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泉州有哪些橋,有什麼特點
泉州著名的橋梁萬安古渡洛陽橋 /安平橋(五里橋)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陽橋上,彷彿與歷史進行一次對話。於是,巨大的石樑不再沉默,中亭與碑亭也平添幾分生動,石塔上飛翹的蓮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變得靈性盈盈,連筏形橋墩也活脫起來,用同一種古老的語言,講述很久很久以前關於橋的故事與傳說。
橋的誕生幾乎都與交通有關,洛陽橋也不例外。洛陽江匯晉、惠兩邑諸山眾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陽鎮南側,夾裹著山野之氣奔流入海。這里「水闊五里,深不可址」,南北兩岸設有流口,以船擺渡成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稱「萬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於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兩岸只得望天興嘆。
然而,萬安渡的區位又至關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遠,南連泉州至漳、廈、潮、廣、宋代中期泉州已成為繁華的港口,商貿經濟具有相當的規模,對周邊區域的輻射也成必然態勢,但洛陽江卻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礙。
晉代造橋技藝已趨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將其帶入閩中,與這里石雕工藝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葯的發明和能熟練地利用火葯,開采巨大岩石已非難事,天時地利、萬安渡造僑已成大勢。
洛陽古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其規制獨特,工程宏大,創梁式跨海大石橋歷史之先,有「海內第一橋」之稱,以至神宗朝,運使王子京以洛陽江萬安橋圖晉獻皇上,也博得龍顏大悅,慷慨封賞。之後,泉州地區興起造橋之熱,在150年間,竟建橋200多座,總長度達50餘里,故贏得「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
洛陽橋之所以與石拱型趙州橋、多孔石拱型蘆溝橋、舟梁型潮洲廣濟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除其造勢宏大,還因結構獨特,技藝高超。
古橋為古構平梁,南北走向,橋長834米,寬7米,殘存橋墩31座,橋面由長11米、寬與厚都近1米的花崗岩巨石鋪架,造橋者的智慧表現在,根據潮大流急,創造了兩頭尖形的船筏式分開水勢,即「筏型基礎」;又運用潮汐落差,創造了「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 」奠基法和橋板浮運法;蔡襄接任督造後,又創「種蠣於礎以為固」。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談往》中對其這樣評價:「這種基礎,就是近代橋梁的『筏型基礎』,但在國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所用橋梁的『浮運法』,就是今日還很通行。」而養殖牡蠣把橋基與墩石腦合凝結成整體,恐怕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的超前運用。
如今,在洛陽橋北端已豎立起一座相當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須之間仍透著那份沉穩謙和,不輕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獨。
歷史上一直把蔡襄與洛陽橋之間的故事編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讓後人也認定洛陽橋系蔡襄所為。歷史有點誤差是可以原諒的,作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間對督視橋役可說是盡職盡責,雖說只有23個月,僅占整個造橋時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瀝血卻有口皆碑。況且蔡襄在其親自撰寫的《萬安橋記》碑文中,並不自詡其功,只簡記造僑之始末,而大書王實、義波等造橋之人的史實。可見蔡襄人品之高尚,為官之清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為合情合理,並無特別之處,人們如此排編也反映老百姓對清官政治的一種呼喚。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著自己熟悉的洛陽橋,卻再也見不到那壯烈的造橋場面,後人的敬意也給他帶來幾許孤獨。如果當時在這里設計雕塑的是一組普通建設者移石架橋的群像,也許更好合歷史的真實,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陽橋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它所產生的文化國徽。自橋建成之後,各種風格造型,與山水秀色融為一體的與橋有關的祠、廟、庵、堂等紛紛興建,把當時的建築文化與藝術表現得淋淳酣暢;連篇累牘和各領風騷以橋為題的歷代記文和詩題吟詠,大大豐富了這聲土地的文化底蘊;眾多或遒勁或飄逸或排放或細膩的關於橋的碑記石刻、詩題碑刻和摩崖石刻,其傳統的書法與雕刻藝術則營造了雋永的意境,而無數以橋為素材杜撰編排的傳說故事和地方戲曲,更是充滿古典浪漫主義的色彩,廣為流傳。一座古橋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轟動,這在建橋史上是罕見的。
洛陽橋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時代發展的一個標志。如今324國道上那座洛江橋閘,已車流如水,貫通南北。它與近在咫尺的古橋共同構成「洛江雙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現代的,但它們折射出的都是我們民族創造與文明的太陽之光。
2. 泉州有哪些橋
泉州大橋 東海大橋 刺桐大橋 筍江橋
3. 泉州有什麼有名的古橋
洛陽橋,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http://ke..com/view/23536.htm?fr=ala0_1_1#2
安平橋專,我國現存屬古代最長的石橋http://ke..com/view/24820.htm?fr=ala0_1_1。
4. 泉州有哪些著名的橋
泉州著名的橋梁萬安古渡洛陽橋 /安平橋(五里橋)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陽橋上,彷彿與歷史進行一次對話。於是,巨大的石樑不再沉默,中亭與碑亭也平添幾分生動,石塔上飛翹的蓮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變得靈性盈盈,連筏形橋墩也活脫起來,用同一種古老的語言,講述很久很久以前關於橋的故事與傳說。
橋的誕生幾乎都與交通有關,洛陽橋也不例外。洛陽江匯晉、惠兩邑諸山眾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陽鎮南側,夾裹著山野之氣奔流入海。這里「水闊五里,深不可址」,南北兩岸設有流口,以船擺渡成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稱「萬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於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兩岸只得望天興嘆。
然而,萬安渡的區位又至關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遠,南連泉州至漳、廈、潮、廣、宋代中期泉州已成為繁華的港口,商貿經濟具有相當的規模,對周邊區域的輻射也成必然態勢,但洛陽江卻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礙。
晉代造橋技藝已趨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將其帶入閩中,與這里石雕工藝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葯的發明和能熟練地利用火葯,開采巨大岩石已非難事,天時地利、萬安渡造僑已成大勢。
洛陽古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其規制獨特,工程宏大,創梁式跨海大石橋歷史之先,有「海內第一橋」之稱,以至神宗朝,運使王子京以洛陽江萬安橋圖晉獻皇上,也博得龍顏大悅,慷慨封賞。之後,泉州地區興起造橋之熱,在150年間,竟建橋200多座,總長度達50餘里,故贏得「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
洛陽橋之所以與石拱型趙州橋、多孔石拱型蘆溝橋、舟梁型潮洲廣濟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除其造勢宏大,還因結構獨特,技藝高超。
古橋為古構平梁,南北走向,橋長834米,寬7米,殘存橋墩31座,橋面由長11米、寬與厚都近1米的花崗岩巨石鋪架,造橋者的智慧表現在,根據潮大流急,創造了兩頭尖形的船筏式分開水勢,即「筏型基礎」;又運用潮汐落差,創造了「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 」奠基法和橋板浮運法;蔡襄接任督造後,又創「種蠣於礎以為固」。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談往》中對其這樣評價:「這種基礎,就是近代橋梁的『筏型基礎』,但在國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所用橋梁的『浮運法』,就是今日還很通行。」而養殖牡蠣把橋基與墩石腦合凝結成整體,恐怕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的超前運用。
如今,在洛陽橋北端已豎立起一座相當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須之間仍透著那份沉穩謙和,不輕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獨。
歷史上一直把蔡襄與洛陽橋之間的故事編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讓後人也認定洛陽橋系蔡襄所為。歷史有點誤差是可以原諒的,作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間對督視橋役可說是盡職盡責,雖說只有23個月,僅占整個造橋時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瀝血卻有口皆碑。況且蔡襄在其親自撰寫的《萬安橋記》碑文中,並不自詡其功,只簡記造僑之始末,而大書王實、義波等造橋之人的史實。可見蔡襄人品之高尚,為官之清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為合情合理,並無特別之處,人們如此排編也反映老百姓對清官政治的一種呼喚。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著自己熟悉的洛陽橋,卻再也見不到那壯烈的造橋場面,後人的敬意也給他帶來幾許孤獨。如果當時在這里設計雕塑的是一組普通建設者移石架橋的群像,也許更好合歷史的真實,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陽橋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它所產生的文化國徽。自橋建成之後,各種風格造型,與山水秀色融為一體的與橋有關的祠、廟、庵、堂等紛紛興建,把當時的建築文化與藝術表現得淋淳酣暢;連篇累牘和各領風騷以橋為題的歷代記文和詩題吟詠,大大豐富了這聲土地的文化底蘊;眾多或遒勁或飄逸或排放或細膩的關於橋的碑記石刻、詩題碑刻和摩崖石刻,其傳統的書法與雕刻藝術則營造了雋永的意境,而無數以橋為素材杜撰編排的傳說故事和地方戲曲,更是充滿古典浪漫主義的色彩,廣為流傳。一座古橋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轟動,這在建橋史上是罕見的。
洛陽橋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時代發展的一個標志。如今324國道上那座洛江橋閘,已車流如水,貫通南北。它與近在咫尺的古橋共同構成「洛江雙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現代的,但它們折射出的都是我們民族創造與文明的太陽之光。
謝謝採納,
5. 泉州有哪些名橋
順濟橋上兩個月已經塌了!下面還有兩個比較著名的橋,都是泉州的,就知道這些了!
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里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經泉州市文物部門測量,安平橋現長2262.79米,比1985年修繕後長7.79米,比南宋建橋時全長2700米短了437.21米。
據稱,此次測量的長度是指,從安平橋位於水頭鎮的橋頭堡至安海鎮白塔的長度。
昨日21時30分,經現場負責測量的晉江博物館原館長黃世春計算,相關數據終於出來:
最寬處4.00米,最窄2.90米,均出現在靠近水頭方向;
共有363個橋墩,362個橋孔;
橋墩之間石條共2288塊,最長石條12.15米,位於水頭橋頭堡數過去11至12個橋墩之間,是惟一的僅4塊石條鋪成的一孔,寬3.00米。
而5塊石條的有17孔,6塊石條的有208孔,7塊石條的有135孔,8條的有1孔。
而中亭至南安水頭橋頭堡長1127.53米,中亭至晉江安海白塔長1135.26米。
據史料記載,安平橋落成後,修橋太守令衿親自寫記曰:「其長八百十有一丈(約2700米),其廣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
據了解,從11月開始,泉州市文物部門開始對安平橋進行全面測量,包括長度在內測量記錄安平橋的各種數據和資料,並建立檔案。
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副主任黃真真介紹,為了科學保存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的資料,此次測量包括非常細,包括橋本身和相關文物的各種數據;並用拓片的形式保存資料,包括碑文、楹聯以及牌匾。
橋長是怎麼測出的
黃世春介紹,此次測量是用尺子一個橋墩一個橋墩量過去,然後累加算出最後結果的。
「一根石條一根石條,一個橋墩一個橋墩量過去,為了減小誤差,每一次測量,都細到厘米。」
他稱,其實長度,只是一個指標,還包括每節橋之間的石條長度,橋墩的形狀等各種資料和數據。
測量完後將繪制出安平橋的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整座橋的結構都會在這些圖紙上體現出來。
「不過,繪圖工作量更大,預計還需幾個月。」
橋長為什麼變短了
此次測出長度為2262.79米;而1980年—1985年大修後,測量的長度為2255米;而再往前推,據史料記載,宋代建成時,全長2700米。
問題1:橋的長度為何會變,難道會熱脹冷縮?
黃世春解釋,主要是各個時期,對兩側橋頭引橋的破壞所致。「南宋建橋時,包括引橋在內共2700米,指海潮庵至白塔之間的長度,如果算上陸地上的距離,還會增加一兩百米;」
「此後,各朝各代雖經十餘次的重修,但舊的不斷破損,橋板斷折、橋墩倒塌、傾斜,1980年國家撥出專款進行全面修復,1985年5月工程竣工,由於當時安海橋頭堡到白塔的引橋部分橋體被破壞,而水頭橋頭堡至海潮庵之間引橋也被破壞,所以測量的長度是從水頭橋頭堡至安海橋頭堡出去未被破壞處,為2255米。」
「近年,安海橋頭堡至白塔被破壞的引橋修復,所以此次測量的是從安平橋位於水頭鎮的橋頭堡至安海鎮白塔的長度。」
問題2:五里橋長是五里嗎
安平橋是國家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連接晉江市的安海鎮和南安市的水頭鎮。
它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前後歷經十三年告成。據《晉江縣志》記載,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築石橋,後因故停建,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太守趙令衿繼續建造,一年後建成。安平橋為中古時代世界上最長的梁式石橋,故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贊。
據介紹,安海古稱安平,因此,此橋又稱:「安平橋」。它又名五里橋,那「五里」究竟多長呢?
據黃真真介紹,古時沒有米的概念,而一里約合現在的450米。「所以,當時的五里相當於現在的2250米左右。」
6. 泉州著名的橋梁有哪些
泉州著名的橋梁萬安古渡洛陽橋 /安平橋(五里橋)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陽橋上,彷彿與歷史進行一次對話。於是,巨大的石樑不再沉默,中亭與碑亭也平添幾分生動,石塔上飛翹的蓮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變得靈性盈盈,連筏形橋墩也活脫起來,用同一種古老的語言,講述很久很久以前關於橋的故事與傳說。
橋的誕生幾乎都與交通有關,洛陽橋也不例外。洛陽江匯晉、惠兩邑諸山眾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陽鎮南側,夾裹著山野之氣奔流入海。這里「水闊五里,深不可址」,南北兩岸設有流口,以船擺渡成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稱「萬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於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兩岸只得望天興嘆。
然而,萬安渡的區位又至關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遠,南連泉州至漳、廈、潮、廣、宋代中期泉州已成為繁華的港口,商貿經濟具有相當的規模,對周邊區域的輻射也成必然態勢,但洛陽江卻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礙。
晉代造橋技藝已趨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將其帶入閩中,與這里石雕工藝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葯的發明和能熟練地利用火葯,開采巨大岩石已非難事,天時地利、萬安渡造僑已成大勢。
洛陽古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其規制獨特,工程宏大,創梁式跨海大石橋歷史之先,有「海內第一橋」之稱,以至神宗朝,運使王子京以洛陽江萬安橋圖晉獻皇上,也博得龍顏大悅,慷慨封賞。之後,泉州地區興起造橋之熱,在150年間,竟建橋200多座,總長度達50餘里,故贏得「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
洛陽橋之所以與石拱型趙州橋、多孔石拱型蘆溝橋、舟梁型潮洲廣濟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除其造勢宏大,還因結構獨特,技藝高超。
古橋為古構平梁,南北走向,橋長834米,寬7米,殘存橋墩31座,橋面由長11米、寬與厚都近1米的花崗岩巨石鋪架,造橋者的智慧表現在,根據潮大流急,創造了兩頭尖形的船筏式分開水勢,即「筏型基礎」;又運用潮汐落差,創造了「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 」奠基法和橋板浮運法;蔡襄接任督造後,又創「種蠣於礎以為固」。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談往》中對其這樣評價:「這種基礎,就是近代橋梁的『筏型基礎』,但在國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所用橋梁的『浮運法』,就是今日還很通行。」而養殖牡蠣把橋基與墩石腦合凝結成整體,恐怕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的超前運用。
如今,在洛陽橋北端已豎立起一座相當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須之間仍透著那份沉穩謙和,不輕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獨。
歷史上一直把蔡襄與洛陽橋之間的故事編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讓後人也認定洛陽橋系蔡襄所為。歷史有點誤差是可以原諒的,作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間對督視橋役可說是盡職盡責,雖說只有23個月,僅占整個造橋時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瀝血卻有口皆碑。況且蔡襄在其親自撰寫的《萬安橋記》碑文中,並不自詡其功,只簡記造僑之始末,而大書王實、義波等造橋之人的史實。可見蔡襄人品之高尚,為官之清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為合情合理,並無特別之處,人們如此排編也反映老百姓對清官政治的一種呼喚。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著自己熟悉的洛陽橋,卻再也見不到那壯烈的造橋場面,後人的敬意也給他帶來幾許孤獨。如果當時在這里設計雕塑的是一組普通建設者移石架橋的群像,也許更好合歷史的真實,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陽橋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它所產生的文化國徽。自橋建成之後,各種風格造型,與山水秀色融為一體的與橋有關的祠、廟、庵、堂等紛紛興建,把當時的建築文化與藝術表現得淋淳酣暢;連篇累牘和各領風騷以橋為題的歷代記文和詩題吟詠,大大豐富了這聲土地的文化底蘊;眾多或遒勁或飄逸或排放或細膩的關於橋的碑記石刻、詩題碑刻和摩崖石刻,其傳統的書法與雕刻藝術則營造了雋永的意境,而無數以橋為素材杜撰編排的傳說故事和地方戲曲,更是充滿古典浪漫主義的色彩,廣為流傳。一座古橋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轟動,這在建橋史上是罕見的。
洛陽橋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時代發展的一個標志。如今324國道上那座洛江橋閘,已車流如水,貫通南北。它與近在咫尺的古橋共同構成「洛江雙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現代的,但它們折射出的都是我們民族創造與文明的太陽之光。
http://ke..com/view/188088.html
7. 泉州最早的橋是哪-條
抄來您看看
我只能告訴你橋名。如果你要詳細資料,把橋名輸入網路或其他搜索引擎就可以查到了。
世界最長的古橋——安平橋(1907年黃河大橋建成之前,他保持了1000多年的世界最長記錄。)
世界最古老的跨海石橋——洛陽橋(我國第一座跨海石橋)
中國第一座民間投資的橋——刺桐大橋(採用BOT形式讓私人投資經營)
順濟橋,有800多年歷史的順濟古橋已經在去年坍塌,新橋是市區重要通道
晉江大橋——世界第一做開字形大橋,很漂亮
泉州大橋——橋南立交工程也很漂亮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洛陽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蔡襄留給泉州人民的寶貴遺產,也是我國橋梁史上一座真正的豐碑!
洛陽橋的難能可貴之處,不僅在於它接通了「水闊五里」的萬安渡,使來往行旅得以安全通行,也不僅僅在於它接通了當時奧、閩北上的陸路通道,使南來北往的貨物得以暢通無阻,促進了泉州古代經濟的繁榮;更不在於它引來了膾炙人口的眾多故事傳說,使文化古城泉州平添了無限的樂趣和浪漫色彩,而是在於,它在那江潮夾涌、浪濤搏擊的洛陽江上,發揮了泉州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成功地採用了「筏形基礎」和「種礪固基法」,在全世界史無前例地解決了建造大型石橋的基礎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在全國堪稱第一的海港大石橋,而且一直保留到現在,成了泉州人民的驕傲。在泉州,「站著象東西塔,卧倒象洛陽橋」的俗話,代代相傳,而且遠播海外,不是沒有道理的。
什麼是「筏形基礎」?它就是沿著橋梁的中線,拋置大量石塊,以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造橋墩。什麼是「種礪固基法」?它就是在橋下大量種植牡礪,利用這種海生動物附著力強和繁殖迅速的特性,將橋基和橋墩石膠結成牢固的整體,使之成為經得起山洪沖撞和海水搏擊的人工盤石,保證石橋安卧大江,歷經千年而不跨!
泉州因為最早在這里建設了如此宏偉的洛陽橋,創造了古代建造梁式石橋的成功經驗,所以有宋一代,泉州橋梁建築空前興盛,著名的安平橋、石筍橋、順濟橋、盤光橋等相繼建成,因而得到了「泉州橋梁甲閩中」的美譽,文人墨客也寫了大量詩文,傳頌千秋,歷久不衰。連京劇傳統劇目,也以此作為題材,描述了當年建橋之艱巨,以及橋成之後「三百六十行過橋」的歡樂情景,感染了觀眾,使洛陽橋更加名聞天下。
北宋泉州太守莆田人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 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
8. 泉州有哪些大橋
1、田安大橋。泉州市田安大橋工程位於泉州大橋與刺桐大橋之間。田安大橋是泉州市區第一座採用鋼結構橋梁的大橋,橋跨布置共260米,主跨跨度為國內同類型橋梁最長。設計為雙向六車道,城市Ⅰ級主幹路,設計時速60公里,標准道路寬度47米,標准橋梁寬度為36.5米。
2、刺桐大橋。大橋長1530米,寬27米,接線公路2285米,匝道2400米,其中北引橋620米,南引橋600米,主橋橋型為90+130+90連續鋼架預應力橋,全橋並列6車道,設置中央綠化分隔帶,設計日通車量為2.5萬輛次,橋下可通行500噸胖體海輪。
3、安平橋。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4、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在洛陽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晉江大橋。2005年5月開工建設,經過三年多的施工,世界第一座「開」字形[1]斜拉橋 ——泉州晉江大橋全線成功實現合龍(2008年4月30日),是泉州的「新地標」,於2008年10月24日試通車。
6、後渚大橋。橫跨洛陽江,連接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與泉州台商投資區洛陽鎮,西連省道305線,東接洛秀組團東西主幹道。大橋及其連接線全長4.343公里,其中主橋長2098米,主跨492米,寬25.5米,為五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兩岸連接線長2270米,路基寬24.5米。
7、泉州跨海大橋。又稱泉州市環城高速公路三期,起自晉江市南塘村,接泉州市環城高速公路二期晉江至石獅段,於石獅蚶江跨越泉州灣,經秀塗,止於惠安塔埔,接泉州市環城高速公路一期南安至惠安段,路線全線約26.699公里,跨海大橋長約12.451公里,兩岸接線長約14.70公里,全線設置分離式立交2座。設置通道8處,天橋1座。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蚶江互通至秀塗互通段採用八車道高速公路標准,路基寬度41米;其餘路段採用六車道高速公路標准,路基寬度33.5米。全線共設蚶江、秀塗、張坂、塔埔四處互通式立交,項目總投資64.36億元,計劃建設工期4年。
泉州灣跨海大橋建成後,泉州市灣跨海大橋和晉江大橋、後渚大橋將泉州灣連成一個完整的「環」,環城高速將全線貫通。由宋元時的刺桐大港到未來的環泉州灣新城,泉州一步步發展壯大。我們以四個時期的「城圈」為脈絡,梳理她的發展歷程,並講述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
9. 泉州大橋的歷史
泉州大橋於1979年12月開工建設,1984年10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全長848.53米,橋面寬16.5米。橋專兩側欄桿上有花屬崗岩雕獅子326隻(石獅子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避邪鎮惡的圖騰)、石雕白蓮花328朵,大橋兩端各有2座六角涼亭,
當時曾被稱為「福建省城市最長公路橋」。這些石獅子有的張牙舞爪,有的憨態可掬,有的趴地對峙。有趣的是,獅子們還與相隔在護欄柱頭上那一朵石蓮花剛柔並濟,形成了一幅長達數百米的「百獅戲荷」圖,在我國當代橋梁史上獨樹一幟。
10. 泉州最有名的橋的資料
復制別人的
順濟橋上兩個月已經塌了!下面還有兩個比較著名的橋,都是泉州的,就知道這些了!
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里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經泉州市文物部門測量,安平橋現長2262.79米,比1985年修繕後長7.79米,比南宋建橋時全長2700米短了437.21米。
據稱,此次測量的長度是指,從安平橋位於水頭鎮的橋頭堡至安海鎮白塔的長度。
昨日21時30分,經現場負責測量的晉江博物館原館長黃世春計算,相關數據終於出來:
最寬處4.00米,最窄2.90米,均出現在靠近水頭方向;
共有363個橋墩,362個橋孔;
橋墩之間石條共2288塊,最長石條12.15米,位於水頭橋頭堡數過去11至12個橋墩之間,是惟一的僅4塊石條鋪成的一孔,寬3.00米。
而5塊石條的有17孔,6塊石條的有208孔,7塊石條的有135孔,8條的有1孔。
而中亭至南安水頭橋頭堡長1127.53米,中亭至晉江安海白塔長1135.26米。
據史料記載,安平橋落成後,修橋太守令衿親自寫記曰:「其長八百十有一丈(約2700米),其廣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
據了解,從11月開始,泉州市文物部門開始對安平橋進行全面測量,包括長度在內測量記錄安平橋的各種數據和資料,並建立檔案。
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副主任黃真真介紹,為了科學保存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的資料,此次測量包括非常細,包括橋本身和相關文物的各種數據;並用拓片的形式保存資料,包括碑文、楹聯以及牌匾。
橋長是怎麼測出的
黃世春介紹,此次測量是用尺子一個橋墩一個橋墩量過去,然後累加算出最後結果的。
「一根石條一根石條,一個橋墩一個橋墩量過去,為了減小誤差,每一次測量,都細到厘米。」
他稱,其實長度,只是一個指標,還包括每節橋之間的石條長度,橋墩的形狀等各種資料和數據。
測量完後將繪制出安平橋的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整座橋的結構都會在這些圖紙上體現出來。
「不過,繪圖工作量更大,預計還需幾個月。」
橋長為什麼變短了
此次測出長度為2262.79米;而1980年—1985年大修後,測量的長度為2255米;而再往前推,據史料記載,宋代建成時,全長2700米。
問題1:橋的長度為何會變,難道會熱脹冷縮?
黃世春解釋,主要是各個時期,對兩側橋頭引橋的破壞所致。「南宋建橋時,包括引橋在內共2700米,指海潮庵至白塔之間的長度,如果算上陸地上的距離,還會增加一兩百米;」
「此後,各朝各代雖經十餘次的重修,但舊的不斷破損,橋板斷折、橋墩倒塌、傾斜,1980年國家撥出專款進行全面修復,1985年5月工程竣工,由於當時安海橋頭堡到白塔的引橋部分橋體被破壞,而水頭橋頭堡至海潮庵之間引橋也被破壞,所以測量的長度是從水頭橋頭堡至安海橋頭堡出去未被破壞處,為2255米。」
「近年,安海橋頭堡至白塔被破壞的引橋修復,所以此次測量的是從安平橋位於水頭鎮的橋頭堡至安海鎮白塔的長度。」
問題2:五里橋長是五里嗎
安平橋是國家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連接晉江市的安海鎮和南安市的水頭鎮。
它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前後歷經十三年告成。據《晉江縣志》記載,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築石橋,後因故停建,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太守趙令衿繼續建造,一年後建成。安平橋為中古時代世界上最長的梁式石橋,故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贊。
據介紹,安海古稱安平,因此,此橋又稱:「安平橋」。它又名五里橋,那「五里」究竟多長呢?
據黃真真介紹,古時沒有米的概念,而一里約合現在的450米。「所以,當時的五里相當於現在的225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