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帝國主義侵略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作用
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確實具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其實列強的整個殖民浪潮,對於其所殖民的地區,這兩方面的作用都是存在的。
先說反的方面,也就是不利的方面。這就十分明顯了。
1.破壞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點十分明顯,在列強與中國簽訂的若干不平等條約中均可明確而清晰的發現。比如《中英南京條約》中的割香港島,《中日馬關條約》中的割台灣島、澎湖列島,以至俄羅斯的150萬平方公里土地等。此外,如被迫開放通商口岸、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強迫清政府改革政府結構(《辛丑條約》中有明確要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並將其列於六部之上的條款)、把持中國海關(李泰國和赫德,不管他們在中國海關近代化的方面貢獻如何,但其在主持中國海關期間對中國關稅方面的破壞也是顯而易見的)等,都是嚴重破壞中國主權的行為。
2.賠款與經濟侵略,掠奪中國的經濟資源。列強通過對中國主權的破壞,獲得了在華經商的特權和特殊地位,從而得以順利地掠奪原料和傾銷商品。其結果是中國的經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自然經濟徹底瓦解,而新生的近代企業則舉步維艱,難以做大做強。
3.掠奪和破壞中國的文化資源。這一點至今都可以看到。在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等歐美大型博物館中陳列的諸多中國文物,很多就是侵略時期侵略者從中國搶奪或非法挖掘的,比如著名的十二生肖頭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等等。在抗日戰爭期間,北京猿人頭蓋骨的下落不明,可以說同大日本皇軍是絕對脫不了干係的。
至於正的方面,一句話,就是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道路。
1.在經濟上,自然經濟被打破後,以外國在華企業為先,民營近代企業和洋務企業緊隨之,中國的資本主義近代企業開始誕生,近代經濟開始興起。
2.在文化上,不但打破了我們那種陳腐落後的「天朝上國」思想,而且將西方的近代思想,如政治上的三權分立、社會契約等等,傳入了中國,開啟了中國文化上的近代化,而且為日後政治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3.在政治上,新的民族民主運動開始興起,近代民主的觀念產生並開始在實踐中發揮作用。我們建成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4.在軍事上,新式的軍隊開始產生,軍事近代化得以發展。北洋艦隊、北洋新軍的組建,都帶有濃厚的列強的色彩。
這些都是個人總結,可能還有不到之處。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從今天的長遠眼光來看,倒似乎是正的影響持續的時間長一些。如果我們在鴉片戰爭中勝了,把我們的封建王朝再延續上一段時間,恐怕目前的狀況還要更為糟糕。
❷ 如何評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效應
第一,從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關系的角度。英國侵略印度的目的是把印度變成其殖民地,而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主觀動機也是要掠奪、壓迫中國,企圖把中國變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這完全是由他們「極卑鄙的利益所驅使的」,而決不是為了給中國帶來「近代文明」,幫助中國變成獨立富強的現代化國家。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它在實現其利益和目的的過程中不得不帶來的客觀效果,如瓦解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傳播了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物質文明,並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中國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新型知識分子的產生創造了物質前提。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殖民主義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並具有破壞性和建設性的「雙重使命」。
第二,從正義和非正義、是非善惡的道德判斷角度。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以及資本——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是非正義的。它們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販賣人口,發動戰爭,運用各種手段掠奪、屠殺、壓迫、剝削中國人民,這些都是極其野蠻的、可恥的、不道德的罪行。馬克思在著作中憤怒揭露和譴責了殖民主義的這些侵略罪行。因此決不能因其有「雙重使命」客觀效果而替資本——帝國主義侵略辯護、美化甚至評功擺好。
第三,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即使殖民主義有所謂「建設性使命」,為中國資本主義創造了物質前提,但這也使中國人民付出了極大犧牲和痛苦的代價,使中華民族遭受了「流血與污穢」,蒙受了「苦難與屈辱」。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正是近代中國落後貧困的根源,也是中國實現獨立、民主、富強和現代化的最大障礙。資本——帝國主義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傳入中國的同時,又有意保留中國的封建生產關系,扶植中國封建勢力,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使中國走上半殖民地經濟畸形發展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國採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物質文明所產生的成果和利益,絕大多數中國人民是享受不到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因為這「不僅僅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於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因此中國人民必須首先通過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獨立和民主,否則是不可能真正實現中國的富強和現代化的。
❸ 如何理解近代殖民主義的雙重歷史作用
於是,殖民者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推行西式教育,培養新式知識分子,建立近代化的政治機內構,宣傳西方 的思想容文化.這樣,就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兩方面實現著殖民主義的雙重使命,客觀上促進著殖民地半殖民 地社會的改造和進步.
殖民者與資產階級聯合推翻封建階級.推動了殖民地在政治上的發展.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到19世紀以來殖民主義的破壞性和建設性雙重使命.盡管殖民主義者主觀上滿懷 著無可懷疑的侵略、掠奪的目的,但是,受高額利潤的誘惑,他們不由自主地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投資興辦了許 多工礦業、交通運輸業等近代化的產業,如英國在統治印度期間,就修建了長達6.5萬多公里的鐵路.同時,為 了便於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有效地進行殖民剝削,他們也需要推進目的在於破壞自然經濟、發展商品貨幣經濟的 改革,
❹ 如何評價殖民主義對殖民地,半殖民地歷史發展所起的歷史作用
以中國為例:殖民主義對殖民地具有雙重作用,即破壞性和建設性作用,但破壞內性是主要的,根本容的。殖民主義對近代中國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經濟畸形發展,政治無法進步,民族心態變化的根本原因。但同時中國近代百年的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因此而發生了劇烈而深刻的改變。
❺ 如何看待殖民主義
1.殖民主義對世界來資本主義發展起自到推動作用。(資產階級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歷史進步作用就必須包括那時的海外擴張--殖民主義活動--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從這個角度看,殖民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一部分促進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2.來自西方的殖民者在傳播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類歷史「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
3.以中國為例(長期的封建統治,使中國喪失了依靠自身力量來推動社會生產力發表並進而實現社會生產關系變革的能力,改變中國腐朽現狀的動因註定要來自外部力量。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造成中國封建社會生產關系逐步瓦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日趨發展。推翻封建統治,實現資本主義化就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因此,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不是西方殖民者所願意看到的,相反他們還極力反對中國革命,西方殖民者他們本來沒有向中國傳播西方先進文化的意思,但是他們的侵略在不自覺上傳播了西方文明。)
❻ 如何評價殖民主義
殖民主義(colonialism),資本主義國家採取軍事、政治和經濟手段,佔領、奴役和剝削弱小國 殖民主義史家、民族和落後地區,將其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西方強國壓迫、奴役和剝削『落後』國家,把它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種侵略政策。其表現形式隨著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時期,殖民主義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大都採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裝佔領、海外移民、海盜式的掠奪、欺詐性的貿易、血腥的奴隸買賣等。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主要通過「自由貿易」形式,把不發達國家、民族和地區變成自己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投資場所,以及廉價勞動力和雇傭兵的來源地。
殖民主義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對殖民國家來說,它們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運往歐洲化作資本,使歐洲發展和興旺起來。對廣大的殖民地人民來說,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和拉美的落後。直到今天,它的後遺症還有待徹底消除。
災難
給殖民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屬於一種政治、經濟擴張,移民城邦與原有母邦的關系是侵略、雙役和剝削的關系。希臘 殖民者侵佔土著居民的土地,擄掠奴隸、掠奪資料,進行商業剝削和海盜搶劫,給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了巨大災難。
發展
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壯大了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工商業奴隸主與平民結成同盟,這是希臘城季政治發展上的一大特點,尤其是以雅典為代表的工商業發展的城邦,工商業奴隸主與平民聯合起來反抗氏族貴族獨占政權,通過反抗貴族斗爭最後取得勝利,並最後以奴隸制民主政治代替了貴族政治。只有斯巴達,政權長期保持著貴族政治的形式。所以,工商業的發展,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的壯大並且與平民的聯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開展。
聯系
加強了城邦和海外各地的聯系,客觀上促進了各城邦及希臘人與殖民地人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希臘接觸並吸收埃及、巴比倫和腓尼基的文化提供了方便。 資本主義國家採取軍事、政治和經濟手段,佔領、奴役和剝削弱小國家、民族和落後地區,將其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❼ 如何評價民族主義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民族主義是現代民族國家出現之後產生的一種以本民族的利益為訴求的主義。也是中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所提倡的三民主義之中其中一種主義。民族主義是以民族權益和民族感情為核心內容的一種政治觀念、政治目標和政治追求。
民族主義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早在封建社會就已存在封建君主制的民族主義。資本主義產生後,民族主義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一種完整的思想體系。
任何一種意識形態的定義都涉及到極為廣泛的層面,民族主義也不例外。
為避免這種語焉不詳現象的出現,我們可以按各個學者強調的不同重點而將民族主義大致地分為以下幾類:
1,政治民族主義 政治民族主義就是把強調民族主義的政治屬性放在第一位,這是民族主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分類,實際上也是民族主義興起的最顯著的特徵,其基本目標就是要求建立一個屬於本民族的國家和政府,它與「追求國家身份」的政治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很多學者實際上也是將民族主義的這種政治屬性放在第一位來進行論證的。「民族主義並不簡單是指民族情感,而是指旨在促進社會生活的一體化,並通過群眾動員來決定現代國家政治發展的意識形態和社會運動」。是「那種認為民族──國傢具有偉大價值的群體意識,這一群體意識保證完全效忠於民族──國家。這一群體贊同民族──國家保持統一、獨立和主權,以及追求某種廣泛的相互可以接受的目標」。這些觀點,都反映了將民族主義的政治屬性放在第一位,而將其他的屬性放在其次來考慮的傾向。由於政治民族主義追求著具體的建立主權國家的目標,所以很自然地帶有分裂和暴力的傾向,在各類民族主義中,政治民族主義也是最有破壞力的一種。
2,經濟民族主義 經濟民族主義是與政治民族主義相對而言的,一般認為,經濟民族主義是指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拉美國家在50-60年代倡導的以經濟獨立為主要內容的民族主義。「那些尚未取得』現代化』或發達地位的國家,對於控制本國自然資源和經濟命運的企圖越來越警覺,並認識到這種必要性。這一現象的特點就是經濟民族主義,它直接反映了這些國家經常抱怨的那種看法:它們雖然取得了政治主權與獨立,但在經濟上仍然是殖民地」。更為偏激的觀點則是,經濟民族主義是「某一政治制度對其地理疆界范圍內的經濟資源的開發,實行國家或私人控制的過程。它是國內資源由本國經濟控製取代外國或多國經濟控制的過程」。實際上,經濟民族主義是一種在發展階段上各個國家取得政治獨立後必然產生的結果,即一個民族在完成自己取得獨立的歷史任務後,必須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經濟才能使自己真正地站起來。由於迄今為止,從宏觀上看,現代民族主權國家仍是世界各國公民各種資源和財富分配的基本單位,所以,即便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方面的民族主義也仍然十分強烈。但與政治民族主義略有不同的是,它一般不會引發暴力和戰爭,而多數以貿易戰或經濟摩擦之類的形式出現。
3,文化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是指民族主義中那些強調要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因素,它主張以同質性的文化傳統為紐帶,力圖建立民族認同的文化空間單位,並進而達到鞏固或分解政治實體的結果。一些學者認為文化民族主義有如下三個特徵:文化民族以文化整合、文化標志而顯形;文化民族是一種非暴力非軍事擴張的民族;文化民族具有「推崇文化」的內涵。由此而衍生的文化民族主義「反映了一種認為本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精神高於優於別人的居高臨下的態度」。文化民族主義在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中往往有不同的反映。一般而言,處於發展的低級階段的文化民族主義,往往帶有很強烈的防衛心理,由於在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無法與更為發達的國家進行比較,只能以一種文化方面的「優越感」來保持或恢復民族自尊心。所以,落後國家的文化民族主義在脆弱的心理防線後面掩蓋著的往往是一種自卑,是一種無法在其他方面與發達國家進行較量的自卑。相反,發達國家的文化民族主義則是以另一種方式出現,那就是利用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優勢進行各種形式的文化「輸出」,即所謂的「文化殖民」。因此,文化民族主義在不同國家的表現形式與前兩種類型的民族主義相比,具有很大的區別。但總的來講,文化民族主義一般也不會引發暴力和戰爭。只有當它與政治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時,才會具有破壞性的威力。
當然,無論何種民族主義,都具有民族主義最基本的一些特性,但由於所強調的層面不同,因而其產生的社會和政治後果也有很大的不同。也可以這樣認為,一個民族的民族主義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重點,而圍繞著這些重點,民族主義也就往往強調自己不同的層面。也正因如此,我們在分析和預測民族主義的發展前景時,把握各類民族主義的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的特點,就十分必要了。
民族主義是以本民族為思維起點,以本民族為思維終點的民族自我中心主義,它由共化原則和排外原則組成。共化原則是這個民族能有效地維持這個民族內部人員的集體認同的一切物質和精神因素與結構的總和,包括生產方式,社會制度,地理環境,精神價值信仰,生活習慣和語言文化等等。而排外原則則將這種集體認同的總和作為僅僅是自己單個民族的利益與價值標准,從而排斥其他民族的平等地位。所以民族主義的本質就是民族的自我中心主義,外民族的平等利益與價值觀是被排斥在外的。
❽ 殖民主義在歷史上作用
關於殖民主義歷史影響的看法
作為資本主義一部分,殖民主義對人類社會前進過程中有罪惡,也有貢獻。為了科學地認識殖民主義產生的原因,從而分析殖民主義對歷史的影響並不只是負面的,我對其歷史影響進行了一個重新評價,僅代表我的個人觀點。
說起殖民主義,人們腦中浮現的往往是侵略者的兇殘暴虐,弱小民族的悲傷和苦難。許多學者也認定殖民主義無非代表掠奪、屠殺、奴役等。但我們不應該就此將其定性,而更應該將表面一覽無遺的東西進行更深刻的本質討論,得出客觀結果。馬克思就是這樣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來看待這一特定歷史現象:"英國不管幹出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這個革命的時候畢竟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我們希望從殖民侵略和反侵略的歷史事件中,把握歷史發展趨勢,揭示殖民主義這一歷史現象的產生、演變和衰落的內在原因和規律。從18世紀以前的殖民擴張中,看到的無非是血與火的編年史。但當我們將殖民史放至人類歷史進程中去考察、分析、求證時,就不難發現,殖民主義不僅只意味著苦難與血腥,它也帶來了人類的進步。殖民主義既給非西方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同時也摧毀了束縛 傳統社會發展的枷鎖,推動它們迅速走上資本主義和現代化的道路。接下來我將主要就這幾個方面分析殖民主義的進步作用:
一、人類文明的漫延
馬克思在分析英國統治印度的後果時指出: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破壞性的使命和建設性的使命。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相繼征服過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韃靼人和莫卧兒人,不久就被當地居民同化了。馬克思總結歷史規律時說:"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在他們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如果征服者的文明高於被征服者,結果就相反。"果不其然,不列顛人是第一批發展程度高於印度的征服者,所以他們影響作用的方向與之前截然相反。他們破壞了本地的公社,摧毀了本地的工業,夷平了本地社會中偉大和突出的一切,幾近消滅了印度的文明。然而在英國人的鐵騎肆掠印度這片土地的同時,印度歷史前進的包袱也「順便」被丟掉了。村社制度的瓦解,等級制度的削弱,社會陋習的改良,都證實了西方文化有力沖擊並改革了印度傳統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與其它進入印度的民族不同,英國人對印度社會的觸動並不局限於表層,而是深入到社會結構內部。雖然大不列顛最終的目的是用西方文明改造印度文明,但不得不說的是,這些文明的更新與改造為獨立後印度政治體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所以說,殖民主義代表資本主義文明,它的擴張本質上是資本主義文明的漫延,先進文明取代落後文明是歷史發展方向。殖民擴張恰恰"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
二、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是人類歷史從封建社會中脫身的巨大進步,這種進步與殖民主義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馬克思認為殖民主義是適應西方資本主義發展要求而產生的,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建立統治地位服務的。殖民主義開辟了世界市場,為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它逐步摧毀了中世紀的一切自然堡壘,使人類文明大踏步的前進。 殖民擴張的各種後果集中到一點便是資本勢力的增長,一個擁有新興的資本階級――資產階級首先從西方登上歷史舞台。西歐的銀行家、商人和工場主的地位蒸蒸日上,他們註定要通過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治經濟的統治,由此加速西方社會經濟的根本變革,並影響整個世界。資本主義發展開始了人類近現代化進程,歷史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馬克思說過:"這是人類偉大的進步,是資產階級的業績。"資產階級的海外擴張,建立了世界市場,用自己的面貌改變了世界。如果我們認為殖民統治對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東方只有害處,那麼世界市場的建立,東方捲入世界資本主義潮流的進步性就不好解釋。如果殖民統治下幾百年的歷史只是一片黑暗,只有衰敗,沒有發展,就談不上什麼人類偉大的進步了。如果西方資產階級打開東方社會大門沒有進步意義,難道讓東方社會停滯在封建時代,抑或倒退到原始時代會更好嗎?
三、全球化的啟蒙
來自西方的殖民者在進行殖民行為時,也使人類歷史"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
首先它導致了人種的重新分布;其次,西歐的海外殖民擴張,也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遷移到美洲的白人把舊世界的各種家畜以及農作物帶到新世界。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進歐洲各種水果,如橄欖、葡萄等。與此同時,美洲的特產也交流到世界各地:玉米、番薯(地瓜)、花生、各種豆類以及南瓜、可可等;最後,殖民主義擴張使殖民地逐漸融入資本主義發展體系,使之進入較高的經濟范圍,進而有一定的資本主義發展。無論是殖民地、自治領,還是託管地,殖民擴張對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較大影響。尤其是經濟方面,不可否認的是,殖民主義對當時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拉動作用。
人類歷史發展成世界歷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至資本主義社會,才有以前的彼此分散發展到緊密聯系。近代資本主義的大工業和世界市場,消除了以往歷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國的孤立閉塞狀態,日益在經濟上把世界連成一個整體,從而"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馬克思曾經指出"世界歷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這個歷史結果是經歷了15、16世紀以來一系列重大轉折才出現的,是殖民主義的客觀存在造成的。隨著"地理大發現",西方各國的海外擴張,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過去長期存在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間的閉關自守狀態才在越來越大程度上被打破。 總而言之,殖民主義並非一無是處。馬克思評價英國在印度的行為時指出:"暴力是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所以我們必須明確殖民主義是世界歷史的需要。殖民主義是資本主義在地緣政治時代的主要發展方式之一,它對普及人類先進文明,推動世界歷史進步,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正是通過這一痛苦的歷史時期,資本主義普及到了全世界。在地緣政治時代,殖民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所必需。它極大推動了人類發展。以野蠻方式實現歷史進步,是人類分裂社會也是地緣政治時代所必需,它不是哪個民族惡意造成的,而是客觀歷史發展要求的產物。無論任何民族,只要在這時進入資本主義先進行列,都必須實行殖民主義掠奪和征服。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離不開當時的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過去我們評價殖民主義時幾乎從政治斗爭角度考慮,簡單地站在所謂人民的立場上,並非從人類社會發展和社會更替角度去考慮、分析、評價。只有科學地認識殖民主義產生、發展,以及歷史影響,才能深刻看穿歷史發展的本質,也才能為歷史今後的發展提供依據和預期效果。
❾ 怎樣看待殖民主義的歷史作用 要標准答案
首先,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到19世紀以來殖民主義的破壞性和建設性雙重使命。盡管專殖民主義者主觀上滿懷 著無可屬懷疑的侵略、掠奪的目的,但是,受高額利潤的誘惑,他們不由自主地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投資興辦了許 多工礦業、交通運輸業等近代化的產業,如英國在統治印度期間,就修建了長達6.5萬多公里的鐵路。同時,為 了便於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有效地進行殖民剝削,他們也需要推進目的在於破壞自然經濟、發展商品貨幣經濟的 改革,於是,殖民者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推行西式教育,培養新式知識分子,建立近代化的政治機構,宣傳西方 的思想文化。這樣,就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兩方面實現著殖民主義的雙重使命,客觀上促進著殖民地半殖民 地社會的改造和進步。
殖民者與資產階級聯合推翻封建階級.推動了殖民地在政治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