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南通歷史上屬於哪裡

南通歷史上屬於哪裡

發布時間:2021-02-04 17:34:14

① 南通在歷史上曾經歸屬上海嗎

南通在歷史上沒有歸屬過上海,上海曾經和南通一樣屬於江蘇,上海的崇明曾經屬於南通

② 江蘇南通屬於春秋戰國時哪個國家

吳國
我國遠古傳說中的五帝時代,蘇北境內的部落經常與中原各部落爭戰專,世居淮、沂地屬區的東夷部落曾為中原部落所敗,為避戰亂,東夷部落不得不進行遷移,古青墩人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他們是南通最早的先民,也是最早的移民,他們在南通這塊大地最早播下了北方文化的種子,並烙下了北方文化的印記。
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滅邢(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當年屬邢國地),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間」。公元前506年,吳楚交戰,吳破鄭城(湖北江陵縣東北),鄖國遺民在吳國發動下參加了復國斗爭。不久楚敗吳,鄖民隨吳軍東撤,後安置於海安縣立發鄉一帶。公元前473年,越滅吳,都城北遷琅琊(今山東膠南縣境),大舉向北移民。漢初,東甌王舉國徙江淮間。幾次移民都有一部分散落到海陵(時稱海陽今天泰州市)一帶,他們將吳越文化帶到了這里,形成了一種南方文化北上的趨勢。

③ 江蘇南通市古代的什麼地方

南通,因漲沙沖積成洲,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專崇川、紫琅,屬古稱通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辛亥革命後為與北京通縣相區別始稱南通.
據古文化遺址考證,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境內海安青墩地區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區一帶,五代設郡,稱靜海。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築城,定名通州,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稱通州,。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稱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後,廢州設縣,稱南通縣,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④ 南通屬於什麼地方

南通市屬於華東地區。

南通市隸屬於江蘇省,位於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東抵黃海,南瀕長江,與上海、蘇州隔江相望,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是江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華東地區曾為中國六大行政區之一,轄區相當於現在的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和台灣等地,於1954年撤銷。

(4)南通歷史上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1949年2月,南通城解放。華中行政辦事處決定,劃南通城、唐閘鎮、天生港鎮、陸洪閘和近郊農村成立南通市,隸屬蘇皖邊區第九行政區。當年5月,第九行政區改稱蘇北南通行政區。

1950年5月,南通市升格為蘇北行署直轄市。1953年1月起,南通市為江蘇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同年4月起改稱專區,1978年7月起改為地區)。

其中「市」管轄城區、郊區,專區(地區)管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7縣(其中崇明於1958年11月劃歸上海)。地、市並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80年代初。

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通地區行政公署,原行署所轄6縣歸南通市領導,市管縣的體制延續至今。

2009年2月,國務院同意撤銷江蘇省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2018年5月,國務院同意撤銷海安縣,設立海安市,由江蘇省直轄,南通市代管。

⑤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南通屬於哪個古國

南通,大上海的北大門,也是全球首個世界長壽之都,在整個江蘇地區來說經濟競爭力也是非常靠前的,但是就是由於南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夠,所以導致在全國來說知名度都不是很高。和江蘇其他的地級市來比較的話,知名度明顯就不如了,比如說揚州,徐州,蘇州等等,也只是在近現代才開始慢慢的被人們熟知。南通下轄3區一縣,代管4個地級市。面積很大,人口也是達到了八百萬。

南通地區建縣的歷史都要到東晉年間了,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寧海、如皋等縣,屬海陵郡,這是北部地區建縣之始 。

到了南北朝時期今天的南通市區一帶逐漸漲沙成洲,稱胡逗洲,而到了唐朝中後期這里才慢慢的得到了開發,但是都還是蠻荒之地。

所以可以看到南通和江蘇其他的地級市來比較的話,古城文化底蘊確實遠遠不夠,也是導致了南通市在整個中國來說知名度都不是很高。

⑥ 南通在中國什麼地方

南通在中國東部海岸線與長江交匯處,長江入海口北翼,與上海市隔江相望,是江蘇唯一同時擁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線城市。

南通市地處長江三角洲東北部,集「黃金水道」「黃金海岸」於一身,素有「江海門戶」之稱。 南臨長江,經蘇通大橋、崇啟大橋兩條跨江通道分別與蘇州市、上海市跨江相連,東瀕黃海,西北與鹽城市接壤,西與泰州市為鄰。地理坐標為北緯31 °41 ′~32 °42 ′,東經120°11′~121°54′。

南通三面環水,形似半島。全境除長江邊狼山一帶為山丘地貌外,其餘為平原,可分為狼山淺丘區、海安里下河低窪潟湖沉積平原區、北岸古沙咀區、通呂水脊海河相沉積平原區、南通古河汊水網平原區、南部新三角洲平原區、三餘海積低平原區、沿海海積平原及海灘與鹽場區。

(6)南通歷史上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5月,南通市區轄崇川區、港閘區、通州區、富民港辦事處、海安市、如東縣、啟東市、如皋市、海門市。具體介紹以下幾個市:

1、海安市,江蘇省縣級市,由南通市代管,由「海水永不揚波」之意而得名,是一座濱江臨海樞紐城市,「揚子江城市群」中的一員。地處江蘇省中南部,位於南通、鹽城、泰州三大市交界處;東臨黃海,與如東接壤,西與泰州的姜堰區為鄰,南和如皋、泰興相連,北與東台毗鄰。

2、如皋市,江蘇省縣級市,由南通市代管,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與蘇州市隔江相望;東部與如東縣連接、南部與通州區相鄰,西部與泰州市接壤,北部與海安市接壤。

3、海門市,江蘇省南通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瀕黃海,南倚長江,與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門戶」之稱,被譽為「北上海」。

⑦ 南通的家鄉歷史

南通,簡稱「通」來,古自稱通州,別稱靜海、崇州、崇川,江蘇省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1],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現代化港口城市[2]。截至2020年7月,全市轄3個區、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總面積800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31.8萬人,城鎮人口498.4萬人,城鎮化率67.1%。[3][4]
南通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蘇東南部,東抵黃海、南瀕長江[5],是揚子江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門戶城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6],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千米,「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7]」,被譽為「北上海」 。
南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綉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8]

⑧ 江蘇南通屬於什麼城市

南通市是江蘇省地級市,不屬於其他市。

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於中國東部海岸線與長江交匯處,長江入海口北翼,與上海市隔江相望,是江蘇唯一同時擁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線城市。陸域面積8001平方千米,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處亞熱帶季風氣候。

南通市是山水旅遊城市,以「中國近代第一城」著稱的歷史文化名城。南通市為全國 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沿海城市之一,為全國有影響力「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文博之鄉」「長壽之鄉」「平安之鄉」「新僑之鄉」。

南通市先後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中國服務外包風采城市等榮譽。

截至2019年6月,南通市區有崇川區、港閘區、通州區和富民港辦事處(與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合署辦公),下轄海安市(2018年撤縣建市)、如東縣、啟東市、如皋市、海門市。有鎮65個、街道37個,村民委員會1304個、居民委員會619個,場圃5個。

(8)南通歷史上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南通市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元年(1912),1月海門廢廳設縣,5月通州改稱南通縣。民國17年(1928)3月1日,在崇明外沙設啟東縣,隸屬江蘇省。民國22年(1933),江蘇省行政第七區專員公署設於南通城,下轄南通、如皋、海門、啟東、崇明5縣,次年改稱江蘇省南通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25年(1936)6月,更名為江蘇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0年(1941)3月,建立如西縣。民國32年(1943),撤銷泰北辦事處,建紫石縣。民國34年1945)抗日戰爭勝利後,如皋西鄉的如西縣復名如皋縣;如皋東鄉的如皋縣定名如東縣。

民國37年(1948)紫石縣改稱海安縣。1949年1月,海門、啟東全境解放;2月2日,南通全境解放;2月3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駐建設路1號辦公。

1949 年10 月,南通專區隸屬蘇北行政公署,下轄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5縣和南通市。1950 年1月,海安、如皋2縣由蘇北泰州行政區劃歸南通行政區。5月,南通市改為蘇北行政公署直轄市。

1953年1月,重建江蘇省,南通市改為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後改為「專區」「地區」)。其中,「市」管城區、郊區,「區」管各縣。1958年11月,崇明縣劃歸上海市。

1983年3月,南通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行署所轄6縣統一由南通市領導,實行市管縣體制。1989年後,啟東、如皋、南通、海門先後撤縣建市(南通縣改稱通州市)。2009年4月,通州撤市建區。

⑨ 江蘇南通的歷史開始於哪個朝代

我也是南通人
江蘇南通歷史悠久,約在6500多年以前,南通市海安縣西部、如皋市西北部即已成陸。1973年在海安縣沙崗公社青墩大隊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1984年又在海安縣隆政鄉吉家墩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說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一地區生息活動。

南通成陸圖

清墩遺址出土:中華第一斧

==秦以前==
先秦稱海陽,南通境內海安縣歷史悠久,是南通(江海)文化的源頭。

周朝初年,周武王封子姬叔於邗。邗國北與淮河下游的嬴姓小國淮夷接壤,東臨黃海,南隔長江與吳國相望,西與宗、「群舒」、六、英、夢等(今安徽舒城、六安、霍邱一帶)為鄰。南通一帶屬邗國(當時的南通除了海安,其他絕大部分地區未形成陸地,仍在海中)。

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吳王夫差滅邗國,「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間(《國語·吳語》)」,地屬吳國。

春秋時期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魯哀公和衛出公、宋國大夫皇瑗在吳國的鄖(今海安縣立發鄉)商談魯、衛、宋3國結盟之事,「秋,公會衛侯、宋皇瑗於鄖(《左傳·哀公十二年》)」。

周元王五年(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地屬越國。

周顯王三十七年(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地屬楚國。

==秦漢==
秦初地屬東海郡, 秦始皇 曾屯兵於境內 軍山|象山 (今軍山)。

漢高祖 初年,地屬東陽郡。

漢高祖 五年( 前202年 ),地屬 楚國(西漢諸侯國)|楚國 。

漢高祖 六年( 前201年 ),地屬 荊國(西漢諸侯國)|荊國 。

漢高祖 十二年( 前195年 ),封侄 劉濞 為吳王,地屬 吳國(西漢諸侯國)|吳國 。劉濞在封國內大量鑄錢、煮鹽,並招納工商和「 任俠奸人 」,以擴張割據勢力。

漢景帝 三年( 前154年 ),平定 七國之亂|吳楚七國之亂 後,國除,地屬 江都國(西漢諸侯國)|江都國 。

漢武帝 元狩 六年( 前117年 ),置海陵縣,地屬臨淮郡。

漢武帝 元封 五年( 前106年 ),地屬徐州臨淮郡。

新朝|新莽時期 ( 8年 — 23年 ),改海陵為亭間,地屬淮平郡。

東漢 復置海陵縣,地屬徐州廣陵郡。

==魏晉南北朝==

三國 時先屬 曹魏|魏 , 曹操 「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 三國志 ·魏志·蔣濟傳》)」,強令徙民,為隙地,海陵縣廢。

吳大帝 赤烏 四年( 241年 ),郡人 呂岱 招撫鄉民回歸。

晉武帝 太康 元年( 280年 ),復置海陵縣,地屬徐州廣陵郡。

晉懷帝 永嘉 五年( 311年 ), 永嘉之亂 後北方地區人口避戰亂大舉南遷,部分遷至海陵。

晉安帝 義熙 七年( 411年 ),分廣陵境置海陵郡,地屬南兗州。

南朝 宋明帝 泰始 七年( 471年 ),分寧海縣西境置海安縣(因海水常浸淹農田,遂取名海安,為「永不揚波」之意),後並入寧海縣,地屬新平郡。

南朝 梁武帝 年間( 502年 — 549年 ),長江口出現了一塊較大的沙洲——胡逗洲(又作壺豆洲,今南通市區)。

南朝 梁元帝 承聖 六年( 552年 ),亂將 侯景 兵敗而曾企圖占據壺豆洲,後為 王僧辯 所獲。

==隋唐五代==
Image:鑒真和尚.jpg|thumb|150px|鑒真和尚
隋文帝 年間( 581年 — 604年 ),地屬揚州總管府。

隋煬帝 大業 元年( 605年 ),廢揚州總管府,置江都郡,地屬江都郡。

唐高祖 武德 元年( 618年 ),胡逗洲為鹽亭場。「胡逗洲上多流人,以煮鹽為業(《 太平寰宇記 》)」,地屬揚州廣陵郡。

唐玄宗 開元 十年( 722年 ),設置鹽官,地屬揚州海陵縣,隸屬淮南道。

天寶 七年( 748年 ), 鑒真|鑒真和尚 第五次東渡日本時「發自崇福寺,至揚州新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 大唐和上東征記 》)」。此時的胡逗洲已是一塊東西80里、南北35里的大沙洲(唐時1里相當於0.56公里)。

唐僖宗 乾符 二年( 875年 ),狼山為浙江西道節度使管轄,狼山北的胡逗洲亦為浙江西道常州的轄地了。

唐哀帝 天佑 四年( 907年 ), 吳(十國)|吳國 姚存制據胡逗、東布二洲,任東洲靜海都鎮遏使,後子姚廷珪任東洲靜海軍使。

10世紀初,胡逗洲與另一個沙洲—南布洲連成一片,整個沙洲的范圍向東擴展到了大致今 海門市 包場鎮一帶。

南唐烈祖 升元 元年( 937年 ), 南唐 代 吳(十國)|吳國 ,立 靜海 都鎮制置院,取「海疆平靜」之意,姚存制孫姚彥洪任靜海都鎮遏使及靜海制置使,置如皋縣,地屬泰州。

後周世宗 顯德 三年( 956年 ), 後周 引兵取 南唐 長江以北地。

顯德 五年( 958年 ),升靜海都鎮為靜海軍,地屬 揚州 ,旋改 通州 ,意為水上交通方便之意,轄靜海、海門2縣,州治靜海;同年,後周靜海制置巡檢副使王德麟在通州築城「立四門,周六里七十步。

顯德 六年( 959年 ),甃以陶甓,以北門地僻多盜,立壯健營鎮之。」這是南通正式建城的開始。

==宋元明清==

宋仁宗 天聖 元年( 1023年 ),通州一度因避諱而改稱崇州,別稱 崇川 。

明道 二年( 1033年 ),復稱通州,隸屬淮南東路,領靜海、海門兩縣。

慶歷 年間( 1041年 — 1048年 ),東布洲(海門島)又與陸地連成一片。狼山亦已漸與陸地相連,今南通的大部分土地均已成陸。隸屬淮南東路。

嘉佑 五年( 1060年 ),教育家、理學先聲、郡人 胡瑗 逝世。

宋徽宗 政和 年間( 1111年 — 1118年 ),「知州郭凝塞北門,改壯健營為玄武廟」。

宣和 元年( 1119年 ),郡人 王俊乂 以太學上舍擢第一(狀元)。

政和 七年( 1117年 ),通州一度升為靜海郡,不久復名通州,隸屬揚州。

宋度宗 咸淳 五年( 1269年 ),兩淮制置使 李庭芝 鑿河40里入金沙、余慶場,以省車運。

南宋 末,通州一度治於 金 、 元 之手,飽受蹂躪,特別是第二次蒙古人入城,屠殺酷烈。

宋恭帝 德佑 二年( 1276年 ),元軍東下, 文天祥 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與其客杜滸、金應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路過南通,寫下'''「自海陵來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門關。若將九折回車看,倦鳥何年可得還。(《發海陵》)」'''的千古名句。

元初仍設通州,隸屬揚州路。

元世祖 至元 十五年( 1278年 ),升為通州路,設總管府,隸屬江北淮東道廉訪司,並設萬戶府,鎮守其地。

至元 二十一年( 1284年 ),復為通州,屬揚州路,隸江北淮東道廉訪司。

元順帝 至正 十三年( 1353年 )五月, 大豐 鹽丁 張士誠 起兵,佔領泰州、通州。

至正 二十七年( 1367年 )七月, 朱元璋 派 徐達 攻克通州。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設守御千戶所,廢靜海縣,通州直管靜海本土,領海門、崇明兩縣,屬揚州府。

洪武九年(1376年)劃崇明縣歸蘇州府,通州僅領海門一縣。

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倭始犯通州。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七月,河北劉宸、齊彥明率qi yi軍浮江東下,舟泊狼山港。總督都御使陸完派兵與義軍戰於狼山,齊彥明戰死,劉宸落水而亡。

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通州除州城外,分6鄉6場。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倭圍通州,為參將解明道率眾擊退。揚州千戶洪岱、文昌齡,泰州千戶王烈率兵支援通州抗倭,殉難。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倭犯通州,狼山巡檢尹鼐御敵殉難,淮揚兵備副使張景賢率兵敗倭於州城南,殲20餘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三次犯通州,先後為知州喻南、淮揚兵備副使馬慎率眾擊退。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倭由掘港入寇,掠白蒲鎮。馬慎督所部圍倭於陳家莊。二日,倭奔。郡人曹頂追擊,至單家店(平潮鎮),因天雨路滑,戰馬失蹄,殉難。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倭竄犯通州,狼山副總兵鄧城御賊失敗。倭進至白蒲,取道如皋謀取揚州。淮揚兵備副使劉景韶、游擊邱升率兵三戰三捷,倭回竄通州,被剿滅。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知州王之城以軍山、劍山之石,代磚築新城,南以望江樓為門,北連舊城,使成唇齒之勢,新舊兩城似葫蘆,故又有葫蘆城之稱。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兵部尚書、薊遼督師、郡人顧養謙逝世。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隸屬江南省揚州府。是年閏六月十五日(8月6日),星隕如寸。次日,州民蘇如徹、明萬里等殺知州李喬以抗拒清廷推行剃發令。七月,清兵臨境,蘇、明被害。

順治三年(1646年),州治置副將(從二品)鎮守。

順治十年(年)七月,州民復發難,以白布纏頭為號,遭知州錢國琦、守備韓可桂鎮壓。

順治十八年(1661年),改副將為鎮守狼山總兵官(正二品)鎮守。

清聖祖康熙六年(1667年),屬江蘇省揚州府。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因江岸坍沒,海門廢縣為鄉,並入通州。康熙以後,新城年久失修,逐漸荒廢,但新城之外護城河猶存其形。

康熙十五年(1676年),說書藝人祖師爺、郡人柳敬亭逝世。

康熙十九年(1680年),文學家、戲曲家、郡人李漁逝世。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為別於直隸順天府的通州,故稱南通州,屬江蘇布政使司,下轄如皋、泰興二縣。

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揚州八怪」之一、郡人李方膺逝世。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隸江寧布政使司。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郡人胡長齡中一甲一名狀元。

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內閣學士、兵部尚書、郡人戴聯奎逝世。

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郡人盛廣大等響應太平軍,於軍山謀取義旗,事泄,遭官兵鎮壓。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灶民開墾盪地,與鹽商發生沖突。總兵鄧龍彪派兵緝捕灶民,遭到反抗,官兵大敗後謊報「灶民造反,將乘虛攻城」,兩江總督李鴻章派兵剿捕,灶民死難者2000餘人。

清德宗光緒二十年(1894年),郡人張謇中一甲一名狀元。

清恭宗宣統元年(1909年),設定3市區、10鎮區、8鄉區。

宣統二年(1910年),市區、鎮區改為市,鄉區改為鄉。

==民國==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qi yi爆發後,吳淞水師參將許宏恩(字敬五,任過狼山鎮右營游擊)由滬抵通,於11月8日在城內東大街總兵衙門舉行光復儀式並成立軍政府,張詧任南通軍政府總司令兼民政長。

1912年,通州改縣,為與河北的通縣相區別,改名南通縣,設「南通縣公署」。

'''清末狀元、實業家、教育家張謇開風氣之先,在南通創辦通州師范學校|中國第一所師范學校、南通博物苑|中國第一座國人自辦博物館、南通紡織專門學校|中國第一所紡織學校、女紅傳習所|中國第一所刺綉學校、伶工學社|中國第一所戲劇學校、盲啞學校|中國第一所盲啞學校和軍山氣象台|中國第一所國人自辦氣象台;並按照近代城市理念全面規劃建設南通,因此南通被譽為「近代第一城|中國近代第一城」。'''

1914年—1927年,南通、如皋、靖江、泰興等縣為蘇常道轄,海門、崇明等歸滬海道轄。

1930年4月3日,江蘇境內唯一的紅軍武裝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在南通宣布成立。

1934年,設立南通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轄南通、崇明、啟東、海門、如皋、靖江六縣。

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3月在南通縣北興橋建立抗日民主政府。

解放戰爭期間,設通東、通海、通西、通如行署,在如東掘港建立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曾改建蘇皖(華中)一、九行政區。

==建國後==

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後,設立南通市歸蘇北行政公署管轄,葉胥朝為首任市長。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設南通專區。南通專區轄通州|南通、如皋、如東、海安、啟東、崇明、海門等7縣,專署駐南通市。

1958年,原由江蘇省轄的南通市,劃歸南通專署領導。崇明縣劃歸上海市。南通專署轄1市6縣。

1962年,改為省轄市,並脫離南通專區。

1970年,全省又統一改專區為地區,專署駐南通市。轄南通、如皋、如東、海安、啟東、海門6縣。

1983年,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南通地區的南通、如皋、如東、海安、啟東、海門6縣劃歸南通市領導,南通市區設城區、郊區,南通市共轄6縣2區。

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南通成為沿海開放城市|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

1989年11月起,經國務院批准,啟東、海門、如皋、南通先後撤縣建市,仍由南通市管理。其中南通縣改稱通州市。

1991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南通市城區更名為崇川區,郊區更名為港閘區。

1997年南通市下轄啟東市、如皋市、通州市、海門市、海安縣、如東縣、崇川區、港閘區等四市二縣二區。

作為一個南通人 我無比自豪!

⑩ 請問 南通的歷史

今南通市海安縣西部、如皋市西北部約在6500多年以前即已成陸,1973年在海安縣西北沙崗公社青墩大隊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說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一地區生息活動。根據文獻記載,3000年前這一帶屬邗國,吳王夫差滅邗,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間"。西漢時,吳王劉濞在此制鹽。西晉末,永嘉喪亂,北方地區人口避戰亂大舉南遷,有一部分遷至海陵。五世紀起,今南通南部出現壺豆洲(又作胡逗洲),為長江口的沙洲。胡逗洲附屬海陵。唐初,胡逗洲作為鹽亭場,屬揚州廣陵郡。《太平寰宇記》亦有"胡逗洲上多流人,以煮鹽為業"的記載。唐玄宗開元十年(公元722年)設置鹽官,屬揚州海陵縣,隸淮南道,不久由於軍事上的需要,狼山為浙江西道節度使管轄,狼山北的胡逗洲也就成為浙江西道常州的轄地了。《大唐和上東征記》記述了唐玄宗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時過"常州界狼山"的事。唐時的胡逗洲已是一塊東西80里、南北35里的大沙洲。公元10世紀初,胡逗洲與另一個沙洲-南布洲連成一片,整個沙洲擴至今南通海門一帶。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東布洲(海門島)又與陸地連成一片。唐末五代時的南通為軍閥割據,姚存制據胡逗,東布二洲,為五代揚吳治下的東州鎮遏使。公元937年,南唐代吳,立靜海都鎮制置院。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後周引兵取南唐長江以北地,五年(958),升靜海都鎮為靜海軍,屬揚州,旋改通州,析其地為靜海、海門二縣,州治在靜海。同年,後周靜海制置巡檢副使王德麟在通州築城"立四門,周六里七十步,六年甃以陶甓,以北門地僻多盜,立壯健營鎮之。"這是南通正式建城的開始。

北宋時,狼山已漸與陸地相連,今南通的大部分土地均已成陸。當時通州屬淮南東路。天聖年間,一度因避諱而改稱崇州。宋徽宗政和年間,"知州郭凝塞北門,改壯健營為玄武廟"。政和七年,通州一度升為靜海郡。

南宋末,通州一度治於金元之手,特別是第二次蒙古人入城,屠殺酷烈。元初仍設通州,改屬揚州路,至元年間(1264-1295年)升為路,不久又改為州。

明代通州屬揚州府,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知州王之城以軍山、劍山之石,代磚築新城,南以望江樓為門,北連舊城,使成唇齒之勢,新舊兩城似葫蘆,故又有葫蘆城之稱。新城在清康熙以後,年久失修,逐漸荒廢,但新城之外護城河猶存其形。

清初稱通州,雍正三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為別於直隸順天府的通州,故稱南通州,屬江蘇布政使司,下轄如皋、泰興二縣(今海門當時為海門廳)。1912年,通州改縣,為與河北的通縣相區別,改名南通縣。

隨著南通古代漁、鹽業的發展,農業的振興,南通的古代經濟逐步繁榮,居民聚落隨之出現,南通歷史上的縣級城市也逐步建立。唐代以前南通地區以縣為最高地方行政單位,五代以後曾設有路、州、直隸廳、軍、監、縣幾種地方行政單位。如靜海軍、通州路、利豐監等。軍,是一種帶有軍事性質的行政設置,體現了當年南通一帶的軍事地位。監,是生產性的行政設置,南通的"監"主要管理鹽業生產。明清時的"州"有散州與直隸州之分。明代通州為散州,亦稱屬州,是府的下屬單位,其地位略高於縣。清代雍正以來通州為直隸州,直屬布政使司,其地位與府相當。直隸廳與直隸州地位相同。

東晉安帝統治時期,南通范圍內曾有寧海、臨江、蒲濤、如皋等縣,後又增設海安縣,到周、隋時期這些縣多被撤並。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通州,按其位置來看,由海路北上可達齊燕遼東,南下可抵閩越,沿江南可至三吳,西可到楚蜀。四方通達,因以為名。通州宋代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門縣廢,通州無屬縣,至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為直隸州,劃如皋、泰興二縣歸通州管轄,這種隸屬關系一直維持到清統治結束。乾隆三十三年(1768)設立海門直隸廳,直屬江蘇省管轄。

南通在歷史上有好多名稱,如靜海都鎮、靜海軍、通州、通川、崇州、崇川……每個名稱都有由來,反映了南通建置的變化和城市的發展。

五代時期胡逗州已與大陸漲連,其東方還有東洲、布洲、顧俊沙等較大的沙洲,吳國和南唐時統治這一帶的是姚姓家族。姚氏的幾個掌權者,姚制官稱東洲鎮遏使、其子姚廷珪官稱東洲靜海軍使,廷珪之侄姚彥洪有靜海都鎮遏使及靜海制置使的頭銜,還有官稱東洲靜海都鎮遏使的姚存。這一帶有了"靜海"的地名,曾稱靜海都鎮。後周顯德五年(958),周軍攻克淮河以南的地方,建立了靜海軍,不久又升為通州,設靜海、海門兩個屬縣,通州的名稱從此用了近千年。

宋乾興元年(1022)年幼的皇帝登位,不能料理朝政,由劉太後執掌國家大權,劉太後之父名叫劉通,太後用皇帝名義下令全國,凡地名有"通"的,應改名避諱,第二年,即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稱崇州,又稱崇川。明道二年(1033),劉太後死去,劉家失去權勢,皇帝又下令停止避諱,通州仍用原名。政和七年(1101)通州一度升為靜海郡。通州另有別稱,名叫通川,現在可見到通州最早的地方誌志名便是《通川志》。通州建州時有靜海、海門兩個下屬縣,靜海縣為通州州治所在地。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元軍佔領通州,升為路,稱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又恢復為州,屬揚州路管轄。明洪武二年(1369),廢去靜海縣,通州除管轄海門縣外還管理原靜海縣的轄地。明代以前通州的范圍約在今南通市市區及通州、海門、啟東三市一帶。明代海門縣受到海潮沖蝕,漸漸坍沒,被迫四次遷移縣治,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門縣境留呂四一角外,其餘坍入江中,便廢海門縣,改為海門鄉。清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為直隸州,與府平級,先後屬江蘇、江寧布政使司管轄,為此把泰州的兩個屬縣如皋、泰興劃屬通州。到了乾隆年間,通州東部海域里的沙灘漲起,乾隆三十三年(1768)設海門廳,屬江寧布政使司管轄,為今海門市的前身。海門鄉為避免地名相混,改稱靜海鄉,仍屬通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州改為縣,河北原也有通州,改稱通縣,為避免地名重復,江蘇的通州改為南通縣,與其他縣之間不再有領屬關系。

1949年2月2日,南通縣全縣解放,同日,實行南通市、縣分治,城區、郊區和港閘區劃歸南通市,市區面積120.65平方公里,人口21.41萬。2月5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南通縣的縣治另設在金沙鎮。

南通市初為專區轄市,1950年5月改為蘇北行署直轄市。1953年1月改為江蘇省人民政府直轄市。南通市周邊的海安縣、如東縣、如皋縣、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至1950年1月俱屬南通專員公署管轄。1983年3月1日,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江蘇省實行市管縣新體制,海安等六縣劃歸南通市領導,8月,南通市所轄為六縣二區,市區設二區為城區和郊區。1989年起,啟東、通州、如皋先後撤縣建市,仍受南通市管轄。1990年,市區由城郊分設的二區體制,調整為城鄉一體的二區體制並適當擴大范圍,另設富民港辦事處,城區將唐閘、天生港兩鎮劃出,新增狼山鎮及任港、鍾秀、八廠三鄉,1991年江蘇省政府通知,正式改名崇川區。

南通位於江海交匯處,正當長江入海口,是由長江北岸的古沙嘴不斷發育、合並若干沙洲而成,屬長江下游沖積平原。6000年前,長江水從上游夾帶大量泥沙不斷沉積在江口,南通由此成陸,並逐漸自西向東、向南延伸擴展,海安最早,如皋漸次。南通市區和附近地帶古稱胡逗洲,唐代是一塊東西約40公里、南北約17.5公里的島嶼,與海安、如皋等地夾江相望,後不斷淤漲、並接、連成一片。

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靠陸,似不規則的菱形狀。地勢低平,地表起伏甚微,高程一般在2.0~6.5米,自西北向東南略傾斜,按其地理位置、成陸先後、地貌顯示及成因可分為狼山殘丘區、海安里下河低窪瀉湖沉積平原區、北岸古沙嘴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平原遼闊,水網密布是其顯著特徵。

南通主要有四大土類,分別為潮土、鹽土、水稻土和棕色石灰土。潮土佔耕地總面積的86.86%,分布於江北岸古沙嘴延伸的古沙洲平原上,成土年齡遠的均有5000年,近的只有一二百年。鹽土占總耕地面積的3.71%,主要分布在海安、如東、通州、海門、啟東等縣(市)堤岸內側的帶狀區域,鹽土土體及淺層地下水含有較多的可溶性鹽分,影響作物正常生長。長期以來,經引淡淋鹽,改造土壤,含鹽量自東向西逐漸降低。水稻土占總耕地面積的9.43%,主要分布在里下河窪地古瀉湖相沉積平原區和中部古河汊水網平原區。棕色石灰土則分布在市區南郊五山地帶。

閱讀全文

與南通歷史上屬於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