生啊,於是有意少寫了一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游,瀟灑地活了。
最具哲理的錯字——「流」
錯字如果是「有意錯」,書寫者都會附會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邊的「坐花載月」匾額,是民國初年著名的寧夏「三馬」之一馬福祥所題;左邊的「風流宛在」匾額,則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說是劉坤一為追念曾在揚州任主政官員的歐陽修所作。「風流宛在」這四字中有兩個錯字:「流」字少一點,而「在」字多一點。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歷史大名人歐陽修在揚州時是個「風流太守」,在多而善風情、色藝雙絕的揚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韻事。
劉坤一把「風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極富哲理,同時曲筆點出歐陽修當年行為上不檢點。這樣的字,錯得恰到好處,所以至今也無人說三題四,與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書「蟲二」(意思是「風月無邊」)兩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出現最多的錯字——「明」
皇帝寫錯別字,皇帝陵上也有錯別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細心的遊人至少可以發現兩處錯字:在明孝陵保護碑上,「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入明樓,在陵墓寶頂正南面的石砌牆體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個字,其中的「明」也寫成了「眀」。
這兩個「眀」與少一點「魚」和多一橫「避」不同。「魚」、「避」那是皇帝創作,具有「合法性」,這個「眀」字則是因為出自書法家之手,可以歸結為藝術字,或是書法體。
最令人叫絕的錯字——「富」
山東曲阜孔府,可以說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遊人到孔府,未進大門便能看到特別明顯的錯字。孔府大門正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聖府」匾額,兩側有一副楹聯是這樣寫:「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上聯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再看看下聯中,也有一個字寫得極不規范:「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麼弄出這笑話?其實這不是笑話,而是最有文化的錯別字之一。錯之妙在於其寓意:「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兩個錯字,一下子就體現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不只沒有人說它是錯字,遊人明白後反而連連叫絕。
據說孔府這兩個錯字是神來之筆,系仙人指點。相傳在孔子第42代孫孔光嗣成親那一天,恰有神仙路過,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寫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點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機,稱孔家不宜過富,要「去一點」。
還有比較新的錯別字:
例如:前三版人民幣,貳角貳圓把「貳」都寫錯了;家樂福牌匾中,「家」少了一撇;
⑷ 史上最著名的五大錯別字:誰還沒有寫錯字的時候
天下第一錯別字——「避」。
之所說它是「天下第一」,因為這字一是影響大,二是皇帝寫的,確確實實寫錯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釋理由。此匾懸掛於避暑山莊正宮內午門中門上方,匾的四周環繞鎏金銅龍浮雕,藍色匾心有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避暑山莊」。一眼看去就會發現,「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見圖)。此錯字是誰人所寫?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親筆御書,題寫於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寫一橫,臣僚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寫錯了也是對的,誰敢提醒皇帝說寫錯了?何況皇帝有造字的特權。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麼弄出這笑話?其實這不是笑話,而是最有文化的錯別字之一。錯之妙在於其寓意:「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兩個錯別字,一下子就體現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不只沒有人說它是錯別字,遊人明白後反而連連叫絕。據說孔府這兩個錯別字是神來之筆,系仙人指點。相傳在孔子第42代孫孔光嗣成親那一天,恰有神仙路過,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寫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點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機,稱孔家不宜過富,要「去一點」。
⑸ 錯別字古代故事
歷史上五大最著名錯別字的故事:
天下第一錯別字——「避」
之所說它是「天下第一」,因為這字一是影響大,二是皇帝寫的,確確實實寫錯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釋理由。此匾懸掛於避暑山莊正宮內午門中門上方,匾的四周環繞鎏金銅龍浮雕,藍色匾心有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避暑山莊」。一眼看去就會發現,「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見圖)。此錯字是誰人所寫?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親筆御書,題寫於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寫一橫,臣僚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寫錯了也是對的,誰敢提醒皇帝說寫錯了?何況皇帝有造字的特權。
最有說法的錯別字——「魚」
「花港觀魚」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塊「花港觀魚」碑,就是康熙的御筆。碑上的繁體「魚」字下的四點變成了三點,少了一點。如果說避暑山莊的「避」康熙爺不會寫還情有可原,但這「魚」不會寫實在說不過去。原來這里有一個傳說,康熙不是不會寫這個字,而是「有意錯」。原來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題字時他想 「魚」字下面有四個點不好,因為在舊時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這是殺生啊,於是有意少寫了一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游,瀟灑地活了。
最具哲理的錯別字——「流」
錯別字如果是「有意錯」,書寫者都會附會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邊的「坐花載月」匾額,是民國初年著名的寧夏「三馬」之一馬福祥所題;左邊的「風流宛在」匾額,則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說是劉坤一為追念曾在揚州任主政官員的歐陽修所作。「風流宛在」這四字中有兩個錯字:「流」字少一點,而「在」字多一點。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歷史大名人歐陽修在揚州時是個「風流太守」,在多而善風情、色藝雙絕的揚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韻事。劉坤一把「風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極富哲理,同時曲筆點出歐陽修當年行為上不檢點。這樣的字,錯得恰到好處,所以至今也無人說三題四,與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書「蟲二」(意思是「風月無邊」)兩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出現最多的錯別字——「明」
皇帝寫錯別字,皇帝陵上也有錯別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細心的遊人至少可以發現兩處錯別字:在明孝陵保護碑上,「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入明樓,在陵墓寶頂正南面的石砌牆體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個字,其中的「明」也寫成了「眀」。這兩個「眀」與少一點「魚」和多一橫「避」不同。「魚」、「避」那是皇帝創作,具有「合法性」,這個「眀」字則是因為出自書法家之手,可以歸結為藝術字,或是書法體。
最令人叫絕的錯別字——「富」
山東曲阜孔府,可以說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遊人到孔府,未進大門便能看到特別明顯的錯別字。孔府大門正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聖府」匾額,兩側有一副楹聯是這樣寫:「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上聯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再看看下聯中,也有一個字寫得極不規范:「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麼弄出這笑話?其實這不是笑話,而是最有文化的錯別字之一。錯之妙在於其寓意:「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兩個錯別字,一下子就體現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不只沒有人說它是錯別字,遊人明白後反而連連叫絕。據說孔府這兩個錯別字是神來之筆,系仙人指點。相傳在孔子第42代孫孔光嗣成親那一天,恰有神仙路過,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寫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點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機,稱孔家不宜過富,要「去一點」。
⑹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錯別字
曾經展品被遊客偷竊,警方破案神速,被領導贈與一面旗子,其中捍衛的捍寫版了「撼」,其實權撼字特別容易出錯,很多高考生也常因為這個字失分
天下第一錯字,當屬承德避暑山莊匾額中的「避」,康熙為何多寫了一橫呢?有導游忽悠說康熙當時寓意他的江山更加穩當
最有說法的錯字——「魚」。圖為花港觀魚,據說康熙與乾隆一樣喜歡到處留字,特別是錯字,他們寫錯後讓知識淵博的人作出解釋
出現最多的錯字--「明」圖片顯示為「此山?太祖之墓」皇帝愛寫錯別字,黃陵上也有錯別字,很多書法家也喜歡寫錯別字,特別是「?」這個字
最具有哲理的錯別字--「流」圖片中「風流宛在」這四字中有兩個錯字:「流」字少一點,而「在」字多一點。原來是任督劉坤為了營造氣氛。
最令人叫絕的錯字——「富」這是一幅對聯,亮點就在於富字和章字,「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出頭,表示文章通天
圖片中流字少一點反而在字上多一點,專家猜測劉坤寓意歐陽修少點風流多點實在
碑林——「碑」字少一撇,出自林則徐之手,有人猜測林則徐知道禁煙運動之後烏紗帽就沒了,所以寫下此字。
⑺ 關於錯別字的故事
小明做錯了作業,因為他把做作業寫成了做做業
1.早上起床整里「遺容」後,我們到學校集合,搭車前往墾丁畢業旅行
師評:不知道你家是哪一家殯儀館?老師一直都不知道…
(儀 容)
2.昨晚左眼皮跳個不停,當時就覺得那是「胸罩」,果然今天皮夾被扒走了
師評:孩子,你已經這么大了嗎?
(凶兆)
3.報上說重金屬污染過的牡蠣,可「治」癌…
師評:一字之差,養蚵人家翻身矣!我是不是該趕快去養牡蠣?會賺到翻哦…
(致癌)
4.昨晚我和同學到快餐店吃晚餐,我們點了兩個漢堡、「雞塊一糞」…
師評:好吃嗎?雞糞?
(雞塊一份)
5 .星期天准備外出逛街時,匆忙之間不小心給「肛門」夾到,真倒霉
師評:老師很好奇——誰的肛門這么大…?
(鋼門)
6.逛完花市後,我花錢買下「賤男」,准備帶回家過年。
師評:發音正確一點,「劍蘭」會哭的…
7.我的歷史老師長發披肩,個子矮小,脾氣不好,有一點點「胸」…
師評:歷史老師要我轉告你「等下上歷史課,皮給我綳緊一點。
(凶)
8 .我認為自己是個品學兼「憂」的好學生…
師評:你是該憂了——不及格。
(優)
9 .在「崎嶇坎坷」的人生「康莊大道」上,我們要堅定方向…
師評:此路可繼世界八大奇跡兵馬俑之後,登上第九大奇跡。 某生愛寫錯別字,老把歇寫成喝。
他有篇日記寫道「班長指揮我們抬大糞,大夥幹得很起勁,誰都不敢喝一喝。後來我們實在有些累,就背著班長偷偷喝了喝」
有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待了一段時間,自以為漢語不錯,一天,他沒有帶翻譯就一個人逛街,逛了一天後,回到賓館,對翻譯說:「你們中國人真有自信。」翻譯問:「怎麼了?」他說:「我每走過幾條街,就可以看見一些大牌牌,上面寫著,中國很行,中國商業很行,中國農業很行,中國建設很行,中國交通很行,中國人民很行。」
1、)「再往後!」縣官叫道,犯人就往後走了一步。「再往後!」犯人又退了一步。「再往後!本官問你為何不答!」「回大人,小的名叫冉住俊,再退後就要出了公堂了。」
2、)三個犯人站在縣官面前,縣官對第一個犯人說道:「你!翻斤斗!」第一個犯人愕然,只得翻了個斤斗,縣官大怒,吩咐左右打其15大板;這時師爺小聲說道:老爺,他的名字是叫潘斛科。縣官又叫第2個女犯人道:你!也氏!女犯人無奈,也翻了個斤斗,縣官又生氣的打了她15 大板,師爺又說:老爺,應該是叫乜氏。縣官道:早說嘛!呵呵。他剛准備問第3個犯人時,師爺說道:老爺,此犯人名叫新釜。縣官道:哈哈,幸虧你提醒,我剛才差點把他叫做親爹了呢!
有一位中學生老喜歡寫錯別字。放暑假他去農村體驗生活,住在房東老大娘家,老大娘十分關心他。有一天他給父母寫了一封信:「爸爸媽媽,我現在住在房東老大狼家,和老大狼住在一起,每天早上她都把我咬醒……
⑻ 錯別字形成的歷史原因
孫詒讓在《與王子壯論假借書》中說:「天下之事無窮,造字之初,苟無假借一例,則逐事而為之字,而字有不可勝造之數,以必窮之數也,古依聲而托以事焉。視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則其聲也,聞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盡。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窮而通其變。」⑴孫氏這段文字,講了三點:假借產生的原因、假借的運行機制和假借的效能。
關於假借產生的原因,時賢也頗多說法,列舉幾種如下:
經本植先生認為:「人們的認識和宇宙間的事物是無窮無盡的,而漢字的字數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出現一個新事物或者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就又造一個新字,那樣的話,勢必導致漢字膨脹到不可估量的地步,成為難於作為交際工具、難於為人們掌握的文字。要使有限的漢字能應付無窮的事物,就只好利用已有的音同音近字,而不另造新字。」⑵
馮振先生認為:「然聲音之變至繁,文字之數有限,故能宣之於聲音語言者,未必能一一造字以代之。則勢必有但有其音而無其字者,此有音無字者,若始終但宣之於口,則亦已矣,有時而必欲筆之於書,則其勢又不能不借聲音相同之字以代之,此假借所由起也。」⑶
許威漢先生認為:「通假字的產生,是表意制漢字同它自身的基本職能相矛盾所決定了的。漢字同它自身的基本職能的矛盾是通假字產生的直接的根本的原因。」⑷
徐侃先生認為:「假借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二:(一)漢字是象形的方塊字,上古造字之初,無論據會意、象形、指事、形聲造字,都是有形可象的(後世學者一致認識到,六書中的假借、轉注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這里置之不論)。而有些事物或概念則無形可象,造不出,有音無字,就只有假借一個已有的同音字來表示它的意義。(二)上古字義,為撿便宜而借。」⑸
周祖謨先生說:「漢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發展起來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描繪,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圖象和筆畫來表現,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隨時造出文字來表現。於是,就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來代替。」⑹
孫氏、經氏和馮氏主要從漢字和所指事物的對應關繫上來考慮假借產生的因素,他們認為如果按照字和所指對象一一對應這種邏輯來考慮,文字總有窮盡的時候。而許、徐、周三位則是從漢字的性質以及漢字的造字機制上來考慮假借產生的原因,認為「有些事物或概念則無形可象」,「只有假借一個已有的同音字來表示它的意義」。
我們認為,關於假借產生的原因,以上幾家的說法都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但是還不夠。我們認為探討假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還應該從漢語的記錄方式上去著眼,從中得出假借產生的理據並對假借和通假這一漢字學的現象做一下重新的估價。
我們知道,詞和字是不一樣的。詞的本質是概念,「義」是語詞的本體,即是「我」(這個「我」是認知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群體,普遍情況下指群體)根據對該事物(此事物既可以是具體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思維活動等)的認識而作出的對該事物的一種指證性的判斷,這個判斷是該事物的本質特徵,其實就是詞義。這個「義」不言不書,只在我心,無聲無形。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個「義」的存在。這個「義」要想彰顯出來,或借口耳以相傳,口耳是訴諸聽覺的,是靠聲音的發出和接收來完成這一運作的。這個時候,這個「義」是靠我們的聲音來顯現,聲音是它的記錄方式;或口耳不足以明,欲訴諸書面,也就是藉助人的視覺系統來明晰這個「義」,這就要靠書寫,狀其形、摹其意以明之。這個時候,形象、形體就是它的記錄方式。因此,語詞有兩種不同的記錄方式:以音記詞和以形記詞。
生民之初,不立文字,傳諭授受,有賴口耳,聞聲以知義。也就是說,語詞的最初彰顯和明辨方式是音,語音是語詞的最初形式。因聲而知義,聞聲以辨義,意義的表達和區辨都是通過語音完成的,並且通過語音也能夠完成,這也是先民之所以能夠「不立文字」的一個重要前提。語音成了語詞最初的記錄方式和明辨方式,因聲顯義,以聲別義。這也是漢字產生之後假借能夠確立和運用的一個最根本因素。
後來物類日繁,交際日廣,或地域殊隔、或年月久遠而須有寄,於是文字不得不生。我們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從文字學的一些著作看,一般把文字的產生歸因於語言記錄功能和交際功能的需求,如裘錫圭先生即認為:「當一個社會發展到需要記錄語言的時候,如果有關條件都已具備,文字就會出現」。⑺王鳳陽先生在其《漢字學》一書中也作如是觀。這些原因無疑是文字產生的重要因素,但我們認為並不全面。我們認為文字之所以產生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人們感覺到單純靠語音已無法滿足凸顯和辨別語義的需要了。隨著社會生產生活的發展,新事物必然促使新語詞的產生,可新詞未必一定有新音,在社會發展、新的詞彙不斷產生的狀態下,同音現象就會越來越多,從而使得「因聲顯義,以聲別義」這一區分方法不能再發揮其應有的效能。在「因聲顯義,以聲別義」這一語言的記錄方式無法單獨承擔其職能的前提下,文字應運而生。
生民造字,象形以示事,這個「形」可以是具體的形象,如「日」、「月」、「水」、「火」、「山」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標示,如「二」、「三」、「上」、「下」等;還可以是會意的,如「休」、「聞」等。其形如其象,其形如其事,其形如其意。如果我們給漢字的產生歷程大致劃分階段的話,,那麼在漢字產生的第一個階段中,人們充分運用了「因形知義」、「以形別義」這一方法原則,即由口耳相傳時代的單純靠語音來明晰和辨別語詞語義一下子轉為單純靠字形來明晰和辨別語詞語義了。在漢字產生的這一階段中,因漢字形體的顯象功能而使得「以音別義」這一語言的記錄和明辨方式被棄置不用。因語詞的不十分發達,「以形別義」這一記錄和明辨方式暫時取得了字詞的一一對應的關系,即字有定詞,詞有定字,因為語詞在口耳相傳時代已經是音義結合了,這就使得這一階段,字有定形、字有定音、字有定義。應該說在這一階段里,漢語的字詞完全二合一了,字就是詞,詞就是字。直到今天漢語的字詞一體觀還在影響著我們,不得不追根溯源於此。
可事實正象上述幾位先生說的那樣,「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隨時造出文字來表現」。例如一些事物名稱,象魚、鳥可以據形造字,以形示義。可該物類中的具體物種,我們是無法據形造字以明之的,還有一些語氣詞、心理動作詞等等,這些詞彙或者無形可象因而無形可擬,或有形可象而無法以象明義,「單純靠字形來明晰和辨別語義詞彙」無法彰顯它的功能。
出於區別和明晰語詞語義的需要,人們又回到了最初的階段即口耳相傳的階段,如上所說,在這個階段是「單純靠語音來明晰和辨別語義詞彙」的。而在漢字產生的第一個階段里,漢字不僅起到了「以形別義」的作用,而且字詞合一了,字詞合一證明著字與詞都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口耳相傳是一種口頭的訴諸聽覺的表達方式,書面的表達是一種訴諸視覺的表達方式,為了更好的在書面中明辨和凸顯語詞語義,就將口語中的語音辨義原則運用到了書面表達中使之成為一種記錄語詞的輔助方式來彌補單純靠字形記錄和明辨語言的不足。這樣,漢字產生第一階段里有定音的字也就變成了單純的記音符號,也就是孫詒讓所說的「視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則其聲也,聞之足以相喻」。傳統文字學或漢字學就將這一現象叫做「假借」。梁東漢先生說:「假借完全是從聲音相同或者相近這一點出發的,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間可以毫無意義上的聯系。」 ⑻由此,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假借的出現是明辨和凸顯語詞語義的需要,是語言兩種記錄方式交互作用下的一種結果,其運作機制正象孫詒讓說的那樣:「視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則其聲也,聞之足以相喻」。這樣,以音記詞在被棄置不用之後又一次被起用了並且一直和以形記詞共同承擔著記錄漢語語詞的職能。由於漢字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以形示義的視覺符號系統,表意是漢字的主要職能。形聲字的大量產生一方面是漢字本身表意職能所決定了的,另一方面也是以音記詞和以形記詞這兩種記錄方式共同參與漢語記錄的結果。而這種結果又進一步彰顯了漢字作為意音文字的特性,「使漢字集中地走向表意兼表音」。⑼
古人在記錄漢語語詞上,表現了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對語言記錄方式的一種深刻的認知和運用。在漢字研究中,一直有「通假」和「假借」的分合,一般認為假借是造字,通假是用字。其實這種說法是漢語字詞一體觀的影響,以詞為字,以字代詞。無論用字假借還是造字假借,它們都是運用了以音記詞這種記錄方式來凸顯和辨別漢語語詞語義的。假借造的字和通假用字都是純記音符號。有人認為通假是古人寫錯別字,有人認為是古人刻意存古,王海根認為:「在古代,明明是本有其字,而著書立說者偏偏不用,卻去假借一個音同字或音近字(包括雙聲韻彼此聯系著的字)來代替,即是說他並非有意無意之間寫了錯別字,只能說刻意存古罷了。」 ⑽楊春霖則說:「先秦時代的人,使用漢字極不嚴禁,完全從語言出發,竟把表意的字當作純粹的記音工具。」 ⑾我們認為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的。使用文字是為了更好地記錄語言,當然是從語言出發了,不以語言為依據的文字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了。正是因為漢字不斷地修正本身滿足記錄漢語的需要,它才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這不僅不是古人的刻意存古和不嚴謹,而是古人對語言和文字關系以及怎樣更明晰地記錄語言的深刻認知。
從這個角度上講,造字假借和用字假借是沒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的。而之所以有假借這樣的名稱的存在,反映了長期以來我們否認了漢字可以作為記音符號這一根本的事實,而假借這一現象存在本身卻正向我們昭示了漢字其實也可以作為記音符號這一事實。不管是通假還是假借,借和被借之間,都是同音或者音近,沒有語音不同而能相通的例子。採用有定音的文字作為記音符號能夠凸顯和明辨漢語語詞語義。
運用文字作為記音符號,「可救造字之窮而通其變」,起到了「節制漢字無限制地發展」 ⑿的作用。但也如鄭玄所說:「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鄉,同言異字,同字異言,於茲遂生矣。」 ⒀
【注釋】
⑴孫詒讓《籀庼述林》卷十,轉引自龍異騰《基礎漢字學》[M],巴蜀書社2002年11月版,118頁。
⑵經本植,古漢語文字學知識[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版,120頁
⑶馮振《說文解字講記》,馮振文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365——366頁
⑷許威漢《「通假」質疑》,馬天祥、蕭嘉祉合編《古漢語通假字論文選》[M],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103頁
⑸徐侃《「假借」與「通假」初探》,馬天祥、蕭嘉祉合編《古漢語通假字論文選》[M],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213頁
⑹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語言文字》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網路全書》語言文字卷[M],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2年10月版,225頁b
⑺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版,2頁
⑻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6月版,121頁
⑼蔣善國,漢字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版,153頁
⑽王海根《試論古漢語通假》,馬天祥、蕭嘉祉合編《古漢語通假字論文選》[M],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204頁
⑾楊春霖《古漢語通假新論》,馬天祥、蕭嘉祉合編《古漢語通假字論文選》[M],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111頁
⑿陸宗達,說文解字概論[M],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版,64頁
⒀洪誠選注,中國歷代語言文字學文選[M],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版,132頁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2003研 541004)
⑼ 歷史上有哪些很著名的錯別字哪些景點又有哪些錯別字呢
比如說康熙曾親筆題名「避暑山莊」,卻在「避」字裡面多加了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