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和人民當時有哪些選擇

歷史和人民當時有哪些選擇

發布時間:2021-02-23 19:40:52

① 歷史和人民做出了哪三個選擇,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三個選擇

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

馬克思主義

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一)只有馬克思主義能夠救中國
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危亡,中國的先進分子歷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但學習西方的努力在實踐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這些挫折和失敗,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流產,使得人們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不能指導中國人民的斗爭走向勝利。在當時的先進分子中,有的人在宣傳西方式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時,已經開始對它有所懷疑和保留了。

2.(二)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第一,馬克思主義使得中國先進分子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
第二,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工農政權,運用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當時的中國與俄國的國情相似,封建壓迫嚴重,經濟文化落後,軍閥混戰,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只有靠馬克思主義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第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是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關鍵,它聯合了工人、農民、士兵和學生等,具有雄厚的群眾基礎。五四運動就是一場真正的群眾運動。
第四,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思想條件,其理論也成為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歷史表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必然的、正確的。

二、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正確性
(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群眾是由階級劃分的,階級是由政黨來領導的,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在中國工人階級政黨出世以前,中國國民黨,在中國起著領導作用。但辛亥革命以後,五四運動時,國民黨是站在群眾之外的。國民黨已不能領導革命,成立新的政黨來領導中國革命已成為近代社會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無產階級的產生、發展和壯大,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階級基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思想基礎;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造了幹部和組織條件;十月革命的影響和共產國際的幫助給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外部條件。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二)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
中國共產黨一開始便旗幟鮮明地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理論來觀察和分析中國的問題,並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眾工作,它作為最先進的階級——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中國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根本對立的,它掌握和運用著馬克思主義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的理論,為中國人民指出了一條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的基本線索,指明了走向勝利的道路。

三、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正確性
(一)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使中國的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但他們並不是為了讓中國發展成為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為了把中國納入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他們經濟上和政治上的附庸。

(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主義
1922年7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二大提出了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以中國無產階級為首領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然後,「再使之發展到第二階段,以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社會。」

(三)當時的中國已經具備選擇社會主義的基本因素

(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綜上所述,地主階級的「自強、求富」思想、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理想、知識分子的改良思潮以及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思想,都不能為中國人民探索國家出路指明出路;無論是農民階級、洋務派、維新派、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都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方案脫離中國實際,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因此,中國人民的「三個選擇」是歷史的必然。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所以,中國人民的「三個選擇」是正確的。

如果多了 你就適當刪減一些

② 寫一篇歷史論文 有關於社會主義道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該怎樣入手 什麼題目 什麼內容 不少於2000字

最佳答案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從中國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形成了許多寶貴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幾年內取得了舊中國幾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設成就,為中國的現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但是,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由於國際國內種種原因,在相當長時間內,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漸佔了上風,使得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難能可貴的正確認識沒能貫徹和堅持下去,直至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全局性悲劇。

回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我們國家面臨的是十分困難的局面:十年內亂給黨和國家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創傷,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新科技革命蓬勃興起,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千帆競發,中國落在了時代大潮的後面。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我們黨義無反顧地帶領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同時開始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為黨的十二大所作的開幕詞中,鄧小平同志強調:「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時代命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創新和實踐活動,就是圍繞這樣一個鮮明的主題展開的。這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無比生動的、辯證發展的進程,是一個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的過程。正是這樣一個歷史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13億中國人民穩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燦爛曙光已經照臨東方的地平線。

3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成就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氣勢磅礴、雄渾而又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2008年我國GDP已經超過30萬億元,居世界第3位,比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了7位,我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從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6%。30年間GDP年均增長9.8%,較之世界經濟平均增速3.0%快3倍多。按照世界銀行標准,我國已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我們不僅在經濟建設上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跡」,而且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上也取得了巨大進步,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社會主義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東方。

20世紀90年代後,社會主義運動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易幟,滿以為經過短暫「休克」之後就可復甦重生。然而實際情形並非如此,有的至今難出低谷。結果證明,資本主義的「新自由主義」並非濟世良方。「新自由主義」不但害了亞洲、拉美、蘇聯東歐等國家和地區,最終連兜售者自己也自食苦果。目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弊端。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卻「風景這邊獨好」,展現出勃勃生機,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們的目光。近幾年來,國外輿論界和學術界關於「北京共識」、「中國模式」或「中國經驗」、「中國發展道路」的議論十分熱烈。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已經並將繼續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歷史和現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在新的偉大實踐中所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是一條光明之路、吉祥之路、希望之路,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這條路我們找准了,走對了!找到這條路是國之大幸、民之洪福。在當代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而沒有別的什麼旗幟能夠最大限度地團結和凝聚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群體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而沒有別的什麼道路能夠引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沒有別的什麼主義能夠引領中國的發展進步。

③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都是與其歷史發展走向密切相關的,都有其歷史決定性。鄧小平同志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毛澤東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這一表述,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走什麼樣的道路就已經成為先進的中國人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他們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試圖按圖索驥,依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來改造中國,把中國富強的希望寄託於實行和發展資本主義。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以至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國民黨也曾在大陸搞資本主義,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歷史以其血的代價告訴我們,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義不願意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達兩、三千年,在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備也最頑固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雖然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封建勢力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封建勢力還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勢力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毛澤東同志曾說:「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同時,也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並以其強大的經濟勢力排除和壓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它們決不允許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的資產階級也不具備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由於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由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並未完全斷絕經濟上的聯系,所以,他們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更沒有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才能得以生存、發展。因而,靠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中國最終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封建主義舊統治又延續不下去。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裡?正當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感困惑的時候,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看到了中國新的出路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人民選擇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歷史性的選擇,是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是中國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中國當時的出路有三條:一是限制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走資本主義道路;二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互不相干,長期平行發展;三是限制、改造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走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三條道路中,中國的近代歷史已經表明,第一條道路走不通;第二條道路實際上也行不通,不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戰勝社會主義,二者之間沒有調和的餘地;惟有第三條道路,才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且新民主主義革命也為中國人民選擇這條道路奠定了基礎。在政治上,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政權,確立了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鞏固和加強了工農聯盟。在經濟上,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轉化為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實現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因此,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總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鞏固和發展,體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運動的客觀規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得出的必然結論。所以,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國現在還會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

④ 歷史和人民怎樣一步步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我們可以從歷史上來看看共產黨是怎麼逐漸被選擇的:

1948年4月30日,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熱烈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積極參與籌備召開新政協,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工作。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在淮海戰役的勝利,被稱為「用小車推出來的勝利」。當時,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人民熱烈支援前線的壯麗風景。

1949年8月5日在美國發表的《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的觀察家於戰爭初期,已經察覺國民黨的抵抗力量受到致命的削弱。國民黨政府已喪失了鬥志,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從上面可以看出:1、是中國人民作出的歷史性選擇。2、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

歷史為什麼要選擇中國共產黨?毛澤東同志在《全世界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中指出:「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這個「新」字包含太多的東西,但歸根到底是四個方面:一是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有了一個全國統一的無產階級新型政黨。二是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三是黨的成立就把開展工人運動作為中心任務。四是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前景,為中國革命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邁進指明了方向。審視這段歷史會發現中國共產黨地位的確立,不是自封的,是由其自身條件決定的,是在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形成的,是中國人民在歷史的進程中經過比較、鑒別做出的正確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所走過的道路是極其曲折和艱難的,中國人民為贏得革命勝利和社會進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一.從中國近代歷史任務的角度來說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歷史必然性。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近代中國社會深刻變遷的進步產物。
a.1851年至1864年,洪秀全帶領農民階級發動了太平天國運動,建立新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但是由於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折充分說明農民階級不是中國革命的領導者。
b.為挽救清政府統治危機,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科技,製造西式槍炮,創設近代企業,建立新式海陸軍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甲午戰爭證明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的失敗。自強運動不能挽救社會危機。
c.面對著瓜分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於1898年發動百日維新運動。這是一場救亡圖存在不觸動封建根基的前提下,利用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挽救民族危機,但是變法的失敗證明這是行不通的。
d.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比較完整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建立中華民國,力圖在中國實施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挽救民族危機,但是辛亥革命最終並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革命初衷並未實現。

二,從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歷史實踐以及從政黨與群眾關系角度說明這種選擇的充分條件和必然性。
a.五四運動以後,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馬列主義傳入中國,1921年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有了領導核心和革命方法,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領導工農運動,進行國共合作,開展國民大革命。由於黨處在幼年時期,大革命失敗了。
b.在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適時調整政策,變化工作重心,爭取農民支持,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新道路。
c.在抗日戰爭期間,共產黨積極充分代表民族意志,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的完勝的民族戰爭,同時積極進行革命根據地建設和黨的建設,壯大了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力量,新民主革命理論也得到了成熟。
d.解放戰爭階段,面對蔣介石挑起的反人民內戰,共產黨制定了正確的戰略和策略,解放區積極迎戰,國統區第二條戰線相互配合,進而主動進攻,團結中間勢力,最終打敗了蔣介石,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由局部執政到全國執政的偉大轉變。
e.以上實踐充分說明共產黨能夠擔當革命重任,並根據形勢的變化調整工作重心,提出合適革命口號,從而最終實現救國救民的終極目標。這種歷史選擇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它應該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需要中共居安思危,具有憂患意識,必須不斷以自己的行動來贏得民心。

三.自建國之後,中國共產黨又為什麼能夠長期,穩定的成為中國的執政黨呢?人民群眾為什麼一直選擇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呢?江主席提出了「三個代表」進行了論述。主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 為什麼社會主義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原因如下:
一、正視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都是與其歷史發展走向密切相關的,都有其歷史決定性。鄧小平同志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毛澤東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這一表述,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二、正視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有著無比的優越性
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
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
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
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第三,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
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基礎上,並用低價商品摧毀弱小國家的民族企業,用堅船利炮把它們變為自己的附屬,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等價交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⑥ 論述歷史和人民是如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進行了抗爭有農民版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權,最後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也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資產階級領導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都失敗了,也沒有中國富強起來依舊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新文化運動後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自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了新中國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共產黨有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整體已經達到小康水平,綜合國力也進一步增強。
歷史雄辯的證明:是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只有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指導下才能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兩大任務。

⑦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改革開放

最完整的要點來如下,每個自要點可以填充內容,結合樓主個人的需要,希望能採納,謝謝!
1、主要由於建國以來前30年的經驗與教訓,為重蹈覆轍而推行改革
2、六七十年代,亞洲出現了以「四小龍」為代表的經濟新生體,中國為趕超世界潮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這也是時代和歷史的客觀需要
3、七十年代恰逢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是應對世界經濟多極化戰略的必然趨勢,是貫徹和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體現,推行改革開放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科技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4、是改善人民生活,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物質文化財富,使民眾生活進入小康水平,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地發展和突破
5、是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需要,改革開放就是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實現現代化
6、是促進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發展自己、壯大自己的必經之路。改革開放通過利用、吸收外資,發展自己,解決和彌補自身技術、資金不足的局面,使中國企業和經濟水平朝國際化方向發展。
7、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武器
8、有助於提高我國國防事業,活躍社會文化

⑧ 歷史和人民怎麼選擇了改革開放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的原因:

1、探索陷入困境與尋求改革新路,是中國改革開放戰略抉擇的根本動因。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部在探索中不斷演進的曲折發展史,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從「走自己的路」到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可謂是走過一段艱辛的歷程。

2、正確判斷時局與頻繁出訪活動,為改革開放提供基本依據及外部動力。

中國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出台,與我黨對20世紀60~70年代國際時局發展變化的正確判斷分析是分不開的。「文革」結束後,「國內外大勢呼喚我們黨盡快就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作出政治決斷和戰略抉擇」。

3、「文革」後農村自發改革探索實踐,成為人民要求改革開放的強烈呼聲。

改革開放是決定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抉擇,既是歷史的選擇,同時也是人民的選擇。

(8)歷史和人民當時有哪些選擇擴展閱讀: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是胡錦濤建黨90周年講話中提出的「四個選擇」基本論斷之一。站在今日改革時代,以改革相關理論闡釋改革開放戰略決策,固然不乏精彩之論。

但既言歷史選擇,則應立足史學研究視角,亦即重回歷史現場,考察梳理改革開放戰略決策歷史演進之脈絡,進而解讀歷史和人民選擇改革開放的必然性。

通過對中國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歷史考察分析,可以發現改革開放戰略決策是「文革」後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歷史必然,既是國內社會主義探索演進大勢所趨之歷史必然選擇,亦是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變化大勢所趨之歷史必然抉擇。

⑨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白話。從歷史上來說,封建制度已經腐朽不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先進的中國人開始了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而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說明了農民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失敗說明了中國在當時的環境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而後來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取得的勝利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的選擇。 從人民來說,幾千年的封建制度讓人民飽受受壓迫、受剝削的痛苦,而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嚴重脫離人民群眾,不僅沒有完全促成中國人民的覺醒,沒有實現民族的獨立,反而將中國陷入戰亂。只有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革命,建立了人民統一抗戰的戰線,堅持了與人民群眾相結合,建立由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新中國的成立和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人民的選擇。
1)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而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素和必要條件.
(2)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
(3)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
(4)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總之,這一選擇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確的.通過這一選擇,中國共產黨創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

閱讀全文

與歷史和人民當時有哪些選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