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寧國歷史故事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置寧國縣。取安寧定國之意。1997年3月1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寧國縣,設立寧國市。
?年,寧國市轄11個鎮、18個鄉:河瀝溪鎮、中溪鎮、石口鎮、港口鎮、梅林鎮、獅橋鎮、霞西鎮、寧墩鎮、胡樂鎮、山門鄉、甲路鎮、仙霞鎮、姚高鄉、汪溪鄉、橋頭鄉、楊山鄉、青龍鄉、虹龍鄉、竹峰鄉、平興鄉、畈村鄉、萬家鄉、南極鄉、庄村鄉、東岸鄉、板橋鄉、方塘鄉、太平鄉、雲梯畲族鄉。
2000年,寧國市轄13個鎮、16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381842人,其中: 河瀝溪鎮 80079 港口鎮 15487 中溪鎮 11341 石口鎮 10020 霞西鎮 9048 胡樂鎮 12992 寧墩鎮 12502 獅橋鎮 11876 梅林鎮 8828 山門鎮 18989 甲路鎮 9697 仙霞鎮 11300 天湖鎮 4682 板橋鄉 2668 方塘鄉 11665 姚高鄉 8252 汪溪鄉 10574 畈村鄉 15137 平興鄉 13048 雲梯畲族鄉 6142 楊山鄉 8218 南極鄉 11234 萬家鄉 14314 橋頭鄉 6757 庄村鄉 6575 虹龍鄉 14516 竹峰鄉 13204 青龍鄉 14786 太平鄉 7911
2004年底,寧國市轄3個街道、10個鎮、6個鄉。
② 宣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第一位:吳作人
吳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男,安徽宣城涇縣人,生於江蘇蘇州,1926年入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建築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後就讀於上海藝術大學、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從師徐悲鴻先生,並參加南國革新運動。早年攻素描、油畫,晚年後專攻國畫,境界開闊,寓意深遠,以凝練而准確的形象融會著中西藝術,是繼徐悲鴻之後中國美術界的又一領軍人物。1984年法國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藝術與文學最高勛章」,1986年比利時國王授予他「王冠級榮譽勛章」。
第二位:吳半農
吳半農(1905年-1978年) 原名吳祖光,號曲林,安徽涇縣人。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曾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碩士學位。中國現代經濟學家,著有《工資指數論》、《我國對外貿易分析》、《當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形勢》等。1934年夏,吳半農被派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碩士學位。1936年12月取道蘇聯西伯利亞回國至南京,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國民政府經濟部秘書。1940年12月改任經濟部統計長、資源委員會駐美國技術委員會專門委員,再度赴美。1944年任太平洋國際學會美國分會客座研究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國政府駐日本代表團第三組(經濟)組長和中國駐盟軍總部賠償歸還代表團首席代表。1956年8月2日,沖破阻力,獲得機遇攜全家離開日本返回祖國,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重用,先後任外交部國際關系研究所日本組與世界經濟組組長、研究員、顧問等職。1978年病逝於北京。
第三位:梅子涵
梅子涵,1949年生,兒童文學作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發表文學作品。 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為兒童寫了幾十部書集,如《女兒的故事》、《戴小橋和他的哥們兒》等;作為兒童文學的研究者,他寫作、主編了多部理論著作,如《兒童小說敘事式論》等。作為兒童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培養了幾十位兒童文學研究生,為兒童文學事業培養人才做出很大貢獻。他還寫過一本《女兒的故事》,這是一部出自大學教授之手卻沒有絲毫書卷氣的活潑有趣的長篇小說。小說以口語化的語言寫作,語感獨特,風格幽默風趣,恰似談笑風生,親切感人。小說將一個女孩日常的生活和平凡的成長經歷藉助語言的魅力使之藝術化,從而激起讀者的強烈的審美愉悅和心靈的共鳴,創造了兒童小說的一種新的敘述方式和小說藝術的新領域。
第四位:章基嘉
章基嘉(1930.1.1—1995.10.5),安徽省績溪縣瀛州鄉油坑口人。長期天氣預報專家,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南京氣象學院教授及副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並被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1958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水文氣象學院研究生部,獲地學科學副博士學位。先後從事氣象教學、科研和組織領導工作,在大氣環流和中長期天氣預報、青藏高原對東亞環流和天氣氣候影響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為紀念在章基嘉氣象學上的貢獻,南京氣象學院設立了章基嘉獎學金。
第五位:胡家健
胡家健,字建人,安徽省績溪縣人。教育家。早年就讀胡氏小學、安徽學府。後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專修科,國立東南大學教育學系畢業。曾任河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教育學專任教員兼附屬小學主任,安徽省教育廳編譯處主任,安徽省省立第四中學(宣城中學)校長,國立浙江大學教授兼學校總務長、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國立東南大學)教授兼校柏溪分校主任、學校總務長,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香港中山圖書館董事長等職。
第六位:洪德元
洪德元,男,1937年1月出生於安徽績溪,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1966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88年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8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2001年增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洪德元提出了多個屬的新系統,發現8個新屬、50多個新種;在英文專著《Taxonomy and Evolution of the tribe Veroniceae, Scrophulariaceae》(婆婆納族的分類和進化)運用了新方法,提出了起源和進化的新觀點,建立了該族的進化系統;對毛莨科、桔梗科和百合科的細胞分類學和物種生物學研究有新發現;1990年出版的《植物細胞分類學》是世界上該領域的第一部專著,為植物細胞分類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③ 寧國現代的名人
楊虎,字嘯天,寧國仙霞楊山人,國民黨陸軍中將。早年追隨孫中山反清討袁,先回後擔答任過中華民國江蘇軍總司令、海軍陸戰隊司令、代理海軍司令、孫中山總統府參軍兼衛隊長、北伐軍第二軍軍長、上海警備司令、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黨第2-4屆中央監察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顧問等職,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將軍。
任新民,安徽省寧國縣人,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任新民參加了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創建、發展的全過程,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任新民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程幼東: 黑龍江省副省長, 安徽寧國人
王厚宏: 海南省常務副省長, 安徽寧國人
④ 宣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宣城歷史上的名人有詩人梅堯臣、數學家梅文鼎、紅頂商人胡雪岩、新文版化運動權旗手胡適、徽墨名家胡開文、學者吳組緗、書法家吳玉如、書畫家吳作人等。
宣城,古稱宛陵、宣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東臨浙江省杭州、湖州,南倚黃山,西和西北與池州市、蕪湖市毗鄰,北和東北與馬鞍山及江蘇省南京、常州、無錫接壤,是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處在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上,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敬亭山、柏梘山、水西山、龍須山四山峰巒疊翠;青弋江、水陽江兩水相依。
宣城地處江南,楚頭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國家園林城市、南吳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
宣城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 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文化發展,其文脈源遠流長,中國鱷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翼。
⑤ 寧國有歷史故事的地名
在英帝國的陸軍序列里,最英勇善戰的並非沙漠之鼠第七旅,或者格羅斯特聯回隊,而是來答自尼泊爾的廓爾喀雇傭兵,這些膚色黝黑,善用彎刀的山地部族世代為大英帝國提供最優秀的戰士。他們視死如歸,勇悍猙獰,在帝國的各次戰役中屢建功勛,他們的威名遠震,以至於英阿馬島戰役中,只要聽說對手是廓爾喀營,阿根廷軍隊就望風而逃。
⑥ 歷史上寧國的別名是什麼,有多少個名稱
寧國,別稱寧陽、寧城、寧川,宣城代管縣級市,地處安徽省東南部,皖南山區東北側,東鄰浙江杭州,西靠黃山,連接皖浙兩省七個縣市,距滬、寧、杭三城市170-300公里,是皖南山區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4℃,年降水量1400毫米。
建制沿革
寧國名取自《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寓意邦寧國泰,長治久安。 寧國市春秋戰國時期先後隸屬吳、越、楚國地。
秦屬鄣郡(治故鄣縣,今浙江安吉西北鄣吳鎮)。
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屬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宛陵縣。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分宛陵縣南部置懷安縣和寧國市,隸屬丹陽郡。吳景帝時(258年—263年)改屬故鄣郡。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又分丹陽郡置宣城郡,寧國市屬之。
南北朝沿舊制。
隋開皇九年(589年),並懷安,寧國市入宣城縣。
唐武德三年(620年)分宣城縣復置懷安縣、寧國市,屬宣州。武德七年又並入宣城縣。此後,懷安縣再未設置。唐天寶三年(744年)以原懷安、寧國二縣地置寧國市,屬宣城郡。
五代十國時屬宣州。北宋屬宣城郡。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屬寧國府(治宣州,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世祖忽必烈改府為路,寧國屬寧國路,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路為府,寧國復屬寧國府。
明、清相沿。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寧國市直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蕪湖道,民國21年屬宣城首席縣長,同年11月,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35年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4月23日寧國市解放,5月隸屬宣城專區。
1952年1月屬徽州專區,1956年2月屬蕪湖專區,1961年3月復屬徽州專區,1980年1月改屬宣城地區。
1997年3月11日設市,稱為寧國市。
2006年被安徽省列為12個享有地級市部分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的試點市之一。
⑦ 安徽有哪些歷史名人
先秦兩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謚敬仲。潁上縣北管谷村人。春秋時傑出政治家。 出身貧寒,早年與鮑叔牙游,合夥經商,因母老家貧,常受鮑叔牙資助,成為摯交。齊襄公亂政時,助公子糾與公子小自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治齊40年,對內政、經濟、軍事進行全面改革,制訂一系列富國強兵方略。提出「倉 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把禮、義、廉、恥看作國之四維,以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特許於庶民中選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視獎勤罰惰。並合理劃分行政區域,將行政組織同軍事編制相結合,統一軍政領導,增強國防力量。從此,國力大振。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九合諸候,以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約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戰國時蒙(今屬蒙城,一說河南商丘和山東曹縣)人。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和梁惠王、齊宣王山時,與惠施是朋友。嘗為蒙漆園吏, 後棄官隱居,編織草鞋、濮垂釣,曾借貸於監河候。楚威王厚禮延請,許其為相,庄嘲而不納,「終身不仕」。妻死,鼓貧而歌。莊子為繼老子以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對玄學、佛學、理學影響極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筆鋒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唐玄宗賜號為「南華真人」,著作《莊子》亦稱《南華真經》,計52篇,現存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內篇集中代表莊周思想;外篇、雜 篇則是以後莊子學派言論匯編。《史記》有傳,蒙城有莊子祠,蘇軾為之記。
甘 羅 戰國末期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孫。12歲為秦相呂不韋家臣。秦使張唐去燕國為相,唐因曾為秦昭王討伐趙國,恐路討趙國時趙王挾恨報復。呂不韋親請張唐,仍不肯出使。甘羅別出奇討,先以利害說服張唐,又逢願為秦為大使赴趙,說服趙王,先割五城與秦,以廣河間,再聯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30城,獻11城給秦。由於是甘羅深受嘉許,封為上卿。死後葬於潁上城東35華里的潁水河畔,今穆崗子南側。
陳 勝(?~前208) 字涉。陽城(今屬固鎮縣人,一說河南登封東南)人。雇農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漁陽(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誤期,按秦律當斬。遂與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宿縣東南劉村集)發動同行戍卒九百人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隊伍發展至數萬人,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被推為王。旋派兵攻取趙、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軍進攻關中。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率軍反擊 ,失利退下城父(今渦陽東南),為叛徒庄賈殺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漢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說桐城)人。好奇計。秦末勸項梁立楚王後裔為懷王。秦軍圍巨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為末將。後為項羽重要謀士, 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封歷陽候。屢勸項羽早除隱患,父掉劉邦,曾設「鴻門宴」,計不為項羽所用。後項羽中劉邦的反間計,疑增,削其權力,遂憤而離去,途中背發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亞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時六縣(今六安縣)人。少受黥刑,又稱黥布。初為驪山役徒,修築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驪山刑徒起義,響應陳勝、吳廣。尋歸附項梁,從項籍救趙,渡河擊秦軍,獲巨鹿大捷。常為軍中先鋒,威震一時。秦亡後,項羽封其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縣城北)。楚漢戰爭中歸漢,以淮南之眾與韓信、彭越會師,滅項羽於垓下。封淮南王。漢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韓信、彭越相繼被殺,遂舉兵反漢,戰敗逃亡江西,為長沙王吳臣誘殺。
張 良(?~前189) 字子房。秦城父(今屬亳州市)人。其祖為韓貴族。秦滅韓後,結交刺客,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遂。後更改姓名,隱於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韓王,良任司徒。韓王為項羽所父,復雜劉邦,為劉重要謀士。劉邦率軍人咸陽,留戀宮廷生活,良與樊噲力勸劉邦封閉宮室府庫, 還軍霸上。楚漢戰爭時,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城、籠絡韓信等策略,並主張追擊項羽,徹底消滅楚軍,皆為劉邦所採納。曾與韓信整理編次春秋戰國以來各家軍事著作。 漢朝建立,封留候。
文 翁(前156~前101) 名黨,字仲翁。西漢廬江郡龍舒(今舒城縣)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開湔江口,灌溉繁縣農田1700頃,發展水利事業和農業生產。同時建立學校,興辦教育,選送蜀郡俊秀之士張叔等18人去京師從博士學習,歸屬後教授生徒。公元前141年在成都城南建文學精舍講堂,入學者免除徭役,成績優良者為群郡縣吏。
桓 譚(前23~後56) 字君山。東漢市國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常與劉歆、楊雄等著名經學家辯析疑義。擅長音樂,喜彈琴。王莽時任掌樂大夫。漢光武帝 即位,譚受大司空宋弘舉存,拜議郎給事中。因反對讖諱神學,極言「讖之非經」,被光武帝目為「非聖無法」,幾遭處斬。後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時年70餘歲。所著《新論》早佚,清人嚴可均《全漢文》存少數篇目。其哲學思想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發展較有影響。卒後,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譚紀念亭」,置「桓譚紀念碑」。
桓 榮 字春卿。生於西漢成帝陽朔鴻嘉年間(約公元前24~17)。譙國龍亢(今屬懷遠 縣)人。東漢經學大師。據《續漢書》載:「榮本齊人,桓公之後,以謚命氏,遷於龍亢, 至榮六葉」。幼家貧,少赴長安求學,拜朱普博士為師,刻苦自勵,15年不回家園,終成學 業。漢建武十九年(43)60餘歲方為光武帝劉秀賞識,拜議郎,請其教授太子劉城市。榮將「 浮辭繁長,多過其實」的40萬字的《尚書》刪減為23萬字教育太子,深受宮廷及儒家推崇。 二十八年拜太子少博,三十年拜太常。永平二年(59)拜五更。不久封關內候。80餘歲病卒。
范 滂(137~169) 字孟博。漢汝南細陽(今屬太和縣)人。少勵清節,為鄉里所重。舉教廉,任清詔使,晉光祿勛主事,遷汝南太守宗資屬吏。剛正無私、不畏豪強,常結交太學生以反宦官。延熹九年(166)與李膺、杜密等受宦官誣隱入獄。次年釋放。建寧二年(169)再次被宦官誣隱,死於獄中。
華 陀(?~208) 又名旉,字元化。東漢末年沛國譙(今亳州市)人。幼好學,通曉五經,尤精醫學。沛國相陳珪、太尉琬多次薦舉他做官,皆拒絕。一生行醫,足跡遍及豫、皖 、蘇、魯,後世譽為「神醫」。發明中葯麻醉劑——麻沸散,治腸胃積聚等病使用麻沸散, 給患者麻醉後施行腹部手術,是世界醫學史應用全身摩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比西方早1600多年。其重視預防疾病,強調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又模仿虎、鹿、熊、猿、鳥動作與姿態,創造「五禽之戲」。功法流傳後世,形成內容豐富、分支繁多之「導引學派」。曹操患頭風症,多次請其醫治,留做侍醫,拒不從,遂為所殺。
左 慈 字元放。廬江郡(郡治今潛山縣)人。東漢末年著名方士。舊方誌稱其在「天柱 山精思學道,得石室丹經」。為曹操軍吏時,常在酒宴中攝取菜餚作樂,曾當眾多賓客之面 ,即時釣蘇州松江鱸魚,取得四川生薑,並寄語川中購緞人增加購數,靈驗如神。郊行中, 手持醇酒一壺,肉脯一斤,自飲自嚼,可使隨行百官皆醉飲。曹操欲父之,或入壁,或途中隱形,百捕不得。後不知所終。
劉 馥(?~208) 字元潁。三國時魏沛國相(今淮北市)人。建安五年(200)為揚州刺史 ,單騎赴任,重建「合肥空城」,建立州治。百姓樂其政,「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 創立學校,廣屯田,興修芍陂、茹陂、七門吳塘,灌溉稻田,高築城壘,多積木石草苫,並養魚養畜,積極備戰。建安十三年(108),孫權率兵10萬圍攻合肥百餘日,而不能破。
三國魏晉:
曹 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含亳州市)人。少機警,有權術,任俠放盪,不治行業,年20,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鎮壓黃巾起義 ,遷濟南相,並擴充軍人。初平三年(192)占據兗州,誘降青州黃巾軍之一部,編為「青州 兵」。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興辦屯田,整訓部伍。十三年,進位丞相。先後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割據勢力,征服烏桓貴族,統一中國北方。赤壁之戰中被劉備、孫 權聯軍擊敗。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二十一年(216)封魏王。4年後病逝於洛陽。精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文學上也有較高成就,其詩今存20餘首樂府詩。昂揚之精神,宏偉氣魄與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風格,對五言詩發展貢獻較大。散文有40餘篇。詩文皆為後世傳誦。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周 瑜(175~210) 字公瑾。廬江龍舒(今屬舒城縣,一說今屬廬江縣)人。三國時吳國名將。出身士族。洛陽令周異子。建安三年(198)被喜術任命為居巢長。後投奔孫策。曾率兩千餘兵,相繼攻破皖城、尋陽、豫章、戶陵等地,助孫策在江東建立孫吳政權。策死,與 張昭同輔孫權,建安十三年(208)任前部大都督。曹操佔領刑州後,統帥水軍、步兵數十萬 ,試圖南下消滅東吳。周瑜與魯肅審時度勢,指出曹操冒險用兵四忌,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 大破曹操於赤壁,又敗曹仁於南郡。戰後授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屯軍江陵。十五年,領軍 進取西蜀,因箭傷復發,(含江西峽江)。精於音樂,有誤,周良顧」之語。長子主,拜都騎尉,早卒。次子業都尉,後封都鄉候。
小 喬 歷史名媛。祖籍不詳。東漢末,隨父喬公(軼名)避曹操亂,定居於廬江皖縣( 今潛山縣)。建安四年(199)孫策、周瑜率軍破皖城。策納大喬,瑜納小喬。今潛山縣城北郊 有「喬公故址」和二喬傾倒妝殘脂剩粉的「胭脂井」。
桓 范(?~249) 字元則。三國時沛國要(今淮北市)人。有文才。建安(196~220)末入函相府,與王象等共撰《皇覽》。延康元年(220)為羽林左監。明帝時曾任中領軍、尚書、 征虜將軍、東中郎將、兗州刺吏等。正如(240~249)間任大司農,為曹爽謀劃,號稱「智囊 」。司馬懿起兵討魏時,范勸爽挾魏帝到許昌,爽不聽。曹爽被司馬懿所殺,范亦被誅,著 有《世要論》12卷,或稱《桓范新書》。
曹 洪 (?~232) 字子廉。曹操堂弟。操起兵討董卓,至滎陽,為徐榮所敗,洪以己馬贈操,又將家兵千餘人並募兵數千人,與操會合,使操軍復振。後從征張邈、呂布,以功任鷹揚校尉,遷揚武中郎將。獻帝都許,任諫議大夫。以征劉表有功,遷厲鋒將軍,封明亭 候。文帝即位,為衛將軍,遷驃騎將軍,進封野王候。明帝時,任後將軍,更封樂城修,復任驃騎將軍,卒謚恭。
曹 仁(168~223) 字子孝。曹操從弟。少好弓馬,漢末從曹操為別部司馬。從破袁術 ,攻陶廉,擒呂布,平黃巾軍,迎獻帝都許昌,皆有功,以儀郎督騎封都亭候。從平荊州, 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周瑜來攻,仁令部將牛金出戰,牛被圍,仁率數十騎解圍,眾服其勇 。轉封安平停候。曹操討伐馬超,仁任行安西將軍,督諸將拒潼關。文帝即位,拜車騎將軍 ,都督荊、揚、益諸州軍事。進封陳候,任大將軍、大司馬。卒謚忠。
魯 肅(172~217) 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屬定遠縣)人。出身土族,喜讀書、好騎射。 曾贈三千斛米與居巢長周瑜,並結為友好,後被周瑜薦與孫權。孫權問以天下大計,肅道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立江東,以觀天下」,為孫權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肅與周瑜堅決主戰,建議孫權聯結劉備,共拒曹軍,為孫權採納。任贊軍校尉,助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周瑜死後,任奮武校尉,代領其軍。後拜漢昌太守、偏將軍。從孫權破皖城,拜橫江將軍。善治軍,長於文辭,思主弘遠,《吳書》稱其有過人之明。
呂 蒙(178~219) 字子明。東漢汝南富陂(今屬阜南縣)人。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 ,代統領其部。從孫權征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孫權勸其 多讀史書、兵書,遂發奮,後「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漢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卒,代領其軍,奉命守陸口。二十四年,率主力抵襄陽、樊城,為大都督,直趨江陵,戰 艦偽裝商船,士卒扮為商人,晝夜兼程至公安,迫使蜀守將傅士仁歸降,佔領荊州。旋因病卒。
曹 真(?~213) 字子丹。東漢市國譙(今亳州)人。曹操族子。少孤,為曹操收養。授虎豹騎。以鎮壓靈丘黃巾軍有功,封靈壽亭候。建安二十二年(217),以偏將軍從曹洪與劉備部戰於下辯,升中堅將軍,次年九月,領中領軍。延康元年(220),為鎮西將軍,進封東鄉候。黃初三年,任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後任中軍大將軍。七年,曹睿即位,受遺詔輔政,封邵陵候,授大將軍。太和四年(230)升太司馬,每次出征,與將士同甘苦, 軍賞不足,動用家財,獎勵士卒。後因病回洛陽。卒謚元候。
曹 丕(187~226) 字子桓。即魏文帝。曹操次子。東漢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 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太子。曹操死,嗣位為丞相、魏王,旋代漢稱帝,國號魏,都洛 陽。在位期間,效法漢文帝實行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政策,制訂「九品中正法」,使世族門閥統治開始確立。好文學,為當時文壇領袖。其詩「燕歌行」為現存最以早一首七言詩。所 著《典論·論文》為我國較早之文藝理論批評專著。現存詩歌約40首。有《典論》5卷、《 列異傳》3卷,文集23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文帝集》。謚文帝。
曹 植(192~223) 字子健。建安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少聰敏,頗得其父寵愛,幾次欲立其為太子,因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而失寵。初封東阿王,不久改封陳王。曹丕即帝位後,屢次將其貶爵徒封,鬱郁不得志而終。其詩歌藝術性極高,對``五言詩發 展起極大推動作用。今傳《曹子建集》10卷。
嵇 康(223~262) 字叔夜。三國魏譙郡 (含濉溪縣臨渙)人。孤貧,及長與魏宗室結 為姻戚。官至中散大零星,世稱嵇中散。博學多通,好老莊及氣功。善鼓琴,工書畫,與阮 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其哲學思想,主張「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之說,反對儒家繁瑣禮教,在政治上表現為剛腸疾惡,鋒芒筆露。其朋友山濤( 巨源)投靠司馬氏任吏部尚書,勸康做官,憤與山濤絕交。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深為不滿,因而直接觸犯了利用禮教圖謀纂奪的司馬昭政治集團,被誣陷處死。今傳《稽中散集》10卷, 另有畫《獅子擊象圖》、《巢由洗耳圖》等。
王 蕃(227~266) 字元和。三國時吳國廬江郡(治今潛山)人。歷任尚書郎、散騎中常侍等職。博覽多聞,兼通術藝,在天文、數學領域多有成就。他根據張衡的渾天說和自己觀察天象的經驗,製作「渾儀」(即天球儀)。「渾儀」圓周為一太零九寸五分,靈巧而實用, 撰有《渾天儀圖記》,分周天為365.25度,立黃道與赤道交角為24度(今測定為23.5度),為我國天文家作出重要貢獻。在數學上,研究出圓周率為π=3.1555,為當時一項重要數學成 就。為人高尚耿直,名重一時。甘露二年(266)被吳主孫皓以「酒醉失禮」殺害。
劉 伶(約221~292) 字伯倫。晉沛國(今淮北市)人。魏末曾任建威將軍。晉武帝時對策,申述「無為而治」之義被黜。司馬氏擅權,伶縱酒放浪以示對黑暗統治的滿及對禮法的 蔑視。黨乘鹿車;攜壺酒,使人荷鍬相隨,道:「死便埋我」。與阮籍、嵇康等合稱「竹林 七賢」。有《酒德頌》較革教員。另有詩《北芒客舍》等。
恆 溫(312~373) 字元子。彝子。年輕時「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曾為琅琊太守 ,尚明帝長女南康公主,拜駙馬都違法,遷徐州刺史。繼任荊州刺史,封安西將軍。晉永和 二年(346)率兵西倀,直指成都,收復蜀地,威名大振,升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永和十年(354)率步騎四萬,自浙川以征關中,發江陵水軍,水陸並講,連敗前秦軍。十二年, 任征討大都督,統領司、冀、州軍事。二次北伐,抵伊水,與姚襄距水面戰,大敗姚軍、收 復濟陽。封南郡公。後加授並、司、冀三州都督,不受,加封侍中大司馬,太和四年(369) 任平北將軍,領徐、兗二州刺吏。率兵五萬,第三次北伐,進攻前燕。糧道被前秦斷截而敗歸。威安元年(371)前秦符堅率兵攻晉,屯兵洛澗。溫率兵自廣陵迎敵,大破秦軍。後廢司 馬奕,立司馬昱,掌朝中大權。有文集20卷傳世。
桓 伊 字叔夏,小字子野。東晉 (今濉溪縣臨渙)人。桓景之子。初為大司馬參軍, 授淮南太守,進督豫州十二郡和揚州之江西五郡軍事,任建威將軍、歷陽太守等。與謝玄共 破王鑒、張蚝等,以功封宣城縣子。又進都督豫州諸軍事、任西中郎將、豫州刺史。與謝玄 、謝琰在淝水之中大敗符堅,以功封永 縣候,進號右軍將軍。太元九年(384)後,遷都督 江州、荊州十郡、豫州4郡軍事,任江州刺史,征拜護軍將軍。善音樂,為江左第一,並以 吹笛著名。杜牧《潤州》詩中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之句。琴曲《梅花三 弄》即據其笛曲改編。卒於官,贈右將軍,加散騎常侍,謚號烈。
戴 逵(約325~395) 字安道。東晉譙郡 (今濉溪縣臨渙)人。後居會稽剡縣。博學多能,「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少時曾以白瓦屑和雞蛋汁作鄭玄碑,時稱絕妙。曾就學於范宣。所畫人物、山水、走獸「情韻連綿,風趣巧拔」,「荀勛、衛協之後,實為領袖」( 謝赫《古畫品錄》)。《歷代名畫記》著錄其畫作《阿谷處女圖》、《孫綽高士像》、《胡人弄猿畫》、《董威輦詩圖》、《濠梁圖》、《孔子弟子圖》、《金人銘》、《三馬伯樂圖 》等。擅長雕刻及鑄造佛象。首創乾漆夾 雕塑法。曾塑「五世佛」,與顧愷之壁畫「維摩詰象」和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並稱「三絕」。畢生以藝術創造為樂,不趨榮華 ,遠避權貴。太襯王聞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曰:「戴安道不為王門憐人。」孝武帝「 束帛」聘為散騎常侍、國子博士,固辭不就,遠去吳地避之。另著有《釋疑論》、《竹林七 賢論》2卷(已佚)、《閑游贊》、《水贊》、《琴贊》、《高興賦》、《流火賦》、《酒贊 》等。 何尚之(382~160) 字彥德。南朝宋廬江縣(今霍山)人。少輕薄,及長,以操行見稱 。與謝混相知。初為臨津令,補劉裕府主簿。從征長安,以功賜爵都鄉侯。宋文帝時任尚書 令。孝武帝時官至左光初,開府議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勸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萊、瀛州三山,以免勞民傷財。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講學,一時四方名士 紛紛慕名而來,謂之「南學」。著有文集十卷行於世。
南北朝: 何尚之(382~160)字彥德。南朝宋廬江潛縣(今霍山)人。少輕薄,及長,以操行見稱 。與謝混相知。初為臨津令,補劉裕府主簿。從征長安,以功賜爵都鄉侯。宋文帝時任尚書令。孝武帝時官至左光初、開府議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勸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萊、瀛州三山,以免勞民傷財。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講學,一時四方名士紛紛慕名而來,謂之「南學」。著有文集十卷行於世。
何敬容(?~549) 字國禮。南朝梁廬江潛縣(今霍山)人。出身世家,20歲時,選尚齊武帝女長城公主,拜駙馬都尉。入梁後,歷任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殿中郎、太子洗馬、中書舍人、秘書丞、楊州尚書、官至宰相。任吳郡太守時,為政勤恤民隱,辨訟如神,視事4年,治為天下第一。任宰相時,善理政,改變了宋以來崇尚玄學、清談文義、不問政務的頹 廢風氣。後因妾弟費慧明夜盜官米,為其解脫,被劾免職。復官不久,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圍於台城,次年卒。
五代十國:
朱 溫(852~912) 原名朱全忠。碭山人。唐乾符四年(877)與次兄朱存參加黃巢起義。黃巢建 立大齊政權時任州防禦使,後叛巢降唐,破巢軍,唐昭宗賜名為「全忠」。天復元年(901) 晉封為梁王。唐昭宗賜號「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天佑 四年(907),殺唐朝末帝李 , 代唐稱帝,改名晃,建都汴,國號梁,為後梁太祖。乾化二年,(912)被其子朱友珪慘殺。 葬於河南伊闕縣,號宣陵。
朱友貞(888~923) 後梁末帝,朱溫子。朱溫即帝位,封為均王,任左天興軍使、東京 馬步軍都指揮使。梁乾化二年(912)郢王朱友珪殺死其父朱溫,即帝位,朱友貞為東京留守 、開封尹。次年,與趙岩等密謀推翻朱友珪 。鳳歷元年(913)即帝位。36歲卒。
楊行密(852~905) 初名行愍,字化源。唐末廬州合肥(今長豐縣)人。唐末起兵據廬州 。中和三年(883)任廬州刺史。後又擊敗畢師鐸和秦彥,殺宣州刺史趙鍠 。龍紀元年(889)任 宣州觀察使。景福元年(892)又殺孫儒,入揚州,任淮南節度使,占據淮南、江東等地。後 遷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復二年(902)受封為吳王,天佑二年(905)卒。
宋:
陳 翥(982~1061) 字鳳翔,號虛齋,別稱閉戶先生。出生於世宦之家。14歲入庠, 不惑之年,「盾破功名」,將自家數百畝山地用作泡桐的生產和研究,寫成中國和世界上 最早論述泡桐的專著《桐譜》,對泡桐的種類、習性、種植、採伐、用途等都作了較為全面 的介紹。著作甚多,內容涉及天文、地理、儒、釋、道、農、醫、卜算,計26部、182卷。 曾纂修《陳氏宗譜》。現僅有《桐譜》傳世。
包 拯(999~1062) 字希仁。宋廬州合肥(今合肥市)人。天聖間舉進士,歷任大理監 事,建昌知縣,轉和州稅監、天長知縣、端州知州。遷殿中丞、監察御史。後任天章閣待制 、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嘉 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 嚴峻,杜絕吏奸,不畏權貴。其事跡為舊小說和戲曲取為題材,流傳日廣,被作為「清官」 形象,為歷代民眾所稱頌。遺著有《包孝肅奏議》。中華書局於1963年出版了《包拯集》。 梅堯臣(1002~1060) 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讓子。少時應進士不第,以叔詢蔭調河 南主簿。與錢惟寅、歐陽修為忘年交。歷任德光、建德、襄城縣令,監湖州稅。召試賜進士 出身,改太常博士,補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 所作詩歌深遠古淡,間出奇巧,對宋代詩風轉變影響極大。著有《宛陵集》60卷、《唐載記 》26卷、《毛詩小傳》20卷、《孫子注》13篇、《續金針詩格》等。
高太後(1032~1092) 乳名滔滔,即宣仁太後。宋英宗皇後,神宗生母,高瓊曾孫女, 高遵惠之女。其弟高士林,涉獵經史,頗有才幹,長期任內殿崇班,英宗欲提拔之,拒。神 宗繼位,念其舅家皆勛臣名半,欲為其營建府第,高亦不許,神宗多次勸說,始允賜高家一 遠離望春門外空地,而一切費用全由其付給。哲宗9歲繼位,高以太皇太後名義聽政,任用 司馬光,文彥博為相,廢除王安石新法,割安韁、葭蘆、浮圖、米脂四寨給四夏。
李公麟(1049~1106) 字伯時,宋寧熙二年(1069)舉進士,歷南康長恆尉、泗州錄事參 軍、御史檢法至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辭官還鄉,先後穩居春秋山、龍眠山等地,號龍眠 居士。好古博學,長於詩,工書法,尤擅長繪畫。其畫法受顧愷之影響,又師法於吳道子, 所創「掃去粉黛,淡毫輕墨」的白描畫法對後世影響極大。亦善畫山水,間有花鳥雜畫之作 。南宋機師古、元代趙孟 、張渥、至明、清的仇英、丁雲鵬、陳老蓮、肅雲從等著名畫家 ,無不祖述其白描畫法。主要作品有《西園雅集圖》、《羅漢圖》、《揭缽圖卷》、《五百 應真圖》、《考經圖卷》、《五馬圖》、《龍眠山莊圖》等。
方 臘(?~1121) 舊名朕。出身貧苦,以種田和箍桶為業,曾到浙江青溪縣(今淳安) 幫工。因不堪花石綱之擾,利用明教組織發動飢民「仗義而行」。宋宣和二年(1120)秋,在 浙江青溪漆園(今淳安葉家村洞源)中誓師起義,自號「聖公」,年號「永樂」,建立農民政 權。同年十一月下旬在青溪、息坑全殲兩浙都督蔡遵、顏坦所部5000餘人。十二月三日集中 2萬人馬攻克睦州,旋又連克歙縣、休寧、杭州。半年內攻佔6州52縣。宋王朝派童貫率15萬 軍隊鎮壓,義軍因兵力分散、又因洪載等人叛變,接連失利,杭州、青溪相繼失守,後退守 幫源洞。三年四月下旬,宋軍攻入幫源,因叛徒告密,方臘等義軍將領被俘,八月在汴京就 義。余部在呂師襄等人領導下轉戰溫州、台州等地,直至次年秋。
呂本中(1084~1145) 字居仁,號紫微。世稱東萊先生。宋壽州(今屬壽縣)人。呂好問 之子。初授承務郎。宋元符(1098~1100)中任洛陽主簿。宣和六年(1124)任樞密院編修官。 靖康元年(1136)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中書舍人。八年,任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敢 直諫,因忤秦檜被罷官,提舉太平觀。卒謚文清。其詩深受江西詩派影響。小詞俚俗清新。 曾作《江西詩社宗派圖》。著有《東萊先生詩集》20卷、《紫微詩話》、《童蒙訓》2卷、 《官箴》。
⑧ 歷史上寧國候是什麼官
歷史上寧國候是什麼官
供參考:
侯爺是榮譽稱號。
和官員系統是分開的。
他可以是官員也可以不是。
⑨ 宣城歷史上出現了哪些名人
這兒只列出在中國歷史文化上有所影響的人物。
宣州區:
陶謙,三國丹陽郡人(今宣城),徐州太守,三讓徐州的主人公。
梅蕘臣,被舉為宋代詩歌開山祖,和歐陽修齊名。
周紫芝 (1082-1155)字小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今屬安徽)人。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為右迪功郎敕令所刪定官。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右司員外郎。紹興二十一年(1151)出知興國軍。詩著名,無典故堆砌,自然順暢。也能詞,風格與詩近,清麗婉曲,無刻意雕琢痕跡。譬如《踏莎行》(一)寫離人別情:游絲飛絮,斜陽煙渚,愁情無數。給人的感覺是情深意切,景物迷離。堪稱難得的上乘之作。其中「淚珠閣定空相覷」一句的用詞尤其巧妙,最後這一問更是催人淚下。其他如《生查子》(一)、(三)、(四),《西江月》(二)、(五)、(七),《菩薩蠻》,《謁金門》、《卜運算元》等都是佳作。著有《太倉稊米集》、《竹坡詩話》、《竹坡詞》。
貢師泰,1298-1362年,元進士,字泰甫,寧國府之宣城人。父奎,以文學名家,延佑、至治間,官京師,為集賢直學士,卒,謚文靖。師泰早肄業國子學為諸生。泰定四年,釋褐出身,授從仕郎、太和州判官,作有《詩經補注》《玩齋集》等。
梅鼎祚,明代戲曲家,宣城人,代表作《玉合記》為崑山派扛鼎之作,湯顯祖好友。
沈有容,字士弘,號寧海,安徽宣城人,出身儒門,但自幼好兵略,後投筆從戎,成了有名的勇將。經過一番部署之後,萬曆三十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日(l603年1月8日),沈有容直搗竄入台灣的倭寇 巢穴,全部加以殲滅。「神兵飛出鬼不覺,談笑成功人始知」。由於在平倭中沈有容屢建戰功,頗有名聲,就被調到泉州任都司。在這期間,他參加了抗荷斗爭。明朝福建當局抽調50艘戰船,開到澎湖,同時派出「政令都司」沈有容為代表,曉諭荷蘭侵略者,先禮後兵。1604年11月18日,沈有容到澎湖同荷蘭侵略軍頭目韋麻郎談判。在談判桌上,他伸張正義,以「舌槍唇劍」,據理力爭,聲韻雄朗,意氣磊落,大長中華民族志氣。荷蘭侵略者理屈詞窮,狼狽不堪,便惱羞成怒,拔劍示威說:「中國兵船到此,想似要與我等相殺,就與相殺如何?」沈有容聽了怒不可遏,厲聲說道:「中國甚慣殺賦,爾等既說為商,故爾代客,爾何言戰斗?想是原懷作反之意,爾來睹天朝兵威耶!汝等不聽說過?我破倭海上,海水盡赤。吾不忍看汝等步倭之後塵啊!」荷蘭侵略者再不敢言語,面色如土,灰溜溜地從強占近4個月的澎湖撤退。沈有容不費一槍一彈,把荷蘭侵略者趕出去,保衛了澎湖。後來在澎湖的馬公島上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碑刻,就是為此而立的。
梅清,字淵公,號瞿山,安徽宣城人。生於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順治十一年(1654年)舉人,與石濤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畫藝。石濤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響,而他晚年畫黃山,又受石濤的影響。所以石濤與梅清,皆有「黃山派」巨子的譽稱。 梅清以畫黃山著名,「得黃山之真情」,與石濤、弘仁成為「黃山畫派」中的代表人物。現代畫家賀天健在《黃山派和黃山》中評道:「石濤得黃山之靈,梅瞿山得黃山之影,漸江(弘仁)得黃山之質。」
他善詩和書法,並著有《天延閣集》、《瞿山詩略》,畫有《黃山紀游》冊。 梅清擅長山水、松石、尤其好畫黃山,自謂「游黃山後,凡有筆墨,大半皆黃山矣。」他筆下的黃山,以氣勢取勝,行筆流動豪放,運墨酣暢淋漓。取景奇險,用線盤曲,富有運動感。有異於新安派比較生澀清峻的畫風。他長期深入黃山。多寫生黃山真景。雖經常自稱學元代,卻有自己獨特的創造。他風格清俊高逸,表現山巒的雲煙變幻,松多奇蒼。曾用卷雲皴,給人蒼茫感覺。他的《宣城二十四景圖冊》,堪稱平生嘔心之作。人稱他山水入妙品,松入神品。他間亦畫梅,其梅畫煙雲歷落,枝幹奇古。72歲時所作的《高山流水圖》軸,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蒼勁的運筆、酣暢的墨色、及皴法、用點均更多石濤意韻。梅清筆下松馳中見功力,零亂中求整秩,經緯明快,恬適流暢。
施閏章(1618-1683)字尚白,號愚山,安徽宣城人。清順治六年進士,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科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纂修《明史》。與萊陽宋琬齊名,時稱「南施北宋」。又與同邑高詠友善,據東南詞壇者數十年,號為「宣城體」。著有《學余堂文集》二十八卷、《學余堂詩集》五十卷,舊章回小說《施公案》主人公。
梅光迪 (1890—1945),字迪生、覲庄,安徽宣城人。1911年赴美留學,先在西北大學,後到哈佛大學專攻文學。1920年回國任南開大學英文系主任。1921年任東南大學洋文系主任。創辦《學衡》雜志。1924年去美國講學。1927年回國後任中央大學(即原來的東南大學)代理文學院院長。後又去美國哈佛大學工作。1936年任浙江大學文理學院副院長兼外國文學系主任。1939年文理學院分開,任文學院院長。1945年在貴陽去世。
寧國:
任新民 安徽省寧國縣人,1915年生,男,中共黨員,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畢業。1945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留學,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9年8月回國,在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任研究員。1952年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1956年8月參加籌建國防部五院的工作,歷任總體室主任、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長兼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所長,七機部副部長,航天工業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1964年作為型號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工作,保證了東風2號導彈飛行實驗取得圓滿成功。他相繼領導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導彈的多種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試驗工作。1980年5月在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導彈的飛行試驗中,作為首區總指揮,協助領導和指揮了這一重大的飛行試驗任務。組織研製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保證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獲得成功。領導組織了氫氧發動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星工程的研製試驗;領導組織了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准確地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實現了中國運載火箭國際發射服務零的突破。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1989年和1990年兩次榮獲航空航天部通令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廣德(含郎溪):
吳均,南朝詩人,詩集 - 包含《戰城南》、《入關》、《雉子班》、《梅花落》、《城上烏》、《從軍行》等。
張光藻,字翰泉, 安徽廣德人。 清咸豐六年( 1856年)進士。歷任曲周、望都、完縣、邢台等縣知 縣,正定府知府。清廉自守,剛正不阿,能體察民情, 官聲斐然。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任天津府知府。
一八六0年, 清廷與英法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 北京條約》以後,天津被開為商埠,帝國主義列強和 宗教勢力侵入天津。法國在望海樓設立天主教堂,又 打著「慈善」的幌子在東關設立仁慈堂。縱容教徒橫 行,倚勢欺壓人民,與百姓積怨甚深。
張光藻到天津後,即遇上了外國兵艦撞翻天津漁 船,和法國人在通衢馳馬,踩死百姓的案件。張光藻 雖明知在當時情勢下,「事涉外夷」,案件棘手,但 他不計個人得失,敢於據理力爭,能替人民講話,因 而得到輿論的好評。
不久,天津府所轄各地連續發生迷失幼兒的案件 多起,紛紛傳聞是被洋人拐去挖眼制葯。恰在此時, 法國仁慈堂收養的中國幼兒,因遭虐待而大批死亡。 仁慈堂的主事者為掩人耳目,即趁黑夜將幼兒屍體送 至荒郊埋葬,因掩埋草率,被野狗刨出棺木,竟是一 棺數屍。群眾聞訊大嘩,認定是洋人殺害幼兒制葯的 罪證,於是抬著棺木至天津府喊冤。張光藻為辨明事 實,旋即派干員緝兇。數日後,捕獲拐匪張拴、郭拐 二名。張光藻親自審訊,拐匪供認不諱,旋即就地正 法,民心得以稍安。在人民心目中,張光藻已是「能 為百姓作主的好官」。
同年四月,女拐武蘭珍在作案現場被群眾捕獲, 扭送至天津府,張光藻又連夜審訊。據武蘭珍供稱: 迷拐幼兒是天主堂管事王三指使,迷葯也是王三所給。 由於案件牽涉教堂,張光藻即會同清廷通商大臣崇厚, 向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交涉,婉言約請豐大業至教 堂查詢,有否王三其人。誰知豐大業暴戾成性,態度 倨傲,根本不把中國官府放在眼下,不僅橫蠻無理, 甚至縱仆行凶。崇厚媚外怕事,以「和睦邦交」為借 口,主張「息事寧人」。張光藻則認為「委屈求全, 何以立國!堅決主張會同天津縣親往教堂查詢,若果 有王三其人,定當正以國法,以平民憤。
五月二十三日(陰歷),「張大人要查教堂」的 消息不脛而走,民情振奮,蜂湧至教堂外圍觀。崇厚 懼民心有變,迅即調派兵丁前往彈壓。天津的教民們 為給教堂助威,也聚集教徒多人與群眾對峙,情勢十 分緊張。豐大業聞訊,帶領武裝巡捕,匆匆趕到,恰 遇天津知縣劉傑,揚手一槍,擊中劉傑的親隨寶升。 圍觀群眾見洋人在眾目睽睽下開槍殺人,憤怒到極點。 一人喊打,眾人齊上,當場打死了豐大業!怒火填膺 的天津人民一不做,二不休,又鳴鑼聚眾,分頭沖進 望海樓教堂和東關仁慈堂,見洋人就殺,見教徒就打; 尚且不能泄憤,最後燒毀瞭望海樓。在火光熊熊,人 心大快。這就是歷史上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
「教案」發生後,清政府嚇破了膽,火速派直隸 總督曾國藩到天津查辦。曾國藩在主子面前是癩皮狗, 在人民面前卻是劊子手。他到天津後,首先將張光藻 和劉傑革職,向外夷獻媚。可法國公使羅淑亞不領情, 一面將兵艦調至大沽口示威,一面提出數十條苛刻條 件。賠款、重建教堂不算:還要張光藻的人頭給豐大 業抵命,一口咬定張光藻是「唆使刁民行凶」的罪魁 禍首,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曾國藩雖是號稱殺人如剃頭的「曾剃頭」,但他 還不敢殺張光藻。他知道張光藻在天津深得民心,殺 了張光藻不僅會遭萬人唾罵,甚至會因此身敗名裂。 此案拖到九月,經曾國藩與他身邊的智囊、幕傣反復 磋商,又與羅淑亞多次「協議」,才給張光藻定了個 「臨陣失於彈壓,事後不能緝兇」的罪名,充軍發配 到黑龍江。又以「無供定罪,變通辦理」的毒辣手段, 將十六名天津義民作了犧牲品。
張光藻蒙冤謫戍,天下人卻深表同情。在北戍途 中,沿途都有素不相識群眾擔食攜酒來迎送。夜晚投 宿,旅店主人聽說是「天津張大人」,不但拒收飯金, 臨行還饋贈禮品。甚至遠在百里外的群眾聽說張光藻 要路經此地,舉家趕來慰問。到黑龍江後,「天高皇 帝遠」,當地官民都沒有把他當「罪官」看待,而且 優禮相加。
張光藻有感於人民的深情厚誼,在北戍途中和戍 所作了幾百首詩,薈集成上下二冊,時而題名《北戍 草》.這些詩篇都是發抒作者胸臆之作。有對人民的 感激之情,有對流放生活的描述,更多的是憤世嫉俗, 憂國憂民的慨嘆。如七律《庚午九月十一日定讞奉發 黑龍江效力》詩中,就直接發泄了胸中的忿懣:
「五月秋曹對簿來,罪干嚴譴眾人哀。
和戎暫變蕭何律,御敵誰為寇準才?
萬里獨行榆塞遠,一樽共餞菊花開;
荷戈絕域男兒事,不用思家首重回。」
「和戎暫變蕭何律」罵的是曾國藩媚外辱國, 殺 戮無辜人民,連祖宗的國法都不顧了;「御敵誰為寇 准才」則嘆的是國家缺少寇準這樣的人才。「荷戈絕 域男兒事,不用思家首重回」分明是詩人未因蒙冤而 喪志氣餒,還在勉勵自己。一個封建官吏,有此胸懷, 也是難能可貴的。
《北戍草》中的《義雞行》,可以說是一篇諷喻 詩。詩前有小序雲:
「李公雨蒼寓館畜二雞,一雌一雄,飲啄棲止若 夫婦。雌每卵,輒為犬所攘食,雄乃為雌守護,犬弗 敢近。一日,雄又卵,雄偶弗在,犬突然噬之,卵未 出而雌斃。雄歸與犬斗,啄盲犬目,犬亦隨斃。李公 以為不祥,竟殺是雞。予聞而傷之,作《義雞行》。」
「......古稱五德良不愧,禽類無如雞品高。
沖鋒陷陣不畏死,古來烈士皆如此。
一雞猶解報私仇,愧殺世間庸懦子。
此事若以法律言,一命一抵犬非冤。
縱援擅殺律科斷,罪有可恕情可原。
不圖李公意見左,操兵一割毅然果。
犬戕雞命不責償,雞復犬仇竟反坐。
我聞此事心不平,為雞報冤代雞鳴。
中夜起舞發長嘆,萬雞一齊號五更。......」
雞能把犬啄死,豈非奇聞?作者顯然是借題發揮, 另有所指。他是在替「天津教案」中的無辜冤雞不平! 另一方面,他還在憧憬著一個「萬雞一齊號五更」的 光明世界!
一九七二年(同治十一年),在全國輿論的壓力 下,張光藻被減刑釋回。從此,他無官一身輕,得以 暢游名山勝跡,寄情古剎園林,進一層體察到民間疾 苦。他在廣德城內只住了一段時間,經常關心家鄉的 公益事業,對獨山煤礦的開采,城內古跡的保護,提 過不少建議。以後又到浙江湖州寓住,結識了布衣丁 寶書,經常在一起談論文,評論時政。同是天涯淪落 人,交誼甚厚。
一八八0年(光緒六年)春,張光藻在友人贊助 下,將《北戍草》鐫板付印,並寫了一篇《序》。其 中說到:「......津門之役,距今十年矣。偶一思及, 尚有餘痛,豈為一官之去就,一身之榮辱計哉!江河 日下,大局如斯,憂憤孤衷,不能自己。留此一篇, 聊以質當世之知我者。」一個被罷官的庶民,竟敢發 出「江河日下,大局如斯」的議論,直指封建王朝, 其性格之剛勁耿直,可見一斑。
同年冬,張光藻曾多次謁見廣德直隸州知州胡有 誠,誠建議重修《廣德州志》,並上書雲:「《州志》 自乾隆壬子州守胡君修後,道光丁未州守裕君續補, 筆墨雖不及胡君,而嘉慶道光間事,幸賴以傳。迄今 八十餘年,續修此其時也。況今客民麇集,土著調零, 數十年間,諸父老猶有能傳其軼事者,倘遲遲又久, 文獻無征,幾不可問矣!......」
當時廣德在太平天國戰後,又發生過瘟疫,全州 三十六萬人口(包括所轄建平縣)只剩下六千餘人, 以後號如移民墾殖,經濟才得復甦,張光藻說:「客 民麇集,土著凋零」就是指此。所以胡有誠採納了張 光藻意見,重修州志。以張光藻為總理,並由張推薦 丁寶書為纂修,還組成了二十八人的編修班子,歷時 一年,於光緒七年告竣。這部《州志》計六十半,分 裝二十冊,其中按語廣征博引,查證核對,詳實地訂 正了以前各志的舛誤。但張光藻在《人物誌》中卻沒 有列出自己,僅在《選舉志》的「進士」欄內「援例」 寫了有關自己的幾十個字。光緒十年,他又主修了《 祠山志》。
詩集《北戍草》的後面, 還附錄了一篇張光藻寫 的《同治庚午年津案始末》,詳細闡述了「天津教案」 的前因後果,是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六三年春,筆 者和廣德花鼓戲劇團導演彭斯神福君合作的歷史劇《 津門怒潮》,就是依據這一資料,參照其他史料編寫 的。
《安徽歷史述要》的作者李則綱教授,稱贊張光 藻是「封建官吏中比較有血氣的人物」,有些資料還 說他是「站在人民一邊,敢於反對帝國主義的英傑。」 但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清史稿》上無傳,連生卒年 月也不清楚。書至此,不禁擱筆唏噓!
涇縣:
王稼祥,1906-1974,安徽涇縣人,中共創始人。
吳組緗(1908.4.5- )原名吳祖襄,字仲華,安徽涇縣人。1921年起先後在宣城安徽
省立八中、蕪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學。在蕪湖五中念書時曾編輯學生會創辦的文藝周刊《赭
山》,並開始在《皖江日報》副刊發表詩文。
1929年秋進入清華大學經濟系,一年後轉入中文系。1932年創作小說《官官的補品》,
獲得成功。1934年創作《一千八百擔》。作品結集為《西柳集》、《飯余集》。
1935年中斷學習,應聘擔任了馮玉祥的家庭教師及秘書。1938年發起並參加中華全國
文藝界抗敵協會,擔任協會理事。抗戰時期創作長篇小說《鴨咀澇》。1946年至1947年間
隨馮玉祥訪美,此後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
大學教授,潛心於古典文學尤其是明清小說的研究,任《紅樓夢》研究會會長。
包世臣(1775-1855) 字慎伯,晚號倦翁,安徽逕縣人,逕縣古名安吳,人亦稱「包安吳」。嘉慶十三年舉人,後任江西新喻知縣。他是鄧石如的得意弟子。自稱:「慎伯中年書從顏、歐入手,轉及蘇、董,後肆力北魏,晚習二王,遂成絕業。」自擬為「右軍第一人」,自負之極。然而他的書法作品並非如自詡的那樣不可一世,他的草書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不過他的《小草詩冊》卻很有特色,確有集碑貼於一人之感。如果說包世臣的書法稱不上是第一流的,那麼他的書論確是第一流的。所著《藝舟雙楫》是一部倡導北魏的力作。是清代碑學思想的經典之一。
吳玉如(1898-1982)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大師。字家琭,後以字行。1898年生於南京。原籍安徽涇縣茂林村,故早年號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漢族。
曾在天津南開中學就讀,與周恩來同班,因嫻熟古文,受校長張伯苓賞識。後入北京大學預科,又轉入朝陽大學,因丁先祖憂而輟學。1916年,曾遠赴吉林、哈爾濱一帶謀生。1921年以後歷任黑龍江交涉局秘書、中東鐵路局監事會秘書、北京煙酒督辦公署秘書、南開大學文學院講師兼經濟研究所秘書、重慶國民黨參政會秘書等職。
抗戰勝利後,吳玉如曾在志達中學、達仁學院、工商學院等校任教,工商學院改為津沽大學後,任中文系主任,直迄天津解放。其間從不涉足政界。「文化大革命」以前,始終在北京以教書、鬻字、注釋古籍、編撰《辭源》、《辭海》條目為生。1968年文革期間,全部藏書被抄一空。建國後,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天津市文聯委員、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吳玉如自幼酷嗜書法,5歲時學寫字,到十二三歲時,寫小楷、行書已具有相當功力。後經幾十年博覽勤習專研,能熔合諸家風格,取唐、宋、元、清各朝名家之長,而又以二王(羲之、獻之)為依歸。形成了他端麗秀勁、遒健豪放、空靈飄逸的獨特書風。隸、楷、行、草、篆無不精能。其小楷,放大後可作為大字帖臨摹,可見功力精湛。他的行書、草書,在四體書法中造詣最高,集歷代名家之長。在穿好扇骨的凹凸不平的扇面上懸腕寫大草而無一敗筆。
他在用紙、用筆、用墨方面,都有自己的習慣和見解。早年作字,不用玉版宣,喜用生宣、料半,中年以後只用綿連;他喜用淡墨,惡用墨汁;還善使細管長鋒羊毫筆。
吳玉如在古文、詩詞、文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曾多次在國內和日本舉辦個人書法展覽會,受到國內外的推重贊賞。並有《吳玉如書法集》、《迂叟魏書千字文》、《迂叟自書詩稿》、《吳玉如行書千字文》等傳世。而他最受人崇敬的不僅限於在文學、書法上的成就,主要是由於他那剛直不阿,一輩子不肯隨波逐流的品格。他對後學,一生都是循循善誘,門人弟子以至私淑者,遍及南北,遠至新疆力境尼克勒縣,雲南昆明、大理,廣東、廣西等地。
1982年8月8日吳玉如在津病逝。他生病期間為天津市政協和天津市民革書寫的兩幅中堂,成為最後遺作。
績溪:
胡宗憲(1512—1565),字汝員,號梅林,績溪大坑口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授山東益都令,屢決懸案,平反冤獄,獲朝廷嘉獎,晉3級。後任杭州知府,修西湖,擴岳墳。三十四年,任浙江巡按御史、總督。時因海盜作亂5島,倭寇騷擾沿海,宗憲總制七省軍務,轉戰江浙,弭平倭患,以戰功獲殊榮,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並加少保。四十一年,因被劾為「嚴黨」,入獄後瘐故。隆慶六年(1572)得以昭雪,並錄平倭功勛。戎馬倥傯中著有《籌海圖編》。
胡雪岩,出生於1823年,安徽績溪人。年少喪父,家境貧寒,從小就在錢庄時當學徒。也就因為出身貧窮,胡雪岩自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助人就是助己。台灣作家高陽所著《胡雪岩全傳》中講,胡雪岩20歲左右的時候,遇見了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名叫王有齡。這個書生很有才華,也很有包負,有機會做官,但是缺少進京的盤纏和做官的「本錢」。胡雪岩雖然和他並不相熟,但二話沒說,立即私下借用了錢庄的500兩銀子送給了王有齡。這樣一來,他雖因此失業了,但卻為自己鋪就了錦綉前程。做了官後的王有齡感其恩德,視其為生死之交。得勢的胡雪岩也利用王有齡在官場上的發達,開設了錢庄、當鋪、葯鋪,經營絲、茶,從而迅速暴富。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馬辛)、嗣糜、字希疆,後改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學者,歷史學、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五四」文學革命著聞於世。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
等等……
⑩ 寧國有哪些名人
任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