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通過歷史地圖學習歷史
舉例:1 手拿黃巢起義的路線圖和行進范圍,對著起義事件一起看,印象會較其他版方式深刻。
2 桌上攤好遼宋夏權金元的地圖,課上聽老師講解這個時期的政治變化格局,很有意思的其實,尤其是其中的戰爭,和談,分界線,以及勢力范圍。
3 看著清朝後期地圖,老師講解清末土地被分割的事件和范圍,印象會深刻很多。
等等
你的作文在開頭後就可以拿實例來進行描述你是如何用地圖更好的學習歷史的,幾個實例一放,篇幅自然是出來了,最後來個結尾,說說自己的收獲就可以了。
㈡ 如何能學好歷史和地理
學地來理:
1、要學會看地圖——自立體的地球儀,可以讓自己建立立體的思維方法,地理的知識是立體的;平面的行政區圖、地形圖、氣候帶分布圖、自然資源分布圖、交通圖……;會看地圖就已經學會30-50%的地理知識。
2、多看地圖——書面知識與地圖結合可以強化記憶,反復可以增強記憶,當形成習慣後,知識也就立體化了;
3、掌握地理要素——如氣候的要素是:位置、溫度、降水;位置的要素是: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資源、經濟水平(工業、農業、服務業……)等。「位置」是地理要素當中最為主要,是核心。
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一個要素會起主導作用,位置則是永遠不可以忽視的因素,
會看地圖,掌握了地理要素,也就是掌握了地理的核心知識。
㈢ 如何利用地圖進行歷史教學
歷史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即時間和空間。歷史發展的過程,就處在時間的演變之中。空間則是地理環境,是古今中外歷史演出的舞台,這就離不開地圖。
一位前蘇聯教學專家曾經說過:「地圖是給學生直觀地闡明歷史過程中的聯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認識地圖,這意思不僅是知道它的點線符號,象徵意義,城市、邊界、河流等,而且要從這符號中間看到活生生的歷史事實以及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的復雜關系……」(轉引自卡爾曹夫:《中學蘇聯歷史教學法概論》,第94頁)。
可見,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歷史地圖,能夠更精煉、直觀地再現當時歷史的各個側面,從而使我們更准確地把握歷史發展的軌跡。
一、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地圖的必要性
1.這一必要性是歷史學的特點所決定的
歷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過去,它把廣闊的人類活動空間,編縮成人們可視的二維平面;它把豐富多彩的人類生活場景,濃縮成人們某種需要的地圖作品。在教學中僅靠文字敘述和口頭講解,只能形成一種機械的記憶,這種記憶既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鞏固。人的思維過程一旦受到某種刺激,它就要聯想,這種聯想要有依託,而地圖就是這種依託,靠著這種依託可以把一些有關的歷史現象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說,地圖在歷史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
2.地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沒有地圖的歷史課是無法想像的
隨著歷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產生了歷史地圖。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始終離不開歷史空間與時間概念。當遇到疆域沿革、都邑位置、民族分布、戰爭態勢等等方面內容時,歷史地圖則比抽象的文字敘述更要形象直觀,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記得在學習《中國歷史》第三冊「甲午中日戰爭」,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影響時,條約的第一條是「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我們得出其對中國影響是: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南端是旅順軍港,割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台灣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佔領台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和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如果老師簡單地將這一段文字扔給同學,也許學生能記住,但能理解嗎?這時候,歷史地圖便是最好的教學工具。我先讓同學們看書上的戰爭示意圖(黑白),再看自己手上《歷史地圖冊》的示意圖(彩色),標出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位置;然後再用幻燈放大這幅圖,並且配以日軍進攻、清軍反攻方向和路線,再用教鞭指著這幅圖來講解。那麼,甲午中日戰爭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影響也就一目瞭然了。
二、怎樣在教學中運用地圖
1.掌握地圖語言的歷史含義是培養讀圖能力的基礎
歷史地圖是用地圖語言表現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空間狀態的特殊形式。歷史地圖中的地圖符號通常有:表示區域范圍的經緯度、海岸線、國界線或區域線、河流走向線,表示地理環境的各種小圓圈,表示方向或態勢的各種箭頭等。這些地圖符號在歷史地圖中往往都具有特定的歷史性含義。這正是歷史地圖和一般地圖的顯著區別。在歷史地圖的教學中,不僅要指導學生識記歷史地圖中的各種地圖符號,更要注意引導學生弄清它們的特殊的歷史含義。要指導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思考:
第一,該圖反映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的空間狀態,包括范圍、重要地名及相對位置、發展變化的方向或態勢。
第二,圖中各種特殊符號(含地名)表達的歷史含義。
第三,綜合圖中的地圖語言,該圖反映的歷史主題。
通過長期的訓練,就可以不斷地提高學生運用地圖語言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2.緊密結合地圖進行歷史教學
歷史知識的大部分內容,都能在地圖上明確具體地表現出來。因此,結合地圖講解教材,學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夠牢固記憶。
還記得在講授「新航路的開辟」一目時,這是學生剛開始接觸世界歷史,我真的有點像狗咬刺蝟――無處下手。後來,我從「新大陸的發現」這一典故入手,講到了印第安人的由來,計到了好望角的發現,講到了麥哲倫海峽的意義,一個個故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然而,這些故事都是無形的,現在,我必須將無形化有形,將抽象變直觀。於是,我讓學生對照書中的地圖,幾乎是從七大洲、四大洋講起,先簡單地補上了一堂世界地理課,再結合地圖分析了新航路開辟的原因,了解了早期的東西方貿及奧斯曼土耳其興起後對東西方航路的控制。然後,再引導學生沿著當年四位航海家開辟的航線故地重遊一次,學生們終於對新航路開辟有了形象認識。
3.對相關多幅地圖的綜合分析,培養學科綜合能力
構成歷史的基本元素是時間、空間、人物、事件。歷史教科書的編撰者苦心編撰了一套與教材配套使用的歷史地圖冊,其目的就是幫助人們以空間變化為中心掌握歷史發展的線索,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這套歷史地圖冊發揮的使用價值卻差強人意。一幅歷史地圖反映了某一歷史現象的相對穩定的空間狀態,相關的多幅歷史地圖則反映了該歷史現象的發展變化趨勢。對相關多幅歷史地圖的綜合分析,可以涉及時間、地點、區域、方向等基本歷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關系等各個領域,因此,對相關多幅歷史地圖的綜合分析,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4.應用地圖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地圖通過多個不同的切入角度,對人類各個時期的活動舞台加以直觀介紹,展現歷史發展的不同層面。在中學歷史教學地圖中,有反映某一時期歷史地理全貌的綜合性歷史地圖,如「三國鼎立形勢圖」;也有反映某一方面歷史內容的專題性歷史地圖,如「西漢手工業分布圖」。從反映歷史要素的類別上看,又可分為疆域圖、形勢圖、分布圖等。歷史上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在祖國土地上勞動生息的范圍及其所建立政權的疆域和政區,都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政區的一部分。秦漢到清,從王朝的興衰、更迭,少數民族的分布、遷移及與漢族的交流、融合,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大家庭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使學生懂得奠定今日中國疆域規模的,不僅僅是漢族,而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這種直觀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是文字表述無法代替的。
5.應用地圖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由於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藉助歷史教學掛圖、書中地圖、歷史地圖冊和幻燈片、FLASH等電教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好歷史,是為了把握今天,走向明天,而新世紀的中學生,只有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才能更好地走向明天。我們不僅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要善用地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時刻將祖國與世界放在眼裡,裝在心中。
隨著歷史教學研究的深入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發展,相信歷史教學地圖的功能會被愈來愈多地發掘出來,並不斷呈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㈣ 如何利用地圖學好中國歷史
歷史無非時間抄、地點、人物、事件四個方面。用畫圖的方式,對地點和事件有一定的概括,可以讓你形象地理解記憶,然而同一地點在同一歷史時期的大事件中發生的事情可能很多,這就比較難在一張圖上畫清楚了。同時,歷史就是故事,是沿時間發展的。
學習歷史首先是要打好基礎,了解單個的歷史事件。建議你可以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結合歷史書上的文字,對戰役之類地點不斷轉移的事件,通過地圖或示意圖來理解;無法畫地圖的,還是以時間為主線,列一下事件發生的脈絡比較容易記憶。兩者結合,應該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另外,我過去的歷史老師教過我們用背誦章節的標題來幫助理清歷史事件的脈絡,也很有幫助。因為書上的標題是對事件的最好濃縮,又是按事件本身的發生順序來編排的。在你理解了一小塊一小塊的事件後,做一下這種串聯工作,會讓你的學習變得系統化、有條理。這是復習時的技巧哦!
㈤ 如何通用地圖學習歷史
個人看法,如果你想要研究一段歷史,首先,你得對這段歷史相當了解,在你的基本認識達到一定地步,對那些有關地名人名能很快的反應出來,然後再去看地圖,就能有一種十分明晰的體驗,不然的話,基本情況還沒弄清楚,地圖看了也是雲里霧里,,,至於左史右圖則是一種快捷便利的偷懶方法咯。。。
㈥ 地圖學的歷史
地圖有將近4500年的歷史,再接下來的文章里,我們會先後就地圖的起源、發展歷程進行詳細的介紹。 地圖的起源可追溯到4500年前,那時人們開始用各種方式,對自己周圍的環境進行空間圖像的原始記述。當時,地圖的製作材料有陶片、紙草,銅版、椰枝、石塊、獸皮等。現保存下來的最為古老的地圖是公元前25~前23世紀巴比倫人繪制在陶片上的地圖。
社會的發展、實踐的需要,尤其是源於埃及尼羅河季節泛濫和幾何學的誕生;中國黃河下游平原的農田水利,與築城工程對勾股弦定理和規矩等測繪儀器的應用,都推動了地圖的發展。 中國《管子·地圖》篇,是最早論述地圖地理內容的專篇。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地圖表明中國古代地圖學理論與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當時,東西方地圖的編繪和地圖學的發展,明顯地反映出海洋與大陸兩種不同的地理環境,以及農業與航海貿易兩種不同的社會生產的需求。
公元前四世紀,亞里士多德論證了地球是球形。以後有人開始測量地球的周長,並出現了圓柱地圖投影。公元二世紀,托勒密編著的《地理學指南》,附有27幅世界地圖,翻印達50版,在西方影響達一千年之久。公元三世紀,中國的裴秀編制了《禹貢地域圖》和《地形方丈圖》,提出了「制圖六體」, 這是中國古代關於地圖編制原理的最精闢論述,形成東方獨特的地圖技術途徑,在中國也影響了近千年。
托勒密與裴秀兩位古代地圖學家,按照數學法則建立的描述地理位置的經緯線和方里網,至今仍然是地圖數學基礎。通過16世紀東西方的交流,兩種坐標體系同時出現在一幅地圖上。法國的地形圖上出現了中國地圖上的方里網;中國的《大清一統輿圖》採用了西方地圖上的經緯線。
1405~1433年中國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反映下西洋情況的《鄭和航海圖》是中國現存最詳盡的古代航海圖,也在世界上開創了使用航海圖的先河。此後,航海圖也隨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等各國的航海探險和海上霸權的爭奪而得到迅速發展。
1569年,墨卡托設計正軸等角圓柱投影,第一次把東、西半球已知范圍展現在一幅地圖上。這種投影的地圖能為航海者進行直線導航,為航海圖所普遍採用,被命名為「墨卡托投影」,以後還出版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地圖集。隨著航空和航天的需要,多種橫軸和斜軸的墨卡托投影相繼出現。墨卡托的工作被譽為16世紀歐洲地圖學的里程碑,他的地圖集開創了世界全圖的新投影,反映了當時歐洲地圖發展的特點。
與墨卡托同時代的、東方地圖集的先驅是中國的羅洪先。他繼承和發展了朱思本的輿地圖,完成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集《廣輿圖》。圖集採用劃一的24種圖例符號,以幾何圖案替代象形圖案,這是地圖集設計上的進步。羅洪先和墨卡托都以地圖集的形式,分別總結了16世紀以前東、西方地圖的歷史成就,承前啟後,對後代地圖發展產生的影響延續了數百年。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溝通東、西方地圖學知識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公元1600年以後,在中國學者的支持和合作下,他利用西方和東方的世界地理知識匯編成《坤輿萬國全圖》。該圖標有當時新發現的大洋和大洲等區域概念,以及地中海、羅馬、古巴、加拿大等中譯名;同時把張衡渾天儀上使用的南極、北極、赤道等名詞應用於地圖。
17世紀以後,歐洲各國經歷了工業革命,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為了探尋海上通商航路、擴大殖民地,既需要航海圖,也需要實測的地形圖,以滿足開發工礦資源和土地資源,以及軍事戰爭的需要。為此,各國所進行的大規模地形圖測繪,成為近代地圖學的主流。
1791年,英國成立陸軍測量局。之後,西歐各國相繼建立研究編制地圖的國家機構,形成大規模的專業隊伍和規范化的技術體系,並陸續完成了本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其中如瑞士的《都孚》地形圖等就以精美細致而著稱。
歐洲的地圖測繪技術,傳播到了中國後,清朝測繪了《皇輿全覽圖》和《大清一統輿圖》,這些奠定了中國近代地圖的科學基礎。19世紀中葉,中國採用梯形投影,繪制了當時較完善的亞洲地圖。
1909年,國際地理大會對地圖分幅、地形表示、城鎮分級、地名拼音等作出了統一規定。以後,又對分層設色、公制單位等標准作了修訂,並擬定了獨特的地圖投影和全球的統一分幅編號。這些措施對地圖的國際化和標准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大部分國家也接受了地圖統一的國際分幅編號。地質圖、人口地圖、土地利用圖、森林圖和土壤圖的國際合作編制工作和分類,圖例系統標准化的研究,都取得很大的進展。地圖已進入工業化大生產和社會商品化的階段。
隨著自然科學的分化和內陸探險的深入,專題地圖的新領域不斷得到開拓。19世紀末,德國再版的自然地圖集,包括了地質、海洋、氣象、地磁、植物、動物以及人種的分布圖,反映出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中國的楊守敬費時15年,在前人基礎上編制了《歷史輿地圖》,集中反映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豐富遺產,解決了許多有關水道變遷、州郡遷移的爭論。
20世紀的地圖學,一方面繼承豐富的歷史傳統;另一方面又出現新的發展,即向綜合制圖方向發展。地圖的內容強調反映自然綜合體和社會經濟環境的相互作用,著重反映人地關系和環境生態效應。航空攝影、衛星遙感及計算機制圖的問世,使綜合制圖得到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地圖學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1932年第一次運用航空攝影制圖,它使人類可以脫離地面利用高空平台來測繪地圖,從根本上改變了近300年來形成的地形圖測繪生產過程。航空攝影測量幾乎完全取代了經典的平板測繪,廣泛應用於國家基本地形圖以及城市、農田水利、森林礦山的各種大比例尺地圖的測繪。
航空像片信息豐富,可利用紅外、天然色、假彩色紅外、微波等獲取多譜段圖像。通過判讀或圖像處理,用於編制地質、土壤、土地利用、森林資源等多種專題地圖。航空攝影還超越地理環境的障礙,特別是人類難以活動的海洋灘塗。沼澤、湖泊、高山和荒漠,從而獲得了原來地形圖尚未覆蓋的空白地區的地理資料。
航空攝影作為地理景觀的客觀圖像記錄,為系列地圖編制提供了統一的信息源,並反映了各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在同一空間內的分布和相互聯系。系列制圖從根本上解決了部門專題制圖統一協調的困難。如1969~ 1979年間,墨西哥採用分區彩色航空攝影,完成了全國1:50萬地形、地質、土地利用、土壤和土地潛力的系列制圖,建立了系統的國家土地檔案。
1972年,世界上第一顆地球資源勘測衛星發射成功,人類得以從外層空間來觀測整個地球。陸地衛星、氣象衛星和海洋衛星作為新型的地圖信息源,具有快速、准同步和大面積覆蓋的顯著特點,可提供空前巨大的信息量,使地圖學呈現新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計算機的引進為標志,地圖學進入信息時代,為適應計算機及信息傳輸工具的需要,便於輸出、輸入、處理、存儲和更新,地圖開始出現數字信息的新形式。地圖概括理論和定量化研究,從本質上解決了地圖容量和清晰度問題。藉助地理數量方法的成果,為計算機輔助地圖制圖開辟了道路。計算機輔助制圖的迅速發展,從試驗階段過渡到了應用階段,它利用軟體系統解決了地圖投影變換、比例尺縮放和地圖地理要素的選取與概括,實現了地圖編輯的自動化。許多國家陸續建立了地圖資料庫。
在地形圖資料庫基礎上,歐美和日本等國又進一步發展了地理信息系統。這類系統具備多維信息復合功能,包括社會經濟統計、地面觀測站網記錄、地球物理場數據、多時相的遙感數據、以及多種專業的數學分析模型或地圖專家系統,具有進行數學模擬試驗和預測預報的功能。至此,地圖已不僅是描述和表達地理現象分布規律的信息載體,還是區域綜合分析研究的成果,即地理信息系統輸出的智能化產品。地理信息系統為地圖學的區域性與綜合性研究,提供了現代化的技術保證。
㈦ 如何運用歷史地圖學好歷史
歷史地圖是幫助同學們學好歷史知識的重要輔助材料。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充分利用歷史地圖來學好歷史知識呢?
下面以《太平天國形勢示意圖》(見《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22頁)為例,給大家講一下學習歷史地圖的一些方法。
一、看圖例。在圖的右下角出現的火把、箭頭、橢圓等即為圖例內容。弄清圖例是學好地圖的前提條件。只有弄清了圖例,才能有針對性地去看圖、識圖、析圖。如上圖,只有找出了太平軍從金田到南京的進軍路線,才能清楚太平軍進軍南京時主要經過了哪些地區,才能對太平軍北上經過的千難萬險有一個較為直觀的了解;另外,通過找出圖上出現的幾條不同的路線,你才會清晰地看到定都南京後,太平軍又開展了北伐、西征等重大軍事行動,從而對太平天國形成軍事上的全盛局面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通過圖上顯示的兩種不同的活動地區,你就會直接感受到農民起義者從拜上帝教直接活動的狹小范圍,發展到鼎盛時期控制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發展形勢迅猛由此可見一斑。
二、聯教材。我們看歷史地圖是帶有一定的目的的,即讀圖是為了輔助對教材正文內容的學習,所以聯系教材是讀圖中很關鍵的一步。只有聯系教材內容,我們在讀圖時,才能知道圖上的哪些地點、線路是需要掌握的重點,也就是需要側重記憶的內容。如上圖中出現的金田、永安、安慶、湖口、天京、揚州,是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所以也應該成為我們學習地圖時關注的重點內容,它們的位置,我們一定要搞清、記准。
三、挖隱性。隱性知識,即隱藏在圖中,而沒有在教材中直接表述出來的內容。通過讀上圖可知:太平軍西征的起點是天京,最西到達長沙;太平軍北伐的起點不是天京,而是揚州,最北到達過天津附近,最終失敗地點是馮官屯;在1855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時,黃河曾有過一次改道,由原來的在黃海入海變為在渤海入海。
四、析緣由。有人問,為什麼在1862年清政府「借師助剿」,英法侵略軍會幫助清政府而進攻太平天國呢?回答這個問題,如能結合以上地圖及教材內容即可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我們知道,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又被迫開放了11個通商口岸,英法的侵略權益進一步擴大了;從圖上可知其中的漢口、九江、南京、鎮江四地則處於太平天國主要活動地區;而太平天國的外交政策是主張同外國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來,但不準外國干涉中國內政。綜合以上三點內容可知: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英法侵略者是得不到不平等條約規定的侵略權益的,所以,為了保護已有的和為了獲得更多的侵略權益,英法對太平天國的作戰是不可避免的。
㈧ 通過看歷史地圖學歷史對於看地圖有什麼詳細的要求
看歷史地圖,可用現在的地圖,了解歷史沿革,地名變化情況,於中讀史,可立體的增進知識。
㈨ 地理和歷史怎麼學的好啊 方法講具體一點 急 急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
不要為了考試而去背書,要為了興趣而去學習。
1、學習歷史,最基本的,你要學會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所謂縱向比較,就是習慣於將某個國家和某個地區的歷史事件從古到今進行比較;所謂橫向比較,就是習慣於將某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事件與同時期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在比較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尋找共同點,這樣記憶起來就容易多了。
2、要善於歸納總結。要將一類事件從古到今,或一個時代某些方面的成就等等歸納起來,用專門的筆記記錄下來,記憶時按照歸納的方面進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記憶的速度,而且可以提高記憶的質量,甚至可以幫助你分析解決問題。
3、要用心領會老師的解題思路以及身邊同學的解題方法,仔細揣摩,善於模仿,只要有了清楚的歷史事件在心中,做起題來自然就得心應手了。
其實學歷史並不難,只要有興趣、有方法、肯下功夫,歷史高分手到擒來!
㈩ 如何學好地圖學
首先要認識學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覺地對待學習。我們要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不具備中國地理知識是不行的。試想一個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點不懂,何以動手去搞建設?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樣不行。
要學好地理,最重要的是讀圖和學習繪圖,用圖來幫助自己理解和記憶,做到「心中有圖」。
其次,要用聯系的觀點學習,例如,氣候和農業有密切的關系,礦產和工業有密切的關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環境有關系。各種自然條件彼此又有關系,如:氣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學習,不能死記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目,它涉及政治、語文、歷史、數學、理化、生物等等學科。例如時區的運算、土壤的改造、氣候和天氣都和其他學科知識有聯系,在初中階段,一定要把各科知識基礎打牢,才能更快的進步。
學地理最重要的是細心。就拿一張地圖來說,上面的每一點信息都有可能成為考試內容,稍不留神錯過一點的話很可能那張圖就白讀了。復習的時候最好是能騰出一塊完整的時間系統地讀。先讀圖。地圖是地理的重頭戲,有時甚至會比書本還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們的地理位置記清楚。要爭取第一遍時就記熟。因為記地圖有一個特徵,一旦記住了就不會輕易忘記,所以與其隔一段時間復習一次,還不如剛開始就認真地記好。通過平時的應用加深印象,省去復習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