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李鴻章的功過得失
對於李鴻章這個人我們的評價分為兩極,有的人認為他在晚清對整個國內家做出了非常大容的貢獻,但是也有的人認為他是一個賣國賊,在晚清政府即將衰敗之際還同外國列強簽署了如此多的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不利的條約。更加地使中國走向了,破敗不堪局面。關於李鴻章的過失基本上是圍繞著他簽訂《馬關條約》,出賣國家主權的問題上展開的,因此李鴻章也就成了一個漢奸,清朝的走狗。其實這種評價是不公平的。首先,簽訂《馬關條約》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應該說是慈禧的意思,李鴻章不過是一個傳達命令的人,因此不能把這個罪名加到他的身上。
其實李鴻章也是一個有作為的大臣的,首先他不是滿洲血統,能作為一個漢人在清朝當上如此大的官是很不容易的;再者在洋務運動中,李鴻章也是一個積極的領導者,創建了很多現代的武裝力量,雖然沒有起到救國救民的作用,但也對中國的現代化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梁啟超先生對李鴻章的評價: 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
Ⅱ 歷史如何評價李鴻章這個人物
張謇評論某人復時說:「以四制朝之元老,籌三省之海防,統勝兵精卒五十營,設機廠、學堂六七處,歷時二十年之久,用財數千萬之多……曾無一端立於可戰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張謇評論的是李鴻章。
(2019·隨州)李鴻章晚年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洋務運動治標不得力,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中國現代的區域研究》中記載:「1880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委派候補知縣戴華藻集股兩萬兩白銀,開辦中興礦局,均為商股。」由此可以判斷中興礦局的經營方式是官督商辦。
Ⅲ 李鴻章的功過與評價。要客觀的
1、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2、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3、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
4、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
5、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
6、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3)歷史如何評價李鴻章功過50字擴展閱讀
文化成就
書法造詣
人們在評述李鴻章功過是非的同時,逐步注意到了他的書法藝術,通過其存世的大量墨跡,我們看到了他書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養頗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詣甚深的晚清書法家。
李鴻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諧於一體,美若一粒粒生動活潑的珍珠在跳躍,行行有度,疏而不亂。覽之讓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不失為一篇書法高品佳作,顯示出李鴻章的書法造詣之深。
藏書成就
李鴻章從政之餘,喜歡收藏圖書。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園,有「望雲
草堂」藏書處。咸豐十年(1860)在上海鎮壓小刀會起義時,經常光顧著名藏書家郁松年的藏書樓「宜稼堂」,郁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給他。去世後,其藏書歸於李經邁繼承,其珍貴版本於抗日戰爭中經「漢文淵」書肆主人出售不少。其餘藏書在1940年由其孫李國超捐獻給震旦大學圖書館,計18000冊。
Ⅳ 客觀評判李鴻章的是非功過
說起清朝,我們會想到康乾盛世、天朝上國等溢美之辭,但同時我們也不會忘掉鴉片戰爭、割地賠款的屈辱歷史。步入 19 世紀的大清王朝,逐漸散去了歷史賦予他的榮耀與光輝,華夏大地前所未有的危機悄然降臨,驚醒了還在昏昏沉沉中做著千秋大夢的滿清貴族。
接踵而來的戰爭、賠款、割地、條約等將清政府打的措手不及,一次又一次妥協,一次又一次求和,彷彿已成為了家常便飯。奴顏婢膝、國之不國,實在是令小編感到非常痛心。在這樣的環境下,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國家的交涉需要一個有力的代表,而舉國上下能用之人卻寥寥無幾,但能用之人又有誰願意冒著背負賣國賊的罵名去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呢?就在這樣微妙的時刻,一個孱弱的聲音出現在朝堂上,它來自於一個已年近花甲的老臣,這位就是小編今日要為大家介紹的晚清名臣——李鴻章,在他身上還背負著歷史為他設定的另一個稱呼——賣國賊。可是小編從來不認為評價一個人物僅從歷史結果就能決定,更要從國家所賦予他的底氣和過程中他所付出的努力來全面看待。
李鴻章自告奮勇前去談判,不僅是因為他想要建立功勛,實現心中大志,更是因為,他不願在無人前去的忐忑中度過,更不願使民族陷入危亡之鏡。因此,他明知此去必落惡名卻依然不顧哥哥勸阻孤身前往。當時朝中位高於他的人甚多,若不是他自告奮勇,這樣的事也不會落到他頭上。小編覺得,也許歷史誤會了他,讓他承受了太多本不應屬於他的罵名。
李鴻章一生致力於維護清政府的統治,他前期的苦讀詩書、建立功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壯志,報效清政府;他中期的鎮壓太平天國、進行洋務運動,是為了平息動亂,鞏固清政府政權;他後期的簽訂條約、身受重傷,是為了保全清政府的顏面。他不是一個好的改革家,因為他太過保守;他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因為他始終謀求的是清政府的利益,而不是全民族的利益;但他是一位好的外交家,他一生外交幾十次,曾為中國謀求過很多權益;他也是一位優秀的臣子,他在用自己的生命效忠清王朝。所以小編認為他是一位頗有爭議的人,可是歷史不應只無限地放大他做錯的事,而忽略其功績不計,只以一個「賣國賊」得稱呼就倉皇概括了他的一生。
他確實簽過許多不平等條約,但如果不是他,也會是別人,清政府已經輸了,懦弱自滿的它不得不承擔歷史對它的懲罰和別人對它的羞辱。整個華夏的子民無人可以接受這樣的結局,固步自封的清皇室也不願失去它希望的體面,所以舉國的重擔就壓在了李鴻章的身上。難道李鴻章拒不簽字,列強就能因欣賞他的民族氣節而放清朝一馬么?難道一拖再拖就能改變清朝戰敗受人奴役的事實么?據說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的是三億兩白銀,後來是因為李鴻章日本遇刺而降到了兩億兩,不管他願意與否,這難道不是他幾乎用性命換來的妥協么?所以小編認為,不能僅以賣國賊來評定李鴻章的一生,後世應當全面看待這位晚清名臣的是非功過。
Ⅳ 評價一下李鴻章的功過得失
李鴻章之功:
1。組建淮軍
太平天國成立後,一路如尖刀利刃,乘風紙破,勢如猛虎。清軍一路敗退,到後來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後,清政府在整個長江下游地區已失去最後一支經制軍主力。這個時候的江南士紳,已如抱團老鼠,危在旦夕。李鴻章就是在這個時候,臨危受命,組建淮軍,前往抵抗太平軍。當時是兩淮地區,民風強悍,尤其是「兵、匪、發、捻」交乘的皖中腹地,民間紛紛結寨自保圖存。當聽聞李鴻章招募之後,紛紛上前投靠,而李鴻章也通過他在兩淮地區的關系,使得淮軍順利組建,以致後來成為一支雄師。
2。鎮壓天平天國運動
也許在現在許多人看來,太平天國起義,是一群被清朝壓迫到底,進而奮起反抗的無辜平民。李鴻章率軍強勢鎮壓,實在是助紂為虐。但首先李鴻章是清朝大臣,自然為清廷效力。
再者以當時的情況,長期內耗只能加快列強瓜分中國的腳步,鎮壓是必然的。最後如果不鎮壓,真讓一群什麼也不懂的平民,領導一個國家,這以後的事情會如何,便無需多說了。
3。領導洋務運動,創建北洋水師
清末積弊,整個國家處於水深火熱、內憂外患的境地。昔日以鐵騎征服中原的大清帝國,抵不過列強的船堅利炮,成為實實在在的「東亞病夫」。在頑固派死守祖宗規矩,不圖維新之時,李鴻章頑強的站了出來。帶頭創辦實業,領導洋務運動,與守舊派作斗爭。也許在今人看來,洋務運動並不是徹底的革新,並沒有真正的挽救國家於水火。當在當時能夠站出來,足以證明李鴻章的前瞻性,事實上後來與列強周旋,很大部分都是依靠洋務運動的積蓄來斗爭的。所以李鴻章功績極大,更不用說他創辦的北洋水師了。
4。外交上的一力周旋
李鴻章代清王朝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諸如《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這是他後世最大的罵名。可是如果靜下心來細思,李鴻章已經做到了最好。「弱國無外交」,並不是一句空話。
Ⅵ 2、如何評價李鴻章的功過。
對於李鴻章,毀之者認為,他是「投降派」和「賣國賊」的典型代表;譽之者則認為,他有開放的眼光和卓越的見識,是中國近代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那麼,
對於李鴻章不能一罵了之
1901年,李鴻章在屈辱中辭世。這位晚清顯赫一時的人物,身前和身後都遭詬病。在他死後一百多年的今天,人們對他的評價仍是毀譽不一。毀之者往往總是把李鴻章和中國近代歷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聯系在一起,諸如甲午海戰的失利,《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簽訂等等,由於對這些事件負有直接責任,他不可避免地成為口誅筆伐的對象,進而成了某種國家落後的象徵,是「投降派」和「賣國賊」的典型代表;譽之者認為,李鴻章是近代中國的一位「愛國者」,是「晚清近代化事業的主要開創者」,是「一代先進知識分子的凝聚中心」。那麼,李鴻章究竟是「愛國者」還是「賣國賊」?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我認為,對於李鴻章既不能簡單做出判定,也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當年的所作所為,更不能一罵了事。
評價李鴻章的兩個前提
要認識和評價李鴻章,必須弄清以下兩個前提:
一是李鴻章本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轉型時期。而這樣一個過程,又是在中國被動落後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用鴉片和洋槍大炮軍艦,逼迫中國實行所謂「門戶開放」的。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變局當中,社會上各個階層、各種身份的中國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說法和方案,試圖尋找出一條強國富民的理想道路。這時候,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和國內太平天國運動,一個新興的統治階級改革派——洋務派,從清王朝統治集團的高層產生出來。他們接過傳統儒家經世致用的旗幟,提倡和標榜「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力圖挽封建末世的狂瀾於既倒。所以,這樣的一個改革派,也可以稱之為封建統治的「補天派」,因為他們雖然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層面上,無法觸動封建社會體制的根本痼疾。
由於洋務派的領袖人物們,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相當大的一部分權力,所以洋務派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早期改革舞台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成為眾多改革派別里的主流派;而在洋務派內部,又分成眾多的集團,如中央的奕訁斤、文祥集團;地方的曾國藩、左宗棠兩個湘系集團以及後起的張之洞集團,其中,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是這些集團里實力最強、興辦洋務成效最大的一個。李鴻章,可以說是一個伴隨著近代洋務運動潮流而產生的標志性人物。由於他所具有的權力和地位,使得和同時代的慈禧、赫德三個人交織構成了左右晚清政局滿漢中外各項決策的關鍵性歷史人物。
二是李鴻章究竟幹了一些什麼事。從1862年當上江蘇巡撫起,李鴻章在晚清社會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闔,活動了整整四十年,其時間之長、涉及的領域之廣、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時代的政治家所無法比擬的。他先後擔任過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從1870年起,在長達25年的時間里一直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賞穿方龍補服),是清朝政府高層參與決策、執行決策的重要人物。在軍事上,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開了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意義上的海軍和一系列軍工企業,為中國工業打下最早的基礎。在經濟領域,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鴻章一個人就辦了前面三個,後來他還辦了輪船招商局、天津電報總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等,並且率先倡導在中國修建鐵路。可以說他在洋務活動中,創辦最多,成效最大。在李鴻章的自強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兩個留存至今的近代企業——江南製造局和輪船招商局。江南製造局採取中國人擔任領導,聘請外國技師;而輪船招商局作為民用的服務企業,則是純粹的華人企業,它的章程里特別規定,不接受外國資本。相比之下,江南製造局由於模仿生產西方的船隻兵器,受國外的影響更大,而輪船招商局由於採用了股份制,在組織結構上更先進。它所採用的洋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體的組織生產的方式,一直為後來的民族工業所襲用。從細節和局部上看,李鴻章採取的措施是先進的,代表了未來中國發展方向的。但就他們所想達到的中國「自強」的目的來說,在當時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李鴻章的思想核心仍然是為清王朝服務,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統治和現有的政治結構,這就意味著他所倡導的「現代化」本質上是一種防禦性的現代化,是沒有實現可能的。梁啟超謂李鴻章「只懂洋務,不懂國務」,可謂一語中的,這就是他思想中最最落後的一面,也是他個人悲劇性人生的來源。在外交領域,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他就代表清政府經辦了許許多多的對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中法新約、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絕大部分對外條約都是由他出面簽訂的。以致在當時外國人的眼裡,李鴻章就代表著清朝政府,甚至只見李鴻章而不見清朝皇帝。其實,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李鴻章就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縮影,不了解李鴻章,就不能深入了解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國近代史。
蓋棺尚不能論定
李鴻章去世前曾留下這樣的遺詩:「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李鴻章去世後,當時有人用「權傾一時,謗滿天下」來形容他。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對他的評價是:「敬李之才」、「惜李之識」、「悲李之遇」。他雖然已去世一百餘年,但仍是百年沉浮,蓋棺不能論定。而對他的評價爭議最大的,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國內戰爭中鎮壓農民起義,用鮮血染紅自己的頂戴花翎。這當然是歷史上任何一個像李鴻章這樣的封建統治者都抹煞不掉的污點。值得探討的是,在內戰烽火中發跡起來的這部分地主階級經世派官僚,在面對強敵環伺、外侮日亟的形勢下,從軍事近代化做起,開始了「自強應變」的洋務運動,這是時代潮流的使然。借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革命的鎮壓者變成了它的遺囑執行人。二是如何看待李鴻章在主持洋務活動中的「賣國」,洋務又分經濟建設和外交活動兩大類,隨著近年來海內外研究的進展,學術界對他在洋務———近代化建設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基本予以肯定;而對於外交活動、尤其是代表清政府對外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則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其中疑點最大的,是他在簽訂《中俄密約》和中東鐵路交涉時,是否收受過俄方的賄賂問題。前不久,長期研究張蔭桓的學者馬忠文先生,經過旁搜博證,寫出《旅大交涉中李鴻章、張蔭桓「受賄」的疑點》,予以廓清,認為李張二人不可能接受賄賂。此事尚待進一步求證。再比如馬關簽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李鴻章從此背上賣國的罵名。可是目前的研究顯示,李鴻章在談判中無論大事小事,都用電報向國內最高當局請示,所謂「商讓土地」即割地之權,也是早經授予的;至於賠款數額,根據甲午戰爭史權威戚其章先生研究,由於我方密電碼早在戰前就被日方破譯,因而二萬萬兩賠款的底線早被日方掌握,李鴻章無論如何在談判桌上辯爭也無濟於事,這只是科技不如人,落後必然挨打的鐵證。
我覺得,「權傾一時,謗滿天下」這八個字的評價很形象。因為李鴻章掌握了相當一部分的權力,而中國又是一個弱國,常言弱國無外交,在外交上他無論如何絞盡腦汁,總逃不脫受制於列強的命運。當然李鴻章本人在如何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用人舉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點,講裙帶關系,任人唯親,不敢越封建體制的雷池一步。歸根結底,因為他畢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但不管怎麼說,李鴻章總是他那個時代處於朝野內外各種矛盾和旋渦中心的一個關鍵人物。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和它對近代社會發展的影響,都十分明顯地擺在那裡
Ⅶ 怎樣客觀公正地評價一下李鴻章的歷史功過
總評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李鴻章歷代評論
慈禧稱贊他是「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曾國藩的評價:「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也未可知。」
梁啟超在他所著的《李鴻章傳》中為李鴻章所處的境地感到無盡的悲慟。書中寫到:「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西報有論者曰: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其言雖稍過,然亦近之。不見乎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視此事若專為直隸滿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籌一餉出一旅以相急難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劉公島降艦之役,當事者致書日軍,求放還廣丙一船,書中謂此艦系屬廣東,此次戰役,與廣東無涉雲雲。各國聞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語實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與李鴻章一人戰也。以一人而戰一國,合肥合肥,雖敗亦豪哉!中國俗儒罵李鴻章為秦檜者最多焉。法越中日兩役間,此論極盛矣。出於市井野人之口,猶可言也,士君子而為此言,吾無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鴻章之敗績,既已屢見不一見矣。後此內憂外患之風潮,將有甚於李鴻章時代數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鴻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復睹焉。念中國之前途,不禁毛發栗起,而未知其所終極也。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日本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國人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