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高考如何分析觀點

歷史高考如何分析觀點

發布時間:2021-02-23 15:30:40

1. 歷史題目如何分析

答: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方法

材料解析題是一種主觀性試題。它的設計是在試題中引出一段或幾段歷史材料,要求應試者在讀懂試題材料的前提下,依據課文所體現的歷史知識網路,從提供的種種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試題中所提出的各個問題。這種試題能夠有效地考查考生駕馭史料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較高層次的歷史學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題上的功夫能反映該考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熟練程度和相關知識面。

材料題的出現有助於發揮其他題型難以具備的功能,這種題型它能有力引導考生跳出死記硬背的狹小天地,能提高考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這種題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強大的生命力,表現出了良好的發展趨勢,成為目前歷史高考中的第二大主力題型。

(一)材料解析題的特點

(1)、材料來源廣泛,取材典型。

眾多的歷史典籍、歷史文件、名人論著、統計資料、圖表等都可以成為試題的來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遠遠地超脫了教材。在引用的大量材料中,為了達到對考生信息處理能力考查,因而材料是粗精並存,真偽難辯。所以,材料解析過程,也就是考生對材料進行甄另,提取信息的處理過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總結出正確的結論及論點。

(2)、材料解析題突出特點是:「新」。

每一道材料解析題,都具有引用新材料,創置新情景,設計新問題的特點。突出了對考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

(3)、材料解析題的設問層次化。

材料解析題所引用的幾段材料或文獻之間,聯系密切,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質,說明一個歷史問題。因而在題的設問方面,環環緊扣,奇巧百出。考生在回答問題時,需要邏輯性強、條理清晰、文字表達准確、言簡意賅。

材料解析題按其材料採用的形式,可分為文字材料型、數字材料型、圖形材料型、混合材料型(即前面三種材料的結合型)。這里,我們根據命題者給予材料提示的顯著程度,將材料解析題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 間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題

這類材料解析題,命題者不給考生任何有關材料背景的說明,完全依賴於考生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及其他相關知識背景,考生根據已有知識首先要判斷出材料屬於哪部分歷史范疇,這是關鍵的一步,只有判斷這一步走對了,才能在此基礎上回答命題者所給出的有關問題。

第二類 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題

這類材料中,命題者在給出材料前,往往在題首給出關於材料的背景說明,或引用提示明顯的材料,考生據此可立即發現命題者所要考查的歷史范疇。這種題型以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為主。

例:閱讀以下材料:

上海機器造紙廠(倫章造紙廠)名義資本為15萬兩,分為1500股。每股100兩,但只有1100股認購並繳足了。公司是私家經營,職工有外籍技師1人,中國職工約100人。此廠每月能產紙60噸,實際上1891年全年產紙共600噸。它迄今還沒有分付過股息。因為這個原故,同時又由於原材料昂貴與日本紙的競爭,業務難以改進,此廠已瀕於停業 ——— 希望它只是暫時停業。此廠的產品在納稅方面並未享受什麼優待的章程。

摘自《海關十年報告》(1882-1891年)

回答:根據材料,把倫章造紙廠的基本情況概括為若干要點列出來;並指出這個廠的命運說明了一個什麼重要的道理。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材料後邊的時間(1882-1891年)信息可判斷該題談的是19世紀80、90年代中國民族主義工業的發展狀況。本題的答案如下:

基本情況:

(1) 是一家股份制的私人企業;

(2) 經濟效益差;

(3) 受到日本紙的競爭;

(4) 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5) 經營困難,瀕於停業。

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受外國資本主義的競爭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非常困難。倫章造紙廠的遭遇是一個縮影。

本題第一部分答案考察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二部分體現了命題中的高層意圖

(二)材料解析題解題技巧

有人認為材料解析題變化多端,沒有什麼規律可言,因而也就不好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認為只要認真去觀察、總結、實踐,就會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1、閱讀、理解材料。

通過閱讀來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前提條件。這一步驟大約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讀,大體了解時間、人物、事件。第二遍細讀,對信息量大的材料要藉助標點符號(特別是分號和句號)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之間的聯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同時用符號(直線或曲線)畫出關鍵詞句,去粗取精。第三遍結合設問重點讀,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號標出的關鍵語句,重新閱讀、理解。然後加以概括作為答案。

根據你所感覺的難易,可以靈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設問全部讀完,第二遍就帶問題去閱讀、理解,將問題逐個解決。這樣可以大大節省時間。

閱讀、理解過程中應該注意:

(1)、第一遍閱讀全部文字,再決定取捨,如題號後是「閱讀下列材料」,則一眼掠過,第二遍就不必去管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須重視。

(2)、注意每段材料後面的材料出處(有的包括時間、國別和作者)。如果不屬於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稱都很生疏,第二遍閱讀時即可捨去不理,對解題毫無影響。有時命題會把材料出處放在材料的開頭,這不僅僅是設計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視的作用,並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讀和必須思考的。如「古巴導彈危機」材料題,該題在材料前特別提出了「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事件」,使人會想到它反映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蘇關系的沖突:「既有緩和,又有劍拔弩張的時刻」。1962美國發現蘇聯在古巴秘密建立導彈基地,美國總統肯尼迪下令對古巴實行軍事封鎖,蘇聯被迫撤走導彈。這一事件,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在美國方面。此題實質上就是想通過新材料考查教材中的以上認識,因此提示就顯得尤為重要。

可見,放在材料開頭的材料出處一定有用,是必讀的;放在材料後面的出處,有的對解題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據具體情況取捨。

(3)、第一遍閱讀時要分出扣本內容和超本內容,以便找出解題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題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課本內容,又高於課本內容,第一遍閱讀時就應將材料中反映課本的內容與課本對號入座,確定材料反映的是課本哪一章節哪一方面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去理解超本內容。理解扣本內容是解題的基礎,理解超本內容是解題的關鍵。如「關於東京商業繁華重要表現」的材料題,讀後,可以看出關於反映東京商業繁華的有兩點:一是瓦肆,二是夜市。經過認真閱讀分析材料又可找到兩點:一是東京是商品中轉點,二是商品貿易交易規模大,答案到此才基本完整。此題充分說明理解超本內容是解題的關鍵。

2、領會命題意圖。

命題者在設計材料題時,根據考試大綱的能力要求進行設計,那麼考生要通過閱讀材料和設問,領會命題是想通過這道題考查哪些基礎知識,基本觀點,能力要求,從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認識,應該達到怎樣的高度等。

3、組織答案

對材料已閱讀、理解了,對命題者的意圖也揣摸了八九分,那麼下邊就該動筆組織答案了,應注意以下「規則」:

(1)、按問按分列點。依據設問的分數分布和評卷的可操作性原則,按分列點,分多則多寫,分少則簡寫。另外可以評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斷答案的條目數量。比如設問的分值是2分,則參考答案一般情況為1點或2點;分值是3分則可能是1點或3點;分值是6分則可能是1點或3點。

(2)、語言要方簡意賅。材料題不是問答題。一般設問問什麼你就回答什麼,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過多的語言。注意語言的准確性,科學性,防止隨意性。即論從史(材料)出,結論必須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據,由此依據而得出。

(3)、運用辯證觀點,保證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對有些認識、評論之類的答案,要從正反兩方面考慮,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如1992年普通高考第47題,要求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評價法國1791年憲法。做為考慮答案來講,首先要肯定它反對封建貴族特權和專制制度的進步性,又要從材料中看到限制公民選舉的虛偽性。

(4)、要實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觀點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評價,得出正確的認識,不要以樸素的階級感情去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認為「農民階級一切都好,地主階級一切都壞」,一看見「資產階級」就痛加批判,一看見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認為完全正確。實際上這還是「左」傾思想的影響。因為任何一個階級在上升時期都起過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明確指出「資產階級曾在歷史上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傾或「右」傾思想。

4、認真檢查。

題目答完後,對題目和答案進行嚴格認真地檢查,檢查一下審題是否有偏差,答案要點是否齊全,史實是否准確,力求答案准確無誤。

5、重視平時訓練,及時總結解題的經驗教訓。

對平時解答材料解析題出現的失誤,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記住這一問怎樣答才正確,應當考慮「我為什麼沒有答對」,只有平時注意總結失誤,才能避免考場上的失誤。

關於歷史的復習,我想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高精度鞏固基礎知識點
1. 精讀課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復閱讀,思考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前後關系,弄清每一個知識點,做到完整地回憶課本。
2. 把握內涵。在弄清知識點的基礎上還須向細處分析,進一步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全部內涵。
二、高準度理解歷史概念
1. 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確定義的前提。
2. 完整歸納概念內容。
3. 區別概念的異同。在復習中應把同類或相似、相近的概念進行對比,區分其異同點,從而提高對概念的准確把握。
4. 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僅做到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能運用對歷史概念的准確理解來分析歷史現象才是復習中的理想境界。
三、高密度串連知識網路
知識網路是知識內在的點、線、面交織而成的有機整體。在復習中,必須抓住教材中各知識點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知識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科學的知識網路。
1.抓點。2.串線。「線」是有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構成的知識線索。3.鋪面。「面」是歷史某一時期或階段的全部內容構成的知識整體。
總之,只有系統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才能比較輕松地掌握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整體內容,進而捕捉歷史的階段性特徵,解題時才能撒得開、收得攏。
四、全方位分析歷史現象
備考復習不僅要點線面結合形成知識網路,而且要在此基礎上拓寬、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歷史現象,形成立體知識體系。
1. 相對完整的敘述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
2. 宏觀分析和微觀考查。
3. 顯性聯系與隱性聯系。「顯性聯系」是教材中歷史知識間較明顯的聯系,而「隱性聯系」則隱藏於知識之間。換言之,就是所謂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而隱性問題是對顯性問題的深化、概括、比較和系統化,顯性問題只有通過隱性問題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價值。
4. 歷史學科與相關學科。
五、多角度比較人物事件
在歷史測試的四種題型中,無一不涉及到比較能力,因此,學會科學的比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較技能,尤為必要。
1. 把性質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進行比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點、作用或實質等。
2. 把性質相同但分布於不同歷史階段的歷史事件加以分析比較,理清發展線索。
3. 把同類歷史事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進行比較。
4. 把某些表現相同而性質不同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認清其不同實質。
六、科學評價人物、事件
要想科學地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要掌握評價的尺度、角度和信度。具體說來,應做到以下幾點:
1.立場正確。要站在正確的階級立場(人民的、愛國的立場)和社會立場(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進步、國際主義和改革探索等)上看問題。
2.觀點鮮明。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時勢造英雄」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兩個基本觀點。
3.方法得當、客觀公正。要全面而准確地分析和評價,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區分不同的階段,要運用辯證分析法、階級分析法、歷史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全面而綜合的分析,切忌簡單化、片面性和絕對化,要注意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局部和全局、現象和本質的關系。
七、簡要概括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浩瀚龐雜,只有把其濃縮、概括、提煉成簡明扼要、要點明確的知識點、知識鏈,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
1. 抽取要點。即正確選用課本中的關鍵字詞或章、節、目標題,或者用自己的語言精煉准確地表達出來,形成知識要點。
2. 時間作序。即以時間為序來組織知識。
3. 邏輯劃塊。即按照有關知識的邏輯關系進行分塊概括。
八、靈活化運用歷史理論
對任何歷史問題的分析,都必須以理論為根據,否則就無法保證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必須系統地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注重運用理論分析歷史問題。
只有堅持運用史學理論分析問題,史學理論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平時要選擇一些理論性較強的試題,進行史論結論合訓練。有目的、經常性的練習,必然會促使靈活運用理論的能力不斷提高。

2. 如何分析高中歷史問題有哪些角度

歷史其實就和事件一樣,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事情的發展、結果六大要素。歷史一般記載的都是些大事件,比平常的事件要「愛恨分明」的多隻有因果利益,沒有個人感情發酒瘋。一般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起因從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進行分析,然後是經過,然後就是結果,結果也有對內的影響以及對外的影響。在分析整件事情的時候把時間地點人物穿插進去,就是一部完整的歷史。把歷史事件當成一件件事來看,事情的發展,結果也就合情合理了。還有學習歷史也是有口訣的比如:「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西漢。東漢分三國,魏蜀吳歸晉。南北朝對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高中歷史主要是近代史,清朝以及辛亥革命到現代。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儀,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新中國。一般涉及經濟分析入手的事件一個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為農業國家能自給自足不需要西方的刀叉製品,但西方需要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就造成了貿易利差,中國虎門銷斷了英國印度鴉片公司的財路成為事件的導火索,所以就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暴露出來了清政府的腐敗和落後,西方列強蜂擁而至。趁著太平天國內亂,英法列強攻入北京,俄羅斯佔領外東北,並攻佔伊犁分裂新疆。中國洋務運動在1895年馬關輸的一派塗地,日本得到台灣等並和俄羅斯爭奪東北。。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 農民軍攻佔北京 明亡

清(鴉片戰爭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軍入關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5 1686年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96年 昭莫多戰役
1727年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18世紀中期 維吾爾貴族大和卓 小和卓發動叛亂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近代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1年5月 廣州三元里人民痛擊英國侵略者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鴉片戰爭結束
19世紀40-50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44年 《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1851年 金田起義 太平天國建立
1853年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頒布
1856年 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互相殘殺
1856-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清政府分別與英、法、美、俄簽定《天津條約》
1859年 洪仁玕向洪秀全進呈《資政新篇》
1860年 清政府分別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
1861年 北京政變
1861年 總理衙門成立
1862年 京師同文館成立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9世紀60-70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1883-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定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1年《辛丑條約》簽定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
1911年 保路運動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民國元年)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 清帝退位

3. 名師談2014高考歷史觀點論證評述分析題怎麼答

wsgex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4. 高考歷史主觀題: 分析原因類和影響類的怎麼答從什麼方面

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影響或意義=(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深遠影響……
⑴經濟影響=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如第三次工業革命影響: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等等。
⑵政治影響=格局+制度+體制+政權+政策+階級+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響: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無產階級專政;鼓舞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標志著世界現代史的開端等。
⑶文化影響=思想+科技+教育+文學藝術+……
如兩次鴉片戰爭的文化影響:「西學東漸」、產生「中體西用」思想、引進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近代教育、愛國主義文學興起等。

5. 淺談如何做好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

做歷史簡答題,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把簡答題當成填空題做,不要啰嗦,要突出回重點。再一個就答是如果自己記不準的,就盡量寫的模糊點。比如說問你為什麼兩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中斷?回答是西夏占據了河西走廊。你如果實在不確定是哪個政權占據了河西走廊,你就說少數民族政權占據了河西走廊。再一個及時具體事情具體分析!

6. 高考文綜復習中如何來分析概括歷史特徵

什麼是歷史特徵?歷史特徵的含義是某一個歷史事物區別於另一個歷史事物的特殊點,是歷史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個性,它包括歷史事物內在性質和外在表現,它具有特殊性(個性)、具體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它源於歷史事物自身,但又高於歷史事物本身,是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的結果,要求語言必須簡潔、精練。它能較全面地體現考生的歷史學科基本能力(記憶、理解、分析、歸納、綜合表述的能力)。 近年來,高考對歷史特徵的考查要求不斷提高,考試中此類題目頻頻出現,成為高考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考試說明中也明確地把它作為一項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它卻是學生歷史學習中最薄弱的環節,表現為:找不到歸納的角度,無從下筆;不能從理論上准確地概括特徵;容易將特徵與表現混淆,堆砌史實,無的放矢。所以,在此,我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歸納、概括歷史特徵。 歷史特徵,一般可分為階段特徵、領域特徵、事物特徵。階段特徵是某個特殊歷史時期的各個方面狀況的概括,一般從某個領域的表現去歸納概括。如古代社會某個時期(王朝)的特徵,我們一般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關系、對外交往這幾個方面來歸納;其中的政治又可從政治制度變化、政權的變更、中央與地方關系、軍事、民族關系等方面分析考慮;經濟又可以從經濟制度、生產方式、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繁榮狀況(農、工、商、交通、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等)來表述。世界近現代史的某個階段特徵,一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技術發展、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經濟形態為主),資產階級革命(政權變更),列強對外開拓市場和殖民擴張,國際關系(列強之間的矛盾變化為主),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斗爭,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等。某領域特徵要從其發展變化來分析,可縱向和橫向比較。比如,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特徵是什麼?我們在分析時,要注意從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列強對外活動來比較分析: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出現嚴重不平衡(英國、法國衰落,美國、德國、日本崛起),②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並存(民主政體與專制政體),③資本主義生產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④資本主義列強加劇對世界的瓜分,同時列強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某歷史事物的特徵分析,要從歷史事物的要素去歸納與概括。如革命類事件(以法國大革命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發的背景(原因——專制、資本主義發展;條件——第三等級要求、啟蒙思想等)、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導(資產階級)、主力(人民廣泛參與)、目的(推翻波旁王朝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發展資本主義)、過程特點(三次高潮,實踐了啟蒙思想、反封建與衛國戰爭相結合)、結果(較徹底)、影響(對歐洲、對世界)等。 這些只是針對一般的歷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歷史事物是千變萬化的,歷史階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們不能機械地搬用這些角度和思維模式去將豐富多彩的、不斷發展的歷史格式化。那麼,如果遇到類似的歷史特徵分析要求,我們該怎麼辦?不管分析什麼階段、什麼時期、什麼領域、什麼歷史事物,我們只要依據以下幾個原則,依據一定的客觀標准去歸納概括即可。 一是要在發散思維中找到歸納、概括的角度。它要求我們圍繞一個歷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依循規律,分析其歷史地位、發展狀況、歷史影響等外在特徵,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目的、性質、過程、特殊性等內在特徵。如中國古代社會中,不論哪個時期,我們歸納的角度都應是其各個領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現代史的階段特徵則應從資本主義發展本身及列強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殖民擴張、民族解放運動來分析歸納。這是歸納歷史特徵的基本規律。那麼,我們怎樣去發散思維? 1.要開闊眼界,放眼歷史,尋找角度。這要求我們將事物放在歷史的動態環境中,從歷史發展趨勢、時代要求、階級本質等方面去分析、比較,尋找歷史事物的特徵。分析時,要注意它的歷史性、時代性,不能拘泥於面面俱到。如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特徵(民主思想出現——反專制思想萌芽,總結性成果多),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特徵(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社會過渡;經濟在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中滲入殖民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加快;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被迫改變;農民戰爭的反封建任務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務;產生了向西方學習、探尋救國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過比較得出的。 2.要宏觀把握、微觀分析、層層深入,尋找歷史內在特徵。它要求我們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總體特徵,然後圍繞這一特徵(主題)對事物進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則依據第一點),分析其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處,挖掘其內在個性。如歸納戰國時期歷史發展趨勢特徵,其宏觀上的特徵是兩個:醞釀著大一統,封建制度逐漸形成。再深層分析,則有各個具體的特徵:①封建制度逐漸形成並確立;②封建經濟出現局部繁榮(手工業、商業、城市),經濟要求市場統一;③諸侯數目逐漸減少,秦國逐漸強大;④民族交往頻繁,開始走向融合(這些特徵與表現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單純是表現)。 二是在比較中尋找角度,得出區別點,概括特徵。一般可以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如黃巾大起義的特點,即是與秦末農民起義比較得出的;一次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是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解放運動比較得出的。 三是要善於提煉歸納,從錯綜復雜的史實中,把握客觀線索、趨勢、新發展,形成特徵。特徵都是概括性語言,是理論語言,而不是史實,即要求我們區分特徵與表現。而這是我們學生在學習與考試時最容易混淆的,往往把表現當作是特徵。表現是具體的史實、措施等,是特徵的具體體現與表述。比如近代中國的愛國主義的特徵,可概括為反帝反封建,救國救民(這時高度概括的語言)。具體又表現為: ①愛國抗爭的長期性、連續性、艱巨性與曲折性——革命從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到太平天國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再到國民大革命、工農武裝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再到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等,有成功,有失敗,接連不斷;②學習西方,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從抵抗派到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國的改革開放;③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救國救民成為全國各階層、各階級、各民族的共同任務與願望;④方式多樣,人民武裝起決定作用——地主階級的改良運動、農民階級的武裝斗爭、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與暴力革命、中共領導人民的工農革命、社會主義的建設運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等;⑤最終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特徵是不同角度的理論,而後面具體的革命史實、事件則是表現。 平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歸納歷史特徵的能力。首先,教師應先對特徵的能力要求,特徵的特點,分析歸納的角度、方法、原則、技巧作全面的介紹,讓學生對「特徵歸納」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感到很熟悉,從而在學習中逐漸形成有意識地注意它,模仿它,並且正確歸納的好習慣。其次,在講解、輔導時,教師可對每個階段、重要歷史事物作特徵歸納或指點,並說明其歸納的角度、標准、原則、方法等,在實踐中讓學生經常接觸它。最後,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單元總結、單元練習時,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依據客觀標准、方法、規律去歸納事物特徵,或分析其所給的特徵,並對其特徵進行舉例證明。同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多指導學生多學習、閱讀、積累歷史理論語言,將理論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只有這樣,在分析歸納時,才能自覺地站在理論高度上去分析,而且在分析時也就有話可說、有理可表了,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堆砌史實了!

7. 新課標高考歷史12分的根據材料論述觀點題 該怎麼做 如何備考

該題型在2009——2011年新課程文綜卷連續出現三年12分,希望同學們和積極訓練、認真備考,在高考時專一定不屬能空,只要經過訓練,認真做答,都會得到比較滿意的分數。
觀點論述題解題方法:
1、亮明觀點。用詞一定要確定。比如我認為……正確、我認為……錯誤等。正確、錯誤之後一定要用明確的語句把你的觀點表述清楚。要對材料進行提練概括,盡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關鍵詞可以抄下來)
2、用史實來論證這個觀點。史實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國際因素、國內因素。
思路四:與該事件有關聯的多個主體(國家或組織)等。
不同的問題適用不同的思路,在審題時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寫答案,千萬不能想一句寫一句。
史實與觀點要緊密結合,要准確運用所學的知識,表述要准確,層次要清晰。
3、用理論來論證這個觀點或寫總結性語言。(這個結論一定要結合這道題目的內容寫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課所學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課上所學原理為思路、為依據,用歷史的語言來表達。)

8. 高考歷史觀點評論題應該怎樣做答

主觀題可以贊同也可以反對,也可以說片面。
但是都要結合課本知識和自己的理解,再結合個人的觀點去分析,用理論證明你的觀點有道理就行。

9. 高考歷史評析題

這要看你的回答具體怎麼樣了 如果你只回答了正確的部分 那首先肯定會給你一個定向的觀點分 如果理由闡述的得當 那麼會適當加分 最起碼會給你一半的分數的 祝你考試順利 加油

閱讀全文

與歷史高考如何分析觀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