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必修一歷史期中復習提綱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行機構
尚書台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2. 高一歷史期中考必修一試復習提綱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行機構
尚書台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3. 高一歷史必修一的重點,考點有哪些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太多拉,一下發不完,你自己在我空間了解下吧!
滿意請採納
4. 高中必修一期中考試歷史重點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 )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③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響):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
2、 西周的宗法制: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分封制(互為表裡)
作用(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二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 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3)郡縣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3、 ●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1)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4)強化皇帝的專制權威,激化階級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課) 從漢至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1、 了解漢朝郡國並行制
漢初:在地方這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並行制(漢景帝、漢武帝逐步削弱王國勢力)。郡設守,後稱太守,王國設丞相,分別作為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讀14頁地圖)
2、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3頁圖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三省的長官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戶部(戶籍、土地和賦稅)、禮部(禮儀、科舉)、兵部(軍政)、刑部(刑獄)、工部(國家工程建設)。
3、了解元朝的中書省和行中書省
行省制度(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為改變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中央機構)直接管理; 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
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第四課)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1、了解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明太祖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
(1)廢丞相,權歸六部(明太祖時期),中國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制度達到新高度。
(2)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部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成了內閣的下屬機構。
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十分鞏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咨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2、了解清朝設置軍機處
雍正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特點:簡、速、密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特點:相權不斷被削弱,皇權不斷加強。
●4、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積極、消極):
(1)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2)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阻礙社會進步。
(3)明清之際,西方許多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而清朝統治者卻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5. 高一期末考試必修一歷史主要考什麼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一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並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結構: 1.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 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 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
6. 高一歷史必修一主要是什麼內容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太多拉,一下發不完,你自己在我空間了解下吧!
7. 高一歷史必修一期中考最會考的知識點是哪些
希臘羅馬政治,還有辛亥革命,改革開放之後的那些政治活動。望採納。謝謝。
8. 高一必修一歷史期中考復習重點
必修一
歷史分析
一: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學習本單元,一要把握一條基本線索:我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隨著夏朝——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而開始出現;商周時期,經過了從內外服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也長期延續,但整體趨勢是專制皇權日益加強。突出四個重點:一是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
9. 高中歷史必修一期中考一般大題會考什麼
抗日戰爭
中央集權制
辛亥革命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與缺陷
西方的代議制
冷戰
歐盟
世界多極化
就這么多,我們前幾天才剛剛理過必修一的考點
希望滿意
10. 高一歷史必修一基本內容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