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
社會發展規律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內在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歷史唯心主義從人們的思內想、動機容出發,否認社會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與此相反,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出發,主張社會是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發展有其客觀規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社會發展的規律作了經典表述。他指出,人們在自己的社會物質生活過程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過程。
2. 如何理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
答:人類社會是客觀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其發展具有規律性的一面;但是,社專會歷史規律是在人們有意識、有目屬的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實現的,因而人類社會又具有目的性的一面。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和目的性並不矛盾,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人的能動性、選擇性就體現在能動的認識世界並能動的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們只有認識並尊重客觀規律,選擇正確的道路和方法,才能獲得行動上的自由。認識的越深刻,獲得的自由也就越多;反之,如果無視或者不尊重客觀規律,那就會處於不自由狀態,以致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3. 如何認識和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
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這個規律可以概括為唯物史觀和階級斗爭。那麼,怎樣才能正確認識這個規律呢?我以為,要把握以下6個要點,這6個要點均為馬克思的思想。
第一,社會生產力的總量決定社會形態。一個社會實行什麼樣的生產方式、經濟關系和社會制度,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取決於這個社會的生產力總和。比如,原始社會,生產力極低,實行的是原始共產主義制度。再比如,隨著商品生產由低到高的發展,人類社會分別實行的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制度。最後,隨著商品的消亡,人類社會進入無商品、無階級的社會主義道路,並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第二,到現在為止,人類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階級斗爭從何而來?是商品所至。階級的存在、階級的沖突、階級的搏殺、階級的剝削、階級的統治等,都是由於商品的出現而出現的。商品,帶來了生產力發展,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增加;也帶來了私有制,帶來了壓迫和反抗,帶來了專制和暴力。人類一旦進入商品社會,便有了對文明的嚮往和追求。但是,這必須付出野蠻的代價。因此,商品社會成為文明社會的標志,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
第三,占統治地位的那個階級都負有發展商品生產的歷史使命,並為新社會的到來和新的統治階級上台創造物質條件。商品生產的發展,需要社會分工、階級階層、國家政治等等。於是,這些都果然出現了,並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統治階級要維持自己的統治,就必須發展商品生產,這樣也就推動了社會進步,也為新的社會形態創造了條件。
第四,無論哪種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第五,人類社會發展是一種自然的歷史進程,有著自然的發展規律。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自身運動的發展規律,它也還是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其自然的發展階段。《資本論》就是探索資本運動規律的,但卻不能取消資本運動階段。
第六,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世界,但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人們毫無選擇地生活在現實的生產力水平的社會里,這是他們創造自己世界的前提條件。
4. 怎樣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與人的自覺活動
自有高人能答,但需要說明什麼是「自覺活動」---我上學那陣管這叫「自版我能動性」.
我只會舉權例「答簡」:以「皇帝輪流做」為客觀規律與人的自覺活動案例,「皇帝輪流做」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現象和本質的含義.
辯證關系:表面上「皇帝輪流做」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客觀規律的具體表現,但實質上導致這一客觀規律具體表現不斷產生的根本原因卻是具體參與者的個體行為努力--由於不滿進而改變之.換言之,如果人的自覺活動以公平、公正、公開為主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客觀規律也就只能在小范圍內運行了,但已是純哲學范疇.
5. 如何理解社會歷史過程是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 考試題
在我國學術界,一些研究者把歷史認識(歷史研究)的方法歸納為兩大類:在客觀主義內歷史觀指導容下的科學主義方法和在人文主義歷史觀指導下的人文主義方法。前者用自然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看歷史;後者則認為研究歷史即是理解歷史,而理解歷史即是建構歷史,而不可能是簡單地再現歷史;歷史理解其實也就是自我理解;建構歷史其實也就是自我建構;歷史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形成於主體間的視界融合之中,因此,應採用不同於自然科學的詮釋學等人文主義方法。這些論者提出歷史研究的主導範式應該是人文主義方法
6. 如何理解社會歷史過程是客觀規律性和主體
①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決定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回濟學批判》一書答中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②人們的歷史選擇性體現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規律性,歸根結底要通過人民群眾的選擇和實踐表現出來。
總之,社會形態的更替是一個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過程。
7. 運用哲學方面的知識談談如何認識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性與人的自覺活動之間的關系。
人類社會是客觀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其發展具有規律性的一面;但是,社會歷史規律內是在人們有意識、有目的容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實現的,人的自覺活動包括認識和利用社會規律,人的自覺活動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的進程,因而人類社會又具有目的性的一面。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和目的性並不矛盾,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人的能動性、選擇性就體現在能動的認識世界並能動的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們只有認識並尊重客觀規律,選擇正確的道路和方法,才能獲得行動上的自由。認識的越深刻,獲得的自由也就越多;反之,如果無視或者不尊重客觀規律,那就會處於不自由狀態,以致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在這一問題上我們必須批判「唯意志論」和「宿命論」兩種錯誤的觀點。「唯意志論」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認為個人的意志可以決定歷史的發展。「宿命論」則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由純粹的必然性決定的,人們在社會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從而把社會規律神秘化。
8. 怎樣理解人的活動與歷史規律的 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歷史規律與自然規律有著重大的區別。自然界的事物的運動是不自覺的、盲目的,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也就是通過這些不自覺的、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表現出來的;人類的活動則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是人的這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構成了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也就是通過人的活動構成並得以實現,人類社會歷史鐵的必然性與人的自覺活動是有機統一的。離開了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活動,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就無從談起。
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指出,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具有一致性。第一,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是客觀的物質。自然世界只有一個,它是由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共同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人和人類社會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質自然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物質自然世界一種特殊的存在形式和運動形式。第二,人類社會和物質自然界一樣,是運動的、變化和發展的。人類社會由於內在的矛盾運動,不可能停留在歷史的某一點上,在其發展中呈現出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前一階段必然地被後一階段所取代,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由低級到高級、由落後到先進的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歷史。第三,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界的發展一樣,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41頁)人們不能主觀地取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只能以人的實踐方式加速或延緩客觀規律的實現。正是因為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一致性、同一性或統一性,我們才能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說明社會的變化和發展,我們才能不斷地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自身的目的。
9. 怎樣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與人
我只會舉例「答簡」:以「皇帝輪流做」為客觀規律與人的自覺活動案例,「皇帝輪流做」與「分版久必權合,合久必分」便是現象和本質的含義.
辯證關系:表面上「皇帝輪流做」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客觀規律的具體表現,但實質上導致這一客觀規律具體表現不斷產生的根本原因卻是具體參與者的個體行為努力--由於不滿進而改變之.換言之,如果人的自覺活動以公平、公正、公開為主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客觀規律也就只能在小范圍內運行了,但已是純哲學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