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把學到的知識化為己用,內化知識、輸出知識
不同類型的書籍,有不同的內化方法。1、文學、歷史、人物傳記類書籍。
像文學類的書籍更多的是增加我們的視野和知識,陶冶心靈等;歷史、人物類的書籍主要是增長見識、同時吸取一些經驗教訓等,從中獲取一些智慧等。這些書籍的內化方法主要是「寫和講」:寫就是梳理書籍的主要內容,寫寫讀書心得和感悟;除了寫作,還可以試著講給別人聽,並讓別人聽懂。寫和講會逼著你進一步的思考和理解內容,從而更好的內化知識。
讀書時很多人沒有思考的習慣,或者說懶得思考。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思考並不能像呼吸那樣自然而然的發生,需要你去主動引導。具體的引導思考的方法就是不斷向自己提問,比如:①以一種「好奇」的心態去追問事物的本質,知其所以然。②以一種「求知」的心態去建立知識的鏈接,也就是當你學到一個新知識時,你要問一問自己「這個知識點和哪些知識點相似,可以解釋生活中的哪些現象,可以和哪些知識互為佐證」等等。③以一種「致用」的心態去應用所學的知識,比如看到我講的快速閱讀方法之後,如果你覺得有一點用,就不能停留在認識的基礎上,要實際的用這個方法去讀書看看;學到一個海報的設計邏輯後,暫時你可能用不上,但你可以在逛街時可以想想,商場、門店的設計是不是可以參考借鑒這種設計邏輯。
⑵ 怎樣學歷史
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
歷史是一門增加人智慧的學問。學習的過程中,能把內歷史融入現實容,把自己的人生融入歷史,你會發現一幅真正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美好畫面。
龍飛鳳舞的石器時代、獰厲的青銅時代、硝煙彌漫的戰國時代、充滿智慧的三國時代、黑暗迷茫的分裂時代、歌舞昇平的隋唐時代、一直到停滯不前的明清時代和充滿屈辱的近代……
興趣是在閱讀中得到滿足的,史記、資治通鑒、國史概要、美的歷程,方方面面,還有許多歷史小說也可以幫助了解歷史,還有金庸的武俠,其中不僅歷史脈絡嚴謹,而且充盈著中華文化。
如果學有餘力,還可以試著了解西方歷史,然後跟中國歷史對照著學,別有一番趣味。
書看多了就要學會獨立思考,當然,這對於應試教育是最大的死敵,因為在我們的歷史教學中,很多東西的解釋是唯一的,不允許你有自己的見解或是理論,在大學里會好一點,可以隨意發表,沒人說你錯,也沒人說你對。
與同樣熱愛歷史的朋友多切磋,交換意見,發現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要勤於學習,這也是朋友們能給我們的最大的禮物之一。
⑶ 怎樣學習近代歷史詳細點,最好有脈絡化的 。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⑷ 怎麼很快學好化學,歷史,會考在急,
化學是一門理科,記熟公式很重要,其次要多熟書本,多練實驗題 。歷史則要多讀 ,最好課後在復習 。祝你會考順利!
⑸ 如何深化中學歷史教學改革
隨著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一直在困繞著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就如何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談幾點粗淺看法。1.明確教學目標――有效教學的起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徵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還得回歸到如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上。反思目前歷史教學的現狀,就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比較膚淺。在一些教師的眼裡,教學目標就是教學參考書中的幾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對教學目標重要性的認識。《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把歷史教學目標規定為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對部分教師來說,這只不過是給原來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換了一種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內化與思考。為此,歷史老師首先要准確領悟"三維"目標的內涵:"知識與能力"強調的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是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過程與方法"強調的是歷史認識的過程和方法,要求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過程,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是課程目標的一個閃光點;"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三維"目標的核心與靈魂,也是教學過程中最有創新潛力的領域。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看它是否全面,三個維度是否有遺漏,因為這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連續過程和有機整體。當然,對每一節課來說,要重視對這節課教學目標的分解,使之細化、小化,目標不在於太多,也不是每一項目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同等重要,這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二看它是否明確,即目標闡述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適度,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否適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思維結構,能力層次;四看是否將它貫徹到了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教學才會有明確定位,學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與目標。2.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教學的渠道2.1注重問題設計。提問的有效性跟提問的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設計的問題難易要適當,問題過難,會使學生喪失回答問題的信心;問題過易,則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問題的難易程度應以多數學生經過思考後能正確答出為宜,即多設計些不會使學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夠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的問題。課堂提問應盡量形成系列,環環緊扣教學內容,對於易混淆、易出錯的知識點應通過提問來加以區別。2.2准確表達問題。表達清楚的提問,能夠提高學生正確回答的可能性。提問的語言力求做到准確、簡潔、清晰。盡量避免反問。避免將答案包含在問題之中,避免在課堂提問中出現了徒具形式、為問而問的現象。很多提問是"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的表達方式,或者要求學生的回答往往是讀一段課文內容,或重復教師剛講過的話,這種缺少思維性、創造性的提問使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了興趣與動力,感到歷史學習枯燥乏味。2.3做到因人施問。因材施教對於每個教師來說,都很清楚,應用到課堂提問上,就表現為因人施問。因為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生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維的方式也不同。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層次性,從學生需要出發,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差異教學。教師提問後,要善於察言觀色,一般來說,能勇敢地與你目光碰幢的學生,往往期待能站起來回答,而那些低頭不語的學生則可能正在"保佑著老師別叫我回答啊",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表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3.倡導合作探究――有效教學的關鍵合作探究學習也是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所謂"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並不是簡單地把桌子合並起來,幾個人湊成一堆,隨便說上幾句就行了。我認為有效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途徑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首先按個人的興趣、需求、學習基礎等級等標准自主分組。大組還可以再按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等自主分成若干個競爭小組,使每個小組都有上、中、下的各類層次,讓小組之間具有可比性,以形成小組之間的競爭機制。"合作"的基礎是分工,沒有分工就不能合作。"分工"對學生來說,首先是獨立學習。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合作"這一環節,需要師生合作,更需要生生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充當導演的角色,重在置疑、激思、點撥,或投石興瀾,或錦上添花。引導學生快速思考、認真歸納、爭相表現。學生的活動方式要豐富多彩,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可以同桌討論,可以前後左右互相交流,也可以分組辯論對抗競賽。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對於學生而言,應該讓他們在探究中學會合作與交流。對於教師而言,要對教材充分了解,然後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精心設計出探究問題。注意設計的問題,一要適度,做到難易適中,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避免產生畏懼情緒。二是多角度,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多方面分析領會教材,選擇最佳切入點,使設置的問題既新穎又富有啟發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層次性、梯度性、啟發性和探索性,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台階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4.實現情感體驗――有效教學的回歸4.1建構情感認知――知情合一。指導學生選擇性地閱讀歷史教材及歷史課外書籍的;或通過教師所創設的歷史情境,從中受到的感悟與啟示;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善於選擇教學內容的"啟情點"。許多歷史事件本身就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如中國的四大發明、日軍的南京大屠殺等,都能自然而強烈的引起學生內心情感的體驗,也有許多歷史事實本身比較抽象枯燥,難以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就必須精心尋找"啟情點"。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增加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如採取辯論會、競猜、課外尋古、搶答等形式,激勵他們積極參與,自主學習,使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進行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4.2建構價值觀――情識交融。當然,價值觀帶有典型的個性化特徵,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性格。而我們知道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能形成的,單靠講述幾個歷史故事,或是幾個歷史事件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作為我們課堂的一部分,有目標、有計劃、有意識、有步驟地在學生情感體驗和情感態度的基礎上,長期堅持寓教於樂、寓理於情和情理統一,將教學過程視為知、情、意、行的統一體。總之,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在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去用心經營歷史課堂,不僅僅要讓我們的學生學到有利於自己發展的知識與技能,獲得影響今後發展的學習方法和價值觀念,而且也讓我們的教師在自主、創新的課堂里與學生一起共同發展,這也許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目標。
⑹ 如何正確對待歷史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
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首先表明,歷史任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代人接續奮斗的歷程,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繼承前人的事業繼續前進,因此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歷史責任;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還表明,「接續奮斗」的歷程是一個在自覺總結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展開的歷史過程,前人的成就和不足實際上都是今人繼續前進的資源。因此,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要求我們必須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
要將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辯證發展的認識論運用到歷史認識當中
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就意味著要將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辯證發展的認識論運用到歷史認識當中去。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首先就需要我們把中華民族5000年以來的歷史過程,整體地看作是內在於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生命,把個人的生命與中華民族整體的歷史相互融合在一起。歷史是不能任意選擇的,因為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祖先,正是在這種個體與民族、文明歷史的整體連帶當中,促使每個中國人在自己5000年的文明和歷史面前,產生一種具有崇高感情的歷史命運感,從而自覺樹立一種全中華民族的歷史共同體的認同,以一種文明的榮耀感和民族的自豪感,克服個人主義視野下的歷史虛無主義。
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就需要我們實事求是地面對民族歷史中遭遇的曲折與苦難,能夠用一種辯證發展的認識論,合情合理地把這些曲折和苦難理解為發展中的曲折,理解為歷史進步中不得已的代價,從而從根本上糾正自近代以來,在西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霸權之下,長期彌漫於知識和思想領域中的自暴自棄式的歷史觀。我們需要對自己的祖先和歷史充滿溫情和敬意。因為正是他們一次次突破歷史困境的努力,才得以延續中國的文明和歷史,因此,我們也必須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像歷代祖先一樣努力,而不是埋怨古人,否定歷史。這正是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⑺ 如何理解維果斯基文化理論中的內化過程
根據恩格復斯關於勞動在制人類適應自然和在生產過程中藉助於工具改造自然的作用的思想,維果斯基論述了他對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起源和中介結構的看法。工具的 使用導致了人類不再像動物一樣是以身體的直接方式來適應自然。人類的心理發展規律不再受生物進化規律所制約,而是受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制約。維果斯基提到 的工具有兩個層次:物質生產的工具和精神生產的工具一一語言符號系統。
⑻ 如何落實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八大有效策略
「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他作為一種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但在不同年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到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什麼是「有效教學」?綜合多個流派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有效教學」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鍾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准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松和諧自然。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杠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准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學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
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於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於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藉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同時,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歷史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的,是鮮活而又富有生命意義的。作為歷史教師,教學中只有把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1、挖掘歷史教材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這是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保證。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很多當時洋務派興辦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圖片,跟著學生一起分析洋務運動的價值,洋務派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的相關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別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何認識晚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②如何理解新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③對中國加入WTO你怎麼看?④對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你怎麼看?從對比中學生更加明確中國政府的做法是時代所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經濟戰爭的勝利。
2、融入鄉土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歷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老師應該從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學資源還包括多媒體、電子書庫、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歷史,樹立為家鄉發展服務的理念。《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一課中,在介紹「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盛」知識,我就比較詳細地給學生介紹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情況,介紹鯉城區水門巷的市舶司、塗門街的清真寺、晉江的草庵寺等,並引導學生去游覽參觀這些歷史古跡。總之,結合自己本地區的特點,讓學生從研究鄉土歷史的角度學習歷史,更便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擴展歷史知識。
總之,歷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歷史,而不應該是帶著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把歷史的真實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歷史中不斷感悟,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
⑼ 淺談如何營造初中歷史教學的亮點
「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他作為一種理念,源於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但在不同年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到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什麼是「有效教學」?綜合多個流派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有效教學」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鍾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准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松和諧自然。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杠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准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學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
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於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於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藉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同時,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歷史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的,是鮮活而又富有生命意義的。作為歷史教師,教學中只有把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1、挖掘歷史教材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這是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保證。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很多當時洋務派興辦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圖片,跟著學生一起分析洋務運動的價值,洋務派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的相關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別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何認識晚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②如何理解新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③對中國加入WTO你怎麼看?④對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你怎麼看?從對比中學生更加明確中國政府的做法是時代所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經濟戰爭的勝利。
2、融入鄉土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歷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老師應該從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學資源還包括多媒體、電子書庫、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歷史,樹立為家鄉發展服務的理念。《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一課中,在介紹「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盛」知識,我就比較詳細地給學生介紹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情況,介紹鯉城區水門巷的市舶司、塗門街的清真寺、晉江的草庵寺等,並引導學生去游覽參觀這些歷史古跡。總之,結合自己本地區的特點,讓學生從研究鄉土歷史的角度學習歷史,更便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擴展歷史知識。
總之,歷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歷史,而不應該是帶著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把歷史的真實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歷史中不斷感悟,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