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描寫三國歷史的史書有哪些多一些
比較正規的就是《三國志》。
❷ 真實三國歷史方面的書籍有那些
三國志
魏晉南北朝史
等等中國權威點的史書都有這段歷史
❸ 反映三國真實歷史的書有哪些
《三國志》
《後漢書》《江表傳》
《資治通鑒》
《世說新語》
《曹瞞傳》
《九州春秋》
現代的有《劉備傳》
《三國史話》
《品三國》
《諸葛亮大傳》
❹ 我想知道關於三國歷史的經典著作有哪些
寫三國歷史的主要是三國時陳壽編的〈三國志〉,民間比較廣泛的是元末明初羅貫中寫的小時《三國演義》,事實上史書〈後漢書〉也說了一些三國的歷史,後來北宋的司馬光編的史書〈資質通鑒〉也寫到了三國這一段歷史!
❺ 描寫三國歷史的史書有哪些
1《三國志》復(最好是帶裴松之注制釋的,因為其注釋中引用了大量當時記載三國的史書,而這些書到今天已有九成都失傳了,只是在註解中保有信息)
2《後漢書》
3《三國會要》,是記載三國時期的典章制度的
4《資治通鑒》,因為是編年史,可以通過它知道三國時期每年都發生了哪些事
5《漢晉春秋》,《華陽國志》,《魏略》,《九州春秋》
6《晉陽秋》
7《三國志集解》,為註解三國志與裴松之注之作
❻ 有哪些寫有關三國歷史的書
《魏晉世語》,《續漢書》
,《吳書》
,《漢紀》
,《魏氏春秋》
,《杜內氏新書》,容《啟蒙集》,
《晉陽秋》,《山陽公載》
,《魏武故事》
,《獻帝起居注》
,《襄陽記》,《魏末傳》,《典略》,華氏《漢書》,《九州春秋》,《資治通鑒》,《三蒼》
,《蜀記》,《曹瞞傳》,《家戒》,《三輔決錄》,《獻帝紀》,《獻帝春秋》,《傅子》
,《四體書勢》
,《魏略》
,《異同評》
,《典論》
,《魏氏大事》,《資別傳》,《楚國先賢傳》,《魏世譜》,《魏名臣奏》,《笑林》,《金樓子》,《王朗王肅家傳》,《異林》,《高士傳》,《戰略》,《先賢行狀》,《文章敘錄》,《三國評》,《晉紀》,《搜神記》
,《博物志》
,《逸士傳》
,《異物志》,《孫資別傳》,《三國志》,《三國演義》,《資治通鑒》都有關於三國時期歷史的記載。
❼ 三國歷史相關書籍推薦
一,先看《三國演義》,把三國的趣味性提高,激發對三國的強烈興趣。但是回請注意,看的時候必須提醒自己,答這是演義這是演義這是演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是半古文半白話文,讀起來不費盡,沒有古文經驗的讀者也能順利讀完。為後面看史書打一下一定的古文閱讀基礎。
二、再看《三國志》。三國志是晉人陳壽寫的,離三國時代很近,而且作者治學嚴謹,他的三國志可信度較高,公認的研究三國歷史第一史書。本書是紀傳體的,也就是樓主說的「按人物寫的」。分三大部分:魏、蜀、吳。其中再細分人物。基本上出名的人物都寫到了。
三、接下來看裴松之的注。因為陳壽太嚴謹,所以很多他覺得可信度不是100%的資料全都不用。裴松之將這些資料整理歸納,寫進了注里,並加了自己的是說明。比如這個材料來自哪哪哪,可信度如何如何,我個人看法是什麼什麼。所以裴松之的注是較為客觀的,值得研究一下。
四、再下來可以看其他關於三國的史書。比如資治通鑒、魏書、曹瞞傳、後漢書什麼的。
五、接下來看百家觀點。比如易中天品三國,周思淵講三國等等。
❽ 真正反應三國歷史的一本書
比較真實的反應三國時期歷史的書是《三國志》。
《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一。
簡介: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覆亡之後,被征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范。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後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從篇幅來看,《魏書》約佔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佔三分之一,《蜀書》只佔六分之一,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在陳壽撰《三國志》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可供陳壽參考取材。而關於蜀漢的史作闕如,而且蜀漢也不像魏、吳二國設有史官,這造成了蜀漢史料的缺乏。
陳壽
《三國志》取材精審,作者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於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慎重地選擇取材之源。這雖然使《三國志》擁有了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點。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其進行刪改後,成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但是這個只是演義,大部分並不真實。
作品評價:
《三國志》主要善於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為也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了自己本來的著作。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一些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志》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還一直流傳到今天。南朝人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篇中講:「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征,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國志》,文質辨洽,荀(勖)、張(華)比之(司馬)遷、(班)固,非妄譽也。」這就是說,那些同類史書不是立論偏激,根據不足,就是文筆疏闊,不得要領。只有陳壽的作品達到了內容與文字表述的統一。[1] 其中的《諸葛亮傳》被選入人教版初中語文書中九年級上冊。
自古以擁長安、洛陽為正統。所以,《三國志》便尊曹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
缺點:
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只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附合當時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三國志》總起來說記事比較簡略,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陳壽是三國時人,因黃皓弄權,陳壽不肯阿附黃皓。因此被遭排擠。蜀國滅亡時三十一歲。他所修的《三國志》在當時屬於現代史,很多事是他親身經歷、耳聞目見的,比較真切,按說是有條件搜集史料的。但因為時代近,有許多史料還沒有披露出來;同時,因為恩怨還沒有消除,褒貶很難公允,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❾ 了解三國的歷史應該看什麼書
按我這個來順序來,包你了源解清楚.
一,先看《三國演義》,把三國的趣味性提高,激發對三國的強烈興趣。但是請注意,看的時候必須提醒自己,這是演義這是演義這是演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是半古文半白話文,讀起來不費盡,沒有古文經驗的讀者也能順利讀完。為後面看史書打一下一定的古文閱讀基礎。
二、再看《三國志》。三國志是晉人陳壽寫的,離三國時代很近,而且作者治學嚴謹,他的三國志可信度較高,公認的研究三國歷史第一史書。本書是紀傳體的,也就是樓主說的「按人物寫的」。分三大部分:魏、蜀、吳。其中再細分人物。基本上出名的人物都寫到了。
三、接下來看裴松之的注。因為陳壽太嚴謹,所以很多他覺得可信度不是100%的資料全都不用。裴松之將這些資料整理歸納,寫進了注里,並加了自己的是說明。比如這個材料來自哪哪哪,可信度如何如何,我個人看法是什麼什麼。所以裴松之的注是較為客觀的,值得研究一下。
四、再下來可以看其他關於三國的史書。比如資治通鑒、魏書、曹瞞傳、後漢書什麼的。
五、接下來看百家觀點。比如易中天品三國,周思淵講三國等等。
❿ 記載三國時期歷史的書有哪些
古代史料
1.陳壽(西晉)《三國志》
其中包括了裴松之的註解,引用的《江表傳》、《典略》、《魏書》、《魏略》、《吳志》、《傅子》 、《漢晉春秋》、《曹瞞傳》都已經失傳。
2.王安石(北宋)《資治通鑒》
其中最據價值的是胡三省的批註。
3.劉義慶(南朝宋)《世說新語》
絕好的一手史料,但是不能百分之百相信,需要分析。
4.范曄(南朝宋)《後漢書》
部分史料是與《三國志》互補的,將桓、靈、獻三朝的事記載的非常詳細。而且它將《續漢書》的內容完全加入,看它就不用再看《續漢書》了。
5.袁宏(東晉)《後漢紀》
這本書對於魏晉世人意識形態的研究有一定造詣。
6.常璩(十六國)《華陽國志》
我國現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地方誌,裡面涉及了魏晉的宮廷秘聞。
7.皇甫謐(西晉)《高士傳》《列女傳》
醫學家皇甫謐是針灸學的祖師,但也是著名的文人,《高士傳》《列女傳》記載了後漢的許多重要人物事跡,由於本朝人寫本朝事史料價值極高。
8.《九家晉書輯成》
晉書的版本太多,後來有人把九個版本融合在一起,就是《九家晉書輯成》,去年我看過可作者想不起來了,中華書局的。
今人學術
1.盧弼《三國志集解》《三國志集注補》《三國志引書目》《三國志職官錄》《三國志地理今釋》
盧弼的東西是最系統的。
2.呂思勉《呂著三國史話》
評價客觀,價值極高,是後人研究的典範。
3.張作耀《曹操傳》
現存《曹操傳》與《曹操評傳》兩種,是研究曹操最權威的書。
4.馬植傑 《三國史》
最宏觀的三國斷代史書,對經濟和文化研究有很大幫助。
5.於濤 《三國前傳:漢末群雄天子夢》
我強烈推薦,這本書構思縝密、邏輯性強,可以與呂思勉的著作相提並論,但要有一定歷史造詣才能理解。
6.田余慶、高敏兩位教授的論文
一個專攻世族、一個專攻經濟
有三個人的著作不能信!
黎東方、柏楊、易中天
害人不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