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匈奴,契丹等等現在是什麼地方
歷史上匈奴是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寧夏自治區、蒙古國、新疆自治區等地區。大部分融入漢族,以劉性最多,分布於中國北方。其餘向西方發展。
歷史上契丹是現在居住在今蒙古國及中國東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其他如:吐蕃,是現在藏族的祖先,一直占據青藏高原。回紇,原在蒙古草原,後被突厥驅除至現在的新疆,為我國維吾爾人祖先。
(1)歷史上寒部是哪裡擴展閱讀:
1、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游牧民族。在強盛的時侯,東破東胡,南並樓蘭、河南王地,西擊月氏與西域各國,北服丁零與西北的堅昆。范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內蒙古東部一帶。
南沿長城與秦漢相鄰,並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跨過阿爾泰山,直到蔥嶺和費爾干納盆地,北達貝加爾湖周邊。被稱之為「百蠻大國」。
2、契丹族為中國古代游牧民族,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對於契丹族的起源,相傳北方大草原流淌著兩條河:
一條從大興安嶺南端奔騰而下,契丹人稱其為西拉木倫河,亦稱「黃水」,文獻上寫作「潢河」;另一條河自醫巫閭山西端而來,名為老哈河,亦稱「土河」。契丹民族就興起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這一地區民族的遷徙、融合呈現出十分頻繁復雜的狀態。
Ⅱ 歷史上有哪些時間是處於寒冷期還有為什麼
第一個寒冷期從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竹書紀年》記載周專孝王時長江屬、漢水凍結的情況,說明當時的氣候比現在寒冷。
第二個寒冷期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00年,即東漢南北朝寒冷期,這個寒冷期以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資治通鑒》載晉成帝初年,渤海灣從昌黎到營口連續三年全部結冰,冰上可往來車馬及幾千人的大部隊,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2—4℃。
第三個寒冷期從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兩宋時期,此間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結冰,冰上可以通車,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兩度全部凍死.。
第四個寒冷期從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嚴寒期.此間,1329年太湖結冰厚達數尺,橘盡凍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從當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變成「冰陸」,車馬通行。
五千年來,我國氣候四個溫暖期與四個寒冷期交替變遷,其時間上的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寒暖期交替,是自然現象和規律。
Ⅲ 歷史上有哪些時間是處於寒冷期
中國歷史上氣候的變遷,不僅具有明顯的時間差異性和空間差異性,同時由於兩種差異性的交互運行,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響。本文試圖勾勒出這種特點和影響的大致輪廓,以就教於方家同仁。
一、時間差異性
氣候包括氣溫和干濕狀況兩大基本要素,研究歷史氣候也必須從這兩方面著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先生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①〕系統地總結了中國氣候變遷的基本規律,表現在五千年來溫度變化上,可以明顯地總結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
1.第一個溫暖期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時期到殷商時代。甲骨文記載當時安陽人種水稻是陰歷二月下種,比現在早一個多月。北京附近的泥炭層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裡生長著大量的闊葉林,代表著相當溫和的氣候。
2.第一個寒冷期從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竹書紀年》記載周孝王時長江、漢水凍結的情況,說明當時的氣候比現在寒冷。
3.第二個溫暖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東周到秦漢溫暖期。《春秋》中有魯國「春正月無冰」、「春二月無冰」、「春無冰」等多次記載。《荀子·富國篇》和《孟子·告子上》載齊魯地區農業種植一年兩熟。
4.第二個寒冷期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00年,即東漢南北朝寒冷期,這個寒冷期以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資治通鑒》載晉成帝初年,渤海灣從昌黎到營口連續三年全部結冰,冰上可往來車馬及幾千人的大部隊,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2—4℃。
5.第三個溫暖期從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時期,其間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長安無雪無冰,當時氣候溫暖可見。
6.第三個寒冷期從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兩宋時期,此間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結冰,冰上可以通車,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兩度全部凍死。
7.第四個溫暖期從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溫暖期。1225年,道士丘處機在北京長春宮作《春遊》詩雲:「清明時節杏花開,萬戶千門日往來。」說明當時北京氣候比現在溫暖。
8.第四個寒冷期從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嚴寒期。此間,1329年太湖結冰厚達數尺,橘盡凍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從當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變成「冰陸」,車馬通行。
五千年來,我國氣候四個溫暖期與四個寒冷期交替變遷,其時間上的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
二、空間差異性
影響歷史時期氣候變遷的是太陽輻射、下墊面、大氣環流及人類活動影響四大因子,這幾個因子相互作用決定著氣候的變遷,加上我國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廣闊面積、復雜地形及支配氣候的環流因素,決定了我國氣候變遷的又一個特性——空間差異性的產生。
地球上氣候波動首先和太陽輻射的強弱有關,春、夏、秋、冬四季的輪回,寒、溫、熱三帶的分別,都是因為太陽輻射強弱不同的緣故。我國領土北起黑龍江江心,南至曾母暗沙,南北跨49個緯度。從南到北,包括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等六個熱量帶,其中又以溫帶、暖溫帶、亞熱帶面積最廣,這是決定我們氣候類型多樣性和氣候變遷的空間差異性的基本因素。
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間,由於地表熱量狀況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溫壓場,從而產生明顯的季風環流,對我國的氣候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世界同緯度相比,我國黃河流域相當於地中海一帶,長江以南的緯度相當於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區。若按行星風系規律,我國江南則屬於一片沙漠,但因亞熱帶季風氣候作用,卻使我國東部和南部成為溫度高、降水量多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亞熱帶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從我國呈東西走向的三列山系來看,它們作為南北冷暖氣流的屏障,又構成了重要的氣候分界線。其中海拔1500—2500米的秦嶺山脈作用最明顯。秦嶺以北為暖溫帶,以南為亞熱帶,所謂「十月先開嶺山梅,南枝向暖北向寒」的詩句,正說明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既得不到太平洋的濕潤氣候,又被喜馬拉雅山切斷了來自印度洋的水汽通路,使我國西北內陸變成為沙漠性的乾燥氣候。加上西伯利亞冷氣流由蒙古高原爆發性地南侵,形成強大的寒潮影響了冬半年北部大半個中國,又加大了西、北、東、南氣候變化的空間差異性。
在中國,氣候由南向北,由東向西依次漸冷,森林、草原、荒沙、沙漠也依次出現,從而形成了東、西、南、北氣候的迥然不同,最大的特點是形成了東南中國與西北中國氣候的自然分異。這種氣候變遷的空間差性與時間差異性交錯運行,對每一個時期中國歷史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三、時、空差異的影響
首先是政治上的影響。
氣候的時空差異性所造成的東南與西北中國的分野,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極為深刻。現代地理學家以黑龍江的黑河到雲南的騰沖為兩端,在中國地圖上劃一斜線,斜線以西以北為西北中國,擁有佔中國領土面積57.1%的土地和占總人數5.6%的人口,大體上是歷史上游牧民族或少數民族的主要活動區;斜線以東以南為東南中國,擁有佔領土面積42%的土地和占總人口數94%的人口,基本上是歷史上農業民族(漢族)的主要活動區。〔②〕其中,隨氣候的變遷,東南部經濟文化日漸超過北部,人口密度也越來越大。
在西北中國與東南中國之間,古長城沿線大體上與農、牧區自然分界線相吻合。早在1121年,道士丘處機北過張家口第一隘口野狐嶺時吟詩曰:「登高南望,俯視太行諸山,晴嵐可愛。北顧但寒沙衰草,中原之風自此隔絕矣。」《遼史·營衛志》亦雲:「長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廓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魚以食,皮毛以衣,轉徒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這種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國歷史上農、牧分區和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對峙,兩種經濟、兩個民族既相互和平交往又相互兵戈以待。每當寒冷期代替溫暖期之時,總有大規模的游牧民族向南方溫潤的地區遷徒,中原地區的農業王朝便面臨著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戰。其中公元400年左右的「五胡亂華」,公元1200年左右,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接踵南下,以及公元1700年左右滿族入關,是農牧民族軍事沖突的最典型事例。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戰和關系始終是影響和制約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農牧民族的對峙,最直接的影響是在政治方面。隨著幾次最大的軍事沖突,出現了幾個典型的南北朝對峙的政治局面。與「五胡亂華」相伴隨的是第一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十六國及北魏、北齊、北周與南方的東晉及宋、齊、梁、陳對峙;與契丹、女真和蒙古南下相伴隨的是第二個南北朝時期——遼、金與兩宋政權的對峙;到了明代,先是明初明政權與北元蒙古的政權對峙;繼而是明末南明政權與清政權對峙。由於長期的南北對峙,農業民族要抵抗強大的游牧民族的南下,不得不憑藉專制集權的中央政府,以組織分散的農民去修築萬里長城,保衛自己的安居樂業,這就是中國專制集權體制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經濟上的影響。
五六千年前,與溫暖期同時,是一相當濕潤的氣候。當時的黑龍江流域,為幾千年來最濕潤的時期,北京平原為河流縱橫、池沼廣布之鄉。距今2500年左右,氣候轉向乾燥。在北京考古發掘中發現代表濕潤氣候的混炭沼逐漸消失。距今約1000年左右,氣候再次變干。根據大量的地方誌中的旱澇記載,我國東南地區自公元初以來,水災相對減少,旱災相對增加,以公元1000年為界線,此前1000年的旱期持續時間短,濕潤時期持續時間長;此後的濕潤時期短,乾旱時期長。最近500年來旱澇材料排成年表顯示,旱災明顯地多於水災。
氣候的干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極大,乾冷地帶農業生產受到嚴重限制自不必說,在其它地區,也因氣候冷暖干濕的變化而左右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一般說來,氣溫每降低1℃,亞熱帶北界位置也隨著向南推移一個緯度左右,適宜於農作物生長的北界位置也隨著南移。五千年來中國氣候波動的總趨勢是:溫暖期一個比一個短,溫暖度一個比一個低,這就從整體上決定了農業經濟為基礎的經濟重心向南遷移的大趨勢。中國歷史上經濟重心南移主要表現在三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經濟停滯和衰退,長江流域大規模開發與南方經濟上升;五代兩宋時期,南方經濟上升並超過北方,形成了新的經濟重心,經濟上「南盛北衰」的局面繼續發展;明清以來,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畸形發展,東西差距及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縱觀這三次大規模的經濟重心南移,正好與歷史上第二、第三、第四個寒冷期的到來相始終,從中不難窺見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再次是文化上的影響。
經濟是基礎,它的變化決定著上層建築的變化。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必然引起上層建築中的文化發生巨大變化,最明顯的表現是:隋唐以前,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文化中心也在北方;隋唐以後,經濟重心南移,文化中心也相應地移到了南方。
秦漢時期定都關中,經濟文化重心在黃河流域,有所謂「山東出相,山西出將」和「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說法。到了隋唐以後,糧食供給開始依靠南方,文化重心也開始向南遷移。到宋代,有了「蘇常熟,天下足」和「江浙熟,天下足」的說法。到明清時期,又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此時中國文化以最富裕的長江流域為根據地,形成了「東南財富地,江浙人文藪」的局面。至近現代,隨著沿海經濟的發展,廣東、福建在經濟上漸漸占據重要位置,中國的文化又有了進一步南移的傾向。
關於中國文化重心的南移,前人多從「中國歷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方面去研究,這里介紹兩家,藉以說明文化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丁文江在《歷史人物與地理的關系》〔③〕一文中根據二十四史中漢、唐、宋、明各代人物,分省列表為:
時代 前漢 後漢 唐 北宋 南宋 明
人物最多的省 山東 河南 陝西 河南 浙江 浙江
河南 陝西 河北 河北 福建 江蘇
日本桑原騭藏在《由歷史上觀察的中國南北文化》〔④〕一文中,以科舉為例,交明清兩代登科第者列表統計,明代從洪武四年起至萬曆四十四年止,每科狀元、榜眼、探花和會元總共244人,其中南方215人,佔88%,北方29人,佔12%。清康熙十八年開制科,共錄取50人,其中南方佔42人。乾隆元年制科,共取15人,南方佔14人。明清兩代共出狀元203人,南方有188人。
四、有關問題的討論
1、通過上述中國氣候變遷的特點及影響的討論,進一步認識地理環境對歷史發展的作用問題。怎樣看待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的關系,這是一古老而又常新的課題,過去由於片面地批判「地理環境決定論」,因而很少具體地研討地理環境對歷史發展的作用。近年來,通過各方面的研究和討論,認識到地理環境本身是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發展的一部分,在人類改造自然環境時,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的約束,否則,將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但是,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究竟怎樣?地理環境對社會歷史的發展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影響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是眾說紛紜。通過本文分析,我們首先可以肯定,地理環境對社會歷史的影響是一個歷史的范疇,隨著時代的演進,它的作用方式、作用程度在發生著不斷地變化,因此,我們要重視歷史地理學這個學科的學習和研究。在中國歷史的研究中,中國封建社會何以特別漫長?資本主義萌芽為什麼發展極其緩慢?不少同志認為地理條件是最根本的因素。具體地說,中國內外部地理環境及其相應的社會生產方式的特點,既產生了對專制政體的要求,又維護了封建小農業的強盛,使中國難以具備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客觀條件,從而導致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這些觀點正確與否?還需要對中國歷史地理作深入細致地研究後才能得出結論。
其次,通過上述分析,我們還認識到,人類歷史與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體,兩者之間相互制約、互相作用,這種相互間的制約和作用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區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大致說來,生產力水平越低,人類受地理環境的制約作用越大;社會發展階段越古老,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越大。在中國古代,因氣候跡遷的時空差異性而影響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方向,表明地理環境對中國歷史的確起到了促進或延緩的作用。特別是中國歷史上幾次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政權的對立(秦漢與匈奴,東晉南朝與「五胡」,宋與遼、金,明與蒙古、滿族等),無不起因於氣候時空差異所造成的農、牧區對立的環境因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社會對地理環境制約作用越來越大,地理環境可以為人類提供更多的物質財富。但是,這並不等於說地理環境的作用就減少了。由於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導致了地理環境的變化,形成了新的地理環境系統,在原來的自然環境之外,又增加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系統,從而對人類社會產生新的影響。在近現代的中國氣候變遷中,我們就不得不探討人們對環境污染所造成氣候環境的新變化和新影響,這就決定了研究歷史地理對現實和實踐的指導意義。
2.通過對中國歷史上氣候變化特性的討論,進一步認識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關於它的學科性質,在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目前國內各高校歷史系和部分地理系都開設了《中國歷史地理》課,但由於對它的學科屬性看法不同,講授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研究的方向都很不一致。有人把它當作歷史學的分支學科,偏重於沿革地理的研究;有人把它當作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偏重於對歷史時期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探討;有人把它當作歷史學與地理學邊緣學科,側重於跨學科的研究。
我們認為歷史地理學既是歷史學與地理學交叉的邊緣學科,也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中多門學科邊緣地位上相互交叉和相互聯系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自然環境變化的自然過程,而且也研究改造自然環境變化的人為過程,更重要的是,它重點探討的是歷史時期人地關系的變化規律。由此可見,它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歷史學或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而是多學科相互聯系的一個新的學科體系。正如前蘇聯歷史地理學家熱庫林所說的那樣,它不僅是在地理學和歷史學的銜接處形成的邊緣學科,而且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又「曾與民族志學、地名學、農業史及一系列其它科學門類緊相關聯。」因而准確地說,它是「處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邊緣地位上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社會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性。」〔⑤〕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對歷史地理學研究的視野才會得以逐步地開闊。
學科性質決定了學科的研究途徑。世界是一個整體,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現代科技已走到學科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發展階段,歷史地理學正是適應這樣的時代要求而產生的。因此,它必然要求我們掌握不同學科的知識,在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進行跨學科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創造性的研究工作。本文分析如能在這方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目的也就達到了。
Ⅳ 如懿傳寒香見結局是什麼 寒香見原型是香妃嗎歷史上有
天山的寒部戰敗於大清之後由兆惠帶回宮中的一名女子。寒部第一美人,名動天山
李沁版香妃(2張)
,又因她名香見,所以人稱香妃。被其父強送入宮,但只對故去的未婚夫寒岐鍾情,對乾隆的榮寵不屑一顧,甚至數度自殺。乾隆卻對其神魂顛倒,直言為一生真愛,令六宮忌憚,如懿心傷,連容貌冠絕後宮的淑嘉皇貴妃金玉妍與舒妃葉赫那拉·意歡於她也成了足下塵泥了。
初次登場為了替情人寒岐報仇而假借跳舞刺殺乾隆,但被凌雲徹所阻止。
太後本打算封其為固山格格或多羅格格以安撫其部落,但被乾隆打斷並假借之懿旨把其配為承乾宮主位。
最初不願承寵而用銀刀自毀容貌,卻誤傷皇帝手腕。
喝下如懿遞上的湯葯後不能有孕,致帝後離心,實為太後指使。
後為族人安危留在宮中,但心如止水,不與眾人往來,只暗中對如懿有感念之情。於皇帝面前毫無顧忌直話直說。這性格卻是皇帝最喜歡的。如懿自盡當日晉為容妃,享貴妃禮。
率蒙古後妃拜祭如懿時,與魏嬿婉冷然相對。
在如懿去世後與海蘭一起撫育十二阿哥永璂。向皇帝引薦與如懿容貌相似的汪芙芷。與後宮諸妃一起動搖魏嬿婉地位。
在臘八節前夕,與穎妃等人一起迫使魏嬿婉遵循舊例,不得擅改。令魏嬿婉氣結。
於魏嬿婉被診出有心悸之症時,雖未有晉封,但享皇貴妃禮。超然於後宮諸妃之外。與愉妃、婉嬪聯手壓制並扳倒了皇貴妃魏嬿婉。
十數載恩寵不已,卻是鬱郁而終。
Ⅳ 歷史上的四大部落是
四大部洲為抄佛教傳說中中的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
東勝神洲:凡世間,天地靈氣最盛、充溢,神族發源、誕生之地,中土道門的國度;天上有三十六層天和天庭,地下地府,天庭管理自然天道運轉,地府管六道輪回。三十六層天和天庭、地府都屬於東方神仙界。天庭雖然廣大,但只能管轄到東勝神洲,延伸不到其他三洲。
南瞻部洲:凡世間,佛門三大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中央婆娑世界;天上是靈山佛界,地下是阿鼻地獄。
西牛賀洲:奧林匹斯山上的奧林匹亞神族、日不落聖山的天使神族;天上有天使神族建造的天堂,地下有冥界,俗稱西方神界。
北巨蘆洲:凡世間,苦寒之地,天地靈氣被地底沖出的陰幽魔氣污染,最為污穢不堪,妖魔的樂園,名副其實的妖魔界,末日山脈的妖魔大帝國;天上有妖魔天界,地下九幽界。
Ⅵ 歷史上存在哪些讓人不寒而慄的真實事件
好萊塢電影沉默的羔羊將食人狂魔漢尼拔的形象深入人心,一看到那張臉都會讓人毛骨悚然,而現實當中確實出現了一位令世人驚恐萬分的食人狂魔,他的名字就叫傑弗瑞戴莫。他典型的作案方法是綁架、殺人、辱屍、吃人。最驚悚的是,他把他愛吃的人體器官放在冰箱里,把剩餘屍體的其他部位全部用濃硫酸化掉。因此,他有了一個駭人聽聞的綽號,叫密爾沃紀食人者。
1988年傑弗瑞用同樣的手段殺死兩人後,然後開始解剖身體,這些都是在他祖母的地下室乾的,因為惡臭,他祖母將其趕了出去。他租下了一座公寓,開始了他更為瘋狂的殺人活動。之後的殺人中,他開始用暴力將人殺死,不再用迷葯,導致幾次失手,有兩個男孩先後都跑了出去報了警,但是警察因為沒有證據,直接將傑弗瑞作緩期處理。這給傑弗瑞進行更罪惡的獸行提供了時間。傑弗瑞解剖了屍體之後,先是收藏頭骨,後來更為可怕的是收藏了整副人體骨架。他還喪心病狂的用視頻拍下了他解剖屍體的全過程。刷新人類恐怖新高度的他開始以人體器官為日常飲食,他自稱吃人可以使他時刻煥發青春。1991年食人狂魔傑弗瑞被抓,被判處1070年監禁,最終他被監獄里的另一個犯人所殺,死得太痛快了,真是便宜他了。
Ⅶ 歷史上哪一個朝代的滅亡,寒冷是最主要的原因呢
一個出身農民的放牛娃,建立了一個王朝。這是最後一個由漢人統一的大明王朝,經歷276年後滅亡。
明朝末期,崇禎雖然想要做一個為農民考慮的好皇帝,奈何自己的家底已經被敗得差不多,再加上天災人禍,最終食不果腹的農民奮起反抗。
所以皇帝們根本不了解自然災害對百姓帶來的苦難。明清兩代的史料雖然都有對撥款賑災有所描述,但是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Ⅷ 歷史上的噶爾丹是哪裡
噶爾丹(Galdan,源自藏語「甘丹」,意為兜率天,1644年—1697年),綽羅斯氏,是17世紀厄專魯特蒙古(屬衛拉特)准噶爾汗國大汗,也先的後裔,巴圖爾琿台吉第六子。西藏黃教派人到准噶爾認定噶爾丹為西藏尹咱呼圖克圖的第八世化身,將不到10歲的噶爾丹請到西藏班禪和達賴處學佛法。1670年,其兄僧格琿台吉在准噶爾貴族內訌中被殺。噶爾丹得到達賴允許而還俗,贈之「博碩克圖」(靈異者)佳號,自西藏返回,擊敗政敵,成為准噶爾部琿台吉。
Ⅸ 歷史上的七國地理位置分布都是現今的哪裡
燕:
都城薊(天津薊縣),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南部,內蒙部分地區,後來拓展到朝鮮半島。
趙:
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齊:
都城臨淄(山東淄博),疆域包括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區。
魏:
都城安邑,後遷大梁(河南開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塊)、河南中部、東部、安徽西北部。
韓:
都城平陽(山西臨汾),後遷至新鄭(河南新鄭),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陝西東南部。
楚:
都城郢(湖北荊州),後遷至壽春(安徽壽縣),最大時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貴州部分、重慶、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東西南、江蘇南部、浙江北部。
秦:
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疆域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戰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 403年)為起始標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的局面已發生了變化:其中,諸多中小諸侯國家已被吞並,餘下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成為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家,它們通常被後人稱為「戰國七雄」。
秦
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家之一,所以秦統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暮入秦,自此,秦國進入了其快速發展的階段。商鞅在十年的時間里通過實行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主制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成為戰國第一大國。但商鞅的變法遭到了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成為此後秦國政策的基礎。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了統一全國的條件。
韓
韓原為晉國韓氏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後才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家。它東臨魏國,西靠函谷關,占據軍事要道,故而連年爭戰不斷。公元前三五八年,韓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執行苛刻政治,使韓的 國力暫時得到加強,但沒過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韓國也六國中是最早被秦消滅的國家。
魏
魏國與韓國相同,也是由晉分裂出的國家之一,並且在三個國家之中實力較強,加之魏文侯時的「李悝變法」,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很快強大起來。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從而使魏國達到鼎盛時期。前三五四年,魏國發兵攻打趙國,齊國派救兵援趙,擊敗趙國。後來,齊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以「增兵減灶」之計在馬陵之戰中徹底擊敗了魏國,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精力與其他六國交戰,直至其被秦國滅亡。
趙
趙國是「三家分晉」所形成的第三個國家,它都於邯鄲,與齊、燕相臨。戰國後期,趙國因有名相藺相如、大將廉頗等大臣忠心為國,使趙國頗為強大。而有關廉頗、藺相如二人「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後人傳為佳話。在廉頗、藺相如輔佐的十年中,強秦一直未敢對趙國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將白起用離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而用趙括為將,才於長平擊敗趙軍,殺其士卒達四十萬。使秦以此為契機,逐步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燕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其遠離中原,使之得以相對安寧,並無太多戰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國已成為北方的大國。至燕太子丹的時代,太子因見秦國強大,早晚會對燕國的統治不利,於是譴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不料,荊軻被秦王斬於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對燕深恨不已,秦王贏政於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薊(今北京)了,消滅了燕國。
齊
齊國是六國中比較強大的國家,因其遠離秦國,故而一直未與秦國有正面沖突。前三一四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際,出兵攻佔了薊城,但在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國。而燕昭王為報一箭之仇,任樂毅為大將,聯合三晉、秦、楚等國大舉伐齊,聯軍只用半年時間便攻佔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城外的大部分國土,險些亡國。此後,齊國大將田單以此兩城為基礎,以少勝多,大敗燕軍於城下,才使齊國免遭亡國之禍。但在這五年的戰爭中,齊國損失慘重,而使其強國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復。
戰國時期雖連年征戰,但這絲毫未影響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此間,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達到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等理論最為後人推崇。這些學派的出現使戰國的思想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而這些理論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其深遠影響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Ⅹ 漢末三國時期西涼軍名震天下,做為其起源地的西涼是當今的什麼地方
西涼,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