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標題 2.怎樣看待,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出現過一些「盛世」
主要是統治者與民休息的
❷ 怎樣評價中國古代的盛世局面
是全方位的繁盛,如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和諧等。
❸ 你是如何看待明清盛世的
明朝在我的眼中是沒有盛世可言的,明朝就朱元璋和朱棣還可以,其內他的皇上都是在混日子容,把明朝搞得烏煙瘴氣。清朝的皇帝都比較不錯,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出現了盛世局面,同時也把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推向了頂峰。就一個朝代來說,這一盛世的出現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富民強,但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來看它就是羈絆。在盛世的掩蓋下,拉開了中華民族與西方其他民族的距離,並且一味的自我陶醉,妄自尊大,使中華民族一步一步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我的觀點是,這種沒落的封建社會的盛世局面阻礙了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❹ 怎樣看待中國古代歷史的盛世
盛世的表現:軍事強大、經濟繁榮、政治清明、科技發達、對外交流活躍、影響力大(番邦臣服)等等。
盛世的實質:不能改變封建統治的本質,不能消除封建的剝削和奴役。盛世中存在著潛伏的危機與矛盾。表現在: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仍然存在不同調和的矛盾;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劇土地兼並;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容易滋生腐敗和暴政等,來的衰世買下伏筆
盛世給我們的啟示:
a: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
b:對生產關系的合理調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c:人才和制度是社會發展的條件和保證;
d:執政者必須加強自身的廉政建設,居安思危;
e: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並舉。
中國歷史上,主要的盛世有
夏朝的少康中興, 商朝的武丁中興, 西周的成康之治, 西漢的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昭宣中興, 東漢的光武中興、明章之治, 南朝宋元嘉之治,南朝齊永明之治,北魏的孝文中興, 隋朝的開皇之治, 唐朝的貞觀之治、武周之治、開元盛世, 宋朝的建隆之治、咸平之治、乾淳之治, 明朝的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等。
至於所謂康乾盛世,想必是某些偽清奴才的曲筆附會所致,含金量極低!
❺ 初二歷史題:你是如何看待明清盛世的
你好!
明朝在我的眼中是沒有盛世可言的,明朝就朱元璋和朱棣還可以,其他的皇上都是在內混日子,把容明朝搞得烏煙瘴氣。清朝的皇帝都比較不錯,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出現了盛世局面,同時也把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推向了頂峰。就一個朝代來說,這一盛世的出現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富民強,但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來看它就是羈絆。在盛世的掩蓋下,拉開了中華民族與西方其他民族的距離,並且一味的自我陶醉,妄自尊大,使中華民族一步一步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我的觀點是,這種沒落的封建社會的盛世局面阻礙了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PS:~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互相幫助,祝你好運!O(∩_∩)O
————希望可以幫到您!覺得好就請點採納答案吧,你的採納是我的動力,謝謝!————
❻ 歷史上的盛世都有哪些這些盛世對後世都有怎樣的影響
漢武盛世奠定了漢文化的雛形,開元盛世加強了和少數民族的交往並且擴大了疆土面積,永樂盛世加強了對外交流。
三、永樂盛世一碗定乾坤的明代還是挺勵志傳奇的,雖然朱元璋殺伐果斷,但是他寄予厚望的孫子卻優柔寡斷,白白將自己的皇位讓給了裝瘋賣傻的叔叔,皇叔的位置來的名不正言不順,並且還有人暗戳戳的瞧不起,但這泯滅不了他做出來的功績。廢除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六部,能夠更好的了解天下大事和民生,下西洋訪西域,開拓了國人的視野。
❼ 怎樣看待我國歷史(唐)的盛世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淵建立起來的強大王朝,它與漢朝同成為中華民族中興的兩個時代,並以其前所未有的輝煌與繁榮開創了中國的新紀元。
隋朝末年,當隋煬帝四處攘亂之際,駐守太原的唐國公李淵率大軍進軍關中,並於公元618年稱帝建國,年號武德,建都長安,開啟了李唐王朝統治中國的歷史。高祖李淵登基後立即著手消滅其它各部反隋勢力,先後擊敗上邽(天水)的薛舉,薛仁杲;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等反對勢力,實現了統一大業。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淵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遲、敬德、段志玄、長孫無忌等人的幫助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與自己對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進而迫使其父李淵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數朝臣武將的擁護下即皇帝位,改年號貞觀,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皇帝之一。貞觀二年,太宗命兵部尚書大將李靖討伐突厥,大獲全勝。從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對中原的威脅。與此同時,太宗皇帝啟用賢能人士,由魏徵、高士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為宰相,輔助處理國家政事。在其統治下,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國空前繁榮,史稱「貞觀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駕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號永徽,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後依然執行唐太宗的「治國之道」,故唐永徽年間仍有貞觀遺風。高宗於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則天為皇後。在此之後武則天開始臨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後為武則天廢,另立四子李旦,廟號睿宗。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歲的武則天宣告「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正式稱帝,成為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在位期間,將唐朝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她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曾親撰《兆人本業記》農書,為唐代物質財富的積累創造了條件。但持政末期,她寵信佞臣,深為大臣不滿;神龍元年,由宰相狄仁傑等發動的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復位,改元神龍。從而結束了唯一女皇統治中國的歷史。
中宗李顯庸懦無能,致使皇後韋氏與安樂公主弄權,李旦之子李隆基擊敗了韋後集團而即皇帝位,改元開元,是為唐玄宗。玄宗是唐代繼李世民之後又一位開明國君。開元年間,玄宗對政權做了重大調整:分全國為十五道,改革官制和兵制,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經濟,改革稅制,興修水利,使全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至此,中國在世界同時代的國家中已成為鼎盛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唐朝前期(自建立至開元年間),出現了包括武則天在內的幾代開明君主。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承前啟後促進了唐朝的發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襲了隋制,並逐步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師」和「三公」,加強了皇帝的統治力量。同時,更加完備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使它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另外,為了加強與邊疆少數民族的團結合作,太宗在貞觀十五年(641年)將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使土蕃與大唐關系進一步密切。此外,在我國歷史上聞名遐爾的「絲綢之路」也成為當時中原對外發展的重要通道,對改善對外關系與相互間的經濟交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於沒有內憂外患,唐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自貞觀至開元年間,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糧食產量都大大超過了前朝。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也為之後大力發展手工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業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與現代工藝相媲美。從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藝術品看來,便可窺之一二。
唐朝前期的人文藝術更是發展迅速。詩、書、畫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涌現。其中包括「初唐四傑」、「田園山水派」的代錶王維(699-759年);「邊塞派」詩人岑參(715-770年)以及素有「詩仙」之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還有今人熟知的「畫聖」吳道子,李思訓,大音樂家李龜年,都是盛唐氣象的代表。
唐朝自太祖李淵建立以來一直蓬勃發展,到開元年間,唐朝已進入了全盛時代。但隨著玄宗日益殆於政事,盛唐開始走向衰亡。
公元742年,玄宗改元天寶,並先後任命李林甫、楊國忠為相;重用蕃將安祿山等人,兵權旁落,終於導致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叛亂,十五年攻佔唐都長安。玄宗撤至四川成都,而太子李亨北走靈武。七月李亨到靈武之後,即位稱帝,改元至德,尊玄宗為太上皇,是為肅宗。自天寶十四年至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亂"方為平息。前後歷經七年零兩個月,這次叛亂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實力,並直接導致了後世的藩鎮割據局面。
唐代後期,長年藩鎮割據使唐王朝的統治權力名存實亡。在全國各地,蕃鎮節度使掌有地方政權與大部分兵權,也大都成為世襲制,不受唐王朝的統治。故而,晚唐的政權主要以平息叛亂為主,而無暇顧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加之安史之亂的原因,使唐朝的國力每況愈下,一蹶不振。李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復往日的盛世景象。肅宗(756-762年在位)及其之後的代宗(762-780年在位)、德宗(780-805年)等皆昏庸無能,寵信奸臣,疏遠賢良,致使唐帝國的統治更加惡化,吐蕃、回鶻等外族不斷對唐帝國構成威脅,此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重重。公元八零六年,憲宗(806-821年在位)劉純即位,在朝臣的幫助下,奪回了由藩鎮割據的淮西等地,暫時使唐朝恢復統一。但憲宗自認有功,專斷獨行,寵信宦官,最終為宦官所害;之後,宦官的地位甚至與皇帝不相上下,成為了唐帝國的真正掌權者。
唐憲宗死於公元八二八年二月,次年,穆宗即位。自穆宗後,唐皇多信服食長生葯,在以後的十代皇帝中,僅因服食丹葯而死的就有三人,更加速了李唐王朝的滅亡速度。直至公元八七四年,黃巢、王仙芝等人起兵反對唐朝,其中有些堅持了十數年之久,沉重的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自此,唐朝被封鎖在一個以長安為中心的小圈子裡,唐帝國的統治已岌岌可危。公元九零七年,曾為黃巢部下後歸降唐朝的梁王朱全忠,逼迫唐哀帝退位,自己代唐稱帝,建立了梁王朝,至此李唐王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從此進入了另一個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唐朝後期,由於北方的連年戰亂,致使土地荒蕪,人口稀少;而相對比較穩定的南方,逐漸成為唐朝的經濟中心。與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經濟中手工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後的手工業,是在前代的生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造船、鑄造、絲織業而言,在技術上都超越了初唐,並且隨著手工業的進步與提高,使商業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長江中下游的新興城市大多以商業為主,如洪州、蘇州都是當時的商業貿易中心。晚唐也出現了一批傑出文人,其中以杜甫、白居易最為著名。杜甫的《兵車行》,白居易的"三吏"、"三別"等作品不僅有很高的文學欣賞價值,而且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的現實。
唐朝歷二十二代,前後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一直到現在,一些國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稱中國為唐山,稱華人為唐人。唐玄宗後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後,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
在唐朝,無論政治的統一還是經濟的高峰,甚至是民族的融合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峰,唐朝的中國無愧於當時世界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
❽ 如何評價中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其實是清建奴王杜撰出來的,就是通過修四庫全書粉飾滿清。其實,不管版從權縱向還是橫向看,清朝都是經濟,軍事,政治全面倒退的朝代。清朝建奴王之所以大多勤政,那是因為這個國家的主體不是滿人,是漢人,建奴王防民如同防賊,自然要要時時關注,認真看管,所以,清朝最是獨裁專制,建奴王說一不二,漢人在滿人眼裡便是奴才。康熙,雍正等的勤政只是為了維護異族的集權專制,對中國有害而無益。
❾ 如何評價封建社會的盛世
長期以來人們的論說多種多樣。西方一直有所謂「東方專制主義」、「停滯論」等論調。即使不同意這種觀點的研究者,似乎也不能完全擺脫歐洲中心論的影響,或認為只有西歐的封建制才是「純粹」的封建社會。現今仍有中國古代「始終沒有完成封建化」的提法。歐洲中心論及其影響一直存在。馬列主義經典作傢具體論述封建社會這一人類歷史發展階段時,一般也只提「農奴制」或「中世紀的農奴制」,很少提及中國的地主制經濟。眾所周知,這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當時對中國的了解究竟有限所致。在論述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時,我們既要重視馬列主義經典作家有關中國封建社會的一些具體論述,更應以他們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結合中國的歷史實際,對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做出新的探索。唯物史觀認為,人類歷史的變遷,歸根結底是以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為其基礎,是由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過程所決定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既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又呈現出不同發展階段。人類歷史上依次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從根本上說即是由社會經濟形態的不同發展階段所決定的。就某一時代的整個社會經濟形態而言,其中又顯現出若干發展階段。某一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亦是決定該時代整個社會各個發展階段的根本原因。封建社會經濟形態的特點是封建主佔有生產資料和不完全地佔有生產者。地租佔有是土地所有權藉以實現的經濟形式。封建地租的演進依次為勞動地租、產品地租、貨幣地租三種形態。勞動地租為其初級階段,產品地租為其發展階段,貨幣地租為其最後形式,同時又是它的解體形式。封建地租的不同形態同時體現了封建社會之中不同的發展階段。勞動地租是農奴制經濟的基本特徵。它「是建立在一切社會勞動生產力的不發展,勞動方式本身的原始性的基礎上」的。產品地租是地主制經濟的基本特徵。馬克思指出:「勞動地租轉傀為產品地租,從經濟學的觀點來說,並沒有改變地租的本質。……產品地租的前提是直接生產者已有較高的文明狀態,從而他的勞動以及整個社會已處於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三卷895頁)。西歐封建社會的經濟形態以勞動地租即農奴制為主。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形態以產品地租即地主制經濟為主。依據馬克思主義關於封建社會經濟形態非凡是地租形態的理論分析,應得出這樣的結論:以產品魁租即地主制經濟為主的中國封建社會,乃是比以勞動地租即農奴制為主的西歐封建社會處於較高的發展階段。在如何熟悉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這一問題上應注重:馬克思指出:「相同的經濟基礎——按主要條件來說相同——可以由於無數不同的經驗的事實,自然條件,種族關系,各種從外部發生作用的歷史影響等等,而在現象上顯示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程度差別,這些變異和程度差別只有通過對這些經驗所提供的事實進行分析才可以理解。」。封建時代由於中國的歷史傳統、自然條件、種族關系等因素的作用,其與西歐同時代的歷史相比即顯示出極大的不同和程度差別,而各自具有自己的特點。因此,研究的重點應放在對中國歷史特點的探索上。馬克思關於封建地租三種形態的分析,是我們具體了解封建社會經濟形態的一個指導思想。其所指出的「產品地租的前提是直接生產者已有較高的文明狀態,從而他的勞動以及整個社會已處於較高的發展階段」這一論斷,對於評判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說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是封建時代較高的發展階段,不僅有其理論根據,而且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歷史事實亦可證實。中國地主制經濟根本上是社會經濟自然發展的產物。它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器使用,牛耕推廣,土地私有發展,即是在生產力提高,生產關系發生變革,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基礎上而產生一種新的社會經濟制度。並通過一系列政治變革和階級斗爭,至秦漢時期地主階級在全國確立了其統治地位。此後以地主制經濟為主的中國封建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發展到較高形態,並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又十分成熟的制度。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剝削者向被剝削者榨取的一般只能是勞動者的剩餘價值。某一時代剝削者對被剝削者的一般榨取量多少,不應看成是統治者所施仁政或暴政的結果,而是當時勞動生產率的一種反映。孟子說:「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由此可看出,夏、商、周時的剝削率一般在10%左右。而自秦漢地主制經濟建立以後,一般則是「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伍」,即剝削率達50%左右。這是中國歷史上人們公認的兩則基本史實。雖然將這兩則史料對比而產生的絕對數值不一定準確,還應考慮到其他因素,但它無疑明顯地反映出,地主制經濟時代的勞動生產率要大大高於前一時代的水平。中國封建社會是一種以糧食種植農業為主的經濟,而西歐封建時代是一種農牧混合型經濟。「中西農業經濟相比,中國的糧食種植農業是較西歐的農牧混合農業發展水平更高得多的經濟形態,中國的糧食種植農業是高度勞動密集型的、先進的集約化農業,而西歐的農牧混合的農業則是生產技術落後、帶有原始性的怒放型農業,在農業發展階段上比中國的集約化農業落後得多。」中國地主制經濟對勞動者實行的超經濟強制相對減輕。生產者的積極性有所提高。
地主制經濟以實行租佃經營為主,佃戶在土地上進行獨立經營,「驅使直接生產者的,已經是各種關系的力量,而不是直接的強制,是法律的規定,而不是鞭子」;「和勞動地租相比,生產者已經有了較大的活動餘地,去獲得時間從事剩餘勞動,這種勞動的產品,同滿足他的最必不可少的需要勞動產品一樣,歸他自己所有。這個形式也會使各個直接生產者的經濟狀況出現更大的差別』。生產者的獨立經營必然帶來某種競爭機制,因而提高了生產者的積極性。當時史籍所載也完全證實了這一點:「今也農民之所以早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為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飢,故不敢怠倦。」。在地主制經濟下,中國封建社會形成了土地買賣,諸子均分和科舉取士等特有的社會經濟制度。這些制度的實施,賦與地主制經濟以較大的靈活性和運動性,使封建社會的等級界限並不十分嚴格。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地答應買賣。封建社會的土地買賣,雖然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土地買賣性質不同,其更多反映的是封建國家的壓榨、地主階段的剝削和小農的破產,但土地買賣究竟沖淡了封建時代土地所有的嚴格等級性質,打破了土地所有的僵化狀態。它賦與土地以流動性,使其進人流通領域,為富者通過土地買賣手段兼並土地提供了可能。從而在封建社會里為一部分人在不享有封建特權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經濟手段獲得土地,即為庶民地主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土地買賣加速了兩極分化。主要是加速了小農的破產。土地買賣亦在地主之間進行。土地的頻繁轉移也加速了某些地主的破產。而在一些地主破產的同時,通過土地買賣又產生了另一些新的地主。土地買賣為庶民地主的不斷更新創造了條件。此外,土地買賣的發展對官田等國有土地的瓦解起了巨大作用,加速了官田向民田轉化,使土地私有化擴大發展。地主制經濟以獨立的小農經濟為其基礎。諸子均分制是比長子繼續制更適應封建時代分散的獨立的小農經濟經營治理方式,對地主經濟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曾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隋唐以後科學制度的實施,打破了門閥世族對封建官僚的壟斷,封建官僚不再為地主階級某一階層所獨占。科舉制度大大削弱了封建社會的嚴格的等級界限,有利於封建國家官僚的更新,有利於庶民地主的發展。中國封建社會實行的土地買賣、諸子均分、科舉取士等制度,為封建社會不同等級成員間的相互轉變創造了條件。它使地主階級的成員多不像領主制經濟那樣遺承繼自然更替,而經常是一些地主破產了,另一些新的地主又產生了,形成了某種自我更新機制。同時表明,中國封建社會的等級界限並不十分嚴格。等級界限相對模糊,並非僵化不變。與西歐的領主制封建社會相比,它絕非是僵死的社會,而是一個具有某種動態性的社會,從總體上說,封建土地私有在擴大發展,封建土地關系的束縛呈逐減弱乃至松解的趨勢。專制主義中心集權是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的一個特點。其產生並非始自秦統一。顧炎武對春秋戰國時各國廢封建,立郡縣而逐漸走向統一的史實有具體考證,指出:「此固其勢之所必至,秦雖欲復古之制,——而封之,亦有所不能」。它是地主制經濟建立政治統治的需要;是中國歷史上與分封割據相鬥爭的產物。與領主制經濟的分封割據相比,地主制經濟的中心集權是歷史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人類歷史的進步。在「普遍的混亂狀態中,王權是進步的因素」。西歐中世紀雖然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但到13世紀以後,一些國家也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它的產生有歷史必然必性。「非聖人之意也,勢也。」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巨大作用和影響。秦以後中國歷史上雖然也出現過分裂局面,但統一是主統。它是中國歷史上長期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強大國家、防止分裂割據的生要保證。中心集權以地方削權為其前提。中國封建社會的地主一般不直接把握行政司法權,從而使地主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相對減弱。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心集權制度,對於抑制大地主集團的過分膨脹,穩定小農經濟,調整土地政策,改革賦稅制度等等,都曾起過積極作用。當然,封建國家一貫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皇權至高無上致使皇帝濫用權力施行暴政,以及在思想文化實行的專制統治等等,都是其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的負面作用和影響,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明顯具有二重性。思想文化方面,在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動之際,即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產生時期,曾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局面堪稱人類意識形態發展史上燦爛的一章。諸子學說之精華,至今光輝刺眼,且永遠是全人類思想文化的寶貴財富。其後在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儒家學說,也有其進步一面和民主成分。西歐「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丫,「僧侶是中世紀封建主義思想意識的代表」;而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文化主流早已擺脫了宗教和神學的支配,二者相比顯然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總之,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高度發展,十分成熟,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其輝煌篇章,創造了高度的物資文明和精神文明,歷史上曾長時期地居於世界前列。在封建時代,中國不僅地主制經濟高度發展,而且正如馬克思所說,其「整個社會已處於較高的發展階段」.然而,在人類社會由封建時代向資本主義時代轉變的過程中,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明顯地落後了,這又應如何解釋呢?人類歷史上每一次大的時代變革,都是其自身歷史的辯證發展。新的社會經濟制度既必須以舊社會為母體才能產生,又必須在清除舊制度的基礎上方可建立。舊制度的瓦解為新制度建立的前提條件。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從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中產生的。後者的解體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就某種成熟的社會經濟制度而言,它既可能為新制度的產生創造條件,同時由於其成熟而帶來的堅固性,則難於瓦解,又必然成為新制度建立的極大障礙。中國的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即是如此。正是由於其長期高度發展,十分成熟,具有堅固的結構,所以其解體十分困難,而成為近代開始之後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明顯落後的一個根本原因。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的堅固結構,首先表現在作為地主制經濟基礎的個體小農自然經濟這一生產結構方面。具有一定水平的獨立的小農經濟是租佃制即地主制經濟賴以建立的基礎。分散的、個體的、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生產結構的最基本的形式。小農經濟的特點是小農業同家庭手工業的緊密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這種自然經濟的生產結構具有極大的堅固性,以至於到近代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外國資本主義大生產的產品對它的沖擊也要敗下陣來。地主制經濟本身的靈活性和運動性,同時亦使它富於韌性和包容性,從而使地主制經濟和封建制度得以長期延續,頑固存在,難於瓦解。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形成的獨具特點的一套社會經濟制度,如上述的土地買賣、諸子均分、科舉取士等等,固然對地主制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社會的繁榮起了積極作用,但從向近代轉化這一方面來說,同時又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和作用。土地答應買賣,科舉取士,使商人最後多投資於地產,或轉向仕途,地主、商人、官僚三位一體,互相包容,大大減弱了工商業發展對封建經濟的沖擊力量和瓦解作用。諸子均分使財產不斷分散,明顯不利於資本的積累和集中。專制主義中心集權長久實行的重農抑商,重倫理輕科技等國策,形成了不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生產力水平長期沒有大的發展;其對思想文化的專制禁錮,更極大的壓制了民主思想的成長,甚至使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夭折,等等。總之,對於進入近代以後中國地主制經濟和封建社會落後的根本原因,也必須從它本身方面來尋找;但不能由此簡單地認為,中國封建社會從來就是落後的。由於近代資本主義制度最初從西歐封建社會產生,其後,不斷發展壯大,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中國的封建社會,至明清之際雖然也萌發了某些近代性因素,但在向近代化轉變的過程中,阻力極大,步履頗為艱難。於是,便出現了這樣的觀點:就封建制度而言,只有歐洲封建制度才是人類社會典型的封建制度,而中國封建制度是落後的,不成熟的。因後一階段發展的成功,即認為其前一階段也是最成功的,並否定其它。或認為,先進的東西只能從最先進的地方產生。若按此說,先進者將永遠先進,落後者便永遠落後。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實際是,以地主制經濟為主的中國封建社會在很長歷史時期內都處於先進地位,實為封建時代較高的發展階段。近代以後其落後的根本原因,正是它的十分成熟、高度發展向反面轉化的結果。人類歷史的發布滿著辯證法。
❿ 怎麼看待在中國歷史上三大盛世沒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
在網路上搜以下文章就明白了:
中國落後於西方的真正原因
明朝,清朝超級比一比
從弓馬保清,毀書禁書看康熙
一個皇朝的描述----清朝
如夢如幻的大宋王朝
宋元戰爭,改變整個中國歷史進程
清王朝――馳騁在歷史逆行道上的特快列車
滿清在東北的大屠殺
波瀾壯闊的「萬曆時代」
大明王朝曾經擁有過的海上榮耀之衰亡
蘭芳共和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國家
明朝後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較
還你一個真實的明朝
假想一場發生在日爾曼民族身上的悲劇
為什麼說「滿清入關」是歷史倒退
從四大發明在歐洲和中國不同命運看滿清統治者防漢、制漢策略的惡劣
滿清政權的性質:談談滿洲人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請不要因為無知說明朝的火器落後
戳穿所謂的康乾盛世
滿清社會分析
所謂的「康乾盛世」幾乎無年不飢
文明的悲劇:被滿清割斷的明朝與近現代中國
戳穿所謂的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的工業
棉桑等經濟作物只准種在「不可以種植五穀之處」。2.糧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況工商。滿清皇帝認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多次表示「招商開廠……斷不可行」,「礦廠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
先看古人的記載:
明末清初平民思想家唐甄在康熙四十年的盛世是這樣概括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
(根據日本學者研究,康熙中期是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時期,從此以後在人口壓力下,中國的人均GDP開始一路下滑)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賤而艱於食,布帛賤而艱於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貲,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
金錢,所以通有無也。中產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豐年如凶,良賈無籌。行於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家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蜷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於遠方,男之美為優,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
乾隆朝詩人魏來朋的《鬻子行》寫道:
濰北邑當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煙。無麥無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懸。 膝下嬌兒莫能蓄,百許銅錢即便鬻。但令得主免飢餓,寧甘下賤為人仆。 交錢交兒說分明,錢交兒不隨人行。翁亦無奈強作色,驅之使去終不能。 望兒揮手頻頻打,旁觀誰是解救者?頻打頻來懷中藏,兒聲長號翁如啞。
再看看西人的回憶
明末西方傳教士還在贊揚中國物產極為豐富,物質生產能力遠勝歐洲,聲稱"大明人"是"衣飾華美,風度翩翩".而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乾隆時期的出使日記中卻說:
「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10] 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第一節。〕在馬戛爾尼眼中的康乾盛世是這樣的..."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善襤褸甚至裸體","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
下面是一些有良知的歷史學家的記載
山西產好鐵,滿清就向山西的冶鐵戶征鐵,所征之數不斷增加。雍正時征2.5萬斤,乾隆時增加到5萬斤,嘉慶時又增加到20萬斤。征鐵給的鐵價、腳費不到市價的1/6,近於掠奪!潞安府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絲織業中心,潞綢精美,被滿清列為貢品,每年派造的數量,大大超過機戶的承受力。明朝盛時,潞安府有機織 1.3萬多張,明朝派造3000匹。經過明末戰亂,清代僅剩織機300張,居然還是派造3000匹,致使「機戶支價賠累,盪產破家」,逃亡的不少,但滿清朝廷並不因此放棄派造,直到機戶完全逃光,潞綢在歷史上消逝,才算停止。
松江棉紡織業的發展,使松江成為明朝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蘇松財賦半天下」,蘇州、松江兩府的田賦位居全國榜首,其上繳中央的錢糧總額超過了浙江全省。當時松江的面積是蘇州的十分之三,而賦稅額卻是蘇州的一半,因此,在明代,松江的賦稅額為全國最高。然而松江的棉紡織業到清代開始退步,葉夢珠在《閱世編》中說:明朝「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計,少亦以萬計」,而到了清朝,「標客巨商罕至,近來多者所挾不過萬金,少者或二三千金,利亦微矣。」令:"聞開礦之事,甚無益於地方,嗣後有請開采者,悉不準行"。對於不能封閉的冶鐵廠,則抽十分之二的重稅。到乾隆時,全國合法的鐵礦廠只有九十三處了。
BTW1:第一個對康乾盛世提出質疑的人大概是魯訊,他看了外國人的一些記載,懷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獄吹出來的.康乾盛世的工業總產量其實不及明末萬曆
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業極為發達,而明朝則有進一步發展,鐵產量為北宋的兩倍半,棉布取代麻布成為紡織品的主流產品.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康乾盛世」都遠遜明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所謂的「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很多的歷史學家們將「康乾盛世」稱為輝煌,是因為他們覺得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跡。他們認為國家統一的最終完成,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學術文化的集大成趨勢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歷史特徵。
然而事實如何呢?如果把「康乾盛世」和三代以降號稱盛世的其他各個時期相比較,就會發現,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它都遠遜前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國家統一的不穩固
國家統一,在中國歷史上是至高無上的基本原則。然而與唐、元幾代不同,在清代,統一問題,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和中原地區中央政府的關系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像北方游牧民族,自准格爾葛爾丹一統漠西,即在中亞一帶建立相對統一的政權組織,與中原地區相抗衡。康熙有過不徹底的短暫的大統一,但不久即被分裂,繼之而起的雍正,又對新疆出現的分裂苗頭不加重視。只是到了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以統?新疆為標志,才勉強恢復了前幾代的疆域,所謂的「康乾盛世」從此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即所謂「鼎盛」、「全盛」時期。學者王鳴盛在《平定準噶爾賦》贊揚清廷:「天祚神聖,六合雍和;中外?福,寰宇一家。文軌齊於要荒,聲教訖於幽遐」,即是對這種表面繁榮景象的歌頌。然而為了這所謂的「鼎盛」,康雍乾三代卻付出了極高的代價,甚至弄到康熙駕崩時整個國庫只剩下50萬兩白銀的尷尬境地。這就是康熙時代龐大而又低效的軍隊和頻繁的愚蠢的戰爭帶來的後果。而號稱「十全武功」的乾隆,其後期更是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財政黑洞。
康乾時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在很大程度據說是因為這個時期的人口創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奇跡:然而事實上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口爆炸(在盛世時期,中國人口從1億增至3億)這就給後來的工業化埋下了禍根,使得中國後來的工業化時期人口失去了增長的空間,從而嚴重製約了工業化進程。(傳統的早期工業化必然導致人口增加。)
文化氛圍
學術文化的凋敝是康乾時期中國文化的顯著趨勢。學術在任何時候都是客觀社會生活在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與表面「繁榮」的社會形勢不同的是,康乾時期的學術文化表現出與盛世不協調的凋敝氣象。明末發達的哲學一夜之間似乎消失了,傳統儒學的人文關懷也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以考經證史為重要特色的考據學興起,推動著學術向著無聊的方向發展。考據學對清代學術的敗壞,不但表現為它徹底斷送了古代哲學的發展,也表現為它促使知識界徹底地進入了「考古期」。滿清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製造了幾百起的文字獄,(連「清風明月」四字都可以導致文字獄,想像力倒是很豐富)還將百萬以上的知識分子流徙到窮山惡水的滿洲。康乾對文人的極端摧殘焉能不導致文化的凋敝?於是乎八股與考據得以茁壯成長。
悲劇之源:「盛世」表象下的危機
所謂康乾盛世其實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時代。這種悲劇色彩從兩個方面可以清楚看出:一是從18世紀末年以後,社會危機不斷爆發,昔日表面上繁榮一時的清朝社會很快陷入蕭條冷落的「中衰」之中:民眾反抗不斷,自然災害頻仍,官僚腐敗盛行,政府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國與民皆患貧,奸偽日滋,禍亂相繼,士習益漓,民心益競,其由來也甚漸,其消息也甚微」,乾隆等人孜孜以求的「持盈保泰」隨之成為泡影;二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繁榮表象中,中國落後於西文世界發展水平成為定局,控落後挨打的悲慘命運實際上是在康乾盛世時期最終鑄定的。導致清朝盛衰之變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清朝統治者未能,也不可能處理好關繫到清代社會發展前途與命運的三個關鍵問題:一是政治腐敗,二是制度落後,三是對外關系。
腐敗愈演愈烈
政風好壞,從來都關繫到朝代興亡,盛衰隆替。清朝統治者對政風一直不大重視,很少真心想法保持官僚隊伍的廉潔與勤政。康熙時代企圖通過皇帝親作表率,宣傳理學說教提高政治隊伍的道德素質。雍正則以務虛的態度,一方面妄圖通過養廉銀減輕腐敗,另一方面採取嚴刑酷法,懲治貪官污吏。這些措施在當時都收到了極差的效果。
康熙時代,宰相明珠,索額圖所貪污錢財遠超號稱明朝最大貪官的宰相嚴嵩數十倍,而康熙卻幾十年來對他們的行為視而不見。雍正時代,即使在表面的高壓下,由貪污導致的考場舞弊事件依然層出不窮。到乾隆中葉以後,局勢更加混亂,官僚隊伍的腐敗一發不可收拾,「大抵為官長者廉恥都喪,貨利是趨」,不但中下級官員紛紛貪污受賄,而且像大學士和申這樣位至「宰輔」,深受皇帝信重的高級官僚,也營私舞弊,貪贓枉法,且貪污之巨大可謂空前絕後。盡管乾隆有時也厲行懲處,誅殺不少貪官(其中包括不少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僚),但收效甚微,「誅殛愈眾而貪風愈甚,或且惴惴懼罹法網,惟益圖攘奪」刻剝,多行賄賂,隱為自全之計「。乾隆時期政治腐敗愈演愈烈,除了專制獨裁政體自身的局限外,還和皇帝本人縱情享樂,以及朝廷不能根據形勢需要及時調整政府與官僚利益分配關系有關。此外,清廷懲貪寬嚴脫節,司法部門不能秉公執法也大大加重了腐敗的程度。
腐敗必然導致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引發盛衰之變,導致社會動盪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治腐敗,而不可能是一些人所鼓吹的政治異己的煽動和策劃,或嚴重的自然災害。原因很簡單,如果普通百姓能安居樂業,那麼少數人的煽動不可能使他們輕率地拋棄家產,鋌而走險;如果統治者仍具有清醒的頭腦,官僚隊伍仍保持著嚴密的組織性和行政效力,那麼,它更不會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消極救災,以致自然災害「趨飢民為盜賊」。因而,繁榮能維持多久,統治能否長期保持穩定,關鍵取決於政權自身的狀況。
落後的制度
合理的上層建築是社會協調發展的保障。而滿清入主中原實際上是一種制度上的倒退。農奴制的殘余隨處可見,「圈地運動」更是嚴重破壞了生產力。軍機處的設立使得帝王獨裁統治更具操作性,嚴重地加強了君權。民族歧視下的官僚制度,使得一大批無德無能得滿蒙官僚長期竊居高位。「攤丁入畝」的稅制改革牢牢地將農民固定在貧瘠的土地上,無疑等於扼殺了任何工業革命的苗頭。科舉本來是文明的一大產物,可是到了康乾時代,科舉卻只剩下八股文這么一個空殼。(雖然八股文並非源自康乾,但是在康乾時代變得空洞化卻是無疑的。)不合理的科舉制度導致了更加不合理的官僚體系。滿清的軍制更是可憐,雖然吃過高科技武器的大虧,(太祖皇帝死於大明的紅夷大炮)卻還是不開竅,盲目堅持「騎射為本」。拋棄火器而抱著冷兵器不放,以至於200年後火器水平還趕不上200年前的明軍。(太平軍破武昌後挖出200年前明朝所造大炮竟然打得清軍大敗。)由此可見,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頂多不過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回光反照。
拒絕開放閉關自守
康乾時期中國社會所處國際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在西方世界,產業革命爆發,啟蒙運動風行,資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涌,歐洲列強憑借自己強大的綜合力量,力圖按自己的意志重新改造世界,相形之下,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國際地位正日漸衰落。
盡管康熙曾經以濃厚的興趣積極向傳教士學習天文、數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乾隆及其皇子也對外國的科學發明產生過相當的興趣,對西洋的軍艦尤其印象深刻,而清遷「欽天監用西洋人,累進為監正、監副,相繼不絕」,但是,面對西方列強侵略的嚴重危險,沙俄對中國領土的侵略,對分裂勢力的支持,清朝統治者卻不知道採取措施加強對陸疆的防禦。而對海上殖民勢力的威脅,清朝也缺乏准備。面對海上殖民勢力的不斷進逼,乾隆卻不知道好好整軍備戰,而忙於修圓明園,安於享樂。
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清朝統治者的處理是十分簡單而又愚蠢的,那就是盡量減少和西方的往來,康熙曾說:「通海口子甚多,此時無礙,若千百年後,中國必受其害矣」。於是在厲禁天主教傳播以後,又實行嚴格的限關政策,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利之所在,瑕釁易滋」,於是更定章程,千方百計將洋船限制在廣州。隨之而來,中西交流減少了,大清帝國雖然憑借其統一的雄姿,表面繁榮的形勢,遼闊的領土,眾多的人口,在短期內保持住了作為東方大國的虛假形象,但她和發達國家的距離已經越拉越大。雖說中國的落後不始於清朝,但說清朝統治者所推行的閉關政策加快了落後進程,加深了落後程度無論如何是不過分的。故當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時,他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清朝的衰落,將之視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預言它遲早會「不再有紀律和安全」,「英國從這一變化中將比任何其他國家得到更多的好處」。果然,「康乾盛世」結束後不到半個世紀,鴉片戰爭就爆發了,中國隨之陷於喪權辱國的苦難深淵。
「康乾盛世」的結束,在事實上告訴人們:封閉的傳統、文化形態、經濟模式雖然可以造就出表面繁榮的景象,但卻無法克服自身固有的歷史局限,無法擺脫盛衰之變的惡性循環,更無法應付充滿競爭的世界一體化浪潮。中華民族要走向復興,必須在批判封建傳統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所謂的「康乾盛世」幾乎無年不飢
以下摘錄可不是來自什麼山林野史,而是來自滿清遺老遺少自己編寫的《清史稿》哦。
康熙元年,吳川大飢。二年,合肥飢。三年春,揭陽飢。秋,交河、寧晉飢。四年春,曹州、兗州、東昌大飢。夏,惠來飢。秋,懷遠飢。冬,烏城飢。六年,應山飢。七年,無極大飢。十年夏,海鹽大飢。秋,臨安、東陽大飢。十一年,永康、峽江、大冶飢。秋,遂安、湯溪大飢。十二年,樂亭大飢。十三年春,興寧、鎮平、京山大飢。十四年,東光飢。十五年春,大冶飢。夏,連平飢。十六年春,嘉應州大飢。夏,鄖縣、鄖陽、鄖西大飢。十七年秋,曲江飢。十八年春,真定府屬飢。夏,興寧、長樂、嘉應州、平遠飢。秋,無為、合肥、廬江、巢縣、博興、樂安、臨朐、高苑、昌樂、壽光大飢。冬,滿城飢。
十九年春,江夏大飢。夏,大同、天鎮飢。冬,萬泉、遵化州、滄州飢。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飢。二十一年春,桐鄉飢。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飢。二十二年春,宜興飢。秋,單縣飢。二十三年春,濟寧州、剡州、費縣飢。秋,巴縣、江安、羅田飢。二十四年春,沛縣飢。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飢。冬,★城大飢。二十六年,博興大飢。二十七年秋,蔚州飢。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飢。夏,潛江大飢。秋,龍門飢。二十九年夏,黃岡、黃安、羅田、蘄州、黃梅、廣濟飢。秋,襄垣、長子、平順飢。三十年春,昌邑飢。秋,順天府、保安州、真定飢。三十一年春,洪洞、臨汾、襄陵飢。夏,富平、盩厔、涇陽飢。秋,陝西飢。三十二年夏,慶陽飢。秋,湖州飢。三十三年,沙河飢。三十四年,畢節飢。三十五年夏,長寧、新安、★城飢。秋,大埔飢。三十六年夏,廣寧、連平、龍川、海陽、揭陽、澄海、嘉應州大飢。秋,慶元、龍南、潛江、酉陽、江陵、遠安、荊州、鄖西、江陵、監利飢。
三十七年春,平定、樂平大飢,人相食。夏,濟南、寧陽、莒州、沂水大飢。三十八年春,陵川飢。夏,婺源、費縣飢。秋,金華飢。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飢。四十年,靖遠飢。四十一年春,吳川大飢。夏,沂州、剡城、費縣大飢。冬,慶雲飢。四十二年夏,永年、東明飢。秋,沛縣、亳州、東阿、曲阜、蒲縣、滕縣大飢。冬,汶上、沂州、莒州、兗州、東昌、鄆城大飢,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飢,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東平大飢,人相食;武定、濱州、商河、陽信、利津、沾化飢;兗州、登州大飢,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縣、高密、膠州大飢,人相食。四十四年,鳳陽府屬飢。四十五年春,漢川、鍾祥、荊門、江陵、監利、京山、潛江、沔陽、鄖縣、鄖西飢。四十六年秋,東流、宿州飢。四十七年,平鄉、沙河、鉅鹿飢。四十八年春,無為、宿州飢。夏,沂城、剡城、邢台、平鄉飢。秋,武進、清河飢。四十九年,阜陽飢。五十年,通州飢。五十一年,古浪飢。
五十二年春,蒼梧飢,死者以千計。夏,長寧、連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飢。五十三年春,陽江飢。冬,漢陽、漢川、孝感飢。五十四年夏,臨榆飢;遵化州大飢,人食樹皮。五十五年春,順天、樂亭飢。五十六年春,天台飢。五十七年,廣濟飢。五十八年春,日照飢。夏,靜寧、環縣飢。五十九年春,臨潼、三原飢。夏,蒲縣飢。六十年春,平樂、富川飢。夏,邢台飢。秋,咸陽大飢。冬,兗州府屬飢。六十一年夏,井陘、曲陽、平鄉、邢台飢。夏,蒙陰、沂水飢。秋,嘉興、金華飢。冬,懷集飢。
雍正元年夏,通州飢。秋,嘉興飢。二年春,蒲台大飢。夏,樂清、金華、嵊縣飢。冬,英山飢。三年夏,順德、膠州飢。冬,惠來飢。四年春,嘉應州飢。秋,澄陽江飢。五年冬,江陵、崇陽飢。七年,壽州飢。八年夏,肥城、武城飢。冬,銅陵大飢。九年春,肥城大飢,死者相枕藉;莒州、范縣、黃縣、招遠、文登飢。夏,章丘、鄒平大飢。冬,濟南大飢。十年,崇明、海寧飢。十一年冬,上海、嘉興飢。十二年秋,武進大飢。十三年秋,慶遠府屬大飢。冬,垣曲飢。
乾隆元年夏,海陽飢。三年秋,平陽飢。四年春,葭州飢。夏,碭山飢。五年,鞏昌、秦州、慶陽等處飢。六年,甘肅隴右諸州縣大飢。七年春,山陽飢。夏,宜都飢。秋,亳州飢。八年春,南昌、饒州、廣信、撫州、瑞州、袁州、贛州各府大飢。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縣飢。九年,高邑大飢。十年,正定、贊皇、無極、★城、元氏等縣飢。十一年春,沾化飢。夏,慶雲、寧津飢。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樂、安丘、諸城、臨朐飢。十三年春,曲阜、寧陽、濟寧、日照、沂水飢。夏,福山、棲霞、文登、榮成飢,棲霞尤甚,鬻男女。
十四年春,安丘、諸城、黃縣大飢,餓殍載道,鬻子女者無算。十五年秋,廣信飢。十六年春,福山、棲霞飢,民多餓死。夏,南昌、廣信飢。冬,建德飢。十七年春,全州飢。夏,同官、洵陽、白河飢。冬,房縣飢。十八年春,慶元飢。秋,鄖縣飢。十九年,羅田飢。二十年,溧水、通州飢。二十一年春,青浦、東流、湖州、石門、金華飢。夏,沂州、武城飢。冬,濟南府飢。二十二年夏,博白飢。秋,掖縣飢。二十三年春,翁源、蒼梧飢。夏,日照飢。二十四年秋,隴右諸州縣大飢。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長子、長治、和順、天門飢。二十六年,江夏、隨州、枝江飢。二十七年春,濟南飢。夏,棗強、慶雲飢。
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飢。二十九年秋,東光大飢。三十年春,桐廬飢。秋,吉安、廣信、袁州、撫州飢。冬,威遠飢。三十一年,濟南、新城、德州、禹城飢。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飢。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飢。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飢。三十五年,蘭州、鞏昌、秦州各屬大飢。三十六年夏,會寧、肥城大飢。秋,新城、寧陝
飢。三十八年秋,文登、榮成飢。三十九年秋,秦州、鎮番大飢。四十年,溧水、武進、高郵、南陵大飢。四十二年秋,陸川飢。
四十三年,全蜀大飢,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縣飢。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縣、隨州、枝江飢。夏,秦州屬飢。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飢。四十七年,灤州、昌黎、臨榆飢。四十八年春,黃縣飢。秋,綏德州飢。四十九年春,葭州飢。夏,來鳳飢。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隨州、枝江大飢,人食樹皮。夏,章丘、鄒平、臨邑、東阿、肥城飢。秋,壽光、昌樂、安丘、諸城大飢,父子相食。
五十一年春,山東各府、州、縣大飢,人相食。五十二年,臨榆大飢。五十三年秋,文登、榮成飢。五十四年夏,宜都飢。五十五年秋,禹城飢。五十六年,邢台等八縣飢。五十七年,唐山、寧津、武強、平鄉飢,民多餓斃。五十八年春,常山飢。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縣飢。六十年春,蓬萊、黃縣、棲霞飢。夏,麻城飢。
(清史稿.災異志)
從中可以看出,所謂的「康乾盛世」幾乎無年不飢,而像「大飢」、「人相食」、「民死大半」、「死者枕藉」、「死者以千計」、「鬻男女」、「鬻子女者無算」、「餓殍載道」、「民多餓死」、「父子相食」這些描述觸目驚心,尤其是所謂「明君」康熙統治期間,居然發生了四次「人相食」的大飢荒,這就是所謂的「明君」嗎?這就是所謂的「盛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