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才能學好歷史
祝你在歷史方面取得好的成績!!
一、歷史課堂學習「四習慣」:預習—筆記—思考—溫習
我們常說,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學習更是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於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見勤於思考多麼重要。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當然,這四種習慣對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也都是實用的,只不過對歷史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歷史教師更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歷史教材閱讀「九到位」
歷史學習一定要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學生往往是拋開課本背筆記,丟下教材看資料;即使看書,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這樣是很難學好歷史的。歷史閱讀要全面、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要快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歷史閱讀指導,甚至要用學語文的方法去學歷史。
(1)閱讀課前「說明」,明確學史目的
高一歷史「說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編寫,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習的全面發展,為高一級學校和社會輸送素質好的合格的畢業生。」這段話,讓我們明確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積極的心態,是學習成功的前提。當然,「新課標」對歷史學習目的另有表述。
(2)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本冊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新課程是以專題形式編寫的,閱讀目錄可以對該專題有個立體的了解。
(3)閱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國際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於從宏觀上了解這一章或內容,明確該章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還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由此及彼。」
(4)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1200—1300字,顯然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系。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如「鴉片戰爭」這一節,要思考:英國為什麼要發動鴉片戰爭?林則徐為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問題在課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閱讀小字、注釋,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每課時也有1000字左右,學生學習最易忽視。小字是正文的說明、補充、拓展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卻可豐富歷史知識,開拓視野。有些小字是較高的理論分析,對我們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如《中國近代史》下冊第9頁有關「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形成。一些注釋,除了掃清文字障礙處,還介紹某些學術觀點,也不妨閱讀一下,以啟發思考,拓展思維。更何況,小字、注釋,文字生動,引人入勝,可以激發我們學史的興趣。
(6)閱讀文獻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節材料1—2條材料閱讀,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還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去偽存真,由表及裡」。如洋務運動一節引用曾國藩話:「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認識他辦洋務是為了鎮壓人民起義,至於「勤遠略」,只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閱讀不僅要通過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而且要結合課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閱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古人治史,尚且「左圖右史」,我們學習歷史更要結合地圖。課文本身有地圖,另有單獨的歷史地圖冊,邊讀史書,邊對照地圖。如有些地圖是戰爭形勢圖,體現戰爭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了解戰爭的經過,結果,以便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近些年高考歷史試題加大考查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習歷史最忽視讀圖,所以要格外重視。
(8)閱讀歷史圖畫、表格,提高觀察力,想像力
高中歷史每節里的圖畫4—6幅,課前還有約20幅彩圖,此外還有些表格。這些圖畫有歷史人物畫,遺址圖以及歷史場景等。多讀圖畫可以提高觀察力,想像力,使新學的歷史知識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厚。這些圖畫不少還是藝術精品,可以給我們以美感。
(9)閱讀書後年表,理清歷史線索
課後的大事年表要反復讀,每章節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記。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龐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生最怕記年代,因此要探究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
以上只是要求歷史閱讀要全面,要到位。而歷史閱讀的方法還很多,需要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總結。
三、歷史學習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見解(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總結了歷史學習三步曲。這三步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點到線再到面,循序漸進,循環往復,便於進行高效、系統而有趣味地歷史學習。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三步曲」,取得較好的效果。
「了解」是歷史學習第一步。即了解歷史事實、梳理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等。歷史就是人類社會以往的運動過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時間、地域內進行的一些重大活動。因此,每一個歷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諸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結果等都要瞭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歷史是一門科學,科學要求准確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明確的時空觀。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善於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鴉片戰爭」一節,我們就要了解戰爭的過程:戰爭的起止年代、作戰雙方、戰爭路線和階段、重要的反抗斗爭、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礎是記憶,因此,要提高記憶力,探究記憶方法。
「理解」是歷史學習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弄清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證聯系,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這就要求歷史學習時應精讀、細讀、有重點地閱讀;要善於綜合閱讀,諸如歷史地圖、歷史材料、圖片乃至注釋都應有目的地讀一讀;學習時,要討論,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閱資料,要整理筆記,生生合作,師生交流。如「鴉片戰爭」我們就要思考: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嗎?清政府為什麼會戰敗?為什麼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等等。
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第三步。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要從歷史的成敗得失中總結經驗教訓,從紛繁的歷史現象中獲得深刻的歷史啟迪,要善於在歷史的聯系比較中獲取歷史認識,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評判。「見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雲亦雲。要去感受歷史,從歷史中獲取人生智慧,要學以致用。仍以「鴉片戰爭」為例,我們要從戰爭的成敗得失獲得見解、啟迪:落後就要挨打;政治腐敗必然導致軍事失敗;腐朽落後的封建主義不是新興資本主義的對手;林則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等。
「了解——理解——見解」這三步是聯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對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屬於「了解」這一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一步。而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目的所在,其要求較高,要培養創造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見解」這一步還應延伸到課外。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采訪、歷史辯論等都不會局限在課內。「歷史學習三步曲」 要求歷史學習要由粗讀到細讀,由宏觀把握到微觀掌握,由封閉式孤立學習到開放式合作學習,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到主體性探究式學習等。還要求把歷史學習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綜合化的特點。
四.總結記憶方法,減輕學習負擔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學生歷史學習更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記憶方法。
(1)濃縮法
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如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賠款、開商、割地、關稅」;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大運河記住「永、通、邗、南」。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
(2)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異同,把握特徵增進記憶。如「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其中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動力是相同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群眾基礎、革命前途、革命結果是不同的。通過比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種比較,不僅要前後對照,古今比較,還要中外聯系比較,如「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成敗得失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比較」等。歷史學習一定要形成比較的意識,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
(3)圖示法
圖示法是老師教學板書經常使用的方法。歷史學習使用圖示法可以化繁為簡,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簡潔明了形象生動,記憶變得輕松。
如毛澤東論持久戰可設計如下圖示(略):
(4)製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歷史知識通過製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時間、內容、特點、作用」等幾個方面去掌握。製表法和比較法有所不同。比較法是要求比較異同,找出規律;而製表法只是把相似的歷史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照,以便掌握。
(5)歷史年代速記法:
歷史年代的記憶只要動腦,也是有法可循。或連續記憶,或間隔記憶,或諧音記憶,或數字重疊記憶,或中外對比記憶等等。如1771年可諧音「一起起義」。如「1919年」、「1818年」屬於數字重疊,等。
總之,歷史記憶的方法很多,諸如綱要信號記憶法,討論辯論記憶法,重復朗讀記憶法等等。這就需要同學在學習中認真總結。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提高記憶力不僅可以改善思維能力、豐富想像力,而且還會可以增強自信心。中小學階段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所記憶的知識最為牢固,甚至可以終身不忘,因此同學們應加強記憶,快樂記憶,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
五.歷史復習四步法: 史實—史通—史論—史感
歷史課如何復習,向來是老師學生都感到困惑的問題。單純的強化訓練,未免枯燥;一味的讀書背記,難免單調。我們探索出歷史復習四步法,即「史實→史通→史論→史感」。具體而言,即以章為一個復習單元,以訓練為主線,在老師的引導下,按照四個步驟,循序漸進,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形成系統的歷史時空觀,並讓歷史認識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第一步:「史實」——知識整合
歷史復習的第一步,要梳理該章主要大事,歸納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這就要求學生對基本史實和階段特徵的掌握必須准確、全面,要建構清晰完整的歷史體系。復習時,要快速閱讀,迅速翻檢,准確勾勒歷史線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概括歷史階段特徵。如「國共十年對峙」這一章,可以概括三條線索,即:國共兩黨由對峙對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斷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聯系比較
聯系與比較,觸類旁通,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形成立體思維。這一步要求學生不能拘泥於本章的內容,而要以本章知識為主要出發點,前後聯系,能力遷移。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就跨越兩章內容,涉及兩個階段十件大事。歷史復習的第二步顯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寬歷史視野,善於縱橫聯系,這就要求歷史復習不能支離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師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
第三步:「史論」——史論結合。
運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論,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價,對歷史現象進行探索質疑,科學分析歷史的因果關系,使歷史學習上升到較高理論層面。歷史科《考試說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項10條中,明確提出「史論結合」,這就要求歷史闡釋時要論從史出,立論鮮明,要把基本的理論觀點溶入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評價之中,既不能把理論像標簽樣貼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論加史事搞成拼盤狀。
第四步:「史感」——感受歷史。
學生通過系統的歷史學習和復習,感受歷史,走進歷史,體驗歷史,形成全新的歷史時空觀和歷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體現出史學的功能,從歷史中認識現實,增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歷史的成敗得失,縱橫比較中,產生新的經驗教訓、啟發,以此指導生活,引領人生。
歷史復習四步法是復習時大致的四個步驟,這四步之間是互相關聯的,不要割裂開來,要互相滲透,互相聯系。「史實」是前提,是基礎。主要是掌握記憶的方法,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復習時要求准確全面。「史通」、「史論」是核心,是關鍵,突出體現出歷史系統復習要求,要善於聯系比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於運用歷史思維和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復習時要求深刻系統。「史感」是歷史學習、復習的終極目的,是逐漸形成的過程,突出體現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總之,歷史學習、復習中有意識形成這四個步驟,會提高學習效率,發展學科能力,增加學習歷史的樂趣.
六.開發歷史資源,提高治史能力
歷史學習不可只停留在課堂,也不可拘泥於課本。而要把視野引向家庭、社區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引向圖書館、互聯網、博物館、歷史遺存等豐富的歷史資源。還要充分挖掘鄉土教材的歷史內涵,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總之,要拓展歷史學習的空間,把學校歷史教育與社會歷史生活緊密相聯,實行開放性學習.上海教科院付院長顧泠沅教授曾講到:「聽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記得住,做過的才能會」。歷史學習,要求同學就某一問題,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考查,篩選甄別,撰寫歷史小論文或歷史考察報告。還可以組織歷史辯論會,重大事件紀念演講會,歷史題材的郵品、圖片展等。還可以開展「我的家庭歷史」的調查活動。
B. 怎樣才能學好歷史
讀通史,自己整理時代主線,列個時間軸之類時東西掛牆上,一面放世界大事,另一邊寫同時代的中國史大事(只放你覺得對世界起重要作用的大事,不必事無巨細地都寫下來),讀書過程中不斷補充。比較好的世界史書推薦全球通史,盡管有些錯誤,但難得在視角不是西方中心,作者又有完整的史識。帕爾默的現代世界史在學術上更站得住,但西方中心也比較嚴重。另外極簡歐洲史脈絡清晰,有史識也好讀,可以看看。中國史推薦錢穆的國史大綱,配合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來看。你做的時間軸是否精彩不是關鍵,對比地把中外通史讀完才是關鍵。
拓展資料: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參考資料:歷史-網路
C. 學好歷史要有怎樣的方法
歷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為什麼很少有皇帝能吸取教訓?關於這個問題,小編總結了幾個原因,今天和大家一起看看。首先就是,皇帝地位太高,所謂「金口玉言」,他說的話就是必須要實現的,沒人能和他抗衡,這就導致皇帝的權力缺乏約束。再加上皇帝每天的生活太單調、太無聊了,他們每天就是早早地去上朝、聽大臣們說國家大事。下了朝之後還要批改大臣們的奏摺、和大臣們討論一些軍國政事。那些大臣們一個個能說會道,總是引用一些大道理為了說服皇上認同自己的觀點。
比如秦始皇,他難道不知道酷刑統治下的老百姓會民怨載道?他難道會不知道「焚書坑儒」是會激起民憤的?他當然知道,但是他也知道,他當時滅掉了六個國家,這些人一定對他心存怨恨,說不準什麼時候他們就會造反、起義。為了自己國家的安定,他必須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消滅掉自己的這些仇人。而當時他能做的只能是制定嚴酷的刑罰以及統一人們的思想。就算是會失去一些民心,但是為了更長遠的發展,他也只能這樣了。各位,為什麼很少有皇帝能吸取教訓?原因無非以上幾點。
D. 如何學好歷史
其實也沒什麼難的啊,首先應該弄清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因為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他的原因,也有結果,而這個結果又是下一個事件的原因。對於近現代史,應該抓住一個歷史的主線,那就是歷史階段。從1840年起到1949年。資產階級革命——舊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1949年以後,就是社會主義革命了。每一個階段的特徵,主要事件。
對於古代史弄清朝代更替原因,還有各個朝代的主要信息,這個信息包括,生產力的代表(就是工具啦),主要政治作為(比如,兵役制啊
勞役制啊
還有選官制啊什麼的)傑出帝王的作為。在就是滅亡的原因,這個原因反過來就是下一個朝代可以替代他的原因了。
對於近代世界史,我想,你應該記住歐洲的崛起。分國家來記(記法來西,就全部穿起來)這樣好一點。美國的崛起,原因以及經過。還有啊,亞洲的反殖民運動也要記的。
高中生。學好文科不光要刻苦去背,還要注意總結一些經驗。學文科要注意總結,我建議你,可以有一個專門的筆記本,用穿針引線的方法把各個知識點連起來,那樣就好記了啊。
學歷史時間很重要,這也是一個難點,我也沒辦法啊。就靠你自己慢慢記了。不要急躁,還有一年多的時間,這些都不是問題。
我相信你,
知道我是誰了吧。
乘著現在,我多給你寫點吧。
地理就靠悟性,要有立體圖形在腦海中。對於自然地理,就靠看圖了,學會了看圖再結合基本知識基本上都可以解決的。一定要把考試圖冊熟記。不管出什麼地方的圖,都可以一眼看出他的大體方位,進而看出氣候,地形,人文等信息。人文比較好學,就是些交通啊,地域形態,布局方式等,高考出的不是太多。
高一地理(1——3)章是重點中的重點,有是間多看看,會大有裨益的。
政治沒辦法啦
就是背。反正我們也不懂,老師講的很好,可我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就沒法教你了。就是每一冊的前幾章是要點,記住就OK啦。
好好學數學,文科那幾門拉不了分,主要就在數學和英語。這兩門不好的話,進大學門應該很難,好好學昂。給你加油。come
on
,baby!!!
不要急,慢慢來。還有一年多呢。
E. 怎麼學好歷史
對於學生來說,學復好歷制史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考試,這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根據你是學生的這種情況,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結合一些歷史劇來進行觀看和學習,這樣可能會更加有效果一些。
回答完畢,關注我,一起學習交流。
F. 怎樣學習歷史
歷史是我們的前輩一步步走出來的,當我們回望歷史,學習歷史,其實我們就有了更多的經驗與教訓,當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就更容易獲得成功!可以說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科。so我們要如何學好歷史呢?
G. 如何學習歷史
讀通史,自己整理時代主線,列個時間軸之類時東西掛牆上,一面放世界大事,另一邊寫同時代的中國史大事(只放你覺得對世界起重要作用的大事,不必事無巨細地都寫下來),讀書過程中不斷補充。比較好的世界史書推薦全球通史,盡管有些錯誤,但難得在視角不是西方中心,作者又有完整的史識。帕爾默的現代世界史在學術上更站得住,但西方中心也比較嚴重。另外極簡歐洲史脈絡清晰,有史識也好讀,可以看看。中國史推薦錢穆的國史大綱,配合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來看。你做的時間軸是否精彩不是關鍵,對比地把中外通史讀完才是關鍵。
拓展資料: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參考資料:歷史-網路
H. 該如何學好歷史
學習歷史這來種文科類科目關源鍵在於知識體系的系統,我教你系統的方法吧,不要只局限與一版教材。
拿到書你首先翻看目錄,首先你得把每個單元的題目記住,這些單元題目相當於樹干。每單元下又有具體的課時,這些課時是根據這單元題目分下來的,相當於樹枝。每課裡面有細致的小標題和知識就相當於樹葉。你要一層一層的往下看。這樣記憶很系統,不容易忘,考試時你也可以根據這個定位答題。別的我不敢說,文科類科目例如歷史,地理,政治100分最起碼拿到75—85,如果你能真正理解融會貫通,拿到85到95沒問題。我高中時學的是文科,文科學習我比較有經驗,你如果用到初中課程上那你考試太輕鬆了。
I. 怎樣能更好的學習歷史
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怎樣學好歷史 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本站轉摘 點擊數:381 更新時間:2005-7-2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背,成績照樣不差,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想要把歷史學好,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想要把歷史學好,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呢,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 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 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要訣就是背,錯了。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其實這也很簡單。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J. 如何學好歷史
講講復我自己學歷史的方法吧
首先制你要熟悉課本,多看書,每天都花時間過教材,不要求每次時間多長,關鍵在於堅持,留下對課本知識的印象
把握好時間,空間,史實和史論四要素,牢記住史由證來,論從史出,背書時掌握方法,記要點,不要大段背誦,那樣效率很低,但是基本史實還是要記住,在此基礎上適當做題
歷史不需要題海戰術,做題要精,
選擇題把握一點,除基本史實和論點要正確,你的所選項不能被其他項解釋或包涵,因為歷史是選最佳答案,平時做題時每一個選項都要看,除了知道該選哪一項外還要弄清楚為什麼其他項不能選,不要老依賴排除法。當然,考試時是怎麼快怎麼來,如果排除法很快,那麼就用排除法
材料題先看題,再帶著問題看材料,很多時候答案就在材料里,不過也不能一味抄材料,不排除要你駁斥材料內容的反向材料題
問答題最難,這要求你有較扎實的歷史知識,一般是想出一點寫一點,答案分段寫,標上標號,因為批卷老師是按點給分,這樣不容易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