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的老八老九死得有多慘
自古權力斗爭,一向是翻雲覆雨,波詭雲譎,父子相殘,兄弟相爭,歷史上是屢見不鮮。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但有換位之患,搞不好還有性命之憂。
話說雍正即位後,原為「八王黨」的人可就倒霉了。最開始,雍正欲擒故縱,他先封八阿哥允禩為廉親王,成為四大總理事務大臣之一,看似要委以重任的樣子。但沒多久,雍正就開始到處找茬,欲置昔日的老對手於死地。
雍正元年九月,雍正去遵化東陵將康熙和四位皇後的神牌升附太廟時,其指責允禩負責監造的列祖神牌「漆流金駁」、「皇上乘輿法物,以斷釘薄板為之;更衣幄次,以污油惡漆塗之」。
最後,雍正宣布責罰允禩與工部侍郎、郎中等人跪太廟前一晝夜。
在那個夜色如水的晚上,允禩跪在太廟前,腿都已經麻木了。當時他的心裡,又是何等的滋味呢?或許他的心也在流血罷。王權,就是那可以讓人生、也可以讓人死的東西啊。
不僅如此,雍正還動不動就當眾指責允禩,給他難堪。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斥責允禩「凡事欲激朕怒以治其罪,加朕以不令之名。」
雍正三年(1724年)二月,又說允禩「懷挾私心,遇事播弄,希動搖眾志,攪擾朕之心思,阻撓朕之政事。」
雍正還無端指責說:「先帝的梓宮運往山陵,常例是用夫役二萬名。而胤禩說要減省一半,又說上駟院養的馬太多,要加以裁減。他為什麼要這么做?不就是為暗諷先帝糜費,標榜自己節約嗎?
此外,他又以破紙寫奏章,祭祀時也用破損桌案奉祝版。允禩並不是才力不及或者智慮不到的人,而是要存心這樣做,真不明白他到底想干什麼?」
雍正三年(1724)三月,雍正召集群臣討論總結四位總理事務王大臣的功過時,允禩被評為「無功有罪」,不但白忙乎一場,反而惹禍上身,終究逃不過一個死字。
現在看來,雍正在這期間對允禩的指責頗有不公之處。其實說白了,允禩在負責工部事宜時,其目的不過是想節省支出、講求實效,這本是出於公心,但卻被雍正罵為「存心陰險」,「不忠不敬」,實在是「動輒得罪」、無可奈何之事。
最先倒霉的是老九允禟,其被遠遠的發配到青海,後又被抓回監禁在保定。這時,他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監禁期間,允禟的日用飲食不搞特殊化,全部和普通犯人一樣對待,再也不是那個養尊處優的「九王爺」了。
過慣了好日子的允禟哪裡吃得了這苦?他被關押在保定時又正是酷暑季節,可憐的允禟很快便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據說,胡什里把允禟押到保定時,直隸總督李紱接到人犯後便說:「等塞思黑(即老九)一到,我即便宜行事。」
後來,李紱「便宜行事」的結果便是將允禟囚禁在這個暗無天日、手足難伸的小屋之內,「鐵索在身,手足拘攣」,「屋小牆高,暑氣酷烈」。
有幾次,允禟中暑暈死過去,李紱便命用冷水澆醒。
雍正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允禟因為腹瀉虛脫(可能是痢疾),幾次不省人事,當時也沒有醫生來給他看治。在八月底的酷暑中,在這悶熱難當的黑屋子裡,可憐的允禟就這樣凄凄慘慘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時年四十三歲。
允禟病危之時,李紱曾向雍正奏報,後者說:「朕不料其即如此,蓋罪惡多端,難逃冥誅之所致。如有至塞思黑靈前門首哭泣嘆息者,即便拿問,審究其來歷,密以奏聞。」
允禟死後,李紱上奏說:「今已逾七日,不但無有哭泣嘆息之人,亦絕無一人至塞思黑門前。」允禟身後如此凄涼,恐怕也是和雍正的「即便拿問」之令有關罷。
允禟死後,欽差大臣法海將允禟的妻子和家屬從西寧帶到保定,雍正跟李紱說:「此事你莫管,任法海為之。」雍正的話不知何意,可能是嫌李紱的手段過於毒辣也很難說。
就連押送允禟的人也被連累,都統楚宗和侍衛胡什里等將允禟從西寧押送到保定後,雍正以楚宗、胡什禮先未請旨,卻擅用三條鎖鏈將允禟鎖拿,然後又故意將鎖寬松,任其脫卸,明顯是有意欺罔;
另外,有人向允禟投書及允禟與穆經遠來往等事均未奏聞等,最後將楚宗和胡什里發往阿爾泰等處軍前效力。看來,押解王爺這種事情,也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使。
允禟到底怎麼死的,恐怕又是一樁無頭公案。後來民間有謠言說雍正指使李紱害死允禟,雍正得知後,召集群臣當面斥責李紱說:「姦邪黨羽及庸愚無知之人,以為朕授意於李紱而戕害塞思黑。
今李紱在此,試問朕曾有示意之處否乎?在塞思黑之罪,原無可赦之理,……而李紱並不將塞思黑自伏冥誅之處,明白於眾,以致啟匪黨之疑議,則李紱能辭其過乎?」
本來當時李紱已經奏稱並無「便宜行事」一語,但民間依舊議論紛紛,雍正也只好把這事推到李紱頭上了。
當時刑部還一本正經地對李紱進行審訊,但最後雍正還是將之從寬了結。最後,李紱在乾隆時以內閣學士身份退休,這說明他在允禟問題上並不負主要責任。
當年九月初,允禩也在監所中患病,似乎是嘔吐之症。九月初五後,便飲食不進,生命垂危。雍正在得知允禟死後,又聽說允禩快不行了,似乎也心有不忍。
其後,雍正召集了群臣討論,想從寬曲宥允禩,並令人「用心調養」。可惜的是,允禩大勢已去,沒過幾天便也跟隨允禟魂歸西天了。
老八允禩和老九允禟這對難兄難弟,平時關系就很鐵,連死法都很像,一個上吐,一個下泄,就連死亡時間也相距不過十天。當然,還有一點未必是巧合,那就是兩人的監禁環境想必也都是極為惡劣的。
天潢貴胄,壽年不永,雍正說自己在裡面一點責任也沒有,恐怕是說不過去的。
對此,清史專家孟森在《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里說:「屠弟一款,尤為世宗(雍正)所自稱不辯亦不受者。夫不辯是否即受,論者可自得之。」有何可辯?是是非非,觀者自有結論。
是的,雍正並沒有親自命令將允禩和允禟處死,是他們自己病死的,正如雍正所說,「自伏冥誅」!允禩和允禟不過是命不好罷了,誰讓你生在帝王之家,又屈居人下?
年輕時的雍正,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名字叫《七夕》:
「萬里碧空凈,仙橋鵲駕成。
天孫猶有約,人世那無情?
弦月穿針節,花陰滴漏聲。
夜涼徒倚處,河漢正盈盈。」
可惜的是,人間雖有情,權力卻無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平心而論,雍正和允禩都是有抱負、有能力的人才,他們誰做皇帝都是夠格的。
但是,皇位只有一個,康熙在時,允禩不能和父皇去爭;康熙死了,又怎能和皇兄去爭呢?所謂動輒得咎,慨難身免。
允禩這輩子,可謂是「一生是才無處用,只恨生在帝王家」。他的德才兼備,群臣愛戴,諸多阿哥愛護,反成了不可饒恕的罪過。
而這,也是一種歷史和命運的反諷罷~
Ⅱ 歷史上石勒的墳墓在哪裡也在邯鄲嗎如果不在又在哪裡
石勒的墓 在邢台某地,還有秘密祭祀地!為了保護文物,不說太多!
Ⅲ 歷史上的海昏侯,後來是怎麼才發現他墓葬所在的位置呢
據說,在海昏侯墓葬出土文物之中,發現了一個形似制酒用品的青銅“蒸餾器”,而它的出現將有可能使我國“蒸餾酒”的歷史提早千年;而在剝離出來的多枚“竹簡”上,真正釋讀之後,就會清晰地看到失傳一千八百多年的《齊論》,而它對整個學術界來說,都將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發現。
Ⅳ 歷史上的老八,老九死得有多慘
您好。
胡什里把允禟抄押到保定時,直襲隸總督李紱接到人犯後便說:「等塞思黑(即老九)一到,我即便宜行事。」
後來,李紱「便宜行事」的結果便是將允禟囚禁在這個暗無天日、手足難伸的小屋之內,「鐵索在身,手足拘攣」,「屋小牆高,暑氣酷烈」。
Ⅳ 歷史上氣死金兀術的宋朝大將,死後葬在了什麼地方
提到宋朝大將,也許讀者們第一想到的就是岳飛,這就忽略了他的「同事」。在岳飛手下還有五員抗金大將,也都是民族英雄,其中經常被人提及的就是氣死金兀術的那位,而他的故事,也經常成為人人樂道的經典橋段,但是關於他的三個迷,卻至今無解。到底是哪三個未解之謎呢?
南宋那段歷史已經過去八百多年了,每當想起那些民族英雄,我的敬佩之情還是會油然而生,而出身草根的牛皋將軍,更是值得敬佩,他不僅是一位接地氣的英雄,而且音容笑貌距離我們特別的近,就好像親切的鄰家大叔一樣!……
Ⅵ 歷史上老八有沒有逼宮
沒有,八王逼宮是二月河小說《雍正皇帝》中虛構的情節。
Ⅶ 歷史上唐僧的遺體埋在了哪裡
唐僧的遺體埋在了護國興教寺,護國興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這里以前有西漢大將樊噲的食邑因而得名樊川,唐三藏圓寂之後,開始是安葬在白鹿原的,因為白鹿原上的墓地在大明宮即可望見,引起了唐高宗的思念傷感,所以搬遷到此地。
塔的後面就是三藏院,裡面部分的唐三藏的法像,因為唐三藏圓寂之後被追封為大便覺,所以三藏院也叫大便覺堂,這里還有一件有趣的事:1985年村民在此地挖出一個石槽,拿回家當做水槽使用,這個石槽被村民當做水槽,用了10多年,後來才發現這個石槽上竟然刻著稀世珍寶搗練圖,圖中刻畫都是唐代的搗練場景,在唐代人們把絲綢放在搗衣石上,手裡拿中間細兩頭粗的木棒,不停的敲擊在搗衣石上,目的就是為了把絲綢變得更柔軟更光滑。李白曾有詩寫道: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說的就是此場景。
Ⅷ 埋葬著中國歷史上唯一草根皇帝的陵寢在什麼地方了
2020年,因為一場疫情的爆發,因為一場疫情的蔓延,導致了整個國家的旅遊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在家都已憋了小半年,躁動的心早已無法阻擋前進的腳步,周末去哪玩?假期去哪浪?這都成為了大家生活中最重要的計劃之一。
在明孝陵裡面,還有禁約碑、大金門、御橋、石像路、神功聖德碑碑亭等眾多景點等你來探尋,就是這樣一個景點,也是在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來遊玩,不知道你對這個景點吸引你的地方是哪裡呢?可以在下方留言討論一下~
sp:
地址:南京市玄武區石像路;
景區級別:國家5A級旅遊景區,門票:70元。
交通:南京市內乘坐3路、20路、202路或者乘坐南京地鐵2號線到下馬坊站。
Ⅸ 歷史上一共有多少位皇帝他們的墓都分別葬在哪
皇帝的陵墓都是當時集中幾十萬人耗時多年修築。堅固無比,歷史除了公開用軍隊暴力開啟。你幾個盜墓賊想弄開啊
Ⅹ 歷史上帝王的墳墓都在哪裡
一定要採納啊!!!!!!!!!!!!!
一,秦始皇陵
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佔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關於其它皇陵資料很不好找的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盤古氏 上古時期 盤古 南海 純系傳說,具體情況無考
伏羲氏 原始社會 太昊陵 河南淮陽 湖北襄陽等 傳說之陵
女媧氏 原始社會 女媧陵 山東濟寧 山西趙城等地 傳說之陵
炎帝神農氏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32世紀) 炎帝陵 湖南酃縣 傳說之陵
黃帝有熊氏或軒轅氏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26世紀) 黃帝陵 陝西黃陵縣,山東 甘肅 河南 河北等地 傳說中黃帝陵很多,一般以陝西黃帝陵為准
少昊金天氏 原始社會 少昊陵 山東曲阜 傳說之陵
顓頊高陽氏 原始社會 顓頊陵 河北高陽 傳說之陵
帝嚳高辛氏 原始社會 帝嚳陵 河南滑縣 陝西 陽等地 傳說之陵
帝堯陶唐氏 原始社會 堯陵 山西臨汾,山東東平等地 傳說之陵
帝舜有虞氏 原始社會 舜陵 湖南寧遠縣 傳說之陵
大禹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22世紀) 禹陵 浙江紹興 傳說之陵
夏代王陵
夏代自後啟殺益自立,天下為私,進入了奴隸社會。大約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初至公元前十七世紀,共傳了十六帝。僅有個別帝陵有一些傳說的記載,大都不可考。由於夏代的歷史情況目前尚未得到考古發掘的證實,僅將各帝名稱列表於手,以供參考。
帝號及
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後啟 (約前2095--前2086年) 無考
太康 (約前2085--前2057年) 太康陵 河南太康縣 傳說之陵
仲康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相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少康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杼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槐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芒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泄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不降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扃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廑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孔甲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孔皋 奴隸社會 孔皋陵 河南洛寧縣 傳說之陵
後發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履癸(桀)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商代王陵
公元前十七世紀初,商湯(成湯)推翻了夏末暴君桀,建立了商朝,約自公元前一七一一年至公元前一0六六年,共歷時約六四五年,傳位三十帝,殷代情況已有了文字可考的歷史,也得到了考古發掘的證實。其後期帝王陵墓已在河南安陽殷墟等地有所發現
注:商代的貼不上~後期王陵基本在河南安陽
西周王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周文王姬昌 五十七年 文王墓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武王發 七年 武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成王誦 三十七年 成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康王釗 二十六年 康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昭王瑕 十九年 昭王陵 河南登封 待考
周穆王滿 四十一年 穆王陵 陝西西安 待考
周恭王翳扈 十九年 恭王陵 陝西咸陽 待考
周懿王 二十四年 懿王陵
周孝王辟方 十三年 孝王陵
周夷王燮 二十九年 夷王陵
周厲王胡 三十七年 厲王陵
周宣王靜 前827--前782年
周幽王宮涅 前781--前771年 幽王陵 河南洛陽
東周王陵(春秋)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周平王姬宜臼 前770--前720年 河南洛陽
周桓王林 前719--前697年 河南洛陽
周莊王佗 前696--前682年 河南洛陽
周厘王胡齊 前681--前677年 河南洛陽
周惠王閬 前676--前652年 河南洛陽
周襄王鄭 前651--前619年 河南洛陽
周頃王壬臣 前618--前613年 河南洛陽
周匡王班 前612--前607年 河南洛陽
周定王瑜 前606--前586年 河南洛陽
周簡王夷 前585--前572年 河南洛陽
周靈王泄心 前571--前545年 河南洛陽
周景王貴 前544--前520年 河南洛陽 王後穆氏
周悼王猛 前520
周敬王 前519--前476年 河南洛陽
東周王陵(戰國)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周元王姬仁 前475--前469年 河南洛陽
周貞定王介 前468--前441年 河南洛陽
周哀王去疾 前441 河南洛陽
周思王叔 前441 河南洛陽
周考王嵬 前440--前426年 河南洛陽
周威烈王午 前425--前402年 河南洛陽
周安王驕 前401--前376年 河南洛陽
周烈王喜 前375--前369年 河南洛陽
周顯王扁 前368--前321年 河南洛陽
周慎靚王定 前320--前315年 河南洛陽
周赧王延 前314--前256年 陝西鳳翔
秦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陝西臨潼 發現兵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陝西臨潼北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西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高祖劉邦 前206--前195年 長陵 陝西咸陽市窯店
漢惠帝劉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陽市韓家灣 惠孝張皇後
漢高後呂雉 前187--前180 呂後陵 咸陽長陵東
漢文帝劉恆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東郊 孝文竇皇後
漢景帝劉啟 前156--前141年 陽陵 咸陽市張家灣 孝景王皇後
漢武帝劉徹 前140--前87年 茂陵 興平縣南位 李夫人
漢昭帝劉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陽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後
漢宣帝劉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長安縣東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後
漢元帝劉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陽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後
漢成帝劉驁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漢哀帝劉欣 前6--前1年 義陵 咸陽市周陵東
漢平帝劉 公元1--5年 康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孺子嬰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陽王劉玄 23--25年
東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光武帝劉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陰皇後
明帝劉庄 58--75年 顯節陵 河南洛陽 馬皇後
章帝劉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洛陽 竇皇後
和帝劉肇 89--105年 慎(順)陵 河南洛陽 熹皇後
殤帝劉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陽
安帝劉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陽 閻皇後
順帝劉保 126--144年 憲陵 河南洛陽 梁皇後
沖帝劉炳 145年 懷陵 河南洛陽
質帝劉纘 146年 靜陵 河南洛陽
桓帝劉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陽 鄭皇後
靈帝劉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陽 何皇後 王皇後
少帝劉辯 189年
獻帝劉協 190--220年 禪陵 河南修武 曹皇
三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蜀昭烈帝劉備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後甘氏 穆皇後吳氏
蜀後主劉禪 223--264年 河南洛陽
魏太武帝曹操 後追封 高陵 河北臨漳 武宣卞皇後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陽陵 河南洛陽 文德郭皇後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後
高貴鄉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陽
魏元帝曹奐 261--265年
吳武烈帝孫堅 後追封 吳陵 江蘇丹陽 吳夫人
吳大帝孫權 222--252年 蔣 陵 江蘇南京 步皇後 潘夫人
吳會稽王孫亮 253--258年
吳景帝孫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當塗 朱夫人
吳末帝孫皓 265--280年 河南洛陽 滕夫人
西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高祖(晉世祖追崇) 宣帝 司馬懿 河南洛陽
晉世宗(晉世祖追崇) 景帝 司馬師 河南洛陽
晉太祖(晉世祖追崇) 文帝 司馬昭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265--290年 峻陽陵 河南洛陽 武元楊皇後
晉惠帝司馬衷 291--306年 太陽陵 河南洛陽
晉懷帝司馬熾 307--313年 河南洛陽
晉愍帝司馬鄴 314--316年 河南洛陽
東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元帝司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蘇南京 元敬虞皇後
晉明帝司馬紹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蘇南京 明穆庾皇後
晉成帝司馬衍 327--342年 興平陵 江蘇南京 成恭杜皇後
晉康帝司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蘇南京 康獻褚皇後
晉穆帝司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蘇南京 穆章何皇後
晉哀帝司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蘇南京 哀靖王皇後
晉廢帝司馬奕 366--371年 吳陵 江蘇吳縣 孝庾皇後
晉簡文帝司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蘇南京 簡文順王皇後
晉孝武帝司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蘇南京 孝武定王皇後
晉安帝司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蘇南京
晉恭帝司馬德文 419--420年 沖平陵 江蘇南京 恭思褚皇後
隋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況
隋文獻帝楊堅 581--604年 太陵 陝西武功 文皇後獨孤氏
隋煬帝楊廣 605--618年 煬帝陵 江蘇揚州
唐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唐太祖李虎 後追封 永康陵 三原縣陵前
唐世祖李昺 後追封 興寧陵 咸陽市窯店東
唐高祖李淵 618--626年 獻陵 三原縣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禮泉縣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縣梁山
武則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縣梁山 夫婦合葬
唐中宗李顯 684(710)--712年 定陵 興平縣龍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撟陵 蒲城縣豐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縣金粟山
唐肅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禮泉縣武將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縣檀山
唐德宗李適 780--805年 崇陵 涇陽縣嵯峨山
唐順宗李誦 805年 豐陵 富平縣金瓮山
唐憲宗李純 806--820年 景陵 蒲城縣金熾山
唐穆宗李恆 821--824年 光陵 蒲城縣堯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縣陵前柴家窯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縣徐木桃溝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貞陵 涇陽縣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簡陵 富平縣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縣雞子堆
唐昭宗李曄 889--904年 溫陵 河南洛陽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東荷澤
讓皇帝李憲 惠陵 蒲城縣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後楊氏(武則天之母) 順陵 咸陽市底張韓家村
五代十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後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陽 元貞皇後張氏
後梁末帝朱友貞 913--923年 河南洛陽 次妃郭氏
後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洛陽
後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陽
後唐末帝李從珂 935--936年 河南洛陽
後晉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顯陵 河南洛陽
後晉出帝石重貴 943--946年
後漢高祖劉知遠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後漢隱帝劉承佑 949--950年 穎陵 河南開封
後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開封
後周世宗柴榮 955--959年 慶陵 河南鄭州
後周恭帝柴宗訓 960--961年 順陵 河南鄭州
吳楊渥 907--908年 紹陵
吳楊隆演 909--919年 肅陵
吳楊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順德皇後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後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陽 太後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後宋氏
南唐李 943--960年 順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後鍾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陽
南漢劉隱 907--911年 德陵
南漢劉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漢劉玢 942年
南漢劉晟 943--957年 昭陵
北宋帝陵:河南鞏義
北宋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鞏義。北宋帝王陵墓,從宋太祖趙匡胤父親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趙煦的永泰陵止,共計8陵,分布在鞏義市(洛陽附近)洛河南岸的台地上的西村、芝田、市區、回郭鎮4個鎮區,陵區以芝田鎮為中心,在相距不過十公里的范圍內。
(二)南宋帝陵:浙江紹興
南宋共有九個皇帝,除後三帝立於危難之中,倉皇間無法在此地建陵安葬外,有六個葬在紹興,他們是高宗(趙構)永思陵、孝宗(趙眘)永阜陵、光宗(趙敦)永崇陵、寧宗(趙擴)永茂陵、理宗(趙昀)永穆陵、度宗(趙禥)永紹陵。稱「宋六陵
明陵分布:
1 祖陵: 朱百六 德祖 玄皇帝 太祖高祖 不祥 胡氏 江蘇省盱眙縣管鎮鄉
朱四九 懿祖 恆皇帝 太祖曾祖 不祥 侯氏
朱初一 熙祖 裕皇帝 太祖祖父 不祥 王氏
2 皇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親 64 陳氏 安徽省鳳陽縣西南
3 孝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1368-1398 71 馬氏 南京鍾山南麓
4 長陵: 朱棣 永樂 成祖 文皇帝 1402-1424 太祖長子 65 徐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下
5 獻陵: 朱高熾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1424-1425 成祖長子 48 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黃山寺一嶺下
6 景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1425-1435 仁宗長子 37 孫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黑山下
7 裕陵: 朱祁鎮 正統 英宗 睿皇帝 1435-1449 宣宗長子 38 錢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石門山下
天順 1457-1464 周氏
8 景陵: 朱祁鈺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1449-1457 宣宗次子 30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陵: 朱見深 成化 憲宗 純皇帝 1464-1487 英宗長子 41 王氏、紀氏、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聚寶山下
10 泰陵: 朱佑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1487-1505 憲宗三子 36 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筆架山下
11 顯陵: 朱佑元 睿宗 獻皇帝 世宗父親 43 蔣氏 湖北鍾祥縣松林山(又名純德山)下
12 康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1505-1521 孝宗長子 31 夏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蓮花山下
13 永陵: 朱厚囪 嘉靖 世宗 肅皇帝 1521-1566 憲宗孫 60 陳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陽翠嶺下
14 昭陵: 朱載垢 隆慶 穆宗 庄皇帝 1566-1572 世宗三字 36 李氏、陳氏、李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大峪山下
15 定陵: 朱鈞翊 萬曆 神宗 顯皇帝 1572-1620 穆宗三子 58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大峪山下
16 慶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貞皇帝 1620 神宗長子 39 郭氏、王氏、劉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黃山寺二嶺下
17 德陵: 朱由校 天啟 熹宗 折皇帝 1620-1627 光宗長子 23 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潭峪嶺下
18 思陵: 朱由檢 宗禎 庄烈皇帝 1627-1644 光宗五子 35 皇後周氏、皇貴妃田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鹿山下
清陵分布:
努爾哈赤在沈陽的東陵 至沈陽舊城東五公里處原來是公園(清福陵)
皇太極在沈陽的北陵 皇姑區泰山路原來也是公園(清昭陵)
順治的陵墓 孝陵在在今河北遵化昌瑞山的主峰下(清孝陵)
康熙的陵墓 清孝陵東側1公里處(清景陵)
雍正的陵墓 泰陵距易縣15公里的溫州市永寧山下(清泰陵)
乾隆的陵墓 以順治的孝陵為軸心,孝陵以西就是乾隆的裕陵(清裕陵)
嘉慶的陵墓 位於泰陵以西2里(清昌陵)
道光的陵墓 位於昌陵西南15公里處的龍泉峪(清慕陵)
咸豐的陵墓 位於裕陵之西 (清定陵)
同治的陵墓 在景陵的東南(清惠陵)
光緒的陵墓 泰陵東5公里 (清崇陵)
宣統就是溥儀 沒陵墓骨灰在北京八寶山
備注:
夏:大多不可考,主要在河南省境內。
商:除成湯葬於山西萬榮縣境內(後於元朝沉入黃河底)以外都集中在河南安陽附近。
西周:大多在今陝西長安戶縣附近 ,自咸陽至西安周圍。
東周:除周赧王外都在今洛陽附近。
秦:陝西臨潼附近。
西漢:陝西咸陽西漢王陵群。
東漢:除獻帝葬於河南修武外,其餘集中在河南洛陽東漢王陵群。
三國:蜀昭烈帝劉備 —— 四川成都 蜀後主劉禪——河南洛陽
魏太武帝曹操——河北臨漳 魏文帝曹丕——河南洛陽
魏明帝曹睿——河南孟津 高貴鄉公曹髦——河南洛陽
吳武烈帝孫堅——江蘇丹陽 吳大帝孫權——江蘇南京
吳景帝孫休——安徽當塗 吳末帝孫皓——河南洛陽
西晉:河南洛陽
東晉:江蘇南京
五胡十六國王陵多不可考
南朝多葬於江蘇丹陽,北朝多葬於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陽
隋:隋文獻帝楊堅——陝西武功 隋煬帝楊廣——江蘇揚州
唐:分葬於陝西境內。
五代:河南開封洛陽附近
十國:多不可考,在當時各國首都附近。
北宋:河南鞏義(洛陽附近)七帝八陵,南宋:浙江紹興 七陵
遼:因其習俗多不可考。散居在內蒙巴林左旗內。
金:北京房山,後為河南登封
元:因其習俗多不可考。
明:太祖為江蘇南京,世祖後為北京市昌平共13陵
清:太祖太宗葬於遼寧沈陽附近,福臨後葬於於河北遵化及河北易縣清東西陵
帝王陵集中分布在
1河洛地區(包括洛陽 鞏義 登封 鄭州 開封等地)
2關中地區(包括西安 咸陽 等地)
3江南地區(包括南京 丹陽 紹興等地)
4燕山地區(包括北京 遵化 易縣等地)
5河東地區(包括安陽 臨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