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快速記憶先秦歷史散文

如何快速記憶先秦歷史散文

發布時間:2021-02-24 21:28:53

Ⅰ 先秦歷史散文的類型主要有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
就大體情況而言,歷史散文主要是敘事的,諸子散文主要是說理的。
歷史散文有《春秋》《左傳》《戰國策》《國語》等。《春秋》是孔子編訂的戰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敘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這242年間的各國大事,孔子還按照他自己的觀點對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評斷,選擇了他認為恰當的字來暗寓褒貶之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微言大義」。《左傳》仿照其體例,順著隱、桓、庄、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個魯國君主的序次進行記載,全書30卷,詳細記敘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外交、社會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動。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創造了多樣的精密的篇章結構和富有魅力的文學語言,生動描繪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長以委曲盡致的筆調來寫復雜的戰爭事件。《戰國策》亦稱《國策》,傳為戰國時期各國史官或策士輯錄。西漢時,經劉向整理,編為33篇。主要記敘了當時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相互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其間有傳記、故事、論辯、書信,反映了當時各國間尖銳而復雜的政治斗爭,是先秦繼《春秋》《左傳》之後又一部著名歷史散文。在藝術創作上,較之《左傳》又有發展,常在復雜的政治事件中生動描繪人物言行,刻畫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寫出不少情節曲折的故事。如《馮諼客孟嘗君》《荊軻入秦》《觸詟說趙太後》、《蘇秦始將連橫》等均為膾炙為口的名篇。此書尤重語言藝術,大量運用了誇張、比喻。排比等藝術手法,並雜以寓言故事,呈現出一種「敷張揚厲」「辯麗恣肆」的鮮明特色。《國語》共21卷,據說為左丘明所作。這部書有重點地記敘了各國歷史中若幹事件。文字朴實平易,特點在長於記言,同時也善於描寫人物神態。
諸子散文可分三個時期:
1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主要作品中,《論語》是語錄體,《老子》多用韻,它們都詞約義豐,《墨子》開始向組織結構嚴密的論說文形式發展。
2二期是戰國中葉,主要作品有《孟子》、《莊子》,它們的文辭比前一個時期繁富,說理也暢達。
3三期是戰國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韓非子》等。 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邏輯謹嚴,分析深入、文辭絢麗,達到了很高成就。

Ⅱ 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史(簡短一些)

春秋戰國時期
,是
我國
古代
散文
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版文
著作
,這就是權
文學史
上的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為兩種,
歷史散文

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傳》《
國語
》《
戰國策
》等歷史著作;後者是儒、墨、道、法等
學派

文章
,其中如《
論語
》《
墨子
》《
孟子
》等,是孔丘、
墨翟

孟軻
的弟子對其師言行的
記錄
,《
莊子
》《
荀子
》《
韓非子
》等則為本人的著作。

Ⅲ 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是代表了先秦的最高成就

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代表了先秦的最高成就。
先秦散文分為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傳》 《國語》 《戰國策》等歷史著作;後者是儒、墨、道、法等學派的文章,其中如《論語》 《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軻的弟子對其師言行的記錄,《莊子》《荀子》《韓非子》 等則為本人的著作。古代中國是散文大國,也是出現這種文體最早的國家。後代散文源於先秦散文,它對後世散文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先秦的歷史散文,文學性不強的《尚書》、《春秋》可以不論,而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為其代表。《左傳》也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與之並存的還有齊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魯人穀梁赤的《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仿照《春秋》用魯國國君的世次編年,是一部自成體系的獨立完整的歷史著作。成書於戰國初期,據說作者是魯國史官左丘明,全書近二十萬字,全面記載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動。
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春秋末、戰國初為第一階段,代表作有《論語》、《墨子》,文章多為語錄體,或為簡明的議論短章;戰國中期為第二階段,代表作是《孟子》、《莊子》,文章逐漸由語錄體發展為對話式論辯文與專題論文;戰國後期為第3個階段,《荀子》、《韓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專題論文,完善了論說文的體制。

Ⅳ 屬於先秦歷史散文的文章有那些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就大體情況而言,歷史散文主要是敘事的,諸子散文主要是說理的。歷史散文有《春秋》《左傳》《戰國策》《國語》等。《春秋》是孔子編訂的戰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敘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這242年間的各國大事,孔子還按照他自己的觀點對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評斷,選擇了他認為恰當的字來暗寓褒貶之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微言大義」。《左傳》仿照其體例,順著隱、桓、庄、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個魯國君主的序次進行記載,全書30卷,詳細記敘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外交、社會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動。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創造了多樣的精密的篇章結構和富有魅力的文學語言,生動描繪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長以委曲盡致的筆調來寫復雜的戰爭事件。如寫齊魯長勺之戰、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餚阝之戰、晉楚必阝之戰,均是情節緊張而極富戲劇性,成為後世敘事散文的典範。《戰國策》亦稱《國策》,傳為戰國時期各國史官或策士輯錄。西漢時,經劉向整理,編為33篇。主要記敘了當時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相互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其間有傳記、故事、論辯、書信,反映了當時各國間尖銳而復雜的政治斗爭,是先秦繼《春秋》《左傳》之後又一部著名歷史散文。在藝術創作上,較之《左傳》又有發展,常在復雜的政治事件中生動描繪人物言行,刻畫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寫出不少情節曲折的故事。如《馮諼客孟嘗君》《荊軻入秦》《觸詟說趙太後》、《蘇秦始將連橫》等均為膾炙為口的名篇。此書尤重語言藝術,大量運用了誇張、比喻。排比等藝術手法,並雜以寓言故事,呈現出一種「敷張揚厲」「辯麗恣肆」的鮮明特色。《國語》共21卷,據說為左丘明所作。這部書有重點地記敘了各國歷史中若幹事件。文字朴實平易,特點在長於記言,同時也善於描寫人物神態。
諸子散文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主要作品中,《論語》是語錄體,《老子》多用韻,它們都詞約義豐,《墨子》開始向組織結構嚴密的論說文形式發展。二期是戰國中葉,主要作品有《孟子》、《莊子》,它們的文辭比前一個時期繁富,說理也暢達。三期是戰國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韓非子》等。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邏輯謹嚴,分析深入、文辭絢麗,達到了很高成就。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現人物性格、描寫人物行為見長,使人讀了如見其人的音容笑貌。《論語》《孟子》中這類文字較多,《墨子》里的《公輸》也屬這類。如《論語》里寫孔子門徒子路,寫出了他的直率、魯莽、剛烈的性格;寫顏淵寫出了他沉默好學和安貧樂道。《論語》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二是多採用含義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闡明理論。《莊子》在這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莊子》中有所謂「寓言」「重言」「卮言」。莊周認為世人都「沉濁」,不可以「庄語」,故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詞」的「寓言」「重言」來表達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話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說的寓言;重言是引證一些歷史故事和古人的話;卮言是抽象的理論。《莊子》藝術上的成就首先在於它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如《逍遙游》開頭寫「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它一開頭就說天地的廣大,寫鯤鵬的任意變化遨遊。寫出了一個十分開闊的意境。在藝術上,後世許多詩人和散文家都愛學習《莊子》的風格和技巧。它那些想像豐富的寓言和重言給後世文學家無窮啟發。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時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韓非子》。《荀子》中的《勸學》《天論》《性惡》善以說理見長,議論風生,沉著渾厚;《韓非子》中的《五蠹》《孤憤》《說難》均風格峻峭犀利,論理精細周密。它們都給後世散文以重要影響。
展開其他相似回答 (1) 隱藏其他相似回答 (1)
45857 2009-4-8 22:48:31 113.132.202.* 舉報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就大體情況而言,歷史散文主要是敘事的,諸子散文主要是說理的。歷史散文有《春秋》《左傳》《戰國策》《國語》等。《春秋》是孔子編訂的戰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敘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這242年間的各國大事,孔子還按照他自己的觀點對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評斷,選擇了他認為恰當的字來暗寓褒貶之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微言大義」。《左傳》仿照其體例,順著隱、桓、庄、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個魯國君主的序次進行記載,全書30卷,詳細記敘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外交、社會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動。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創造了多樣的精密的篇章結構和富有魅力的文學語言,生動描繪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長以委曲盡致的筆調來寫復雜的戰爭事件。如寫齊魯長勺之戰、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餚阝之戰、晉楚必阝之戰,均是情節緊張而極富戲劇性,成為後世敘事散文的典範。《戰國策》亦稱《國策》,傳為戰國時期各國史官或策士輯錄。西漢時,經劉向整理,編為33篇。主要記敘了當時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相互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其間有傳記、故事、論辯、書信,反映了當時各國間尖銳而復雜的政治斗爭,是先秦繼《春秋》《左傳》之後又一部著名歷史散文。在藝術創作上,較之《左傳》又有發展,常在復雜的政治事件中生動描繪人物言行,刻畫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寫出不少情節曲折的故事。如《馮諼客孟嘗君》《荊軻入秦》《觸詟說趙太後》、《蘇秦始將連橫》等均為膾炙為口的名篇。此書尤重語言藝術,大量運用了誇張、比喻。排比等藝術手法,並雜以寓言故事,呈現出一種「敷張揚厲」「辯麗恣肆」的鮮明特色。《國語》共21卷,據說為左丘明所作。這部書有重點地記敘了各國歷史中若幹事件。文字朴實平易,特點在長於記言,同時也善於描寫人物神態。 諸子散文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主要作品中,《論語》是語錄體,《老子》多用韻,它們都詞約義豐,《墨子》開始向組織結構嚴密的論說文形式發展。二期是戰國中葉,主要作品有《孟子》、《莊子》,它們的文辭比前一個時期繁富,說理也暢達。三期是戰國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韓非子》等。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邏輯謹嚴,分析深入、文辭絢麗,達到了很高成就。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現人物性格、描寫人物行為見長,使人讀了如見其人的音容笑貌。《論語》《孟子》中這類文字較多,《墨子》里的《公輸》也屬這類。如《論語》里寫孔子門徒子路,寫出了他的直率、魯莽、剛烈的性格;寫顏淵寫出了他沉默好學和安貧樂道。《論語》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二是多採用含義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闡明理論。《莊子》在這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莊子》中有所謂「寓言」「重言」「卮言」。莊周認為世人都「沉濁」,不可以「庄語」,故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詞」的「寓言」「重言」來表達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話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說的寓言;重言是引證一些歷史故事和古人的話;卮言是抽象的理論。《莊子》藝術上的成就首先在於它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如《逍遙游》開頭寫「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它一開頭就說天地的廣大,寫鯤鵬的任意變化遨遊。寫出了一個十分開闊的意境。在藝術上,後世許多詩人和散文家都愛學習《莊子》的風格和技巧。它那些想像豐富的寓言和重言給後世文學家無窮啟發。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時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韓非子》。《荀子》中的《勸學》《天論》《性惡》善以說理見長,議論風生,沉著渾厚;《韓非子》中的《五蠹》《孤憤》《說難》均風格峻峭犀利,論理精細周密。它們都給後世散文以重要影響。

滿意請採納

Ⅳ 先秦諸子散文如何學習及復習以及整理筆記(游國恩版本文學史)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農家,
小說家,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作者: 竹士 2006-7-20 20:02 回復此發言

--------------------------------------------------------------------------------

2 諸子百家概況(非原創作品)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
1、諸子散文: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個學派闡述自己的學說的著作,是百家爭鳴的產物。其思想各據一端,精彩紛呈。正因為它是隨著爭辯的風氣而發展起來,其基本趨向就是從簡約到繁復,從零散到嚴整。

2、先秦諸子散文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 《論語》:純語錄體散文。

《墨子》:語錄體中雜有質朴的議論文。

第二階段: 《孟子》:基本上是語錄體,但已有顯著 發展,形成對話式論辯文。 《莊子》:由對話體向論點集中的專題論文過渡。除少數幾篇外,幾乎完全突破 了語錄體的形式而發展為專題議論文。

第三階段: 《荀子》、《韓非子》 在先秦散文中發展到議論文的最高階段。

3 、各家所代表的思想學說 :

(1)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我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代表論著:《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定。)全書共二十篇。《論語》的思想學說有以下幾點:

①「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追求的最高理想。

②「學習」要做到「溫故而知新」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③「交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④「修身」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⑤「禮」:「克己復禮」。

⑥「為政」:「實行仁政」。

⑦「教育」:「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論語》在語言上的特點:含蓄雋永、簡潔生動。

孟子:先秦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

(課文中為《魚我所欲也》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兩篇)

主要論著:《孟子》全書共七章。中心思想是「仁義」

①主張治理國家要實行「仁政」。

②「民貴君輕」的思想。

③「反戰」思想。

④「社會分工」:「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⑤「性善說」。

孟子散文的特點:

①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於鼓動性;

②善設機巧,先縱後擒;

③善於用譬喻來陳說事理;

④語氣逼真。

(2)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後世並稱為「老莊」。主要思想:「無為而治」和「與道為一」

(課文中老子的文章兩則,莊子的節選《秋水》的最後幾段)先秦道家思想評議:

作者: 竹士 2006-7-20 20:02 回復此發言

--------------------------------------------------------------------------------

3 諸子百家概況(非原創作品)

①人與自然的關系:從順應自然到天人合一;

②人性與道德的關系:從返樸歸真到回歸自然;

③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清靜無為到齊一超脫;

④人與生活本身的關系:從知足貴身到執道生法。

(3)先秦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主張:兼愛、非攻、任賢、節用,反對奢侈,重視功利,否定命運。(課文中為《非攻》一文)

墨子散文的特點:辟(譬喻)、侔(類比)、援(援例)、推(推論)。

(4)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集大成者)

代表論著:《韓非子》(共五十五篇):主要談治國的法術,供君王採用。(課文中為《說難》一文)

主要思想:任法術而尚功利,信賞必罰,排斥仁愛。

文化思想上:韓非鄙視一切藝術、美感的東西。

文章特點:鋒芒銳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

======================

諸子散文,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個學派闡述自己學說的著作,是百家爭鳴的產物。其思想各據一端,精彩紛呈。正因為它是隨著爭辯的風氣而發展起來的,其基本趨向,就是從簡約到繁富,從零散到嚴整。愈是後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組織愈嚴密。
就本來的意義說,諸子散文是政治、哲學、倫理等方面的論說文,不是文學作品。但同歷史散文一樣,多少不等地包涵著文學因素,在文學史上具有一定價值。再從更大的范圍,即文化史的意義來說,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響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這也是研究中國文學史所不可忽視的。

1、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世稱孔子,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孔丘在魯國做過官,又曾游說四方,但總的來說,一生是鬱郁不遇的。其主要活動是聚眾講學,由此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私家學派——儒家。他還整理過許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孔丘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是一個極重要的人物。但後代奉為聖人、當作偶像崇拜的孔子,與歷史上的原貌,並不完全相符,這裡面既利用了孔子學說對統治秩序有利的內容,又有偶像製造者按照自己的需要灌注進去的東西。
孔丘在政治上屬於改良性的人物。他對春秋時代的社會動盪深感不滿,希望藉助周禮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統治制度,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時也反對殘暴的政治,強調「仁者愛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剋制和禮讓的態度調和社會矛盾。他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子不語怪力亂神」,表現出對現實生活之外的冥冥之物不欲深究、冷漠淡然的態度。同樣,他對抽象的、純思辨的哲學問題也沒有興趣。「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中所討論的問題,大多數是關於現實生活和倫理道德范疇的。他教給學生的也都是些實用的知識。孔丘又是一個性格頑強的人,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奔波一生,好學不厭,誨人不倦。在後代知識分子的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性格投下的影關於《論語》,《漢書·藝文志》說:「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孔子既卒,門人相互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此書專門記述孔丘的言行,是研究他的生活、思想的重要資料。它是用語錄體寫成的,全書比較散亂,沒有系統的組織,先後次第亦無嚴格准則。
《論語》是早期語錄體散文,語言基本上是口語,明白易懂。文字簡括,一般只敘說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的論證。由於孔丘對現實人生和社會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認識,《論語》中頗多言簡意賅、富於哲理性和啟發性的語句。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流傳後世,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格言。
《論語》的記錄者,並沒有在文學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識,但有時通過簡短的對話,顯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學意義。如《述而》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寫出孔丘安貧樂道的一面,較有感情色彩。在孔門弟子中,子路的為人最為魯莽直率,常與孔丘發生沖突,這種對話,性格就更鮮明了。有一次,子路問孔丘,如果衛君要他執政,他將先做些什麼。孔丘說:「必也,正名乎!」子路嘲笑他:「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教訓說:「野哉由也!君子於其不知,蓋闕如也。」而後說了一通為政先正名的大道理。還有一次,孔丘去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丘只好發誓詛咒:「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寫出當時的語氣,顯得孔丘對這位學生有些無可奈何。《先進》章中,有較長的一節,寫孔丘與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在一起,令他們各言其志,從比較、對照中顯出各人性格的不同。子路冒冒失失,搶先作答,說了一通大話;冉有、公西華以謙虛的語言表述了自己的志向;而後是曾皙:

作者: 竹士 2006-7-20 20:02 回復此發言

--------------------------------------------------------------------------------

5 諸子百家概況(非原創作品)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孟子》與《莊子》是文學性最強的。因為孟軻的為人,本不像孔子那樣深沉莊重,而是自傲自負,鋒芒畢露,好辯而且善辯,動輒與人言辭交鋒,必欲爭勝。反映在文章里,就不僅僅從邏輯上說明道理,而且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罵,絕不作吞吞吐吐之態;文字通俗流暢,無生硬語,又喜歡使用層層迭迭的排比句式,這樣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富有氣勢。如長河大浪,磅礴而來,咄咄逼人,橫行無阻。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聘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盡心》)
《孟子》的文學性,還表現在它善於用形象幫助說理。有時是短小的比喻,如:「哀哉!人有雞犬放(逃逸),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有時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都成為後世常見的成語。
最精彩的是《離婁》中的一段: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所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人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這是一則絕妙的諷刺故事。文字雖短,但寫得精煉,情節有變化,人物有性格。尤其是故事的結尾,人物內在品格的委瑣與外貌的庄嚴自足,形成強烈的反差,達到美學上的滑稽效果,完成了尖銳的諷刺目的。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尖銳的性格。這種丑惡現象在社會中始終存在,因而這故事的生命力也始終未消竭。
《孟子》的散文對後世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善於用文學手段達到實用目的,對於既主張以文載道,又重視文學的美感,喜歡在說理中包蘊個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為絕好的典範。試看韓愈的文章,雄肆而嚴整,喜用排比、博喻,與孟文關系最大。
孟軻關於個人修養以及如何理解古詩的一些看法,對後代文學批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這里「氣」指一種光明正大的意氣情感。後世的文氣說(主要討論作家才性與文章風格的關系)即由此發展而來。他又說,讀古人之詩,要「知人論世」,要「以意逆志」,都是很精闢的見解,為後世文學批評中重要的原則。

Ⅵ 先秦散文的發展歷程,從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方面來答,

歷史散文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國別體。史書又分為通史和斷代史。應該說真正具有文學價值的歷史著作,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是其代表。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是用歷史事實來解釋《春秋》的著作,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記述歷史,而《左傳》則詳細的記載事件本末細節,此書豐富多彩,敘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情況和歷史人物的言行。
《左傳》擅長戰爭描寫,它不僅把紛繁復雜的戰爭有條理的敘述出來,並且從大處著眼,通過人物對話,寫出戰爭的性質,決定勝敗的因素等內容。《曹劌論戰》和《秦晉餚之戰》等篇,都寫得非常出色。
《國語》是戰國時代出現的一種國別史,記載周王朝和諸侯各國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遠不及《左傳》,然而它有的敘事比《左傳》更鮮明生動,如寫「厲王弭謗」和「勾踐復國」的文字。
《戰國策》記述的基本上是戰國時期謀臣縱橫捭闔的謀略和辭說,它的文風是劇談雄辯,書中還刻畫了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例如寫唐且出使秦國,唐且與秦王談起「布衣之怒」,秦王輕淡的說,布衣之怒不過「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且慷慨陳詞:「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說完,拔劍而起,這一番慷慨豪壯的言辭,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氣。
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春秋末、戰國初為第一階段,代表作有《論語》、《墨子》,文章多為語錄體,或為簡明的議論短章;戰國中期為第二階段,代表作是《孟子》、《莊子》,文章逐漸由語錄體發展為對話式論辯文與專題論文;戰國後期為第三個階段,《荀子》、《韓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專題論文,完善了論說文的體制。
先秦諸子具有鮮明的特點。思想上,它們都堅持獨立思考,各抒己見,放言無憚。如孔子提倡仁義禮樂,墨子主張兼愛尚賢,莊子主張自然無為,韓非子則大倡法術勢。文風上,諸子各具個性和風格。如《論語》簡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質朴明快、善於類推,《孟子》氣勢恢宏、辭鋒雄辯,《莊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渾厚縝密、比喻繁富,《韓非子》嚴峻峭拔、論辯透闢。語言上,它們都善用比興,深於取象。如《莊子》「寓言十九」,引物連類,取象之深厚,為諸子之最。文體發展上,先秦諸子散文首先確立了論說文的體制。從語錄體的有觀點無論證,到論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專題論說文,顯示了我國論說文發展的大致風貌。此外,先秦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敘述,頗類小說,為後世的敘事文學提供了營養。

Ⅶ 先秦歷史散文有哪幾種形式

先秦散文分為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傳》《國回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答後者是儒、墨、道、法等學派的文章,其中如《論語》《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軻的弟子對其師言行的記錄,《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則為本人的著作。

從論說文體制的發展來看,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經歷了語錄體、對話式論辯和專題論文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為代表。《論語》是典型的語錄體,《墨子》則雖大多為語錄體,但已見議論短文,即使語錄也有論證過程;第二階段是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正由語錄體發展為對話式的論辯,《莊子》則由對話式論辯發展為專題論文;第三階段是戰國後期,以《荀子》、《韓非子》為代表。荀、韓的文章已擺脫了語錄、對話的形式,幾乎全是專題論文,完善了論說文的體制。

Ⅷ 走進先秦歷史散文500字數

鄧仲祥整理走進《先秦歷史散文》
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夏到春秋時期,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如《尚書》記言,《春秋》記事,文字古樸簡潔。第二階段從春秋末到戰國初期,代表作是《左傳》和《國語》,既記言又記事。第三階段是戰國中後期,以《戰國策》為代表,使歷史散文發展到新的高峰。
第一節《尚書》、《春秋》
《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歷史散文總集。多為古代官方文告,廣泛反映了我國氏族社會末期到西周初期的社會面貌及歷史概況,展示了當時政治、哲學、宗教、思想、法律、軍事、歷法等領域的具體實踐與經驗教訓。
《春秋》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以魯國年號紀年,記事也以魯國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諸侯。對我國古代史學、經學、思想和文學方面都有深遠影響。
第二節《左傳》、《國語》
《左傳》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記事詳贍的編年體斷代史。又是一部文學價值很高的歷史散文著作。其文學成就,首先體現在善於敘事上。
《國語》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對八國的政治、外交、軍事等,都有詳略不同的記述,同時兼容墨、道、法等諸家思想。
從文學角度看,《國語》不及《左傳》語言含蓄豐潤,敘事婉轉多姿,風格前後統一。但作為記言為主的史書,它亦自有特色和成就。
第三節《戰國策》
《戰國策》全書分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12國策。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其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有關謀議或說辭。總之,《戰國策》兼有《左傳》、《國語》的敘事、記言之長,它是先秦歷史散文發展的高峰,直接孕育了漢代的史傳文學、賦及論文散文,對唐宋以降的古文等創作亦影響深遠。

Ⅸ 走進先秦歷史散文為話題作文600字數

今古文《尚書》:漢代,《尚書》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漢文帝時晁錯根據伏勝記誦所整理的28篇《尚書》,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曲阜孔壁中又發現一種用戰國古文字寫成的本子,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此書到西晉末因戰亂丟失。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所獻《古文尚書》,經唐宋明清以來學者考證,實為偽書。
春秋三傳: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三部書的合稱。
精讀作品:《左傳》中的《鄭伯克段於鄢》、《曹劌論戰》、《國語》中的《召公諫厲王弭謗》、《戰國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馮諼客孟嘗君》。
閱讀作品:《尚書》中的《無逸》、《左傳》中的《晉公子重耳出亡》、《晉楚城濮之戰》、《國語》中的《驪姬譖殺太子申生》、《戰國策》中的《蘇秦以連橫說秦》、《燕昭王求士》。
1、談談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及特點。
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夏到春秋時期,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書》記言,《春秋》記事,文字古樸簡潔。第二階段從春秋末到戰國初期,代表作是《左傳》和《國語》,此時的創作,既記言又記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長,內容祥贍,記事曲折,寫人生動,富於文采。第三階段是戰國中後期,以《戰國策》為代表,它採取國別體,吸取《左傳》、《國語》的創作技巧並加以發展,使歷史散文發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歷史散文發展的總的趨勢是,由簡到繁,由質而文,由片斷的文辭到較詳細生動的記言、記事、寫人。現存先秦的幾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都帶有極強的文學特色,大都注意將神話、傳說滲入史籍,使歷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寫與人物特徵刻劃,使歷史人物形象化,對事件進行褒貶評價,記事記言聲情並茂。
2、簡述《春秋》的寫作特點。
(1)《春秋》的編訂,有總結歷史經驗、為執政者提供借鑒的目的。它強調天下一統、社會穩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統地位,反對諸侯僭禮越位與兼並戰爭。(2)它是一部自成體系的書,按事件順序記事,條理清晰,結構完整、系統。(3)它的語言簡煉含蓄,准確謹嚴,選詞煉句,十分仔細,一字之中常「寓褒貶,別善惡」,被後世尊為具有「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
3、簡述《左傳》的進步思想傾向。
《左傳》在選擇史料、敘述史實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進步思想傾向,具體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1)贊美和歌頌明君賢臣及其輝煌業績;(2)揭露和批判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殘暴荒淫行為、列國間地頻繁戰爭;(3)宣揚民本思想、懷疑天道、鬼神的傳統觀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揚帝王將相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維護宗法制度、等級制度的思想,這是其歷史局限。
4、舉例說明《左傳》的文學成就。
《左傳》的文學成就很高,首先體現在善於敘事上。其敘述復雜歷史事件,真實生動,委婉周詳,頭緒清楚,注意伏線,照應,重點突出。其敘事方法,也多種多樣,有正敘、順敘、倒敘、補敘等二十餘種,奇正變化,神妙難測。如僖公二十三年,寫重耳出亡。其敘事最突出的是寫戰爭,作者不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而總是圍繞某一主題,側重寫戰爭的背景、戰前准備、雙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對比、將帥士兵的活動、戰略戰術的運用、勝負的原因等與人謀有關的情節來描寫,從而使文章矛盾錯綜復雜,情節跌宕起伏,張弛有致,環環相扣,結構謹嚴,層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崤之戰」、「城濮之戰」、「邲之戰」、「長勺之戰」等大抵如此。其次,是《左傳》的寫人藝術。《左傳》所寫人物眾多,既有王侯將相,也有商賈、倡優、役人、盜賊、俠勇等,范圍較《尚書》、《春秋》遠遠擴大。對同一類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們的鮮明個性。如子產和晏嬰同是開明的政治家,子產果敢明斷,晏嬰幽默機警。對同一個人,有時注意到其前後性格的發展變化,如晉公子重耳由貪圖享受、胸無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變化。在刻劃人物方面,作者也運用了多種多樣的方法。或在矛盾沖突中揭示人物心理與性格特徵,或通過補敘情節表現人物性格,或以對比設法刻劃人物,或以細節描寫深化人物性格。最常見的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表現人物性格,如「曹劌論戰」中對曹劌政治遠見和足智沉著性格的刻劃。再次,《左傳》的語言,簡煉而豐潤,含蓄而暢達,曲折盡情,極富表現力。無論敘述語言還是人物語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語言中的外交辭令,許多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對齊侯、展喜犒秦師、燭之武退秦師、王孫滿論鼎、呂相絕秦等,或委曲婉轉、陳述利害,或辭令激切、語挾風霜,均用辭雅正,曲盡人情,各得其妙。
5、簡述《戰國策》的思想內容。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得斗爭及其有關謀議或說辭。在對列國統治集團間那些權謀、譎詐、角逐、戰爭、殘殺活動的記述中,揭露和批判統治者的腐敗與殘忍,也表現了作者對權謀的推崇。在對諸國頻繁的戰爭、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層百姓的苦難。此外,還記載了許多政治開明、堅持正義、反抗強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跡,表現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貴士傾向及對勇敢、正義和進步意識的歌頌,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公開宣揚追求「勢位富貴」的人生觀。
6、簡論《戰國策》的藝術特點。
《戰國策》的藝術特點首先表現在長於說辭。其文多為策士游說之辭,善於權衡利弊,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個性心理,或投其所好,避其所忌,以情感人,迂迴而諫;或以小喻大,由遠而近,因情入理,發人深思;或策士平視,互相駁難,唇槍舌劍,鋒芒畢露,氣勢凌厲。對象不同,說諫有異,風格多變。其次是善於寫人。它所寫人物涉及面超過先秦任何史籍。其表現的人物以謀臣策士為主,刻劃非常成功,或表現血氣方剛,或表現老謀深算,或奇異常人,或重恩怨報施等,大都形象生動,個性鮮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經歷。其刻劃人物的突出特點是,善於把寫人敘事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或以人物性格發展為中心,組織情節,安排結構,寫出人物系列完整的生動事跡,如「齊人有馮諼者」對馮諼的刻劃;或以事件為中心,穿插人物,推動情節,在完整的事件發展敘述中,表現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如「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寫燕丹養士謀刺秦王一事。其刻劃人物的手法也靈活多樣,有時以語言談吐,有時用動作行事,有時放在復雜矛盾糾葛中,有時在具體的場面描寫中,有時通過對比、映襯,有時通過心理自白,靈活多變,運筆神妙。而大多人物,作者是運用綜合手法來刻劃的。再次是善於運用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段和寓言故事。文中熟練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對偶、比喻、鋪陳、誇張等修辭手法,從而使其文辭彩絢爛,聲調鏗鏘,感情充沛,富於氣勢,活潑生動,委婉入情。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對鋪陳和誇張的運用,直接影響了漢賦及漢代政論文。至於《戰國策》中的寓言,亦豐富多彩,或為動物寓言,或為社會寓言,或為歷史寓言,如「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驚弓之鳥」等,寫來生動形象,言短意長,文學性極強。

Ⅹ 先秦歷史散文

先秦歷史散文可分為:

(1)從夏到春秋時期,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此期史專官分司,言、屬事不混,如《尚書》記言,《春秋》記事,文字古樸簡潔。

(2)從春秋末到戰國時期,代表作是《左傳》和《戰國策》,此時的創作,既記言又記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長,內容詳贍,記事曲折,寫人生動,富於文采。

在《荊軻刺秦王》中:

「為之奈何」的「為」意思是「處理、應對」。

「乃為裝遣荊軻」的「為」意思是「製作」。

「以次進」的「以」意思是「按照」。

閱讀全文

與如何快速記憶先秦歷史散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