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巴文化在哪個歷史階段

巴文化在哪個歷史階段

發布時間:2021-02-24 18:32:36

⑴ 巴文化的考古發現

出土巴國文化遺存的湖北省宜昌市位於北緯30度,東經111度,四川省宣漢縣位於北緯31度,東經107度;這兩地分別處在長江及其支流清江和渠江兩岸,均為山區。兩地同處於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交替控制區域,季節變化明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年降水800mm以上,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隨著三峽考古工程的有序推進,有關巴文化的種種謎團正被逐步揭開。 學術界對巴文化的源流至少提出了三種觀點:一說巴文化源自殷周文化;一說巴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強大影響下產生的;一說巴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與楚文化、蜀文化並駕齊驅,但又互相影響和滲透,故也有「巴楚文化」與「巴蜀文化」之稱。
巴文化概念的提出始於20世紀40年代,其動因與「巴國銅器」的出土直接相關。

20世紀50年代,以船棺葬在重慶地區的考古發掘出土為契機,學術界正式拉起了巴文化考古學研究的序幕。從50年代迄今,立足於考古材料的巴文化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為21世紀深入研究巴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在既往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對巴文化的涵義界定、時代限定和文化甄別等含混不清或稍欠嚴謹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上馬的三峽考古發掘,更為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好機會和好條件。三峽考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古代巴地域的考古,因為在長達600多公里的三峽庫區中,基本上都是屬於古代巴文化活動的區域。迄今止在持續時間已長達十年的三峽庫區考古中,已積累了一大批重要的巴文化考古資料,對今後巴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三峽地區的所獲的考古資料,可謂時代早晚俱全,從史前時期到明清時期幾乎所有的時代環節都沒有缺失,文化內涵豐富多彩且不乏精品佳作。考古學的巴文化是指巴族人在特定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創造的物質文化,他們本身應有其時空范圍的因素制約。對三峽庫區巴文化的研究中,出現了一些對巴文化上限時間無限延長的傾向,即將一些史前期的文化亦列入早期巴文化行列,有人以為此舉實不可取,因為史前期巴地域的文化不等於巴文化,也不應該稱為「巴文化」,應遵循史前考古學文化命名規則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命名為宜。考古學的巴文化其時代上限應界定在國家制度出現的夏商時期,下限或以秦一統之前的東周末年為宜。秦漢時期的巴地區文化,事實上已是中原漢文化中帶巴地域色彩的文化融合體,也不屬於前述界定的巴文化范疇。
在近十年的三峽庫區文物搶救發掘中,已發現發掘並確認出一大批從夏商時期直到東周時期的巴文化遺址。夏商時期文化遺存在三峽庫區的發現分布一直是學術界格外關注的問題。發現和發掘的重要遺址分別有湖北庫區的宜昌楊家灣、中堡島、秭歸長府沱、官莊坪、巴東官渡口和重慶三峽庫區的巫山琵琶洲、江東嘴、奉節新浦、雲陽李家壩、東洋子、萬縣安全墓地、中壩子、忠縣哨棚嘴和中壩等等。
夏商時期三峽庫區的文化發展,
普遍呈現出巴文化、蜀文化色彩偏濃、楚文化色彩較淡的趨勢,這可能與巴國、蜀國鼎盛時期的勢力范圍直接相關。此時期庫區內的考古學文化,與川西成都一帶發現的蜀文化遺址內涵特徵基本雷同,兩者當存在直接的傳承或影響關系。此外,中原地區夏商文化對庫區文化的影響也留下了明顯的痕跡。 三峽庫區年來發現和發掘的西周文化時期遺存較多,重要遺址主要有湖北庫區的秭歸大沙壩、巴東雷家坪、重慶三峽庫區的巫山雙堰塘、跳石、雲陽李家壩、忠縣瓦渣地、豐都石地壩和涪陵藺市、鎮安、石沱等等遺址。重慶三峽庫區的西周時期文化,除均帶有中原文化影響的因素外, 一般而言,湖北庫區范圍內的西周文化表現出較濃的楚文化色彩,而重慶三峽庫區范圍內的西周遺存則表現出較濃的巴文化味道。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巫山雙堰塘西周遺址發現大量的包足鬲,有傾向認為這是巫山地區在地理上與鄂西毗鄰直接受楚文化影響的結果,有人認為這種看法有失偏頗。客觀而言,雙堰塘西周陶鬲的形態與「楚式鬲」有明顯的區別,「楚式鬲」實際上是一種中原銅鬲文化與楚地陶器文化結合的產物,而雙堰塘陶鬲則明顯屬於中原銅鬲文化與巴地陶器文化結合的產物,它們應是目前峽區考古揭示年代最早的「巴式鬲」。
東周文化遺存在重慶三峽庫區的分布發現一直享有盛名。
發現和發掘的重要遺址分別有湖北庫區的宜昌楊家灣遺址、秭歸柳林嘖和重慶庫區的巫山劉家壩、藍家寨、巫溪和坪、廟溪、奉節新浦、老油坊、雲陽李家壩、忠縣崖腳(半邊街)、瓦渣地、中壩、涪陵小田溪等等。 三峽庫區東周時期的文化基本與中原文化並軌,湖北庫區或殘留有楚文化的特點,而重慶庫區亦或多或少見到巴文化的痕跡。由於科學發掘遺址數量的驟增,三峽庫區的夏商西周文化的面目和分布特點等亦逐漸清晰。從宏觀上看,包括湖北、重慶在內的整個三峽庫區的夏商西周考古學文化面貌較為一致,其文化內涵的風格特點多具濃厚巴蜀色彩,與川西同時期文化明顯雷同,兩者當有較直接的淵源發展關系。此外,庫區的夏商西周考古文化又多多少少可以看到中原和楚地夏商西周文化的影子,兩者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或影響。重慶巫山雙堰塘、雲陽李家壩等西周遺址的宏大規模和豐富的出土遺物,暗示了重慶庫區西周時期曾存在過大規模的城市聚落,它們為探索重慶庫區古代巴人早期的都市聚落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實物資料,對揭開古代巴都之迷、復原早期巴人歷史則具有重要的、特別的意義。

⑵ 重慶巴文化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

奴隸制部回族聯盟,統答稱「巴」。重慶古稱巴,是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後,冊封的一個小

國。相傳夏禹王分華夏為九州,梁州所屬就有"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郭

沫若先生對此有詩贊曰:「巴蜀由來古,殷周已見傳」。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

的變遷。

公元前316年(周慎靚王五年),秦滅巴國,置巴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⑶ 巴國城始建於哪個朝代

巴國城始建於西周。
據《辭源》:「巴國,古國名,位於今重慶、內湖北、四川、容貴州一帶地方」。夏朝時(距今4100年~3600年)稱為「巴方」,商朝時(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
西周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周王室,子爵,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戰國初期迫於楚的勢力,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重慶立國。

⑷ 巴渝文化的歷史淵源

從有確切記年史料判定年代出發,只能以武丁時期甲骨文中的「巴方」,作為巴人有文字以來的歷史的上限。而且,目前真正有史料記載其活動的巴人始祖,只有《世本》所載的巴氏之子務相,即《路史》說的「後火召生顧相,降處於巴,是生巴人。」有關務相與另外四姓結盟、被推為君長之事,《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引《世本》說: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目覃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君」。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暝。積十餘日廩君(思)[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君乎夷城。
這段關於廩君得名、巴人起源的傳說,頗有一點英雄史詩的味道,其故事情節的真實性無須一一去考證。這里,只需從中歸納出幾點:巴氏出於赤穴、四姓出於黑穴,無非表明巴氏出自一個較為久遠的世系,這一點前面已經提到;幾次競技比賽,應看作巴氏與其他四姓之間的多次較量,最後務相取得了勝利,作了五姓的君主,稱廩君;廩君與鹽水神女的故事,只不過是巴氏通過征服不斷擴大地域、充實族眾的歷史縮影。不過也應當指出:在五姓結盟之前,僅以巴氏而論,還不能將其視為是一個部族或民族,而只有在五姓結盟、建立政權,並控制了一定的地域和民眾之後,以巴氏為首的聯盟才開始跨入部族或稱古代民族的門檻;只有從這時起,其他民族、地域的人才會把以巴氏為首的族團稱為「巴」或「巴人」。
由於就目前所見的史料,巴、樊、目覃、鄭、相等五姓的活動軌跡,大多隻能追述到殷代,加之甲骨文有「巴方」的記載,因而我們說務相活動的年代在殷商時期,巴人的形成和得名亦在同一時代。
通過以上考證,巴人傳說中的始祖,最早可追溯至大白皋;大白皋之後,其部族有分化、繁衍,其中一支以鳳鳥為圖騰的部族,與殷人和巴人的先世均有關系;巴人首領後照出於乘厘,乘厘就是「常儀」,仍屬於傳說時代的人物;而後照雖為巴人始祖,但有確切史料記載的卻是其後的務相;務相在位的年代,如用甲骨文中的「巴方」作參照,約為商代中前期,故可以說巴人部族的形成在商代。 巴氏等五姓結盟、形成部族聯盟時的武落鍾離山,位於今湖北省長陽縣境,地處鄂西山區。總的說來,巴氏等五姓結盟、形成部族聯盟的地點定在湖北的西南部,可能是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
廩君被擁戴為君長後,率領巴族沿清江擴展疆土,在鹽陽戰勝了鹽水女神部落。即今天的恩施縣。現在縣城在清江西岸,在隋唐以前,縣治在清江北岸,按水北為「陽」,故亦可稱為鹽陽。
廩君在鹽陽與鹽水神女的交往,意味著先進的社會制度戰勝落後的社會制度。同時,廩君及族人占據了這片「地廣大、魚鹽所出」的地域,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湖北恩施西北到今重慶雲陽,自古至今就是一個產鹽的中心,從漢代起,即設有鹽場鹽官,就清代末年而論,年產的鹽量,足供川東鄂西十五個州縣的消費。這一富源,也就是巴人初期發展的部分張本。在重慶忠縣的?井溝,附近就有現在仍在開採的鹽井,而在?井溝遺址中,出土數量巨大的陶制尖底器,時代為漢代以後,這些器物不是運出供其他地區使用,從而排除了此地為陶器工場的可能,大量的尖底器在本地集中使用,有學者推測,應為當時的制鹽工場使用的制鹽工具。
廩君占據夷域,夷城成為巴人早期的中心。所謂夷域,尋其原意,應為 夷水主城,夷水則清江,前面說過,鹽陽就是今恩施,根據廩君與鹽水女神的傳說,可以推定,夷城鹽陽。也就是今天的恩施。巴族最後在夷城定居,成為清江流域最強的部落。在其後的漫長歷史歲月里,巴族在清江流域不斷繁衍,後向鄂西、川東擴展。
早期的巴人活動於鄂西,以恩施為中心。隨著努力的增強,也受興起的楚人勢力的壓迫,不斷向川東即今重慶境內遷移發展。其都城即中心區域也漸次遷到「枳」即今天的涪陵,再遷到重慶,勢力達到四川南充的閬中。巴人勢力發展到川東,其路線是沿清江上溯,古代的清江水量比現在要大,具備通航條件。當時的巴人善於乘舟,溯江而上是不困難的。巴人到達鄂西後,再沿現在的大溪北上,即可到達川東今重慶的巫山境。從大溪勾通清江,就成為漢代以前往來川鄂之間的主要通道。古代三峽江流湍急,險阻難通,不是遠古人們利用獨木舟之類的交通工具能逾越的。川鄂的水路交通,多由大溪――清江一線,避開三峽,再在宜都進入長江。
關於巴族、巴人的活動范圍,從目前見到的史料看,是很不完整的。考古材料方面的證據,也相對較缺乏。應該指出的是,由於當時戰爭的頻繁,巴族本身勢力的消長,民族的遷徙,下面將提到的巴族的勢力范圍,僅能說明是古代巴族活動的區域,而不能作為固定的邊界,有些地方可能是巴族長期居住的中心,有些地方可能是他們勢力曾到過的范圍。

⑸ 巴國文化

1.巴國的形成時期:商周之際。
據《辭源》:「巴者,古國名,位於今重慶市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川東地區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稱「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紀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巴子,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2.巴國的發展時期: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國竭力擴張其勢力范圍,東渡漢水,與鄧國相爭,又同楚國締結軍事聯盟,掃盪江漢小國,北進中原。
3.巴國的鼎盛時期:春秋末葉至戰國晚期。
在此期間,巴國青銅文化發展到高峰。青銅器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製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徵鮮明突出。巴國文字和符號廣泛流行,都城已發展成為地域性的經濟增長中心和多種產業的生長點,具有組織地區商業貿易的經濟功能。
4.巴國的滅亡時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國為秦國所滅,巴王被虜。秦國在江州(今重慶)築城,設置巴都,把巴地納入了秦國的郡縣體制。巴國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滅亡於公元前316年的戰國中期,約有800年歷史。

⑹ 什麼是巴巴文化

簡介】巴巴文化指巴巴娘惹文化。是馬六甲很有特色的一種文化。 [編輯本段]【起源】巴巴娘惹是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印尼)和室利佛逝國(新加坡)一帶的大明國後裔,是中國人和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稱為baba nyonya,巴巴娘惹是翻譯,是土生華人,在馬六甲,檳城和新加坡都比較多。男性稱為巴巴(baba),女性稱為娘惹(nyonya)。有關巴巴娘惹的來源,人們認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馬六甲王朝時期,那些從中國福建一帶漂洋過海而來的移民,他們大多數是中上層為官的或是殷實的商賈人家,到了馬六甲以後沒有再返回中國,而娶了當地的馬來女子生下的後代;也有的一部分據說是當年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五次來馬六甲駐節,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來,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後代。 [編輯本段]【習俗】早期的馬來亞,對於外族與本地的馬來人通婚,並沒有宗教上的束縛(現在則不同,凡外族人與馬來人通婚,必須先皈依伊斯蘭教),所以與當地馬來女子通婚後的華裔,仍然保留原來的宗教信仰,信仰佛教或道教,他們的很多習俗與禮節都是沿襲中國的傳統。娘惹少女或已婚少婦,如同中國的大家閨秀,大多足不出戶,常年呆在家中,故而常常以刺綉或製作一些手工藝品來消磨時間。
對於華人的一些傳統節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視,過春節,作為子孫或年幼的一輩,得跪著磕頭、敬茶及祝安。逢春節、清明、農歷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講究,要擺三牲及飯菜等,要擺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餚上供。
在婚俗上,巴巴娘惹的家庭也非常講究「門當戶對」,那些有權勢的華人甲必丹、亭主、殷商家族之間常常聯姻。新郎身穿長袍馬褂,頭帶瓜皮帽,新娘則身穿裙褂、霞披,頭戴鳳冠,身上有眾多點綴的飾物。在二戰前,巴巴娘惹在舉行婚禮時,依然沿用三跪九叩的清朝古禮,娶親用花轎,鑼鼓喧天,熱熱鬧鬧。
男方的家長對於新娘是否是處女極為重視與苛求,在新婚後,要由媒婆負責將處女布拿出來給男方雙親過目。
既然巴巴娘惹是華巫混血的後代,他們身上必然有異於純華人的習俗。在巴巴娘惹家庭中,講的是一口流利的馬來語,這是他們日常用語,不過也摻雜了一些福建方言,他們對普通華語一竅不通。特別是那些娘惹,平時的衣著打扮與馬來女子無異,身穿沙龍或娘惹裝(類似馬來婦女裝),口中喜愛咀嚼栳葉。在飲食習慣上,巴巴娘惹也有自成一統的「娘惹餐」,它兼有華人、馬來人、印度族人以及以葡萄牙人為主的歐洲人的飲食特點,在烹飪方法和使用的餐具器皿方面都比較講究,調料中自然少不了咖喱和辣椒,口味以酸辣為主,別具一格。要想品嘗正宗的娘惹餐,就要到荷蘭街的由昔日巴巴豪宅改建的餐館去,那裡從室內的布置陳設,到餐桌上的菜餚,都是最地道、純正的娘惹餐飲食文化的精華。
目前巴巴與娘惹的人數不多,沒有精確的統計,估計數目大約不到萬人,據說荷蘭街上也只剩下10餘戶人家了。 [編輯本段]【相關】「娘惹」本是指中國人與馬來人通婚的女兒,娘惹秉承了中國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出嫁前就是個烹飪能手。娘惹身上遺傳著中華婦女美德,勤勞儉朴,也將中華菜餚烹飪方式與馬來菜餚原料自成一體做成娘惹菜,既有中國菜的內蘊,又有馬來菜的特色,呈現出的一種新的口味,風靡南洋,這些特點都體現在娘惹菜里

⑺ 什麼是古代巴地本土文化

所謂的古代巴地本抄土文化,就是從歷史地域上在古代巴國疆域范圍內產生的社會人文系統,也包括其地域轄區內全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會結構的總和。巴國也稱大蛇國,在先秦時期位處中原西南面、長江上游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為江州,即今重慶渝中區。始於先夏時期,於夏初加入夏王朝,成為其中一個諸侯國,在周武王伐紂時有功,被封為子國。因首領為巴子,而叫巴子國,簡稱巴國,鼎盛時期疆域包含今重慶全境、四川東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貴州北部等地,直至公元前316年滅於秦國秦惠王時期。現代的重慶和巴中達州地區多有巴國文化的遺跡,其地區文明也多有巴文化的血統基因。

⑻ 巴渝文化發展史

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慶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說,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 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後與蜀同時為秦所滅。代表巴文化特徵的有出土戰國時的圓刃折腰鉞,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銅容器。
巴蜀兩地相距較近,交流方便,兩地出現的船棺葬、扁莖無格柳葉劍、銅器紋飾中出現的虎紋則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徵。銅兵器和銅印上的各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地方文字。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與楚文化影響外,它還影響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
在秦以後,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加速融合獲得新的發展。川西平原自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後 ,得灌溉之利,沃野千里,田肥美,民殷富,成為天府之國。四川自古盛產蠶桑,絲織為中國之冠,漢時成都即成織錦中心。由於錦緞馳名,錦城成為成都的代稱。四川很早就發明鑿鹽井取鹵,打氣井取氣,燃煮鹵制鹽,其鑽井技術為世界首創。蜀道難久為人知,但巴蜀創造的棧道卻是一種奇跡。它不僅溝通與中原的往來,也是西南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巴蜀藝術風格獨特。川劇是其特有的表演藝術,語言生活氣息濃厚,幽默風趣,尤以幫、打、唱緊密結合,川劇高腔最具代表性。四川人很講究吃的藝術,川菜特點注重調味,有辣椒、花椒、胡椒、豆瓣、姜、蔥、蒜,味醇厚,人稱「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酒芳香濃郁、綿醇爽甜。名酒有五糧液、瀘州老窖特曲等。
四川盆地在地形上為「四塞之國」,古代交通甚為困難,故李白發出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這一封閉地形對巴蜀文化作為農業文明所必然帶來的封閉性肯定會有較大影響。但正是因為如此,又反過來激勵起巴蜀先民向外開拓、努力改善自身環境的決心和勇氣。於是,環境與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閉中有開放、開放中有封閉的歷史個性。隨著時代的推移,開放和兼容終於成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隴文化的溝通,最大的障礙是北方的高山——秦嶺。但巴蜀先民以驚人的勇氣,創造了高超的棧道技術,打破了盆地地緣的封鎖,克服了狹隘的封閉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開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個美女的神話故事,就是上古時代開山通道進行文化交流的生動體現。棧道是巴蜀人的一大發明。司馬遷認為巴蜀「四塞之國」的封閉性是靠「棧道千里,無所不通」來達到開放的,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須開道,遇水必須造橋,古蜀先民為了突破封閉,在發明了棧道的同時,又發表了笮橋。笮橋即繩橋,有多種類型,至今尚可見到的藏區的溜索和編網的藤橋,岷山上的竹索橋,滇西北的編網篾橋,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橋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鐵索橋,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開放的智慧體現。
遠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著幾條從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慶塗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產,而是來自印度洋北部地區的南海,這些都充分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漢武帝時,張騫在大夏發現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說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國)再到西亞早就存在一條通道。這條通道,現代史學家沿用「絲綢之路」稱呼的慣例而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州)、青衣(名山)、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
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到僰道(宜賓)、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味縣(曲靖)、谷昌(昆明),以後一途入越南,一途經大理與旄牛道重合。根據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最早走這條線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滅蜀後南遷的蜀王子安陽王。安陽王率領兵將3萬人沿著這條線路進入了越南北部紅河地區,建立了甌駱國,越南歷史上又稱之為「蜀朝」。
四川盆地雖為高山和高原所環抱,但山原之間的若干河谷卻成為巴蜀得天獨厚的對外交通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礱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們穿行於橫斷山脈,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為古氐羌民族遷徙的南北走廊。盆地的東部有長江三峽作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劍門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隴,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漢中。而盆地以東的清江流域又北與江漢平原相通,南與湘西山地相連。正是依據這樣的地理特點,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東、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為薈萃農耕、游牧文化的聚寶盆。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巴蜀文化與以下三方文化有明顯的交流與兼容:一為荊楚文化,是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農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詭浪漫,以《楚辭》為圭臬;二是秦隴文化,注意綜核名實,講究耕戰和商業;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禮,看重歷史,以《詩經》為准繩。巴蜀文化兼容了這三種因素:它接受荊楚文化而把《楚辭》發展為漢大賦;它接受中原文化而使蜀人史學趨於發達;它接受秦隴文化而導致「隴蜀多賈」,工商業繁盛。
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強的輻射能力,除與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滲透影響而外,主要表現在對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詔文化的輻射,還遠達東南亞大陸地區,在金屬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對東南亞產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
元代的雙流人費著《歲華紀麗譜》曾說:「成都游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俗尚游樂是巴蜀人的一大特點。所以,巴蜀很早就興起了旅遊習俗,到唐宋時達到頂點。以成都而論,全年的固定的游樂活動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體出遊,並與歌舞娛樂、體育競技、商貿活動結合在一起,具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險幽秀之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閣天下險,夔門天下雄。經過當代的開發,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麗」的特色:九寨溝山水的神奇,黃龍山水的瑰麗,熊貓世界的趣,恐龍世界的奇,是今日旅遊者領略的最大感受。從線路上看,有西北線的九寨、黃龍、四姑娘山、貢嘎山,有北線的劍門蜀道,有東線的三峽風光,有南線的蜀南竹海風光和瀘沽湖探秘。整個巴蜀景觀布局疏密相間,如金線穿珠,珍珠滿盆,幾乎每個縣都有可供旅遊的景點。
巴蜀旅遊線最大的特色是雄險幽秀的自然景觀,往往包含著人傑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如:劍門蜀道具有豐富的三國蜀漢文化和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武則天故里的文化內涵;九寨黃龍一線,具有羌族石碉文化、夏禹文化、古蜀岷山文化、三國蜀漢文化的內涵;瀘沽湖具有「母系王國」的文化內涵;三峽一線則更是一個古代文化的寶庫。這是巴蜀旅遊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三國蜀漢文化的中心遺跡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劉備墓、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和諸葛武鄉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們都用武侯祠這個名稱來代稱這幾處遺跡。諸葛亮作為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萬世雲霄的崇敬,「武侯祠」這一稱謂,讓我們深深領略到其中歷史文化積淀的況味。從武侯祠出發,沿著當年劉備入蜀的路線,可以陸續拜謁大邑子龍廟、德陽龐統祠、綿竹諸葛祠、綿陽富樂山和蔣琬墓、昭化費禕廟和劍閣翠雲廊,北出漢中可到沔縣定軍山諸葛墓和武侯祠。一路上我們盡可以領略歷史淘盡千古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鐵馬金戈變為漁樵江渚的滄桑變化,從中受到啟迪和教益。
前後蜀時期是巴蜀歷史上繁榮富庶、文化昌盛的又一高峰時代。永陵(王建墓)為我們留下了這一時代的歷史見證。永陵石棺上的廿四樂伎石刻是我們了解唐代音樂的極品,從中可體味清樂與龜茲樂相結合,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曲在西蜀流傳的情況。前蜀和後蜀各有一位花蕊夫人,究竟是誰寫下了留傳至今的《宮詞》,肯定可以引起在旅遊中探索的興趣。永陵是我國歷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經科學發掘的陵墓,可供遊人參觀,這更可以引起人們對於帝王陵寢秘密的興趣。
三峽風光的雄奇壯麗,舉世聞名,再加長江支流大寧河小三峽的青幽神秘,身臨其境,自會使人們充分體會到妙如仙境的峽中神韻。三峽庫區的考古發掘表明,三峽很可能是人類起源地之一,當我們領略大溪文化的原始意味的時候,自然會引起我們對於洪荒遠古的無限遐思。沿岸及上下游的豐富文化遺存,如豐都的鬼城、忠縣的石寶寨、涪陵的水文石刻寶庫白鶴梁,劉備向諸葛亮託孤的白帝城等,都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啟迪我們的智慧。大江大水是巴蜀沖出盆地走向外部世界的活力之所在。當我們巡行三峽之中時,會對巴蜀人為什麼從來嚮往走出夔門做出自身心靈的闡釋。
位於長寧縣和江安縣的蜀南竹海面積有6萬余畝,其中還有仙寓洞、龍吟寺等文化景觀,既是大自然的奇觀,也是邛笮人和僰人等蜀地先民世世代代辛勤的傑作。
岷山是古蜀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發源於岷山的岷江,自古稱為「江源」,是蜀文化最先發達起來的地方。這里有人間仙境九寨、黃龍和大草原,有巍峨的四姑娘山,有著名的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和養殖基地,有古蜀文化的大量遺跡,有全國唯一的羌文化風光。游覽岷山,不僅可以使我們體味山川的神奇秀美,更可以使我們領略古老的巴蜀文化的千姿百態。只要我們把山川旅遊同文化旅遊結合起來,我們就必然會有一次與一次不同的新的收獲、新的感受。

⑼ 巴文化的文獻記載

有關對巴人源流研究產生分歧意見的原因,事實上都是基於對有關文獻記載內容的理解和解釋不同而造成的。研究巴人歷史所本的主要早期文獻著作有《山海經》、《左傳》、《世本》、《華陽國志·巴志》、《水經注》和《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等書。
根據對文獻的不同理解和解釋,學術界至少在巴名字的來源、巴字的含義、巴族的起源、巴國的出現、巴人早期的活動區域等等問題上提出了多種不同的觀點。這些不同的學術爭鳴無疑對深入探索巴人的淵源流變史具有重要的裨益。
最早記載巴人事跡的古文獻是《山海經》。《山海經·海內經》說:「西南有巴國,大皞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山海經·大荒北經》:「西南有巴國,有黑蛇,青首,食象」。《山海經·海內南經》說:「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今本竹書紀年》也有:「(帝啟)八年,帝使孟塗如巴涖訟」的記錄。與《山海經·海內南經》的記述如出一轍。
後代學者在註解前述記載時或認為丹山西,即今重慶巫山縣境的巫山。至於巴人「廩君」,在《山海經》中並沒有見到直接的記錄。《山海經·大荒南經》說:「有臷民之國,帝舜生無淫,降臷處。是謂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檣,食也。爰歌舞之鳥,駕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愛處,百穀所聚」,或認為「巫臷」即「巫蜒」,就是秦末漢初學者著述的《世本》中的:「廩君之先,出自巫蜒」的「巫蜒」。
《世本》是目前持巴人源於鄂西觀點的最早和最主要的文獻依據。
流傳下來的的《世本》輯本或輯補本有多種,各種輯本都有對「廩君」的記述,盡管記述的詳略程度和表述的語句不盡一至,但主體內容是基本一致的。 《世本卷七下·氏姓篇下·姓無考諸氏(清秦嘉謨輯補本)》:「廩君之先,故出巫蜒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鄭氏,皆出於五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廩君名曰務相,姓巴氏。與樊氏、曋氏、相氏、鄭氏,凡五姓,俱出皆爭神,乃共擲劍於石,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雕文畫之,而浮水中,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轍來取宿,旦即化飛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不知東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縷以遺鹽神曰:『纓此即相宜,雲與女俱生,宜將去』,鹽神受而纓之,廩君即立陽石上,應青縷而射之,中鹽神,鹽神死,天乃大開,廩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世尚秦女」。
《世本·下·侯國氏姓(雷學淇校輯本)》說:「巴郡蠻本有五姓。廩君之先,故出巫蜒也。廩君,名務相,姓巴氏。與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山有二穴,其一色赤,其一色黑,如丹漆狀。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生於黑穴。
五姓未有君長,俱事鬼神,皆登呼躧穴屋,擲劍刺之,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能中之,眾皆嘆。又各令以土為船,雕文畫之,而浮於水內,約船浮者,神以為君。他姓船不能浮,獨廩君船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陽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莫轍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十餘日,廩君思其便,操青縷以遺鹽神曰:『嬰此即相宜,雲與女俱生,宜將去』,鹽神受縷而嬰之,廩君即立陽石上,應青縷而射之,中鹽神,鹽神死,天乃大開,廩君於是君乎夷城。」 上述文獻中見到的早期巴人史跡(夏商西周時期)記錄,均屬於傳說史而非實錄史。故據此考證巴人的早期歷史本身就存在著較高的不確定性和難確定性。相對而言,晚期巴人史跡(東周時期)的文獻記錄(如《左傳》等),多屬實錄史,有較強的可信度。
廩君種巴人的史跡記載最早源於西漢時期《世本》的傳聞述說中,依據這種傳說口吻,漢晉南北朝時期及其後的文獻又不同程度地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從而演繹出一個近似神話式的巴人起源故事。但從《山海經》中不見「廩君」的記述和《世本》中出現「廩君之先,故出巫誕」的語句等現象分析,「廩君」巴人集團的歷史發展傳說即便接近事實,他們恐怕也不能完全等同於《山海經》中的「巴國」或「巴人」。因此,認為廩君種巴人不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巴族集團,而應是巴人後期發展的支流或旁系。
重慶三峽地區不僅是文獻傳說巴人活動最頻繁的地區,而且更是考古發掘發現巴人遺跡最豐富的地區。依據逐漸積累的考古發掘資料分析,巴人早期的中心活動區域還是以今重慶庫區為主,至少在從早期到晚期之間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巴人是以今重慶庫區為發源和發展的根據地的。
據零散的文獻記錄,目前所知巴人最早出現的時代應是夏商時期。前列的《山海經》記錄,如果所記不謬,則在夏啟立國初期巴國或巴方已出現。一些學者認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巴方」、「巴甸」之名,其地域就在今漢水、丹江之間,這些巴人在殷武丁時期就曾與殷王朝發生過較大的戰斗。但大多數研究者沒有接納這種提法,認為迄今為止甲骨、金文中所謂的「巴」字,均屬於一種誤釋。但從《左傳·昭九年》:「武王克商,……巴、濮、楚、鄧、吾(周)南土也」和《華陽國志·巴志》:「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等記述看,殷商時期巴的存在應無問題。上述文獻線索,為判斷夏商時期巴人或巴國的出現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夏商時期以前生活在古巴人中心活動區域中的原始先民,與夏商時期形成的巴族有否族源聯系,是一個需作重點探索的學術問題。但兩者都是有區別的,不能籠統地稱之為巴人。巴應該是指因聚多個小族建立起大族或立國稱侯的巴。巴人或巴族的概念不應是原始氏族的概念,而應是早期民族的概念。

⑽ 到底什麼是巴文化,什麼是蜀文化,川渝的區別

巴蜀文化,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慶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說,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 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後與蜀同時為秦所滅。代表巴文化特徵的有出土戰國時的圓刃折腰鉞,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銅容器。
巴蜀兩地相距較近,交流方便,兩地出現的船棺葬、扁莖無格柳葉劍、銅器紋飾中出現的虎紋則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徵。銅兵器和銅印上的各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地方文字。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與楚文化影響外,它還影響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
渝指重慶市的簡稱。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閱讀全文

與巴文化在哪個歷史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