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牡丹文化的起源是什麼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版以葯用權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中已經出現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作為觀賞對象毫無疑問。
隋朝時,隋煬帝在洛陽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這是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並且進入皇家園林。唐朝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至開元中期,牡丹文化興盛於長安,唐代特別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國運昌隆的標志,種植、觀賞牡丹成為一種社會習尚。唐代許多著名詩人都留下了無數歌詠牡丹的佳章妙辭。
② 牡丹花的歷史
1、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
2、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
3、隋代,牡丹的栽培數量和范圍開始逐漸擴大,當時的皇家園林和達官顯貴的花園中已開始引種栽培牡丹,並初步形成集中觀賞的場面。
4、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
5、作為唐代東京的洛陽,從初唐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牡丹種植業都在不斷的發展,其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
6、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這其中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
7、北宋時,洛陽牡丹的規模是空前的。當時洛陽人不單愛花,種花,更善於培育新品種,牡丹「不接則不佳「,他們用嫁接方法固定芽變及優良品種,這就是北宋時最突出的貢獻。
8、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
9、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牡丹種植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牡丹的栽培數量不斷增加,栽培技術水平逐年提高。洛陽、菏澤等地先後成立了牡丹專業的科研機構——牡丹研究所。
(2)牡丹歷史最早是哪裡擴展閱讀:
牡丹花形態特徵:
牡丹是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長7-8厘米,寬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淺裂,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柄長1.2-3厘米。
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6.5厘米,寬2.5-4厘米,不等2裂至3淺裂或不裂,近無柄;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
花單生枝頂,直徑10-17厘米;花梗長4-6厘米;苞片5,長橢圓形,大小不等;萼片5,綠色,寬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為重瓣,玫瑰色、紅紫色、粉紅色至白色,通常變異很大,倒卵形,長5-8厘米,寬4.2-6厘米。
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雄蕊長1-1.7厘米,花絲紫紅色、粉紅色,上部白色,長約1.3厘米,花葯長圓形,長4毫米;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開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③ 請問-牡丹-一詞最早出現在哪裡
帝國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帝國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帝國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帝國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帝國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化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帝國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帝國牡丹記》等。元姚遂有《序帝國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帝國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屢見不鮮。 解放後,帝國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二)較濃重的葯物學特點(三)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四)較濃重的美學特點(五)較濃重的文學特點(六)較濃重的鄉土氣息(七)濃重的富貴之感(八)濃重的人生回味(九)濃重的生活氛圍(十)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國運昌時花運昌」,歷史又一次證明了這一深刻的哲理。 歷史上,古都洛陽的牡丹為最多、最好,有兩個傳統名種,一個開黃花的名姚黃,另一個開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傳到今天。「洛陽牡丹天下無」,牡丹已被洛陽市定為市花,並確定每年4月15日——25日為「洛陽牡丹花會」。每當花會期間,中外遊人群集,共賞花王。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國稱為花之富貴者也。 牡丹傳說 荷包牡丹的傳說:古時,在洛陽城東南200來里路,有個州名叫汝州,州的西邊有個小鎮,名叫廟下。這里群山環繞,景色宜人,還有一個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一個綉著鴛鴦的荷包,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親,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鄰里過門的大姐們代綉一個送上,作為終身的信物。鎮上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靈手巧,天生聰慧,綉花織布技藝精湛,尤其是綉在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見功夫之深。這么好的姑娘,提親者自是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謝絕。原來姑娘自有鍾情的男子,家裡也默認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軍已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綉一個荷包聊作思念之情,並一一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變成了人們所說的那種「荷包牡丹」了。 「劉師閣」的傳說: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廟下鎮東,有個劉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劉家館。這里有一個美麗天真的少女,出生於書香門弟,自幼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備受親鄰的喜歡。隨後父母相繼過世,少女便隨在長安作官的哥嫂來到長安定居。隋朝滅亡後,哥嫂相繼謝世,獨留她孤憐一人,無處可去,又兼看破紅塵,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時,少女將原來家院里親手種植的白牡丹帶到庵中,以表獻身佛教、潔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長得非常茂盛、美麗。一株著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樓,白色微帶紅暈,晶瑩潤澤,如美人肌膚,童子玉面。觀者無不贊其美,頌其佳,故每逢四月,眾多信女紛紛前來此庵拜佛觀花,且以花獻佛為樂,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劉氏居之閣下」之手,故名為「劉氏閣」,又叫「劉師閣」。後來,此牡丹品種又傳到四川天彭、山東菏澤等地,芳香遠播。 武則天與牡丹的傳說:至武則天當了皇帝,與一年冬天,至上苑飲酒賞雪,酒後在白絹上寫了一首五言詩: 明朝游上苑, 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放, 莫待曉風吹。寫罷,她叫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詔令焚燒以後,嚇壞了百花仙子。第二天,除了帝國丹外,其餘花都開了。武則天見牡丹未開,大怒之下,一把火將眾牡丹花燒為焦灰。並將別處牡丹連根拔出,貶出長安,扔至洛陽邙山。洛陽邙山溝壑交錯,偏僻凄涼。武則天將牡丹扔到洛陽邙山,欲將牡丹絕種。誰知牡丹在洛陽邙山長勢良好,人們紛紛來此觀賞牡丹。 「萬卷書」的傳說:明代,安徽亳州有個書生,又名歐陽搏雲,字苦書。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後因家境日下,漸漸敗落,十分貧寒。但是,書生不甘命運的安排,更不願寄人籬下,決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連年落榜。有位好心腸的先生告訴他:「後生功底太差,還需讀萬卷書,方能感招天地之神。於是他終日抄書習文不止。可是家中貧寒,紙又太貴,只得將一篇篇文章抄寫在牆壁上和門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悶倦,便來到後院散心。只見後院那株多年未開花的牡丹叢,花繁葉茂,感到驚喜,於是突然心血來潮,返回室內,取秋筆硯,將文章抄寫在帝國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紙。那位好心的先生路過這里看到此景,稱此牡丹為「萬卷書」。這也許感動了「花神」,翌年,歐陽搏雲果真中了「舉人」。 「歹劉黃」的傳說:古時候,洛陽附近有一個後生,姓劉名丹亭。他自小愛花如痴,種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為他花種得特別好,常遭頑童襲擾。他非常生氣,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輕者罰勞作一晌,重則打板數下。因此,當地頑童便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歹劉」。這樣漸漸傳開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說起「歹劉」的種花技藝確實不凡,他種牡丹百餘株,花大色艷品種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黃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過「姚黃」,眾鄉鄰驚嘆,富貴人家以金銀相求。當時黃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進行大量繁殖,一時遠近爭相苛種,成為一種時尚。以後,人們將這種花命名為「歹劉黃」,這品名被載入書中,流傳下來。 這些網路上面都有:http://ke..com/view/4144.html?wtp=tt
④ 牡丹花的歷史
牡丹是芍葯科、芍葯屬落葉亞灌木。位居十大傳統名花之首,譽為「花王」。「牡丹花品冠群芳,況是其間更有王。四色變而成百色,百般顏色百般香。」牡丹雍容華貴,端莊典雅,國色天香,契合了人們祈盼美好,富貴的心願和對平安、祥和的嚮往,是國人興旺發達、吉祥如意、繁榮昌盛的象徵。其色、姿、香、韻個佳。花開時節、萬紫千紅、千姿百態、花香怡人。花調之後,依然氣宇軒昂,婀娜多姿。寒冬葉落,更現枝幹蒼奇,蒼桑挺拔,鐵骨錚錚。 1、牡丹的栽培史 1.1野生到引種栽培階段 牡丹、芍葯均為芍葯科芍葯屬的植物,二者花形相似,但前者為木本,後者為草本。在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葯而無牡丹的記載。 人們最早是從葯用價值認識了牡丹。在1972年甘肅武威市柏樹鄉考古發現的東漢早期壙墓醫簡中,有用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處方,是迄今已有資料中有關牡丹的最早文字記栽。牡丹名字來自明代李明珍《本草綱目》: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莖,故謂『牡』(即分株繁殖),其花紅故謂『丹』。牡丹別名又稱:木芍葯、富貴花、鹿韭、鼠姑、百兩金、唐獅子、據宋朝余仁中本《顧虎頭列女傳》有畫面描繪了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葯,顧虎頭即顧愷之(約344—405年在世),由此可知牡丹觀賞栽培始期距今約有1600年。 1.2逐步發展時期 隋朝時已出現了不少牡丹品種,如「飛來紅」、「天外紅」、「一拂黃」、「顫風嬌」等,這些栽植於御苑,這是中國牡丹由鄉間進入城市、由民間田園進入皇家宮苑之開端,自此牡丹開始了她的「富貴歷程」。 唐代牡丹栽培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牡丹至少有了5種顏色:殷紅、深紫、桃紅、通白、黃色、還出現了重瓣品種唐代宮廷中還注重牡丹插花,並對擺設環境、剪截工具、容器、幾架都有嚴格要求。在欣賞牡丹插花的同時,還要繪畫、奏曲、飲酒賦詩,唐代牡丹能如此迅速發展,國都長安人們喜歡牡丹如痴如狂, 與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生活情調的熱烈使長安人喜歡一切暖色調的事物。牡丹的國色天香,雍榮華貴,正迎合了大唐盛世人們的心態。同時,帝王文人雅士帶頭喜愛牡丹,更形成了深厚牡丹文化氛圍,不斷掀起觀賞牡丹、詠頌牡丹的熱潮。唐代國都長安牡丹興盛。逐漸波及到其它地方,首先,洛陽牡丹得到發展,長安牡丹也南下杭州,此外東北牡丹江一帶也曾有過牡丹栽培。 1.3興旺發展時期 宋朝牡丹進入了歷史上輝煌的階段,尤對牡丹的珍愛不遜於唐人,北宋時洛陽成為全國牡丹栽培中心,至南宋時天彭(今四川彭州市)牡丹享有盛名。當時人們已熟悉牡丹習性,栽培技術更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栽培規模擴大了,出現了牡丹專類園,並形成了龐大的花會,花市。牡丹的切花保鮮技術也進一步提高。用蠟封花枝切口,再將裝花的竹籠用菜葉填充,覆蓋運輸時盡量不顛簸,花朵能保鮮數天。這個時期有不少牡丹種植高手用自然變異(芽變、枝變)和天然雜交進行新品種選育。嫁接技術這時開始出現,並受到重視。人們用野生牡丹或實生苗為砧木,進行分株繁殖。其中嫁接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園藝技術,在歐陽修著文總結牡丹嫁接技術的800年後,英國人羅伯特·福瓊於1845年來華搜集我國珍貴植物資源時,首次把我國南宋時用芍葯根嫁接繁殖牡丹的技術帶回國,這才解決了引種牡丹在英國生長不良的問題,為歐洲牡丹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宋代人們不僅繼承了唐人愛牡丹的傳統,還開始撰文系統地總結牡丹種植經驗。986年僧人仲休撰《越中牡丹花品》為牡丹作譜,現已殘缺不全。0034年歐陽修撰《洛陽牡丹記》是現在看到的世界上最早一部牡丹專譜,他不但系統介紹種花、愛花、賞花的盛況,還相當專業地記述了牡丹的育種方法,花型演化趨勢,特別對播種選育新品種方法進行了詳細的總結。
元朝,牡丹與中華文明一同處於暫時性的低潮。
明代,牡丹在全國范圍內有一個較大發展,栽培中心轉移到亳州,曹州還有國都北京,江南的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等地也繁盛起來。牡丹在私人宅第、農家院落獲得大發展。據《亳州牡丹史》記載,園藝品種增至340餘個,黃、白、粉、紅、紫、黑、藍、綠等花色已基本齊全。由於宮廷用花需求,牡丹催花技術也進一步發展。明末亳州牡丹衰落。
明末清初,曹州(今菏澤)取代亳州成為牡丹栽培中心,至今菏澤仍是全國乃至全球牡丹生產基地,並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譽,曹州城因各地花農廣植牡丹芍葯,以養花為業,正如「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東部二十里,蓋連畦接畛也。」(余鵬舉《曹州牡丹譜》),這也是第一部全面介紹菏澤牡丹的專譜,再後,趙孟儉原著,趙世學新增《桑籬園牡丹譜》記載曹州牡丹240個品種,據清時老花農王文德記憶,曹州歷史上最高栽培面積達33.3hm2,品種300多個。曹州牡丹有較大規模種植,早已形成商品。曹州牡丹集中在城東北一帶,這里牡丹園星羅棋布,且多為明代所建,著名的園子有桑籬園、綺步園、玉田花園等。清代、人們對牡丹喜愛更甚,冬季賞「富貴花」成為宮廷中固定製度,因此「變花催花法」常用不綴,而菏澤花農,為取求利,每年秋冬季將牡丹從青島經水陸遠至廣州,在當地就地催花出售,至今,菏澤人仍每年到廣州、北京、上海、重慶等大中城市作冬季催花,且不斷摸索,改進催花品種和技術,並實現了牡丹「花隨人意開」,周年開花的技術。
1.4全面發展新時期
解放後,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菏澤牡丹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品種達1156個,種植面積達8萬余畝,發展規格化種苗基地200畝,專業種植戶1.58萬戶,從業人員3.5萬人,並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成功舉辦了17屆牡丹花會。尤其近幾年牡丹要求量擴大,供不應求,每年出口達百萬株。在牡丹資源方面,又從日本美國、漢國等引進純黃、純墨、正紅等品種,用於定向授粉作雜交試驗,發生自己的優等品種。
1978年以來,菏澤先後在各大城市舉辦花展。1978年1月在澳門舉辦:中國牡丹花展覽會,觀眾達40萬人次,被稱為「四百年首見」。1992年在法國波爾多國際花卉博覽會上獲銀獎。
在』99昆明世博會上,獲獎牌111枚中的獎牌中81枚,高居獎牌榜首。在2002年參加了廣州陳村舉辦的首屆全國冬季牡丹催花大賽中參展了近百個品種,獲金獎5枚、銀獎26枚、銅獎35枚,在牡丹界引起很大反響,2003年春在北京新東安市場展覽了600餘盆盆栽牡丹,20餘個品種受到北京市民的好評,在各屆花博會上,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⑤ 洛陽牡丹和菏澤牡丹 哪個起源最早要詳細的
隋代,牡丹的栽培數量和范圍開始逐漸擴大,據唐《海山記》記載:「隋帝闢地二百里為回西苑(今答洛陽西苑公園一帶),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赫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隋都西苑種植牡丹與隋煬帝廣泛收集民間的奇花異草有關。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作為唐代東京的洛陽,從初唐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牡丹種植業都在不斷的發展,其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北宋時,洛陽牡丹用嫁接方法固定芽變及優良品種,這就是北宋時最突出的貢獻。明清時,中國牡丹的栽培范圍已擴大到安徽的亳州、山東的曹州(及菏澤)、北京、廣西的思恩、黑龍江的河州等地。
⑥ 牡丹起源於什麼時候
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別名:木芍葯
科屬:毛莨科,芍葯屬
牡丹原產我國西北部,秦嶺和陝北山地多野生。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南北朝時已聲成為觀賞植物。唐時盛栽於長安,宋時稱洛陽為牡丹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陽花。<<群芳譜>>中記載牡丹有180多種,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載培史。
牡丹為花中之王,有「國色天香」之稱。每年4-5月開花,朵大色艷,奇麗無比,有紅、黃、白、粉紫、墨、綠、藍等色。花多重瓣,姿豐典雅,花香襲人。我國人民把它作為富麗繁華之象徵,稱之為「富貴花」、「百兩金」。早在唐代都城長安栽植和觀賞牡丹之況極盛,白居易詩曰「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目前,除洛陽之外,以山東荷澤趙公社牡丹最盛,每逢4-5月間牡丹盛開之時,五彩繽紛,香艷各異,吸引著全國園藝工作者和無數國際遊人。
牡丹,是我國久負盛名的花卉,它雍容華貴,端妍富麗,是吉祥昌榮的象徵。宋代的文豪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曾寫道:「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可見牡丹早在我國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廣大地區,廣為栽培,深受我國廣大人民的喜愛。
自唐、宋以來千餘年間,眾多的詩人、騷客,專家、學者,用詩、歌、賦,筆記、小說,圖象、花譜,從多方面記述了牡丹花絢麗多彩、國色天香的芳容,其中有些詩詞已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牡丹不僅是名貴的觀賞花木,而且有較高有經濟價值。花可醇酒,根可入葯。它有根皮經過加工稱「牡丹皮,是名貴的中葯材,有瀉伏火、散淤血、止吐衄之效。
宜在涼爽氣候條件下生長,不耐嚴寒酷暑,耐旱怕積水,「築台植牡丹」也就是說:牡丹栽植宜高不宜低,低則積水,積水爛根。
牡丹喜肥,適牡丹分類三類十二型。即單瓣類、重瓣類、重台類。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托桂型、金環型、皇冠型、綉球型、菊花台閣型、薔薇台閣型、皇冠台閣型、綉球台閣型。以下舉例說明。
單瓣型:花瓣1—3輪,寬大,雄雌蕊正常。如「黃花魁」、「潑墨紫」、「鳳丹」、「盤中取果」以及所有的野生牡丹種。
荷花型:花瓣4—5輪,寬大一致,開放時,形似荷花。如「紅雲飛片」、「似何蓮」、「硃砂壘」。
菊花型:花瓣多輪,自外向內層層排列逐漸變小,如「彩雲」,「洛陽紅」、「菱花曉翠」。
薔薇型:花瓣自然增多,自外向顯著逐漸變小,少部分雄蕊瓣化呈細碎花瓣;雌蕊稍瓣化或正常。如「紫金盤」、「露珠粉」、「大棕紫」。
托桂型:外瓣明顯,寬大且平展;雄蕊瓣化,自外向內變細而稍隆起,呈半球型。如「大胡紅」、「魯粉」、「藍田玉」。
金環型:外瓣突出且寬大,中瓣狹長豎直,呈金環型。如「硃砂紅」、「姚黃」、「首案紅」。
皇冠型:外瓣突出,中瓣越離花心越寬大,形如皇冠。如「大胡紅」、「煙絨紫」、「趙粉」。
綉球型:雄蕊完全瓣化,排列緊湊,呈球型。如「赤龍換彩」、「銀粉金鱗」、「勝丹爐」。
最後四型可以概括為台閣型:由兩朵重瓣單花重疊而成。分為「菊花疊」、「薔薇疊」、「皇冠疊」、「綉球疊」。如「火煉金丹」、「崑山夜光」、「大魏紫」、「紫重樓」等。
從花色上分
牡丹系以八大色著稱,如白色的「夜光白」、藍色的「藍田玉」、紅色的「火煉金丹」、墨紫色的「種生黑」、紫色的「首案紅」、綠色的「豆綠」、粉色的「趙粉」、黃色的「姚黃」。還有花色奇特的「二喬」、「嬌容三變」等等,另外在同一色中,深淺濃淡也各不相同。
從香型上分
一般白色牡丹多香,紫色具烈香,黃粉具清香,只要「嗅其香便知其花」了。
牡丹葉為3出2回復葉。因品種的不同,葉子所呈出現來的形狀、寬窄、厚薄、顏色等方面各不相同。如「大胡紅」葉大、圓而肥厚,葉面多平展。如「墨灑金」葉形大而長,但小葉較狹長,質地薄,較稀疏開展或下垂。如「狀元紅」全葉中等大小,小葉長橢圓型,邊緣缺多且較尖、上卷,葉多斜伸。如「豆綠」葉背有一層白絨毛。如「大棕紫」葉色發紫紅等。
從枝幹上辨別
這一方法是通過株形和分枝方式來區別品種。牡丹為叢生灌木,因不同的品種,其株形和分枝方式也不相同。
直立型:枝條開張角度小,直立向上,節間長,長勢強,株叢高大,如「洛陽紅」、「「桃李增艷」等。
開展型:枝條開張角度大,向四周延伸,株形低矮。如「一品朱衣」、「趙粉」等。
半開展型:介於上述兩型之間,如「脂紅」、「藍田玉」等。
分枝方式又分單枝型和叢枝型。
單枝型:當年生枝間較長,著新生芽少,此芽翌年早春抽發成枝,株高,枝稀疏,如「姚黃」、「粉二喬」等。
叢枝型:當年生枝間較短,新生芽多且發枝力強。當年即可形成叢生狀短枝,株矮枝密。如「葛巾紫」、「瑛王名寶珠」等。
從芽上識別
牡丹不同的品種,其芽形與芽色也不盡相同。「洛陽春」的芽尖而圓;「硃砂壘」的芽呈狹尖型;「青龍卧墨池」的芽尖而帶鉤,好似鷹嘴。至於芽色就更為豐富:「百花妒」的芽為黃綠色;「脂紅」的芽為綠色;「墨魁」的芽為暗紫色等。芽色與花色有一定的相關性,芽色深者,花色也深;芽色淺者,花色也淺。
從果實上識別
一般結實力強,心皮呈開張輪狀輻射排列的品種,多為單瓣和半重瓣品種,如「似金蓮」、「鳳丹」等。結實率低,果實成簇生狀,多為重瓣起樓品種,如「二喬」、「硃砂壘」等。
從根上分辯
牡丹的根部也作為區別其品種的輔助手段。一些品種根系中毛細根少,根的粗細較均勻,如「葛巾紫」。另一些品種有較多毛細根,呈蓬狀,如「瑛王名寶珠」大多數品種根為白、黃白、紅白色等,而「首案紅」根呈紫紅色,為識別此品種的重要依據之一。
根據最近全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專組人員調查,我國滇、黔、川、藏、新、青、甘、寧、陝、桂、湘、粵、晉、豫、魯、閩、皖、贛、蘇、浙、滬、冀、內蒙古、京、津、黑、遼、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種植,大體分野生種、半野生種及園藝栽培種幾種類型。
⑦ 牡丹花的歷史以及來歷
牡丹隨環貴,至今依舊獨傲高枝。牡丹因楊玉環而出名,如今已被定為我們的國花。象徵富貴榮華等等。富貴花開中的花指的也是它。
⑧ 牡丹起源於哪個國家
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別名:木芍葯
科屬:毛莨科,芍葯屬
牡丹原產我國西北部,秦嶺和陝北山地多野生。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南北朝時已聲成為觀賞植物。唐時盛栽於長安,宋時稱洛陽為牡丹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陽花。<<群芳譜>>中記載牡丹有180多種,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載培史。
牡丹為花中之王,有「國色天香」之稱。每年4-5月開花,朵大色艷,奇麗無比,有紅、黃、白、粉紫、墨、綠、藍等色。花多重瓣,姿豐典雅,花香襲人。我國人民把它作為富麗繁華之象徵,稱之為「富貴花」、「百兩金」。早在唐代都城長安栽植和觀賞牡丹之況極盛,白居易詩曰「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目前,除洛陽之外,以山東荷澤趙公社牡丹最盛,每逢4-5月間牡丹盛開之時,五彩繽紛,香艷各異,吸引著全國園藝工作者和無數國際遊人。
牡丹,是我國久負盛名的花卉,它雍容華貴,端妍富麗,是吉祥昌榮的象徵。宋代的文豪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曾寫道:「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可見牡丹早在我國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廣大地區,廣為栽培,深受我國廣大人民的喜愛。
自唐、宋以來千餘年間,眾多的詩人、騷客,專家、學者,用詩、歌、賦,筆記、小說,圖象、花譜,從多方面記述了牡丹花絢麗多彩、國色天香的芳容,其中有些詩詞已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牡丹不僅是名貴的觀賞花木,而且有較高有經濟價值。花可醇酒,根可入葯。它有根皮經過加工稱「牡丹皮,是名貴的中葯材,有瀉伏火、散淤血、止吐衄之效。
宜在涼爽氣候條件下生長,不耐嚴寒酷暑,耐旱怕積水,「築台植牡丹」也就是說:牡丹栽植宜高不宜低,低則積水,積水爛根。
牡丹喜肥,適牡丹分類三類十二型。即單瓣類、重瓣類、重台類。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托桂型、金環型、皇冠型、綉球型、菊花台閣型、薔薇台閣型、皇冠台閣型、綉球台閣型。以下舉例說明。
單瓣型:花瓣1—3輪,寬大,雄雌蕊正常。如「黃花魁」、「潑墨紫」、「鳳丹」、「盤中取果」以及所有的野生牡丹種。
荷花型:花瓣4—5輪,寬大一致,開放時,形似荷花。如「紅雲飛片」、「似何蓮」、「硃砂壘」。
菊花型:花瓣多輪,自外向內層層排列逐漸變小,如「彩雲」,「洛陽紅」、「菱花曉翠」。
薔薇型:花瓣自然增多,自外向顯著逐漸變小,少部分雄蕊瓣化呈細碎花瓣;雌蕊稍瓣化或正常。如「紫金盤」、「露珠粉」、「大棕紫」。
托桂型:外瓣明顯,寬大且平展;雄蕊瓣化,自外向內變細而稍隆起,呈半球型。如「大胡紅」、「魯粉」、「藍田玉」。
金環型:外瓣突出且寬大,中瓣狹長豎直,呈金環型。如「硃砂紅」、「姚黃」、「首案紅」。
皇冠型:外瓣突出,中瓣越離花心越寬大,形如皇冠。如「大胡紅」、「煙絨紫」、「趙粉」。
綉球型:雄蕊完全瓣化,排列緊湊,呈球型。如「赤龍換彩」、「銀粉金鱗」、「勝丹爐」。
最後四型可以概括為台閣型:由兩朵重瓣單花重疊而成。分為「菊花疊」、「薔薇疊」、「皇冠疊」、「綉球疊」。如「火煉金丹」、「崑山夜光」、「大魏紫」、「紫重樓」等。
從花色上分
牡丹系以八大色著稱,如白色的「夜光白」、藍色的「藍田玉」、紅色的「火煉金丹」、墨紫色的「種生黑」、紫色的「首案紅」、綠色的「豆綠」、粉色的「趙粉」、黃色的「姚黃」。還有花色奇特的「二喬」、「嬌容三變」等等,另外在同一色中,深淺濃淡也各不相同。
從香型上分
一般白色牡丹多香,紫色具烈香,黃粉具清香,只要「嗅其香便知其花」了。
牡丹葉為3出2回復葉。因品種的不同,葉子所呈出現來的形狀、寬窄、厚薄、顏色等方面各不相同。如「大胡紅」葉大、圓而肥厚,葉面多平展。如「墨灑金」葉形大而長,但小葉較狹長,質地薄,較稀疏開展或下垂。如「狀元紅」全葉中等大小,小葉長橢圓型,邊緣缺多且較尖、上卷,葉多斜伸。如「豆綠」葉背有一層白絨毛。如「大棕紫」葉色發紫紅等。
從枝幹上辨別
這一方法是通過株形和分枝方式來區別品種。牡丹為叢生灌木,因不同的品種,其株形和分枝方式也不相同。
直立型:枝條開張角度小,直立向上,節間長,長勢強,株叢高大,如「洛陽紅」、「「桃李增艷」等。
開展型:枝條開張角度大,向四周延伸,株形低矮。如「一品朱衣」、「趙粉」等。
半開展型:介於上述兩型之間,如「脂紅」、「藍田玉」等。
分枝方式又分單枝型和叢枝型。
單枝型:當年生枝間較長,著新生芽少,此芽翌年早春抽發成枝,株高,枝稀疏,如「姚黃」、「粉二喬」等。
叢枝型:當年生枝間較短,新生芽多且發枝力強。當年即可形成叢生狀短枝,株矮枝密。如「葛巾紫」、「瑛王名寶珠」等。
從芽上識別
牡丹不同的品種,其芽形與芽色也不盡相同。「洛陽春」的芽尖而圓;「硃砂壘」的芽呈狹尖型;「青龍卧墨池」的芽尖而帶鉤,好似鷹嘴。至於芽色就更為豐富:「百花妒」的芽為黃綠色;「脂紅」的芽為綠色;「墨魁」的芽為暗紫色等。芽色與花色有一定的相關性,芽色深者,花色也深;芽色淺者,花色也淺。
從果實上識別
一般結實力強,心皮呈開張輪狀輻射排列的品種,多為單瓣和半重瓣品種,如「似金蓮」、「鳳丹」等。結實率低,果實成簇生狀,多為重瓣起樓品種,如「二喬」、「硃砂壘」等。
從根上分辯
牡丹的根部也作為區別其品種的輔助手段。一些品種根系中毛細根少,根的粗細較均勻,如「葛巾紫」。另一些品種有較多毛細根,呈蓬狀,如「瑛王名寶珠」大多數品種根為白、黃白、紅白色等,而「首案紅」根呈紫紅色,為識別此品種的重要依據之一。
根據最近全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專組人員調查,我國滇、黔、川、藏、新、青、甘、寧、陝、桂、湘、粵、晉、豫、魯、閩、皖、贛、蘇、浙、滬、冀、內蒙古、京、津、黑、遼、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種植,大體分野生種、半野生種及園藝栽培種幾種類型。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peony.net/
⑨ 最早的牡丹發源地
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
⑩ 在中國牡丹的發源地是那裡
是中原地區。
可分為四個族群:中原品種群、 西北品種群、江南品種群和西南品種群。
中原品種群的栽培歷史最為悠久,中國牡丹的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中原(黃河中、下游)地區。成為中國牡丹園藝品種體系形成的主線。中原是中國牡丹園藝品種的發祥地。
中國是世界牡丹的發祥地和世界牡丹王國。中國牡丹園藝品種根據栽培地區和野生原種的不同,可分為4個牡丹品種群,即中原品種群、 西北品種群、江南品種群和西南品種群。
(10)牡丹歷史最早是哪裡擴展閱讀:
牡丹的植物文化: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
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