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諸城歷史遺跡有哪些
龍山文化的蛋殼高柄杯,1976年山東諸城呈子遺址出土。Mountain攝影。
[史前時代]
沂源縣發現的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為直立人在中國的例子之一。另外,在山東境內發掘的石器時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漢字的最早發掘品目前追溯到山東龍山文化的陶片.
先秦時代
(參見:齊魯文化) 位於華北平原東部的山東很早就受到華夏文明的影響。商朝建立之前,山東西部曾是商族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統治的中心區域;對山東東部未漢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進行統治。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於齊;武王的弟弟周公(名旦,後輔佐周成王)則封於魯。
齊國定都臨淄,據《左傳·僖公四年》,其疆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黃河)、南至於穆陵(今沂水與臨朐交界處)、北至於無棣(今河北鹽山)」。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兼容並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於曲阜,其疆域在《詩·魯頌·宮》中描述為「泰山岩岩、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尊尊而親親」,農業發達,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曲阜孔廟大成殿的龍柱。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於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里創始了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孟子、莊子、孫子、墨子、魯班、扁鵲……等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代表。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還有其他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於《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滕等國,他們後來多被齊、魯兩國並吞。周公東征三年,撲滅紂王子武庚聯合東夷的反叛,齊、魯遂兼並奄、薄姑等國。姜太公又攻滅萊國,齊國勢力擴張至膠東半島。進入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佔有。公元前249年,楚國攻佔魯國;公元前223年,秦國攻陷楚國。及至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後被秦國吞並的諸侯國。中國首次實現統一,齊魯之地從此成為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
漢朝
山東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譽,早期就有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秦漢以來,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西漢時期,山東地區有1700餘萬人、390餘萬戶,接近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山東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緻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漢朝在今山東設2個州(一級行政區):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兗州。
及至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有所破壞。
唐朝
至隋朝初年,山東地區的戶數佔全國總數的21%。到唐代,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於河南道。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今青州、濟南)等地的物價仍遠低於中國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唐後期,戰亂又起。
宋元
北宋時期,宋江等人在梁山造反,這個故事後來被寫進《水滸傳》。金元時期,剝削嚴重,加上受到不斷的外來侵擾及野蠻統治,社會與經濟處於滯退狀態。到元代,山東只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更不及西漢時期的十分之一。
明朝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省(當時包括遼寧)。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政府獎勵人民墾荒。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東的耕地面積有7240餘萬畝,是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於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⑵ 諸城的名勝古跡
超然台,位於山東諸城市內,為北宋熙寧八年(1075)蘇軾任密州(治所在今山東諸城)太守時所建。當時諸城西北牆上有「廢台」,蘇軾「增葺之」而成,「日與其僚,覽其山川而樂之。」其弟蘇轍依據《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文意,命名曰「超然」,並作《超然台賦》予以贊詠。超然,即超脫塵世、樂天知命的意思,後引發蘇軾《超然台記》橫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有人評曰:「若無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優游物外迪心智,諸城至今尋舊台」。蘇軾政務之餘,或遠眺名勝古跡,或撫琴抒發情懷。千古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即是在此台上一氣呵成的。
編輯本段歷史
超然台自蘇軾之後,歷經朝代變更與兵荒馬亂,在如此久遠的歷史長河中,歷代賢達人士曾多次維修。史料記載,元代重修兩次:1322年密州同知庚伯麟修超然台、蘇公祠;1338年密州達魯花赤真閭修超然台,並留刻石於台上。
明代重修五次:1393年由千戶所修;1455年由知縣黃武修超然台並增修慕賢亭;1522年知縣張瑤奉命遷真武神於北極台,超然台專祀蘇東坡;1579年知縣李觀光修蘇公祠;1591年知縣寧嘉猷修蘇公祠。
清代重修七次:1690年知縣馬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721年知縣羅廷璋增修超然台、蘇公祠;1759年知縣張師赤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829年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836年知縣汪封渭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852年知縣王廷榮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889年修超然台及蘇公祠。民國時期修台二次:1919年縣知事尹祚章修台;1924年混城旅長畢庶澄修台。
關於台上石刻,也歷經滄桑。據不完全統計,有修台記、賦、跋、詩、像、竹等石刻50餘方,不過多有遺失與復刻。隨著朝代的變更和混戰,超然台石刻受到了極大損壞,首先是台前「超然台」三個大字被人挖走,直到元代由中議大夫王 C用柳體書寫徑尺的「超然台」三個大字,刻石嵌於原處;其次是台上的諸多石刻,也在元代以前遺失殆盡。此後,後人復刻《超然台記》《超然台賦》,及《重修超然台記》《專祀蘇東坡先生記》《雪夜書北台壁》等詩文。
⑶ 諸城的歷史故事
諸城春秋時為魯之諸邑。 魯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魯國在石屋山(今廟山)東北、濰河之南城諸,取名諸邑(故址在今枳溝鎮喬庄)。 戰國時,市境分屬齊、魯。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49),楚滅魯,魯地入楚,然境內除齊長城以南少數地區歸楚外,余大部地區先已屬齊。 秦行郡縣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市境屬琅琊郡(郡治琅琊)。 諸城置縣始於西漢初年。漢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為東武侯。呂後七年(前181),置東武縣,因境內有東武山故名。同時,境內並置諸縣、平昌縣、橫縣、昌縣、石泉縣。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東武,境內各縣皆屬琅琊郡,轄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改琅琊郡為填夷,東武為祥善,諸縣為諸並,平昌為養信,橫縣為令邱。淮陽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殺,郡縣恢復舊名。 東漢建初五年(80),改琅琊郡為國,移治開陽(今臨沂縣北)。東武縣、諸縣屬琅琊國,平昌縣屬北海國。撤橫縣、昌縣、石泉縣。 三國曹魏,復改琅琊國為郡,新置城陽郡(治東武)、平昌郡(治昌安),東武縣屬城陽郡,諸縣屬琅琊郡,平昌縣屬平昌郡。平昌郡旋廢,平昌縣改屬城陽郡。 西晉泰始中(269-271),東武、諸、平昌三縣俱屬城陽郡(郡治遷莒)。太康十年(289),東武縣、諸縣改屬東莞郡(郡治東莞),轄於徐州。元康十年(300),廢城陽郡,平昌縣改屬青州高密國。 劉宋,分東武縣、平昌縣屬平昌郡,轄於青州,諸縣屬東莞郡,轄於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東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分青州而置膠州,治東武,領東武、高密二郡,東武、平昌二縣屬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東武縣南境置扶淇縣,屬東武郡。 北齊,廢東武郡,移高密郡治於東武。撤銷諸縣、平昌縣、扶淇縣,並入東武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高密郡。開皇五年(585),改膠州為密州,治東武。開皇十八年(598),改東武縣為諸城縣,取縣西南三十里漢故諸縣城為名,縣屬密州,仍為密州治。大業三年(607),改密州為高密郡,諸城屬之,並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為密州;天寶元年(742),改密州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復為密州。縣因變隨屬,互為治所。 五代天佑四年(907),縣屬後梁。龍德元年(921),改密州為膠源。龍德三年(923),後梁亡,縣屬後唐,復改膠源為密州。清泰三年(936),後唐亡,縣屬後晉。開運三年(946),後晉亡,縣屬後漢。乾佑四年(951),後漢亡,縣屬後周。顯德七年(960),後周亡。五代十國歷經53年,至此終止,諸城縣始歸於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為防禦州。開寶五年(972)春二月升密州為安化軍節度,秋八月降為防禦。開寶六年(973),復為節度,隸京東東路。諸城皆屬之並為治。 金,諸城縣屬山東東路密州治。密州仍為安化軍。 元,諸城縣仍為密州治,轄於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省密州,即密州治為諸城縣治,隸屬青州府。 清襲明制,諸城縣仍屬青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諸城獨立。民國二年(1913),廢府設道,諸城屬膠東道。民國29年(1940),裁膠東道,設萊濰道,諸城改屬萊濰道,暫由沂州道管轄。至民國30年(1941)3月,始歸萊濰道管轄。民國34年(1945),諸城屬山東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區。 1938年2月4日,日寇侵略諸城,市境淪為敵占區。 1943年7月下旬,諸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濱海專區濱北行署。此後,境內相繼建立諸莒邊縣、諸膠邊縣、濰東縣等抗日民主政權,均隸屬於濱北行署。 1945年9月9日,諸城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屬濱海行政公署濱北專區。1946年7月,改屬膠東行署濱北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諸城縣先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改屬昌濰專區,1970年屬昌濰地區,1981年7月屬濰坊地區,1983年10月屬濰坊市。 1987年7月1日,撤銷諸城縣,建立諸城市。諸城市為縣級市,直屬山東省,濰坊市代管。
⑷ 山東諸城市歷史名人有哪些
姓名
備注
舜 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
公冶長 名長,字子長(又名芝,又字子之)。諸城市馬庄鄉近賢村人。為孔子的女婿、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樊崇 字細君,琅琊(今諸城人)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伏無忌 琅琊東武(今諸城)人。伏氏為諸城巨族,曾顯達於兩漢,被稱為「伏氏學」。
趙明誠 字德甫,宋朝密州(諸城)人,金石學家。
張擇端 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
陳燁 諸城人,字光宇。嘉靖四十年(1562)舉進士。其父陳良相,為諸生,有志行。
李澄中 字渭清,號漁村,諸城市箭口鎮西辛莊子村人,清初著名文人。
丁惟寧 字汝安,又字養靜,號少濱主人,諸城城裡人,是《續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的父親。
丁耀亢 是丁惟寧之五子,字西生,號野鶴,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
竇光鼐 字元調,號東皋,諸城市箭口鄉郭家埠人。素有「才子」之稱。
王盡美 原名瑞俊,又名燼美、燼梅,字灼齋,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臧克家 諸城呂標鄉臧家莊人。中國現代詩人、作家。
王太利 諸城市城關鎮人,筷子兄弟成員之一,中國內地音樂人 、演員。
⑸ 諸城歷史上十件大事
五蓮縣與諸城市山水相依,土地相連,習俗相近。多少年來兩地人和睦相處,友好往來,結下了難以割捨的兩地之情。血脈相連的諸城依靠自己古老的文化滋潤著五蓮,五蓮發揮自己的堅韌和自強,與諸城共同創造著輝煌的東武未來。
五蓮和諸城兩地,邊界地區,互相通婚,貿易往來。可以說自古就是自家兄弟般,雞犬相鳴,一衣帶水。尤其是許孟和院西汪湖以及戶部一帶,更是行政歸屬不同,但是村莊卻交錯分布,更有奇特的現象是五蓮的人民居住在諸城,所謂「一屋居兩市,邊界在一家」。例如美麗的馬耳山,就是地理和行政隸屬五蓮,但是卻在諸城市的開發下,旅遊事業搞的紅紅火火。
舊時,五蓮有民謠道:「要吃飯,圍者諸城轉。」自古以來諸城是山東重要的農業基地和人口大縣,經濟發達資源豐富,適合人居,因此很多的窮人都來這里尋找機會,而地理偏僻,自然條件險惡的五蓮人自然是近水樓台,喜歡到諸城發財。五蓮人在諸城經商,發展。當時五蓮出名的許孟藏漢臣,以及枳溝王姓都是五蓮走出大山,對接諸城的結果。五蓮山繭是山區的特產,五蓮人走街串巷,拉幫結伙,從五蓮-諸城-高密-昌邑,創造了五蓮和山東新絲綢之路,為昌邑成為山東和青島加工基地做出了貢獻。還有些人則是在諸城店鋪里當伙計。他們視諸城為第二故鄉,不少人在瓦店,三里庄地周圍一些地方買房置地,娶妻生子,與當地人融為一體,為諸城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革命戰爭時期,五蓮更是諸城縣委誕生地所在,成為了諸城人民躲避災難的避風港,自然災害時期,五蓮人民更是把特產拿來與諸城人民共度難關。可以說五蓮人是諸城人歷史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蓮生產的燒烤柔韌,味道獨特,酸軟適中,肉凍晶瑩透亮,是家庭「佐餐佳品」。諸城四通八達,早年間便成為燒烤和肉食加工品的集散地。久而久之五蓮燒烤卻創了個「諸城枳溝燒烤」的名牌。五蓮人生產燒烤和狗肉的技術對諸城影響很大,有些村雖然已有上百年的燒烤生產歷史,但論技術和燒烤以及肉凍口味,至今仍然是非五蓮人莫屬。
五蓮邊界富產黃金,石材,早在清代便有官方的黃金採掘結構長住五蓮,採金業的發展使得當地人經常在一起切磋技藝,交流經驗,五蓮的石匠,諸城的木匠,相互學習更同進步。五蓮美麗的山水風情,自古就吸引著諸城人留戀往返於五蓮大地,而諸城繁華富庶,更是吸引著五蓮人越過群山,不遠百里到諸城來。加之五蓮北部與諸城西南部地區古代同為密州屬地。雖然歷史更迭諸蓮邊界又數度變更,這一帶的許多人在歷史上曾是諸城人,也曾為五蓮人,因此拜師交友聯姻結親者比比皆是,更加深了兩地人的深厚情誼。
現時我們的母親河維系著五蓮和諸城人民,在她的滋潤下我們創造了過去燦爛的東武文化和歷史。濰河發源於莒縣箕屋山,由五蓮注入諸城,古代人稱濰河為濰水和密水,其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先秦古籍《尚書.貢禹》里記載:海岱唯青州,濰淄其道。由此,確定了濰河山東第一大河的地位,而這里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我們勤勞的諸城和五蓮祖先在這里創造了燦爛的東夷文明。如今的諸城是百舸爭流,一水密水北流大海去,勤勞善良五蓮人民和密州人民,將一如既往的親密無間的攜手共同奔向未來,書寫自己瑰麗的篇章,創造自己的美好未來!
⑹ 山東諸城有哪些歷史名人
舜 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
公冶長 名長,字子長(又名芝,又字子之)。諸城市馬庄鄉近賢村人。為孔子的女婿、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樊崇 字細君,琅琊(今諸城人)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伏無忌 琅琊東武(今諸城)人。伏氏為諸城巨族,曾顯達於兩漢,被稱為「伏氏學」。
趙明誠 字德甫,宋朝密州(諸城)人,金石學家。
張擇端 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
陳燁 諸城人,字光宇。嘉靖四十年(1562)舉進士。其父陳良相,為諸生,有志行。
李澄中 字渭清,號漁村,諸城市箭口鎮西辛莊子村人,清初著名文人。
丁惟寧 字汝安,又字養靜,號少濱主人,諸城城裡人,是《續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的父親。
丁耀亢 是丁惟寧之五子,字西生,號野鶴,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
竇光鼐 字元調,號東皋,諸城市箭口鄉郭家埠人。素有「才子」之稱。
王盡美 原名瑞俊,又名燼美、燼梅,字灼齋,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臧克家 諸城呂標鄉臧家莊人。中國現代詩人、作家。
王太利 諸城市城關鎮人,筷子兄弟成員之一,中國內地音樂人 、演員。
⑺ 諸城歷史有誰知道急!急!急!近代最好
諸城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燦爛的文化,養育了世代眾多彪炳史冊的名人。其中,有滿腹韜略的政治家,有展一代雄風的軍事家,有成就卓著的文學藝術家,更有為遠大理想報效祖國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他們猶如璀璨的群星,不僅在諸城,而且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閃爍著奪目的光華。諸城春秋時為魯之諸邑。 魯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魯國在石屋山(今廟山)東北、濰河之南城諸,取名諸邑(故址在今枳溝鎮喬庄)。
戰國時,市境分屬齊、魯。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49),楚滅魯,魯地入楚,然境內除齊長城以南少數地區歸楚外,余大部地區先已屬齊。 秦行郡縣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市境屬琅琊郡(郡治琅琊)。
諸城置縣始於西漢初年。漢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為東武侯。呂後七年(前181),置東武縣,因境內有東武山故名。同時,境內並置諸縣、平昌縣、橫縣、昌縣、石泉縣。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東武,境內各縣皆屬琅琊郡,轄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改琅琊郡為填夷,東武為祥善,諸縣為諸並,平昌為養信,橫縣為令邱。淮陽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殺,郡縣恢復舊名。 東漢建初五年(80),改琅琊郡為國,移治開陽(今臨沂縣北)。東武縣、諸縣屬琅琊國,平昌縣屬北海國。撤橫縣、昌縣、石泉縣。 三國曹魏,復改琅琊國為郡,新置城陽郡(治東武)、平昌郡(治昌安),東武縣屬城陽郡,諸縣屬琅琊郡,平昌縣屬平昌郡。平昌郡旋廢,平昌縣改屬城陽郡。 西晉泰始中(269-271),東武、諸、平昌三縣俱屬城陽郡(郡治遷莒)。太康十年(289),東武縣、諸縣改屬東莞郡(郡治東莞),轄於徐州。元康十年(300),廢城陽郡,平昌縣改屬青州高密國。
劉宋,分東武縣、平昌縣屬平昌郡,轄於青州,諸縣屬東莞郡,轄於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東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分青州而置膠州,治東武,領東武、高密二郡,東武、平昌二縣屬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東武縣南境置扶淇縣,屬東武郡。
北齊,廢東武郡,移高密郡治於東武。撤銷諸縣、平昌縣、扶淇縣,並入東武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高密郡。開皇五年(585),改膠州為密州,治東武。開皇十八年(598),改東武縣為諸城縣,取縣西南三十里漢故諸縣城為名,縣屬密州,仍為密州治。大業三年(607),改密州為高密郡,諸城屬之,並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為密州;天寶元年(742),改密州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復為密州。縣因變隨屬,互為治所。
五代天祐四年(907),縣屬後梁。龍德元年(921),改密州為膠源。龍德三年(923),後梁亡,縣屬後唐,復改膠源為密州。清泰三年(936),後唐亡,縣屬後晉。開運三年(946),後晉亡,縣屬後漢。乾祐四年(951),後漢亡,縣屬後周。顯德七年(960),後周亡。五代十國歷經53年,至此終止,諸城縣始歸於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為防禦州。開寶五年(972)春二月升密州為安化軍節度,秋八月降為防禦。開寶六年(973),復為節度,隸京東東路。諸城皆屬之並為治。
金,諸城縣屬山東東路密州治。密州仍為安化軍。
元,諸城縣仍為密州治,轄於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省密州,即密州治為諸城縣治,隸屬青州府。
清襲明制,諸城縣仍屬青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諸城獨立。民國二年(1913),廢府設道,諸城屬膠東道。民國29年(1940),裁膠東道,設萊濰道,諸城改屬萊濰道,暫由沂州道管轄。至民國30年(1941)3月,始歸萊濰道管轄。民國34年(1945),諸城屬山東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區。
1938年2月4日,日寇侵略諸城,市境淪為敵占區。
1943年7月下旬,諸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濱海專區濱北行署。此後,境內相繼建立諸莒邊縣、諸膠邊縣、濰東縣等抗日民主政權,均隸屬於濱北行署。
1945年9月9日,諸城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屬濱海行政公署濱北專區。1946年7月,改屬膠東行署濱北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諸城縣先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改屬昌濰專區,1970年屬昌濰地區,1981年7月屬濰坊地區,1983年10月屬濰坊市。 1987年7月1日,撤銷諸城縣,建立諸城市。諸城市為縣級市,直屬山東省,濰坊市代管。
⑻ 搜集諸城歷史上10個歷史名人簡介
1、公冶長
公冶長(前519—前470),又稱公冶氏,名萇,字子長、子芝。漢族,春秋時齊國人(一為魯國人),今山東諸城賈悅鎮近賢村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國君主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
2、樊崇
樊崇(?—公元27年),字細君,琅邪(今山東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領袖、赤眉軍首領。
樊崇英勇善戰,富有謀略,曾發動樊崇起義,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巨大貢獻。後任御史大夫,最終樊崇和赤眉軍首領逢安等再度起義,被劉秀所殺。
3、伏無忌
伏無忌九世祖儒,系濟南伏勝之後,武帝時人,因其客居東武教授,後世子孫遂居於此。無忌五世祖湛,曾輔佐光武成就帝業,被功封為不其侯,食邑3600戶。
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去世,光武帝賜葬,其聲勢甚隆。父晨,母為高平公主,女為順帝貴人,孫完尚陽安公主,伏完有一女伏壽為獻帝皇後,世代皇親國戚,顯赫一時。至三國時,伏壽被曹操所殺,宗族受到牽連,後世因而衰敗。
伏無忌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漢順帝時,為侍中屯騎校尉。公元136年(永和元年),受詔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
元嘉年間(151—152年),又受詔與黃景、崔寔等人一起撰《漢記》。此時,他自采史料,冊著事要,編成《伏侯注》(又名《伏侯古今注》)一書。《伏侯注》記事上自黃帝,下迄漢質帝,今有輯本1卷傳世。
4、趙明誠
趙明誠(1081年-1129年),字德甫(或德父),山東諸城龍都街道蘭家村人,南宋初年官員、學者,左僕射趙挺之第三子,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青少年時期隨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後入太學。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與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李清照結婚。崇寧二年(1103年),趙明誠開始為官,但其仕途並不平坦,生活也受到當時朝內黨爭的沖擊。
大觀元年(1107年),趙挺之去世,趙明誠遭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受株連,趙明誠夫婦從此屏居青州鄉里13年。
宣和年間,趙明誠先後出任萊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任知江寧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官湖州,未赴,病逝於建康。
5、張擇端
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居住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
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尚存爭議)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6、陳燁
諸城人,字光宇。嘉靖四十年(1562)舉進士。
為諸生,有志行。嘉靖三十一年(1553),赴鄉試,知縣楊繼盛張宴餞送於稠眾中,深器之。四十一年(1562),舉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榷浙江南新關商稅,力除夙弊。
歷屯田司,進員外郎中,奉使督修永陵,以勞績著,翟正定府知府。被劾,將同州知州,遷南刑部郎中,出為延安知府,陝西巡撫曹疏薦之,稱為三邊不群之才,諸郡循良之最,升延寧兵備副使。
悉力飭政,捕妖僧法曉、巨盜劉江等,皆置之法,數百里倚為長城,璽書褒嘉。年七十,致仕去。
7、李澄中
李澄中(1629.8.7—1700.6.22)字渭清,號雷田,又號漁村、怡堂,晚號「秋水老人」、「艮齋老人」。山東諸城箭口鎮辛莊子村人,後遷居縣城超然台下。
諸城無忌李氏十世祖。康熙版《東武李氏族譜》主修人。生於明思宗崇禎二年,卒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年七十二歲。清初著名文人、史學家、詩人、藏書家。一生著作頗豐。其詩、賦墨跡部分珍藏於諸城市博物館。
8、丁耀亢
丁耀亢,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卒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享年七十一歲。 字西生,號野鶴,自稱紫陽道人,後又稱木雞道人,山東諸城人。明末清初小說家。
丁耀亢出身於一官僚家庭,祖父純,父惟寧都中過進士,父官至湖廣勛襄兵備按察副使,弟兄六人中也有數人科舉獲名。
代聰穎過人,頗有智謀。但他在科場屢試不第,後得進充任教習,鬱郁不得志。
明末清初,國事腐敗,弊政多端,階段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清入關前後的戰火燃及山東,丁耀亢飽嘗了戰亂之苦。
丁耀亢懷才不遇,倜儻不羈,把這些情感志趣流於筆端,撰寫了一系列較有影響的作品,成為一頗具個性的文化人。
9、竇光鼐
竇光鼐(1720~1795)清代官員、學者。字元調(一說符調),號東皋,山東省諸城市舜王街道西郭家埠村人。乾隆七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上書房總師傅。
歷督學政,所得士位至公卿者眾。竇氏立朝五十年,風節挺勁,無所阿附,清高宗深器重之。詩文宗韓杜,制義則自成一家,著有《省吾齋詩文集》。
10、王盡美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出生在山東省莒縣大北杏村(今屬諸城市),是山東黨組織早期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1918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期間積極投身五四愛國運動,被推舉為山東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
1920年3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後,他被發展為外埠會員。同年11月,他與鄧恩銘等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創辦《勵新》半月刊,任主編。
1922年1月,他和鄧恩銘、高君宇等人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6月,為適應工人運動發展需要,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分部建立,王盡美任主任。7月,他赴上海出席黨的二大。
1923年1月,他領導建立京奉鐵路總工會及山海關分會,任總工會秘書。同年2月,被反動軍警逮捕,後被工人營救獲釋。繼續主持山東黨的全面工作。
黨的三大後,王盡美根據黨的決議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並於1924年1月出席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2月,去北京參加李大釗組織的國民會議運動講演大會。
1925年春節前夕,因疲勞過度吐血暈倒,進院治療。時值工人運動蓬勃發展之際,他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島投入戰斗。
他與鄧恩銘等一起組織領導膠濟鐵路全線、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並成立了膠濟鐵路總工會。4月,他去青島與鄧恩銘等一起領導青島日商紗廠工人同盟大罷工,迫使日本資本家簽訂了9項復工條件。
同年6月,因肺病復發,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回到家鄉養病,後到青島治療。病重期間,他請青島黨組織負責人筆錄了他的遺囑:「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斗到底。」8月19日,王盡美在青島逝世,終年27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城
⑼ 諸城歷史事件
到市圖書館借閱《諸城市志》諸城修志始於明代。明萬曆《諸城縣志》,王之臣修,陳燁纂,萬曆三十一年
(1603) 刻本12卷,今殘存7卷至12卷。清康熙《諸城縣志》,卞穎修,王勸纂,康熙
十二年(1673) 刻本12卷6冊。清乾隆重修《諸城縣志》,宮懋讓等修,李文藻等纂,
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共46卷。清道光續修《諸城縣志》,劉光斗等修,朱學海纂,
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23卷。清光緒續修《諸城縣志》,劉嘉樹修,苑池、邱浚恪
總纂,光緒十八年(1892)刻本22卷。清光緒《諸城縣鄉土志》,陳觀圻主編,王熙昭
纂寫,光緒三十三年(1907)銅印版本,全志分上、下卷,14章。民國《諸城縣鄉土志》,
王煒辰主編,民國9年(1920) 石印出版,二冊。以上志書皆存。新中國成立後,中共
諸城縣委於1960年組織編寫《諸城縣志》,歷時7月成稿,凡60萬字,並油印行世。
新編《諸城市志》始修於1982年3月,共徵集資料1500多萬字,1991年10月定稿,
1992年10月出版。本志上限始於1840年,部分需溯源的事物適當上溯;下限至198 7
年。全志卷首為概述、大事記,卷尾設附錄,中設建置、地理環境、人口、農業、工
業、交通、城鄉建設、商業、財政稅務、金融、經濟綜合管理、政黨·社會團體、政
權、軍事、司法、民政、勞動人事、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民俗、人物等
24編。
諸城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諸城,原名東武,西漢初年置縣。隋開皇十八年 (59
8) ,改名諸城,取漢故諸縣城為名。1987年7月撤縣建市,屬濰坊市。全市轄13鎮、
22鄉,1340個行政村,總人口990970人,有漢族、滿族、回族、藏族、壯族、瑤族、
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等9個民族。全市總面積2182.7平方千米。南高北低,北部
丘陵、平原、窪地交錯,南部多低山、丘陵。在諸多河流中,濰河是濰坊市境內第一
大河,流經諸城市的長度78千米。市境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半濕潤氣候。盛產小麥、
玉米、高粱、地瓜、黃煙、棉花、花生、蔬菜、大豆、果品等。礦產主要有石英石、
重晶石、瑩石、膨潤土、鉀長石、明礬石、沸石、雲母等,已探明沸石岩礦D級儲量
1243萬噸,明礬石D級儲量50萬噸。
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4184.2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只有222萬元;社會商品零
售總額1445萬元。 1987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為15182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224
1萬元、農業總產值49582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4186萬元;出口商品收購總值20
134.5萬元。諸城農業基礎雄厚,是全國糧食、主料煙、瘦肉型豬生產基地。80年代
以來,諸城市注重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重點培育、發展了糧
油、肉雞、煙草、食品、蔬菜、果品、桑蠶、棉花、萬壽菊、食用菌、礦產品、淡水
養殖等12大主導產業,主要農產品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諸城工業門類較全,布局合
理,形成了機械、電子、化工、輕工、紡織、建材、電力、食品等八大工業體系。全
市對外貿易發展迅速,「三資」企業從無到有,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全市「三資」
企業已發展到202家,出口商品達14大類、100多個品種。
諸城交通便利,是山東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通信能力得到了迅猛發展。教育事
業日新月異,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597所。1986年被評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市。新
編《諸城市志》在中共諸城地方組織章專設「中共諸城市(縣)委重大決策」一節;在
軍事編專設「兵事」一章,對諸城人民為爭取解放所付出的代價,全部量化,並輔以
生動的革命事跡,成為教育青少年愛國愛家鄉的生動教材。諸城是五帝之一虞舜出生
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境內有古文化遺址270處,古墓葬183座,市博
物館館藏文物150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9件。諸城出土的鴨嘴恐龍化石為當今
世界之最。人文淵藪,名士奮興,從原始社會的虞舜,到現代中共一大代表、山東黨
組織的締造者和最早的領導者王盡美,代代名人輩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諸城
有2166名革命先烈犧牲,為此《諸城市志》突出了人物編的記述。
新編《諸城市志》1994年被評為全國新編地方誌優秀成果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