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品德與社會 歷史類活動怎樣設計
查、現、聯:小學品德與社會「歷史題材」組織教學三步曲
歷史是「永恆且具建設性的道德遺產」。在高年級的品社教材中,歷史內容以「散點」的形式出現,這打破了原有的學科邏輯,而且由於歷史知識的既往性和認識上的間接性,兒童不易產生學習的興趣。那教師在課堂上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怎樣將久遠的歷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鏈接起來,從而完成品社課的德育目標?在積極的實踐及反思後,筆者認為,在品社教學中組織好「歷史題材」的教學,達成德育目標,必須處理好三步曲:一查,課前相關資料細搜查;二現,運用媒體顯現課程內涵;三聯,體現為要聯系生活與整合知識。
一、查,課前相關資料細搜查是組織好「歷史題材」教學的基礎。對學生而言,歷史遙遠又陌生,這種「今人看古人」的學習讓他們如同「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在執教《新國家 新氣象》這一課題時,我本想直截了當地播放錄像片斷來激起學生的自豪感,或是運用典型的人物事例介紹來培植孩子的愛國情懷。但最終我都擯棄了這些教學設計,因為我想給孩子一把「車鑰匙」,讓他們自已去開啟自身的動力系統,用他們自身的智慧來點亮我們的歷史課堂。於是,課前我讓學生多渠道去搜集、查找相關資料,應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①收集前,分工好,要指導。「要指導」,是指收集渠道和方法的指導。學生往往把收集信息誤解成網上查查,書里翻翻,像我校有一大部分家庭沒有電腦,如果統一布置學生上網查找信息,可能把學生引向網吧等不安全的地方,造成家長甚至學校不必要的負擔。查找資料既要有效又要安全,真正有效的信息是往往來自學生身邊的人、事、物,教師應據此緊扣學生可以觸摸到的生活進行指導。可利用回家路上進行觀察,如「新舊對比,你發現路邊的建築物有什麼不同?」;可在家附近采訪,「爺爺、奶奶以前的生活怎樣?」,盡可能利用市區的有利條件搜集,如可以讓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博物館、城市展館等參觀,了解晉江的歷史與未來。對收集渠道和方法進行了指導,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同時也為學生觀察、體驗社會生活提供了契機。這樣得來的信息,不僅真實,而且更有意思,學生更願意交流分享。②收集時,任務少,自明了。「任務少」,是指教師保證分配到每個學生收集的信息渠道要廣,信息量要少而精,少到能夠讓學生「自明了」的程度,因此要求老師和學生要將有關的資料的大要求細化成小問題,達到把多方面的小信息匯成大資源的效果。③收集後,整理好,有主導。「整理好」,是指教師要對學生收集來的信息有所整理,刪繁就簡。我們都知道課前充分的指導可以使課堂更具效果,而且搜集、查找、整理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品德教育、養成教育也在潛移默化中。
二、現,利用媒體技術再現歷史是「歷史題材」教學的重要手段。事情總是循序漸進的,學生在搜集資料時走近歷史,如何讓他們走入歷史,被歷史人所打動,被歷史細節所震撼?媒體技術是重要手段,「紙上得來終覺淺」,利用媒體加強直接性,把一些超越時空界限的事例展現給學生,觸動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如教學《為祖國爭氣的鐵人》時先與學生討論交流「為什麼王進喜被稱為 『鐵人』? 『鐵人』這些豪言壯語說明了什麼?」後適時播放影片,學生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升華成道德認同,進而構築起個體的品德。教學《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學生對新中國成立的畫面很難產生情感的共鳴,教材上圖片的是開國大典、天安門廣場,對於學生來說是遙遠,陌生的,教學時如果單從出示幾張圖片讓學生感知,是無法激發學生的情感,所以此時利用課件播放開國大典的盛況,親耳聽聽毛主席那極富感染力的湖南腔,這時歷史就活起來了,學生彷彿親身參加了一次開國大典,不但知道了祖國生日的由來,而且感受到國慶活動的隆重、熱烈和喜悅,自豪感油然而生。如果老師能再講講當時的奇聞逸事,比如在這普天同慶的開國大典的日子裡,毛主席穿的卻是一套破了四個大窟窿的羊毛衫褲,學生的情感體驗就更不同了,德育化人走向無聲。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它充分發揮其特殊功能,讓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更精彩。
B. 如何在品德課堂滲透傳統文化教學
幾千年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質的力量源泉之一,是我們寶貴的財富。當前中學生中仍然存著道德觀念淡薄、思想行為失控,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足等問題。傳統文化的缺失,使學生很容易受到外來不良文化的侵襲。在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強調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將傳統文化運用於中學思想品德教學,豐富教學資源,符合新課程基本理念,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探索素質教育都起到較大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學滲透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紮根於學生的心靈,可以激發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有利於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對中學生道德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啟迪作用。如何進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德育中的滲透,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的實效性,是擺在所有思想品德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下面我從思想品德的教學中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利用我國的傳統文化節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恰當地運用古詩,並配優美的音樂引入新課,能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情景,同時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圖文並茂,能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要善於分析、挖掘教材中我國傳統文化的教學資源,做到心中有數
黃宗羲曾經說過:「聞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下能解,則非師矣。」雖然傳統文化教育被列為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目標,但其內容卻散在於教材具體的章節中,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粒粒皆辛苦》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掌握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注意搜集和積累傳統文化的研究資料,做教學的有心本文由論文聯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人。「問渠哪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要言傳身教,積極閱讀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典籍和蒙學讀物,對傳統文化進行鑽研和消化,力求融會貫通,這樣才能與思想品德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自覺的滲透到教學中,從而啟發學生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教師只有以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武裝自己,才能厚積薄發,旁徵博引,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胸有成竹,因而也容易使學生產生信服感和敬重感,親師信道,自覺接受老師的指導與教育 。
三、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1.運用成語故事,使學生輕松學習
成語來自寓言故事、歷史典故和人們的經典語言,內涵豐富、語言精煉,積淀了祖先的聰明才智。運用成語素材既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吸引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境,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又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
2.利用名言警句、典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課堂教學富有智慧
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內容是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教材內容理論知識有難度,學生學起來感覺比較難,如果採用「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名言警句蘊含智慧,發人深省。人教版教材將恰當的名言、諺語等列出時,特別注意使用了中華傳統的格言和古代思想家的名言。據筆者統計,在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共收錄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諺語約90多條,其中,關於我國傳統文化優秀倫理精神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約40多條,例如在七年級《日新又新我嘗新》一課中就列出了5條。名言警句淺顯易懂,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光芒。教師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利用一些學生熟悉的名言,警句典故等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動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創造性思考,能使課堂教學耳目一新,啟迪學生的思維。
3.巧用詩詞,使教學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有利於學生知識的鞏固和發展
思想品德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比較強,如果能用詩詞為載體設計一些練習,既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又可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和璀璨明珠。許多古詩詞里所蘊含的憂國憂民、樂觀豁達、追求向上的人生哲理與思想品德、人文精神都是一脈相承的。中學生已學過不少的名人佳作,教師應善於挖掘詩詞的思想內涵,使課堂教學充滿激情和活力。例如,講到維護人格最重要時,可引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講七年級堅強意志是事業成功的保證時,可引用鄭板橋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C. 如何提高品德教學能力
提高教師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能力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學生主體;社會生活;備課
我們小時候沒有品德與社會課,從一年級起就是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課的內容在筆者的記憶里,多是講述一些品德高尚的人的故事,那些耳熟能詳的德育故事有古代的、有近代的、也有當代的,時至今日,筆者還把它們講給自己的孩子聽。但站在講台上,筆者深知:今天的品德與社會課在內容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和深入,其教學內容、教育形式、授課方法都不可同日而語了。品德與社會課老師不能再停留在以前講故事的單純狀態中,我們要與時俱進,切實提升自己的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能力,鍛煉自己,讓學生更受益,讓社會更和諧。
一、德育先行,要重視品社學科
我們要讓品德與社會課上出高度,學校和教師心中就要重視品德與社會學科,但有的老師認為品德與社會不是語數英,不考試,不是重點,動輒挪用品德與社會課做他用,或講主科,或做自習。長此以往,學生也把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當成了自學的課外閱讀讀本。學生自由鬆散的閱讀,讓許多本應該在學校集中講授和強調的重要的社會常識就此失去了集中強調的機會。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一些社會常識:對滅火器的了解,對法律的認識,對新交規的學習等,這些常識都非常重要,值得認得學習。
讓我們重溫新課標中的話:「品德與社會是國家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學校、老師都應該重視品德與社會課。欲行千里路,德育必先行。
二、尊重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每一門學科都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而開設的,品德與社會課亦是如此。品德與社會課程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社會,用心靈感知社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和看法,所以學生必須是品德與社會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質量,除了重視品德與社會課,緊扣課程標准上課外,還要樹立一個理念: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動搖。下面以五年級「世界在發展 生活在變化」一課為例,說明教師如何在品德與社會課堂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1. 談話導入,創設情境
同學們,現在天氣越來越暖和了,大家都要換上輕便、漂亮的夏裝。周末老師看到商場里到處都是貨品,琳琅滿目,產生了一個問題:這些鞋子、衣服等貨品都是從哪裡來的?(工廠製造出來的。)工廠里是怎樣製作服裝等貨品的?(工人用機器生產出來的。)
【課件出示】:工人們在生產流水線上加工服裝等貨品。
在古代,人們是怎樣得到鞋子和衣服的?(自己製作或者由鞋匠、裁縫製作。)
2. 探究學習,匯報交流
在蒸汽機問世之後,人類又有了許多重要的發明,而且有許多發明在今天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科書上48頁到51頁有兩個年表,列舉了一些發明,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發明都是什麼。(學生讀書)
我們採取小組探究的方式,要求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一項發明在組內交流。這些發明也許是和家庭生活有關的,也許是屬於出門交通的,或者是和工廠生產有關的,或者是精神娛樂方面的,讓我們抓住一項發明,討論:這項發明給人類生活帶來了什麼變化?
【課件出示】比如:自行車發明之前,人們坐馬車,更多人只能靠步行。自行車發明並普及之後,還是靠兩條腿出力,但速度大大加快,而且省力,這就是這項發明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
(學生小組探究,5分鍾組內交流自己准備的資料和感興趣的發明,教師巡視並適當指導,學生准備全班匯報。)
(1)全班匯報,師生互動。
【課件視頻】如:火車的發明、了解愛迪生和電燈。
(2)適時板書,點出重點。(將匯報的各項發明讓學生用即時貼貼在黑板上)課件中出示分類:
第一類――家庭生活的變化:電燈、鋼筆、吸塵器、電話、罐頭
第二類――出門交通的便利:自行車、汽車、火車、飛機、熱氣球
第三類――娛樂內容的豐富:電視、電影、無線電
第四類――工廠生產的變革:蒸汽機
(3)科技發明,改變生活。這些發明讓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明集中的地方,機器集中,工廠也集中,這就形成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沒有工廠,機器很少,相對落後的地方就是鄉村和城市裡的貧民區。貧富差距日益增大,城市農村落差很大。
(4)城市鄉村,新的問題。請同學讀50頁內容,看49頁、51頁幾幅相關圖片,思考工業化時代給社會帶來了哪些新的問題?學生匯報(學生匯報,如工業污染、貧富差距大等)。
我們學過燦爛的中國歷史,又了解了世界歷史中工業化時代的相關內容,(板書:工業化時代)同一時期,東西方相比較,你看出了什麼?(中國沒有跟上世界的發展。)
3. 深化主題拓展延伸
(1)教師總結:評價學生發言,強調工業化對人類進步的重大意義。
(2)拓展延伸:現在是繼工業化時代之後的信息化時代,計算機互聯網是其重要標志。
4. 總結全課,布置作業
布置家庭作業。告訴家長在今天的小組討論中學生發表的意見,並聽一聽他們的看法。預習52、53頁內容。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學生聯系生活,小組交流他們對教材內容的學習,交流後又全班匯報自己的收獲。從形式上,以學生為主;從時間上,學生活動占據1/2以上;從理念上,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從教法上,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從學科特點上,學生說出的電燈、電話、自行車、無線電、蒸汽機等是以點帶面;從教師角度,教師小結提升是總結升華。
我們看到整堂課,老師的備案中多是在預設學生該干什麼,學生說得多,老師小結得有高度,基本對這堂課就給了優質的評價。由此我們說,一堂成功的品德與社會課必定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老師要尊重學生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掌握教學技巧,讓學生放開思路
品德與社會課堂會因為教學內容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學模式,但縱觀品德與社會課堂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寬松的談話氛圍讓學生放開思路,大膽交流,在與同學老師的溝通、互動中產生甚至闡明自我的看法和觀點。由此,談話式導入便會更多一些。
以上是筆者粗談教師提高自我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能力的幾點想法。應該說,提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那麼簡單,但思考和掌握幾點有效的措施,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成功的課堂將會應運而生。
(編輯:楊 迪)
D. 怎樣在歷史學科體現道德教育
既符合歷史學科特點,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根據時代背景:學生應通過高中歷史課的學習。因而可以說.堅忍不拔,自強不息,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意識到秦始皇改革工作中的積極意義按照新課程改革的標准、禮,並且要具有一定的高尚品德和情感,以及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處事做人,筆耕不息。在所有的品德培養之中,教育學生以史為鑒,才能成就大業。 總之。在進入20世紀之後的歷史課程內容講習時、欣賞歷史美和創造未來美為內容。同樣勤學好問。歷史名人事跡,在溫習古代史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崇敬之情,小處入手。 比如在學習秦始皇的相關知識時,在近現代史課程開始之前。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入時代的血液,繼續編寫《史記》、利用豐富的教學活動進行道德教育教學內容的滲透 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對於高中歷史道德教育教學內容的滲透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思想道德素質是主要的素質。要從大處著眼,在一定程度上、集體.文明禮貌的教育、崇拜英雄。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進而使學生願意並強烈要求了解近現代史上中國遭受凌辱和瓜分的過程以及原因。 一、思維習慣和高尚情操,遍嘗百草,首先應當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由此可見。有志者應該敢於面對千難萬險、智、親友的關系,是一個深刻的主題。 二。學生往往崇拜名人,不斷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奮發向上的教育、同學。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文明禮儀之邦聞名於世、義、態度、父母、自信、強化愛國主義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實施某些行為的時候,奮發向上、結合歷史資源優勢,比如,我們要善於將歷史榜樣的行為規范和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有機地聯系起來,認識到共產主義者對中國解放和民族振興的巨大貢獻。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價值觀的差異性,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如,引導學生的思路,對個人來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進行分析。 2、甄別和分析,使學生的思路從對於古代強盛的崇敬突然轉向對於近代被侵略的恥辱與困惑,涉及到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歷史事件的總結、開拓進取等都能在歷史教學中進行經常性的教育,指示著民族未來的命運」。 1,同時也體現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明辨是非。教師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信手拈來的歷史典故成為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也就必須引導學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教師應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推動學生塑造和完善人格。 三,過硬的心理素質。新課程充分發掘了歷史上那些有助於完善學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從而對當前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有一個初步的認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彰顯歷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最為重要和必先考慮的部分、信」的內容,對各個政治派別所做出的努力進行了解,歷史學科在普及相關學科知識的同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貫徹道德教育,從中華民族所面臨的種種危難入手,向學生講解中國歷史上的輝煌,實現全面振興而奮斗,可以使學生建立起更加健全的個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還擔負著學生的品德教育和價值觀養成的重要責任,堅忍不拔:「歷史書寫著中國的靈魂,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多多考慮到別人的感受,通過學習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仁,加強對學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學過程中,然後轉入《鴉片戰爭》的課程教學中,促進人的發展,才有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的問世在司馬遷獄中發奮圖強,歷史是當代人的財富、自強的民族精神:李時珍跋山涉水,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在具體的高中歷史教學操作中,在學習必修3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學會尊重他人,也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及其為人們帶來的災難。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使學生樹立自尊。對於歷史學科任課教師來講,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操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歷史課堂教學中蘊含著德育的功能,習善成性,教師可以先從古代史中所提到的我國古代重大發明創造成果為出發點,數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我們知道歷史課是以發現歷史美,因而可充分發揮優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指導他們在處理好個人與國家
E. 如何將歷史與社會教學與思品教學聯系起來
歷史與社會:2013年版本的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材內容,主要以中國地理知識為主,分為4個單元:第五單元 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第六單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七單元 生活的變化,第八單元 文明探源。
從對中國家園的了解,到對台灣的探究,;再深入對中國不同地區地理的認識;了解生活變化,認識歷史的發展變化,然後是對文明發展的初步把握,最後是對人類文明的探源,理解文明多樣性的由來: 中國整體地理——中國四大地理區域——人們生活的區域變化——人類文明歷史的演進。
思想品德:在「珍惜初中生活」這一教育主題下,以關愛、自尊、自強、守法為核心概念,本冊設計了四個相關的單元:珍愛生命;磨礪意志;法律保護;法不可違。第一單元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了解生命的意義,學會珍愛生命。本單元涉及的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聯系學生的實際進行講課。第二單元在學生對自尊自信有了初步認知和體驗的基礎上,幫助他們走上自立之路,做自強之人,學會磨礪意志。第三單元法律保護,從四個角度: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談法律對未成年青少年的保障。為上兩個單元的行為實踐方面的問題,又為下個單元「法不可違」作了實踐上的准備,讓學生知道堅強的意志在戰勝挫折和困難中產生,戰勝困難和挫折又需要堅強的意志。第四單元主要是幫助青少年了解社會生活不僅需要道德更需要法律。明確「法不可違」和「防範於未然」,最終成為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F.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國粹,是我們炎黃子孫的精神財富。在國際文化多樣性的大環境下,如何在初中階段結合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對青少年進行中華優秀文化的教育、傳承、發展,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思想品德教師思考的現實問題。為此,我結合個人教學經驗談談我的一些做法。一、把握初中思想品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的相通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學科教育,同時是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四有」新人。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是 「忠孝仁義禮智信」,結合現實來詮釋,歸根到底也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者,所以兩者的價值觀本質上是相通的。二、結合思想品德教學內容有效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在我們學科教學中是有具體內容承載的。如單元主題《成長中的我》、《順境和逆境》讓學生學會自尊、自重、自愛、自信,戰勝挫折;《同在陽光下》讓學生關愛弱勢群體;《揚帆起航》教育學生愛校;《走進社區》讓學生愛家愛社區;《在同一片土地上》讓學生愛我們56個民族的大家庭;《自然的聲音》教育學生愛自然保護自然;《公共利益》教育學生愛集體;《歷史啟示錄》讓學生明白中華民族知難而進、百折不撓並最終在挫折中奮起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偉大的民族精神,它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財富論壇》、《又到兩會時》、《國策經緯》讓學生更愛自己的祖國,忠於祖國。《學會學習》其實是培養學生的「智」;《跨越代溝》教育學生要「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人與人之間》教育學生人與人相處要講「仁義信」,講文明禮貌,寬容待人,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理解、誠實守信;《無序與有序》、《一念之差和一步之遙》體現了法律的重要性,作為公民應該守禮,現代最大的禮就是社會的規則,包括心中的道德規則和法律規則…… 三、重視思想品德社會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學要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品德教學全過程,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特別是思想品德社會實踐活動中。初中思想品德文化社會實踐主要體現四個主題:一是「成長中的我」,教育學生懂得「我」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空間中的,「我」的衣食住行都有文化的烙印;二是「我與他人」,優秀傳統文化和每個公民都有密切關系的公共利益,我們每個公民都有權利和義務去了解它,保護它,傳承它;三是「我與社會」,我們要在社會生活和學習中學會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四是「我與國情」,教育學生應該初步了解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及傳統文化保護的現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如七年級下冊可以結合教材「社區考察」教學布置 「端午節民俗社會調查」;八年級下冊可以結合教材「中華民族大家庭」教學進行「嶺南民族融合及相互影響」和 「僑鄉文化」教育;九年級可以結合「民族精神」教學進行 「玉林人文文化」教育、結合「小康社會」「兩會」教學進行 「國情教育」……同時思想品德教師可以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配合學校定期舉辦地方民俗文化節,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設置「非遺」校本課程,讓學生選修一項地方工藝,如舞獅、茶泡、木偶戲、刺綉等;可以在文化遺產日舉行優秀傳統文化「小小傳承人」技藝比賽、對學生普及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知識;組織開展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誦讀活動、徵文、演講、講座、知識競賽、社會調查等活動。四、遵循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第一個原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式、體驗式的活動中體驗、比較優秀傳統文化,感悟、認同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第二個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今天,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既要批判地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大膽地吸收和利用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並有效地抵制落後文化,消除腐朽文化,大力建設和發展先進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繼承優秀文化就要堅持以先進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學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學生,以優秀的作品鼓舞學生,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所以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善用各種資源,用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方式開展活動。中華民族在自己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這些傳統、文化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獲得發展,不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作為一名從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教師,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學科教育學習中健康成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責任編輯 袁 妮)廣西玉林市玉州區名山中學(537000) 李君玲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新論視窗 21
G. 如何在歷史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
按照新課程改革的標准:學生應通過高中歷史課的學習,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學會尊重他人,並且要具有一定的高尚品德和情感。由此可見,歷史課堂教學中蘊含著德育的功能。在具體的高中歷史教學操作中,我們知道歷史課是以發現歷史美、欣賞歷史美和創造未來美為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對個人來說,也就必須引導學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一、結合歷史資源優勢,加強對學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推動學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課程充分發掘了歷史上那些有助於完善學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顯歷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
1.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的教育。歷史名人事跡,比如:李時珍跋山涉水,遍嘗百草,數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筆耕不息,才有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的問世在司馬遷獄中發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繼續編寫《史記》。有志者應該敢於面對千難萬險,堅忍不拔,奮發向上,才能成就大業。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入時代的血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過硬的心理素質,促進人的發展。
2.文明禮貌的教育。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文明禮儀之邦聞名於世,在學習必修3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通過學習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和高尚情操。同樣勤學好問、開拓進取等都能在歷史教學中進行經常性的教育。學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發揮優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信手拈來的歷史典故成為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
二、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操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歷史書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民族未來的命運」。因而可以說,歷史學科在普及相關學科知識的同時,還擔負著學生的品德教育和價值觀養成的重要責任。在所有的品德培養之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最為重要和必先考慮的部分。對於歷史學科任課教師來講,首先應當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如,在近現代史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從古代史中所提到的我國古代重大發明創造成果為出發點,向學生講解中國歷史上的輝煌,引導學生的思路,在溫習古代史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崇敬之情,然後轉入《鴉片戰爭》的課程教學中,使學生的思路從對於古代強盛的崇敬突然轉向對於近代被侵略的恥辱與困惑,進而使學生願意並強烈要求了解近現代史上中國遭受凌辱和瓜分的過程以及原因。在進入20世紀之後的歷史課程內容講習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根據時代背景,從中華民族所面臨的種種危難入手,對各個政治派別所做出的努力進行了解、甄別和分析,認識到共產主義者對中國解放和民族振興的巨大貢獻,從而對當前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有一個初步的認同。
三、利用豐富的教學活動進行道德教育教學內容的滲透
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對於高中歷史道德教育教學內容的滲透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可以使學生建立起更加健全的個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涉及到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歷史事件的總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比如在學習秦始皇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意識到秦始皇改革工作中的積極意義,及其為人們帶來的災難。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實施某些行為的時候,多多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思想道德素質是主要的素質,歷史是當代人的財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貫徹道德教育,既符合歷史學科特點,也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同時也體現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要善於將歷史榜樣的行為規范和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有機地聯系起來,指導他們在處理好個人與國家、集體、父母、同學、親友的關系,以及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處事做人。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教育學生以史為鑒,明辨是非,習善成性,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全面振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