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安徽屬於哪裡

歷史上安徽屬於哪裡

發布時間:2021-02-25 03:19:51

㈠ 安徽以前是什麼國家

安徽以前就是安徽怎麼能是什麼國家呢。

㈡ 安徽的歷史是什麼

安徽省在地理上屬於華東地區,地跨淮河和長江南北,在地域文化上呈現出明顯差異,主要分為:徽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
安徽於清朝康熙六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這就是安徽名稱的由來。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
安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被稱為「和縣猿人」的能夠直立行走的古人類在這一地區活動。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本省潛山縣的薛家崗又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痕跡,後來又在本省多處發現了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商朝的開國君主湯曾經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當時安徽大部份居民並非華夏族,而是後來逐步同化入漢族的東夷、山越人等。
戰國末期,前278年,楚國的郢都被秦國攻佔,於是遷都壽春。前224年,楚國大將項燕被秦國的王翦60萬大軍擊敗,前223年,壽春陷落,楚國滅亡。前221年,秦國完成征服六國、統一天下的計劃。安徽大部分地區屬於九江郡,北端屬於泗水郡和碭郡。秦末楚漢相爭,項羽在今安徽固鎮縣歷垓下之戰敗給劉邦,自刎於烏江。劉邦建立漢朝。
漢武帝時東甌國舉國遷到廬江郡。漢朝末年,壽春成為軍閥袁術的基地。袁術後來自稱皇帝,但不久病死,壽春歸屬軍閥曹操。
隋文帝在位時代的開皇之治促使這一地區經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隋煬帝大業六年到唐高祖武德七年經過短暫的混戰,唐朝統一天下,並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和平和統一。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由於定都南京,現今的江蘇省和安徽省直屬中央六部管理,稱為「直隸」。該區域跨長江和淮河南北,首次將經濟和文化差異很大的廣闊地區,包括今安徽北部朱元璋洪水頻繁的家鄉鳳陽,今安徽南部多山的徽州,和今江蘇南部以富裕著稱的太湖流域,都劃歸同一個行政區管轄。
安徽自古以來是文化發達之地,並經歷文化重心從漢唐以前的皖北地區到唐宋以後的皖南地區的轉移。安徽,歷史源遠流長,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是我國人才最為雲集的地區之一,名人賢士享譽內外,正可謂「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
中國提出中部崛起政策,安徽省經濟有一定的提高。合肥市,馬鞍山市,黃山市等安徽城市也陸續加盟長三角經濟區

㈢ 春秋戰國時期安徽屬於哪國

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安徽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

安徽省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經濟帶,內擁長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地勢由平原、丘陵、山地構成;地跨淮河、長江、錢塘江三大水系。安徽省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楚國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

(3)歷史上安徽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安徽在不同時期所歸的國家:

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屬泗水郡、碭郡、陳郡。

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增置鄣郡、衡山郡、廬江郡,並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

西漢,安徽先後分屬為淮南國、廬江國、衡山國、六安國、荊國、淮陽國、梁國。

東漢,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豫州。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

東晉時期,淮北地區分屬「五胡十六國」中的劉漢、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等國,常守舊制,仍為徐、豫(含東豫)2個州分領。

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均先後收復過淮北地區,領有江南地區,並長期以江淮地區為南北紛爭的戰場。陳朝後期則以長江為限,江淮及以北地區分屬北齊、北周。南朝後期,安徽長江以北先後分屬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廬江、譙郡、汝陰、淮南、鍾離、戈陽、同安、宣城、新安、歷陽。

唐分中國為十道,安徽分屬河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分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區)先後分屬吳國和南唐國。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京西北路、京東西路、淮南西路、淮南東路5個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淮南、江南。

元代實行行省制,安徽先後分屬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

明朝,屬南直隸,安徽分屬廬州府(合肥)、鳳陽府、安慶府、太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廣德府。

㈣ 誰告訴我歷史上安徽屬於什麼國家啊

春秋和戰國時都是楚國 漢代推恩令頒布取消諸侯國之前是淮南國

㈤ 春秋戰國時期安徽省到底屬於哪個國家

春秋時期安徽省分別屬於宋國、楚國、蔡國和徐國。

安徽簡稱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合肥。在春秋期間,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

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屬泗水郡、碭郡、陳郡。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增置鄣郡、衡山郡、廬江郡,並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

西漢時期安徽先後分屬為淮南國、廬江國、衡山國、六安國、荊國、淮陽國、梁國。東漢,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豫州。

(5)歷史上安徽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安徽資源條件優越,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全省現有耕地408萬公頃,水面105萬公頃,其中可養面積48萬公頃。

共有生物資源1091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木本植物有30種,珍稀野生動物54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分別有18種和368種,以揚子鱷、白鰭豚最為珍貴。

水資源蘊藏總量約為68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20位。全省已發現近140種有用礦產,探明儲量的67種,煤、鐵、銅、硫、磷、明礬、石灰岩等3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

現已探明煤炭儲量250億噸,鐵礦儲量29.9億噸,銅礦儲量384.9萬噸,硫鐵礦儲量5.64億噸,分別居全國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㈥ 安徽省以前是六國中的哪一個國家

安徽省以前是六國中的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6)歷史上安徽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楚國行政措施

1、中央

戰國時期,楚國的公子執政,逐漸衰落,而以昭、屈、景三大家族為主幹的世族執政卻發展起來。戰國時期,楚國組成了以昭、屈、景三大族為主幹的執政集團。

先秦文獻上稱管理百工的職官為司空,周代銘文中則稱作「司工」或「司攻」。進入春秋以來,中原諸國多稱工正,而楚國則稱工尹(或稱大工尹)。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府手工業十分發達,它由中央王朝經營,工尹管理百工。

2、地方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地方設置郡縣政權組織形式,楚縣是最早的縣級行政區域。楚國設尹治縣,縣尹由楚王派遣,並非世襲,這意味著中國古代官僚制的萌芽。

戰國時期楚國的郡沒有行政職能,沒有形成郡統轄縣的地方政權組織。但它郡、縣兩種形式的組織,則為秦朝郡縣相轄的地方政治組織形式的產生開了先河。郡縣之下設有鄉、州、社、里等基層組織。州、里這兩個重要基層組織。

㈦ 安徽省在歷史上,是怎樣形成的

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
安徽建省前,境內各級行政區劃犬牙交錯,隸屬關系十分復雜。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建省後疆域比較穩定,地方行政區劃及管理體制日益完善。
安徽建省是中國疆域建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首先奠定了安徽版圖,結束了歷史上多個一級政區分割分治的歷史。其次,地跨淮河、長江「二水」南北,地分淮北、江淮、江南地區3個片,使南北自然地理條件和地上地下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互補,便於統一規劃、建設、發展經濟和加強宏觀調控、協調發展。再次是地理、戰略地位重要,為歷代加強治理軍事設防的要地,在現、當代的經濟建設中將進一步發揮我國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戰略大轉移的橋頭堡和橋梁作用。

㈧ 春秋戰國時期安徽省到底屬於哪個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前年-476年)安徽省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其中在楚國境內為大部分。

春秋戰國時期,在現今安徽境內,范圍較多的有:

1、楚國,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

2、徐國,徐偃王時最為強盛,疆域擴大到整個蘇北、皖中、魯南等江淮廣大地區。彭城因徐國而改名,成為九州之一的徐州。

3、蔡國,公元前493年在楚國的逼迫下,和吳國的幫助下,蔡昭侯遷都於州來(今安徽鳳台縣),稱為下蔡。

(8)歷史上安徽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安徽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是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沖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經濟、文化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有著歷史和天然的聯系。特別是延綿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經濟帶,內擁長江黃金水道,外承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中國兩條重要的河流——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把全省分為三個自然區域:

(1)淮河以北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土地平坦肥沃。

(2)長江淮河之間丘陵起伏,河湖縱橫。

(3)長江以南的皖南地區山巒起伏,以黃山、九華山為代表的山嶽風光秀甲天下。

安徽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最高山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64米。

長江流經安徽中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境內全長430公里;新安江為錢塘江正源,境內幹流長240公里。長江水系湖泊眾多,較大的有巢湖、龍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積近800平方公里,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安徽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淮河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省年平均氣溫在14~17℃之間,平均日照1800~2500小時,平均無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宜人。

安徽自然資源豐富。這里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生物資源繁多,生態環境良好。世界特有的野生動物揚子鱷和白鰭豚就產在安徽中部的長江流域。

㈨ 安徽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個什麼地方 三國時期有沒有

安徽概況

安徽歷史悠久,早在二、三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原始社會晚期,生活在今皖中、皖西和皖北的居民屬夷族系統,皖南大部分地區為越族棲息地,大別山以南靠湖北、江西長江沿岸屬三苗族。

夏商見於史籍的有塗山、南巢、六、英、虎方、林方、人方。西周王朝在今皖西北分封一些小國,如焦、夷、沈、胡等,而以東仍是分散的氏族部落方國。春秋大國爭霸,這些封國和方國先後淪為吳、越、楚所有。戰國後期,安徽全境並歸強楚,楚畏秦逼,亦由湖北輾轉遷都至今壽縣。秦滅六國,推行郡縣制,涉及今安徽的有九江郡、泗水郡、碭郡、潁川郡、會稽(吳)郡,可考的縣有25個。西漢初,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安徽郡縣分隸淮南、荊、淮陽、梁等國。景帝為加強中央集權,眾建諸侯而小其國,王侯食邑略如郡縣。武帝設十三部刺史,安徽分屬揚、豫、徐三州。揚州轄丹陽、九江、廬江3郡和六安國,徐州轄臨淮郡、楚國,豫州轄沛、汝南兩郡和梁國,共74縣。東漢沿襲西漢舊制,稍作調整而已,揚州轄丹陽、九江、廬江3郡,豫州轄汝南郡、陳國、沛國、梁國,徐州轄彭城國、下邳國,共69縣。

三國時期,安徽為魏、吳分割。魏屬豫州轄安豐、汝南、譙3郡和梁國、沛國,徐州轄下邳郡、彭城國,揚州轄廬江、淮南兩郡,置39縣。吳屬揚州轄丹陽、新都、廬江3郡,置19縣。西晉安徽仍屬揚、徐、豫三州。揚州轄淮南、廬江、丹陽、宣城、新安5郡;徐州轄臨淮郡、彭城國、下邳國;豫州轄汝陰、安豐兩郡和沛國、譙國、梁國。共設74縣。東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頻繁,建制置廢無常,地方歸屬不定,加之僑置郡縣,因此安徽區劃比較混亂。

隋罷郡為州,以州統縣,先後設潁、亳、宋、陳、徐、仁、壽、廬、熙、和、濠、滁、揚、蔣、宣、歙等17州,轄55縣。大業初,復漢制,安徽分屬揚、豫、徐三州。徐州領彭城、下邳2郡,豫州領梁、譙、汝陰、淮陽4郡,揚州領淮南、廬江、同安、歷陽、江都、鍾離、丹陽、宣城、新安9郡。共56縣。唐貞觀元年,實行道、州(郡)、縣三級管理,安徽為河南、淮南、江南三道分領。其中,河南道轄潁、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轄濠、揚、滁、和、廬、壽、舒7州,江南道轄宣、歙2州。共設44縣。中唐時期,道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安徽分屬河南、淮南、江南東、江南西四道。河南道領潁、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領揚、滁、濠、壽、廬、和、舒7州,江南東道先後領歙、日升2州,江南西道先後領宣、池2州。共55縣,1軍。晚唐藩鎮林立,安徽境內有4個節鎮。宣武軍治宋州,領亳、潁、宋3州;武寧軍轄徐、宿、濠、泗4州;淮南節度使撫有揚、滁、壽、廬、和、舒、光、黃8州;寧國軍有宣、歙、池3州。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所據,江淮、江南地區先後為吳國、南唐所據,行政區劃制度仍循唐末藩鎮、州、縣制。北宋立國,實行路、府(州)、縣(軍、監)三級制,安徽分屬5個路。京東西路轄單、徐2州,京西北路轄潁州,淮南東路轄亳、宿、泗、揚、滁5州,淮南西路轄廬、和、舒、濠4州和六安、無為2軍及壽春1府,江南東路轄宣、歙(徽)、池、太平4州和廣德1軍。共計62縣,2監。南宋在淮河以南設淮南東、淮南西、江南西3個道,領3府8州7軍,轄51縣2監。金國在淮河以北安徽境內設南京路、山東西路,領7州16縣。

元朝實行省、路(府、直隸州)、散州(軍)、縣四級制,行政區劃繁復,隸屬關系混亂多變。安徽分屬3個行省:中書省領濟寧路,轄境內1縣;河南行省領歸德府(轄徐、宿、亳3州)、汝寧府(轄潁州)、廬州路(轄無為、六安、和州3州)、安豐路(轄濠州)、安慶路(直管6縣)、揚州路(轄滁州)、淮安路(轄泗州);江浙行省領寧國路(直管6縣)、徽州路(直管5縣和婺源州)、太平路(直管3縣)、池州路(直管6縣)、廣德路(直管2縣)。共計60個縣。

明朝實行三級區劃,南北直隸和布政使司為一級區劃,府、直隸州(廳)為二級區劃,散州、縣(廳)為三級區劃。安徽屬南直隸西部地區,設鳳陽、廬州、安慶、太平、池州、寧國、徽州7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廣德4直隸州。共置49個縣,7個散州。清朝初期,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二、三級區劃仍襲明制。清順治十八年(1661),江南省劃為左、右兩藩分片治理。康熙四年(1665),調整左、右藩轄區,奠定了安徽、江蘇兩省的疆域。康熙六年(1667)正式建省,取安慶府和徽州府首字合成為省名。乾隆二十五年(1760),定安慶為省垣,健全了省級三司衙門。
同治四年(1865),析為三道:鳳潁六泗道領2府2直隸州,共19縣(州)。鳳陽府轄鳳陽縣、懷遠縣、定遠縣、鳳台縣、壽州、宿州(領靈璧縣),潁州府轄阜陽縣、潁上縣、霍邱縣、渦陽縣、亳州、太和縣、蒙城縣,六安直隸州轄霍山縣、英山縣(今屬湖北省),泗州直隸州轄天長縣、五河縣、盱眙縣(今屬江蘇省)。安廬滁和道領2府2直隸州,共14縣(州)。安慶府轄懷寧縣、桐城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廬州府轄合肥縣、舒城縣、廬江縣、巢縣、無為州,滁州(直隸州),轄全椒縣、來安縣,和州直隸州轄含山縣。徽寧池太道領4府1直隸州,共22縣。徽州府轄歙縣、休寧縣、祁門縣、黟縣、績溪縣、婺源縣(今屬江西省),寧國府轄宣城縣、寧國縣、涇縣、太平縣、旌德縣、南陵縣,池州府轄貴池縣、青陽縣、銅陵縣、石埭縣、建德縣、東流縣,太平府轄當塗縣、蕪湖縣、繁昌縣,廣德直隸州轄建平縣。與現今安徽轄區比較,少碭山縣、蕭縣,屬江蘇省淮徐道,多婺源縣、盱眙縣、英山縣,基本與今安徽境域同。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安慶道轄懷寧、桐城、太湖、潛山、宿松、望江、合肥、廬江、舒城、巢縣、無為、和縣、含山、六安、霍山、英山等16縣,蕪湖道轄蕪湖、繁昌、當塗、宣城、南陵、涇縣、太平、旌德、寧國、歙縣、休寧、祁門、績溪、貴池、銅陵、石埭、東流、至德、青陽、廣德、黟縣、婺源等22縣,淮泗道轄鳳陽、定遠、鳳台、懷遠、靈璧、壽縣、宿縣、阜陽、潁上、太和、霍邱、蒙城、渦陽、亳縣、泗縣、五河、盱眙、天長、滁縣、全椒、來安等21縣。共59縣。今碭山縣、蕭縣屬江蘇省徐海道。

國民黨統治安徽後,於1928年改行省、縣兩級制,設60縣。1932年,推行行政督察專員制,為省的派出機構,所轄區稱為專區。安徽全省劃為10個專區。1945年,第一專區轄懷寧、桐城、潛山、宿松、望江、太湖、岳西等7縣,第二專區轄六安、立煌、舒城、霍山、霍邱等5縣,第三專區轄阜陽、亳縣、臨泉、潁上、太和、渦陽等6縣,第四專區轄宿縣、蒙城、靈璧、五河、泗縣等5縣,第五專區轄嘉山、鳳陽、滁縣、來安、天長、盱眙(今屬江蘇省)等6縣,第六專區轄蕪湖、宣城、涇縣、廣德、當塗、南陵、郎溪、繁昌等8縣,第七專區轄休寧、歙縣、祁門、黟縣、績溪、寧國、旌德、婺源(今屬江西省)等8縣,第八專區轄貴池、至德、太平、東流、石埭、青陽、銅陵等7縣,第九專區轄巢縣、全椒、和縣、含山、無為、廬江等6縣,第十專區轄壽縣、合肥、定遠、懷遠、鳳台等5縣。1947年元旦,正式成立蚌埠市。至此,安徽省轄1市63縣,碭山縣、蕭縣仍屬江蘇省。

1949年5月,中共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建國後,1952年8月,撤銷皖北、皖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省會設在合肥。

㈩ 安徽歷史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與江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安徽的歷史沿革

夏商周安徽分屬不同的部落(揚越、百濮)和諸侯國。西周出現了吳國、六國、舒國3個諸侯國。

東周出現了越國、楚國、吳國、蕭國、桐國5個諸侯國。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屬泗水郡、碭郡、陳郡。

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增置鄣郡、衡山郡、廬江郡,並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西漢,安徽先後分屬為淮南國、廬江國、衡山國、六安國、荊國、淮陽國、梁國。東漢,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豫州。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東晉時期,淮北地區分屬「五胡十六國」中的劉漢、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等國,常守舊制,仍為徐、豫(含東豫)2個州分領。

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均先後收復過淮北地區,領有江南地區,並長期以江淮地區為南北紛爭的戰場。陳朝後期則以長江為限,江淮及以北地區分屬北齊、北周。南朝後期,安徽長江以北先後分屬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唐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廬江、譙郡、汝陰、淮南、鍾離、戈陽、同安、宣城、新安、歷陽。唐分中國為十道,安徽分屬河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分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區)先後分屬吳國和南唐國。宋元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京西北路、京東西路、淮南西路、淮南東路5個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淮南、江南。

元代實行行省制,安徽先後分屬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明朝,屬南直隸,安徽分屬廬州府(合肥)、鳳陽府、安慶府、太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廣德府。鳳陽府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撫衙門駐安慶)轄廬州府(今合肥)、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鳳陽府、徐州府、廣德府、和州府、滁州府。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慶、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皖」。

太平天國在安徽境內佔領區建政是採取省、郡(州)、縣三級管理體制,改清代的府為郡。

(10)歷史上安徽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安徽古代著名人物:

1、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3、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4、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5、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安徽屬於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