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太康體詩歌有哪些特點
太康體詩歌指西晉武帝太康時期的一種詩風,或一種詩體。太康前後是西晉文壇上內比較繁榮容的時期,眾多的作家都有不少傳世之作。太康詩歌一般以陸機、潘岳為代表。他們的詩歌比較注重藝術形式的追求,講究辭藻華美和對偶工整。詩歌的技巧雖更臻精美,但有時過分追求形式,往往失於雕琢,流於拙滯,筆力平弱。總之「采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龍•明詩》),是這一時期詩人的總風格。不過每個作家仍有獨特之處,「潘文淺而凈,陸文深而蕪」(《世說新語•文學》)。其他如張協以造語新穎,「巧構形似之言」著稱。左思則在太康詩風中獨樹一幟。其詩內容充實、語言質朴,氣勢雄渾,「似孟德而加以流麗,仿子建而獨能簡貴」(《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一),不失漢魏遺風。
『貳』 新景太康年間興起了以三張二陸兩潘一左的太康體詩風哪有語病
這句話有兩處語病,一是「興起了……詩風」搭配不當,「興起了」回可改為「出現了」或者答「產生了」;二是「以……為……」的句式缺賓語,應改為「以……為代表的」,全句改為「新景太康年間產生了以三張二陸兩潘一左為代表的太康體詩風」。
『叄』 太康體名詞解釋
西晉時期一種詩風,或一種詩體。「太康」為西晉武帝司馬炎的年號。「太康體」之名,始見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
『肆』 太康體出現在哪個時期
西晉時期一種詩風,或一種詩體。「太康」為西晉武帝司馬炎的年號。「太版康體」之名,權始見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嚴說本於梁鍾嶸《詩品》「太康中,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勃爾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鍾嶸此論,是概述西晉初年和中期一個階段的詩風。而嚴羽則明確指太康時期以左思、潘岳等為代表的詩體,即其所謂「分明別是一副語言」。
『伍』 宜昌市在歷史上的哪個時期屬四川管轄
秦始皇置巫縣,巫縣當時屬於巴郡,還有就是三國蜀漢時期,時間都很短暫。
宜昌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宜昌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距今一二十萬年前,在宜昌境內的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的活動。境內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了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昌遠古屬西陵部落,據《宜昌府志》記載:夏、商、周三代,夷陵為古荊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縣。「夏商時為古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郡縣,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屬南郡。「漢承秦制」,西漢時夷陵屬荊州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改夷陵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又改臨江郡為宜都郡,領宜都(今宜昌)、秭歸、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縣。
三國時,吳黃武元年(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改置為夷陵縣。東晉分夷陵西境(在長江南岸的黃牛岩至黑岩之間)另置一縣時命名「宜昌」,寓意在於祈福分境置縣宜於國運昌盛,「宜昌」之名便始見於史。
南北朝時宋、齊皆與晉同。梁改宜都郡為宜州,西魏改為拓州,北周改為硤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硤州為夷陵郡,轄夷陵、夷道、長楊、遠安四縣,夷陵縣為郡治,隸屬荊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為硤州,領上述四縣,屬山南東道。天寶初又改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硤州,轄原四縣,仍屬山南東道。
五代時,硤州與荊州、歸州為南平國。北宋復稱硤州,屬荊湖北路,仍轄原夷陵四縣。元豐年間(1078~1085年)改「硤」為「峽」。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原四縣,屬河南行省荊湖北道。明初改峽州路為峽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領宜都、長陽、遠安三縣,治所夷陵,隸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上荊南道。
清順治四年(1647),夷陵州隸屬荊州府。順治五年,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為宜昌府,改彝陵縣為東湖縣並為宜昌府治所,領東湖、興山、巴東、長陽、長樂5縣及歸州、鶴峰2州,隸屬荊宜施道。宜都、枝江、當陽、遠安4縣屬荊州府。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簽訂,宜昌被辟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設立海關,正式對外開放。
中華民國初年廢府、州建制,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2年改東湖縣為宜昌縣,與興山、秭歸、巴東、長陽、五峰、鶴峰縣屬荊南道。當陽、遠安屬襄南道。1922年,宜昌屬荊宜道。
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八縣先後屬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宜昌縣城。枝江縣先後隸屬於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區。1948年8月,中共江漢區委決定正式成立第四專員公署(亦稱襄西專署),1949年1月改為當陽專署。1949年5月20日在當陽成立宜昌專員公署,同月在當陽組建宜昌市黨政領導班子。6月11日,在當陽蘆家灣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員會、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年7月16日,宜昌城區解放。中共宜昌專署機關和宜昌市黨政機關隨即從當陽遷駐宜昌城。1949年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
宜昌新中國成立後,湖北省分設八個行政區。其中有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轄宜昌、宜都、枝江、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九個縣。同時劃出原宜昌縣城區和近郊農村置宜昌市,直屬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轄。1951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為湖北省宜昌專員公署。1954年11月,宜昌市改屬宜昌專署領導。此時,宜昌專署轄9縣1市。此時宜昌專員公署轄8縣1市。1958年12月,撤銷宜昌專員公署,建立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1961年5月,撤銷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設立宜昌專員公署。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8月,撤銷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79年6月,宜昌市復為省轄市。1992年3月,為適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經中央批准,宜昌地區和宜昌市合並,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
『陸』 太康體詩體的介紹
太康體
產生文學時期: 魏晉南北朝文學 指西晉時期一種詩風,或一種詩體。內「太康」(280~289)為西晉武帝司馬炎的年容號。「太康體」之名,始見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嚴說本於梁鍾嶸《詩品》「太康中,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勃爾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鍾嶸此論,是概述西晉初年和中期一個階段的詩風。而嚴羽則明確指太康時期以左思、潘岳等為代表的詩體,即其所謂「分明別是一副語言」。 太康前後是西晉文壇上比較繁榮的時期,眾多的作家都有不少傳世之作。太康詩歌一般以陸機、潘岳為代表。他們的詩歌比較注重藝術形式的追求,講究辭藻華美和對偶工整,「縟旨星稠、繁文綺合」(《宋書·謝靈運傳》)。詩歌的技巧雖更臻精美,但有時過分追求形式,往往失於雕琢,流於拙滯,筆力平弱。總之「采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龍·明詩》),是這一時期詩人的總風格。
『柒』 常州在歷史的各個時期是屬於哪個國家的
4500萬年前,人類祖先脊椎動物「中華曙猿」生活於溧陽上黃一帶,比北非的「人類祖先」早800——1000萬年。
6000餘年前,原始居民聚居於戚墅堰圩墩村一帶。
周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吳王餘祭封季札於延陵,此為常州文字記載第一名稱。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稱毗陵。
三國時吳大帝嘉禾三後(公元234年)實行屯田,轄毗陵、武進(今丹徒)、雲陽(今丹陽)3縣農事。
西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廢屯田典農校尉,改置毗陵郡,轄丹徒、曲阿、武進、延陵、毗陵、暨陽、無錫7縣。自此至清代,常州均為郡、州、路、府所在地。
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因避東海王世子毗名諱,改稱晉陵郡。
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僑置蘭陵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晉陵郡,置常州,轄晉陵、無錫、義興、江陰4縣。
唐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升常州為望,列全國十望之一,轄5縣同上(含武進縣)。
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建吳國,常州屬吳,史稱「三吳重鎮」。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置常州路,轄晉陵、武進2縣和宜興、無錫2州。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改常州路為長春府,轄武進、無錫、宜興、江陰4縣。
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改長春府為常州府,轄縣增靖江,計5縣。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8縣,史稱「八邑名都」。
1912年辛亥革命後廢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屬江蘇省。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後,城鄉分別設常州市和武進縣,隸屬於蘇南行政區常州專區。
1953年,常州市升為省轄市。
1958年,鎮江專區遷來常州,改稱常州專區,轄常州、鎮江2市和武進、金壇、溧陽、丹陽、揚中、句容、宜興、溧水、高淳9縣,隸屬江蘇省。
1983年1月,國務院批准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3月起轄武進、金壇、溧陽3縣。
2002年4月,國務院批准常州市建特大城市,撤縣級武進市,設武進區,郊區更名為新北區;常州市轄金壇、溧陽二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鍾樓、戚墅堰五區。
我才知道圩墩那麼有歷史``````````哎~我還老是去那玩呢
『捌』 太康詩人生活的歷史時期是什麼時候
太康是西晉司馬炎的年號,所謂太康詩風就是指以陸機、潘岳為代表的西晉詩內風,詩歌以繁縟著容稱,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1)語言由樸素古直趨向華麗藻飾,如陸機的《西北望高樓》;
(2)描寫由簡單趨向繁復,如陸機擬古詩《猛虎行》;
(3)句式由散行趨向駢偶。
太康詩風注重擬古和對形勢技巧的追求,因此是個變得辭采華麗。太康詩風的出現對後世有深遠影響,促進了山水詩的發展,對詩歌的對仗、聲律作出了貢獻。
『玖』 什麼是太康體
晉武帝太康時期的詩體。以潘岳、陸機、張載、張協、陸雲等為代表。
其詩講究雕章琢句,追求辭藻,流於輕靡,詩風繁縟華麗,代表著當時詩壇的主流。
『拾』 什麼是太康詩歌
太康體
指西晉時期一種詩風,或一種詩體。「太康」(280
~289)為西晉武帝司馬炎的年號。「太康體」之名,始
見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嚴說本於梁鍾嶸《詩品》
「太康中,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
雲)、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勃爾復興,
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鍾嶸此論,是
概述西晉初年和中期一個階段的詩風。而嚴羽則明確指
太康時期以左思、潘岳等為代表的詩體,即其所謂「分
明別是一副語言」。
太康前後是西晉文壇上比較繁榮的時期,眾多的作
家都有不少傳世之作。太康詩歌一般以陸機、潘岳為代
表。他們的詩歌比較注重藝術形式的追求,講究辭藻華
美和對偶工整,「縟旨星稠、繁文綺合」(《宋書·謝
靈運傳》)。詩歌的技巧雖更臻精美,但有時過分追求
形式,往往失於雕琢,流於拙滯,筆力平弱。總之「采
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
(《文心雕龍·明詩》),是這一時期詩人的總風格。不
過每個作家仍有獨特之處,「潘文淺而凈,陸文深而蕪」
(《世說新語·文學》)。其他如張協以造語新穎,「巧
構形似之言」著稱。左思則在太康詩風中獨樹一幟。其
詩內容充實、語言質朴,氣勢雄渾,「似孟德而加以流
麗,□子建而獨能簡貴」(《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一),
不失漢魏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