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歷史事件,是否真的存在如何評價吳三桂的歷史抉擇呢
就在這一年正月,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農民軍,僅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從陝西的西安殺到了北京城下。而就在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之時,崇禎皇帝留下了那句經典的“皆諸臣誤朕”的感慨,隨後在煤山自縊,正統明朝就此滅亡。
盡管在此前,崇禎皇帝已經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並命令吳三桂放棄關外全部領地和據點,火速馳援北京。只是吳三桂從寧遠到山海關這120公里,足足走了14天,如此緩慢的行軍可以說是坐視了北京城的淪陷,明朝的覆亡。而在吳三桂聽到北京城被攻破的消息之後,也沒有再向北京進發,而是折返回了山海關做著新的打算。
再次,投降李自成,對於吳三桂來說也是最為現實的做法。
往南最不合實際,不僅僅是因為南方消息全無,並不能夠接應協同,相當於踏上了一條未知之路,同時,沖破李自成的重重防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況且他的軍隊數量也極為有限,並不具備硬拼的實力。
投降清朝,從吳三桂所接受的“華夷之辯”傳統教育上,讓其難以接受,況且吳三桂與清朝之間征戰多年,雙方結怨已深,這時的吳三桂必然對於投降清朝有所排斥。
而投降李自成,先不說此前吳三桂並沒有與李自成相接觸與對抗,至少政權的班底是中原漢族王朝,沒有“華夷之辯”這層芥蒂。當然,實際上,李自成嚴格意義來說是黨項羌人的後裔,也不算是正統的中原漢族。
B. 為什麼歷史學家對吳三桂的評價都是一邊低為主
吳三桂一生當二八開,兩分功,八分過。
吳三桂清軍入關,給滿清當狗腿子殘害反清義士,殘忍地殺害了大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朱由榔,終結了漢人最後一個王朝——明朝。這是他永遠也洗不去的污點,不管怎麼解釋,怎麼美化,賣國求榮的骯臟,永遠都洗不掉,永遠都掩蓋不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況國之大將乎?「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日知錄》第十三《正始》。)明亡清興,實為亡天下。
吳三桂不知保天下,反而助紂為虐,禍亂天下,雙手不知沾滿了多少漢人同胞的獻血,真是罪惡滔天。英雄需要襯托,與吳三桂相比,李定國才是當之無愧的大英雄。他本是農民起義軍將領,是大明的反賊、流寇。只為民族大義、天下興亡,他盡心輔佐永曆帝對抗清朝,死而後已。不管是前半生還是後半生,李定國都無愧於英雄之稱。有時候,不得不感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怎麼就這么大呢?
說了吳三桂的八分過,我們再來談談吳三桂的二分功。
晚年的吳三桂幡然悔改,起兵反清(「三藩之亂」)。在歷史上,他是在戰場上消滅罪惡清軍最多的漢人,這是他的第一分功。
吳三桂的第二分功,是在西南。如果沒有他,西南雲貴,就是清朝的第二個哈密,第二個青藏高原。貴州百姓也還得給奢家安家頂禮膜拜,樹碑紀念。不得不說,吳三桂在開發西南上有大功,這也是他這罪惡一生的第二分功。
忠孝仁義,百善孝為先,首先吳三桂是一個孝子。十三歲的吳三桂闖陣救父,「孝聞九邊,勇冠三軍」。然後說忠,吳三桂守衛山海關二十年,獨守五年,這么多年,他都不降滿清,直到崇禎身死,這是忠。如果沒有後來的引清軍入關,他完全算得上是個大明忠臣,而他引清軍入關也是情有可原,其目的是為崇禎報仇。
然後說仁,滿清入關,四大漢奸王中,只有吳三桂沒有為滿清屠殺過漢人城池,這是仁。最後說義,吳三桂善待家人部下,遵信守諾,「沖冠一怒為紅顏」,算得上有情有義。吳三桂也不是一個無惡不作的禽獸。
吳三桂啊,吳三桂,若不是你的突然去世,大周朝後繼無人(其孫即位,年幼),大周與大清的勝負還很難說呢,可惜了。但這也許正是上天給你的懲罰吧!上天警示人們:漢奸是沒有好下場的!善惡到頭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C. 怎麼評價吳三桂
吳三桂是漢奸,賣國賊!這是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的觀點。
但是這幾年我讀了些書,開始自己想點兒事兒了,就對以前那些想當然的事兒產生了懷疑。
現在歷史學界幾乎普遍的認可清朝的歷史貢獻。清朝對我國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傳承等等很多方面都有著突出的貢獻。
既然吳三桂是引狼入室,那現在狼都受到褒獎了,為什麼吳三桂還在挨罵呢?那個五十三騎救父的少年英雄到底是怎樣的人呢?
我無意給他翻案,我只是覺得說不通。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必須要把他放入到歷史的舞台中去評價,而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他。你認為在當時身為一個小小總兵的吳三桂,能預見到「清朝對我國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傳承」有莫大的貢獻嗎?他能預見到當時還不知道在何處的「千古一帝」嗎?他能預見到康乾盛事嗎?
看人看本質,我們說他是漢奸,這話沒錯,但關鍵在於這個「漢」不是「中國」的意思而是「漢族」的意思。說他投降是為個女人,這也太戲劇化了,他的本意是是愛命惜身,榮華富貴,不是為了中國的命運。包括他後來的背叛清朝,嘴上是說恢復大明恢復漢人河山,其實呢?又是為一己私慾陷萬民於水火。
改朝換代只是歷史前進的方式,歷史借他強行推動中國的發展,他也不過就是歷史的一個工具而已。
D. 歷史對吳三桂的評價褒貶不一,歷史上的他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說到吳三桂,很多人認為他是明朝的叛徒,如果他在李自成進攻京城時,及時的率兵勤王想必大明江山還會繼續存在,如果他沒將清軍引入中原,也許大明的江山還會由漢人繼承,如果他沒有投靠清廷也許清朝不會如此的大鬧中原。同時還有很多人認為他是漢人的救星,畢竟他當年也曾起兵反清,如果他真的獲得了勝利那麼清朝就會重新回到關外,也許還有很多個如果……那麼歷史對吳三桂的評價褒貶不一,歷史上的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吳三桂
不過他後來投靠清朝讓其身敗名裂,雖然獲得了王爺的封號,但他再次叛清使其又稱為了人人得兒誅之的人物,可以說吳三桂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人,他曾鎮守遼東,有功,也曾背叛明朝,有過。又曾有恩於清朝,也曾背叛了清朝,這樣一個人物真的是一言難盡。
E. 如何從歷史的角度客觀的評價吳三桂這個人
吳三桂是個難得的將才,可惜生不逢時,如果生逢盛世明君,必然是衛青霍去病一樣的內大英雄,容遇亂世昏君,就只能冤枉戴上漢奸帽,幾百年不能平反。甚至後來他起兵反清也被人批評。反正他做什麼都錯,以至於他前半生抗擊清兵的輝煌戰功也沒人提。歷史對像他這樣的人歷來不公,要想客觀評價他是不可能的,汪精衛也一樣。
F. 如何評價吳三桂
實事求是地說,吳三桂本不是一塊做漢奸的料。 作為武將,吳三桂並非身高八尺力舉千斤,而只是中等身材,但他目光如注、英俊威嚴,且勇力過人武藝超群。在戰陣上披堅執銳、左沖右突、驍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極遠遠見了,不禁對麾下嘆道:「小吳總兵真好漢子!」 1612年(萬曆四十年)吳三桂出生於關外的漢鎮中後所,祖籍江蘇高郵。其父吳襄本乃士紳,因努爾哈赤崛起後在遼境實行嚴酷的民族歧視政策,對漢民大加擄掠殺戮,遂憤而投筆從戎舉辦團練,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遼東團練總兵一職。他功績卓著,有「遼右巨臂」之稱。在抵抗後金的斗爭中,吳襄與當時遼境的一些明庭武將結下友誼,並把妹妹嫁給錦州總兵、掛「討虜先鋒印」的遼東名將祖大壽。吳三桂就是出生成長於充滿戰火的地域和擁有抗金戰史的家族。這無疑從小就鍛煉了他的勇力氣魄和抗金意識。在戰場上,少年的吳三桂就驍勇非常。在一次戰斗中,他沖入敵陣用箭射倒一名紅旗王子。在拍馬上前揮刀准備割下該王子的首級時,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樑。吳三桂血流滿面,但毫無懼色,撕裂紅旗包紮好傷口後,立即再戰。 有一次,吳襄率五百名騎兵作哨探,不期與後金大軍相遇被圍。當時在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後,對於與清軍「野地浪戰」明軍心懷餘悸。從農民子弟中後天訓練出來的漢族騎兵一般來說確實不是馬背女真民族的對手。騎兵交戰即使兵力倍之,明軍都沒有勝利的把握,何況區區幾百名明軍身陷後金大陣?少年吳三桂得知父親危在旦夕後,立即趕到舅舅祖大壽的陣帳,請他發兵援救父親脫離險境。祖大壽認為這根本沒有可能,只會徒增傷亡,遂拒絕說:「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動!萬一失利,咎將安任?」三桂知不可強,大哭而去,並立即召集幾十名家丁,如狂風般地沖入重圍。在找到父親的隊伍後大呼:「跟我來!」並帶領五百騎殺出重圍、奔回寧遠。這次戰斗震驚全軍。從此少年吳三桂「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英名遼境無人不知。 少年英雄的吳三桂深受父輩重臣的器重。遼東監軍高其潛收他為義子。1639年(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薦舉他擔任遼東總兵。時年僅27歲。吳三桂練軍甚嚴。在洪承疇所部諸鎮中,以吳三桂系戰力最強。吳三桂並不以此滿足,他還專門再訓練了一支極為精銳的千人騎兵。共分二十隊,每隊五十人。「置簽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簽呼某,某即領本騎隨之,沖突無不利」。 1641年(崇禎十四年)松錦之戰以明軍慘敗告終。如果說二十三年前的薩爾滸之敗標志著後金掌握了關外的主動權,那麼松錦之敗則表明明庭已在整個戰局上敗象畢露。松錦之敗使明庭喪失了大量精兵和戰將。驍將曹變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疇、祖大壽等投降。只剩下吳三桂在寧遠山海關一線苦撐著局勢。吳三桂在極端困難的狀況下招撫流亡,重振軍旅。不久又組織起一支數萬人的軍隊,堅守山海關和關外寧遠等城。在原遼東戰將或亡或降的情況下,吳三桂成了碩果僅存的抗清名將。次年皇太極又發動壬午之役。派遣阿巴泰、圖爾格率兵避開由吳三桂防守的山海關,由黃崖口一線入邊。燒殺擄掠,兵鋒直達山東蘇北。關內諸明將皆望風而逃。只有吳三桂仍敢率兵入關邀擊清軍,並屢有斬獲。再到1643年,如前所述,吳三桂的堅決抵抗使所向披靡的清軍在寧遠城下第三次苦嘗敗績。 為了解決山海關這道難以越逾的屏障,清庭向吳三桂展開了強大的招降攻勢。由於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和恩師洪承疇以及眾多的兄弟、同僚如吳三鳳、祖可法、張存仁等均已降清,故皇太極除親自寫信向他招降外,還叫這些與吳三桂有種種關系的降將寫信給他勸降。但吳三桂終不為所動。當然這一方面是由於其父留在京師似為人質,另一方面當與吳三桂的抗清意識分不開。 三、促使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客觀原因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變作漢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樣的。常見的是戰窮活命型和投效覓官型。前者典型為洪承疇、祖大壽等,後者典型為張存仁、馬光遠、馮銓等。吳三桂跟他們都不同。吳三桂沒有戰窮。山海關和五萬將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總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壽,他的陞官圖仍未有窮期。更為重要的是,從十幾歲至此他一直處在與滿清毫不妥協的交戰之中,可以說他身上並無顯著的漢奸因子。鑒此,有必要探討他終究成了大漢奸的原因。 面對事實進行探究,應該承認客觀因素是促成吳三桂蛻變為漢奸的重要原因。這客觀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後所採取的一系列錯誤作法。 基於農民起義軍對地主豪紳階級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順軍許多將士對明庭降臣進行拷掠追贓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於李自成並不具備一個封建改朝換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農民起義並非近代、現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個新興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順要能站穩腳跟就必須與故明官僚合作。而且這些故明官僚已拋棄朱明政權張開雙臂准備與大順朝合作了。如禮科給事中惠世揚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說:「天生老臣,以遺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對個中奧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順將士去拷掠故明官員,甚至騷擾百姓,於是李自成大失京師民心。許多故明官員降後復萌叛志,有的則化裝潛逃。 從整體上來看,大順的作法是丟棄了於自身政權的穩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從局部上來看,是逼反了吳三桂。這既是促使吳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順朝由盛至衰最終覆滅的關鍵。對於那十幾天--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瞬間--里的情況各種史籍中有著略有出入的記載。在劇烈的變動面前,吳三桂情緒激動舉止失措。有記載說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還沒有完全公開之時,又陸續得到父親被關押拷掠和愛姬被霸佔的消息。有說是,他還勉強能接受父親的遭難,卻決不能接受愛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處在滿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無論是出於父親滯留京城的考量,還是從他與滿清拼殺了十幾年的仇恨來看,他歸降大順才是順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歲血氣方剛的青年武將在斬了李自成的使節並口出「李賊自送頭來」的狂言後,就自斷了這條應該走,並且本來已打算走的路。可是盡管如此他對降清仍有顧慮,以至在獲悉李自成起兵後曾想自戕以了斷一切。然而當他面對現實後,只得走出向滿清搬兵的招數。而這一搬就把滿清的都城從沈陽搬到北京,吳三桂沒有後悔葯可吃。 設想,如果大順朝能籠絡包括吳三桂在內的故明官僚,局勢有可能是另一番景況。李自成非但不以十萬大軍討伐吳三桂,而以此軍力協助其北防滿清。在穩定局勢後揮戈統一江南。以南明弘光政權的腐朽來裁量,這應在情理之中。或由於北疆吃緊,大順朝在相當時間內無力南伐,那以李自成與吳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將如大同總兵姜鑲的兵力總和是也足以抵禦滿清入關。從前明庭如此艱難,系因須對滿清、農民軍兩面作戰,顧此失彼、捉襟見肘。而若情況簡單化為大順對滿清,那清騎縱橫華北、中原之況將不復見。在經過一個時期的穩定生息後,新興的大順亦必將統一南中國。至於統一的大順是否有力量復故明在關外的疆域,這確有疑問。統一的大順會不會是弱宋的翻版?會不會導致今日中國之疆域竟在長城以南?這些問題都離開了本文所題,不作贅論。 由於明史清修,清朝基於自身是異族統治的關系,對明史多有篡改,又大興文字獄,並禁止了自周朝以來一直未曾間斷的民間史書的修撰,將明史的修撰控制在官方之手。同時借修四庫全書之名行禁毀書籍之實,四庫禁毀書目列表比四庫全書的目錄要長3倍,以至於許多史料亡秩,後世史家對明朝的評價多有誤會和不公之處。 自04年長篇白話歷史《明朝的那些事兒》大紅大紫開始,中國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明史熱」,為明朝正名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民間史學界多認為吳三桂並非一開始就是明朝叛臣,而是由於滿清打著「為君父報仇」的名義叩關,相對於攻佔北京逼死崇禎帝的李自成,被明朝冊封過的建州女真部(後金)反而是自己人。聯合清兵共同打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當時看來再合理不過。明末時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並不強烈,只要統治者的治國方式可以讓漢人接受,漢人對異族統治也並不排斥。這也是無論是北魏的鮮卑,抑或是西夏、遼、金直至元、清時期,異族在建國的初始階段通常並沒有遭到漢人的強烈反抗。 然而後續的發展並不如忠直的明朝舊臣所想。滿清以大明臣屬的名義公開尋找崇禎之子,聲稱會將崇禎之子奉為正統,令其即位。卻又自食其言,將明朝舊臣和內宮老太監都認定是崇禎第三子朱慈炯的人處死,並稱此人是假冒的崇禎後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統的繼承人,明室的諸親王都缺乏正統性和號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時的三大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已是騎虎難下:清廷已經坐大,只有協助清廷消滅南明,才能保他們家族的平安,並消除他們降清的道德危機。明室雖從未薄待過吳三桂,身為降將的吳三桂卻不得不積極的消滅南明,並最終手刃永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G. 歷史對吳三桂的真實評價是什麼
吳三桂是漢奸,賣國賊!這是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的觀點。
但是這幾年我讀了些書,開始自己想點兒事兒了,就對以前那些想當然的事兒產生了懷疑。
現在歷史學界幾乎普遍的認可清朝的歷史貢獻。清朝對我國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傳承等等很多方面都有著突出的貢獻。
既然吳三桂是引狼入室,那現在狼都受到褒獎了,為什麼吳三桂還在挨罵呢?那個五十三騎救父的少年英雄到底是怎樣的人呢?
我無意給他翻案,我只是覺得說不通。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必須要把他放入到歷史的舞台中去評價,而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他。你認為在當時身為一個小小總兵的吳三桂,能預見到「清朝對我國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傳承」有莫大的貢獻嗎?他能預見到當時還不知道在何處的「千古一帝」嗎?他能預見到康乾盛事嗎?
看人看本質,我們說他是漢奸,這話沒錯,但關鍵在於這個「漢」不是「中國」的意思而是「漢族」的意思。說他投降是為個女人,這也太戲劇化了,他的本意是是愛命惜身,榮華富貴,不是為了中國的命運。包括他後來的背叛清朝,嘴上是說恢復大明恢復漢人河山,其實呢?又是為一己私慾陷萬民於水火。
改朝換代只是歷史前進的方式,歷史借他強行推動中國的發展,他也不過就是歷史的一個工具而已。
H. 吳三桂的歷史評價
《清史稿》:三桂白首舉事,意上方少,諸王諸將帥佐開國者皆物故,變起且恇擾。及聞上從容指揮,軍報迅速,閫外用命,始嘆非所料。制勝於廟堂,豈不然歟?上不欲歸咎建議撤藩諸臣,三桂等奉詔罷鎮,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
《明檔》:忠可炙日,每逢大敵,身先士卒,絞殺虜級獨多。
《吳三桂紀略》:孝聞九邊,勇冠三軍。
《平西王吳三桂傳》:「正值闖賊構亂,召衛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
皇太極: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朱由崧:雪恥除凶,功在社稷。
朱由榔:將軍本朝之勛臣,新朝之雄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將軍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盡泯也。奈何清軍入京,外施復仇之虛名,陰行問鼎之實計。紅顏幸得故主,頓忘逆賊授首之後,而江北一帶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
朱舜水:吳三桂愚騃豎子,失於較計。
夏允彝:三桂少年,勇冠三軍,邊帥莫之及。闖寇所以誘致之者甚至,三桂終不從。都城已破,以殺寇自矢。包胥復楚,三桂無愧焉。包胥借秦兵而獲存楚社,三桂借東夷而東夷遂吞我中華,豈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
康熙帝:吳三桂徑行反叛,背累朝豢養之恩,逞一旦鴟張之勢,橫行凶逆,塗炭生靈,理法難容,神人共憤。
謝四新: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卧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發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不思親。
孫旭:三桂為明季罪人,又為本朝反賊,其生平亦何足道!
邵為章: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胍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行營歷歷草凄凄,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晴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
佘一元:吳帥旋關日,文武盡辭行。士女爭駭竄,農商互震驚。
李治亭:在明清之際的大舞台上,吳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軍入關而名噪一時,30年後又舉兵叛清,一度割據西南。
王妍:眾所周知,吳三桂反清,被清朝視為罪大惡極的「逆臣」。
I. 怎樣客觀的評價吳三桂
吳三桂,集明清改朝換代諸矛盾於一身,反復無常:先由明入清,助清奪天下,功高內震主;後容反清自立,威震華夏。他不斷改寫歷史,最終自取滅亡。吳三桂豐富多彩的人生翔實記錄,是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說到底,就是一部人生教科書,它給人的警示和啟迪,不知要用過多少口頭說教!
吳三桂這個人,在明叛明,在清叛清,因其反復無常、見利忘義而備受人們譴責。然而明清之際的歷史相當復雜,他處在這個歷史大環境中,又有著那樣特殊的經歷,所以在思想上也不可能那麼單一明了。
從康熙時代開始,一直把這場戰爭的責任全推到吳三桂身上,這有違歷史事實,是不公道的。而康熙又因這次事變而全部抹殺吳三桂前期所做的貢獻,同樣是不公正的,倒是他的孫子乾隆頗有點求實精神,他對吳三桂的評價是:「功者功之,罪者罪之」。
J. 如何客觀地評價吳三桂
吳三桂是漢奸,賣國賊!這是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的觀點。
但是這幾年我讀了些書,開始自己想點兒事兒了,就對以前那些想當然的事兒產生了懷疑。
現在歷史學界幾乎普遍的認可清朝的歷史貢獻。清朝對我國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傳承等等很多方面都有著突出的貢獻。
既然吳三桂是引狼入室,那現在狼都受到褒獎了,為什麼吳三桂還在挨罵呢?那個五十三騎救父的少年英雄到底是怎樣的人呢?
我無意給他翻案,我只是覺得說不通。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必須要把他放入到歷史的舞台中去評價,而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他。你認為在當時身為一個小小總兵的吳三桂,能預見到「清朝對我國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傳承」有莫大的貢獻嗎?他能預見到當時還不知道在何處的「千古一帝」嗎?他能預見到康乾盛事嗎?
看人看本質,我們說他是漢奸,這話沒錯,但關鍵在於這個「漢」不是「中國」的意思而是「漢族」的意思。說他投降是為個女人,這也太戲劇化了,他的本意是是愛命惜身,榮華富貴,不是為了中國的命運。包括他後來的背叛清朝,嘴上是說恢復大明恢復漢人河山,其實呢?又是為一己私慾陷萬民於水火。
改朝換代只是歷史前進的方式,歷史借他強行推動中國的發展,他也不過就是歷史的一個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