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有哪些人歸隱

歷史上有哪些人歸隱

發布時間:2021-02-24 01:16:24

A. 歷史上有哪些歸隱詩人

結束了仕宦生涯,晚年鄭板橋歸隱鄉園,友人們依然以「落拓」稱之。王文治曾版有詩曰:「板橋道權人老更狂,棄官落拓游淮陽」(見《夢樓詩集---為吳香亭題鄭板橋畫竹》

龔自珍與林別後,自知言過,為避禍,乃棄官南下,歸隱於江蘇雲陽書院,兩年後猝然去世。

B. 古代隱居的是人有哪些

中國歷代隱士,大抵可分為十種:
其一,真隱、全隱。
如晉宋間的宋炳,元代的吳鎮等,從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徵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先官後隱。
這種一般都是社會太黑暗,官場太腐敗,士人不堪,辭官隱居,如陶淵明,《晉書》、《宋書》、《南史》三史中均稱之為「隱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當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隱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隱。
如王維,開始做官,後來害怕了,但如果辭官隱居又沒有薪水,生活沒有保障,於是雖做官,卻不問政事,實際上過著隱居生活。這類人從名義上不能算做隱士,但卻大有隱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隱。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幾年官,又去隱居,朝廷徵召,或形式有利,又出來做官,做一陣子官又回去隱居。
其五,假隱。
如明代陳繼儒,雖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寫詩譏笑他「翩翩一隻雲間鶴,飛來飛去宰相家」。
其六,名隱實官,如南朝齊梁時陶弘景,人稱陶隱士,雖隱居山中,朝中大事還向他請教,被稱為「山中宰相」。
這種人身為隱士,實際上不具隱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隱求官。
如唐代盧藏用。劉肅《大唐新語·隱逸》記載,盧藏用考中進士,先去長安南的終南山隱居,等待朝廷徵召,後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遺。後來,另一隱士司馬承禎亦被徵召而堅持不仕,欲歸山。盧藏用送之,指終南山雲:「此中大有嘉處。」這就是後來的「終南捷徑」。
用這種隱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實非真正的隱士。
其八,無奈而隱。
此類人實際上最熱心於時局,如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隱居」只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實際從事最激烈的反清斗爭。他們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
其九,真隱而仕。
此類隱士在隱居時基本上都是真隱,但當時機來臨時就出山,沒有時機就隱下去。如殷商時的伊尹,商周時的姜尚,元末的劉基,名氣最大的當屬諸葛亮。
其十,所謂「隱於朝」。
這種人身為官但思想已隱,做官不問政事,「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隨波逐流,明哲保身,實際上對國家危害最大。名為「大隱」,實為大患。
中國士人隱居,多是因為社會的黑暗動亂,如魏晉之際出現了「竹林七賢」、「潯陽三隱」,均是因為當時官場的黑暗。他們的個人才能得不到統治階級的認可,遭受排擠,個人的社會價值無法實現,便憤然遠離世俗,歸隱山林。但卻因此成就了中國隱士文化,使中國歷史更具韻味。 因躲避動亂、因求取安全、因官場失意、因不滿現狀等原因而歸隱的,實際上是對社會放棄責任,尋求自我安逸的人生態度,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老子、莊子、鬼穀子、陳摶這樣的人,是真真正正的隱士,普通的失意文人隱士們,都還遠沒有達到這樣的大境界。

C. 古代棄官歸隱的賢人有哪些

網友復答案:王實甫早年曾經為官,宦途制坎坷,晚年棄官歸隱,過著吟風弄月,縱游園林的生活。 王實甫的雜劇如今僅存《西廂記》、、《破窯記》和《麗春園》等十三種。劉基(劉伯溫)48歲棄官歸隱後修建房舍碑誌,石臼等用物。《明史·劉基傳》載:「洪武四年正月賜老歸,惟飲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見。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茅舍。」柳下惠,姓展,名獲,字子禽,曾官拜魯國士師,相當於現在的監獄長。據說,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遂棄官歸隱,居於柳下(今濮陽縣柳屯)。死後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廣為人知,還是在男女關繫上的「坐懷不亂」。結束了仕宦生涯,晚年鄭板橋歸隱鄉園,友人們依然以「落拓」稱之。王文治曾有詩曰:「板橋道人老更狂,棄官落拓游淮陽」(見《夢樓詩集---為吳香亭題鄭板橋畫竹》龔自珍與林別後,自知言過,為避禍,乃棄官南下,歸隱於江蘇雲陽書院,兩年後猝然去世。唐宋田園詩的創作非常興盛,作者多為隱居不仕的文人或棄官歸隱的仕宦。如孟浩然、王維、范成大等。

D. 歷史上有哪些隱逸的人

一 完全歸隱:歸於次類的隱士是真正意義上的歸隱,即使朝廷派人來多次來請,他們也拒不出仕,如晉宋間的宗炳、元代的吳鎮等。 二 仕而後隱:這種類型的隱士在中國很多,當過官,因為對官場的不滿而解冠歸去。這其中,名氣最大的是東晉的淘淵明,其隱逸的名氣甚至超過了其詩名。 三 半仕半隱:此類人先是做官,但後來不願做了,可辭官又無保於生計,於是雖做官,卻不問政事,過著實際的隱居生活,雖然不具隱士的名分,但卻具有隱士的思想,如唐代的王維。 四 忽隱忽仕: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的董其昌,均是先做官,然後又隱居,待朝廷徵召或形勢有利,又復出仕,之後再歸去。 五 隱於廟堂:這類隱仕,雖然做官,但不執著於政事。 六 似隱實假:如明代隱士陳繼儒,雖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寫詩譏笑他「翩翩一隻雲間鶴,飛去飛來宰相家」。 七 名隱實官:如南朝齊梁時陶弘景,人稱陶隱士,雖然隱居山中,朝中大事還向他請教,被稱為「山中宰相」。這種隱士實際上不具隱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為了更自由而已。 八 以隱求仕:通過隱逸來博得名聲引起朝廷的關注,然後出仕,即所謂的「終南捷徑」。如唐代的盧藏用早考中進士後,先去長安南的終南山隱居,等待朝廷徵召。後來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遺。他曾對友人指著終南山說:「此中大有嘉處」。 九 無奈而隱:此類人實際上最熱心於時局,如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隱居「只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實際上從最激烈的反清斗爭。 十 真隱而仕:此類隱士在隱居時基本上都是真隱,但當時機來臨是就出山,沒有時機就隱下去。如殷商時的伊尹、元末的劉基,名氣最大的是三國時的諸葛亮。

E. 歷史上隱居的名人

陶淵明、范蠡、孟浩然等。

1、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宗」,有《陶淵明集》。

2、范蠡,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

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

3、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

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5)歷史上有哪些人歸隱擴展閱讀;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朴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陶淵明

網路——范蠡

網路——孟浩然

F. 古代歸隱的詩人有哪些及其他們歸隱的原因

1、陶淵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

其詩歌以風格自然、語言質朴、凝煉、意境雋永而為人所稱道,尤其大量以田園生活為內容的作品,更是詩壇上一枝秀麗的奇葩。

歸隱的原因:一是陶淵明本性使然,一是社會現實使然。他質性自然,帶氣負性的為人是根本不可能與世俗腐敗風氣相結合的。何況仕途充滿了機詐和險惡,歸隱對他來說是無奈之舉。

2、孟浩然(689-740)

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

歸隱的原因:盛唐詩人孟浩然之所以終身不仕,並非「為隱居而隱居」,也並非出於無奈,或受儒家「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觀念的影響。其深層原因在於其始終堅持以「求真」、「放性」並以其作為統攝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則,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個性不見容於官場,為了保持真實的自我,選擇了歸隱。

3、王維(701-761)

王維詩現存不滿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王維的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詩人特別喜歡表現靜謐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

歸隱的原因:王維的生活的時代,佛教繁興。士大夫學佛之風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使得生活舒適的王維自然嚮往佛學中的境界,所以他一生幾度隱居,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

4、韋應物(737-792)

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穠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

歸隱的原因: 其隱逸思想的產生與他的人生經歷、性格特點等有關。韋應物一生沉浮宦海三十多年,儒家濟世思想在其人生中起著重要作用。但仕途的坎坷,命運的偃蹇又促成了其隱逸思想的發展。並且他具有濃厚的隱逸思想,生性淡泊,不慕名利,不汲汲於入世,常以隱居為樂。

5、范成大(1126-1193)

其詩題材廣泛,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描繪了農村景物、風俗人情和農民生活,風格清新明快,優美流暢,富有韻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宋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對後世田園詩產生極大影響。

歸隱的原因:范成大父母早亡,家境貧寒。此後宦海沉浮幾十年,已是疲憊不堪。人也病老體弱,葉落歸根的念頭使他想起了過去隱居療傷的日子。他喜歡清靜無憂,嚮往與世無爭的氛圍。便又回到人生的原點,在蘇州老家再次過起了隱居生活,度過十年餘生 。

G. 歷史上,有哪些人功成歸隱

介子推,周晉(今山西介休)人。晉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於綿山。晉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死。又據通志,介子推隱「後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年間(前607年~前600年)。晉公子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早年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重耳流亡時,頭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被圍,介於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供養重耳。可以說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盡了犬馬之勞。重耳返國,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分推」。對此,介子推沒有象壺叔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介子推不肯受賞,對其母說:「身欲隱,焉用文之,文之,是求顯也。」如是,介子推隱居綿山,文公曾派人多方尋找,並以綿上之田封給介子推,故綿山亦稱介山。

張良,字子房,漢朝開國功臣,一直為劉邦出謀劃策,劉邦登基後,張良稱病拒絕了對他三萬戶的封賞,只要了留地作為自己養老的地方。後自稱學道,學道八年後而終。他在劉邦建立和鞏固漢朝的過程中,深謀遠慮、運籌帷幄,起了很大作用。戰爭勝利後,他謙虛謹慎,不要3萬戶候,而要1萬戶。他的「學道」也是一種避禍的巧妙方法。他深知「狡兔死,良弓藏,獵狗烹」的道理,最終以隱居保全了自己,終於沒被劉邦和呂後殺掉.落了一個善終的結局。

范蠡,春秋越國謀臣,助越王勾踐滅吳,他認為盛名之下難以久居,則棄官而去,並給另一功臣文種寫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踐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樂。范蠡隱姓埋名,經商置產業,有家產無數,後攜帶珍寶到陶(山東定陶)定居,稱陶朱公,善經商。

劉基,字伯溫,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朱元璋,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向朱元璋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

H. 古代著名歸隱人士有哪些4-5個,急,兄弟們,幫幫忙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他們才華橫溢名聲在外,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無意仕途歸隱山野。即使有朝廷的詔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賢者對此無動於衷,而這些隱士也往往被人贊譽為真正的隱者,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美名。

NO.1許由、巢父
許由是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的時候,據說曾想把君位傳給他,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逃到了箕山隱居起來,帝堯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從而被奉為隱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時期的隱士。是陽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賢。山居不營世利,在樹上築巢而居,時人號曰巢父。傳說堯帝以天下讓給巢父,巢父不肯受。

NO.2伯夷、叔齊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餓死於首陽山。

NO.3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常入雲夢山(在河南鶴壁市淇縣境內)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穀子。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鬼穀子的主要著作有《鬼穀子》及《本經陰符》

NO.4顏回
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

NO.5「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漢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東園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術、綺里季吳實和夏黃公崔廣四位著名學者。他們不願意當官,長期隱藏在商山,出山時都80有餘,眉皓發白,故被稱為「商山四皓」。劉邦久聞其大名,曾請他們為官而被拒絕。他們寧願過清貧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

NO.6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指中國魏晉時期7位名士,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

NO.8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人。

NO.10「竹溪六逸」
唐開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東魯,與山東名士孔巢文、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徠山竹溪隱居,世人皆稱他們為「竹溪六逸」。他們在此縱酒酣歌,嘯傲泉石,舉杯邀月,詩思駘盪,後來李白《送韓准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中曾有「昨宵夢里還,雲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對這段隱居生活的深情回憶。

I. 歷史上哪些名人歸隱名山大川的

介子推,曾經割肉給流亡的晉文公吃。後來歸隱,晉文公為了逼他出山,放火燒山,抱樹而死。

J. 古代隱居的是人有哪些

最有名的不就是鬼穀子么......除了收了倆徒弟,留了《鬼穀子》一本書,連事跡都沒有.....

中國歷代隱士,大抵可分為十種:
其一,真隱、全隱。
如晉宋間的宋炳,元代的吳鎮等,從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徵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先官後隱。
這種一般都是社會太黑暗,官場太腐敗,士人不堪,辭官隱居,如陶淵明,《晉書》、《宋書》、《南史》三史中均稱之為「隱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當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隱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隱。
如王維,開始做官,後來害怕了,但如果辭官隱居又沒有薪水,生活沒有保障,於是雖做官,卻不問政事,實際上過著隱居生活。這類人從名義上不能算做隱士,但卻大有隱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隱。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幾年官,又去隱居,朝廷徵召,或形式有利,又出來做官,做一陣子官又回去隱居。
其五,假隱。
如明代陳繼儒,雖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寫詩譏笑他「翩翩一隻雲間鶴,飛來飛去宰相家」。
其六,名隱實官,如南朝齊梁時陶弘景,人稱陶隱士,雖隱居山中,朝中大事還向他請教,被稱為「山中宰相」。
這種人身為隱士,實際上不具隱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隱求官。
如唐代盧藏用。劉肅《大唐新語·隱逸》記載,盧藏用考中進士,先去長安南的終南山隱居,等待朝廷徵召,後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遺。後來,另一隱士司馬承禎亦被徵召而堅持不仕,欲歸山。盧藏用送之,指終南山雲:「此中大有嘉處。」這就是後來的「終南捷徑」。
用這種隱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實非真正的隱士。
其八,無奈而隱。
此類人實際上最熱心於時局,如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隱居」只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實際從事最激烈的反清斗爭。他們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
其九,真隱而仕。
此類隱士在隱居時基本上都是真隱,但當時機來臨時就出山,沒有時機就隱下去。如殷商時的伊尹,商周時的姜尚,元末的劉基,名氣最大的當屬諸葛亮。
其十,所謂「隱於朝」。
這種人身為官但思想已隱,做官不問政事,「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隨波逐流,明哲保身,實際上對國家危害最大。名為「大隱」,實為大患。
中國士人隱居,多是因為社會的黑暗動亂,如魏晉之際出現了「竹林七賢」、「潯陽三隱」,均是因為當時官場的黑暗。他們的個人才能得不到統治階級的認可,遭受排擠,個人的社會價值無法實現,便憤然遠離世俗,歸隱山林。但卻因此成就了中國隱士文化,使中國歷史更具韻味。 因躲避動亂、因求取安全、因官場失意、因不滿現狀等原因而歸隱的,實際上是對社會放棄責任,尋求自我安逸的人生態度,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老子、莊子、鬼穀子、陳摶這樣的人,是真真正正的隱士,普通的失意文人隱士們,都還遠沒有達到這樣的大境界。
當今宇太者,隱士乎?然也,非也。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有哪些人歸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