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大鹽商都出自哪裡

歷史上大鹽商都出自哪裡

發布時間:2021-02-25 12:43:59

㈠ 歷史上有任伯安這個人么

歷史上有任伯安這個人。歷史記載洪武三十年殿試劉三吾偏袒南方人被放逐後,任伯安被錄為第61名。
洪武三十年(1397年),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試,後發榜,宋琮為第一,是為春榜,上榜者竟無一人出自北方。為歷科所不見。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因此聯名上疏,告考官劉三吾為南方人,照顧其鄉親。
朱元璋得知後大怒,將張信與白信蹈等二十餘人凌遲處死,命劉三吾戍邊。劉諤、宋琮等人也遭遣戍,僅戴彝、尹昌隆免罪。後明太祖親自主持殿試,取錄任伯安等61名
,是為夏榜


(1)歷史上大鹽商都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任伯安簡介:
從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可以了解到任伯安的身份應該是兩淮「巡鹽御史」。
這個官職很巧妙,本來是負責替朝廷監管兩淮鹽商的,所以權力極大,監管食鹽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朝廷到鹽田裡統購食鹽他能管,鹽政上發「鹽引」他能管,鹽商拿了「鹽引」運鹽他也能管,甚至食鹽賣到哪他更能管。但是他手上又不沾一粒鹽,盆滿缽滿,不碰一分錢。
即便朝廷查下來,窩案被端,他都能設法脫身。劉八女和任季安的婁子都通天了,他任伯安安然無恙,這就是任伯安的厲害之處。
任伯安考慮到了風險,風險與收益成正比。
所以他在攫取巨大收益的同時,考慮到了規避巨大風險。御史屬於都察院,即既有清官之名,又牢牢掌握鹽道。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劉三吾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康熙王朝

㈡ 揚州最大的鹽商是誰

其實,揚州鹽商並不是僅僅指在揚州販賣食鹽的商人,而是僑寓在揚州,或者說是坐鎮在揚州經營兩淮鹽業的商人。

清代嘉慶年間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 揚州的個園就是他造的

㈢ 大清鹽商汪朝宗歷史人物是不是江朝宗

原型是 乾隆朝揚州總商之首江春
「江春是揚州文化史上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可以說他集官人、商人、文人於一身。」據文史專家韋明鏵介紹,江春起初是有考取功名,走上仕途的念頭,於是他拜金壇名儒王步青為師,但是卻屢試不第。他一怒之下,才投身鹽業的。「後來他在鹽業如魚得水,最終成為清代顯赫的大鹽商,並被封為揚州八大鹽總之一,是乾隆朝揚州總商之首。」
江春本是安徽歙縣人,後來客居揚州,並且一躍成為揚州鹽業的徽商巨富,被封為清乾隆時期「兩淮八大總商」之首。「一方面,他利用雄厚的財力,在乾隆六下江南的時候大建名園;另一方面,他廣交天下文士,當時的名士杭世駿、戴震、鄭板橋、金農等都與他有交往,他的康山草堂與馬曰琯的小玲瓏山館齊名,都是文人墨客聚會的好地方。」韋明鏵告訴記者,江春在與文人雅士交往的過程中,獲得了很多名士學者的美譽。「在士農工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商人的地位一直很低,江春通過與上層文人的交往,也讓他自己不至於淪為鄙俗鹽商之流。」
江春「一夜造白塔」,至今仍被津津樂道

江朝宗(1861—1943),安徽省旌德縣江村人,寄居六安州麻埠鎮,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客,北洋軍閥中的重要人物,北洋政府時期曾任國務院代總理。抗戰爆發後,投靠日本,淪為漢奸,任偽北平市長,從事賣國活動,1943年病死。

㈣ 揚州瘦西湖的由來

揚州瘦西湖,原名保障湖。相傳在清乾隆年間,揚州的鹽業興盛,瘦西湖由於年長日久,湖心淤塞,鹽商便出資疏浚,並在東西岸興建起許多亭台樓閣,這一來,湖上的風景便顯得格外優美秀麗了。當時,鹽商中首富有三家,他們附庸風雅,經常到湖上遊玩、宴客。這年春二月,三個鹽商來到湖上鳧庄小宴,他們一面飲酒,一面欣賞湖面景色。大鹽商年齡最長,閱歷多,一向以長兄自居,他喝了幾杯酒,就說:「我們這個保障湖,風景多好啊,一點也不比杭州的西湖差,可是卻叫保障湖未免有點不相配。」二鹽商慣於見風使舵,見大鹽商發這通議論,立刻湊趣說:「高見,高見。我們揚州文人雖多,但卻沒有一個人關心這件事,實在叫人遺憾。」三鹽商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他接著說:「起個名字,還要文人?我看未免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來,我們三人思量思量,不信就想不出一個好名字來。」三個人酒不喝了,都在低頭沉思,過了好一會兒,大鹽商先開口,他說:「我們的保障湖在揚州城之西,不如也叫它『西湖』,二位以為如何?」二鹽商馬上附和說:「妙,妙,把保障湖改為西湖,那太好了,太好了。」三鹽商看了二鹽商一眼,不以為然地說:「你們二位都到過杭州,杭州的西湖多大啊!我們這個湖怎配稱西湖呢?依小弟之見,叫『小西湖』還差不多。」大鹽商搖搖頭,心裡有話:這個「小」字就比人家矮了大半截,不妥,不妥,但他又想不出一個好名字來,就說:「『小西湖』還要斟酌斟酌。我看『西湖』是可以用的,只要在它前面加一個合適的字來。」就為這一個字,三個人又在苦苦思索了,過了好一會,二鹽商開口了,他說:「我們這個西湖,雖不及杭州的西湖大,但也有它的特點,就是湖身迂迴曲折,有二十多里長,我看不如叫它『長西湖』。大、三鹽商都搖頭,不同意。他們於是又想出一大堆名字來,什麼「金西湖」、「銀西湖」、「綠西湖」、「藍西湖」、「美西湖」等等,可沒有一個中意的。這一來,他們才感覺到替湖起一個名字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恰巧,鄰座有位書生,一直頗有興趣地聽他們爭論,只是笑而不語,大鹽商見了,就說:「那看著我們笑的是個讀書人,我們何不請他來起一個名字。」這位書生並沒有過來,他站起來劈口說到:「三位的議論我都聽到了,我看揚州的這個湖是可以與杭州的西湖相媲美,但清瘦過之,依我之見,稱『瘦西湖』可也。」「瘦西湖」三個字一出口,三個鹽商就佩服得五體投地,一再邀請這個書生入座飲酒,可是,那個書生卻飄然而去。從此,「瘦西湖」的名聲就傳開了。
「天下西湖三十六,獨一無二瘦西湖。」位於揚州西郊的瘦西湖,以其清瘦、秀麗的獨特風姿,贏得天下人的贊頌。瘦西湖是隋唐時期由蜀岡山的水與其他水系匯合流入大運河的一段自然河道。清朝初年,杭州詩人汪沆作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之名被流傳至今。 從空中望去,瘦西湖的全貌呈英文字母L形,又加上湖邊風景秀麗,因此,古人對瘦西湖有「瘦於外部的形態,秀於內在的神韻」的評價。伴隨著古揚州城,瘦西湖走過了一千多年的歷史。

㈤ 安徽徽商最有歷史代表的是那幾位

徽州歙縣棠樾世居鮑姓大族,乾隆年間族中有位少年奇才名叫鮑志道,字誠一,號肯園。他自幼讀書,按他父親的意思是要他日後參加科舉考試走做官之路。但是,父親雖業商但不善積財,家境並不寬裕。於是在11歲時,志道便中斷學業,走上經商之路。
由於家貧,出門時志道身無分文。母親便從箱櫃底層拿出一直珍藏著的志道嬰兒時的襁褓,將襁褓的虎頭帽上配鑲的那枚「康熙通寶」銅錢取下,給志道隨身戴上,告訴他說:「兒啊,這可是我們家僅剩的一文銅錢了。今天給了你,咱家的興旺就要看你了啊!」志道眼含熱淚,珍重地將這一文錢收在內衣夾層的口袋裡,下定決心絕不讓母親失望。他想到母親身體不好,弟弟又在讀書,感到身上的擔子很沉很沉……
志道幾乎是一路乞討到江西鄱陽,路上的辛苦自是不必說了。到鄱陽後,一邊幫人打工,一邊學習會計。會計學成後,也積了一點錢,他離開鄱陽,來到浙江金華。在金華,他利用身上積攢的錢開始做些小生意,為尋找更好的市場,他從金華又到揚州,從揚州又轉徙湖北,不斷奔波,但始終未能找到一塊立足之地。
20歲時,志道又一次來到揚州。十年的商場奔波,他逐漸成熟起來。「列一百二十行經商財貨,潤八萬四千戶人物風流」,揚州自古繁華,明清時期更是聚集了一大批富商巨賈,且徽州人佔一大半。揚州的繁華,令志道目不暇接,他決心在此地一展宏圖。
也是該他時來運轉,這時一位歙縣大鹽商急需招聘一名經理,要求是能吃苦耐勞、精於核算。學過會計的鮑志道抓住機會,前去應聘。然而,這位大鹽商在招聘中,出了一道讓人意想不到的試題。第一天,面試之後,大鹽商命伙計給每位應聘者一碗餛飩,說算是犒勞。吃完後,大鹽商讓各位回去准備第二天考試。誰知,第二天鹽商出了這樣的幾道題:請回答昨日你所吃的餛飩共有幾只?有幾種餡?每種餡又各有幾只?應聘者被這樣離奇的試題弄得目瞪口呆,有的搖頭苦笑,有的後悔不已。然而鮑志道憑他十年從商的經驗,昨日就預料了那碗餛飩的不尋常,所以他對那碗餛飩作了細細的觀察。此時應付這幾道題自然是得心應手。結果不必說,他被聘用了。
聘用後,經常和商場行家打交道,由於他肯於吃苦,勤於學習,業務素質迅速提高。憑他超人的經營才幹,鹽商的經營大為起色,他自己也得到了豐厚的報酬。
幾年的積累,志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於是辭去了經理職務,決心自己開創事業。他瞄準了鹽業經營,因為,一方面鹽業是揚州的龍頭行業,揚州所處的鹽場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鹽場;另一方面鹽業經營利潤大。這幾年經理生涯,他早已摸熟了市場行情,結交了許多社會各界的朋友,建立起了個人人際關系網。這些使他的事業很快走向成功,家資累至巨萬。而且,憑他精明強干、處事公允、急公好義,在業界的聲譽也是日益高漲。
恰好此時,清政府為了加強對鹽商的控制,在鹽商比較集中的地方設立鹽務總商。鮑志道當之無愧地被選為總商。然而總商的角色並不好當,一方面,在政府眼裡,鹽商都是些富得流油的肥羊,總要想方設法進行搜刮。因此總商要代表眾鹽商利益與政府交涉、周旋。另一方面,他要不斷解決鹽商內部的矛盾,同時還要向政府反映眾商人的願望和要求。總之,總商處在政府和眾鹽商之間,雙方誰也不能得罪,沒有精明干練的處事能力是很難做到的。鮑志道擔任總商,處事果斷、公允,深受眾鹽商的擁護,也得到政府的賞識,因而他在總商職位上一干就達20年之久,聲望顯赫。
遙想當年,鮑志道懷揣一文錢出門經商,可以說一路備嘗艱辛;在商場幾十年摸爬滾打,辛酸的故事必不會少;總商雖說榮耀,但夾縫中做人,豈能是容易的事?問題在於,不論處在何種情況,他始終能立於不敗之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學習和借鑒。
第二個故事:
這個「一文錢」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蘇州布店的由來。
當年,有兩個徽商,姓名已不可考,姑且稱為甲乙二人吧,他倆挾帶重金,來到蘇州合夥做生意。乍出家門被蘇州的繁華所迷,加上身上有不少錢,於是他倆當晚便出去各找一妓女尋歡作樂,肆意揮霍。時日不久,他們身上的錢花光了。妓院老鴇翻臉無情,命人將他倆打出了妓院。
二人身無分文,只得靠乞討度日。眼見到了年底,二人眼巴巴地看著家家都在准備過年,他們也渴望回家,但他們現在這種窘況,如何回家面對父老妻兒啊?他們滿心苦澀,相對哀嘆無語。
這種境況完全是他們自己造成的啊,能怨誰呢?無聊之中,甲從腰袋裡摸出一文錢,用力擲在地上,長嘆一聲說:「那麼多錢被我們揮霍完了,留著這一文錢有什麼用呢?不如扔了算了。」乙見一文錢,忽然靈機一動,忙撿起來說:「這是我們僅存的碩果,幸虧你還留著它,它可是我們時來運轉的一線生機啊。」他對甲說:「你先在這等著,我去去就來。」甲卻給他弄糊塗了,也沒多說,心想隨他瞎折騰去。
過了不久,乙回來了,手裡拿著竹片、稻草、舊紙、雞鴨毛等等烏七八糟的東西。甲奇怪地問:「你這是干什麼?」乙笑笑,拿出一袋麵粉,和水調勻成漿糊,然後用草把竹片綁住,外蒙一層舊紙,在舊紙上再用漿糊遍粘雞鴨毛。結果,一隻活脫脫的禽鳥便做了出來。甲不解地說:「我們境況如此困窘,你還有心思做這小玩意兒?」乙笑而不答,仍繼續做各種形狀的禽鳥,一晚上下來居然做了二三百隻。
第二天天亮,乙拉著甲帶上昨晚做的禽鳥一齊到附近的元妙關。元妙關是蘇州有名的遊玩之所,平日遊人很多。甲乙二人來此,在地上把各種禽鳥擺好。婦女兒童一見這些禽鳥做得惟妙惟肖,爭著購買,一會兒工夫這二三百隻禽鳥賣得一隻不剩。每隻鳥賣十幾文,算算一下子就掙了四五千文錢。甲至此才嘆服乙的心思靈巧,他忽想起一事,忙問乙:「昨晚我扔的一文錢,你拿去做什麼了?」乙說:「竹片、稻草、舊紙、雞鴨毛這些東西都是我在街上撿的。那一文錢,我用來買麵粉做漿糊了,這不正好用來粘雞鴨毛嗎?」說罷,兩人會心地相視大笑。
從此,他倆更是加倍努力,采購各色紙張、雜雞鴨毛,晚上做鳥、獸、人、花草等玩意兒,白天便各處兜售,兩三個月下來,兩人居然掙了300萬文。這時兩人商議應該正規地去做生意了。於是在蘇州布業最發達的地區閶門開設了一個布店,在布店的門牌上大書「一文錢」三字,表示他倆永不忘記曾經經歷過的艱難歷程。據說這家布店歷經200餘年依舊昌盛不衰。
雖只說了以上兩個故事,但歷史上徽商類似的故事卻是很多很普遍。它們的結局恰好體現了徽州商人積極進取、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

㈥ 求天津的與天津鹽商有聯系的名人極其與天津鹽商交往故事

鹽商八大家
天津「八大家」,是對天津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富戶豪門的一種統稱。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八大家」,成為明末清初天津海運、糧業、鹽務、工商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清咸豐初年開始,流傳著有關「八大家」,的說法:韓(海運業)、高(大鹽商)、石(大地主)、劉(糧、油業,大地主)、穆(經商),黃(大鹽商)、楊(大鹽商)、益照臨(鹽務)。即:「天成號韓家」、「益德裕高家」、「楊柳青石家」、「土城劉家」、「正興德穆家」、「振德黃家」、「長源楊家」、「益照臨張家」。後又有「新八大 家」之說:天津衛,有富家,估衣街上好繁華;財勢大,數卞家,東韓西穆也數他;振德黃,益德王,益照臨家長源楊;高台階,華家門,冰窖胡同李善人。

鹽商文化與天津民俗

清代詩人張船山(問陶)稱譽天津「十里魚鹽新澤國。二分煙月小揚州」。前人多看重天津的水鄉景色,即漁(次要的)鹽(主要的)之利帶來的風月繁華。這一點,天津與揚州也很相似。行銷淮鹽的商人與行銷蘆鹽的商人,所創造的文化扭轉與意蘊,在當時是頗為接近的。
天津鹽商文化對天津民風民情的改變,有積極影響,也有負面疚,從天津民俗整體看,都很明顯。
天津屯本為軍事建制。因此,民風慓悍,造成遇事講打講鬧的社會風氣。而鹽商如順治時張霖、康雍間的查日乾(天行)、安歧(儀周),起造園林,延攬名士,換名話說,在天津,「引進文化」,成為一時風氣。安歧「無聲爭之好,惟涉古今書畫名跡」,「收藏之富,甲於海內」,不能不說是一個天津文化的建設者,范寬〈雪景寒林圖〉,孫過庭〈書譜〉都是字氏家中物。鹽商收
藏名跡的風尚,在晚清「八大家」中李善人身上遺風猶存。李家珍藏宋元明珍本圖籍多種,是旬清大藏書家之一。
天津儒學始於明正統間。在明、清兩代,不但有文學、武學,還有商學。商學的生員即來自商、灶(鹽灶)兩稽查,主要來自鹽商,早期也由鹽商承擔經費。鹽商積極興學,既因本身富於財力,又因商、灶兩稽查子弟可人科場,步入仕途。天津第一所學校(康熙五十八年)「三取書院」,早期經費全由長蘆鹽商支會。第二所「問津書院」。則由鹽商查為義獻產而設。天津河東鹽索一帶,從不講讀書習文,乾隆舉人楊一昆(無怪)在此設「起鳳樓書社」,使民風民情大為改觀。而楊家即是鹽商。天津一地,民風民俗由尚武而崇文,不能不承認鹽商文化是具有促進作用的。
就天津情況講,有一條顯而易見的規律:正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鹽。遂閑堂張家行鹽有了錢,兒孫都步籬仕途;無錫華氏(南華)北遷後,祖先業鹽,後世出了內閣中丞華世奎。李叔同(弘一)之父李世珍(小樓),為同治進士,致仕後因辦鹽務成了巨富;楊一昆及其子楊恆占(進士)也是先仕而鹽發家的。無論如何,科場功名,總是對文化的一種啟動力。
但鹽商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用錢堆起來的,無論起造園林,收藏名跡,延攬名士,縱情詩酒,沒有錢是辦不到的。風月繁華的基石是白銀。這說又影響天津的社會風氣「俗尚奢華」。「八大家」中的鹽商振德黃、長源楊、益德王、益照臨張(海張五)、李善人,無不以揮霍性開支而聞名津沽。天津鼓樓東姚家也是鹽商,而且姚豐年、姚承豐父子兩世進士,財力不下「八大家」,但家風清正,生活簡約,就不屬八大家。從這一點看,鹽商文化對天津風俗糜爛又有大關系。聘閨女講究:「過嫁妝」,娶媳婦講究「亮轎」,死人講究「出大殯」,辦會講究「設擺」,把家中珍貴文物擺出去,實際是「擺闊」。由於金錢悖入悖出,因此天津又有「寶貴無三輩,清官不到頭」的說法。楊一昆在〈天津論〉里說:「第一是走鹽商,走久接(結)地方。一派綱總(鹽商公會頭目)更氣象:水晶頂,海龍裳,大轎玻璃窗兒亮,跑如飛蝗,把運司(鹽官)衙門上。店役八九個,圍繞在轎旁,黑羔馬褂是尋常。他(鹽商)的來頭可想。」這就是鹽商的日常面貌和文化形象。
鹽商辦文化事業並不單純出於傾心文化藝術,主要還是附庸風雅。張霖、查蓮坡皆能詩,但有幾首為人傳誦?天津詩人還是「獨有清韻在梅花」,屬於那家族累世清芬、佳仕途蹭蹬的梅成棟祖孫。清代天津也沒有出現大書法家、大畫家,更沒有「金陵八家」、「吳門四子」畫派。鹽商中人對於藝術總是浮皮蹭癢、水過地皮濕,點到而已(鹽商後裔另論)。這種創作風氣,影響甚深。

㈦ 歷史上哪位名妓為等他來金榜題名,散盡家財。

杜十娘。

曾為青樓女子,深受壓迫卻堅貞不屈,為擺脫逆境而頑強掙扎。將全部希冀寄託於紹興府富家公子李甲身上。然而她怎麼努力也逃脫不了悲慘命運的束縛,李甲背信棄義,將其賣於孫富。萬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罵孫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寶箱中的一件件寶物拋向江中,最後縱身躍入滾滾波濤之中。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明代白話小說集《三言》馮夢龍的代表作品中的名篇,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傑出的短篇小說之一。這篇小說在許多文學史上定義為反封建反禮教的愛情小說,杜十娘的悲劇是黑暗的封建社會對她的欺騙擠壓所造成的。

這篇小說從整體結構來看,確實很不錯的,以其細膩的筆觸塑造一個執著追求自己心中美好願望的女性形象,取得了非凡的、卓越的藝術效果,很多人對杜十娘的悲劇命運的原因和小說的悲劇意蘊進行深刻的揣測和琢磨,但迄今為止沒有找到比較滿意的答案。

(7)歷史上大鹽商都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相關傳說:

浙江紹興府的書生李甲(佟瑞敏飾)和同鄉柳遇春(吳慈華飾)共赴京城求仕,在此期間結識了迎春院的名妓杜十娘(潘虹飾)。李甲風流倜儻,為了十娘揮金如土。老鴇(金雅琴飾)貪圖李甲錢財,前後左右溜須奉承。但一味享樂無有進項,難免坐吃山空。

老鴇見李甲錢財散盡,頓時換作冰冷嘴臉,獨有十娘一片真心,只願與李公子天長地久。李甲有心救十娘跳出泥潭,鴇兒限李甲十日內拿出三百兩銀子方可贖出十娘。然而,李甲自身尚且難保,親戚朋友也與之斷絕來往,奔波數日,一籌莫展。

十娘取出私蓄碎銀一百五十兩,李甲的好友柳遇春設法湊足了三百兩,於是二人在柳遇春住所喜結百年之好。十娘深知世態炎涼,為 與李甲終生相依,不得不深謀遠慮,於是把積攢的珍寶藏在小箱中,隨李甲乘船南下。

途中,遇到李府老管家趕來報信,說李父不準卑賤的女子進入家門。李甲懾於老父的威嚴,陷於左右為難,十娘略有覺察,不禁憂心忡忡。一日,船泊瓜州渡口。鄰船大鹽商孫富(婁際成飾)得見十娘美貌,頓起歹心,假意邀李甲共飲。

席間勸李甲以家世和前程為重,不要違抗父命。李甲百般愁悶,輾轉無奈,最後痛下決心,將十娘以千兩紋銀轉賣給孫富。杜十娘聞知,如雷轟頂,回憶自己童年被賣、備遭折磨,八年青樓、受盡屈辱,眼看自己痴情追求的理想全告破滅,心如刀絞。

翌日,正當李甲與孫富雙方人銀過手時,杜十娘打開百寶箱,指點著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盡吐滿腹哀怨,傾訴世間不平,怒罵孫富,痛斥李甲,把一件件寶物拋向江中,最後縱身躍入長江的滾滾波濤。

㈧ 為什麼明清揚州多鹽商揚州的鹽商都來自哪裡

揚州是江蘇的一個地市,地理位置也比較優越,位於江蘇省的中西部地區,和淮安,鹽城,泰州接壤,和南京鎮江,僅僅只隔著一條才長江。雖然現在揚州算不是一個很有名氣的城市,但是在歷史上,揚州的地位確實很多城市不可比擬的,這是因為明清時期有很多的鹽商,而這些鹽商,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揚州。那麼揚州為什麼會產出這么多的鹽商呢?揚州的鹽商都來自什麼地方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三、徽商和晉商打出了一片天地。

陝西商人的南下,就使得當時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陝商,晉商和徽商。陝商和晉商,位置比較近,而且文化風俗比較相同,所以很快就走到了一起,這樣徽商在整個貿易中就處於劣勢的地位,但是微商卻做到了穩扎穩打,而且徽州和揚州距離相對也比較緊,所以徽商還是占據了有利的地位。

㈨ 清代揚州八大鹽商都有誰 揚州八大鹽商簡

你好,舉手之勞,煩請採納,謝謝!
清代揚州八大鹽商:江春、黃均泰、馬曰琯、馬曰璐、程之韺、汪應庚、黃至筠、鮑志道。

㈩ 大清鹽商汪朝宗是多大的官

先後來蒙乾隆賞賜「內務府奉宸源苑卿」、「布政使」等頭銜,薦至一品,並賞戴孔雀翎。

揚州鹽務四大總商之一,後升任首總,內務府奉宸苑卿,布政使司銜。天子故交,富甲一方,有勇有謀,敢於擔當的商人,一個有理想的現實主義者,集政治智慧、商業智慧於一身。雖是成功男人,卻是怕老婆的典範,在紛擾的棋局背後,他看到的卻是揚州鹽商的命運。

(10)歷史上大鹽商都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該劇圍繞一本秘密賬冊展開,描寫了乾隆年間以汪朝宗為代表的一代鹽商與乾隆、官僚、鹽工乃至天地會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揚州鹽商是乾隆皇帝取之不盡的錢袋子,可當西南戰事急需軍餉時,鹽商們的錢卻無法拿出,兩淮鹽政畏罪自殺。

阿克占奉旨催款,發現鹽商手中有本秘密賬冊,記載了多年來鹽商往來賬目,其中用於接駕和鹽官酬酢的銀子超千萬兩。鹽商以此為護身符,鹽官則心驚肉跳。阿克占決定先催捐輸再找賬冊,各式人等圍繞賬冊粉墨登場。

揚州鹽商四大總商在各自利益間有合作有較勁,但汪朝宗一直未把賬冊拿出,他不想讓兩淮鹽業陷入腥風血雨,以保住鹽業根基,將揚州建成月亮之城,以鹽利兼善天下。最終,汪朝宗向乾隆交出賬冊。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大鹽商都出自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