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紅軍的稱謂經歷了哪些歷史演變

紅軍的稱謂經歷了哪些歷史演變

發布時間:2021-02-25 19:40:16

Ⅰ 建軍90年來,我國軍隊的稱呼經歷了哪些變化

稱呼的變化是:工農紅軍(冠詞按順序分別是蘇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華內蘇維埃人民容共和國、中華蘇維埃民主共和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個月後更名為第十八集團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

Ⅱ 紅軍發展史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回簡稱「紅軍」。中答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

1927年黃安縣(今紅安)農民政府大門兩旁寫對聯出現的「紅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紅軍」一詞稱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經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革命軍多次「圍剿」和「清剿」。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Ⅲ 有關紅軍的歷史簡介

請網路紅軍 這里很多敏感詞貼不出來

Ⅳ 紅軍長征途中經歷過哪些歷史事情

長征大事年表

1934年

10月 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紅二、六軍團建立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

10月至12月 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

11月 紅25軍開始長征,建立鄂豫陝邊游擊根據地

1935年

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1月至5月 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河,搶渡金沙江

2月 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紅軍開始反「圍剿」

3月 紅軍第四方面軍開始長征

5月 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奪占瀘定橋

6月 中央紅軍與紅軍第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中共中央兩河口會議,決定北上建立川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方針

8月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紅軍第一、四方面軍組成左右兩路軍,開始過草地

9月 中共中央俄界會議,揭露張國燾的錯誤;紅25軍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組成第15軍團

10月 中共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陝北;紅四方面軍開始轉戰川康邊,張國燾南下方針失敗

11月 紅二、六軍團退出湘鄂川黔根據地,開始長征;紅一方面軍取得直羅鎮戰役勝利

1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1936年

2月 紅軍第一方面軍開始東征戰役

5月 紅軍第一方面軍開始西征戰役

7月 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紅二方面軍成立;紅二、四方面軍遵照黨中央指示繼續北上

10月 紅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詳細資料看這里
http://..com/question/7125381.html?si=2

Ⅳ 紅軍、新四軍、八路軍、解放軍幾個名稱的演變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紅軍存在於1927--1937年,全稱為中國工農紅軍,起源應該是1927年的南昌起義,第一支紅軍隊伍應該是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井岡山時期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紅軍是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
隨著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全國抗戰的局面到來,為了同國民黨聯合抗日,長征後聚集到陝北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即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同樣這兩支隊伍也是我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撕毀和平協定,悍然對共產黨解放區發動進攻,挑起內戰,為了適應新時期的斗爭需要,我黨取消八路軍,新四軍番號,將人民軍隊統一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時間大概是從1947年開始.

Ⅵ 中國軍隊稱謂演變過程先後順序

我軍在歷史上先後使用過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等名稱。

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1927年,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發動和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起義部隊沿用了原國民革命軍番號,編成「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葉挺任前敵總指揮。起義失敗後,這一番號即自行消失。

中國工農革命軍——1927年9月9日,湖南省委和中央特派員毛澤東發動和領導了湘鄂贛邊界秋收起義。參加起義的有盧德銘任團長的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平江、瀏陽的農民自衛軍,安源煤礦工人糾察隊,還有羅榮桓領導的鄂南農民武裝,共計五千餘人。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把這幾支武裝力量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軍長,余灑度任師長。這是我黨第一次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旗幟,此後,各地黨領導的起義武裝大多數使用這個名稱。

中國工農紅軍——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的余部和湘南起義的農軍,轉戰到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5月4日,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後改稱政治委員)。1928年5月25日,黨中央發出第51號通報,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一律改稱「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決定,設紅軍總司令,由朱德擔任。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中國工農紅軍先後建立過3個方面軍(第一、二、四方面軍),11個軍團(第一至第十和第十五軍團),59個軍。最盛時期紅軍曾發展到30萬人。

八路軍、新四軍——1937年「七七」事變後,根據黨的洛川會議決定和我黨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於1937年8月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根據國共兩黨1937年10月2日達成的協議,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8省的紅軍游擊隊,於1938年1月6日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經過8年抗戰,我軍發展到120萬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公開撕毀國共兩黨達成的《停戰協定》,向我解放區發動進攻,內戰全面爆發。1946年9月中旬起,我軍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正式成立,彭德懷任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副總司令的職稱自行撤銷。

Ⅶ 紅軍長征經歷了哪些歷史事件

遵義會議、四度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度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版草地等等
四渡赤水權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毛主席、周副主席、朱德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Ⅷ 中國軍隊的稱謂演變過程

從中國工農革命軍到中國工農紅軍

1927年8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下的北伐軍兩萬餘人,在江西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在起義過程中並沒有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起義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仍稱為國民革命軍。賀龍任總指揮,葉挺任前敵總指揮。1927年9月9日,毛澤東同志在湖南、江西邊界地區,領導農民、工人和革命士兵舉行了秋收起義。參加起義的主力部隊編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是我黨第一次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的余部轉戰到井山,同毛澤東同志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後改稱政治委員)。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第51號通報,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一律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據地的工農革命軍及其他工農武裝開始陸續改稱紅軍。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紅軍又先後編成了紅一、紅四、紅二方面軍。1933年5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組織中國工農紅軍總部,任命朱德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周恩來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

從中國工農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

1937年「七七事變」後,根據黨的洛川會議和我黨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於1937年8月將紅軍主力部隊改名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師和直屬隊。全軍共4. 6萬人。同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八路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屬第二戰區序列,並任命朱德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彭德懷為副總司令。由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八路軍這個名稱已在群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國民政府令其改變番號,但一般情況下,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八路軍。

1937年10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浙江、湖北、河南和安徽8省15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於1938年1月6日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全軍共約1. 03萬人。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為對抗蔣介石取消新四軍番號的反動命令,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中與國民黨軍談判時被扣),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新的軍部在江蘇鹽城,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並將活動於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全軍9萬餘人,繼續堅持華中敵後抗戰。

從八路軍、新四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為獨占勝利果實,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蓄謀發動內戰。為適應國民黨將要發動內戰的形勢,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各戰略區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調整戰略部署:由關內各解放軍抽調11萬主力部隊及2萬余名黨政軍幹部挺進東北;浙江、蘇南、皖南、皖中地區的新四軍撤至長江以北;湖北人民抗日救國軍(即八路路軍南下支隊)及我河南軍區部隊分別撤至以桐柏為中心的鄂豫解放軍,與新四軍第五師會合。

1945年10月31日,由關內各解放區進入東北的部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分別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李運昌、周保中分別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中共中央在調整戰略部署的同時,發出關於野戰兵團的編組與指揮關系的指示,要求各戰略區都應編有能夠機動的突擊力量,能夠實行極大機動,即能夠脫離本戰略區域到其他區域作戰。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各戰略區的部隊都陸續進行整編,先後組成了晉冀魯豫野戰軍、晉察冀野戰軍、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等。至1946年6月,全軍共組成27個野戰縱隊(有的稱師)及6個野戰旅。全部野戰軍61萬人,另有地方軍66萬人。

1946年6月,國民黨公開撕毀國共兩黨簽定的《停戰協定》,悍然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全面爆發。各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人民解放戰爭全面展開。由於戰略任務發生了根本變化,從1946年9月中旬起,我軍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和彭德懷分別任正副總司令。從此,我軍一直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於當時戰事繁忙,各部隊改稱的時間不一,直到1947年年底才全部改完。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795.html

閱讀全文

與紅軍的稱謂經歷了哪些歷史演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