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

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

發布時間:2021-02-25 10:04:49

⑴ 如何運用多媒體進行歷史教學

多媒體教學手段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教學能把文本、動畫、影像等信息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它與通常所用的掛圖等直觀教具相比,具有容量大,反映內容更豐富;更為直觀、逼真;可充分調動視、聽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接受效率等特點。又由初中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提供更為豐富的歷史材料,改變以往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可將抽象內容具體形象化,復雜事物簡約化,並能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與效果,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自己,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現就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和局限性談談自己的淺見。
改變傳統歷史教學模式,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新的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指出: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的動力。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例如在現實教學中,學生學習課本知識時雖經過了老師的點撥與講解,學生也經歷了自己的學習與探究,但總是沒有看電視劇的效果好。數集電視劇看下來,學生幾乎能夠把所有人物的名字、性格特點及所經歷過的事情等記得一清二楚,可謂過目不忘。而學習為什麼沒有這個效果呢?其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興趣問題。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里,教師在課堂上處於中心位置,而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教師說什麼,學生記什麼。對學生而言,教師說的,課本上寫的都是本已經過去的抽象蒼白的歷史事實,離他們是那麼的遙不可及。新課程下,明確要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積極的參與者,教師要適時地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協助者。而多媒體技術正是學生由聽講者變成參與者的真正媒介。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歷史知識以多種形式,動態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種形式多樣、新穎獨特的教學手段,易吸引學生注意和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已過去的歷史事實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壓縮了空間感和距離感,變被動的「聽」、「記」為主動的「看」,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能夠激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通過投影歷史人物的圖像更直觀地認識鮮活的歷史人物;可以通過觀看一段影像資料來了解一段久遠的歷史事件,這種多媒體資源和手段的應用不但彌補了課本較晦澀、抽象的不足,又使歷史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使學生一直保持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應用多媒體設置歷史情境,能更好地實現歷史教學目標以前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的一般分為知識能力和思想教育兩部分,無論哪一部分都是結果性目標。結果性目標強調的是結果。而這種結果性目標,實際上忽略了教育教學過程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新課標定的是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只是其中之一。把「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作為課程目標,從根本上改變過去只重學習結果不重學習過程的弊病。新課標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要求歷史教學中應滲透集體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國情教育、人文主義教育等內容。而在傳統教學中,單靠教師語言描述,缺乏情境渲染,往往不能觸動學生靈魂進而產生共鳴。傳統的教學手段對課本上所講的歷史事實,老師和學生都是「置身事外」,學生聽老師客觀地簡要地敘述歷史過程,然後去記憶所謂的歷史結論。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發揮,而且也激不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和興趣,學習效果也會很差。學生不但缺乏參與和體驗,對歷史結論也往往沒有認同感,無論是課堂效果還是學生的記憶效果都不甚理想。而多媒體教學對於情感教育有著非凡的魔力運用聲像效果較強的感染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景,再現歷史場面,增強真實感,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感受當時那個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例如,講"鴉片戰爭"內容時,可播放電視劇《林則徐》中的幾個片段:官兵由於吸食鴉片,骨瘦如柴,導致戰鬥力極低;政府白銀外流,出現銀荒;人民吸食鴉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幾個鏡頭不僅形象地再現了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而且增強了學生對林則徐這位歷史人物的認識,也對毒品有了深刻的認識,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自覺地接受了防毒拒毒的教育。這比我們空洞的、苦口婆心的說毒品危害大,因此不要接觸毒品對學生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又如講《抗擊外來侵略》一節內容時可播放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兩段錄像片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與民族英雄同喜共悲,與歷史脈搏一起跳動,在激昂的氣氛中於心靈深處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強烈感染。
總之,只要合理運用多媒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一定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⑵ 如何在初中歷史課中使用多媒體教學

如何在初中歷史課中使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課件教學的作用和優點是有目共睹的,把它應用於歷史課教學中,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然而,如何在課堂上充分而有效地發揮其作用和優點,避免其缺點,使教學達到最優化,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達到教學最優化,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應用。
一、 教育性原則
這是從多媒體課件的編制角度進行要求的。「編制多媒體課件的目的是向學生傳授學科的基礎知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有益於學生個性的發展。」 所以,製作的課件要有明確的目標。在編制的過程中,首先要想到所要編制的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必須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因而編制的教學課件要有助於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同時,其要適合學生接受水平。課件的製作不能脫離使用對象現有的知識基礎的接受能力。在信息內容和容量的確定上,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使之經過努力能加以掌握;在結構安排上,要符合教學的原則和學習的規律,易於學生所接受。
二、科學性原則
這一個原則是從課件的編制以及使用的角度進行要求的。在編制方面,所編制的課件要能正確反映學科的基礎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並能用科學的方式表現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選取的素材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實性。2、文字表達要正確,符合科學事實,敘述要准確,例證和邏輯推理能深刻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3、圖片、圖表、動畫、特技等的運用要反映科學規律。
在使用方面,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高效、合理的原則。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具體要做到: 1、根據教育教學的需要進行優化組合,處理好各內容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比較,精心篩選,使內容之間達到最佳組合。胡亂搭配,隨意使用,會干擾學生視聽,擾亂學生思維,破壞教學秩序。2、在教學設計中選准最佳作用點,處理好歷史課教學內容與多媒體切入的關系。在課堂上,並非任何時候都收到好的效果,期間有一個抓時機,找切點的問題。教學內容與多媒體達到最佳對接、切入,方可收到好的效果。
三、 適用性原則
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選擇不是越先進越好,而是要以符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原則。在課件教學內容上,要注意精選,需要用的就用,不需要用的就不用。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目的,搜集不同的材料,製作成為不同內容的課件。不能只考慮技術原因而把與內容無關的背景圖片、易於分散學生注意力的聲音、影像等硬搬進課件。我們在注重課件生動性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它的知識性和適用性,把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以及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的相關感性材料搬上屏幕,這樣才適合於歷史教學課堂。
另外,還要提高教師素質,讓教師自己製作出適合與自己教學內容的課件。雖然,教師自己製作課件花費的時間多、精力大,但同樣,計算機專業人員製作的課件也會增加教學成本,同時並不可能適用於任何一個老師的教學和多層次的學生對象。相比之下,教師能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製作出適用於教學的課件。課件的製作和選擇都應該遵循適用性原則。
四、 交互性原則
現在的多媒體教室多為大教室,教師在講台上與學生的實際空間距離拉得很大,這使得教師的親和力減弱,而有的教師大部分時間集中在電腦屏幕上,甚至於坐在電腦桌後面,更讓學生感覺冰冷、陌生,缺少人情味。沒有感情的交流就沒有知識的交流,課堂應建構師——生、生——生多向主體的交流、交往模式,多媒體課件運用不好,容易成為課堂交流的障礙。所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應遵循交互性原則,實現人機之間的「友好」對話。而其交互性集中體現在學生主動參與創造更好的條件,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如何吸引學生參與。並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做出相應的反饋,表現的知識應該是可操縱的,而不是教材的電子搬家。課件要反映和支持學生的思想和見解,不能平鋪直敘,只表達教師意志,不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規律,實行單向教學。例如,適當設置一些疑問,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自學或解答某些難題。
同時,教師在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時應走下講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講解,通過師生間的情緒相互感染,適時切入課件,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從而達到直接溝通的人際互動效果和良好的人機之間的「友好」對話。
五、 效益性原則
編制教學課件要考慮經濟效益,以最小代價,得到最大收獲,也就是說要力爭用最小的人力、材料、經費和時間,製成大量優秀的教學課件。即根據周密的計劃,合理地調配人力,使用材料,核算經費,安排時間,特別要注意節約時間,製成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能夠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教學課件。
還有,製成的多媒體課件必須經得教學實踐反復證明,相對於傳統教育手段來講,能明顯提高效益,才是值得保留、肯定和擴大的。因此,在實際中不能片面追求課件的現代化、多樣化,而忽視教學目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件的精彩性的同時,還必須注重課件的知識性、效益性,必須遵循教學規律,正確處理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教學目的的關系,恰倒好處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以便較好地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⑶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准確恰當地運用好多媒體技術

1.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化繁為簡,加強對物理知識的反饋和檢測。 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快反饋、強矯正。但是在物理課上,常常要聯系的知識較多、內容較廣,過多講解和板書時間不夠,不講又會影響到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完整性。利用計算機貯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創設問題情境,指導學生獨立學習,並輔之以必要的反饋練習,及時肯定或解答,幫助學生總結學習方法,查找學習障礙,這樣可對學生對問題的思維過程、方式、結果的正確與否給予立即判斷,矯正思維過程,逐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壓強與浮力》這一章的「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中,不可避免地要牽涉到前面所學的「密度」、「壓強」、「力的合成」等知識。如果把相關的內容事先製成幻燈片,等到要聯系這些知識隨時調用,那麼,這節課既能突出主題,又能聯系相關知識;既內容豐富,又條理清楚。通過多媒體課件把各種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避免了過多的講解和板書,節省了時間,這樣有利於學生的理解,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增加了教學的容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習題課上練習較多,有的必須在課堂上掌握,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把物理知識製作成多種類型的課堂練習,多層次、多角度地呈現教學內容,設置立體性的教學空間,給傳統的啟發式、誘導式教學增添活力,大大提高學習過程的整體效應,同時增加知識容量,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內容,拓寬所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初三的物理知識分塊復習階段,教師要在課堂上進行全面的知識總結與大劑量的鞏固訓練活動。教師若在教學中使用事先製作好的多媒體課件輔助復習教學,則不但能增加物理課的教學容量,加大訓練密度,還能減輕教師的負擔,開闊學生視野,極大地提高了物理課的復習效率。 2.應用多媒體技術利於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組成學習動機的因素之一,興趣在動機中處於中心地位,是動機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的牽引力和加速器。 在物理教學中藉助多媒體技術優勢:形象生動的動畫效果、鮮艷的色彩、優雅的音樂、直觀的圖形,營造出情境交融的場景,能使學生融入鮮活的、生活化的物理知識情景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運動的快慢」這一節做新課導入時,首先播放運動會上百米賽跑的場景,再播放龜兔賽跑的動畫場面,學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過來,這時緊接著引出速度的物理意義,很快進入關於速度的教學情境當中,為後面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藉助多媒體技術可輕松引領學生進入直觀、形象甚至虛擬的場景,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學習興趣倍增,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3.應用多媒體技術利於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 傳統的教學往往在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問題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使如此,學生仍然感觸不深,易產生疲勞感甚至厭煩情緒。新課程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方法就是變革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在製作課件時,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化解重、難點,變抽象為具體,使之形象化、生活化、清晰化,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將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得以輕松接受,從而取得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如:在「大氣壓強」一節的教學中,採用多媒體技術模擬300多年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分拉兩個半球的馬匹從2匹增加到4匹、8匹,直到16匹,再用緊湊的馬蹄聲和馬匹的嘶鳴加以配音,直到「啪」的一聲,把兩個半球拉開,聲像並茂,把學生帶入了現場實驗情境,所有學生都十分投入。再利用多媒體技術對馬德堡半球進行剖析講解,強化了學生對大氣從四面八方施壓給半球的理解。對於「托里拆利實驗」,由於水銀對人體有害,我利用視頻演示實驗的整個過程,增加了學生的視覺沖擊感,使學生對大氣壓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突破了教學重點。 4.教師指導學生把網路作為自主學習工具。 對於讓學生使用計算機上網查資料,很多老師都沒有把握。剛開始教師可以教給學生這種方法,比如先指定某同學查查某方面的圖片或資源,下一課給全班同學看。如果查不到或者不知道如何查,學生就會向老師或者有經驗的同學請教。所以技術方面是沒有問題的。老師可以介紹幾個比較好的網站供學生瀏覽。有一次,我在上課前到一個網站上調出要用的課件,沒想到下面很多同學看到網頁一開,紛紛記下網站的地址,說明學生對這些教育網很感興趣。學校有區域網,我的物理資源庫一直是共享狀態,學生可利用上機時間自由察看,逐步讓網路變成學生學習的一種工具,就像碰到不認識的字我們要查字典一樣。 5.優化演示物理實驗。 在物理教學中,一些不易觀察、有危險性、無法或沒有條件實現的實驗,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用多媒體模擬實驗進行模擬演示,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獲得感性認識並對物理規律進行探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用多媒體模擬實驗模擬物理實驗能夠較為真實地再現物理變化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實驗的現象和細節,更直觀地看到操作過程與操作技巧,所以模擬實驗同樣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分子的運動、伽利略理想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原子的結構、核裂變和核聚變等實驗在現有條件在課堂上無法實現、不易實現或者不易觀察,我們用Flash多媒體課件模擬這些實驗,使不易觀察的物理現象變得形象生動,讓學生對這些物理現象有了直觀的感性認識,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⑷ 歷史教學中怎樣運用好多媒體資源

現在的課堂復多媒體設施主要是制投影機、電腦、掛圖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能有電子白板等。
歷史課堂其實是一個多維度的線性的教學課堂,因此如何用好現有的多媒體設備十分重要,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做好該堂課的PPT,使用投影機教學,這個PPT,要切合你這堂課要講的內容,最簡單的設計方法就是線性設計,按年代或教學內容的先後順序進行設計,多做課堂思考題和知識點討論題。將這些題目嵌入你的PPT中,在利用投影機講解時分配這些課堂互動的時間。
二、掛圖主要用在一些直觀展示項目上,例如人物、地圖分析、時間分析、條款陳述等內容上,實際上你用好了PPT,掛圖已經過時。
三、電子白板作為現代教學中一個較為領先的多媒體設備,如果你校有這個東西,那麼你完全可以將教學內容虛擬化,衍生出許多生臨其境、圖文並茂的教學方式,具體可以看看網上的電子白板教學演示

⑸ 如何在歷史課中更好地應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將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新型教學形式,它對於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其它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現代化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已經走進初中歷史的課堂,並以其特有的優勢改變了歷史課任憑老師一張嘴、一枝筆、一幅掛圖進行課堂教學的傳統形象。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課堂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恰當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是歷史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新知的動力。心理學研究也告訴我們,學生如果對學習對象產生興趣,他就可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而歷史學科一直被學生認為是一門較為枯燥乏味的學科,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那麼教學效果自然就會提高。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
在教學中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學資料(包括資料數據、聲音、錄像等)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在課堂有限的時空內,使學生增加接受知識的信息量,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的空間,為學生分析問題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學生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了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問題,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二)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給學生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他們能直觀地感知歷史時間的演進、地域空間的變遷、歷史人物的活動、重大事件的發展、社會形態的演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同時運轉,感性認識與理性有機結合,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如講《甲午中日戰爭》內容,可播放電影《甲午風雲》中的這樣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上奮勇抗敵,壯烈烈國;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避戰自保」;慈禧太後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大肆鋪張;北洋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在短時間里就毀滅在日本侵略手裡呢?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聯系李鴻章退縮避戰、慈禧太後鋪張浪費的鏡頭,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因此恰當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極大地拓展了教與學的時空界限,有效地揭示了歷史的變化發展過程,並激發了學生創造性思維,通過媒體提出新問題、新思路,推動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推動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歷史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計算機走進歷史課堂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首先,計算機具有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圖形、動畫、發聲等功能,能夠增加歷史教學內容及過程的趣味性,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走入過去的時光,重溫歷史事件。其次,計算機存儲量大、准確性高、直觀性強、處理速度快等特點,為歷史教師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了更先進、更有力的手段。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運用多媒體教學有許多優勢,但同時,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首先,教師的教育思想落後,也就是說教師對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這種教育改革還沒有徹底理解。
其次,過分講求形式,盲目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傾向。許多青年教師不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注重實效,認為運用多媒體手段就是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就越能顯示教學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從而忽視了傳統教學手段。為了上一節歷史教學示範課,常常為一支粉筆,幾張幻燈片就能解決的問題,也牽強地使用多媒體,而要花費幾倍甚至於幾十倍的精力去製作或請人製作多媒體課件,結果反而破壞了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效果無明顯增強。
第三,沒有從本質上突破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是把板書製成多媒體教學框面,加上一些音像、聲響等多媒體,只是讓書本搬家,把屏幕當成電子黑板,而沒有真正的實質內容。
第四,多媒體課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多媒體的運用並沒有真正把它應有的優勢發揮出來,沒有體現它的發散式思維的培養和啟發式教學的運用,還是線性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沒有利用多媒體起到更大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第五,歷史教師計算機技術不嫻熟。在製作課件交互性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都難以在課件教學中實現,更不用說人機交互了。
三、在歷史課堂中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建議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地進行歷史教育,而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和較其他學科更為嚴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狀況看,如何實現多媒體技術為歷史學科教學目標服務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運用,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轉變觀念,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變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整合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歷史學科中,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是轉變不重視多媒體技術在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或認為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太麻煩、太難的畏難情緒。二是要轉變已經把多媒體技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社會變革的動因,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也就是說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相聯系的。
(二)學習先進教育理念
目前歷史計算機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教師缺乏科學理論和先進理念作為理論基礎。對中學歷史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改進具有指導意義的有:
(1) 三大傳播理論。 ①「 四大要素決定論 」—— 貝羅認為,傳播過程有四個大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者。傳播的效果是由四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共同決定的。②「傳授雙向互動論」——施拉姆認為,傳播過程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傳者和受者都是傳播的主體。受者不僅接受信息而且對信息做出積極的反應。③「傳播五 W 論」——拉斯威爾認為:要描述什麼叫做傳播,可以概括成五 W : wh0 ,傳播者是誰; What ,傳播內容說什麼; Which Channel ,傳播的通道是么途徑; TO whom ,接受者是誰,即對誰說; With What Effect ,傳播達到什麼效果。
(2)兩種學習理論。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與「建構主義」,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紐厄爾等,基本觀點:①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形成,要通過學習者的主觀作用來實現。新學習的知識必須附著在原有知識結構的「附著點」上。只有學習者將外來的刺激同化於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才能發生有效的學習。②學習憑智力與理解,絕非盲目的嘗試。③學習過程是信息加工過程,人腦好似電腦,應建立學習過程的計算機模型。認知理論認為新知識一定要以舊知識為附著或拋錯點,認知的發展過程是同化、順應、平衡。
這兩種新教學理論要求歷史教師開發教學課件時做到:①利用多媒體優勢,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歷史教學軟體必須引導學生把已學的歷史知識與將要學習的歷史新知識建立起緊密地聯系。對舊歷史知識的整理科學越明晰,越有利於新知識附著,使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勢充分發揮。 ②要充分發揮計算機的特長,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既要符合青年學生求知慾強,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又要創設比較好的情境和情緒體驗,引出並保持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寓教於樂。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的存儲和調用功能,在課堂上展示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文字、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課本以外的內容或本學生的前沿知識。這就對教師的素質進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專業知識,更要在信息技術運用上「采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真正將多媒體教學的優點發揮到及至,達到「授人以漁」、「點石成金」的效果。③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參與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因為計算機輔助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時有些教師往往增大教學容量,一味追求高、深、難,把學生視為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計算機輔助歷史教學的本來意義,甚至加重學生的負擔。課堂教學採用計算機輔助手段,除了讓學生廣泛地獲取歷史知識,開闊視野外,更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其實,教師要把節約下來的時間還給學生,大膽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博採眾議。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不僅要研究歷史之「然」,而且要研究歷史之「所以然」。如果課堂教學能讓課本知識延伸,就能達到高層次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真正發揮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
(三)正確處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關系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要想取得應有的最佳效果,必須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來使用。針對教學中的具體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一般而言,像圖表、地圖、短小歷史影片、歷史圖片等資料、內容,可以藉助於多媒體工具來展現,這樣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對於一些板書,一些啟發式的提問,一些討論,則不必樣樣都採用多媒體工具來設計。有些通過老師的口頭表達,更容易與學生溝通,和學生產生共鳴。甚至有助於老師的課堂即興發揮,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所以,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多媒體手段,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我們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應從歷史課的授課類型和歷史教材內容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同時還要從初中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而心理學又告訴我們如果長時間單一做某種活動,會使人感到疲勞。),科學地運用多媒體使多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適當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設計一些人機對話類型的討論題、思考題,通過師生對話,學生討論,多媒體展示,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也會感到有有張有弛精神也會非常飽滿,也就不會出現冷場的現象了。總之,「教就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用什麼先進的教學手段都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四)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講授仍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的語言、教態、情感對初中生起著巨大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多媒體技術怎樣發展都不應該也不可能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教師表情以及身體、語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因此,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初中歷史教學不是老師撒手不管任憑計算機牽著學生走。我認為教師要時刻對課堂進行宏觀調控,同時應該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強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創設一些情景引導自學、思考和分析,使教師能按自己的需要組織教學,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不是受課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師在課堂的主導地位。因此,如何用好多媒體關鍵在教師。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工具,而不是為了使用工具而教學。可見,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仍起主導作用,學生仍起主體作用,媒體仍起中介作用。
(五)中學歷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加大教育投資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變革,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挑戰,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對教學形式的需求也越來越新穎多樣,這就需要每個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書本知識,還要有先進的教學技能。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每個合格的教師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作為一個歷史教師,應自覺地加強信息技術知識方面的學習與提高,隨時關注它的發展動態而不至於落後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會作、會用,更要用好。另一方面的事實是,目前還有許多學校沒有這方面的條件,利用多媒體從事教學還無法實現。即便是有條件的,也只是部分教師,偶而利用而已。要想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它來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惟有國家或當地政府加大對這方面地教育投入。
總之,我們只有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正視傳統歷史教學手段中的實用價值,二者相互結合,使它們互為所用、相輔相成,並在教學中自覺克服多媒體教學的消極方面,才能正確合理的使用它,最大限度的為提高歷史教學效果服務,從而真正進入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教學時代。

⑹ 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

一、多媒體在歷史抄教學中的優勢1.直觀性直觀性,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並能夠突出要點,有助於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誇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藉助多媒體直觀教學,努力再現過去歷史的生動情景,為學生直接觀察和認識過去塑造了有價值的形象,從而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歷史知識。2.圖文聲像並茂興趣情境復現法,是歷史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圖文聲像並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提高教學效果。在這方面,多媒體技術凸顯其優勢:多媒體功能齊全強大,採用某種多媒體軟體把歷史圖片、照片、地圖、文物、電影和錄像等製成歷史教學軟體,可以復現或再現歷史情境。3.大信息量、大容量性大信息量、大容量性,節約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二、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歷史記錄的是過去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場景,遠離現在,因而與現實有隔離感,使得傳統的歷史課堂無法擺脫抽象

⑺ 在歷史教學中怎樣充分的利用多媒體

多媒體教育是一種綜合運用聲音、文字、圖像、視頻等多種媒體的現代教學技術。
多媒體技術運用於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堂有限的時空內,使教學由「粉筆加黑板,教師一言堂」的靜態灌輸逐步向圖文聲像並茂的動態傳播過渡使學生的視聽感官得到充分運用,從而增加學生接受知識的信息量,提高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既學到文化知識,培養了技能,又受到了情感與品德教育的熏陶。這樣高效率、高質量的教育方法,有利於拓闊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質素,更好地實行素質教育。當然對於多媒體存在的缺陷,應該學會趨利避害。
一、運用多媒體有利於為學生創設教學環境,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 「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 」。但是如果高中歷史教師枯燥的講授歷史課本內容往往是索然無味的。因為歷史,就是指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也就是過去的一切就叫歷史。 在高中階段,歷史內容主要涉及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並且主要是要求學生掌握基本史實。這些歷史都離我們生活的年代比較遠,而且跟今天或身邊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系,所講到的事件、人物大多難以記憶,理解抽象。因此,背誦歷史內容往往是枯燥無味的。在這個情況下,利用多媒體為他們創設歷史情境,他們更易於學習和有興趣學習。 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適當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課前搜集的歷史資料講相關的歷史小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並始終讓學生處於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方便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歷史學科屬於社會科學,有些知識並不像自然科學中的實驗現象那麼直觀,教材中某些內容比較抽象,特別是政治模塊中的必修一中的政治概念,有時候教師也難以用語言講清,加上歷史課中重點、難點較多,有時單靠教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也很費力。而多媒體的信息符號有文本、圖形、圖表、圖像、音頻、視頻、動畫;有靜止的、運動的、分散的、合成的、視覺的、聽覺的。這些表現形式多樣化的多媒體信息,對於抽象的概念、原理可以用文字描述、圖片展示,也可以用動畫模擬現實全過程。如果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能使學生耳聞目睹,既可增加生動感,使學生很容易的理解比較難懂的問題,又容易突破重點、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最優化。
例如在講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五課《開辟新航路》」內容時,對於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即是教學中的難點也是重點。如果僅僅憑借語言的描述,學生往往難以聽明白,不如直觀的通過圖示加深印象。於是我在課堂上使用自製的多媒體課件, 分別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過程。在路經重要地點時,能自動、醒目地顯示所經地點的名稱,並配以聲音講解。學生看了演示動畫後效果很好,大多能講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這樣運用多媒體技術,就很好的解決了難點問題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國家新課程標准採用三維教學目標的分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應高中歷史教學來說主要是三大任務,包括基礎的歷史知識,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三項任務。而其中開發和培養智能是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智力結構中,思維力佔了特殊的地位,它是智力活動的方法和核心。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為重要,也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多媒體的表現力強,信息量大,可以在課堂上再現歷史場景,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畫面,展開豐富的想像,進行積極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 陶冶學生情操, 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高中歷史教學目標中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簡而言之,就是思想教育是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在歷史教學中,思想教育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如果教師只照課本讀書,學生會覺得很枯燥,印象也不深,尤其是文化科技部分,講起來難度比較大,偏偏文化科技歷史就是進行愛國主義的最好材料。同時,愛國主義也是歷史教育的主要教學任務,但如果學生對祖國歷史的感性認識不足,就難以產生對祖國的感情,更難講是愛國情感。因此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多使用歷史圖片、錄像、紀錄片等多媒體教材,這不僅使教師上課上得比較生動、形象,而且可以讓學生通過感知、聯想、理解、情感等心理功能,體會某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民族外交等方面的狀況,同時也強化了思想教育,並且教育形式也不會流於形式和不為學生所接受。
五、運用多媒體教學應該趨利避害
哲學中有矛盾論,就是實物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對於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不僅有利於課堂教學,而且相對傳統教案,電子教案具有多媒體效果、以超文本方式組織信息、便於教案的修改、便於攜帶復制交流等等優點,但是多媒體教學也有不利的部分。
流速快,內容繁。 課件教學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而自豪。但如果整個教學過程從頭到尾充斥著大量復雜的信息、不停轉動的畫面,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速度,象電視或電影畫面那樣一閃而過,不斷地向學生灌輸,這樣的「填鴨」式教學形式會引起學生的「消化不良」,扼殺了學生創造的機會。
不利於因材施教。 而多媒體課件是教師事先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的教學軟體,其執行的過程是不變的。在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同,上課的反映就不同,多媒體課件肯定也不可能設計到課堂教學變化的各種情況,以及根據各種情況所做的各種變化。
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實驗能力的提高。 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增強了教學的形象性和直觀性,使很多難以理解的現象變得直觀、明了。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應該在日常教學中注意以下問題。
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地位。雖然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作用非常重要,但我認為多媒體課件教學同樣要明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要注重如何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索性學習。多媒體教學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宰,更不能代替課堂的教學活動,而只能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方面,一個必要的補充。
運用進度要適當。 多媒體課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但如果老師在進行課件展示時速度把握不當,大量的信息在眼前一閃而過,學生還來不及思考、理解,這種 「囫圇吞棗」似的學習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把握「火候」,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維活動時間,確保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
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點,克服其缺點,只有這樣才不會在影響正常教學工作的前提下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⑻ 如何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初中歷史教學

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從單純地講授知識,轉變為設計教材,啟導學生學習;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自主學習,開拓智力,發展能力。因此如何運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⑼ 如何運用多媒體課件上好初中歷史課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將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新型教學形式,它對於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其它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現代化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已經走進初中歷史的課堂,並以其特有的優勢改變了歷史課任憑老師一張嘴、一枝筆、一幅掛圖進行課堂教學的傳統形象。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課堂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恰當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是歷史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新知的動力。心理學研究也告訴我們,學生如果對學習對象產生興趣,他就可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而歷史學科一直被學生認為是一門較為枯燥乏味的學科,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那麼教學效果自然就會提高。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
在教學中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學資料(包括資料數據、聲音、錄像等)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在課堂有限的時空內,使學生增加接受知識的信息量,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的空間,為學生分析問題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學生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了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問題,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二)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給學生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他們能直觀地感知歷史時間的演進、地域空間的變遷、歷史人物的活動、重大事件的發展、社會形態的演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同時運轉,感性認識與理性有機結合,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如講《甲午中日戰爭》內容,可播放電影《甲午風雲》中的這樣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上奮勇抗敵,壯烈烈國;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避戰自保」;慈禧太後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大肆鋪張;北洋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在短時間里就毀滅在日本侵略手裡呢?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聯系李鴻章退縮避戰、慈禧太後鋪張浪費的鏡頭,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因此恰當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極大地拓展了教與學的時空界限,有效地揭示了歷史的變化發展過程,並激發了學生創造性思維,通過媒體提出新問題、新思路,推動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推動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歷史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計算機走進歷史課堂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首先,計算機具有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圖形、動畫、發聲等功能,能夠增加歷史教學內容及過程的趣味性,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走入過去的時光,重溫歷史事件。其次,計算機存儲量大、准確性高、直觀性強、處理速度快等特點,為歷史教師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了更先進、更有力的手段。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運用多媒體教學有許多優勢,但同時,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首先,教師的教育思想落後,也就是說教師對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這種教育改革還沒有徹底理解。
其次,過分講求形式,盲目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傾向。許多青年教師不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注重實效,認為運用多媒體手段就是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就越能顯示教學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從而忽視了傳統教學手段。為了上一節歷史教學示範課,常常為一支粉筆,幾張幻燈片就能解決的問題,也牽強地使用多媒體,而要花費幾倍甚至於幾十倍的精力去製作或請人製作多媒體課件,結果反而破壞了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效果無明顯增強。
第三,沒有從本質上突破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是把板書製成多媒體教學框面,加上一些音像、聲響等多媒體,只是讓書本搬家,把屏幕當成電子黑板,而沒有真正的實質內容。
第四,多媒體課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多媒體的運用並沒有真正把它應有的優勢發揮出來,沒有體現它的發散式思維的培養和啟發式教學的運用,還是線性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沒有利用多媒體起到更大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第五,歷史教師計算機技術不嫻熟。在製作課件交互性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都難以在課件教學中實現,更不用說人機交互了。
三、在歷史課堂中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建議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地進行歷史教育,而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和較其他學科更為嚴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狀況看,如何實現多媒體技術為歷史學科教學目標服務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運用,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轉變觀念,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變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整合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歷史學科中,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是轉變不重視多媒體技術在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或認為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太麻煩、太難的畏難情緒。二是要轉變已經把多媒體技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社會變革的動因,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也就是說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相聯系的。
(二)學習先進教育理念
目前歷史計算機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教師缺乏科學理論和先進理念作為理論基礎。對中學歷史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改進具有指導意義的有:
(1)
三大傳播理論。 ①「 四大要素決定論 」——
貝羅認為,傳播過程有四個大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者。傳播的效果是由四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共同決定的。②「傳授雙向互動論」——施拉姆認為,傳播過程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傳者和受者都是傳播的主體。受者不僅接受信息而且對信息做出積極的反應。③「傳播五
W 論」——拉斯威爾認為:要描述什麼叫做傳播,可以概括成五 W : wh0 ,傳播者是誰; What ,傳播內容說什麼; Which
Channel ,傳播的通道是么途徑; TO whom ,接受者是誰,即對誰說; With What Effect ,傳播達到什麼效果。
(2)兩種學習理論。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與「建構主義」,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紐厄爾等,基本觀點:①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形成,要通過學習者的主觀作用來實現。新學習的知識必須附著在原有知識結構的「附著點」上。只有學習者將外來的刺激同化於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才能發生有效的學習。②學習憑智力與理解,絕非盲目的嘗試。③學習過程是信息加工過程,人腦好似電腦,應建立學習過程的計算機模型。認知理論認為新知識一定要以舊知識為附著或拋錯點,認知的發展過程是同化、順應、平衡。
這兩種新教學理論要求歷史教師開發教學課件時做到:①利用多媒體優勢,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歷史教學軟體必須引導學生把已學的歷史知識與將要學習的歷史新知識建立起緊密地聯系。對舊歷史知識的整理科學越明晰,越有利於新知識附著,使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勢充分發揮。

②要充分發揮計算機的特長,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既要符合青年學生求知慾強,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又要創設比較好的情境和情緒體驗,引出並保持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寓教於樂。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的存儲和調用功能,在課堂上展示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文字、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課本以外的內容或本學生的前沿知識。這就對教師的素質進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專業知識,更要在信息技術運用上「采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真正將多媒體教學的優點發揮到及至,達到「授人以漁」、「點石成金」的效果。③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參與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因為計算機輔助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時有些教師往往增大教學容量,一味追求高、深、難,把學生視為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計算機輔助歷史教學的本來意義,甚至加重學生的負擔。課堂教學採用計算機輔助手段,除了讓學生廣泛地獲取歷史知識,開闊視野外,更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其實,教師要把節約下來的時間還給學生,大膽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博採眾議。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不僅要研究歷史之「然」,而且要研究歷史之「所以然」。如果課堂教學能讓課本知識延伸,就能達到高層次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真正發揮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
(三)正確處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關系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要想取得應有的最佳效果,必須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來使用。針對教學中的具體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一般而言,像圖表、地圖、短小歷史影片、歷史圖片等資料、內容,可以藉助於多媒體工具來展現,這樣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對於一些板書,一些啟發式的提問,一些討論,則不必樣樣都採用多媒體工具來設計。有些通過老師的口頭表達,更容易與學生溝通,和學生產生共鳴。甚至有助於老師的課堂即興發揮,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所以,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多媒體手段,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我們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應從歷史課的授課類型和歷史教材內容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同時還要從初中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而心理學又告訴我們如果長時間單一做某種活動,會使人感到疲勞。),科學地運用多媒體使多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適當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設計一些人機對話類型的討論題、思考題,通過師生對話,學生討論,多媒體展示,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也會感到有有張有弛精神也會非常飽滿,也就不會出現冷場的現象了。總之,「教就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用什麼先進的教學手段都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四)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講授仍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的語言、教態、情感對初中生起著巨大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多媒體技術怎樣發展都不應該也不可能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教師表情以及身體、語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因此,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初中歷史教學不是老師撒手不管任憑計算機牽著學生走。我認為教師要時刻對課堂進行宏觀調控,同時應該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強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創設一些情景引導自學、思考和分析,使教師能按自己的需要組織教學,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不是受課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師在課堂的主導地位。因此,如何用好多媒體關鍵在教師。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工具,而不是為了使用工具而教學。可見,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仍起主導作用,學生仍起主體作用,媒體仍起中介作用。
(五)中學歷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加大教育投資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變革,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挑戰,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對教學形式的需求也越來越新穎多樣,這就需要每個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書本知識,還要有先進的教學技能。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每個合格的教師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作為一個歷史教師,應自覺地加強信息技術知識方面的學習與提高,隨時關注它的發展動態而不至於落後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會作、會用,更要用好。另一方面的事實是,目前還有許多學校沒有這方面的條件,利用多媒體從事教學還無法實現。即便是有條件的,也只是部分教師,偶而利用而已。要想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它來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惟有國家或當地政府加大對這方面地教育投入。
總之,我們只有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正視傳統歷史教學手段中的實用價值,二者相互結合,使它們互為所用、相輔相成,並在教學中自覺克服多媒體教學的消極方面,才能正確合理的使用它,最大限度的為提高歷史教學效果服務,從而真正進入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教學時代。

閱讀全文

與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