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湖北出了幾個皇帝
最出名的就是嘉靖 他是湖北安陸地
② 湖北省隨州市歷史上出了什麼皇帝
沒有,劉秀是棗陽人
③ 湖北在古代是叫什麼歷史上有湖北人稱帝的嗎
1、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
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人(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1-2],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3-5]。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2、劉玄(?—25年10月)
更始帝,南郡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自稱是西漢皇裔,漢景帝劉啟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
3、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
明世宗朱厚熜出生地湖廣布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
(3)歷史上出自湖北有哪些皇帝擴展閱讀: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公元23年,劉玄被綠林軍在淯水(今南郡荊州)之濱擁立為皇帝,年號更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滅亡,劉玄入主長安,成為天下之主。公元25年,更始政權在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之下,土崩瓦解,劉玄向赤眉軍出降,獻出傳國玉璽,更始政權滅亡。
朱厚熜即位之處,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為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嘉隆萬大改革奠定了基礎。後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宮變」中幾乎死於宮女之手,此後明世宗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費民力,最終激起農民起義。同時蒙古韃靼俺答汗寇邊,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倭寇也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南倭北虜」始終困擾,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④ 湖北出來哪些皇帝和大將軍
馬謖 190年-228年 蜀國丞相參軍
伍子胥 公元前?—前484年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
陳友諒 1320~1363 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
⑤ 湖北省有哪個朝代當過皇帝
明朝嘉靖算是吧。
嘉靖的封地在湖北那裡,畢竟他爹的陵就在湖北鍾祥(明顯陵)。
⑥ 湖北省有多少個皇帝定都過
歷史上有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湖北荊州建都。
楚紀南故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當時稱為「郢都」,因為城在紀山的南邊,也稱「紀郢」。西晉學者杜預在《左傳》的注釋中始將郢都改稱「紀南城」。
從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遷都郢(紀南城)到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取克郢都,前後共411年中,楚國共有二十代國王在此建都。
其後有東晉安帝、南齊和帝、梁元帝、後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荊南國等在此建都。
(6)歷史上出自湖北有哪些皇帝擴展閱讀
荊州古城
荊州城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郢(今荊州城北5公里的紀南城)後,這里就是楚國的官船碼頭。
楚成王(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還在此修築了別宮,取名渚宮。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佔郢都,這里成為江陵縣的治所。西漢初年,封臨江王於此地。
其後有東晉安帝、南齊和帝、梁元帝、後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荊南國等在此建都。
楚、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宋、明等朝,封王侯於此地。
荊州城的城郭,在戰國末年形成。漢代已有城牆。蜀將關羽、吳太守朱然,東晉桓溫、梁元帝、南平王高季興等,都對荊州進行修葺,北宋末年,城毀。
南宋淳熙年間,重修城牆,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荊州城。元末,朱無璋稱吳王時,派員依舊基重建荊州城。
明末,張南忠率義軍攻佔荊州城,將城牆拆毀多半。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築荊州城;
並重新命名城門:東門曰寅賓門,東南門(小東門)曰公安門,西門曰安瀾門,南門曰南紀門,大北門曰拱極門,小北門曰遠安門。荊州城現存磚城為明末清初建築。
⑦ 在歷史上湖北有沒有出一個皇帝或者諸侯
中國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
⑧ 湖北古代帝王有那寫
陳友諒(1320~1363),中國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陳友諒襲殺倪文俊。十九年,殺害天完將領趙普勝,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此後,一面繼續進行反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二十三年八月,陳友諒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 生平簡介
陳友諒(1320年—1363年),一說湖北沔陽人(今湖北洪湖人),一說是湖南湘鄉金藪鄉屬南村人。大元後期偽「漢」政權的建立者。年輕時曾為縣吏。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陳友諒趁機襲殺倪文俊,並其部眾,自稱宣慰使,隨後改稱平章,掌握天完實權。此後兩年繼續進行反元戰爭,攻取安慶、池州、龍興(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撫州、贛州、信州(今江西上饒)、襄陽等地。
陳友諒在反元戰爭中竭力爭取漢族地主階級合作,收羅了不少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書黃昭和進士解觀等人。同時,他在天完內部製造分裂,篡權奪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陳友諒殺害了在反元戰爭中功勞卓著的天完將領趙普勝。同年十二月,殺徐壽輝左右侍臣,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於採石,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仍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
漢政權建立後,一面繼續進行反大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陳朱之間的戰爭是封建統一戰爭,前後進行了三年多,歷龍灣(至正二十年閏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陽湖(二十三年夏)幾次重大戰役。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陳又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史稱「鄱陽湖之戰」,朱元璋採納郭興的建議,用火攻擊敗陳軍,陳友諒突圍時又起大戰,陳從船艙中探頭出來,竟中流矢(箭)而死。陳友諒不善於抓住戰機,是他失敗的很重要原因。
張定邊等護陳友諒次子陳理返武昌,立理為帝,改元德壽。24年二月,朱元璋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漢亡。 陳理至應天,元璋封為歸德候。數年之後,朱元璋出於「安全感」,將其送往高麗定居,「平安無事」。
陳友諒陣亡之後,其部下將其葬於武漢蛇山之麓。現今諒墓凄涼,墓前三楚雄風的牌坊,字跡已顯模糊,墓冢荒蕪,周圍垃圾遍地。當年一代梟雄,今亦荒涼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