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歷史作業個性化設計的幾點嘗試
第1頁
論文服務:論文檢測<span class="funYouAd_4003 red" datainfo="" f14"="" style="color: rgb(255, 48, 0); margin-left: 10px;">論文選題
摘要:作業是教師了解學生學情、鞏固教專學成果的重要屬方式。受歷史學科特點和傳統教學模式束縛,當前學生的歷史作業設計還不夠科學,存在設計題型單一化(以填空、選擇、連線、問答為主),完成方式模式化(以抄寫、背誦、默寫為主),學生選擇狹窄化(以教師安排為主,學生自主選擇性不夠),傳統色彩濃厚,作業的個性不足,致使學生對歷史作業厭倦應付,歷史作業的實效性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我校本著「知識與理念、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同提高的理念,圍繞歷史作業的個性化設計進行大膽的探索實踐,努力完善歷史作業的設計形式,不斷拓展師生的思維空間,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取得較好的效果。
Ⅱ 如何進行初中歷史作業的有效設計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有些老師十分重視上課這一環節,而往往卻忽視了作業的設計問題,歷史作業布置往往是教師課後統一布置,題量大且形式單一,對於「做什麼」「怎麼做」,學生是沒有選擇權的,只有接受並按要求完成。致使學生對歷史作業感到乏味、厭倦,敷衍應付,一遇到分析題、綜合題、探究題就想翻各類輔導書找尋答案,或者希望老師能直接提供標准答案,這樣的作業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歷史教師應該重視作業設計,合理布置作業,我認為新課程背景下有效的歷史作業應該以新課標為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力求新穎多樣、面向全體、學以致用,達到有效作業與有效教學的有效結合。那麼初中歷史作業該如何進行有效設計呢?我認為起碼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形式多樣,趣味作業形式多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作業設計應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並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乾的成功樂趣。長期以來,歷史作業形式單調,學生感到死板乏味。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如能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學特徵,注意作業的趣味性,那麼,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增強知識點對學生大腦的「刺激度」,加深印象,既可以使學生喜愛做作業,又能起到鞏固提高,培養學生能力的作用。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新課改實踐中,我在布置作業趣味性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我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作業可以做到新穎多樣,突出趣味性,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做作業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根據中學生表現慾望強烈的特點,採用分組或個人搶答、抽簽等多種競賽形式,最後對優勝的小組或個人進行獎勵,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也能夠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除此以外還可以採用游戲、猜謎等學生喜聞樂見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在寓教於樂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培養了能力,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二、因材施教,分層作業因材施教,初中學生由於受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個體差異。而我們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布置作業是否恰當關繫到教學質量的好壞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高低。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的作業可以是相同的,但批改指導不能相同。對學困生盡量做到面批面改,評語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多採用適合其學習狀況、心理、性格特徵的順應性評語,發現進步及時鼓勵。也可採用「以優帶差」的方法,由於學生之間沒有心理障礙易於接觸,學生相互幫助沒有精神壓力,也易於提高。在學生相互幫助中不僅能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質量,也能使優秀生的基礎知識得到鞏固,還能進一步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增強學習氣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給每個學生挑選適合的題目,讓每個學生經過努力都能成功。」在作業設計中
給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量度和難度,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其各取所需,為每個學生創設一個練習、提高、發展的學習環境,讓全體學生都能在歷史作業完成中得到成功體驗,提高教學有效性。三、發展個性,開放作業發展個性,個性好的教學開放題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造力。新課程突出的理念,就是在做中學,以學生為中心,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與他人團結協作的意識與能力。學生只有通過積極的探索活動才能找到解題的方向,獲得自身的發展。設計教學開放作業時,要立足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敏銳性和嚴密性,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僅要用好教材上的開放題,更要善於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開放題。我們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把學生置於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自主開放的學習過程。四、以人為本,生活作業以人為本,生活作業以人為本,人文關懷不僅僅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更應該付諸於行動,付諸於實踐。我以為,作業的多少,要看教學內容、課程性質,不管如何練,應貼近社會實際,貼近學生生活,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實際、去思考,使他們的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鍛煉他們的智力與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學完《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後,可以觀看影片《甲午風雲》並寫觀後感。學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後,請學生搜集日軍侵華資料和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否定侵略歷史、篡改歷史的有關資料,結合我國政府對此的嚴正立場和態度,寫一篇評述文章。其他諸如編寫歷史歌謠、編輯歷史專題小報、歷史話劇表演等,學生在眼、耳、口、手、腦的歷史體驗中,在影視、網路、圖書館、博物館的歷史遨遊中,在社區、家鄉的歷史走訪中,關注中華文明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興衰,關注歷史人物和普通人的生活,意識到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學生感到歷史不再遙遠和枯燥,而變得親近和生動,學習興趣油然而生。五、找准盲區,反思作業找准盲區,孔子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我們往往造成一種錯覺:作業講評後,學生的作業訂正好了,而且訂正得正確、清楚。教師感到很滿意,以為學生已經掌握了。實際上部分學生往往對有些習題仍一知半解,存在著認知上的"盲區"。因此,加強作業訂正後的反思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錯誤的原因,更可以理順解題思路,積累經驗,提高思維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的方法很多:如學生自己對作業進行檢查,反思作業的得失;同桌互相探討對不同習題採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題方法,總結一下作業中成功的做法;還可以師生間採用聊天的形式談談作業過程中的感受,說說思考解答中易錯的地方及一些錯誤的思考方法等等。六、評價多元,鼓勵作業評價多元,鼓勵作業新課程下的教學方式是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我們可以以靈活多樣的作業及其評價方式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習興趣的創造力。這樣歷史課的學習也才更有活力和魅力。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多採用激勵式、委婉式、點撥式、祝福式等多元化的作業評語。如可用「妙不可言」、「真有個性」等激勵式詞語。又如有個學生的作業相當潦草,在歷史作業後面我寫上了這樣一句話:「你的書法很不錯,不過練的地方不對。」一則好的作業評語,不但有利於師生的情感交流,而且能激發起學生行為動機,強化良好品質,調節、疏導學生的心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可以作為有效的補充。在以往的評價機制下,特別是農村家庭,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學習、作業情況,只以學習成績判斷孩子學習的優劣。從而導致了學生對學習認識的片面性,只注重學習成績,不重視學習過程。將評價與家庭評價相結合,杜絕學生在老師面前表現,而在家裡變成另外一個人,從而更全面地評價學生。可見歷史作業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幫助學生改變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總之,作業過程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從習題的選擇、布置的形式、作業的批改、反饋的策略等,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我們去研究、推敲,只有盡可能地優化每一個環節,才能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Ⅲ 怎樣布置初中歷史作業
在課改的過程中教師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積極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特別是在改進課堂教學方面下了很大的氣力,基本上改變了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多角度拓展學生思維,開發學生的潛力,培養他們的能力。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的經驗,可是落實到評價——考試上學生們的成績卻沒有提高多少。這一現實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改方向的偏頗。教學過程是一個整體,不只是課堂教學。就一堂課來說也分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後復習鞏固和評價反饋四個環節組成。在這里筆者想談談課後的復習鞏固也就是課後作業。布置課後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拓展延伸。適當的課後作業有助於學生對所學材料保持記憶,並將課堂知識進行消化吸收,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只有在一定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讓養成獨立思考、探索的習慣,才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判斷意識,形成自己的思想。我們雖不強調死記硬背,但歷史學科的特點卻是沒有基礎知識鋪底,能力的提高就無從談起。而在教學中初中歷史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學生喜愛歷史課卻不喜愛記憶歷史知識,更不喜愛做歷史作業了。而且學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主科中;再加上長期以來,歷史作業模式單一,缺乏層次,這樣的作業一方面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意願與個體需要,另一方面也不適合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個體的發展,會產生學生厭學的負面影響。所以沒有了課後的復習鞏固,即使課上老師講得天花亂墜,課下學生也會忘得一塌糊塗。所以歷史作業的有效布置也是一個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關鍵點,針對如何布置歷史課後作業,筆者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
一、形式多樣,趣味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作業設計應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並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乾的成功樂趣。長期以來,歷史作業形式單調,學生感到死板乏味。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如能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學特徵,注意作業的趣味性,那麼,既可以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增強知識點對學生大腦的「刺激度」,加深印象, 既可以使學生喜愛做作業,又能起到鞏固提高,培養學生能力的作用。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新課改實踐中,我在布置作業趣味性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我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作業可以做到新穎多樣,突出趣味性,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做作業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根據中學生表現慾望強烈的特點,採用分組或個人搶答、抽簽等多種競賽形式,最後對優勝的小組或個人進行獎勵,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也能夠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除此以外還可以採用游戲、猜謎等學生喜聞樂見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在寓教於樂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培養了能力,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
二、因材施教,分層作業
初中學生由於受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個體差異。而我們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布置作業是否恰當關繫到教學質量的好壞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高低。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的作業可以是相同的,但批改指導不能相同。對學困生盡量做到面批面改,評語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多採用適合其學習狀況、心理、性格特徵的順應性評語,發現進步及時鼓勵。也可採用「以優帶差」的方法,由於學生之間沒有心理障礙易於接觸,學生相互幫助沒有精神壓力,也易於提高。在學生相互幫助中不僅能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質量,也能使優秀生的基礎知識得到鞏固,還能進一步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增強學習氣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給每個學生挑選適合的題目,讓每個學生經過努力都能成功。」在作業設計中給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量度和難度,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其各取所需,為每個學生創設一個練習、提高、發展的學習環境,讓全體學生都能在歷史作業完成中得到成功體驗,提高教學有效性。
三、發展個性,開放作業
好的教學開放題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造力。新課程突出的理念,就是在做中學,以學生為中心,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與他人團結協作的意識與能力。學生只有通過積極的探索活動才能找到解題的方向,獲得自身的發展。設計教學開放作業時,要立足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敏銳性和嚴密性,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僅要用好教材上的開放題,更要善於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開放題。我們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把學生置於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自主開放的學習過程。
可見歷史作業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幫助學生改變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作業過程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從習題的選擇、布置的形式、作業的批改、反饋的策略等,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我們去研究、推敲,只有盡可能地優化每一個環節,才能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Ⅳ 淺談如何布置歷史作業
教學過程是一個系統完整旳過程,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帶來一些教學問題.布置課後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拓展延伸。適當的課後作業有助於學生對所學材料保持記憶,並將課堂知識進行消化吸收,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只有在一定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讓養成獨立思考、探索的習慣,才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判斷意識,形成自己的思想。我們雖不強調死記硬背,但歷史學科的特點卻是沒有基礎知識鋪底,能力的提高就無從談起。那麼,如何有效布置作業呢?下面我結合教學實際,簡單談一談如何有效布置作業一丶分層次布置作業。基礎性作業所有學生做,探究性思考題基礎好,綜合能力強的學生做.。作業設計目的:針對學生的差異,分層布置作業,要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二丶布置「說」的作業. 長期以來,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一直是以「寫」為主,其他形式極少。無可否認,「寫」的作業尤其是對歷史學科有其積極意義。但久而久之,這種作業也成了學生的一種包袱,變得枯燥乏味,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一改常態,把」寫「的作業設計成「說」的作業,即把自己當天學到的內容說一遍給家長聽或同學之間相互「說」一遍給對方聽。如在學<<第二次鴉片戰爭少>>後我布置這樣的作業:請同學們結合本課內容,把英法聯軍是如何搶劫並放火焚燒圓明園編成故事,講給同學們和家長聽.這樣既段練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習興趣.一舉兩得.。三丶布置「問」的作業.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俗話說:因疑而問,因問而開悟,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在課堂上十分注重「提問」,而且把提問延伸到課外,根據學習內容,我把「提問」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具體操作如下:學生給老師提幾個問題,由老師回答,或老師給學生提問,由學生答,或由學生之間進行問答。四丶布置「記」的作業這里的「記」不是記憶,而是記錄。在歷史教學中,我每周布置「寫周記」的作業,就是要求學生把本周所學的主要內容和心得體會寫在筆記本上,這種作業也是學生樂意做的,因為一周才一次,可長可短,非常靈活。例如在學《戊戌變法》這一課後,我布置這樣一個寫周記的作業:請簡單介紹一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戊戌變法失敗說明了什麼?談談你的感想。作業不難,學生寫得出來。學生寫這樣的周記後,不但鞏固了各知識點,還能提高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進行一次思想的自我教育,明事又明理。總之,這些課後作業乍看起來好象有些復雜,但落實起來非常輕松,一般不會佔用學生太多的時間,而且不僅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積極性,教學質量也有了大面積的提高。而且也有利於學生的全面長久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Ⅳ 如何布置歷史課外作業
在中學各學科中,作業皆為檢查和鞏固學生學習狀況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歷史學科也不例外。歷史老師通過作業的布置,能反饋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認知水平及操作運用情況,進而對學生做出正確評價。
但新課改實施以來,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是:大家都注重了對教學過程所進行的一系列創新改革,卻對學生的作業布置和評價方面思考較少。因而也就形成了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傳統作業模式。比如我們在基層學校聽課過程中發現:許多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完成後布置作業時總會說:「課後請同學們把課本XX頁的作業做完交上來」。這種簡單粗放的傳統作業布置,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極其有限,成為長期制約歷史教學發展和影響教學效果的不利因素。這種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
1、傳統歷史作業模式缺乏新意,很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和完成歷史作業的興趣與積極性;
2、傳統歷史作業模式下,對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鍛煉欠缺;
3、傳統的歷史作業模式,使學生的答題方法和思維方式容易程式化,對能力的考查體現不足,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效果不大;
4、歷史老師長期將班裡的優秀生與學困生進行「一鍋燴」的作業布置,就會造成優秀生覺得沒意思,學困生無法適應等狀況。從而降低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Ⅵ 如何布置歷史作業
教學過程是一個系統完整旳過程,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帶來一些教學問題.布置課後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拓展延伸。適當的課後作業有助於學生對所學材料保持記憶,並將課堂知識進行消化吸收,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那麼怎樣有效布置作業呢?下面簡單談一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丶分層次布置作業。基礎性作業所有學生做,探究性思考題基礎好,綜合能力強的學生做.。作業設計目的:針對學生的差異,分層布置作業,要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丶布置「說」的作業. 長期以來,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一直是以「寫」為主,其他形式極少。無可否認,「寫」的作業尤其是對歷史學科有其積極意義。但久而久之,這種作業也成了學生的一種包袱,變得枯燥乏味,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改變常態,把」寫「的作業設計成「說」的作業,即把自己當天學到的內容說一遍給家長聽或同學之間相互「說」一遍給對方聽。這樣既段練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三丶布置「問」的作業.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俗話說:因疑而問,因問而開悟,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在課堂上十分注重「提問」,而且把提問延伸到課外,根據學習內容,我把「提問」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具體操作如下:學生給老師提幾個問題,由老師回答,或老師給學生提問,由學生答,或由學生之間進行問答。 四丶布置「記」的作業 這里的「記」不是記憶,而是記錄。在歷史教學中,我每周布置「寫周記」的作業,就是要求學生把本周所學的主要內容和心得體會寫在筆記本上,這種作業也是學生樂意做的,因為一周才一次,可長可短,非常靈活。例如在學《戊戌變法》這一課後,我布置這樣一個寫周記的作業:請簡單介紹一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戊戌變法失敗說明了什麼?談談你的感想。作業不難,學生寫得出來。學生寫這樣的周記後,不但鞏固了各知識點,還能提高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進行一次思想的自我教育,明事又明理。 總之,這些課後作業乍看起來好象有些復雜,但落實起來非常輕松,一般不會佔用學生太多的時間,而且不僅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積極性,教學質量也有很大的提高。
Ⅶ 歷史作業怎麼寫
(1)主張天賦人權,反對君主專制,提倡君主立憲;影響英國資產階級回革命和法國大革命
(2)圖三孫中答山發動並領導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提出三民主義,堅持實業救國,致力於民族獨立和民主政治建設事業;圖四列寧帶領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帶領紅軍打退資本主義國家侵略,推行新經濟政策。不同:孫中山代表資產階級利益與道路,而列寧代表無產階級利益與道路
(3)遵義會議;不同:毛澤東是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而列寧採用城市中心論。
很用心寫的,望採納
Ⅷ 如何設計趣味性的作業
□椒江柏加王小學 王永萍 「我很喜歡數學作業,它真有趣呀!」「游戲的作業才有意思呢!」聽著孩子們的歡喜心聲,我們能夠感受到新課程給學生學習帶來的全新面貌,以及數學作業呈現的一片新天地。形式多樣的數學作業充滿吸引力,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再學習、再創造、再發展的歡樂園地,真正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該設計怎樣的數學作業來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呢?我認為不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要多設計一些具有游戲性、趣味性的題型。 一、玩味型作業 兒童天性好玩。傳統觀念常把學與玩分開,認為學就是學,玩就是玩;學好了才能玩,學不好就不能玩。長此以往,學生把學習當做一種任務,而不是一種樂趣,做家庭作業只是完成任務,根本不投入情感,更談不上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積極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習的樂趣,教師可把一些數學家庭作業設計成了玩味題,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感覺學和玩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如在布置「比高矮」的作業時,老師可讓學生回家和家長排排隊,看看誰最高誰最矮;布置「前後、左右」的作業時,可設計:請家長坐好,說說家長及自己前後、左右有些什麼;布置「10以內的加法」作業時,可讓學生回家和爸爸媽媽玩湊數游戲。 二、競賽型作業 競賽是按照人的自尊需要和獲得成就的需要而激發學生奮發努力、力求上進的一種手段。在教學中,適當的競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多設計一些競賽型作業。如在教學「表內除法」時,可設計讓同桌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進行比賽,看誰能把乘法口訣變換形式背下來,並且背得又對又快。在比賽中,兩者之間互相監督、互相評價,最後進行自我評價,明確自己以後努力的方向。這樣即滿足了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又使學生在比賽活動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樹立了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說」型作業 「說」相對於計算來說,學生更樂意接受。如在教「數一數」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布置學生數一數教室里的物體有幾個,數一數生活中他們喜歡的物體有幾個。學生對於這種作業的形式會很喜歡,而且興趣會很濃,收到的教學效果也會非常好。又如在每一次課後,要求學生回家向爸爸媽媽說說今天數學課上學到了什麼,說說數學課上自己表現怎麼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把有關數學的趣事講給朋友們聽,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數學」說給好朋友聽。學生在交流中不僅鞏固了數學知識,培養了使用數學語言的能力,還讓學生體驗到了學數學的樂趣。 趣味性的數學作業,是學生再次學習、再次創造、再次發展的樂園。
Ⅸ 如何設計一份高質量的《歷史與社會》課後作業
一直以來, 傳統作業都被認為是 「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作業一直是 。 「教 的強化」 ,被學生認為是學習的沉重負擔。 「作業」成了茫無邊際的題海,學生永 遠看不到成功的彼岸。歷史與社會作業也不例外,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科作業的心 態更多的是應付、排斥,甚至是厭煩。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 「有效課堂」的實施,筆者認為,歷史與社會的作 業也應該進行「優化設計」 ,從而推動教育的全面改革與發展。
對於歷史與社會 作業的優化設計,筆者認為應從以下2個方面開展:
一、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應該生活化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基於學生生活經驗的課程,特別是歷史與社會中「鄉 土地理」的學習,更加應該立足學生的生活實踐。實踐性是當前中學歷史與社會 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 對學生作業的實踐性則更加不在教師思考的范圍之 內。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歷史與社會》學科資源,擴大作業設計要素,緊密 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個人生活的聯系,優化學科課程作業的設計,構建開放實 踐性的《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體系。設計一些社會調查、探究等實踐性作業,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讓學生有序地記錄下自己實踐調查和探究的過 程,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社會活動體驗,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又有 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實踐能力。 1 例如,在「環境亮起黃牌」教學時,我帶著學生先去游覽了本地的一些 景點,讓學生在游覽的同時,注意觀察本地區特別是街道河流兩岸的環境問題。 並設置了這樣一道實踐性探究題:為了使同學們更多地了解家鄉,關心社會,參 與社會實踐,並從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請同學們分組對本鎮的環境狀況進行 一次社會調查活動。要求:①設計一份調查問卷,通過調查收集材料,了解家鄉 的環境變化狀況,並思考自己和人們的習慣行為,尋求解決對策。②設計一條環 保廣告語或溫馨提示語。③向本鎮市民寫一份環保倡議書,或向本鎮政府寫一份 建議書。 在評價各小組的調查活動時,教師要看各小組的問卷問題是否具體,表述 是否清楚,重點是否突出,整體結構是否完整,問卷任務是否能完成等。環保廣 告語是否簡潔生動,以情感人。環保倡議書是否符合主題,條理清晰。在總結本 次調查活動時,先讓小組長小結本組在組織活動、收集資料、撰寫報告等方面的 突出事跡,再採取組內互評、小組之間互評的形式,最後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 實踐證明,這種貼近生活、重在實踐的探究作業,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學習 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 精神、合作探究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而且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成就感、社會 責任感和使命感中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應該興趣化 俗話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要有興趣,學生的學習和作業就會由負擔 轉變為享受。 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社會經歷常常引發學生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 理,成為他們學習歷史與社會的動力。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俄國教育家烏申 斯基指出: 「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 」只要 是感興趣的東西,學生就會喜歡,就會不知疲倦、孜孜以求。興趣是推動學生學 習的內部動力,是帶有情緒色彩的心理行為,渴望學習的願望是學生學習活動的 重要動因,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一旦被啟動,就會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因素,那就 是樂於學習。因此《歷史與社會》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也要注 重這一特點。 如在教學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和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 2 界線時,要求同學們運用諧音編簡單故事,這樣能使人很快記住這些分界線。其 中有一個小組的同學經過討論後編出了以下情節:我駕駛著「昆祁橫」 (把昆侖 山、祁連山、橫斷山脈想像成自己研發的名牌車) ,駛向「大太、巫雪」 (把大興 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想像成兩地名) ,一路上見一怪人名叫「大陰」能 喝(賀)八(巴)缸(岡)酒(把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彥格勒山、岡底 斯山想像成有趣的故事情節) 。該組同學豐富的想像力讓人耳目一新。順著學生 的思路,接著我又要求全班同學沿著他們的行駛的線路找到這些山脈。同學們很 快就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