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

如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

發布時間:2021-02-23 17:34:24

❶ 如何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論運用到藝術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上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提出了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它要求專人們從實際出發,客觀地、歷史地屬、全面地看問題,對藝術問題要從社會與人、歷史與現實、生活與創作、物質與精神、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形勢與內容等多角度、多層面做綜合的、整體的考察,從而是得科學地研究各種藝術現象、探索總結藝術的客觀規律成為可能。
因此我們也應該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考察藝術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的地位、特性和意義,研究它的發生、發展和創作、創新規律,從而全面認識和掌握它。

❷ 歷史唯物主義怎麼理解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專要組成部分。科學屬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沖突的主要著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了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

❸ 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說明當代大學生應該怎樣樹立

有價值的人生是幸福的。
1.途經:勞動著的人是幸福的,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要在勞動和奉專獻中創造並實現屬人生價值,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為人民服務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真誠地付出,忘我的投入。其根本目的是貢獻個人的力量,增進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又帶動個人的前進,幫助個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客觀條件: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個人,要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但並不否認追求人的 個性發展。
3.主觀條件:在砥礪自我走向成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指引。
4.原則:自覺遵循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指導就業。

❹ 歷史唯物主義怎麼給學生講

歷史唯物主義來(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學中關於人類自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沖突的主要著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了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

❺ 如何應用歷史唯物主義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應用歷史唯物主義必須要牢牢把握這一點;
在學習工作中,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同時要在理論上不斷提高,促進學習工作的提高

❻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怎麼學習

辯證唯物主義包括自然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記住:聯系的、全面的、運動發展的、矛盾的。
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
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大眾創造的歷史,而不是個別人物(英雄、國王、神……)創造的。

❼ 怎樣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究竟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第二方面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人們的思維能否認識現實世界?我們的感覺、表象和概念能否正確地反映客觀現實?如何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研究解決其它哲學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2、在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是辯證的關系。一方面認為,物質決定精神。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垢產物,是社會的產物,是人的大腦的機能和屬性;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現點,從而和唯心主義劃清了界線。另一方面還認為,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精神對物質的反映是能動的,意識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反過來對物質發展進程起巨大的作用。即人能在社會實踐中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精神對物質發展進程能起促進和阻礙作用。正確的思想對客觀世界物質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思想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但不管精神的能動作用有多大,它總是在客觀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受客觀規律制約。歸根結底是由客觀存在所決定的。承認精神鮑能動作用就和機械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
3、在實際工作中,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唯意志論,就必須堅持辯證唯物論的基本原理,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嚴格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我國三十一年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歷了曲折的道路,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有幾個時期工作指導上的失誤,主要是在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的關繫上處理不好。實踐反復證明,不論進行政治斗爭,進行經濟建設或從事其它工作,要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避免搞唯意忘論,達到預期的目的,首先,必須調查研究,正確地估計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對客觀事物了角得越全面、准確,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計劃、方案就越符合客觀實際,人們的行動就越能達到預期目的。其次,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正確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一切事物的運動發展都是有規律的,人們在實踐中必須尊重客現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把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辯證的統一起來。凡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就能夠掌握主動權,取得預期的效果。凡是違背客觀規律,搞唯意志論,按主觀意志辦事,就受到客觀規律懲罰。如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提出的「只怕想不到,不怕辦不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並提出「七、八年又再來一次」等等,都是錯誤的估計了客觀情況,違背了客觀規律,因而遭到挫折。再次,要勇於實踐,勇子革新,接受實踐的檢驗,並正確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❽ 歷史唯物主義學習心得400字

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泱泱大國,13億人口,我們黨要面對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肩負繁重的執政使命,黨中央要求全體黨員深入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是必要的也是符合當前改革形勢的。
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重視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又要重視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思想不牢,地動山搖」,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不僅是前進的動力,也是創新的基礎。只有每個黨員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清歷史形勢,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和時機,敢於變革,我們黨的發展壯大才能「船大好遠航」!
作為一名大學生預備黨員我們更應該充分的認識到這一點,不應該把這些認識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基礎之上,我們更加應該把它融入我們得學習我們的生活之中。學習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使我們在看待、分析和處理問題時就能更加全面、更加客觀、更加智慧、更加符合實際。利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有助於於我們更加全面清晰的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的去完善自己,是我們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在上一個階梯。

歷史學習中,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總結

歷史唯物主義的復基本制觀點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1.兩點世界觀,一點方法論2.社會生活的本質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2.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3.社會發展的實踐方式4.方法論: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三、社會歷史的主體1.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2.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3.方法論:①黨的群眾觀點②群眾路線
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
一、 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1、對立統一(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2、質量互變揭示事物發展的形式和形態);3、否定之否定(揭示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螺旋式」,新事物不可戰勝!)二,世界物質統一性。三,物質世界普遍聯系與永恆運動。四,認識物質世界是辯證過程

❿ 如何以馬克思的實踐觀點基礎全面深入的了解歷史唯物主義

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全面深入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實踐不僅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而且首先應該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因此,學習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觀,研究它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揭示它在唯物史觀中的重要地位,這對於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質,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機制,促進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
社會歷史的活動,歸根到底,是人的實踐活動。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沒有人和人的實踐活動,就沒有社會的歷史。「『歷史』並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有目的、有意識的「人的活動」,主要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正是人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所以,不研究人的實踐活動,要深入了解社會歷史及其發展規律是不可能的。
社會存在,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的范疇。但是,研究社會存在,如果不把它同社會實踐,同人的社會歷史活動聯系起來,那它就是抽象的、空洞的和僵死的。可以說,社會存在和自然存在的根本區別,就在社會存在有著人的實踐活動,它和社會實踐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抽掉社會實踐,社會存在就無異於自然存在,社會存在這個范疇也就失去了它的重要意義。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指明,社會實踐和社會存在,以及和整個社會有機體是不能分離的,它和社會存在、社會有機體在本質上是同一的。當然,社會實踐和社會存在並不是完全等同的,二者之間存在著差異。社會存在主要是指生存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它並不包括上層建築。而社會實踐不僅包括生產力、生產關系的運動,而且也貫穿在上層建築的領域中。在這一點上,它們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但這並不影響社會實踐和社會存在在本質上、根本上的同一性、一致性。從根本上說,它們都是客觀的物質過程。社會存在的范疇是對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物質生活、物質關系和物質過程的靜態總括,而社會實踐在本質上則是社會存在的動態表現,是社會的物質生活、物質關系的動態過程,或者說,是人類社會這一特殊物質體系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社會的物質生活、物質關系,以及整個社會有機體,都是以實踐這種方式維持其存在和發展的;社會生活的一切活動,包括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活動,都是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不同方式,它們都具有實踐的性質和意義。所以,離開社會實踐,就不能揭示社會存在的特殊本質,就不能理解全部社會生活。
任何物質客體,從微觀到宏觀,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自然到社會,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社會實踐則是人類社會這一特殊物質客體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人類社會就是在社會實踐這一存在方式、活動方式中,世代綿延,生存和發展的。離開社會實踐,人類社會就不會存在,當然也就談不到社會歷史及其發展。怎樣具體地理解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呢?
首先,人類和人類社會是由於出現了勞動這一嶄新的的活動方式而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的。沒有勞動這一活動方式,人類和人類社會就不會產生。動物界有自己的活動方式、存在方式,其基本特徵是對周圍環境的本能的、消極的適應。這種本能的、消極的適應性的活動方式,還談不到真正的勞動。但是,在高級動物(猿類)中,已能使用簡單的、天然的物件,獵取食物,敲擊果實等。這些簡單的活動,孕育著人類勞動的萌芽,我們可稱之為原始的勞動,如馬克思所說的,是「最初的動物式的本能的勞動形式」。古猿從利用現成的自然工具和獵取現的自然物,逐漸學會了製造簡單的、粗糙的工具,創造了向自然力作斗爭的新的物質手段和活動方式。與此相適應,隨著動物式的本能的勞動向真正的自覺的勞動的過渡、飛躍,猿類也就最終地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而轉變為人類,出現了新質事物------人類社會。勞動是人的最初始的實踐形式,它使動物對環境的本能的消極的適應轉變為人類對自然界的自覺的積極的改造。這是嶄新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存方式、活動方式,它(真正意義下的勞動)為人類所獨有,而一切動物,包括最高級的動物都是不具備的。所以,人類社會就是在勞動這種初始實踐的基礎上,在這種新質的存在活動方式中開始的。
其次,人類社會不僅是在(勞動)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在實踐中存在和發展的。生產實踐是整個社會活動及其發展的基礎。毛澤東同志說:「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東西。」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活動方式,人類社會就是以生產實踐的方式,創造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的生活資料。生產實踐之所以成為人類社會根本的存在方式、活動方式,不僅是因為它是社會各種活動時刻不能離開的東西,而且因為它貫穿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人類要生存和發展下去,就必須從事生產實踐,一天也不能停止生產、勞動。正如毛澤東所指明的,無論在沒有階級的社會,還是在有階級的社會,每個人(或階級)都要以社會(或階級)的一員,同其他社會成員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從事生產活動,解決人類物質生活問題。沒有生產實踐這一活動方式、存在方式,人類社會是決然不能生存和延續下去的。
第三,社會和自然、社會內部的矛盾,歸根到底,要通過社會實踐,以實踐的活動方式加以解決的。應該看到,社會和自然的矛盾,社會內部的矛盾,都是在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中產生的,即在人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同時,這些矛盾又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加以解決。離開社會實踐,既不理解這些矛盾何以產生,也找不到解決這些矛盾的途徑。社會實踐包括生產實踐、社會內部關系的調整、改革的實踐(在階級社會主要是階級斗爭的實踐)和科學實驗等。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存在著雙重的關系、雙重的矛盾,即社會和自然的關系、矛盾,社會自身的內部關系、矛盾,以及這雙重的關系、雙重的矛盾的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社會實踐的過程也就是人類社會的矛盾運動的過程。實踐的主體(人)和實踐的手段(工具)的結合,構成現實的生產力,而生產力既體現著社會和自然的矛盾,是解決社會和自然界矛盾的活動方式,即通過發展生產力的辦法,使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實踐對象)進行物質的和能量的交換,以維持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生產關系則是社會內部的最根本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調整是社會實踐的一個基本方面,在階級社會里,則突出表現為階級斗爭的實踐,並通過它使生產關系得以調整和更新。在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上層建築,也是社會內部復雜社會關系的組成部分,如社會的政治關系、思想關系等;改革和更新上層建築,是推動社會進步、歷史發展的社會實踐必不可少的方面。不難看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其中體現著社會和自然的矛盾,也體現著社會自身的內部矛盾。這些矛盾既是在實踐中產生的,而又要靠社會實踐,即要靠生產實踐、階級斗爭實踐和科學實驗等方式才能得到解決。

閱讀全文

與如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