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杜甫的詩深刻反映了歷史時代的特點,被後人稱為什麼
詩聖」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詩,反映了那個復雜、動盪的歷史時代,被後人稱為「詩史」。
詩史杜甫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756)唐軍陳陶斜大敗,繼而敗於青坂,杜甫有《悲陳陶》、《悲青坂》;收復兩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九節度兵圍鄴城,看來勝利在即,杜甫寫了《洗兵馬》,其中提到勝利消息接踵而至,提到回紇軍助戰、在長安受到優待的事,提到平叛諸將的功業。"三吏"、"三別"則是在九節度兵敗鄴城,為補充兵源而沿途徵兵時所作。
2.杜甫的有些詩,還可補史之失載,如《三絕句》中寫道渝州、開州殺刺史的事,未見史書記載。從杜詩中可見安史亂後蜀中的混亂情形。而《憶昔》則描述了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他的詩,提供了史的事實,可以證史,刻可以補史之不足。
3.杜詩提供了比事件更為廣闊、更為具體也更為生動的生活畫面。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的有些詩,雖不是直接寫時事,只寫一己的感慨,但由於他是在顛沛戰亂之中,與這場災難息息相關,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離時局,因此從他的感愴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其時社會的某些心理狀態。從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說,這一類詩,也具有詩史的意義。
❷ 反映安史之亂的唐詩有哪些
1.
杜甫《三吏》、《三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哀江頭》、《春望》、《悲陳陶》、《不見》、《兵車行》
2.
李白《古風》
3.
岑參《山房春事》
4.
李華《春行即興》
5.
韋應物《寄暢當》
❸ 哪一首詩反應了安史之亂這一事件
悲陳陶
杜甫
孟東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❹ 杜甫《悲陳陶》中房琯的軍事能力怎樣,最終結局如何
我覺得杜甫《悲陳陶》中房琯的軍事能力一般,他最後是在赴京任職途中不幸回患病死去的。
房琯字答次律,是河南人,是正諫大夫房融的孩子,曾做過唐朝的宰相。房琯年輕的時候非常好學,風儀沉穩,生性淡泊,有不錯的政治才能深受百姓愛戴。
他採用了春秋時期車戰之法,以牛車兩千乘進攻,命馬步軍護衛。但叛軍卻借著天時,揚塵縱火,取得了勝利。唐軍大敗後,只有部分士兵逃了出來。 後來房琯又率南軍與叛軍交戰,再次失敗。
我覺得就從這次事件裡面就可以看出房琯的軍事才能不太好,不過房琯最後的結局還是不錯的。
❺ 悲陳陶的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冬。當年十月,宰相房琯上疏唐肅宗,自請帶兵收復專兩京。十月二十一日,唐屬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房琯「高談有餘而不切事」,用兵以春秋車戰之法,結果唐軍大敗,死傷四萬餘人。此詩題註:「陳濤斜,在咸陽縣,一名陳陶澤。至德元年十月,房琯與安守忠戰,敗績於此。」來自西北十郡(今陝西一帶)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陳陶戰場,景象非常慘烈。杜甫這時被困在長安,目睹叛軍的驕縱殘暴,有感於陳陶之敗的慘烈而作此詩。
❻ 杜甫的《悲陳陶》表現了詩人什麼情感是怎樣運用對比抒發情感的簡要分析
這是一場遭到慘重失敗的戰役。杜甫是怎樣寫的呢?他不是客觀主義地描寫四萬唐軍如何潰散,乃至橫屍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鄭重的筆墨大書這一場悲劇事件的時間、犧牲者的籍貫和身份。這就顯得庄嚴,使「十郡良家子」給人一種重於泰山的感覺。因而,第二句「血作陳陶澤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這一開頭,把唐軍的死,寫得很沉重。
至於下面「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兩句,不是說人死了,野外沒有聲息了,而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說戰罷以後,原野顯得格外空曠,天空顯得清虛,天地間肅穆得連一點聲息也沒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萬義軍同日死」這樣一個悲慘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氣氛和感受。
詩的後四句,從陳陶斜戰場掉轉筆來寫長安。寫了兩種人,一是胡兵,一是長安人民。「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兩句活現出叛軍得志驕橫之態。胡兵想靠血與火,把一切都置於其鐵蹄之下,但這是怎麼也辦不到的,於無聲處可以感到長安在震盪。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傷,他們北向而哭,向著陳陶戰場,向著肅宗 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軍收復長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間著一「更」字,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情緒。
陳陶之戰傷亡是慘重的,但是杜甫從戰士的犧牲中,從宇宙的沉默氣氛中,從人民流淚的悼念,從他們悲哀的心底上仍然發現並寫出了悲壯的美。它能給人們以力量,鼓舞人民為討平叛亂而繼續斗爭。
從這首詩的寫作,說明杜甫沒有客觀主義地展覽傷痕,而是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他根據戰爭的正義性質,寫出了人民的感情和願望,表現出他在創作思想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❼ 杜甫的悲陳陶是如何體現「以史入詩」的
這首詩敘寫了戰爭的時間、地點和結果,以及陣亡將士的籍貫、身份,描寫了得勝者的驕狂、百姓的悲傷和期盼,具體真實地再現了陳陶之戰的歷史。
❽ 杜甫的《悲陳陶》表現了詩人什麼情感
杜詩「群胡來歸來血洗箭,源仍唱胡歌飲都市」兩句活現出叛軍得志驕橫猖狂之態,寫出了對叛軍的仇恨;最後兩句寫到百姓北向而哭,表現了百姓對官軍收復長安的渴望,寫出了詩人對長安百姓的同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簡析:此詩講述的是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冬,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唐軍四五萬人幾乎全軍覆沒的情事。前四句渲染戰敗後肅穆沉重的氛圍;後四句先寫胡兵的驕橫,後寫長安人民對官軍收復長安的渴望。
❾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
隴西行
(唐)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深閨回夢里人。
【註解答】:
1、隴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錦:這里指戰士。
3、無定河:在陝西北部。
4、深閨:這里指戰死者的妻子。
【韻譯】:
唐軍將士誓死橫掃匈奴奮不顧身;
五千身穿錦袍的精兵戰死在胡塵。
真可憐呵那無定河邊成堆的白骨,
還是少婦們夢中相依相伴的戀人。
❿ 古詩《悲陳陶》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長安百姓的同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此詩簡析:此詩講述的是唐肅宗至回德元載(756年)答冬,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唐軍四五萬人幾乎全軍覆沒的情事。前四句渲染戰敗後肅穆沉重的氛圍;後四句先寫胡兵的驕橫,後寫長安人民對官軍收復長安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