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波蘭人民共和國的歷史
1945年1月,蘇聯擊敗了在波蘭的德軍,佔領了波蘭全部地區。1952年,宣布成立波蘭人民共和國,貝魯特當選為國家領導人,開始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
戰後波蘭在經濟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波蘭統一工人黨的領導在政治和經濟體制方面沿襲蘇聯模式,對重工業的投資過多而對人民的物質福利注意不夠,人民沒有享受充分的政治民主,法制建設薄弱,使得社會主義在波蘭的執行顯得異常艱難,導致波蘭成為冷戰期間東歐最為動盪的一個國家。
1956年6月發生了波茲南事件,同年10月波蘭統一工人黨改組了政治局和書記處,曾經被批判的哥穆爾卡成為領導人。
1970年12月,波蘭決定提高46種食品和日用工業品價格,引起格但斯克等沿海城市數十萬工人罷工,後波蘭統一工人黨改組了政治局,蓋萊克代替了哥穆爾卡擔任第一書記,並取消了漲價的決定。此後又因波蘭舉借外債過多和在經濟發展戰略方面的決策失誤,又導致了1980年發生的遍及全國的,持續時間達兩個多月的大規模的工人罷工事件。
1980年11月,以瓦文薩為首的團結工會成立,這是東歐國家第一個獨立的工會。1981年底至1983年7月,全國實行戰時狀態,取締團結工會。
1988年5月再度爆發大規模工潮,1989年2月,波蘭統一工人黨和團結工會舉行圓桌會議,達成了團結工會合法化、改行總統制和議會民主等重要協議。1989年6月舉行議會大選,團結工會在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獲得35%和99%的席位。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並更改國徽。
1990年1月,波蘭統一工人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宣告該黨停止活動。 1947年普選後,工人黨領袖博萊斯瓦夫·貝魯特當選為總統。1952年7月通過了《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取消總統一職。同年,亞·薩瓦茨基當選為國務委員會主席,貝魯特任部長會議主席。1956年3月,貝魯特病逝於莫斯科,奧哈布繼任第一書記。
但波蘭的社會結構、政治和文化傳統、宗教信仰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說明在波蘭建立社會主義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貝魯特為首的波蘭政府的教條主義者還是全盤接受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依據蘇聯模式,波蘭制定了把發展重工業放在首位,按「重—輕—農」的順序進行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結果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重工業片面發展,農業長期落後,物價飛漲,貨幣貶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蘇聯模式的嚴重缺陷加上波蘭人內心深處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義的傳統和波蘭統一工人黨執政的失誤、官僚腐敗現象盛行等等綜合因素,使得社會主義在波蘭的執行顯得異常艱難,導致波蘭成為二戰後社會主義陣營中最不安定的國家。 1956年,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的「非斯大林化」,給整個社會主義陣營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波蘭就在當時發生了著名的「波茲南事件」。當年6月,波蘭西部工業城市波茲南的斯大林機車廠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資、減少稅收的經濟要求被當局拒絕後,於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茲南市爆發了10萬人的示威活動。後來演變成警察和工人的槍戰。坦克和保安部隊也參加了對工人的鎮壓。據統計,僅一天的沖突騷亂,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另有300多人被捕。為了平息業已非常嚴峻的局勢,當局採取了妥協了立場。6月30日,當局採取一些緩和矛盾的措施:原機械工業部部長被降職;向斯大林機車車輛廠徵收的稅款將分期還給該廠工人;為事件中的受難者舉行安葬儀式等,騷動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蘭統一工人黨決定撤銷1949年11月對原波蘭領導哥穆爾卡等人的批判和譴責,並將其從監獄里釋放出來。同年10月19日,哥穆爾卡當選為中央委員。在蘇波兩黨會談中,哥穆爾卡反對蘇聯對波蘭內政的干涉和壓力,堅持走「波蘭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同年10月舉行的黨的二屆八中全會上哥穆爾卡當選為第一書記,1956~1960年的五年計劃,把發展消費品生產和農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主要任務。會議對以前的方針政策進行了批評,提出克服「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加強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發展經濟」,「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針。但由於蘇聯模式的嚴重缺陷無法根本克服,在以後的兩個五年計劃(1961~1970年)期間,國民經濟比例依然嚴重失調。
1970年12月,波蘭格但斯克(原但澤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學生、市民抗議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價格,舉行罷工,並導致了一場嚴重的社會騷動,後來發展成流血沖突。在12月20日舉行的五屆七中全會上,解除哥穆爾卡第一書記職務,由蓋萊克繼任黨的第一書記。西倫凱維茲改任國務委員會主席,由雅羅謝維奇任部長會議主席。
20世紀70年代,是波蘭戰後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蓋萊克政府躊躇滿志地推行聞名於世「高速度、高積累、高消費」的所謂「三高政策」,大量引進外資,大上建設項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蘭一派欣欣向榮。然而,欲速不達,在表面繁榮的背後,20世紀70年代末,政府各種補貼達到財政預算的40%,外債高達260億美元。進入20世紀80年代,政府不得不採取凍結工資和部分商品提價的措施以避免危機,長期習慣於計劃價格的波蘭人毫無心理准備。當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議價商店」肉類價格提高40~60%的時候,群眾的不滿引發了全國性的罷工。
1980年9月,波蘭統一工人黨的八屆六中全會解除蓋萊克第一書記的職務,由卡尼亞繼任。10月,一個在當時聲名顯赫的工會組織,也是東歐第一個獨立的工會組織——團結工會出現了,瓦文薩當選為當時團結工會的領導人。團結工會領導的罷工運動最初採取和平方式,並承認社會主義是波蘭的政治基礎,承認統一工人黨的領導作用和與蘇聯結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成立全國委員會取代全國協商委員會,通過新的政治綱領,要求在波蘭實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國」。稱團結工會是波蘭改革的主力,工會綱領中未提到社會主義及統一工人黨的領導作用。在罷工運動中,工會提出要有自己的報刊、有自由出版權,要「自下而上奪權」。工會與政府分庭抗禮。
1981年波蘭統一工人黨的九屆四中全會上,卡尼亞辭職,雅魯澤爾斯基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
1981年12月13日波蘭宣布進入戰時狀態,團結工會被取締,瓦文薩等工會領導人被拘禁,部分工會骨幹轉入地下活動。工會內部分成兩派,以瓦文薩為首的緩和派主張避免同政府發生正面沖突,提倡協商對話;激進派則主張通過暴力推翻政府。隨之社會上也發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團結工會的人轉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議會通過新的工會法,要求重建新的工會。1982年2月議會通過新的工會法,要求重建新的工會,1983年7月戰時狀態結束。1984年波蘭宣布大赦,而瓦文薩等人則努力為使團結工會合法化而斗爭。波蘭局勢進入了短暫的穩定期。 從1986年開始,由於蘇聯的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影響,蘇聯和東歐的局勢開始動盪。
1988年,波蘭政府的價格改革引起群眾不滿。
1989年2至4月,波蘭統一工人黨與團結工會等反對派舉行圓桌會議。經討論,統一工人黨同意團結工會合法。6月,波蘭舉行全國大選,團結工會獲99%的參議院席位。9月12日團結工會的馬佐維耶茨基組成以團結工會為主導,包括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的聯合政府。原波蘭統一工人黨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出任首任總統,任期6年。
1989年12月29日,波蘭議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並更改國徽。波蘭人民共和國不復存在。
Ⅱ 波蘭歷史上是如何從歐洲強國變成後來慘遭列強瓜分的下場的
導讀:波蘭與俄羅斯的恩恩怨怨可以說持續了數百年,但是大家可都是親戚都屬於斯拉夫人。在波蘭王國和匈牙利成為抵禦蒙古入侵的標桿時莫斯科公國開始了在蒙古金帳汗國統治下的附庸生活。當波蘭和立陶宛為了對付共同對付條頓騎士團的侵略以聯姻的方式合並成為一個聯盟時,波蘭迎來了歷史上的巔峰時刻。從15世紀到17世紀中葉,波蘭是東歐實力最強版圖最大的國家。直到俄國的崛起敲響了波蘭走下坡路的鍾聲,到俄、奧、普三次瓜分波蘭為止。波蘭在歷史上消失了123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復國。接下來我們詳述這段歷史以饗讀者。
Ⅲ 中國人對波蘭知道多少-----中國人有幾個人真正知道歐洲歷史
又由於工作的關系,經常在國內旅行,也就少不了和國內的朋友交流在歐洲的感受。一個重要的印象是,普通的中國人對歐洲的印象多是來自中國的報道,例如說到波蘭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她早在幾年前就加入歐盟了,當然就更不知道波蘭曾經是歐洲的著名強國之一。在三百多年前,波蘭的工業水平在歐洲名列前茅,她曾經實行了民選國王的選舉制度,波蘭的國民從海外選舉其他國家的國王或王子到波蘭來當國家領袖!波蘭制定了歐洲第一部憲法(世界第二部憲法,第一部為美國制定)波蘭的第二大城市羅茲曾是歐洲著名的紡織業中心,在二戰前,波蘭聚集了歐洲最多的猶太人,僅在波蘭,希特勒就殺掉了300多萬猶太人!在近幾百年中,波蘭經歷了大量的戰亂,歐洲列強聯合起來,打敗和瓜分了波蘭,在歷史上曾經有一百年沒有波蘭國家,後來在美國的幫助下,波蘭才重新恢復獨立!二戰中希特勒和斯大林對波蘭進行了野蠻的瓜分,蘇聯在二戰中秘密殺掉了退進蘇聯領土(德國進攻波蘭)的幾萬名軍官,並嫁禍於德國,直到蘇聯秘密檔案解密,真相才大白天下! 由於戰亂,大量的波蘭人逃往國外,在美國生活的波蘭人有一千多萬人,在烏克蘭和波羅的海三國也有一千多萬波蘭在那裡定居,目前,在歐洲有幾百萬波蘭人常年工作,在加拿大、南美、南非和非洲,乃至澳洲都有波蘭人的移民和後裔。通過海外波蘭人的聯系,你可以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立聯系!中國人需要重新認識波蘭!
Ⅳ 波蘭的歷史,要英文
The Second Polish Republic, Second Commonwealth of Poland or interwar Poland refers to Poland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from the creation of an independent Polish state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 to the invasion of Poland in 1939 by Nazi Germany,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Slovak Republic, which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World War II.
波蘭第二共和國是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波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成立,1939年被納粹德專國入屬侵,同時這也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Ⅳ 立陶宛人是怎麼看待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那段歷史的立波兩國現在的關系怎麼樣
二戰來之後就化解了,以為內二自戰初期按照臭名昭著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瓜分地盤條約),立陶宛和波蘭東部都被蘇聯法西斯吞並,兩國人民從那個時候開始化仇恨為友誼,共同抵禦蘇聯法西斯,立陶宛那麼個彈丸之地,二戰期間超過4000名立陶宛人加入德軍,而後來東歐劇變的時候也是立陶宛和波蘭最先起義的,以前可能不是朋友,現在是鐵盟友,以前是共同抵禦蘇聯法西斯,現在是共同抵禦俄羅斯對東歐的侵略擴張。
Ⅵ 波蘭這個國家在歷史上有什麼重大事件嗎
有,在歷史上它曾被沙俄和普魯士等國兩次瓜分,二戰期間也被德國佔領過。
Ⅶ 波蘭的歷史,肖邦、華沙起義之前的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於華沙近郊,父親是法國人,僑居華沙任中學法文教員,母親是波蘭人。肖邦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六歲開始學習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足20歲已出名。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
肖邦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在巴黎舉辦了他的最後一次音樂會,此後他訪問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肖邦晚期
本打算11月在倫敦在舉行幾場音樂會和沙龍演出,但由於肺結核病情嚴重不得不放棄這些計劃返回巴黎。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他的病情加重,已無法繼續授課和演出,最終於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時年39歲。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禮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舉辦肖邦葬禮的教堂歷來不允許唱詩班中有女性,葬禮因此推遲了近兩周,最後教堂終於做出讓步,允許女歌手在黑幕簾後演唱,使得肖邦的遺願能夠達成。有將近三千人參加了10月30日舉行的肖邦葬禮,演唱者還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為1827年貝多芬的葬禮演唱安魂曲,為1835年貝利尼的葬禮演唱Lachrymosa。
=================================================
1944年8月1日,華沙市民為爭取獨立於當天下午五點統一發動武裝起義。由於與當時佔領華沙的納粹軍隊相比力量懸殊又缺乏接應,起義在持續了63天以後,最終以失敗結束。據統計,18000多名起義軍將士在戰斗中犧牲,此外還有15到20萬平民在華沙起義中被殺害。
起義經過
在希特勒時代,凡是德軍佔領的地方都建立猶太區,把猶太人看管起來准備處決。華沙猶太區起初用鐵蒺藜圍住,後來又築起高10英尺、長11英里的磚牆。德軍把大批猶太人從附近各地區趕入牆內。到1942年1944年7月,其中已容約50萬人。平均每間屋子住13個人,食品熱量每日每人184卡,飢餓和傷寒每月奪去幾千人的生命。1942年1944年7月22日開始,德軍每天向特雷布林卡死亡營輸送5000名猶太人。1943年1月19日,當納粹分子進入猶太區集合一批准備運走的猶太人的時候,遇到了猶太人戰斗組織的武裝反抗。巷戰延續4天,擊斃德國人50名,繳獲不少槍支彈葯。納粹分子撤走,停止了輸送計劃。
編輯本段起義變化
4月19日,黨衛軍的頭子希姆萊發起一次特別行動來掃盪猶太區,以祝賀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德軍在拂曉前包圍猶太區。早晨6點鍾,2000名黨衛軍帶有坦克和快速火炮進入猶太區中心部分。6萬名猶太人大多藏於地堡。猶太人戰斗組織和幾支獨立的猶太人游擊隊,共約1500名,用手槍、步槍、機槍以及土製炸彈摧毀坦克,殺死德軍,堵截企圖進入猶太區的納粹增援部隊。德軍傍晚撤退了。次日又開始戰斗,華沙城硝煙彌漫了幾天。5月8日,德軍奪取猶太人戰斗組織總部的地堡。裡面的戰士為了避免被俘而自殺或互殺。經過28天的戰斗,德軍死傷幾百人,約1.3萬華沙猶太人犧牲,華沙猶太區不復存在。
編輯本段起義結果
1989年4月19日,華沙各界代表舉行集會,隆重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華沙猶太區人民反法西斯起義55周年。
分析說明
到底真相是什麼呢?從各種史料來看,有幾點事實是可以肯定的。
a。國民軍發起華沙起義是為了跟蘇聯爭地盤。
從華沙起義中國民軍堅決不與紅軍合作,華沙起義的時機,都可以看出這一點。
b。蘇聯對援助華沙起義缺乏積極性。
紅軍雖然進行了一些支援華沙起義的嘗試,但明顯可以看出這是不大情願的。從紅軍不斷批駁華沙起義的別有用心和不允許盟軍使用紅軍機場為華沙空投都可以看出這一點
c。紅軍是進行了對華沙起義的支援的。
雖然很不情願,但紅軍還是進行了一些支援起義的嘗試的。由於德軍的堅強防禦才沒有奏效。當然,如果領導華沙起義的是波蘭左翼,紅軍也許會更不惜代價一些,但支援還是有的。這並不像西方所說的那樣。
==================================================================
波蘭歷史
波蘭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10個世紀,她的疆土版圖在這期間幾經滄桑。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皮亞斯特王朝(966-1370)時,當時的波蘭是個中等國家,而後,例如根據波蘭-立陶宛聯盟(1385)建立起來的貴族共和國,則在15-16世紀之交時成為大陸歐洲的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是,18世紀末,波蘭被奧地利,普魯士德國和沙皇俄國瓜分後從歐洲地圖上消失長達100多年之久。
1918年波蘭復國,版圖擴大到布格河以東,有一狹窄的通道入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在西部和北部重新獲得歷史上屬於皮亞斯特第一王朝的領土以及波羅的海南部長達500公里的沿海地帶。波蘭人民共和國(1945-1989)的疆土面積與皮亞斯特王朝時大小相似。
波蘭在1989年社會體系民主變革後,邊界沒有改變,但是,其所有的鄰國都不一樣。在東部,蘇聯解體後波蘭同俄羅斯聯邦和獨立的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接壤;在南部,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解散後同兩個單獨的國家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在西部則同統一的德國交界。
疆土版圖在歷史上的變遷鍛造了民族意識。19世紀,正當現代的歐洲國家和民族形成的時候,波蘭人民沒有自己的獨立國家。然而,在這整個時期內波蘭人民並沒有放棄爭取重新獨立的斗爭,曾多次組織武裝起義,可惜,十一月起義(1830-1831)以及一月起義(1863-1864)均以失敗告終,這加深了民族災難,但另一方面卻促進許多激勵愛國主義的文學和音樂巨著產生,密茨凱維奇,肖邦和斯沃瓦茨基等的作品就是其例。
996年,波蘭通過國王梅什科接受洗禮而皈依天主教,隨後的年代裡,特別是從同立陶宛結盟之後,波蘭成為信教自由和多種宗教並存的國家。19世紀,在為爭取獨立而同東正教的俄羅斯和信奉基督教的普魯士德國斗爭的年代裡,波蘭天主教成為波蘭人民愛國主義態度的象徵並對保持波蘭民族的特性起著重要作用。在困難的時刻,教堂是人民的精神支柱,此外,天主教教會未曾脫離群眾,還給來自農村的從未有過社會前程的人員提供機會,培養他們成為神父。
Ⅷ 為什麼波蘭被稱為歷史最厚重的國家之一
因為波蘭是歷史上曾是歐洲強國,後國力衰退,並於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中亡國幾個世紀,一戰後復國,但不久又在二戰中被蘇聯和德國瓜分,冷戰時期處於蘇聯勢力范圍之下,蘇聯解體後,加入歐盟和北約,近年來波蘭無論在歐盟還是在國際舞台的地位亦與日俱增,自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以來,經過90年的發展變遷,特別是在21世紀初的幾年裡,波蘭在歐洲的重要性越來越引人重視。
1918年8月29日,蘇俄政府頒布法令,宣布廢除俄羅斯帝國與普、奧簽訂的關於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承認波蘭人民享有「獨立和統一的不可否認的權利」。與此同時,1916年11月,德國政府許諾建立「獨立的波蘭國家」,12月底,德、奧成立了「波蘭臨時國務會議」,並在波蘭青年中徵兵,社會黨人畢蘇斯基(1867—1935)被任命為臨時國務會議的軍政部長。
1918年10、11月,奧匈帝國和德國趨於崩解,從而為波蘭的復國形成了有利的國際條件。10月28日,奧占區的波蘭愛國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蘭清算委員會」。11月7日,社會民主黨人在盧布林成立了波蘭共和國臨時人民政府。10月23日,華沙組成了波蘭政府,11月11日,該政府由畢蘇茨基領導。盧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員會也宣布接受畢蘇茨基領導。11月18日,畢蘇茨基在華沙組成聯合政府,他成為波蘭共和國的國家元首。這樣,自1795年波蘭被瓜分滅亡以來,歷經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復獨立,重建祖國。
1919年12月8日,協約國最高委員會在巴黎和會上通過決議,同意重建波蘭國家,承認波蘭共和國,並建議在俄波之間劃一臨時分界線,即沿著格羅德諾、布列斯特、赫魯別舒夫、普熱米代爾、直到喀爾巴阡山一線。然而,波蘭政府力圖恢復1772年的俄波邊界線。為此,新成立的波蘭共和國發動了對新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的戰爭,史稱蘇波戰爭。
1920年4月,波軍進占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廣大地區,蘇俄紅軍進行反擊,將參與干涉的波軍趕出了國境,並將戰火燒到波蘭的首都華沙,但最後在華沙戰役中蘇俄軍隊被波軍擊敗,波蘭軍隊雖然取得了最後軍事上的勝利,但是自己也力不勝任的戰爭弄得民窮財盡,最後雙方同意媾和。
1920年7月12日,英國外交大臣寇松代表協約國致電蘇俄建議停火,停火線大體是巴黎和會決議中規定的分界線,故稱「寇松線」。
1920年7月22日,波蘭要求停戰。
1921年3月18日,波蘭與蘇俄在里加正式簽訂《波蘭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和平條約》,即《里加條約》。其主要內容是:締約雙方承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獨立,劃定了波蘭東部邊界(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西部地區劃歸波蘭),這時波俄邊界線約在寇松線以東150英里處。根據該條約,波蘭獲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蘇俄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片領土,這也為二戰時蘇聯和德國分割波蘭埋下了伏筆。由《里加條約》確定的波俄(蘇)邊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據1919年巴黎和會決議,波蘭獲得了東波莫瑞和波茲南地區,但澤(後波蘭改為格但斯克)被辟為國際自由市,西里西亞的大部分仍歸德國,波蘭領土面積共38.8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