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佛山的歷史與發展
【佛山得名】相傳在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二年(398),克什米爾有位名叫達毗耶舍的僧人,渡海來到佛山搭棚寮講佛經,還在塔坡崗上草建塔坡寺。達毗耶舍回國以後,寺因日久失修而倒塌。唐貞觀二年(628),鄉人在基建中掘出3尊小銅佛像,可能就是寺內原祀的佛像,遂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唐代尊崇佛教,於是取地名叫"佛山",並刻石為記,佛山於是得名。此後在塔坡崗一帶陸續聚居了許多人,平土岡,建集市,拓街道,塔坡街與相鄰的京果街、祥安街成為塔坡墟(明代以後改稱普君墟)的鬧市。
一 概況
嵌鑲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風和日麗,人傑地靈。城區、石灣、順德、南海、三水、高明,正以無愧於共和國重託的自信和豪邁,走向繁榮,走向民主,走向文明,走向現代化。歷史悠久的佛山,曾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曾有過商業鼎盛,街市繁華的輝煌;曾有過「南國陶都」 、「南國紅豆」的美譽。
然而,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東方古國的大門,佛山亦曾歷經百年離亂,百年求索,百年抗爭。
改革開放春風化雨,抹去祖廟的積塵,扶正梁園的斷垣,佛山人民勃發鼎新革故的活力,創造了且還在創造著令世人矚目的業績。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和投資硬環境40優之一;聯合國評定的全球98個人類住區優秀範例城市之一;全國「十佳工生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潔凈城市」、 全國「雙擁(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模範城」 ……猶如一束束報春花,佛山人以其傳統的勤勞與智慧,以其放眼世界、矚目未來的氣魄與膽識,編織著繁花似錦的明天。
回望歷史,展望未來。為了二十一世紀的召喚,佛山沒有褪盡千年文明的榮耀, 並將實現歷史文化名城與現代化城市的對接。一個科技振興、繁榮富庶、文明進步、 整潔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將崛起於珠江之濱,為祖國、為人類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二 自然地理
佛山市位於中國廣東省的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北緯22°38′-23°34′,東經112°22′-113°23′之間。距廣州、江門、中山、肇慶、珠海、東莞、清遠等工商業城市均在50公里左右,離香港、澳門也在100公里左右。地理環境優越,土地肥沃,臨近海洋,溫暖多雨,四季常綠,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22.1°C,降雨量1490.6毫米。低山丘陵多發育紅壤、赤紅壤,有少量黃壤,平原則為水稻土、堆疊土。自然資源主要有陶土、玻璃砂、稀有金屬和水稻、甘蔗及品種繁多的水果、花卉、江河水產資源等。
三 人口面積和區劃
1998年,佛山市總面積3813.64平方公里,總人口324.98萬人(非農業人口達139.88萬人),其中市區面積77.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4.44平方公里,人口46.84 萬人(1949年,佛山市人口總數為14.3萬餘人)。佛山屬廣州方言語系,有漢、蒙、回、壯、苗等19個民族,漢族佔99.97%。 歷史上佛山曾屬番禺、南海、廣州管轄。1949年10月16日,佛山解放,1951年1月12日正式改鎮為市建制,稱佛山市;1958年設立佛山專區,轄佛山、江門、石岐3市和中山等13縣;1970年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轄14個縣(市);1983年6月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1985年以後,所轄區域全部劃入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佛山市現轄城區和石灣區,代管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四市(均為縣級市),目前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⑵ 廣東哪個城市的歷史最悠久
在秦朝以前,來廣東是越族源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地,並不為化外之地。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建立的楚庭,成為廣東地區的中心。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郡,廣東屬南海郡。漢初趙佗據嶺南三郡稱南越國,建都番禺,即今廣州。廣東成為南越國政權的中心地帶。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復置南海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被收入交州。交州刺史治為廣信(今封開縣),是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此名一直延用到南北朝。後將廣信以東劃為廣東,廣東得名由此而來。
⑶ 佛山有多少年歷史
佛山古稱季華鄉。
東晉抄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毗耶舍帶了二尊銅像來到季華鄉,在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傳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
到唐朝時,這里又變成了一片崗地。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崗上異彩四射,鄉人奔走相告。於是人們便齊聚起來,在塔坡崗上發掘,竟掘出三尊銅佛,搬開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湧出。根據碑文記載,得知東晉曾有剡賓國僧人達毗耶舍,在此講經及建過經堂。鄉人於是建井取水,並在崗上重建塔坡廟寺,供奉三尊銅佛。人們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於是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來。後來,世人傳誦著這樣一句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明清時代 的中國四大名鎮:湖北漢口鎮,河南朱仙鎮,江西景德鎮,廣東的佛山鎮。
佛山鄰近廣州,經濟、民生等受廣州輻射。廣佛都市圈正逐步形成。
曾經被提議並入廣州,但是否決了,變成合並南海順德三水高明。
2008年12月25日,佛山獲選200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頒獎詞:一城人文典故,千年魅力商埠。
⑷ 廣州的歷史有多久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位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北部,瀕臨南海,為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是中國南方最大城市。
廣州歷史悠久,周朝時,楚國派大臣來到這一"百越"人聚居的地方,"百越"歸服於楚時稱楚庭。周赧王時,在南海之濱築城,稱南武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任囂率兵統一嶺南,設立南海都,廣州當時稱番禹。任囂任南海郡尉,築番禹城,俗稱"任囂城"。這是一座小城,在今廣州倉邊路舊倉巷一帶。漢初,趙倫接管南海郡,並吞附近地區,建立了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其王朝歷經五世93年。趙倫以番禹為首邑,將番禹城向東西東、廣西省區大部,這是廣州名稱之始。唐為嶺南道治。五代梁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劉襲在此稱帝,改元乾亨,國號大越。翌年改稱漢,史稱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作為都邑。三國至唐末五代時期,廣州城曾向南擴大,因臨近江邊,常為洪水所淹,南海王劉隱鑿禹山,取土墊高,拓展城垣,名為新南城。宋代為廣東東路治。明代為廣州府。1645年,朱聿鉤曾在廣州建立了為期44天的南明小王朝,改元紹武。清沿明治。1921年廣州市政廳成立,為廣州正式建市之始。宋代時廣州城垣修建多達十數次。北宋時先後修築了中、東、西三城。中城又稱子城,是以南漢舊城為基礎,東抵甘溪,西抵古西湖,南至大南路,北至越華路,周長2.5公里。東城以趙倫城東部舊址為基礎,西接子城,東至芳草街,北至豪賢路,南抵文明路。1071年增築西城,周長6.5公里余,規模最大。
明代廣州是當時嶺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洪武和嘉靖年間,曾兩次擴建城牆。第一次擴建時,把宋代三城合而為一,稱老城,周長10.5公里。明後期,又在老城南增築新城,今萬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為新城的南界。清順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築了較小的東西兩翼城。辛亥革命後開始拆除改作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現僅殘留越秀山上五層樓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觀瞻。
2000多年來,廣州一直是中國華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廣州就是熱帶珍貴特產的集散地。著名的商品有珍珠、犀角、玳瑁、象牙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工商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早在漢代,番禹的紡織、食品加工、陶瓷等工商業已經相當發達。兩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遷,又促進了這里的生產發展。東晉時"大開鼓鑄",使廣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冶鐵業。南朝劉宋時生產出"薄如蟬翅"的葛布,一幅24米長的布,捲起來可裝入竹筒,被譽為"入筒細布"。唐宋時期,釀酒、治陶、冶煉等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明清兩朝,廣州附近的佛山鎮是全國聞名的銅鐵冶煉中心,製造的鋼鐵器具,遠銷嶺北和海外。
廣州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漢代時已經和海外一些國家有了貿易往來。在廣州象崗發現的南越文王帝陵墓,出土銀盒以及瑪瑙、水晶等多種質料的珠飾,有的是中亞或南亞的舶來品。梁朝時,每年來到廣州的各國商船有10多批。唐代,廣州成為世界著名的港口,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到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區域諸國。為了加強對外貿易的管理,在這里設置了中國最早的外貿機構和海關"市舶使",總管對外貿易。另外還有"蕃坊",供外國商人居住。外國到廣州的船,帆飄如雲;僑居廣州的外商(主要是阿拉伯人)數以萬計,最盛時達10萬以上。他們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蕃坊修建了伊斯蘭教寺--懷聖寺。從五代到北宋,廣州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和通商口岸,貿易額佔全國98%以上。
在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史上,廣州有著重要的地位。1841年英軍侵略廣州期間,廣州郊區103鄉的人民自動組織起來,在三元里一帶給英國侵略軍以有力的打擊。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等人曾以廣州為基地,多次舉行武裝起義,為推翻帝制、創建民主共和國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又稱黃花崗起義),為辛亥革命吹響了前奏。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為海陸軍大元帥,誓師北伐。
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再揭護法旗幟。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統一戰線政策。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開創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新局面。1925年6月19日,香港中國工人和廣州洋務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廣州舉行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罷工。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這里舉行廣州起義,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府",開辟了廣州革命斗爭的新階段。
廣州是一座亞熱帶風光的美麗城市,四時花開,景色宜人。著名的風景區白雲山,層巒疊蟑,草木蔥寵。山上有斗山亭、能仁寺、明珠樓、水月閣、黃婆洞等勝跡和"白雲松濤"、"白雲曉望"等勝景。市區的越秀山已辟為風景秀麗的越秀公園,攀至山頂的中山紀念碑可俯瞰廣州市全貌。山巔的鎮海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紅垣重閣,古樸凝重。還有五羊石像、海員亭等多處游覽點。
位於市區的光孝寺,是廣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初為西漢越王趙建德的故宅。三國時吳國官員虞翻居此,虞死後,家人施宅作廟宇,名制止寺。唐儀鳳元年(676年),高僧慧能在寺戒壇前菩提樹下受戒,開闢佛教南宗,稱"禪宗六祖"。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改名光孝寺。寺內原有十二殿、六堂、鍾鼓樓等。現存主體建築有大雄寶殿、六祖殿、伽藍殿、天王殿、東西鐵塔、法幢等古跡,昔日雄偉規模依然可見。
佛教古寺六榕寺,建於梁大同三年(537年),是當時廣州刺史蕭裕為瘞藏梁武帝母舅從海外攜回之佛骨而建。寺內保存宋代鑄的禪宗六祖慧能銅像。還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鑄的3尊巨型銅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噸。寺內蒼榕翠竹,繁茂交陰。
廣州的革命遺址遺跡眾多。著名的有三元里平英團遺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廣州公社舊址、黃埔軍校舊址等。
廣州歷史上是一個音樂戲劇之鄉,著名的有廣東音樂、粵劇、粵曲。廣東音樂是中國著名的大樂種之一,在世界樂壇上也有一定地位。傳統樂曲《雨打芭蕉)}、《柳搖金》等風格獨特,曲調優美。
廣東工藝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三雕、一彩、一綉"即"象牙雕刻、紅木雕刻、玉石雕刻、織金彩瓷、廣州刺綉",更為工精藝巧,聞名中外。
1982年國務院公布廣州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⑸ 佛山有多少年的歷史
"佛山"肇跡來於晉,得名於唐自",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佛山原名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佛山的人類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前.
⑹ 佛山有多久歷史
佛山歷史悠久,有1300多年的建城歷史,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代留下了不少有歷史紀念意義和人文藝術價值的名勝古跡和聚落遺址。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0處,現有國辦博物館6個,以及陶塑、園林、武術、民間藝術等專題博物館和名人紀念館14個、私人專題博物館1個。無論是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還是從各類文物的種類與質量來看,佛山都可以稱得上是廣東的文物大市。不僅如此,佛山還是粵劇的發源地和著名的陶瓷之鄉、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這些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既是佛山的寶貴文化財富,也是佛山現代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潛在優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佛山在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文物保護和文化旅遊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初步盤活了歷史文化資源,使相當一部分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2002年,佛山的旅遊總收入為73.31億元,創匯2.11億美元,佔全市GDP的比重超過6%,文化旅遊業已成為佛山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從發展的眼光看,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還有待提高,規劃欠缺、資源分散、品牌缺乏和包裝推廣不夠的問題依然存在,開發與保護、產業與事業的關系仍未徹底理順。因此,必須協調好歷史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關系,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下大力氣抓規劃、抓整合、抓品牌、抓創新,在保持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深化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全面提升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一、整體保護,綜合開發。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都應當堅持整體性、綜合性原則。《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第一條就指出:「歷史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築物,而且包括能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歷史名城是有機整體,包括城市及其古街區的傳統風貌和原有格局,不僅僅是幾個孤立的歷史古跡。佛山的文物保護和開發要改變過去那種局部保護、分散開發的模式,將名城保護和開發納入現代化城市的總體建設規劃中,統一管理、合理布局。名勝古跡周邊的景觀環境要與之相協調,盡量恢復歷史原貌,努力構建「點」(文物古跡)、「線」(古街巷、古建群落、舊有景觀環境)、「面」(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落)相結合的保護和開發體系,使保護區域范圍內的建築風格、景觀風貌、功能設置與文物古跡相一致,使文物保護、旅遊觀光、商業貿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目前,佛山已劃定面積達31.5萬平方米的祖廟歷史文化街區,正吸引民資、外資參與運作,力圖在恢復佛山老城區風貌的基礎上,建設集旅遊觀光與購物為一體的文化商貿景區。今後,還應當根據文物古跡的分布特點和城鄉規劃要求,開發和建設若干個歷史文化保護區,形成有規模、具特色、出效益的名城文化亮點。
二、整合資源,打造品牌。從總體上看,佛山的文物古跡較多,但不少古跡呈散點分布,資源較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且缺乏主題鮮明、影響大、效益好的旅遊文化品牌,不利於旅遊產業的做大做強。因此,當務之急是通過適當的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對分散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整體效能。要以歷史資源為紐帶,以文化主題的發掘和提煉為切入點,將主題性較強、地方特色明顯的文化資源串聯整合起來,構建若干條以陶藝文化、粵劇文化、佛教文化、園藝文化、武術文化等為主題的旅遊線路,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的檔次,加強包裝和推介,打造佛山文化旅遊品牌。
三、風物結合,突出特色。佛山不僅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還保留了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從南獅、飄色、粵(劇)曲、武術,到陶塑、雕刻、塑扎、廣綉、剪紙等,無論是民俗節慶,還是工藝技術,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相對於靜止的、物質形態的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和技藝是動態的、鮮活的傳統文化資源,兩者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更好地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神韻,而且能夠活躍旅遊形式、豐富旅遊內容。因此,可以把游覽名勝古跡與觀賞民俗風情、把參觀文化遺址與觀賞民間工藝結合起來,開發諸如「秋行飄色」、「古窯-陶藝」、「武館-武術」、「祖廟萬福台-粵劇表演」等風物結合、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一方面使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等軟性的傳統文化資源得以保護和延續,另一方面也能夠吸引遊客、開辟商機,最終實現文化保護和產業開發的雙贏。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要求高、難度大。在這方面,佛山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許多經驗。在新世紀新階段,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機制,把歷史文化保護和旅遊產業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讓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佛山的文化名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塑造文化佛山建設文化強市
佛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期是全國「四大名鎮」之一,素有武術之鄉、粵劇之鄉、陶藝之鄉之稱。今天,在建設佛山的征程中,市委提出要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適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歷史文化名城的時代特色。回望過去,縱觀現在,我們對這一目標充滿信心。
歷史文化積淀深厚
佛山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聚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武術、粵劇等;涌現出一批歷史文化名人,如:陳啟沅、康有為等,這些是佛山得以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市民的文明意識、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先後涌現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單位、示範點12個;2001年佛山市還被評為「廣東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
文化事業呈現一派繁榮景象:近五年有專業和業余文藝作品97件獲國家級獎勵,121件獲省級獎勵。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現有市、區級公共圖書館6個,鎮(街道)圖書館59個;市、區級文化廣場46個。
按佛山文化建設的初步規劃,佛山市以後要繼續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上下功夫。市九次黨代會也提出要以現代理念的旅遊文化彰現歷史文化功能,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之路。市文化部門正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佛山粵劇博物館的開館、黃飛鴻紀念館配套店鋪工程的開工就是最好的體現。最近,文化部門還與建設部門聯合向市政府呈送報告,要求把禪城150萬平方米的核心歷史街區保護起來。這片歷史文化街區有30多個市級、省級、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有60多個富有特色的古民居建築。它的開發無疑會帶動其它街區的發展,將成為整合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一步。
現代教育蓬勃發展
發達的國民教育是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現。針對新形勢,目前佛山市將教育發展的眼光放在新的目標上:佛山將在2005年基本建成「學習型城市」為標志的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提高社會全體成員整體素質。
早在1983年佛山市就在全省率先普及了小學教育,2000年又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去年,全市各類在校生達到93.84萬人,在普及基礎教育上取得了較大成績。而在此基礎上,整合教育資源,發展優質教育更是收到了良好效果。
近年來,佛山市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建成了一批教育質量較高的等級學校,帶動了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以高考為例,每年的上線人數、內部結構都在增加和優化。今年佛山高考達到第三批B線的上線率近86%。本科層次上線人數比去年增加了2517人。未來,佛山將加快全市初中、小學的布局調整,計劃到2005年撤並351所中小學,同時建設12所國家級普通示範性高中。
加快「數字化教育工程」是佛山教育的另一個努力方向。目前,佛山市中小學計算機擁有量66174台,人機比12∶1,建成了市、區兩級教育信息網。未來,全面完善全市信息技術教育工程將是教育改造工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初步計劃投入21億,使市與各區的教育信息網路連通,全面實現校校通,中小學校人機比達到10∶1。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過去五年,佛山市逐步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除佛山科技學院、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外,華師南海學院、東軟信息技術學院等高校也相繼落戶佛山。未來佛山計劃建設有地方特色的大學園區,吸引省內外和境外著名高等院校進園辦學,力求201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廣電出版事業進一步發展
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單位擔負著佛山市建設現代化、傳播現代文明的重任。
目前全市共有廣播電台5座、電視台5座;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8%;無線電視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7%。今年5月28日,國家廣播電視局又批准「佛山市作為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第一批試點城市,建立有線數字電視示範網。」這是唯一一個地級市成為有線數字電視的試點城市。目前該項工程已全面啟動,預計2005年佛山有線電視網將全部過渡到數字化。
在廣播電視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佛山市新聞出版業的實力也明顯增強。全市現有全國統一刊號的報刊14家,每年向市民提供報紙8000多萬份。
在佛山市十大工程建設項目中,市新聞中心的籌建擺上議程。6月30日,該工程項目的甲乙方單位簽訂《廉政責任書》,這標志著新聞中心工程的正式啟動,也說明佛山市新聞事業正邁步向前發展。記者王麗萍陳穎欣
發展文化產業 增強現代化大城市輻射力
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周建平博士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品性,是群體化、社會化的人格。經濟的發展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文化的發展在同一進程中則具有終極性的意義。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城市的軀體迅速發達和強健起來,而文化的匯聚和積累盡管要緩慢、沉重得多,但是畢竟要靠它賦予城市以靈魂。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廣東文化大省,佛山建設現代化大城市,加快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需要。
文化產業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朝陽產業。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正成為我國社會經濟重點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將日益顯示出它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小康階段時,社會對文化的需求會急速增長。此時,出台相應的政策措施,將文化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來發展,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佛山市正處在由小康向寬裕過度的階段,是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黃金時期。2002年,佛山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68.66億元
⑺ 哪個城市是廣東歷史最悠久的城市
番禺,即今廣州。
在秦朝以前,廣東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地,並不版為化外之地。周夷王權八年(公元前887年)建立的楚庭,成為廣東地區的中心。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郡,廣東屬南海郡。漢初趙佗據嶺南三郡稱南越國,建都番禺,即今廣州。廣東成為南越國政權的中心地帶。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復置南海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被收入交州。交州刺史治為廣信(今封開縣),是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此名一直延用到南北朝。後將廣信以東劃為廣東,廣東得名由此而來。
⑻ 廣東佛山市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呢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佛山是陶瓷的發祥地,窯場里的老青磚、舊屋瓦都在訴說著佛山陶瓷的發展歷史,但殊不知佛山石灣才是陶瓷品牌聚集之地。別擔心時間太長,我們帶你直奔石灣,去感受悠久的陶瓷文化。 南風古灶 一窯爐火,歷經500年風雨而不熄,至今還在燃燒,這就是傳說中的「南風古灶」,以「連續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燒龍窯」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如果你想品味真實的佛山陶瓷文化,南風古灶則是必經之處。南風古灶有兩座柴燒龍窯,登上窯體,你會發現道路兩旁滿是積薪,這便是它那傳統燒制工藝的燃料,工藝流程也是「迂腐」得500年不變。陶工們把燒好的磚瓦從窯內搬出,再用小車把坯品推進窯內,完全是都是人工,窯內的電燈算是惟一現代化的設備了。另外,南風古灶的窯尾長著一株古榕,據說栽於明朝。枝繁葉盛,亭亭如蓋。500年了,古窯爐火不熄,榕樹也越發蔥郁。樹下有碑,其中一句「有榕乃大」,讓人玩味不已。南風灶窯址在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日用陶瓷三廠西南角鎮崗上,窯體依山勢向南伸展而緊靠東平河畔,窯向正南。是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始建,沿用400餘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國內罕見的古龍窯。石灣公仔 能代表佛山陶瓷文化的還有石灣公仔。「石灣公仔」是石灣藝術陶瓷的俗稱。它起源於民間,在明代以後進入了鼎盛期,其特點是造型和釉色充滿渾厚、粗獷、質朴、率直的審美情趣,是中國乃至世界陶藝史上的一朵奇葩。主要有人物陶塑、動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等五大類。 作為一種傳統的工藝品,雖然模式化、量產化等因素使得石灣公仔無法擺脫匠氣,但其對人物形神兼備的細膩刻畫,恰巧是最為生活化的一種語言體現。正如一位陶瓷研究專家所說:「假如昔日石灣沒有大宗日用陶瓷的製作,陶藝根本沒有依存的餘地,如今石灣陶藝的代表石灣公仔被人們珍藏起來,日後必將成為文化的積淀。」 佛山祖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在明。清兩代多次重擴建,據記載:歷元至明,皆稱祖堂,又稱祖廟,因歷歲久遠,且為諸廟首也。廟中供奉道教: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亦即北帝。由此可知祖廟是嶺南一處重要的宗教文化古跡。 祖廟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城區,據傳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名「北帝廟」。原建築於元代末年被焚毀,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因「歷歲久遠,且為(佛山)諸廟首」而被稱為祖廟,1962年劃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佛山市博物館管理。 祖廟建築群佔地3500平方米,由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的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鍾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建築物組成。清代建立地方行政機構之前,祖廟是處理地方事務的議事場所,異於一般神廟。它的建築乃至裝飾、陳設,全部由各行業捐奉而成,且大多是本地生產。佛山歷史上著名的鑄造、制陶手工業,其產品在祖廟有典型的表現。建築的精巧瑰麗也反映著古代佛山的繁華。它是佛山的一份珍貴歷史遺產。 祖廟是嶺南建築的典範 從建築的角度看,祖廟是一組建築藝術高超,裝飾工藝精美的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築群。南北中軸線由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鍾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建築物組成。其整體布局規整莊嚴,蔬密有致,亭台廊榭的設置嚴格遵守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原則,以藏和露的巧妙辯證讓遊客覺得其內部空間含蓄、內斂、復雜、神秘繼而產生肅然起敬之感。 東華里在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福賢路,原名「伍楊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楊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後兩族相繼衰落,房產逐漸轉賣與他姓,至清乾隆年間更名為「東華里」, 東華里全長112米,街首閘門樓尚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石刻街額,街道寬闊暢順,花崗石鋪砌的路面潔凈平整。街內兩旁的宅第儼然清代舊貌,因歷來是官家富戶所居,故無論建築形式或裝修,均極為講究,門房高大,石砌台階,門牆多為水磨青磚結砌;室內的廳堂裝飾亦不俗,多有木雕屏風、花架及隔扇等高檔設置。街之前段為互相毗連的屋宇,其中尚存「伍氏宗祠」、 「招氏宗祠」、 「招雨田祠」及招氏「敬賢堂」等建築物;街後段兩旁各有小巷四條,巷內為宅第後三進的住宅,排列整齊,格式統一,均鍋耳式封火山牆,「三間兩廊」式平面布局,室內設置除個別略有改動外基本為舊貌。 東華里不僅是佛山,也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個廣東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鎮街道,是研究佛山地方吏、建築史以及居住習俗等問題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1989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康有為故居 康有為故居原名"涎香老屋",座落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銀河鄉蘇村,清代民居建築,為一廳、二廊、二房布局,硬山頂,故居面積81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清代農村住宅形式--" 鑊耳屋"。 "涎香老屋"始建於清代中葉,至康有為時,康氏家族已在老屋住了五代人,故康有為故居稱之為"百年舊宅"。 是康有為出生及幼年生活和讀書的地方,有"涎香書屋"、"澹如樓"、"七檜園"和康有為中進士時所豎立的旗桿夾石。 康有為在這座老屋中渡過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時期。在此,他遍覽群籍,初步形成了他的維新思想體系。並攥寫了傳誦千古的《大同書》(初稿)。 1983年,南海將康有為故居修復,作"康有為史跡陳列室"。1986年在故居附近建"康有為紀念館",舉辦"康有為史跡陳列展覽"。 1996年11月康有為故居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故居北近仙湖,南鄰西樵,區內環境幽雅、鳥語花香,是集旅遊、教育、文物保護、學術研討於一體的特色旅遊勝地。 隨著佛山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步伐的不斷加快和南海文化強區、丹灶文化強鎮戰略的深入實施,康有為故居以全新的形象、方便的交通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 滿意請採納 評個5星
⑼ 佛山的歷史
佛山得名
【佛山得名】相傳在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二年(398),克什米爾有位名叫達毗耶舍的僧人,渡海來到佛山搭棚寮講佛經,還在塔坡崗上草建塔坡寺。達毗耶舍回國以後,寺因日久失修而倒塌。唐貞觀二年(628),鄉人在基建中掘出3尊小銅佛像,可能就是寺內原祀的佛像,遂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唐代尊崇佛教,於是取地名叫"佛山",並刻石為記,佛山於是得名。此後在塔坡崗一帶陸續聚居了許多人,平土岡,建集市,拓街道,塔坡街與相鄰的京果街、祥安街成為塔坡墟(明代以後改稱普君墟)的鬧市。
陶業初興
【陶業初興】佛山陶藝始於先秦,唐代有較大發展,出現了美術陶瓷。宋代陶業開始興盛,產品大量出口,遠銷東南亞。陶業發展促進了商貿繁榮,佛山逐漸成為有名的市鎮。
黃肖養起義
【黃肖養起義】黃肖養(?~1450),南海縣人,明正統十三年(1448)在沖鶴堡舉行起義,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聚集了1萬多人,攻打廣州府。此時,佛山一帶貧苦農民亦紛紛響應,加入起義隊伍,其勢相當迅猛。佛山豪紳組織地方武裝分段防守,起義軍把佛山團團圍住,屢屢發起進攻,戰斗十分激烈,雙方傷亡慘重。景泰元年(1450),明朝政府一方面派右僉都御史楊信民巡撫廣東,對農民起義軍進行誘降招撫;一方面又派都督同知董興率江西、兩廣軍前往鎮壓。大洲(今珠江白鵝潭)一戰,董興所率官兵屠殺了1萬多起義軍,黃肖養也中箭身亡。
佛山鎮抗英
【佛山鎮抗英】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入侵廣州。1841年5月29日,廣東民眾自發起來組織"平英團",在廣州附近的三元里開展抗英斗爭。同日,懷清社學領導人何玉成向南海、佛山鎮各村發出"飛柬",要求集合丁壯,准備戰斗。5月30日,盤踞在龜崗炮台的英軍,先後幾次攔劫廣州與佛山之間的渡船,更激起佛山民眾的憤怒。5月31日,佛山崇正社學首領吳壁光率領訓練有素的民勇前往龜崗炮台,與當地民眾及來自番禺、花縣、從化的民眾一起,匯合三元里群眾,將炮台重重圍困。英軍開炮還擊,斃傷民眾多人。吳壁光率佛山鄉勇,搶佔有利地形,順風向英軍施放煙霧,致英軍不能睜目,民眾乘機沖上炮台,吳壁光首先殺死英軍頭目一名,民眾均吶喊英勇殺敵,圍殲奪路逃竄的英兵。英軍前來救援的舢板洋舟也被民眾所阻擊。是役,佛山民眾殺敵數十人,繳獲槍炮、刀劍、火葯、盔甲、旗幟一批和舢板多隻,重創英國侵略者,顯示了中國人民絕不屈服、敢於斗爭的英雄氣概,為鴉片戰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陳開、李文茂起義
【陳開、李文茂起義】李文茂,又名雲茂,廣東鶴山縣人,出身粵劇世家,在佛山戲班演花臉,精通技擊。初聞太平天國起義已躍躍欲動,不久即組織戲班中志同道合者為反清軍會,與佛山天地會首領陳開會合起兵響應太平天國。李文茂英勇善戰,領梨園子弟為前鋒,攻城殺敵,所至有功。他發揮戲劇中跟斗跳躍功夫,翻登城垣,清兵還以為飛將軍從天而降。陳開、李文茂領導的起義軍頭裹紅巾,人稱"紅巾軍"。清咸豐五年(1855),起義軍由廣東攻入廣西,圍潯州(今桂平縣)90餘日而破城,八月,陳開據潯州稱鎮南王。九月,李文茂繼續攻入桂州稱平靖王,設官封職,建置政制,儼然與清廷分廷抗禮,是"戲子封王第一人"(田漢語)。咸豐八年(1858)四月,李文茂在與湘軍戰斗中受傷,退守貴州,十月,回柳城融縣意圖再舉兵而未成功,飲恨病逝於懷遠山中,余部往投陳開。1861年,潯州失守,陳開被殺。
辛亥民軍光復佛山
【辛亥民軍光復佛山】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11月10日,佛山革命黨人李蘇等率民軍百餘人,分兩路由南海石?、村尾進攻佛山,分別攻打千總衙門和大灣都司衙門,與清軍展開激戰,殲滅清兵,是日光復佛山鎮。
南海縣遷治佛山
【南海縣遷治佛山】1921年,廣州設市,原設治於廣州的南海縣遷治佛山,佛山升格為縣城,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佛山石灣陶瓷工人罷工
【佛山石灣陶瓷工人罷工】1935年7月至1936年11月,佛山石灣陶瓷工人為反對資方剝削,先後舉行7次罷工。資方以開除工人相威脅,並勾結軍警逮捕19名工人。各行業陶工堅持罷工,其中花盤業罷工43天,迫使資方答應增加工資30%,並釋放被捕工人,取得勝利。
佛山設市
【佛山設市】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南海縣政府,1950年3月成立南海縣人民政府。1951年1月1日以佛山鎮建立佛山市,成立佛山市人民政府。
飛駛在高速公路上,穿行在高樓大廈間,漫步在蔥翠的綠茵中,你會以為這是座年輕的城市。是的,蓬勃的青春與蒼老的年輪構成今日佛山的鮮明特色,散發出她獨特的魅力。歷史是文明的積淀,擁有千年歷史的佛山是值得自傲的。
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佛山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在這里以漁耕和制陶開創原始文明。唐貞觀2年(628年),當地人掘得銅佛三尊,佛山由此得名。由此,佛山就成為了我國南方的商貿重鎮,至明清更是鼎盛一時,與北京、漢口、蘇洲為我國的「四大聚」,又湖北漢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齊名,並稱我國的「四大名鎮」。自古以來,佛山就有「廣紗中心」、「南國陶都」、「嶺南葯材發祥地」的美譽,名聲顯赫。
在石灣「南風古灶」遺址上,你能發掘出「石灣瓦,甲天下」美譽的來由;在距今900多年的祖廟屋檐瓦脊中,你能頓悟「東方民間藝術之宮」的華彩;梁園茶亭裊繞的粵曲里,你能重溫粵劇故鄉「萬家燈火萬家弦』的遺風......
唐宋時期,佛山手工業、商業已鼎盛南國。明未清初,陶瓷、絲織、鑄造、成葯、工藝品已享譽南洋。重農抑商的小農經濟時代,佛山已商賈雲集;閉關自守的專制時代,佛山已放眼南洋......這正是明清兩代。佛山躍居「四大名鎮」之首的奧秘。這也是改革開放時期,佛山勇作先鋒的歷史淵源。
歷史已經定格,而現實正在發展。
燦爛的東方文明曾經營造了名鎮佛山,抹去歲月的積塵,新佛山將在歷史的地基上托起新世紀的太陽。
⑽ 歷史上有廣州先還是有佛山先
廣州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商代時廣州地區稱為「南專越」,周代屬時又有稱為「百粵」、「南海」。春秋戰國時,廣州地區南越民族與長江中游的楚國人民已有往來,並歸屬於楚國,劃為南楚,據府志、文物記載, 曾於廣州建立「楚庭」 (也叫楚亭),歸屬楚國。現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書寫「古之楚庭」,故在秦代以前,廣州又有「楚庭」之稱。
佛山古稱忠義鄉、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據考證,佛山的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
春秋戰國時期,佛山屬於百越地。
秦、漢時期,現禪城、順德、南海、三水屬南海郡番禺縣;高明屬高要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