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鄭和是雲南哪裡人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專寧昆陽街道)寶屬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 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Ⅱ 鄭和是怎麼樣的歷史人物
鄭和是雲南人,小名三保。鄭和本姓馬,雲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人,聖裔(穆罕默德先知後裔),生於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鄭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隊於1253年,攻佔了位於雲南地區的大理國,征服了當地各民族,並於1276年設置雲南行省,派鄭和的先世——回族人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統治雲南。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為阿拉伯語音譯,「賽典赤」是貴族的稱呼,「贍思丁」意為宗教的太陽,「烏馬爾」是其本名,意為長壽。由於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治理雲南政績顯著,深得民心,他死後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咸陽王」。鄭和的曾祖父拜顏是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第五子的長子。後來,鄭和的祖父從母姓,改姓馬。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以長兄之長子馬文銘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後裔至今已傳21代 另據,《鄭和家譜》中的「馬公墓誌鉻」,系永樂三年(1405年),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所撰寫。銘文從鄭和曾祖拜顏始敘其世系,祖父、父親姓「馬」,名哈只,其父馬哈只有子二人,長文銘,次鄭和,另有姊妹四人。關於鄭和,家譜中說他「本姓馬,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御書『鄭』字,賜以姓」。家譜還說他「以兄文銘之子立嫡,名賜」,說明了鄭和作為太監而有後裔的淵源。家譜以鄭和為一切祖,賜即二世祖。鄭和後裔有兩大支系,一個支系的後裔在江蘇南京,另一個支系的後裔在雲南,還有一個分支在泰國清邁。泰國支系是清朝末年,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離開雲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國清邁,現有後裔三十多人,鄭崇林主持興建了清邁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門楣上那塊用純金鍛造的牌匾也是從雲南用馬幫馱來的 南京鄭和後裔的命名順序「大尚存忠孝,積厚流自寬,藩衍更萬代,家道泰而昌」。 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鄭和本人也在航海時派遣一支船隊進入麥加朝覲。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明朝統一雲南戰爭後,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做了宦官後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Ⅲ 鄭和是哪個朝代的人
鄭和是明朝時期的人。
鄭和(1371年 - 1433年 ), 回族,本姓馬,世稱「三保太監」,雲南昆陽州(今晉寧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早年經歷不詳,據推測於明平雲南之戰中為明軍所擄,1385年隨傅友德等前往北平,隨即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後因在靖難之役中有功,被賜姓鄭,升任為內官監太監。
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間,鄭和去世,一說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里國。骨灰葬於南京弘覺寺地宮,今南京牛首山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3)歷史人物鄭和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鄭和的主要成就
1、和平外交
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為解決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矛盾,為建立亞非國家區域間的和平局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隨著海外諸國間種種復雜矛盾的逐步解決,「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
2、軍事成就
鄭和的軍事才能,在靖難之役中即有體現。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先後指揮了消滅海盜陳祖義、粉碎錫蘭王亞烈苦奈兒的陰謀以及生擒蘇門答臘的蘇干剌的戰爭。三次戰役中,他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採取相應的戰術,全部取得了勝利。
3、開拓航路
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Ⅳ 歷史人物鄭和故居
2005年是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紀念,北京有一條東起德勝門大街,西至棉花胡同的三不老胡同,傳說這里曾是鄭和在北京的居住地。它在明代張爵著《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稱「三保老爹胡同」;在同代沈榜的《宛署雜記》里叫「三寶胡同」。而在清代《乾隆京城全圖》上已訛寫為「三伯老胡同」;清末又進而訛稱「三不老胡同」,一直沿用至今。
鄭和本姓馬,舊名「三保」,回族。明初入宮,因追隨明成祖朱棣並屢立戰功,故於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日被賜姓「鄭」。他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二十八年間曾奉命先後七次出使西洋,歷經亞非三十餘國,促進了中國與各國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這是我國在遠程航海史上的創舉。
據傳《鄭氏家譜》里記載: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被皇帝敕封「三保太監」。《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著作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距鄭和下西洋最後年份1433年,也不過一百餘年,書中稱「三保老爹胡同」,這「三保」二字,當指「三保太監」無疑。而「老爹」則是當時對有權勢的人或長者的尊稱。此外,《宛署雜記》成書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書內稱「三寶胡同」。一般認為「三寶」即「三保」,其作者沈榜和鄭和又是同一朝代的人,所記的事,通常不會有大出入。當然,在「三保」與「三寶」的來歷問題上,也有不同說法,就不再贅述。至於清代訛稱「三伯老胡同」或「三不老胡同」,與前兩書比,雖然字不同,但音相近,明眼人不難看出是同指鄭和這位人物的。而在清代潘榮陛著《北京歲時紀勝》中的《皇都品匯》里,有一句「什物珍奇,三不老帶來西域」,是目前可查到的一條將「三不老」與鄭和掛鉤的文字記載。
如今,經時代變遷,在三不老胡同里,當年鄭和府第的遺址全貌已毀。解放後,此處已改建為某單位宿舍樓。從外觀上看,只不過是一條普通的胡同。但它的來歷不凡,尤其是胡同名稱演繹有趣。
Ⅳ 鄭和哪裡人
鄭和(1371年? [1] - 1433年? [2] ),回族, [3-6] 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版 [7-9] (又作「三寶太監」 [10] ),雲權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 [11-12] )人。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說在途中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里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Ⅵ 鄭和是哪個朝代的人,那時的皇帝叫什麼
鄭和是中國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間去世,時間約在1433年,當時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
鄭和開拓航路的貢獻
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1.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2.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3.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Ⅶ 鄭和是那裡人
鄭和(1371年? - 1433年), 本姓馬,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版昆陽州(今雲權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年輕時為朱棣的燕王府從侍。後因在靖難之役中有功,被賜姓鄭,升任為內官監太監。有智略,知兵習戰。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一說,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間,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里國。[5]一說部分遺骨葬於南京弘覺寺地宮,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
Ⅷ 鄭和是哪一族人
色目人(即回族)
鄭和(1371-1433),原名馬三保。出身雲南咸陽世家,明朝偉大的航海專家。1381年(洪屬武十三年)冬,明軍進攻雲南。10歲的馬三保被擄入明營,受宮成為太監,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為朱棣立下戰功。1404年(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1431年(宣德六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Ⅸ 鄭和是哪裡人
出生地:抄 雲南昆陽
原名襲:馬三保
民族: 回族
出生日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
逝世日期: 宣德八年1433年
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Ⅹ 明朝鄭和是哪裡人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1]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2]
鄭和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3]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4] 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5] ,法名福吉祥[6] 。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7]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是個色目人,就是波斯人或者阿拉伯人,老家在哪裡就不知道了。反正當時住在雲南。元朝的色目人很多,應該是那時候留下來的。而且鄭和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有人說最後一次下西洋鄭和沒有死,而是偷偷去了伊斯蘭教的聖城加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