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腦怎麼做歷史地圖
看看吧
http://media.ccidnet.com/media/cce/341/03401.htm
『貳』 知識准備(1)據你所知,繪制歷史地圖有哪幾種常用方法你能寫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嗎___________________
()投影放大法:把透明膠紙(或白紙)放在所畫的底圖上,根據底圖用筆描出地圖輪廓,然後把描好底圖輪廓的透明膠紙放在投影機上,並在投影機上調好所需放大的倍數,在幕布前放上繪制地圖所用的紙,然後根據投影機打在紙上的投影,用筆描繪成圖。如果沒有投影機,也可將原圖先用玻璃片描出,利用電筒投影,再用上述方法繪制。 方格放大法: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繪制方法。先在原圖上用鉛筆打上若干方格(一般以九格為宜),然後按所需放大倍數與之成比例,在白紙上打好方格,再按原圖有關方格的線條位置,在放大的方格內相應描繪出來,最後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用畫筆敷上色彩,加粗線條,添上各種符號,寫上題目和圖例,新的放大的歷史地圖就完成了。 縮放儀放大法:先選擇擬縮放的原圖,然後根據教學需要將縮放儀調節到適當的倍數,在縮放儀一端照原圖描輪廓,另一端(放鉛筆)就會在所繪制的紙上描出所需放大的地圖輪廓。這種方法迅速、簡便、准確。 摹映復寫法:選擇合適的地圖作為范圖,用白紙與之重疊訂在玻璃上進行摹映;或用復寫紙放在地圖下面,下面再放上白紙,先用鉛筆描下地圖上的輪廓,再繪製成適用的歷史地圖。(2)①准備一張較大的白紙和幾支不同顏色的彩筆。②熟讀教材或地圖冊中的相關地圖。③從原因、時間、結果、影響等方面比較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④比較《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
『叄』 解放年代的作戰地圖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那個時候,也是由測繪部門製作的。特別是日本,在抗戰爆發之前,就已經繪版制了中國權各地地圖。該地圖非常詳細,甚至標出了連當地農民都很少知道的小路。
解放戰爭年代,解放軍使用的地圖大多是繳獲日軍和國民黨軍的軍用地圖。
『肆』 製作歷史地圖用什麼軟體
製作歷史地圖用什麼軟體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 AE、FLASH等專業製作動畫的軟體製作的。然後加上配音就OK了。當然如果你PPT用得夠好,也能實現這樣一個功能。
『伍』 古代人是如何製作地圖的
我國在宋代也有航海圖繪制的能力,當然,元代之後的科學更是發展迅速(比如說,混天地動儀,可測量天文)。而在同時期的外國科學發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說,荷蘭人駕船繞行台灣繪制的台灣全圖)。
第一部測算專著——《海島算經》
《海島算經》是三國時期(西元三世紀)的數學家劉徽所著。他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寫了《重差》一卷,附於該書之後。
唐代數學家李淳風將《重差》單列出來,取名《海島算經》,並列為我國古代的數學經典《算經十書》之一。該書全部9個算例均涉及測高望遠及其計算問題。9個算例分別是:測量海島的高度(望海島),測量山上的松樹的高度(望松),測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測量澗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測量地面上塔樓的高度(望樓),測量河流的寬度(望波口),測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淵),從山上測量湖塘的寬度(望津),從山上測量一座城市的大小(臨邑)。
為解決這些問題,劉徽提出了重表法、連索法和累距法等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就是重差測量術。重差測量術是藉助矩、表、繩的簡單測量工具,依據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內在關系,進行測高、望遠、量深的理論和方法。在劉徽之前,趙爽在為《周髀算經》作注時曾作日高圖,首先提出了重差測量理論。而劉徽在《海島算經》中活用重差理論,巧妙地提出了多種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把重差測量理論推廣開來。
《海島算經》是一部影響久遠的測算專著。它所詳細揭示的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成為古代測量的基本依據,為實現直接測量(步量或丈量)向間接測量的飛躍架起了橋梁。直到今天,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在某些場合仍有借鑒意義。
什麼是「制圖六體」
制圖六體,是晉代制圖學家裴秀提出的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彥,河東聞喜(今屬山西省)人,晉武帝時官司空,後任宰相。他根據「六軍所經,地域遠近,山川險易,征路迂直」,校驗了魏國留下的舊圖。
由於舊圖繪制粗略,加之地名改變,他在門客京相璠的幫助下,編制了我國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地形方文圖》。他總結了前人制圖經驗,提出了地圖制圖的六條原則,即「制圖六體」: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為「准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系;三為「道裏」,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裴秀認為,制圖六體是相互聯系的,在地圖製作中極為重要。地圖如果只有圖形而沒有分率,就無法進行實地和圖上距離的比較和量測;如果按比例尺繪圖,不考慮准望,那麼在這一處的地圖精度還可以,在其他地方就會有偏差;有了方位而無道裏,就不知圖上各居民地之間的遠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離,而不測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地圖同樣精度不高,不能應用。
這六條原則的綜合運用正確地解決了地圖比例尺、方位、距離及其改化問題。所以制圖六體成為我國明代以前地圖制圖學理論的基礎,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計裏畫方
「計裏畫方」,是按比例尺繪制地圖的一種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中邊長代表實地裏數,相當於現代地形圖上的方裏網格;然後按方格繪制地圖內容,以保證一定的准確性。據文字記載,此法始於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 「制圖六體」原則,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地形方丈圖》。
唐代賈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編制了《天下州縣圖》(又稱《守令圖》)。元代朱思本,用計裏畫方的方法繪制的全國地圖——《輿地圖》,精確性超過前人。此法沿用1500餘年,直到清初,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元代郭守敬在測繪上的建樹
郭守敬在測繪上作出的最大貢獻,是他首創的以我國沿海海平面作為水準測量的基準面。當時,郭守敬曾經從河套東頭的孟門山(今陝西宜川至山西吉縣一帶)起,順中條山往東,沿黃河故道測量地形,掌握了大河之北縱橫數百里地區內地勢起伏的變化。
這是在黃河中游的一次大面積地形測量。大面積測量必須解決各局部測量資料的統一歸化問題。據《元朝名臣事略》記載,郭守敬「又嘗以海平面較京師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謂汴梁之水去海甚遠,其流峻急,而京師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緩,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學,其不可得也」。
這是我國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利用海平面作為基準來建立統一的高程系統,創立了「海拔」這一科學概念。這一工作,對於測量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我國大面積測量發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傑出科學成果。
直到今日,世界各國的區域性測量,其水準測量成果均歸化到以海岸某點的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的高程系統中去。我國現就採用青島港驗潮站歷年記錄的黃海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並在青島設有水準原點,全國的高程均以此為基準。這一科學方法。仍將繼續沿用。
『陸』 b站上的中國歷史地圖詳細版是怎麼做出來的
其實歷史書上都有相關圖片。應該是根據地方誌、地理書籍等文獻資料大概的畫出來的。專
不過需要屬聲明的是古代沒有現代國界的概念,而且這些圖有的是看佔領的城池來描繪出來的,有時候會因為自然條件等因數,有的會主動放棄城池。就好像三國裡面的蜀國,諸葛亮六齣祁山,每次都是要佔領陳倉城,當時撤退就會放棄這一座城池,哪怕之前費了很大力氣去攻打,原因很簡單,如果距離太遠,而且補給困難的城,與其死守,犧牲掉可能上萬士兵還不一定守得住,不如保存實力等下次再算賬
還有因為地理因素,如羅布泊等地方,古代有非常繁華的古城,但是一些不解之謎,有的人說是沙塵暴等原因,這些城池會被人一夜拋棄。。。
所以歷史地圖指示描繪大概的輪廓,或者是當時的帝國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圖,有的老師說可能維持只有幾年。。。
『柒』 中國朝代的地圖是怎樣繪制出的啊
古人以前如何繪制平面地圖呢?
我國古代就有地圖的繪制,以下是三國時期到元代的幾個代表性演進史。由敘述中可以得知古人測量繪制地圖的方法。
我國在宋代也有航海圖繪制的能力,當然,元代之後的科學更是發展迅速(比如說,混天地動儀,可測量天文)。而在同時期的外國科學發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說,荷蘭人駕船繞行台灣繪制的台灣全圖)。
第一部測算專著——《海島算經》
《海島算經》是三國時期(西元三世紀)的數學家劉徽所著。他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寫了《重差》一卷,附於該書之後。
唐代數學家李淳風將《重差》單列出來,取名《海島算經》,並列為我國古代的數學經典《算經十書》之一。該書全部9個算例均涉及測高望遠及其計算問題。9個算例分別是:測量海島的高度(望海島),測量山上的松樹的高度(望松),測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測量澗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測量地面上塔樓的高度(望樓),測量河流的寬度(望波口),測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淵),從山上測量湖塘的寬度(望津),從山上測量一座城市的大小(臨邑)。
為解決這些問題,劉徽提出了重表法、連索法和累距法等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就是重差測量術。重差測量術是藉助矩、表、繩的簡單測量工具,依據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內在關系,進行測高、望遠、量深的理論和方法。在劉徽之前,趙爽在為《周髀算經》作注時曾作日高圖,首先提出了重差測量理論。而劉徽在《海島算經》中活用重差理論,巧妙地提出了多種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把重差測量理論推廣開來。
《海島算經》是一部影響久遠的測算專著。它所詳細揭示的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成為古代測量的基本依據,為實現直接測量(步量或丈量)向間接測量的飛躍架起了橋梁。直到今天,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在某些場合仍有借鑒意義。
什麼是「制圖六體」
制圖六體,是晉代制圖學家裴秀提出的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彥,河東聞喜(今屬山西省)人,晉武帝時官司空,後任宰相。他根據「六軍所經,地域遠近,山川險易,征路迂直」,校驗了魏國留下的舊圖。
由於舊圖繪制粗略,加之地名改變,他在門客京相璠的幫助下,編制了我國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地形方文圖》。他總結了前人制圖經驗,提出了地圖制圖的六條原則,即「制圖六體」: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為「准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系;三為「道裏」,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裴秀認為,制圖六體是相互聯系的,在地圖製作中極為重要。地圖如果只有圖形而沒有分率,就無法進行實地和圖上距離的比較和量測;如果按比例尺繪圖,不考慮准望,那麼在這一處的地圖精度還可以,在其他地方就會有偏差;有了方位而無道裏,就不知圖上各居民地之間的遠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離,而不測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地圖同樣精度不高,不能應用。
這六條原則的綜合運用正確地解決了地圖比例尺、方位、距離及其改化問題。所以制圖六體成為我國明代以前地圖制圖學理論的基礎,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計裏畫方
「計裏畫方」,是按比例尺繪制地圖的一種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中邊長代表實地裏數,相當於現代地形圖上的方裏網格;然後按方格繪制地圖內容,以保證一定的准確性。據文字記載,此法始於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 「制圖六體」原則,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地形方丈圖》。
唐代賈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編制了《天下州縣圖》(又稱《守令圖》)。元代朱思本,用計裏畫方的方法繪制的全國地圖——《輿地圖》,精確性超過前人。此法沿用1500餘年,直到清初,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元代郭守敬在測繪上的建樹
郭守敬在測繪上作出的最大貢獻,是他首創的以我國沿海海平面作為水準測量的基準面。當時,郭守敬曾經從河套東頭的孟門山(今陝西宜川至山西吉縣一帶)起,順中條山往東,沿黃河故道測量地形,掌握了大河之北縱橫數百里地區內地勢起伏的變化。
這是在黃河中游的一次大面積地形測量。大面積測量必須解決各局部測量資料的統一歸化問題。據《元朝名臣事略》記載,郭守敬「又嘗以海平面較京師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謂汴梁之水去海甚遠,其流峻急,而京師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緩,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學,其不可得也」。
這是我國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利用海平面作為基準來建立統一的高程系統,創立了「海拔」這一科學概念。這一工作,對於測量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我國大面積測量發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傑出科學成果。
直到今日,世界各國的區域性測量,其水準測量成果均歸化到以海岸某點的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的高程系統中去。我國現就採用青島港驗潮站歷年記錄的黃海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並在青島設有水準原點,全國的高程均以此為基準。這一科學方法。仍將繼續沿用。
『捌』 歷史書上的地圖怎麼做
先把圖片翻拍下來,然後用美圖秀秀或者ps美化修改即可。
『玖』 古代人是如何繪制地圖的
我國在宋代也有航海圖繪制的能力,當然,元代之後的科學更是發展迅速(比如說,混天地動儀,可測量天文)。而在同時期的外國科學發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說,荷蘭人駕船繞行台灣繪制的台灣全圖)。
………………………………………………………………………………………
第一部測算專著——《海島算經》
《海島算經》是三國時期(西元三世紀)的數學家劉徽所著。他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寫了《重差》一卷,附於該書之後。
唐代數學家李淳風將《重差》單列出來,取名《海島算經》,並列為我國古代的數學經典《算經十書》之一。該書全部9個算例均涉及測高望遠及其計算問題。9個算例分別是:測量海島的高度(望海島),測量山上的松樹的高度(望松),測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測量澗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測量地面上塔樓的高度(望樓),測量河流的寬度(望波口),測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淵),從山上測量湖塘的寬度(望津),從山上測量一座城市的大小(臨邑)。
為解決這些問題,劉徽提出了重表法、連索法和累距法等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就是重差測量術。重差測量術是藉助矩、表、繩的簡單測量工具,依據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內在關系,進行測高、望遠、量深的理論和方法。在劉徽之前,趙爽在為《周髀算經》作注時曾作日高圖,首先提出了重差測量理論。而劉徽在《海島算經》中活用重差理論,巧妙地提出了多種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把重差測量理論推廣開來。
《海島算經》是一部影響久遠的測算專著。它所詳細揭示的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成為古代測量的基本依據,為實現直接測量(步量或丈量)向間接測量的飛躍架起了橋梁。直到今天,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在某些場合仍有借鑒意義。
什麼是「制圖六體」
制圖六體,是晉代制圖學家裴秀提出的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彥,河東聞喜(今屬山西省)人,晉武帝時官司空,後任宰相。他根據「六軍所經,地域遠近,山川險易,征路迂直」,校驗了魏國留下的舊圖。
由於舊圖繪制粗略,加之地名改變,他在門客京相璠的幫助下,編制了我國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地形方文圖》。他總結了前人制圖經驗,提出了地圖制圖的六條原則,即「制圖六體」: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為「准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系;三為「道裏」,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裴秀認為,制圖六體是相互聯系的,在地圖製作中極為重要。地圖如果只有圖形而沒有分率,就無法進行實地和圖上距離的比較和量測;如果按比例尺繪圖,不考慮准望,那麼在這一處的地圖精度還可以,在其他地方就會有偏差;有了方位而無道裏,就不知圖上各居民地之間的遠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離,而不測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地圖同樣精度不高,不能應用。
這六條原則的綜合運用正確地解決了地圖比例尺、方位、距離及其改化問題。所以制圖六體成為我國明代以前地圖制圖學理論的基礎,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計裏畫方
「計裏畫方」,是按比例尺繪制地圖的一種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中邊長代表實地裏數,相當於現代地形圖上的方裏網格;然後按方格繪制地圖內容,以保證一定的准確性。據文字記載,此法始於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 「制圖六體」原則,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地形方丈圖》。
唐代賈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編制了《天下州縣圖》(又稱《守令圖》)。元代朱思本,用計裏畫方的方法繪制的全國地圖——《輿地圖》,精確性超過前人。此法沿用1500餘年,直到清初,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元代郭守敬在測繪上的建樹
郭守敬在測繪上作出的最大貢獻,是他首創的以我國沿海海平面作為水準測量的基準面。當時,郭守敬曾經從河套東頭的孟門山(今陝西宜川至山西吉縣一帶)起,順中條山往東,沿黃河故道測量地形,掌握了大河之北縱橫數百里地區內地勢起伏的變化。
這是在黃河中游的一次大面積地形測量。大面積測量必須解決各局部測量資料的統一歸化問題。據《元朝名臣事略》記載,郭守敬「又嘗以海平面較京師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謂汴梁之水去海甚遠,其流峻急,而京師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緩,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學,其不可得也」。
這是我國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利用海平面作為基準來建立統一的高程系統,創立了「海拔」這一科學概念。這一工作,對於測量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我國大面積測量發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傑出科學成果。
直到今日,世界各國的區域性測量,其水準測量成果均歸化到以海岸某點的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的高程系統中去。我國現就採用青島港驗潮站歷年記錄的黃海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並在青島設有水準原點,全國的高程均以此為基準。這一科學方法。仍將繼續沿用。
鄭和是我國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於1371年,原姓馬,名和,小字三保。12歲時被抓入宮中給燕王朱棣當侍童。朱棣當皇帝後,被升為內宮監太監,並賜姓鄭,又稱「三保太監」。
朱棣為鞏固他的統治地位,擴大其政治影響,恢復了元代中斷的海上交通。鄭和懂阿拉伯語,受到朱棣的重用,派他率船隊七出西洋。那時所謂西洋,是泛指我國南海以西的廣大地域,包括印度洋及沿海地區在內。鄭和多次統率水手、軍卒、醫官、買辦等約兩萬人,分乘寶船百餘艘,浩浩盪盪,比起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三艘載重不到百噸的船,規模大得多。從1405年到1433年,七次航行前後用了28年時間,歷經37個國家。鄭和是我國第一個橫渡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的人,比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1471年葡萄牙人達迦馬沿非洲南岸繞好望角到達印度洋,要早半個世紀以上。
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上萬人的船隊遠航,與大海波濤、明島暗礁及變化萬千的惡劣氣候搏鬥,必須准確地測定船舶的地理位置、航向和海深等。那麼,這樣大的船隊航行,靠什麼來導航呢?這就是古代的天文定位技術。我國古代很早就將天文定位技術應用在航海中。東晉僧人法顯在訪問印度乘船回國時曾記述:「大海彌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到了元、明時期天文定位技術有很大發展。當時採用觀測恆星高度來確定地理緯度的方法,叫做「牽星術」,所用的測量工具,叫做牽星板。根據牽星板測定的垂向高度和牽繩的長度,即可換算出北極星高度角,它近似等於該地的地理緯度。鄭和率領的船隊在航行中就是採用「往返牽星為記」來導航的。在航行中,他們還繪制了著名的《鄭和航海圖》。我國的航海圖雖然宋代就已應用,但多隻是以近海為主,不能滿足大船隊的遠航需要。鄭和與他的助手王景弘依據多次航行所得的海域和陸地知識,製成了遠航圖冊,名為「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蕃國」,後人稱之為「鄭和航海圖」。該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達非洲東岸的圖作蒙巴薩。全圖包括亞非兩洲,地名50O 多個,其中我國地名佔200多個,其餘皆為亞洲諸國地名。所有圖幅都採用「寫景」畫法表示海島,形象生動,直觀易讀。在許多關鍵的地方還標注「牽星」數據,有的還注有一地到另一地的「更」數,以「更」來計量航海距離等。可以說,鄭和航海圖是我國古代地圖史上真正的航海圖。
世界航海圖形成於何時,有哪幾個發展階段
據研究,早在古文化時期,生活在島嶼上和海岸邊的人們為了採集海藻、魚類和貝類作為食物,就利用簡陋的舟船航行於海上,出現了原始的海圖。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又出現了許多表示海陸分布的地圖。但真正從地圖中分離出來,專用於航海的航海圖,出現較晚,形成於中世紀。13世紀,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已傳入歐洲,地中海沿岸國家航海業已比較發達。航海經驗和資料的積累,以及航海業進一步發展的推動,出現了著名的「波托蘭海圖」。這種海圖上以表示海洋為主,海岸也表示得很詳細,海域表示島、礁、灘等地貌,還突出表示航海用的羅盤方位線。
航海圖發展較快的第二個階段是在地理大發現時期。航海探險使海洋的輪廓、島嶼分布逐漸明晰,16世紀初,航海圖上開始用水深注記顯示海底地貌,海域內容越來越豐富,形成了現代航海圖的雛型。
1569年,墨卡托編成世界地圖,首次使用了墨卡托投影,奠定了現代航海圖的數學基礎 。
西方資本主義興起是現代航海圖的快速發展時期。資本主義列強為尋找原料產地和市場,大肆推行殖民政策,航海業空前發展,歐洲各國相繼成立了海道測量機構,紛紛測繪世界范圍的航海圖。航海圖內容越來越詳細,直至1921年國際海道測量局成立,標志著航海圖測繪進入到現代化階段。
我國航海圖有哪幾個發展階段
我國自古海上運輸就很發達。宋代已有簡略的海圖,如《海外諸域圖》、《海外諸蕃地理圖》,是我國歷史上記載較早的海圖。
明代是我國航海圖測制的興盛時期。我國現存最早的古航海圖就是明代的《海道指南圖》另外還有「山嶼島礁圖」和《海運圖》。據考證,《海運圖》是用於當時經濟發達的南方運糧到政治中心的北方。最著名的是《鄭和航海圖》,它是根據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積累的經驗和資料編制而成的。但這些圖大多內容簡略,無數學基礎。
鴉片戰爭後,我國門戶洞開,帝國主義列強在我國海區測量,英國編制的航海圖公開出售。
20世紀20年代我國成立了海道測量局,逐步取消了外國人的海圖銷售權,開展了航海圖的測繪工作,但進展很慢,從1922~1949年的27年間,僅出版航海圖100餘幅。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成立了海道測量局。從此,航海圖測繪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到1957年,測圖125幅。1958年開始進行全國海區航海圖的測繪工作,到1966年,測深78萬公里,編制出航海圖900餘幅。「文化大革命」中,航海圖測繪的速度和質量都有所下降,但1978年後,在測繪科研、人才培養、測量船和測繪儀器建設等方面發展很快,測繪技術、航海圖品種和質量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航海圖的測繪滿足了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
『拾』 如何製作舊地圖
臨摹。
將舊地圖放在一塊玻璃上,粘起來,然後從玻璃的另一面用光源照射,用鉛筆地圖上的要素臨摹下來。之後再上色處理。
如果真正要講方法會很麻煩的,而且要有很深的繪畫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