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漢武帝對歷史有哪些貢獻呢
推恩削藩,強干弱枝;
鹽鐵官營,增實財政;
設立察舉,精選能吏;
選將練軍,討伐匈奴;
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絲綢之路,開通西域,
說的比較簡單,可能有不完善這處,還請各位專家指點
B. 《史記》的歷史貢獻有哪些
《史記》的地位和影響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中國古代史傳文學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初具規模,記言為《尚書》,記事為《春秋》,其後又有編年體的《左傳》和國別體的《國語》、《戰國策》。但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史學著作,卻是司馬遷的首創。《史記》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史傳文學的發展已經達到高峰。
《史記》是傳記文學名著,但它具有詩的意蘊和魅力。《史記》指次古今,出入風騷,對《詩經》和《楚辭》均有繼承,同時,戰國散文那種酣暢淋漓的風格也為《史記》所借鑒,充分體現了大一統王朝中各種文學傳統的融匯。
《史記》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它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強大的動力。
司馬遷作為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在《史記》一書中大力弘揚人文精神,為後代作家樹立起一面光輝的旗幟。《史記》所滲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積極入世精神,忍辱含垢、歷盡艱辛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捨生取義、赴湯蹈火的勇於犧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喚世間真情的人道主義精神,立志高遠、義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史記》中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從不同側面集中體現了上述精神,許多人物成為後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對象,給他們以鼓舞和啟迪。
《史記》是傳記文學的典範,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寫作技巧、文章風格、語言特點,無不令後代散文家翕然宗之。從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後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對《史記》推崇備至,他們的文章也深受司馬遷的影響。《史記》在語言上平易簡潔而又富有表現力,把許多詰屈聱牙的古書詞句譯成漢代書面語,還適當地引用口語、諺語,顯得生動鮮活。《史記》語言多是單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對仗工穩,亦不避諱重復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正因為如此,歷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評駢儷文的形式主義傾向和糾正艱澀古奧文風時,都要標舉《史記》,把它視為古文的典範。
《史記》的許多傳記情節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為後代小說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許多基本手法,在《史記》中都已經開始運用,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語言,通過具體事件或生活瑣事顯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於矛盾沖突中加以表現。從唐傳奇到明清小說,在人物塑造、情節安排、場面描寫等方面都可以見到《史記》的痕跡。同時,古代作家還從寫法上探討《史記》與小說的關系,得出了許多精闢的結論。
《史記》的許多故事在古代廣為流傳,成為後代小說戲劇的取材對象。元代出現的列國故事平話,明代出現的《列國志傳》,以及流傳至今的《東周列國志》,所敘人物和故事有相當一部分取自《史記》。明甄偉的《西漢通俗演義》,也是大量利用《史記》中的材料。《史記》的許多人物故事相繼被寫入戲劇,搬上舞台,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於《史記》的劇目就有180多種。據李長之統計,在現存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後來的京劇也有不少劇目取材於《史記》。總之,《史記》成為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的材料寶庫,它作為高品位的藝術礦藏得到反復地開發利用。(《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
C. 歷史對司馬睿的評價。
司馬睿是中國封建皇朝中最少權威的一位開國之君。他之所以能夠稱帝版於江南一隅,不是憑借他本權人的權威或者實力,而是因為他出身的西晉皇室在當時已成為漢族政權的象徵。只有在這一旗號之下,北方的大族才能在江南立足,南方的大族才能來自北方的各種勢力。在擁立司馬睿的大族中,琅邪王氏的勢力最強,影響最大,在司馬睿建立東晉朝的過程中,他的所有政治活動和各項政策都與王氏家族的關系極大。後來司馬睿試圖擺脫扶植者對他的控制,但是由於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這種努力不但沒有成功,還終於引發了王敦之亂,導致他的受辱身亡。
D. 晉朝有什麼歷史貢獻或者歷史功績
其中涉及到政治制度、民族政策、生產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長期受歷史條件制約,尤其是封建傳統倫理的制約,很多人不能真正認識這個朝代。
具體表現如下:
在封建制度方面,晉朝是最早開始實行中書門下尚書三省行政管理,在封建社會歷史上首先設立了門下省,把侍中提升到執政地位,新設立中書侍郎、中書舍人職位以增強中書省地位。還首次設立了督護的職位,這是同時具有軍事指揮、行政監督性質的官員,在性質上已經類似現代的政治委員。在民族政策方面是執行了廣泛的優待少數民族的政策,也是最早實行賦稅依遠近逐步降低,以及按照人口年齡劃分稅賦,對婦女和兒童等次丁也進行優待的政策,這些都是在封建社會有利於人民的政策。
在生產經濟方面,在土地政策實行的占田、限田制度是古代均田體制的早期嘗試。晉朝的造船技術已經達到了能建造乘坐兩千人的大型船隻的能力,東晉時期實現的每畝稅二升、三升的賦稅也是中國古代最低的賦稅之一。
在文化科技方面,晉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早設立國子學的朝代,與政府的太學不同,是更高一級的國家學府,以政府官員和貴族子弟為教育對象。隋朝時改稱國子監,以後一直延續到清朝。清朝設立宗學,教育皇族,也是在國子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人們都知道晉朝的書法水平很高,而晉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把書法作為教育課程普及的朝代,並且最早設立了書博士傳授書法。文化方面的辭賦、詩歌、繪畫以及相關理論方面都有可以稱道的之處。
在科學技術方面,晉朝是古代最早發現歲差的朝代,虞喜發現的歲差為後來測量、計算更精確的歷法打下基礎。後來祖沖之編訂新歷法時首次把歲差的理論付諸實踐。在制圖學上,裴秀也首次制定了六法制圖的標准,為繪制更精確的地圖打下基礎。
晉武帝時期太史令陳卓編訂的星圖匯集了二百八十三宮,總計一千四百六十四顆星,是古代重要的天文資料,建立的天宮體系長期作為天文學基礎。總體上說,晉朝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有貢獻的歷史時期,那些為中華民族發展作出的成就和傑出人物也永遠值得我們紀念。
E. 隋文帝的歷史貢獻有哪些
1、人物貢獻復
隋文帝楊堅在制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2、人物簡介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
F. 牛頓對歷史有哪些貢獻
牛頓的貢獻:
1.以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為基礎建立牛頓力學。
2.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3.建立行星定律理論的基礎。
4.致力於三菱鏡色散之研究並發明反射式望遠鏡。
5.發現數學的二項式定理及微積分法等。
6.近代原子理論的起源。
在力學方面,牛頓總結出機械運動的三個基本定律,並獨立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他把地球上物體的力學和天體力學統一到一個基本的力學體系中,創立了經典力學體系。
在光學方面,牛頓曾致力於色的現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 1666年他用三棱鏡分析日光,發現白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構成的,成為光譜分析的基礎。他創立了光的「微粒說」。
在數學方面,牛頓提出了「流數法」,建立了二項式定理,並和萊布尼茨同時創立了微積分學,開辟了數學史上的一個新紀元。
在天文學方面,牛頓於1671年創制了反射望遠鏡,初步考察了行星運動規律。他解釋了潮汐現象,預言地球不是正球體。
http://..com/question/12386229.html?si=8
G. 沈括對歷史有哪些貢獻
沈括的貢抄獻主要體現在他編寫的那本代表作《夢溪筆談》: 書里總結記錄了中國古代(截止他所處的北宋時期)的各項科學成就之大成,是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上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該書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至於沈括在文化、軍事、政治上的成就,那比較有限,與《夢溪筆談》比起來,可以忽略不計。
H. 沈括對歷史有哪些貢獻
貢獻:
記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沈括詳細記述了慶歷年間布衣畢升發明活泥字印刷術的全過程及字印的下落,這種活泥字印刷術被譽為「沈存中法」。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沈括是樂律行家,據《宋史『藝文志》載,沈括還撰寫過《樂論》、《樂器圖》、《三樂譜》、《樂律》等著作,可惜巳佚。《夢溪筆談》中與音樂相關的記述有40多條,研究並闡述了古代音樂的音階理論;記述了沈括對唐宋燕樂的研究心得,如燕樂起源、燕樂二十八調、唐宋大麴的結構和演奏形式、唐宋字譜等;並考證了部分樂器的形制、用材、流布與演變。
錢塘沈氏有收集葯方的傳統,受家學傳統影響,沈括也注意搜集醫方,並匯集成兩本醫葯學著作《良方》和《靈苑方》(早佚),本著為病人負責的精神,沈括收方必「目睹其驗」,並將實物與文獻對證,對葯物名稱和功效進行考證,糾正其中的錯誤。
沈括在醫葯學上的貢獻還表現在:①《良方》中詳細記述了秋石陰陽二煉法的程序要訣,有論者認為應屬世界上最早的「提取留體性激素」的制備法;②《夢溪忘懷錄》中關於「葯石井」的記述,被認為是最早的磁化、礦化水制備法;③《夢溪筆談》中還對一些礦物的葯用價值進行了記錄,如莽草、天竹黃等。
沈括還首創了用「飛鳥圖」來繪制地圖,以代替傳統的循路步法制圖。「飛鳥圖」 也就是「取鳥飛之數」,用的是飛鳥直達的距離,類似航空拍攝,這使地圖的精確度大為提高。
沈括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還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呈現給神宗。這是中國地圖史上木質地形圖的第一次明確記載,比瑞士十八世紀出現的地理模型圖早七百年。
I. 魏孝文帝對歷史有哪些貢獻
5世紀末來,北魏統治者順應當時源民族匯聚的歷史潮流,實行了一系列改革。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同時加強對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並進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措施。例如,他要求鮮卑人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J. 周公的歷史貢獻有哪些
周公在歷史上頗負盛譽,他姓姬,名旦,又稱叔旦,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他分封的采邑在周,所以被稱為周公。
周武王平定殷商,周公為武王之重臣,他為武王輔佐納策,累建功勛。周武王建西周後,沒過兩年就去世了。武王早逝,給周朝政權帶來了極大困難,長子姬涌即位,年僅15歲,是為成王。當時天下初定,局勢不穩,為了鞏固西周政權,作為武王四弟的周公便主動出來攝政,代理行使王權。周公攝政使管叔、蔡叔十分妒忌,特別是管叔,他排行第三,是周公的哥哥,對周公輔政極為不服氣,於是到處散布流言,說周公要篡奪王位,甚至朝內大臣召公等一時摸不清底細,也對周公有看法。所以周公的攝政引起朝內外的反對。商侯武庚在殷地趁「三叔」對周公攝政不滿之機,就煽動管叔、蔡叔、霍叔又串聯了東南各地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屬國,共同起兵叛周。一時烽火四起,人心浮動。在這緊要關頭,周公說服成王和大臣召公一起,組織軍隊親自統兵東征。經過三年的平叛戰爭,最終平定了武庚之亂,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眨黜霍叔,接著東征軍又討伐了參加這次叛亂的楚、虎方、錄國、淮夷、奄國、蒲姑等,一直追擊叛敵者到黃海、渤海之濱。東征軍還北伐殷人殘余勢力,到河北北部,向西又誅滅了叛亂的唐國。這次東征國勢大為擴展,周國國威四揚,四方的國家都來順服於周。周公功業蓋世。周公東征後,建議成王遷都洛陽,成王接納周公建議,先將西周王權象徵的九鼎遷到洛陽,接著委派周公營建洛城,周公在洛水兩岸修建了一座雄偉的王城並取名為洛邑,作為西周統治東方的政治、經濟中心,故又名東都。西周政權在周公攝政下,漸漸鞏固。
周公東征,使西周疆域空前擴大,但是,周人原是偏西的「小邦」,如何來統治這些新征服的廣大地區呢?於是周公就當機立斷實行封藩建衛。封藩就是在以往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繼續實行再分封,就是將周天子的子弟、親戚、功臣或古代先王之賢後裔(強大部落和各國首領,先後授封的封國就有:管、蔡、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邗、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等國,同時還授予一定范圍的土地和人氏。授封諸侯國要對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繳納貢賦,朝聘述職,隨王祭祀等義務,以起到捍衛王室以藩屏周的作用。在這次大規模分封中最重要和有代表性的是魯、衛兩國。為了進一步維護西周王朝的統治,周公還制定和推廣一套典章制度,其中以宗法和等級制度最為重要。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基本特點的權力分配製度。周公規定周王為天下之大宗,其嫡長子為親子,是王位的繼承人;庶子為小宗,周王以其政治權力封之為諸侯。諸侯分封下有卿大夫,卿大夫分封下有士,他們也有本支的大宗,也是嫡長子為職位的繼承者,庶子為小宗,實行再分封。周王自謂天子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所以稱為「周天子」。由此可見,這樣西周上至周天子下至士的一切權力始終都是集中握在大宗手中。因此,西周封建貴族的統治制度是政權、族權、神權結合的產物。
周天子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國,在諸侯國內,又將大部分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卿大夫,作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內土地再分封給士,士直接統治廣大勞動人民。自諸侯至卿大夫直到士,其職位、俸邑都由嫡長子繼承。自周天子至於士,層層分封,形成為一種「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寶塔式的統治結構。周王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是塔尖,即是中央機構的首領,又是諸侯的共主。周公在西周推行宗法和分封制度的基礎上,又建立了一套比商代更嚴格更復雜的官僚統治機構,大大強化了西周封建專制國家機器。周公制訂的《周禮》規定:周有之官,即「天官冢宰」,就是宰相,輔佐周天子,是百官之長;「地官司徒」,掌管土地和戶籍;「春管宗伯」,專管王族事務;「夏官司馬」,專管軍事;「秋官司寇」,專管刑法;「冬官司空」,專管公共工程。六官以下尚有許多其他小官吏,從而形成一個官吏網。這些大小官吏的官職都是由大小貴族充任,在無違法情況下,其職位是父死子繼,各官職都有采邑作為俸祿,這就是「世卿世祿」的制度。此外,周公在平定武庚叛亂後,為西周共組建三支武裝:一為虎賁,是王室的禁衛軍;二為周六師,是周軍的主力,由周人組成,駐京師所在地的西土,亦稱西六師;三為殷八師,由殷商遺民組成,由周人充任將帥,主要駐在東方,亦用以征戰。正因為西周有齊全的六官和勇武的三軍,這種排列完整和組織嚴密的官制和軍制,才能使西周的政權得以逐漸確立和鞏固起來。周公作為對西周和中國整個封建社會作出最大的貢獻的是在於他的「制禮作樂」。「禮」簡單地說,它是一種社會等級制度,或是等級制度的代名詞。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甚至到衣食、住、行無禮不定,各人都有相應的儀禮。周公的目的是力圖將西周宗法制度所規定的各宗封建貴族通過等級制來構成王、卿、大夫、士的等級地位,周公自製訂一套完整而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儀禮制度亦將文明用政權固定下來,還運用這套制度來確保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世襲地位和平衡諸侯以下封建貴族之間的權力分配。為此,周公更對祭祀、出征、會盟、飲宴、婚娶等等,也都規定了相應的儀式和不同的樂舞。周公攝政前後共七年,後來成王長大成人,便返政於成王,自己仍然北面就臣位,恭謹地服侍成王,最終完成了他自己的諾言。周公一生的所作所為,為西周政權從建立、發展、鞏固一直到強大都起到了關鍵核心作用。他的為國忘私、「明德慎刑」的思想和身體力行的實干精神,必將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