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初中歷史課型有哪些

初中歷史課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25 17:39:15

① 中學歷史課程教學組織形式的主要類型有哪些

一、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教學對象——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是人們所熟悉的,也是各種教學理論著作介紹得最多的.這類教學組織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一)個別教學 ?這是發端於世界各國古代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其歷史最為悠久,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據前蘇聯教育學者的研究,個別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人在日常生活中,長輩教晚輩,一個傳一個地把知識傳揚開來.所以,最初的教學形式是個別教學,它包括祭司教學生識字以及後來的封建貴族家庭啟用家庭教師進行教學的方式.個別教學一直延續了許多世紀.在我國,個別教學出現的時間很早,持續的時間相當長,延續了數世紀的書塾在教學上就是以個別教學為主要形式的.
?個別教學反映出教育規模狹小,受教育的學生人數少,而且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相差懸殊,教師根據不同的水平分別教授一個或幾個學生.在古代,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特徵是教學速度慢,效率低,沒有明確或固定的學習年限,學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進行學習.通常認為這種教學形式較適合學生人數少的教學要求,明顯帶有師徒相傳的性質.
(二)班組教學 ? ? 也有人稱之為「個別-小組教學制」.班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產生於由個別教學向班級教學的過渡時期.它既不同於個別教學,也有別於班級教學,但更大程度上類似於後者,因此有人稱之為班級教學的雛形.我國宋代以後的書院和各類官學以及歐洲中世紀學校均採用過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由於它是一種過渡,所以,嚴格意義上的班組教學在今天已不復存在.班組教學具備了班級教學的某些特徵.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下,教師(可能不止一名)同時教的是一組學生,班組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課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備了集體學習的特點.但通常班組的學生人數並不是固定的.學生入學和退學較為自由,對學生的年齡、文化程度、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也沒有明確的統一要求.班組教學為後來的班級教學形式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三)班級教學,也稱班級教學制或班級授課制 ?班級教學是在班組教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的出現適應了近代資本主義及其生產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各國擴大教育規模,增加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供了比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更為有效的形式.
?通常人們認為我國長時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由一名教師在同一時間對不同年級學生採取直接教學和自動作業交替的方式進行教學的復式教學是班級教學的變式,它保留了班級教學的基本特徵.
(四)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是對班級教學的改革.班級教學針對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而言,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同時,班級教學的缺點也在其實施過程中不斷暴露出來,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在班級教學條件下往往很難做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對學生因材施教.因此,本世紀初在西方出現了主張進行分組教學的一些教學改革或實驗,如沃德 (W.A.Wirt)的「分團制」(P1atoon PIatl)、伯克(P.L.Burk)的「個別計劃」(Indivial P1an)、華虛朋(C.W.Wash-burne)的「文納特卡制」(Winnetka System)、帕克赫斯特(HParkhurst)的「道爾頓制」(Dalton Plan)以及貝里(C.Berry)的「底特律計劃」(Detroit X-Y-Z Plan)等等;我國的分組教學是由西方引入的.1913-1914年間,我國的有些學校開始採用分組教學,如根據學生學業成績進行班內分組的形式在當時稱為「分團教授法」.後來也有過按學生能力進行分組教學的實驗.西方的分組教學在20年代的蘇聯也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但在本世紀上半葉,分組教學在各國教育界留下的印象是弊大於利,受到眾多人的抨擊.
?分組教學的再度興起是在60年代以後,並相繼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
?參考資料:分組教學再度興起的情況
(五)開放教學.也稱為「開放班級」或「開放課堂」 ?開放教學源於30年代美國進步主義教育者的主張,50年代以後在英國的初等學校里開始廣泛推行.1967年,英國中央教育咨詢委員會發表了題為「兒童和他們的小學」的報告(即普洛登報告),正式肯定了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自70年代起,開放教學相繼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聯邦德國、瑞典和以色列等國流行開來.開放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放棄了班級教學的形式.在開放教學的形式下,教學無固定的形式和結構.學校和教師都沒有固定的教學計劃和教材.兒童以興趣為中心,在活動中進行學習.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學習情境,進行個別輔導,而不直接介入學生的學習活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開放教學是一種無組織的或組織結構極為鬆散的教學. 國外的研究和實驗表明,開放教學可以促使兒童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外化,促進他們的求知慾,培養他們對教師和整個學校的正確態度以及與同年齡兒童和教師的合作能力.但總的說來,開放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成效並不顯著,它最大的缺陷是無法保證大多數學生獲得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取得優良的學習成績.因此,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范圍是有限的.二、教師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的組織方式是直接影響教學工作的效率和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隊伍的組織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式:?(一)包班制 ?包班制通常是指由一名教師承擔起一個班級全部的教學任務.這種教師的組織方式多見於小學的低年級階段,且多在各國鄉村的學校里實行.隨著師資隊伍人數的擴大和家質的提高,各國學校中典型的包班制形式已越來越少.現在的通常做法是由一名教師承擔主要學科的教學,另由各專業教師負責其它學科,如體育、美術和音樂的教學. 包班制的形式的最大優點是有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在師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各個學生整體的學習情況,而不是某一科目的學習情況.但它不能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會給教學質量帶來消極的影響.
?(二)科任制 ? 科任制可以說是學校教學工作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物.這種組織形式在各國得到廣泛的推行.科任制的做法就是由各個教師分別承擔他們各自學科的教學,一名教師可以專門教授一科,也可以教授兩科.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因為科任制要求教師在一個或幾個科目上專精下去.這樣做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另外,由於學生接觸教師的面較廣,這有益於他們開闊各學科的視野.但較包班制而言,教師接觸學生的機會較少,難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
?(三)小隊教學(team teaching)也稱協同教學 ?它於5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國開始流行,是對教師隊伍的組織結構進行改革的一項嘗試.它「旨在發掘教師個人的特殊才能,從而提高他們的教學效果」.小隊教學的主要倡導者有凱佩爾(F.Keppel)特朗普(J.L.Trump)和安德遜(R.H.Anderson)等人. 小隊教學的基本特點是採取由兩名或兩名以上的教師合作施教,並根據小隊成員的能力和特長組成「互補性」的結構,在教學中分別承擔不同的角色和任務,通過分工協作,共同去完成教學任務.從實踐上看,小隊教學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其規模大小也不一,可以是單科制的,也可以是多科制的.
三、空間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空間的組織主要是指對教學環境的安排和利用.一般說來,教學在空間上可以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大類.(一)學校內部環境的組織主要有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 課堂教學可以是班級教學,也可以是小組教學,它所取決的是教學空間的特性.早在班級教學出現之前,就有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就一般而言,現代學校以空間組織為形式的課堂教學往往是與以學生組織為形式的班級教學並存.所以許多人往往會將二者等同.學校教育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這是由教學過程的特點所決定的.學生學習的是人類的間接知識,必須藉助於課堂教學的環境,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來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到前人的經驗總結,把復雜的社會現象,生產過程等等改造為抽象的知識形態、理論體系. 課外活動是一種輔助的教學組織形式,是與課堂教學相對應的.近年來,學校教育工作中越來越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興越和愛好,形成各種能力和技巧,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
(二)學校外部環境的組織主要是指現場教學 現場教學是一種在空間上與課堂教學相對應的教學組織形式.許多人認為現場教學是1958年我國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為實現走出課堂,面向工廠、農村和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其實,從國外的教學實踐來看,現場教學早巳存在.只是我國1958年以後實施的現場教學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 作為對課堂教學的改革,現場教學在師資、教學時間、教學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點.但最大的持色還是表現在教學的空間上,即教學活動的進行不是在學校,不是在課堂,而是在事物發生發展的現場. 現場教學彌補了課堂教學的某些不足,使學生得以在現場直接學習某一學科的知識或技能,有利於理論和實際的密切結合,把教學過程和人類的認識過程統一起來,使學生置身於社會活動、生產過程中,在實踐中進行學習.但必須指出,現場教學的特點決定了它只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它不可能取代課堂教學.否則,將會造成惡劣的後果.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深刻的教訓. 四、時間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時間直接反映的是一個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量的一面,它通常可以用這樣的公式表示:教育的量=每年的學日數×每天的教學時間×接受教育的年限.當然,由教育時間的量也可間接反映出教育的質.所以,時間是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從教學論研究的角度而言,主要是為了探討教學時間的組織和安排問題.而從教學時間的維度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學年、學日和課時結構三個方面.(一)學年.長期以來,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對學年組織的研究均較少,許多教學論著述幾乎不涉及這一問題.許多人將歷史上沿襲下來的學年組織方式看作是當然的,很少考慮到它給學校教學工作所帶來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近年來,國外,主要是英美等國,從時間的維度對教學組織所進行的研究逐步增多,開始把教學時間的組織和安排與學校的教學效率等聯系起來加以看待.如英國的布萊思·耐特(BrianKnight)明確提出了學年設計的標准:
1、學期的長短應有助於防止師生雙方的疲勞,減少疾病和缺課現象,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和學;
2、學期的長短應有利於課程的計劃和組織;
3、學年的設計還要有助於減少電力,供熱和交通等方面的開支,達到學校資源的最有效的利用.? 參考資料:各國學年制度情況(二)學日.學日涉及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每周學日數的多少,一是學日本身的結構. 從各國的情況來看,每周的學日數有五天和五天半兩種類型.值得注意的是,實行星期六上午上課的國家呈逐漸減少的趨勢.? 參考資料:各國學日制度情況(三)課時.傳統上看,各國學校課時比較一致,通常是45~60分鍾,但對傳統課時制的改革也在進行.

② 當前我國中小學主要的課程類型有哪些

1.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一般承擔著以下任務:向學生傳授新的知識,復習鞏固學習過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際形成技能、技巧;檢查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據此,在實踐中,中、小學課的基本類型被劃分為兩大類:單一課和綜合課。

(1)單一課。一般是指在一節課內主要完成一項教學任務的課。單一課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傳授新知識的課。在一節課里,絕大部分時間用來向學生傳授新的知識,組織學生學習新教材。目的主要在於讓學生感知、理解和掌握新的教材內容,增加新的知識要素。有時也會有復習、鞏固的內容,但它是為掌握新知識這一主要任務服務的。

鞏固知識的復習課。一節課的時間主要用來復習已學過的知識。目的主要在於使學生加深知識的理解,掌握本質,並將知識網路化、系統化,予以鞏固記憶。比如學習完一個單元後或期中、期末考試前所上的復習裸,就屬此類。

培養技能、技巧的課。包括練習課,實驗課、實習課等。這類課的時間主要用於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反復練習,掌握基本技能形成熟練技巧。如語文的作文課,數、理、化的獨立作業,實驗課,生物的實習課等,都屬此類。

檢查知識和技能、技巧的課。用整節或連續兩節課的時間檢查學生對已學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目的在於了解學習情況,對每個學生的成績給以評價,並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彌補。各門學科教學中所進行的不同形式的測驗課、考試課,即屬此類。

自學課。這是近年來在強調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中所創造的一種課型。其形式是在教師指導下,主要通過學生自己閱讀、思考和獨立作業,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技能。

單一課由於內容集中,幾乎運用課的全部時間完成某項單一任務,結構上變化不多,因此多在中學高年級採用。

(2)綜合課。又稱混合課,一般是指一節課內要完成幾項教學任務的課。綜合課的內容包括復習1日的知識;學習新教材內容,對新學教材予以鞏固,並適當進行練習,培養基本技能、技巧;甚至還要檢查知識的掌握程度。

綜合課所要完成的幾項任務並不是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一般是側重於新知識的傳授,結合進行鞏固復習和技能、技巧的培養。由於綜合課方式靈活,結構富於變化,適應兒童難以在較長時間:內從事單項活動的心理特點,故在中學低年級和小學被普遍採用。這樣,多項活動交叉進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好的效果。

2.根據任務劃分,課程可分為:傳授新知識課(新授課)、鞏固知識課(鞏固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技能課)、檢查知識課(檢查課)。

3.根據教學方法,課分為:講授課、演示課、練習課、試驗課、復習課。

(2)初中歷史課型有哪些擴展閱讀:

課程類型的劃分依據

一般認為劃分課的類型的依據主要有三項:

第一,教學的目的、任務。從總的方面講,教學的任務就是傳授文化科學知識,培養技能、技巧和發展認識能力。但完成此任務要經歷一個認識過程,而這個過程又由許多相對獨立的環節組成。如從感知知識到理解知識再到鞏固掌握知識,並運用於實踐,在反復練習中形成技能、技巧。這就決定了在同一教學過程中,每堂課所擔負的目的、任務不會相同。不同的教學目的、任務決定了課的不『同類型。教學目的、任務的多樣性,決定了課的類型的多樣性。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過程必然是由不同類型韻課構成的完整的上課體系。

第二,教材內容。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的不同單元的教材內容,分量多少不同,難易程度不一致,知識因素之間邏輯關系的緊密程度也有差異……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在教材的教法上有區別。有的教材,需要整堂課或幾堂課都用來敘述新教材;有的則需要整堂課或幾節課進行復習;有的則將課的主要時間用於實驗;有的分量較少而又相、對獨立的教材,則可以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過程。這樣才會使上課過程結構完整,避免支離破碎。可見教材內容性質的多樣性決定了課的類型的多樣性。

第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這也是決定課的類型的重要因素。比如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於單一活動,因此,應多採用結構變化多的綜合課。對於知識水平較低的年級,也要盡力避免連續上那些難度高、容量大的傳授新知識的課。總之,課的類型的決定和劃分,是教學過程復雜性的反映,受教學過程諸因素的制約。教學中,如果能夠從實際出發,正確地合乎規律地選擇和運用不同類型的課,就會使教學過程體系完整,進行順利,效率提高。

第四,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和手段的總稱。

③ 什麼樣的歷史課學生才喜歡

——淺談我的歷史教學觀龍泉七中裴勝娟關健詞:教活歷史學習興趣學習習慣自主學習摘要: 「歷史」,光從字眼來理解,就給人以神秘、遙遠、深不可測的印象,這也恰好印證了這一學科的復雜性和可塑性。每次看著新踏入校門的初一學生對歷史是那樣的充滿興趣和期待,就覺得教這個學科是多麼榮幸、而又任重道遠。可是隨著教學的開展,一些學生的熱情開始大不如前,透出的眼神也從曾經的光彩明亮變成了暗淡木然。不得不說這是教學的莫大失敗。所以我在思考,到底什麼樣的歷史課才是學生喜歡的,或者說能夠讓學生不那麼快就陷入乏味枯燥之中。我認為老師除了要用心,耐心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以外,也要積極適應當今教育改革,嘗試著讓學生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來。 正文:作為老師,學生喜歡上你的課就是最大的快樂,但這並不是一件易事。而對於歷史學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教過歷史的老師都知道這是一門非常龐雜的學科,即使你已經教了很多年,你仍然會發現以前的備課中有很多不足,仍然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和更新。更何況我們面對的學生和社會要求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但是我認為不管時代怎樣變遷,學生發生怎樣的變化,只要我們所上的課是學生喜歡的,那就是成功的。不過怎樣教好這門課,怎樣讓學生喜歡歷史學科,是一個很值得大家去思考和研究的問題。雖然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自己也進行了不少嘗試和努力,但離我們的預期還有一定的差距。我認為要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還要從以下兩點多花功夫:第一,在教學中教師要教活歷史,使歷史課堂充滿情趣,充滿活力,而不是一些死板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推砌。第二,在教學中老師要懂得去放手,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自主學習的機會。當然要做到這兩點,並不是一件易事。下面我就這兩方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實際情況淺談一下我的看法和觀點。 第一:仔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一切資源。 歷史課從內容上來講,一般分為政治類,經濟類,文化類,科技類,人物類等等,那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就要去研究每種課學生的興趣點在那裡? 怎樣講學生才更願意去聽,效果才會更好。政治史初中學生一般會覺得比較僵硬,死板,如果老師不注意教學方式那就更加枯燥無趣,我的做法是首先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比如在講一個王朝的政治史時,知道建立,鞏固統治,影響等要素。時間久了學生自然就會學習。但光是這一點教學還是無趣的。我一般的做法是穿插相關人物,相關事件的故事來豐富內容,提升興趣。比如我們在學《開皇之治到貞觀之治》這一課的時候,如果只是講建立,治國措施,影響,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學生肯定不喜歡聽,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講講隋文帝如何治國,隋煬帝如何奪取皇位及奢侈生活的故事,學生不僅聽得津津有味,還明白了不少治國的道理。還比如我們可以利用課本中的圖片,詩詞,史料等展開理解和講述,使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經濟類,文化類的教學教師就要在課外多收集資料,最好是圖片或者視頻介紹,學生不僅了解了課本知識,還能大大豐富課外知識,拓展他們的視野。這樣的歷史不僅生動,還充滿了詩情畫意。 第二:靈活教學,採用多種教學措施和手段。 針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知識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而不是一個模子,千篇一律,例如在課堂教學開始時的導入,我應運多種多樣的方法,復習式導入、問題式導入、圖片導入、故事導入、播放樂曲導入等等,由導入創設情境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盡快投入到歷史學習的情境中。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教師一講到底的教學模式,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比如我們在講初中歷史第一課《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時,可以設置一個環節讓學生發揮想像,以他們現有的認知水平,說說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他們穿什麼衣服,吃什麼,住什麼等,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比如在講《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一課時,我們可以開展一個故事大比武活動。在講《宋代的社會生活》這一課時,把教學過程設計成「東京一日游」,讓學生來做小導游。在講有關明朝的歷史時,我下載了一段非常好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大開眼界,興趣大增。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動腦筋,也要多方面的去收集資料來充實你的教學知識。 第三:歷史與現實結實,使歷史課充滿現實意義,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學史以為鑒,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現實生活,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去發現,去利用這樣的空間。比如我們講《商鞅變法》這一課時,聯系中國當今改革,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一個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我們在學習《孝文帝改革》時,與今天的少數民族聯系起來,有利於學生理解民族融合。我在講隋唐盛世時都讓學生去總結這種盛世局面出現的原因,也結合現代說說我們該怎麼做。其實我們現有教材中的大部分課程都有可以拓展和聯系現實的地方。關健是看老師如何去引導和理解。如果長期以往的堅持下來,學生就自然會明白學習歷史的意義到底在哪裡,也就不會再把歷史當作是過去了的陳年往事來學習了。貼近社會,貼近現實,貼近人生,貼近學生,這樣的歷史課才會更具有生命力。 第一:從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培養開始。 從初一開始,要特別注意學生習慣的培養。這里的習慣我認為應該分為課堂紀律方面的習慣和學習歷史課程的學習習慣。從紀律上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從坐姿到狀態,到動嘴、動手、動腦,老師都要進行教育。當然最重要的是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閱讀的習慣, 歷史課程的特點就是知識涵蓋量大,縱貫古今中外。所以閱讀能力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能力。 教師要幫助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解讀,培養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在這一基礎習慣形成以後,要注意學生記筆記的要求和訓練。在閱讀的基礎上對知識點進行標注,分解,必要的時候做補充。這些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耐心地輔導,訓練。 其次,培養歷史思維的習慣在教學中也極其重要,老師應從初一開始教給學生這些思維方法。比如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時要讓學生明白任何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應放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下思考,才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脫離了時代,認識評判一個歷史人物或一個歷史事件,是不準確的,也是不公平的。只有走進特定的歷史時空,才能真切地認識一個歷史人物為何有這樣或那樣的選擇,亦或有這樣那樣的觀點。 就學習方法而言,老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政治史,經濟史,應該從哪些方面學習,人物該怎樣評價?怎樣學習重大歷史事件?某一類型的課用什麼方式更容易弄清知識,比如列表格的方式,按時間列舉大事的方式,類似事件對比的方式等等。在每中不同類型課時的學習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某一歷史知識,還要讓學生掌握學習它的基本方法和規律。只有當學生形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以後的教和學才能越變越輕松。當學生已經掌握了對歷史學習的基本規律和方法以後,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才有可能實現,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第二: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 在習慣培養起來以後,老師就可以放手大膽地讓學生來做課堂的主人了,比如很多課堂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自己就可以理清本課的知識點,要點,並在書上做好相應的筆記。老師完全沒有必要再大講特講,而是將精力和時間放在重難點問題上。當然在這些問題的解決上我們也絕不能一手包辦,應該先把問題的思考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小組里進行談論,交流,然後讓學生來發表看法,老師適當的點拔,引導,評價。但是這個效果的出現就需要老師做好前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此外,為了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老師要發動學生參於資料的收集,比如故事,視頻,圖片,史料等等。有了充分的學習准備學生才能更加容易投入到課堂中來,學生講故事,開展小辨論才能有的放矢。這樣的課堂既生動活潑,又輕松自如,課堂真正地變成了學生的舞台。當然這一結果的出現並不容易,我們要在前期的教學中花大功夫。但是,學生的自主學習並不代表老師就可以放任自流,或者乾脆不講或少講。有些歷史課型老 師的講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小學和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還停留在感性階段。我們要讓學生喜歡歷史課,除了就教學方面用心以外,還要從教師自身做起。加強自身師德修養,以人格魅力感化學生。教無定法,一樣的課題、一樣的課堂,不同的老師,影響力絕對不一樣。總之,作為一名老師,學生喜歡你,喜歡你的課堂,從而喜歡你所教的學科,並通過學習對他們的人生產生重要影響,不正是我們作為老師畢生所追求的嗎?

④ 中學歷史教案格式

格式要求是: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2.思想教育目標:
3.能力培養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2.難點:
(三)教學時數: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五)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
[導入 新課]
[講授新課]
[鞏固小結]
(七)作業
(六)板書設計

新老師試講,關鍵不在與教案格式,而在於有沒有新的教育教學思想,能否領會新教材的精髓,能否考慮到學生的情況等。給你一篇文章參考。

「走進新課程,我們怎樣教?」這是從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教師們應不斷實踐、探索和反思的。根據調研聽課,發現目前在對待教案設計上,教師們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態度和做法。一是精心設計,推陳出新——他們大多是歡迎新課改、有著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和充滿活力、善於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敢於實驗的青年教師。另一種是沿襲舊路,老方法教新課程——主要是因為對課改的認識尚不深刻,認為課改不外乎是教材的改變,用舊觀念對待新課改,用老教案備新課,因此教案基本是過去教案的翻版,甚至還有不備詳案、只寫提綱等現象。還有一些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缺少實踐,盡管有努力的願望,但面對新課程、新教材不知如何設計體現新課改理念的教案。

針對上述情況,更有必要強調認真備課的重要性。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是課改實踐的主要場地。要把課改的「理想"變為現實,必須認真上好每一堂課。我們強調教學要做到「六認真」,首先是認真備課。認真備課具體反映在精心設計教案。在實施高中歷史新課程中,怎樣設計體現新課改理念、以新的呈現方式撰寫,特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從事新課程教學的老師們共同探討。

一、依據課標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融「三維」目標為一體

如果把課程改革比作航程,.那麼課程目標就是引領課改的航標燈。如果不認准目標,課改就會迷失方向。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反映了國家的教育方針,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明確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課程目標。而課程目標是要通過具體的教學目標來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科課程目標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上述所說的「三維」目標。

因此,教師在設計新課程每一課教案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首先要考慮確定這節課的具體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師和學生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和標准,是教學的總要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具體化,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是評價、檢驗課堂教學能否達成目標的依據之一。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要依據學科課程標准,對教師備課的首要工作來說,就是心中時刻要有課標意識,自覺嚴格執行課標,不斷鑽研、理解課標,在教學中細化課標。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教師要在認真學習、領會課標三個維度的基礎上,制定出「三維」目標在每一課的具體運用。在具體課的設計時。可以分別制定和呈現,但在具體實施教學時,要注意這「三維"目標是不能截然分開的。要把「三維」目標統籌考慮。在不同內容的課中,三個維度的所佔比重也是有所區別的。有的課注重史實教學,有的課思想教育功能較強。只有把「三維」目標融合為一體,才能將「三維」目標真正落實到每一堂歷史課的教學中。

二、鑽研課程內容,細化課標於課堂教學之中

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採用「模塊一專題」的形式,力圖構建起一個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的課程結構;在課程內容上,精選有利於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體現出時代性和基礎性,反映了歷史學科與社會進步、學術成果和學生經驗的密切聯系。根據課標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打破了原來的通史形式,分為三個必修模塊、六個選修模塊,共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由於從過去的通史轉變為專題,每個模塊自成體系,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所學的歷史不成系統、支離破碎,不利於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這就要求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同時,要鑽研課程內容,在教學中要揭示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塊、不同專題之間的有機聯系,有的內容還要和其他課程結合。

學習模塊從體系、結構和內容上以新的形式呈現,對教學和教案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歷史必修(I)為例,它是以中國和世界歷史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典型史實為主要內容的模塊,專題的編排先中國後世界、先古代後近現代。這種編排並不是按照事物發生、發展的自然時序,事物之間的橫向聯系和完整性也不是很清楚的,這就給備課和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再加上課標的表述是宏觀的、高度概括的,這就尤其需要在備課和設計教學目標時對課標進行細化。

以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I)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l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例,課標表述為:(1)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看起來一課課標就有兩條要求,然而在教學中僅就這兩條是無法將這一理論性較強的課講清楚的。有教師在設計具體教學目標時,將上述兩條細化為下列「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理解並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意義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發生的原因、過程,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質,分析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和歷史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分組完成《共產黨宣言》節選資料的探究學習,讓學生初步感知掌握第一手歷史資料對歷史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性,領悟「感知-積累-理解歷史和現實」的過程與方法。

2.通過編制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結構表格和對其失敗原因、經驗教訓的分析與歸納,感知分析、綜合、歸納和概括歷史信息的魅力,學習多角度地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資產階級等勢力對共產主義的敵視與馬、恩對資本主義發展冷靜而客觀的分析的對比,讓學生體會理性的智慧和力量,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

2.以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的反復和曲折作鋪墊、以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發展為線索、以「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調查結論為點睛,讓學生體會社會主義運動在曲折中發展的歷史特點與規律。

盡管這樣的細化還值得進一步推敲,但可以看出教師在學習、研究課標之後進行了再創造,將「三維」目標融為一體,貫穿於教學過程中,有助於落實「三維」目標。

由此可見,不論教科書如何編寫,內容如何變化,在確定具體課堂教學目標時,都應該也必須以課程標准為依據。當然,也不是簡單地、膚淺地理解課標要求,更不能照搬照用教學參考書的現成設計。而是要根據教師對課標的理解、對教材的鑽研、對學生學情的了解,因校因生因課細化課標,使之更具體化,更易操作,同時也是保證課標得到全面的落實。

三、轉變教學方式,雙向設計課堂教學活動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要求在此次課改要逐步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可以說就是要看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有所轉變。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相結合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指出:「歷史教學應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是學生改進學習方式的前提,是為變革學生學習方式服務的。

在傳統的「滿堂灌」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展開的。教師始終是課堂的主角,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常常感到學習是乏味的,課堂氣氛是沉悶的。在新一輪課改中,能否在教學方式上來一場「顛覆性的變化」,師生在課堂的角色能否來一個轉換,是擺在從事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的老師們面前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因為課程是要通過學校的課堂教學來實施的,課堂教學最終是由教師來實施。所以,需要教師在更新課程觀念的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教學方式。

在實施高中歷史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學方式的轉變勢在必行。在變化了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怎樣轉變呢?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教師要由單純的歷史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要由歷史的「權威"轉變為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還要由管制式的教學管理者轉變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教學中,不僅教師的角色要變,學生的角色也要改變,要由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自主的學習者。角色變了,學習方式也要隨之改變,要學會各種形式的主動學習方式。能否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落實高中新課程理念和目標,實現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之一。

因此在設計教案時不能再像以往的那樣,只有以教師活動為中心的教學過程,而是要雙向設計。既有教師的活動,同時有學生的活動,師生互動、師生互補,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充滿和諧的氛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積極思考、自由交流、主動探究、大膽質疑,學得輕松,學有所獲,學有長進。課堂不僅僅是教師的講台,更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能說的、學生能做的,能自己學會的,都可讓學生完成。即使有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不能完成的,教師也貴在及時點撥,給以思路,不再包辦代替。

這種雙向設計教學活動的教案,在義務教育7-9年級的歷史新課程中已經得到一定的推廣。可以說,義務教育的歷史新課程為高中實施新課程做了准備,值得高中教師學習、借鑒。誠然,高、初中教學是有很大區別的。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教案設計中,還要更注重活動目標的設計和目標達成的檢驗。缺少檢驗反饋是無法把課堂中師生的互動落到實處,因此在設計教案時需同時考慮。還應該提倡對教案設計的同行評價和教師教後的自我總結反思,這樣有助於推動校本教研的開展,讓歷史教師在課改中自身素質得到更好的發展,與新課程同成長,共進步。

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對廣大高中教師來說是一次寶貴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可以這樣說,在先進的課程理念引領下,設計出體現課改理念、具有新的呈現方式的教案,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是確保實施新課程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知易行難,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繼續努力和探索、改進。

⑤ 初中歷史試講萬能模板

試講(模擬課堂教學)教案模板,方便大家復習。
一、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即所授課的名稱。
二、課型、課時
課型是指根據教學任務而劃分出來的課堂教學的類型。按照不同的標准,分類也是多種多樣的。
在教案中常見的有講授課、練習課、復習課、實驗課、示範課、研討課、匯報課、觀摩課、優質課、錄像課等等。課時主要是指授課內容要在幾個課時內完成。
三、教學目標
教 學目標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課題或課時的教學內容而提出的,是指學生在課程結束時應達到的具體目標或教師應完成的教學任務。新 課程理念倡導的教學目標包括三個部分,即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具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傳授給學生哪些知識,培養學生哪方面的能力,對學生進行 哪些方面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切合學生學習實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指在授課時必須著重講解和分析的內容。教學難點,是指學生經過自學還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較大困難的內容。
在編寫教案時,教師既要抓住、抓准教學難點,並考慮採用恰當的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以掃除學生理解教材的障礙;又要抓住、抓准教學重點,正確適當地處理好教材,以保證較好地達到教學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稱教具准備,是指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體、模型、標本、實物、音像等。
六、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課堂的提問、討論、啟發、自學、演示、演講、辯論等。
七、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制定的具體的教學步驟和措施。教學過程是整個教案的核心和主體,編寫時要根據教學目標及教材的具體情況,該詳則詳,該略則略,做到內容充實、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利於教學。
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要環環相扣、步步銜接,把教學活動連成整體,以保證順利地完成各項預定的教學任務。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導入
導入是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從而形成適宜的學習心理准備狀態的教學行為方式。導入的恰當使用對一堂課有導向和奠基的作用。常用的導入方式包括序言導入、嘗試導入、演示導入、故事導入、提問導入、範例導入六種。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盡量使導入新穎活潑,精當概括,吸引學生。
2.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是編寫教案的主要環節。教師在設計這一部分時,要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設想怎樣提出問題,如何逐步啟發、誘導學生理解新知;怎麼教會學生掌握重點、難點以及完成課程內容所需的時間和具體的安排。
3.鞏固練習
必要的練習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的掌握。因此,練習的設計要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具體還要考慮練習的進行方式,是教師還是學生板演。如果是學生,應該讓誰上黑板板演,這一環節應控制在多長時間內等。
4.歸納小結
歸納小結即是在所授課將要結束時,由教師或學生對本課所學內容要點的回顧。教師在設計時可考慮實際需要,簡單明了,適時總結。
八、作業設計
作 業是教師為了促進學生對課堂中的教學內容的掌握,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現有知識水平,有計劃、有步驟地部署課外練習或任務的一種方式。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 續,是實現教學目標不可缺少的環節。作業設計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如書面作業、探究討論式作業、實踐摸索式作業、情境表演式作業、閱讀復習等。教師在設計 作業時應緊扣教學內容,適當聯系舊知,循序漸進。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盡力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相應的學習 成就感。
九、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師為了配合講授,在黑板上運用文字、圖畫和表格等視覺符號傳遞教學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它具有提示、強化、示範、解析、直觀、總括的作用。教師在設計板書時要做到目的明確、布局合理、時機合適,要與講課的內容、進度相結合。
十、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是教案執行情況的經驗總結,其目的在於改進和調整教案,為下一輪授課的進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學方案。這就要求教師全面審視教學過程,注意對意外發現、點滴收獲以及個別疏漏、補充的方法等內容進行記錄並仔細分析。
十一、答辯
答辯不僅是對筆試測試效果的補充和擴展,而且是考官與考生直接進行「雙向溝通」的過程,是在筆試基礎上進一步考察考生的能力素質、工作經驗等綜合情況的過程,它給了主試一個全面、客觀的立體形象,為選拔合適人才提供了重要依據。
答 辯題一般分共性和個性兩類。抽簽答辯題(即共性題)是根據需要試前確定一些要考生回答的問題,製成題簽,考生入場後通過現場抽簽向考官解答題簽上提出的問 題;隨機試題(即個性題)是針對考生的不同經歷,依據崗位要求,制定出能預測考生學習經歷、工作經驗、態度、能力等方面的狀況或水平的試題,由考官在隨機 提問時提出,並根據臨場情況追問。

⑥ 化學課課型分哪幾種

1、依據化學新課程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認知心理的不同特徵,可以把化學課課型分為元素化合物、化學概念和化學理論、化學計算和化學用語及復習課等四種課型。
2、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種,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創造新物質的科學。世界由物質組成,化學則是人類用以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學科,它的成就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化學中存在著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兩種變化形式。
3、課堂教學的課型泛指課的類型或模型,是課堂教學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學結構和程序。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結構是課型分類的主要依據之一,特定的課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學過程結構。
4、課型的分類因基點的選擇不同而區別。如果以教學任務作為課的分類基點,課可劃分為: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講評課、實驗課等,統稱單一課。如果以教學內容的不同性質作為課的分類基點,課可劃分為自然科學課、人文科學課、思維科學課、藝術科學課等,每一類課型又可再分為若干個亞型。如果以課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作為分類基點,課可劃分為講授課、討論課、自學輔導課、練習課、實踐或實習課、參觀或見習課等。

⑦ 初中歷史面試容易過嗎

一、關於歷史新課標
1. 教育階段課程標准特點
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准最新版為2011版,高中課程標准為2001年實驗版,因此總體來說經過十年實踐修訂,最新的初中版課標規定更加細化有條理。
2.課程標准
初中歷史課程標准: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重要意義。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的特性。
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
3.沒有分課型,沒有分年段,沒有分各種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宏觀分析
(1)編者的話
每一冊教材的開始都會有編者的話,在編者的話中,編者會對本冊教材的設計思路、重點內容,以及知識的前後聯系進行介紹,這也有助於考生對教材進行初步的理解。在備考時,考生應仔細閱讀編者的話,重點查看本冊的知識點有哪些。
[page]
(2)單元說明
無論是什麼學科,都會將知識點劃分為單元進行講解,每個單元之前也都會有單元說明,單元說明則會更具體的說出本單元的的重點內容。
2、微觀分析
微觀分析主要是針對課本內容進行分析。在看內容時,首先是要看清標題,對於文科來說,每一課的主體是文章內容,理科應該多關注大標題和黑體字,以此來理清結構。其次,關注課本中的對話框,可作為設置活動的依據。最後是課後作業,要提前做一遍,以此了解本課的重點知識,也可作為課堂鞏固環節、課後作業的參考。
三、活動教學法
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仿製歷史文物,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等。
【注意要點】
1.十分鍾之內,只能講一個重點,注意取捨;
2.善於利用課本;
3.知識點是引導出來的。

⑧ 中學歷史教學課型有哪些

自主探究式、調研分析式、合作學習式、體驗學習式、問題研究式、對話學習式等。

閱讀全文

與初中歷史課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