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四軍五師後來怎麼樣了
解放戰爭前夕,新四軍進行整編,第3師黃克誠部劃歸東北野戰軍,第5師李先念部改編為內中原軍區,其餘部隊整容編為華東野戰軍。
新四軍第5師、八路軍南下支隊、河南軍區部隊與冀魯豫軍區部隊一部組成中原軍區,由李先念任司令員,鄭位三任政治委員,王樹聲任副司令員,王震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首道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下轄河南、江漢、鄂東軍區和2個縱隊,主要活動於桐柏山、大洪山、大悟山地區。翌年6月下旬,國民黨調集30萬人的兵力圍攻中原軍區部隊。中原軍區領導機關率主力部隊向西突圍,陸續轉到晉冀魯豫、陝甘寧解放區,並分別納入晉冀魯豫軍區和晉綏軍區建制;另一部向東突圍,進入蘇皖解放區,列入華中野戰軍序列。
B. 新四軍出了幾位開國元帥,大將,多少將軍。新四軍鮮為人知的歷史
1955年授銜的1614名開國將帥中,有252人是新四軍將領。其中新四軍將領有1名元帥、4名大將、13名上將、48名中將、186名少將。
元帥:陳 毅
大將:粟 裕、徐海東、黃克誠、張雲逸。
上將:韋國清、葉 飛、劉 震、宋時輪、張愛萍、陳士榘、洪學智、鍾期光、賀炳炎、唐 亮、傅秋濤、賴傳珠。
中將:王必成、方正平、鄧逸凡、孔石泉、盧 勝、田維揚、皮定均、成 鈞、劉 飛、劉興元、劉先勝、劉培善、楊梅生 、李 耀、李雪三、吳信泉、余立金、張 震、張 藩、張天雲、張池明、張翼翔、陳 康、陳慶先、陳先瑞、林維先、周志堅、趙啟民、饒子健、饒守坤、陶 勇、蕭望東、
黃火星、康志強、梁從學、梁興初、韓振紀、彭 林、彭明治、覃 健、溫玉成、謝有法、賴 毅、廖漢生、譚希林、滕海清、吳法憲、邱會作。
少將:丁先國、王 直、王 勝、王才貴、王義勛、王鳳梧、王東保、王興綱、王良太、王其梅、王紹南、王集成、王德貴、方 正、鄧少東、鄧龍翔、龍 潛、葉建民、喬信明、朱 軍、朱雲謙、朱紹清、伍瑞卿、劉少卿、劉文學、劉亨雲、劉清明、劉錦平、劉毓標、江擁輝、江燮元、齊 勇、
湯光恢、阮賢榜、孫克驥、杜國平、嚴 光、蘇煥清、楊漢林、楊煥民、李 元、李 毅、李人林、李木生、李少元、李文一、李書全、李世安、李世焱、李國厚、李景瑞、李彬山、吳子傑、吳世安、吳華奪、吳自立、吳詠湘 、吳林煥 、吳誠忠、吳嘉民、何克希、何志遠、何振亞、邱子明、
邱相田、余 明、餘光茂、汪乃貴、汪少川、汪克明、沈啟賢、宋 文、宋維栻、張 忠、張萬春、張雲龍、張開荊、張元培、張太生、張日清、張文碧、張闖初、張秀龍、張培榮、張崇文、張銍秀、張雍耿、張竭誠、張震東、張潮夫、陳仁洪、陳茂輝、陳忠梅、陳鐵君、陳銳霆、林 彬、幸元林、
羅 通、羅華生、羅應懷、羅若遐、羅厚福、羅桂華、羅維道、羅湘濤、周 彬、周文在、周長勝、周世忠、周志剛、周純麟、周明國、胡大榮、胡定千、胡炳雲、胡繼成、趙 俊、鍾 偉、鍾發宗、鍾國楚、鍾明彪、段煥競、宮乃泉、姜茂生、祝世鳳、胥治中、賀大增、姚運良、栗在山、倪南山、
徐光華、徐體山、高志榮、郭金林、郭成柱、唐健伯 、資 鳳、梅嘉生、黃 遠、黃 霖、黃一平、黃仁廷、黃玉庭、黃煒華、黃思沛、黃德魁、蕭元禮、蕭遠久、蕭學林、曹丹輝、曹玉清、常玉清、符確堅、韓東山、彭顯倫、彭勝標、彭德清、董洪國、覃土冕、喻新華、程業棠、傅紹甫、
童炎生、曾如清、謝 銳、謝雲暉、謝勝坤、謝振華、謝錫玉、藍 僑、詹化雨、闕中一、蔡 永、蔡長風、蔡炳臣、廖成美、廖政國、譚友林、譚知耕、熊 挺、熊兆仁、熊作芳、熊應堂、魏天祿、江騰蛟。
(2)新四軍5師歷史到哪裡查擴展閱讀
新中國開國將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創建的歷史進程中的革命功臣和驍勇戰將。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披荊斬棘、淋槍沐彈、流血犧牲創建了可歌可泣、彪炳歷史的英雄業績。
聶榮臻是最後一位逝世的開國元帥,肖勁光是最後一位去世的開國大將,呂正操是最後一位逝世的開國上將,而最後一位開國中將張震也在去年9月3日溘然長逝,享年101歲。
從2010年至今,每年開國將軍的隕落數量都在兩位數以上,分別是2010年的29人,2011年的25人,2012年的14人,2013年的10人,以及2014年的14人,2015年的20人,2016年的10人。
截至2017年4月11日,1614名「開國將帥」只剩下最後30人。
C. 新四軍五師主力在解放軍的那個部隊啊
新四軍5師中復原突圍後,制13旅,15旅進至陝西商南縣,與在當地堅持斗爭的陝南遊擊隊會合。後來的情況實在不清楚了。
主力359旅繼續北上,進入陝甘寧邊區。後來西北野戰軍王震的第二縱隊,主力就是359旅。
後來全軍整編,從西野開始往下排番號。西野2縱應該就是全軍的第2軍。359旅改稱第5師。後來,第2軍49年l0月中旬進軍新疆,至1950年3月,先後進駐南疆之喀什、疏附、阿克蘇、焉耆等地區。第2軍兼喀什軍區,下轄喀什、阿克蘇和田等4個軍分區。5月,抽調部隊組建騎兵師。此後,第2軍擔負保衛國防,鞏固治安,參加生產建設等任務。1952年3月,騎兵師撤銷。1953年3月,第2軍番號撤銷,軍部整編為南疆軍區;第4師整編為步兵第4師;第5、第6師整編為新疆農業建設第1、第2師。
D. 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的歷史
1941年1月「復皖南事變」後,中制共中央重建新四軍,將原新四軍所屬部隊整編為7個師,以李先念率領的豫鄂挺進縱隊編為第五師。李先念任師長兼政治委員,劉少卿任師參謀長,任質斌任師政治部主任。全師共15000餘人。1942年5月五師司令部遷駐大悟山下白果樹塆,此舊址房屋為磚木結構,大小5間,面積約300平方米。在這里,李先念、鄭位三、陳少敏等五師領導運籌帷幄,率領全體將士,依靠人民群眾,在3年多的時間里,對日偽軍的主要戰斗達1260餘次,共殲滅日偽軍4.3萬餘人。至1945年,創建了地跨鄂、豫、皖、湘、贛五省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總面積達30萬平方公里,隊伍發展到5萬餘人。新四軍第五師在白果樹灣和四周鄰村還開辦了一些工廠,如兵工廠、卷煙廠、造紙廠、印刷廠、毛巾廠、縫紉廠、被服廠、榨油廠等,還設有銀行,開辦了《七七報》社、消費合作社等。
1978年於村北修建大悟縣博物館白果樹塆陳列室。陳列有五師革命斗爭史料和部分革命文物,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E. 新四軍第一師的歷史資料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蘇中和蘇浙皖邊創建抗日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活動於蘇中地區的蘇北指揮部及所屬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所轄第1、第2、第3縱隊依次改編為第1、第2、第3旅。粟裕任師長,劉炎任政治委員,鍾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全師共1.1萬餘人。
2月,第1師討伐投敵的原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軍副總指揮李長江部。4月,成立蘇中軍區,由第1師師部兼軍區機關,粟裕、劉炎分別兼任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所轄第2、第3、第4軍分區,分別由第2、第1、第3旅兼。7~8月,與新四軍第3師配合,挫敗了日偽軍對蘇北、蘇中地區的大「掃盪」。9月,第1、第2旅各一部進至江都、高郵、寶應地區,開辟新根據地;第3旅一部進至啟東、海門、南通地區,打破日偽軍的分割、封鎖。10月,新四軍第6師第18旅從蘇南進入江(都)高(郵)寶(應)地區,不久劃歸第1師建制並兼第1軍分區。11月,葉飛任第1師副師長。12月,第1師在冬季反「掃盪」作戰中,集中10個團的兵力,採取截擊、圍攻、襲擊等戰術,殲滅日偽軍500餘人,取得如皋縣豐利鎮和東台縣三倉鎮等戰斗的勝利。
1942年5月,第1師以抗大蘇中大隊為基礎成立抗大第9分校(後改為蘇中公學)。6月起,第1師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反日偽軍「清剿」的斗爭,相繼取得南通縣(今通州)石港、謝家渡等戰斗的勝利,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同時,實行精兵簡政和主力軍地方化,各旅保留1個主力團,其餘各團編入地方武裝,提高了主力和地方武裝的戰鬥力。11月,第1、第6師領導機關合並,歸粟裕統一指揮,對外仍保留原番號。12月,蘇中軍區海防團擴建為海防縱隊,開展海上抗日斗爭,開辟了蘇中與蘇北、山東、浙江等地區的海上交通線。年底,第2旅主力南渡長江,與第6師第16旅合編,仍稱第16旅。第2旅留在蘇中的人員重組第2軍分區機關(1944年11月撤銷)。
1943年4~12月,蘇中各部隊全力支援第4軍分區軍民在南通、如皋、海門、啟東地區進行的反「清鄉」斗爭。第1師開展整風運動,進行軍政訓練。8月,挫敗日偽軍8000餘人對東台、泰興地區的「掃盪」。
1944年,第1師開展攻勢作戰。1月,在高郵、泰興等地攻克日偽軍據點17處。3月,取得車橋戰役的勝利,打通了與淮北、淮南、蘇北的戰略聯系。9~10月,第4軍分區軍民接連發動攻勢,歷時45天,取得反「清鄉」斗爭的勝利。在此期間,劉先勝任第1師參謀長。12月,成立第5、第6軍分區,在蘇南丹(陽)北、武(進)北和蘇(州)常(熟)太(倉)澄(江陰)錫(無錫)地區恢復和加強武裝建設,保障長江南北交通的順暢。12月下旬,粟裕率3個團南渡長江,執行中共中央賦予的發展東南的戰略任務。葉飛繼任蘇中軍區司令員。同時,成立蘇中軍區教導旅。
1945年1月,第1師南下部隊與第16旅在浙江省長興地區會師後,成立蘇浙軍區,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未到職),下轄2個軍分區和4個縱隊:第16旅編為第1縱隊,浙東游擊縱隊編為第2縱隊,第1師南下部隊編為第3縱隊,4月由葉飛率教導旅3個團第2批南下,編為第4縱隊。蘇浙軍區主力在浙西天目山地區擊退國民黨頑軍的進攻,取得三次自衛反擊戰的勝利,開辟了蘇浙皖邊敵後根據地。4月下旬,蘇中軍區主力在高郵縣三垛伏擊戰中獲勝,殲滅日偽軍1800餘人。第1師主力相繼南下後,管文蔚任蘇中軍區司令員,陳丕顯任政治委員。7月,蘇中軍區重新組建教導旅,8月,又迅速組成3個旅。
8月中旬,蘇浙軍區部隊開展對日偽軍大反攻作戰,連續攻克高淳、溧陽、金壇、宜興、溧水、句容、長興、安吉、郎溪、廣德、南匯等縣城,威逼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蘇中軍區部隊向日偽軍發動猛烈進攻,連克揚中、靖江、啟東、東台、興化、寶應、泰興、如皋、海門、鹽城諸城,使蘇中、蘇北連成一片。10月,蘇浙軍區部隊撤至蘇中、蘇北,其第2、第4縱隊及蘇中軍區教導旅編為新四軍第1縱隊;第1、第3縱隊分別編為華中野戰軍第6、第8縱隊;蘇中軍區部隊編為第7縱隊。
新四軍第1師在抗日戰爭中,殲滅日偽軍6.6萬餘人。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隊發展到3.1萬餘人,組建地方武裝6000餘人。
F. 新四軍第五師的2戰爭烽火
在抗戰的日子裡,新四軍五師完成了對武漢的戰略包圍,先後抗擊了15萬日軍、8萬偽軍,對日偽軍主要戰斗1262次,斃傷俘日偽軍和投誠反正官兵4.3萬多人。新五師配合國民黨正面戰場採取強有力的軍事行動,粉碎了日偽軍在鄂豫邊區和鄰近地區發動的軍事進攻。在日偽頑夾擊中,第五師主力和地方武裝發展到5萬餘人,民兵30餘萬人;邊區擴大到鄂豫皖湘贛5省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和1300萬人口,38個縣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5日,朱德總司令在對日軍的命令中指出:在鄂豫兩省的日軍,應派代表到大悟山,接受李先念將軍之命令。新四軍五師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立即動員全部力量占據轄區內的大小城市和交通要道,命令日偽軍在一定時間內繳械投降,並在指定地點集結,否則予以消滅。邊區黨委、行署成立武漢工作委員會,並任命楊經曲為武漢先遣軍司令,負責接洽日偽軍投降,同時派出先遣隊進入武漢市區宣傳調查,准備接管武漢。在10餘天的受降中,新四軍五師斃傷俘日偽軍3500多人,攻克中小城鎮12座,使這些淪陷區的人民重見天日。
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在漫長的抗戰歲月里,新四軍第五師孤懸敵後,浴血奮戰,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共中央軍委為適應形勢的需要,於1945年10月30日將新四軍第5師、八路軍河南軍區部隊、冀魯豫軍區部隊一部與自湘粵邊北返的八路軍南下支隊(第359旅主力)組成中原軍區,李先念任司令員,鄭位三任政治委員,王樹聲任副司令員,王震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首道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後任質斌任副政治委員),朱早觀任副參謀長,劉型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河南軍區(司令員韓東山,政治委員劉子久)、江漢軍區(司令員賀炳炎,政治委員鄭紹文)、鄂東軍區(司令員張體學,政治委員聶鴻鈞)和第1縱隊(司令員由王樹聲兼,政治委員戴季英)、第2縱隊(司令員文建武,政治委員任質斌)。 中原軍區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軍區之一,領導和指揮長江以北、黃河以南、東達津浦鐵路、西至陝西省山陽縣之間地區的人民武裝力量。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後,蔣介石立即糾集大批軍隊搶占城市和交通要道,准備向中共領導下的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為加強中原地區的力量,1945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鄂豫皖中央局,統一指揮新四軍第五師活動范圍之內的黨政軍及河南區黨委與河南軍區的工作。
為了避免國民黨軍對分散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各個擊破,1945年10月,王震、王首道率領的八路軍南下支隊和王樹聲、戴季英率領的河南軍區部隊,以及冀魯豫軍區第八團,與正在桐柏山進行自衛反擊作戰的李先念、鄭位三率領的新四軍第五師,在隨縣、棗陽、桐柏、唐河4縣交界地區勝利會師。會師後,鄂豫皖中央局於1945年10月30日改名為中共中央中原局。鄭位三任代理書記(書記徐向前未到職),李先念為副書記。中原局共有9名委員:鄭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陳少敏、王震5人為常委,另4名委員是戴季英、劉子久、王樹聲和任質斌。中原局下設江漢、鄂東和河南3個區黨委,駐地在桐柏縣,後移至宣化店。1946年7月,中原局鑒於鄭位三、陳少敏、戴季英等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較差,決定讓他們返回延安,由任質斌協助李先念,全面主持中原局、中原軍區的工作。豫鄂陝軍區創立之後,李先念和任質斌也奉命於9月下旬動身,10月下旬達到延安。鑒於中原局大部分領導人先後返回延安,1946年11月初,中共中央決定在延安設立中原局,繼續領導中原軍區仍在外線作戰的各路部隊和豫鄂陝、鄂西北根據地的斗爭。直到1947年5月16日,中央組建以鄧小平為書記的新的中原局隨軍行動,中原局的工作才自行結束。
G. 現在如何查新四軍檔案
很多都查不到了,我爺爺也是新四軍。二師5旅15團。查到了南京軍區就沒有了。估計犧牲了。
祝你好運!
H. 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的現狀
姚家山地區十分閉塞,至今,村莊面貌基本上還是60多年前的模樣,因此版新四軍第五師根據地的原權有建築沒有改變,這是他的珍貴之處。這是三份灣的一個角落,位於村莊一處不太顯眼的位置,但卻是一處十分重要的處所。那棟土坯房曾經是李先念和陳少敏的住所。史料記載:「1941年2月,李先念率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與陳少敏會合,在姚家山開辟抗日根據地,成立黃陂縣抗日民主政府,開辦抗日軍政大學第十分校。現在姚家山還保存有李先念居住過的農民姚成台的房屋以及當時修建的抗日軍政大學、鄂豫工農銀行、邊區印刷廠、大禮堂等具有紀念意義的革命遺址。」
現在,這間房屋還是姚成台家的私產,由姚家後人居住。當時李先念住東房堂屋,陳少敏住西廂房。
I. 新四軍第五師的1孤懸敵後,浴血奮戰
1941年1月6日,國民黨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並宣布取消新四軍的番號。1月20日,中共中央堅持又聯合又斗爭的原則,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並統一組編華中部隊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任命粟裕為第一師師長,張雲逸為第二師師長,黃克誠為第三師師長,彭雪楓為第四師師長,譚震林為第六師師長,張鼎丞為第七師師長,梁興初為獨立旅旅長,全軍9萬餘人。其中轉戰在武漢外圍敵後戰場的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組編為新四軍第五師。
當年的2月18日,中共中央軍委任命李先念任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劉少卿任師參謀長,任質斌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先念當時並不知道這一任命,當天他正率領部隊與頑軍程妝懷部在大悟山展開激戰,一舉殲滅了2000多名頑軍。在打退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後,李先念才得知中央這一任命,他沒有立即就職,而是再三向中央提議,極力推薦任質斌擔任新五師政委,全面主持鄂豫邊區領導工作。新五師正式組建後,李先念又在4月18日致中央軍委的電報中,再一次提議由任質斌任新五師軍政委員會書記。任質斌則從抗戰大局和邊區工作的實際出發,反復強調要以李先念為主,極力推薦李先念,兩人互相謙讓,體現了共產黨員的無私胸懷。中央軍委根據這一情況,接受了李先念的建議,於1941年7月任命任質斌代理新五師政委,仍兼政治部主任。直到1942年6月,各抗日根據地都實行「一元化」領導,中央再度任命李先念為鄂豫邊區黨委書記、新五師師長兼政委。
1941年4月5日,新四軍第五師全部組編完畢,李先念等五師全體將領於安陸白兆山彭家祠堂通電就職。李先念在《率新四軍第五師全體將領就職通電》中宣告:「職統帥萬眾,誓在陳代軍長、劉政治委員領導下,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為討伐日寇、漢奸、親日派而奮戰到底,並亟望全國抗戰黨派、抗戰將士、各界同胞與本師團結一起,為解放中華民族而共同奮斗到底。」到4月10日,部隊一律使用新番號,並設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五師師部機關由司令部(內設參謀處、情報處、軍需處、軍醫處和副官處)、政治部(內設組織部、宣傳部、鋤奸部、敵工部、民運部、聯絡部)、後勤部和衛生部組成。下轄第13、14、15旅3個正規旅及第1、2兩個地方游擊縱隊和區黨委警衛團。第13旅旅長周志堅、政治委員方正平;第14旅旅長羅厚福、政治委員張體學,;第15旅旅長王海山、政治委員周志剛;第1縱隊司令員楊經曲、政治委員張執一;第2縱隊司令員黃林、政治委員劉子厚;原區黨委警衛部隊擴大為區黨委警衛團。9月,鄂東地方武裝組編為新四軍第五師第三縱隊,何耀榜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至此,新五師全師官兵增加到15300餘人。 新四軍五師的建成,標志著鄂豫邊區抗戰和部隊建設走上新的階段。第五師這支鄂豫邊區人民的子弟兵,在黨和人民的培育與支持下,已逐步成長為日益正規化的游擊兵團,軍事政治素質日益提高。它不僅善於進行靈活的游擊戰,而且能進行較大規模的運動戰,堅持、轉戰鄂豫皖湘贛,粉碎了日偽軍一次又一次掃盪,抗擊國民黨頑軍一次又一次的清剿,發展、壯大成堅持敵後抗戰的堅強的人民武裝力量,創建並鞏固了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將武漢外圍的日偽軍分割為數塊,造成威脅平漢鐵路南段、粵鐵路北段,控制長江中游的戰略態勢,在武漢郊縣開辟的陂安南、陂孝禮、漲渡湖、漢孝陂、漢沔、咸武鄂、武鄂等抗日游擊根據地,形成了對武漢的內層包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